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自然常识教案

三年级上自然常识教案

三年级上自然常识教案
三年级上自然常识教案

三年级自然常识教案

1.怎样认识事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用实验的方法可以认识事物。

2.初步知道怎样用实验方法认识事物,先发现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做实验,再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初步学会加热、溶解的两种实验技能。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和勇于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

一、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知道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先发现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做实验,再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二、教学准备:

1.教具、肥皂、清水、烧杯、投影仪。

2.学具、磁性橡胶块、铁垫圈、铝分币、小木块、铁架台、玻璃杯、剪刀、筷子。

三、教学过程:

1.用实验方法认识事物。

(1).观察:桌上放的一些物体,请同学用学过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观察、比较它们是些什么物体?

(2).分类:这些物体有的有磁性,有的没有磁性,请同学们把他们分成两类。

(3).讨论:哪些物体有磁性?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些物体有磁性的?

学生交流:

小结:我们用回形针进行实验,看哪个物体能把它吸住,就证明哪个物体有磁性。这种方法就是实验。它和观察、比较一样,都是认识事物的常用方法。

揭题:1.怎样认识事物——实验

2.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

师说:那么我们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首先要明确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比如:我们平时烧水都用铝做的锅子,如果我们用一个纸锅,能烧水吗?

假说:能不能说一说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实验:究竟哪一种讲法对?现在就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

(1).组装:首先将纸锅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然后将杯中的水到入纸锅。

(2).加热:点燃蜡烛,在纸锅底部加热。

(3).观察:观察纸锅有没有烧着?纸锅里的水变得怎样了?

(4).结论:实验的结果怎样?实验说明了什么?

(5).小结: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有哪几个步骤?(问题——实验——结论)

3.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使肥皂化得快.

出示:将盛水的烧杯放在投影仪上,投入肥皂。

师问:

(1).肥皂放入水里会怎么样?

(2).怎样使肥皂化得快一些?

提示: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冲一杯糖水,要使糖化得快一些,该怎样做?如果使肥皂化得快一些,可以怎样做?还可以怎样做?

(2).把肥皂放在热水中,可能化得快些。把肥皂切得小些,可能化得快些。用棒搅拌,可能化得快些。

实验:

是不是这样,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一下。(让学生按所想的方法分三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要突出比较的条件,其它相同。)

结论:

请把肥皂的实验结果告诉大家,并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报告里。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什么结论?

小结:我们所做的实验,也是先有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做实验,再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板书:1.怎样认识事物——实验

一、一般实验过程:问题——实验——结论

二、实验过程:

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2.石块、沙、粘土(一)

一、教学目标:

初步知道地球上有很多地方都有石块,由于冷热植物生长、流水等作用都在不断的变化着。

二、重点难点:

由于自然界里的岩石的变化非常缓慢,不易觉察,因而要学生理解冷热,植物流水等自然作用力作用于石块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录像片、酒精灯、镊子、烧杯、花岗石等。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新授: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是砚台。

师:那你们知道它是由什么做的呢?

生:是石块。

师:石块还有哪些用处?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石块制作的。

结论:石块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用途很广泛。

观察:山里的石块是怎样的?

师:如果到山上去游玩,会发现脚下有很多小石块,那这些小石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提示:如这些石块裂痕加深了,会怎样?

生交流:

结论:山上的大石块裂痕随时间的推移会加深,断裂成小石块,滚下山脚,所以山脚下有许多小石块。

观察:两幅山溪投影片

出示:一块卵石。

师问:同学们可知道这块石头是从什么地方采集来的?

生交流:

结论:不论大石块还是小石块,它们终年在溪中被流水冲刷着。因而石块周围的边角都给冲刷光滑了。

实验:石头的裂缝是怎样形成的?

1.先取一小块岩石,用镊子挟住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当加热到一定程度,立即浸入冷水中,这样反复多次,就出现石块崩裂。

归纳:气温的高低变化,使石块发生着这种变化,但这个变化在自然界里是朝夕存在的反复而连贯的。

板书:

2.石块、沙、粘土

一、岩石在生活中用途广泛.

二、大石块会裂成小石块.

三、卵石是终年在水的冲刷下形成的.

四、气温高低变化会使石块形成裂缝.、、

2.石块、沙、粘土(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沙和粘土在颗粒大小、粘性强弱、滲水快慢等性质上的不同。

2.初步学会用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沙、粘土的不同性质。

3.培养学生结合做实验,尊重实验事实的太度。

二、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重点是做好沙和粘土的三个实验,知道沙和粘土的不同性质。

三、教学准备:

放大镜、盘子、沙、粘土、水杯、搅棒、铁架台、漏斗、沙布、抹布、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回忆第一课时的内容"沙和粘土是什么变的?"

(2).揭示课题,由于天气冷热、植物生长、流水搬运、冲击的作用,大石块变成小石块,小石块变成更小的石块,慢慢地变成了沙和粘土。(揭题:2.石块、沙、粘土二)(3)质疑导入新课,虽然沙和粘土都是石块变来的,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2.新授:

(1).用观察的方法探究粘土和沙的不同大小。

(2).出示沙与粘土实物。让学生区分拿一盘是沙,哪一盘是粘土,为什么?(3).观察、比较沙和粘土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用肉眼看和用手指捻撮。

(4).汇报观察的结果。(相同的地方,沙和粘土的形状都是颗粒状,只是粘土颗粒细小,像粉,沙的颗粒大,不同的在于粘土和沙的颜色不同。)

(5).借助工具验证观察结果,启发学生.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比较,验证肉眼观察的结果。

(6).汇报结果,并填写观察表格。

(7).小结:通过肉眼观察,手指捻撮比较及放大镜的帮助,我们找出了沙和粘土的第一个不同点,即颗粒大小不同,沙的颗粒大,而粘土的颗粒小。

过渡:除了颗粒大小不同外,沙和粘土有没有其他不同点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

激发兴趣、创景设问:

平时我们用橡皮泥能够做许多物体,这是为什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改用沙和粘土做,能不能做成呢?

学生实验:

(1).出示实验器具,师生议论设计实验方法。

(2).实验器具、一盘沙、一盘粘土、两杯同样多的水、搅棒。

(3).将两小杯同样量的水,倒入沙和粘土中,然后用搅棒各自搅拌沙和粘土,直至盘中的沙和粘土全部湿润后,分别做成沙球和一只粘土球。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粘土球容易做成,沙球不易做成,容易散开。)

(5).想一想:出现这两种情况说明了什么?(沙的粘性比粘土的粘性弱。)

(6)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沙和粘土第二个不同之处,即沙的粘性弱,粘土的粘性强。那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往沙和粘土中倒水的过程中,有什么其他的现象发生?(1).学生预想结果。(提示:1.沙渗水快,粘土渗水慢.2.沙渗水慢,粘土渗水快.3.两者一样快.)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证实预想。

(3).在小组代表汇报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可取的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填写实验表格:

小结:我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研究出了沙渗水快,粘土渗水慢,这个不同点。

巩固练习、扩散思维、启发学生共同议论:

(1).为什么沙不易堆高,粘土容易堆高。

(2).为什么沙不易结块,粘土容易结块。

总结:

沙和粘土虽然同是石块变的,但它们之间在颗粒大小、粘性强弱、渗水快慢等方面有着不同点。

3.陶瓷和玻璃(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2.能区分常见陶瓷和瓷器。

3.初步了解陶瓷和玻璃的简单生产过程。

二、重点难点:

实现上述教学目的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由于课时篇幅较大,内容较多,所以处理好各个不同环

节的教学,使之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教学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学的灯片、陶瓷和瓷器实物、陶瓷和瓷器的碎片、酒精喷灯、镊子、粘土、细条或细玻璃管、钳子、玻璃制品实物。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陶瓷和玻璃"。(板书:3.陶瓷和玻璃)2.新授:

(一)、认识陶瓷的广泛用途及陶瓷和瓷器的区别。

观察:放映第十二页内容的幻灯片。

师问: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

生交流:

师说:同学们讲得很好,这些物品大家比较熟悉。那么同学们能给它们起一个总的名称吗?

生交流:

师说:人们把这些物品称作陶瓷制品(板书:陶瓷制品)。你们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陶

瓷制品吗?

生答:水缸、砂锅、瓷砖、洗脸盆、餐具等等。

师说:陶瓷制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人们把它们分成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师问: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哪里呢?

观察:陶器和瓷器的碎片并汇报。

生交流:

师说:从外观上看,一般来说,陶器是红褐色的而瓷器的底色是白的。如果观察它们的碎片断面,陶器粗糙呈红褐色,而瓷器比较细密呈白色。根据这些区别,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2页的插图,根据外观你们能不能区别插图中哪些是陶器,哪些是瓷器?

生答:马、茶壶、花盆是陶器,碗和杯子是瓷器?

师答:很好,我们国家是世界上生产陶瓷最早的国家。在唐代,我国劳动人民就能做出十分精美的唐三彩。我国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闻名中外。

(二)、认识陶瓷的简单生产过程:

师问:你们知道陶瓷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

在研究这个问题前,先看老师做个实验。出示一个用粘土捏成的小圆环,把这个小圆环放在火上烧,会产生什么变化?

学生预想:

演示实验:烧粘土小圆环,烧后与一个没有烧过的小圆环进行比较。

归纳:没有烧过的粘土很软,烧过的圆环变得很硬。如果把粘土捏成各种形状,经过烧制都会变得十分坚硬(出示:预先烧过的其他形状的粘土小球或细条)。

观察:课本第13页插图。

生反馈:说出陶瓷的生产过程。

归纳:先把粘土作原料,做成一定的形状(制胚),然后阴干,再涂上白色或彩色釉,最后放在窖里烧制,烧好后就成了精美的陶制品。如果用陶土制作,就是陶器,用瓷土作原料就是瓷器。

(三)、认识玻璃制品的加工方法和玻璃的用途。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知道了陶瓷的生产过程,那么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又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是不是和陶瓷一样烧出来的呢?

生讨论:

观察:课本第15页插图。

师问:玻璃制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

归纳:先把原料烧熔,然后用吹制、拉制、压制的方法制成各种玻璃制品。

想一想:(1).玻璃盘是用什么方法加工出来的?(用压制的方法)

(2).灯炮是用什么方法加工出来的?(用吹制的方法)

师说:玻璃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请你们看课本第16页的插图,说说玻璃有哪些用途?

生答:玻璃可做橱窗、门、花瓶、吊灯、酒瓶、镜子等。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学会了区分陶器的方法,初步知道了陶瓷和玻璃的生产过程,下一堂课我们将研究陶瓷和玻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3.陶瓷和玻璃(一)

用途广泛:

1.陶瓷制品

(1).陶器——断面红褐色、粗糙。

(2).瓷器——断面白色、细腻。

2.玻璃制品

制作方法:1.吹制2.拉制3.压制

3.陶瓷和玻璃(二)

一、教学目标:

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陶瓷和玻璃的一些特性。

二、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陶瓷和玻璃的一些特性。

三、教学准备:

电池、导线、电珠、玻璃片、瓷砖和金属片、小铁锤、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

2.新授:

师问:玻璃和陶瓷有哪些相同的性质?

实验:1.分组实验,用合作的方法来完成实验。

2.用铁钉分别刻画玻璃和陶瓷。

3.用小铁锤击玻璃和陶瓷。

4.用小电珠、电池、导线做导电实验。

5.用热水做玻璃和陶瓷的传热实验。

结论:玻璃和陶瓷共同的特性——硬而脆、传热慢、不易导电。

师问:玻璃和陶瓷的性质有哪些不相同?

实验:在玻璃杯和陶瓷杯内分别放入一把钥匙,请说出两只杯里各放了什么?(学生只能说出玻璃杯内放着钥匙,而对陶瓷杯内放了什么却无法知道。)

结论: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玻璃透明、陶瓷不透明。

师问:陶瓷和玻璃还有哪些不同点?

演示实验:把形状大小相同的陶瓷碎片分别放在酒精喷灯上加热,玻璃会“软化”,这种现象称为“熔融”,而加热陶瓷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结论:玻璃在高温下会“熔融”,而陶瓷在高温下不会“熔融”。

板书:3.陶瓷和玻璃(二)

一、陶瓷和玻璃的共同特性:硬而脆、船热慢、不易导电。

二、陶瓷和玻璃的不同点:玻璃在高温下会“熔融”,而陶瓷不会“熔融”。

4.动物的生活(一)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金鱼的生活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2.初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认真仔细地做好实验并记录实验情况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水族箱一只、气泵一只、水温计一只、食物盒一只等等。

三、教学过程:

新授:

师说:同学们,金鱼很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饲养金鱼越来越多,但是饲

养金鱼也是一门学问。那么饲养金鱼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金鱼在水中是怎样生活的?

观察:水族箱里的金鱼。

师问:老师把水族箱里的金鱼捞出来,放到盒子里,金鱼能存活吗?

生反馈:

归纳:水是金鱼生活的必备条件,鱼儿离开水就不能存活。

师问:水族箱里为什么要放水温计、食物盒和气泵,在水底要铺上细沙、卵石和水草?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

归纳:水温计是测量水温的,所以观察水温的变化,气泵是给水族箱里的水注入空气,以提高水中的含氧量。沙石和水草既能美化水族箱的环境,又给金鱼造就了一个氧气充足、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想一想:(深化)水族箱里的水脏了怎么办?

学生交流:

归纳:可先换取一部分底层的脏水,再添加放置一到二天的自来水。

总结:饲养金鱼,应按时定量投放食物,注意换水和保持水温稳定,还要经常清理污物,保持水中环境清洁,使鱼儿正常生活。

板书:4.动物的生活(一)

一、应怎样正确饲养金鱼

归纳:应按时定量投放食物,要经常换水和及时清理污物,保持水环境清洁。

4.动物的生活(二)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青蛙的跳跃和游泳的动作及捕捉昆虫等生活习性,并知道青蛙是怎样生活的。

2.学生能用观察的方法来认识青蛙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生存环境的一些显著特征。

二、教学准备:

青蛙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的录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的内容。

(二)、新授:

师问:青蛙一般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观察:显示青蛙的生活环境的投影片。

学生交流:

结论:青蛙喜欢生活在稻田、河边和水沟边。

师问:(1).青蛙背部和腹部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2).青蛙的身体呈什么形状?对它的活动有什么好处?

观察:青蛙外部特征的投影片。

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

结论:青蛙背部黄绿色,腹部白色,这种体色与周围的环境的颜色相似,不易被敌害发

现。青蛙身体呈三角形,它有利于在水中减少阻力。

观察:青蛙头部特征的投影片。

师问:青蛙的眼睛有何特点?它的舌头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归纳:青蛙的舌头长又宽,舌尖分叉,舌上有粘液,眼睛对活动的物体感觉灵敏。

想一想:青蛙对人类有什么益处?(人文)

学生应知:每只青蛙每天约吃60只害虫,从春天到秋天的几个月中,一只青蛙可消灭一万多只害虫。

师问:那你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

板书:

一、青蛙是怎样生活的。

1.青蛙喜欢生活在水稻田,河沟旁。

2.青蛙的体色和周围的环境相似,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保护自己。

3.青蛙舌头长而分叉,有粘液,眼睛对活动物体很敏感,有利于捕捉害虫。

4.动物的生活(三)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蚯蚓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2.学生初步运用比较实验的方法研究认识蚯蚓。

3.学生能认真合作,按要求自己进行实验探索活动。

二、教学重点:

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蚯蚓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对外界一些刺激的反应。三、教学准备:

每小组2条蚯蚓(放在培养皿内)、两只浅盆、黑长纸一张(大小能遮住一半浅盆即可)、干土与湿土、酒精棉球、镊子、放大镜、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一)、新授:

师问:你们见过蚯蚓吗?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蚯蚓?

学生讨论:

师说:(归纳学生回答)一般看到地面上有蚯蚓的粪便在地下土壤中就可以找到蚯蚓。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蚯蚓在土壤中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课题:4.动物的生活——蚯蚓)

(二):探究蚯蚓的形态特征

师说:我们先来探究蚯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的运动。

观察:蚯蚓的身体是什么颜色的?身体的形状是怎样的?哪一端是头,哪一端是尾?身上还有什么其他特征?(分组观察蚯蚓,每两人观察一条蚯蚓。)

师指导观察:我们可以用手指顺向或逆向摸摸蚯蚓的身体,感觉怎样?还可以用放大镜帮助观察。

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蚯蚓样图,并写上各部分的名称。对环带、环节、刚毛、作简释。(三)、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

1.蚯蚓的运动

师问:大家观察蚯蚓的时候,发现它是没长脚的,那它是怎样运动的?(指导学生把玻璃

培养皿拿起来,从下往上观察蚯蚓的运动。)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小结:蚯蚓的运动是靠刚毛贴地,身体一伸一缩地向前挪动。

2.探究蚯蚓的环境

师问:刚才同学们说能在土壤中找到蚯蚓。那么,蚯蚓喜欢怎样的土壤呢?(学生思考:猜想)

师说:我们来给蚯蚓设计两种生活环境:一种是干燥的土壤。另一种是潮湿疏松的土壤。学生实验:先把蚯蚓放在干湿土壤的中间部位,然后观察蚯蚓会哪边爬。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疏松的土壤。

3.探究蚯蚓的外界刺激反应

过渡:大家在观察中有没有发现蚯蚓的头部有眼、鼻、耳等器官吗?那么,它对外界的光、气味等刺激有无感觉呢?(学生思考猜想)

师问:我们怎样来研究呢?(学生设计实验)

(1).观察蚯蚓强光刺激的反应

实验:在一只浅盘中,一半用黑卡纸遮住光线,放入一条蚯蚓。另一半也放入一条蚯蚓,用手电筒竖直对它照光,观察蚯蚓的运动。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结论:蚯蚓怕光,喜欢生活在黑暗处。所以蚯蚓白天躲在土壤中,晚上才爬出来活动。(2).观察蚯蚓对气味、触碰等刺激的反应

实验:把刚才实验时盖上的黑卡纸拿掉,用镊子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观察蚯蚓有无反应。再用镊子挟住酒精棉球,靠近蚯蚓的头部。(不要碰到蚯蚓)观察蚯蚓对特殊气味有无反应。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蚯蚓对外界的刺激是有感觉的。它对触碰特殊气味等刺激能迅速作出反应。

总结:同学们,通过对蚯蚓的探究知道了蚯蚓的形态特征,以及他的生活习性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板书:4.动物的生活——蚯蚓

一、形态特征

身体细长、身体前后有环带,全身由环节组成,环节上长有刚毛。

二、生活环境

潮湿疏松的土壤。

三、运动——靠刚毛贴地一伸一缩前进。

四、外界刺激——怕光、对触碰和气味有反应。

5.重量与承重(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轻重的几种常用方法。

2.认识几种常用的称量工具,初步知道它们的使用方法。

二.重点:用橡筋或弹簧比较物体轻重时,测量橡筋或弹簧长度。

三.教具准备:

橡筋,弹簧,方座支架,钩码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这里有一本书和一支笔。现在请二位同学上来拿一下,并请他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感觉?物体都有重量,有的物体轻,有的物体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重量方面的知识“重量与承量。”

(二)、新授:

师问: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

出示:二本厚薄相差较大的书。

师问:怎样才能比较出二本书的轻重。薄的书轻,厚的书重。是看出来的。

师问: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怎样知道两本书的轻重?(可以用手掂)用手掂能不能比较其它物体的轻重呢?(如:铅笔和小刀、铅笔盒和书本等)

实验:现在拿身边现有的物品进行比较物体的轻重。

师问:你用什么方法比较了两个物体的轻重?结果如何?

师问:如果两个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用手掂的方法比较时,该怎么办呢?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出示:弹簧(如果在弹簧下挂上重物,弹簧会怎样变化?)

实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看哪个小组合作完成得最好。(测量弹簧长度时要把刻度对准“0”点。弹簧下方的箭头挂上一个钩码时,要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并记录。

归纳:从刚才做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挂的重物越多,弹簧的长度越长,同理可用于比较物体间的轻重。

师问:如果要比较很小很轻的物体间的重量时,用手掂,掂不出轻重就用橡筋测量长度,如果看不出其发生变化,那该怎么办?

出示:这叫平衡尺,能够测量较轻小物体的重量。

演示实验:

先调整平衡尺的平衡,然后在平衡尺的两端放上轻小的物体,平衡尺就会出现一端上翘,一端下沉的现象。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物体轻重的几种方法:用手掂、用弹簧、平衡尺等都只能粗略比较物体的轻重。

板书:5.重量与承重(一)

1.比较物体的轻重。可用手掂或用弹簧被拉长的长短。

2.比较轻小的物体的轻重:可用平衡尺。

5.重量与承重(二)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几种常用称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认识几种常用称量工具。

2.初步知道物体有几种不同的承重本领,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二、教具准备:

台称的挂图,卡片,石法码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新授:

师问:如果要确定物体到底有多重,应该怎么办?

讨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

小组交流:

观察:各种各样的称的投影片。

师说:这些称各有什么用?

归纳:要确定物体的重量可用各种各样的秤,(如:台秤、杆秤、天平秤等不同的秤,可在不同的场合使用。

师问:物体的承重本领和什么有关?

实验:1.用大小一样,厚薄不一的塑料垫板来搭成跨度相同的桥。进行承重对比实验。3.实验后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结论:物体承重本领大小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板书:5.重量与承重.(二)

一、可用什么来确定物体的重量。

结论:不同大小的物体可用不同的秤来秤。

二、物体承重本领和什么有关?

结论: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5.重量与承重。(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结构也有关。

2.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研究事物的性质。

二、重点难点:

物体的承重本领与什么有关?

三、教具准备:

沙盘、4个尖脚的平板、重物、长纸。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上一课。

2.新授

师问:物体的承重本领跟重物和物体的接触面大小有没有关系?

实验:1.用一个沙盘,先把有四个尖脚的平板尖的朝下,轻轻地放在沙盘上,在平板上压上同样重物物,看钉子是否陷进去。

3.学生汇报实验过程,把现象和结果

结论:物体的承重本领跟重物与物体的接触面大小有关。

想一想:坦克为什么要有宽大的履带?

很重的坦克有了宽大的履带增大了坦克与地面的接触面,才不会先进泥里。

师问:物体的承重本领与形状上否有关?

实验:1.用长纸折成“平板”,n形桥,U 形和W 形,把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搁在两只盒子之间,在上面放上相同的重物。

2.将实验结果填入P40页上的记录表中。

结论:物体的承重本领与形状有关。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何都造拱形桥。

板书: 5.重量与承重{三}

一、物体承重本领与物体接触大小有关系。

结论:承重本领——

1.大——接触面大。

2.小——接触面小。

二、物体承重本领与形状的关系。

结论:物体形状不一样,承重本领也不一样。

5.重量与承重{四}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的本来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2.初步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事物

3.初步具有认真仔细事实求上事的科学态度和工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构造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结构的支架。

三、教学准备:

塑料游戏棒、(长度分别为整根长和半根长)橡皮泥教学挂图、垫板实验用重物(书本)。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复学前两课的内容。

(二)新课导入:

通过前几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承重本领与什么有关,物体的本领还可能与什么

有关?

实验:教师出示三个不同构造的支架,(要求学生观察比较支架的构造,并预想哪个支架承重本领大)

学生讨论:

怎样确定不同支架的承重本领?

1.指导学生搭建支架,进行实验。

用橡皮泥把8根游戏棒分别连接成两个正方形,再用2根游戏棒连接成一方框形支架。

在支架上放上一块垫板,再在碘板上一本一本地堆放书本至支架倒塌。

2.记录数据并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3.指导学生设计新支架进行实验。使支架承受更大的重量(堆放更多的书本)。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搭建新支架进行实验。实验后记录数机据,并汇报支架的结构及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改进支架进行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对承重本领大的支架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承重本领大的支架一般都有斜撑。根据这一结论,让学生改进支架,再开展实验,实验后要求

学生汇报支架的结构和实验结果,并记录数据。

学生讨论:

这些支架的结构一样吗?这些支架的承重本领一样吗?物体的承重本领与什么有关?

学生交流反馈:

归纳: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过度: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的结构有关。那么谁能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牢固的支架。大家来比一比,看谁搭建的支架最好?(激发)

1.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搭建支架。

2.对学生搭建的支架进行评讲.并挑选出不同构造的支架进行承重实验,找出优胜者.观察:出示挂图,师问:竹脚手架是怎样的构造?这样的结构有什么优点?(深化)

学生应知:竹脚手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物体的承重本领与物体的结构的关系,通过实验、讨论、比

较初步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或结构能增大物体的承重本领。

板书:一、不同构造的支架承重本领大小。

归纳:物体的结构不同,承重本领也大小

6.水和空气的压力(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水有压力,它来自四面八方。

2.通过实验了解水越深,压力越大。水的压力大和水的多少无关。

3.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们利用和防止水的压力一些实例和方法。

二、重点难点:

水中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小与物体所处在水中的深度有关。而与水的多少无关。

三、教具准备:

水槽、塑料袋、U管、压强计等。

四、教学过程:

1.复学巩固上一课内容。

2.新授:

一(一)、水有压力吗?

实验:用塑料袋套入手上。

观察:入水后塑料袋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讨论:什么会造成塑料袋紧贴在手上有一种压迫感的原因?

学生交流:

结论:水对塑料袋和手产生压力所致。

(二)、水的压力与水的深度有关。

学生观察:U形管液柱压强计的结构。

想一想:

当你站在水深齐胸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如潜入水池底部耳朵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应知:

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所受到压力大时,液柱会升高,反之,会降低。

学生实验:

1.教师介绍压强计的使用方法。

2.将压强计探头放入水中看液柱会有怎样变化。

学生反馈实验结果。

归纳: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压力与水的深度有关。物体在水只所处的位置越深,所受的压力越大。

反之则压力越小。

(三)、水的压力来自哪里?

学生实验:

将橡皮膜在水中转向不同的方向,再观察水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师生共同归纳:

水有压力,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板书:(6)、水和空气的压力(一)

一、水对塑料袋产生压力所致。

二、物体在水中所处的位置越深,所受压力越大,反之越小。

三、水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6)、水和空气的压力(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有压力,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2.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压力是很大的。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利用空气压力作用的实例。

4.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培养尊重事实,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空气的压力及其方向。

教学的难点是空气的存在和利用。

三、教学准备:

教具橡皮头、空气抢一套、玻璃杯、玻璃片、马德堡半球、两用打气筒、投影片。

学具:橡皮吸盘每组一套,纸质包装饮料每人一盒。

四、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用空气枪将橡皮头射向玻璃靶,使弹头吸附在靶上。

师问:

橡皮头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猜测,如玻璃靶或弹头上有胶水,弹头本身有吸力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让学生观察或实验给予――排除,然后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头周围有些什么存在?弹头不会掉下来是否与空气的压力有关。)

小结过度:

我们必须用实验来证实,空气究竟有没有压力。

(二)、空气的压力和方向

演示实验:

师问:水杯倒置后水会怎么样?(水会倒出杯子)

演示:水杯加满水盖上玻璃片,用手托住玻璃片的手放开会出现什么情况?

演示:将托玻璃片的手放开。

师问:1.水为什么没有倒出来?

2.是谁代替了手将水托住了?

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并交流:

小结:通过水杯的实验证实了空气确实压力。

过度:空气对玻璃有压力那方向是怎样的。(由下向上)

师述:空气对物体的压力,不仅仅有由下向上的,而是与水对水的物体有压力,一样是来自四面

八方。

出示课题:6、空气的压力

师问:那么玻璃片上的橡皮弹头为什么不会悼下来呢?

学生交流:

学生应知:空气有压力,它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空气对物体的压力我们感觉不到,而实际上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它的力量还很大。刚才不是已经把一杯水托住了。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吗。

(三)、空气对物体的压力大小。

分组实验:要求将两个橡皮吸盘对准挤压,然后用手钩着吸盘环向外拉。每人试试有什么体会。

师说:同学们谈一谈,试下来我们得到什么体会,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

学生应知:其实空气的压力远比我们感到的要大的多。

实验:取马德堡半球抽取空气。请两位高个学生对拉,如果拉不开,可琢步增加人数。

师问:我们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为什么要将球内的空气抽掉?如果不抽掉两只半球内的空气又

会上怎样的情景?(请学生试着拉没有抽掉空气的两只半球)

分组讨论:大组汇报交流各小组的意见。

小结:当球体内外都有空气时,内外的压力也随之消失,而球体外的空气还紧紧地压着球体,所

以要拉开这两个半球必须克服巨大的外部空气的压力,那是很不容易的。

(四)、空气压力的利用

空气压力的现象,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认真思考,是会发现大量存在的。

观察:投放幻灯,组织学生讨论第48页画面。

1.为什么纸质软罐吸去饮料后会瘪下去?

学生交流:

学生应知:吸饮料前纸质、罐壁内外的压力相等,当饮料罐壁保持原来的形状,当饮料被吸掉一

部分后,罐内压力减小,外部的空气压力没有变化。因此,空气的压力就使纸质罐壁

瘪下去了。

2.为什么用吸感管可以把水吸上来?

学生交流:

学生应知:吸管吸水前内外的液面与空气相通受到相同的,液面保持平衡,当用嘴吸吸管时,吸管上部的空气被吸去压力减小,而吸管外面的液面仍受到空气的压力。这样,管内外的压力失去平衡,水就被外面的空气压力压上去了。

3.钢笔为什么能把墨水吸进去?

学生交流:

学生应知:当人们挤压钢笔的橡皮管时,管内的空气排出,压力减小,这样管内外的压力失去平

衡,墨水就被压入管内。

板书:6。水和空气的压力(二)

一、空气的压力和方向。

归纳:空气对物体有压力,压力的方向来自四面八方。

二、空气对物体压力的大小。

归纳:空气的压力是很大的。

最新整理三年级环保教育教案

最新整理三年级环保教育教案 白色污染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废旧塑料袋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废旧塑料袋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废旧塑料袋的。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象带。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用的展板一块,照片、文字材料(粘贴好)。 2、录象带。 3、地球图片、文字、双面胶带、钢笔。 4、学生研究用的方案和宣传稿。 活动过程: 一、计算导入:(算一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大家来研究研究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首先,老师出道题目考考大家,怎么样? 1、出示题目:某市约有3200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使用1平方米的塑料袋。那么1天之内,我市会产生多少废旧塑料袋呢?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废旧塑料袋呢?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我市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废旧塑料袋呢? 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日 ;320000平方米 ;0.32平方千米 月 ;96000000平方米 ;96平方千米 年 ;116800000 平方米 ;116.8平方千米

3、“我们新泰市的总面积是1933平方千米。结合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我们刚才算的,只是该市一年之内家庭使用的废旧塑料袋总面积,这个是不是最终的数据呢? 为什么?(加上宾馆、饭店以及我市大大小小的厂家,超市,商品零售场所。总量将大大超出了上面的这个数字)如此之多的塑料袋足以铺满整个市的天空。多么可怕的景象。我们的城市就有那么多的废旧垃圾袋,那么全世界呢?” 5、出示地球图片,讲述全球使用塑料带的现状,贴上废旧塑料袋覆盖的效果。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个关于废旧塑料袋的问题。这可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它?” 二、观看录象:(看一看) “就从咱们新泰市来开展研究。接下来,让我们从录象中去看看我市产生的废旧塑料袋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1、学生观看录象。 2、“看了刚才的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我们市是国家园林城市,难道我们能任由这些废旧塑料袋散布在大街小巷,影响我市的形象吗?你们能不能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出出主意,帮他们想想如何处理这些已 经产生的塑料袋垃圾?可以吗?” 三、研究方案:(写一写) 1、学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提要求。 交流建议: (1)、其他小组在汇报方案时,所有的同学都要做个文明的小听众。如果你有不同意 见或同一小组的成员要补充的话,请等这位同学汇报完再发言。 (2)、如果你们组的方案和前面小组的方案相同或类似,那么你就不必在重复。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教学内容: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 一、教学目标 1. 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 2. 能判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3. 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 二、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2.本节主要内容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端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网络拓扑结构反映了组网的一种几何形式。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以及混合型拓扑结构。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考。通过设计实际的拓扑结构图,促使学生应用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感性认知。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几种拓扑结构概念及其各自优缺点、应用比较。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三、学情分析 在开始本门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

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 学生初次接触拓扑概念,并且这一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拓扑结构这一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地图进行类比教学。拓扑概念建立起来之后,网络的拓扑结构就比较好理解。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要求学生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对于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任务驱动(网络拓扑图的制作)教学方式,促进实践与理论的整合,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完整版)教案格式范文

教案格式范文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教案格式范文教案标准格式 具体内容 一.课题(阐述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 三.课型(说明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篇二:教案格式范文写教案注意事项

(一)教学目标: 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温故而知新,提问复习上节内容 (2)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怎样进行,复习哪些内容? (4)提问哪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2.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3.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4.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小学三年级环境教育下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环境教育下册教案 一、指导思想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难则。1983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提高我班学生的环境意识,建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的环境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在创建绿色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推进本班的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14人,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各种保护环境的法规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环境保护的意识灌输给孩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个具有环境保护素养的人。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有二课,以“认识环境动物与人类绿化环境”的思路构建,具体内容有《校园环境》《生活环境》《美丽的大自然》《认识天空》《了解土地》《绿色的森林》《活动课:认养一棵树》《森林动物们的家园》《草原上的

居民》《我和动物是朋友》《绿化我们的家园》《阅读:森林重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美丽的校园环境、生活环境,美丽的大自然和天空,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保护。教育孩子关注环境,从小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2、通过《了解土地》、《绿色的森林》学习,引导学生从资源消耗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角度,感受身边的环境问题,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通过《森林动物们的家园》《草原上的居民》《我和动物是朋友》的学习,意识到动物与人类应当和谐共处,应当是朋友,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动物。 4、通过对《绿化我们的家园》的学习,争当环境小卫士。 5、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乱倒垃圾、砍伐树木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从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感触点。 3、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生活中学习中,师生互相监督。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元庄小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时间:2018年3月30日 班主任:黄英 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与植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 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挂图──我们常见的一些动植物。 2.挂图──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放映关于动物和植物幻灯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 4.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 (板书课题: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朋友——植物(出示一些熟悉的植物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这些都是什么植物?它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绿色植物养育了人类,给我们提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2.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出示一些熟悉的动物的幻灯片)。 教师过渡:和植物一样,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这些朋友(出示我们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幻灯片)。 教师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这样的破坏:沙暴,洪水,污染……所有这些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引起的。为此,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举例具体是哪些方法),因为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一些好朋友,也懂得了要好好保护它们。 2.提问: (1)你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作用? (2)我国为野生动植物采取了哪些措施? (3)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看到有人在乱砍树木或捕杀野生动物,应该怎么办? (四)布置作业出一份"保护环境报"。 些一个星期的环保日记。 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 参加一次植树劳动。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下)

树是谁的家 教学目标: 1、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这乃动物的情感;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一切生命及其生存环境。 2、知道生物之间的食物网,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 3、能开展实地调查、搜查资料的活动;会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师:我出一个谜语,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动物?一个医生嘴巴尖,天天出诊到林间。悄悄听听真仔细,要动手术把头点。 生:(齐)啄木鸟。 师:那你知道啄木鸟的家在那里吗? 生:树上。 师:除了啄木鸟,还有谁的家在树上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树是谁的家》。 (板书课题——树是谁的家) 师:请一名同学读一下资料,并思考:看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想法? (课件出示“派出所信箱里藏鸟窝”的资料)师小结:对,我们要保护小鸟,更要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树。那么,大树除了是小鸟的家,还是哪些动物的家呢? 二、追根求源 1.研究树上、树下居住的动物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在树上,哪些动物生活在树下?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观察树上、树下居住着哪些动物的任务,同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现在以小组为

单位整理交流,比一比那个小组介绍的又多又好。 课件展示合作要求: (小组交流,选取汇报容。) 三、环保在行动 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周围的动物?(出示图片)先来看看人们的这些做法,对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动物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动物?(出示图片) 先来看看人们的这些做法,对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池塘是谁的家 教学目标: 1.感受池塘群落生物间的互相联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珍视生物多样性,尊重一切生命及其生存环境。 2.知道生产、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做到不随便排放生活污水;了解池塘生物间的食物网。 3、能通过实地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池塘的生态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三年级环境教育备课

三年级环境教育全册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体性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三个单元:《美丽的家乡》、《珍爱生命》、《简朴生活》,以专题性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两个专题:《绿色志愿者》——“我身边的浪费现象”《童眼看法规》——“保护野生动物”。本册以“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过简朴生活”思路构建,设计的内容标准为:欣赏自然美;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学会思考、倾听和讨论。 各单元和专题从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美丽的家乡》单元按照由远及近,有全面到局部,由自然到人文的思路编排,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感恩自然——热爱家乡”。人类作为自然之子,应感谢自然的赐予和馈赠,以感恩自然的心对待自然的心对待自然,已敬畏自然的心保护环境,初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 《珍爱生命》单元引导学生从关爱小草、小树的生命,到关爱植物家园;从关爱蚯蚓、小鸟的生命,到关爱动物家园,让学生树立起“生命平等”、“呵护生命”、“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简朴生活》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时间发现环境问题,通过反思个人生活方式,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崇尚自然简朴生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一件衣服、一支铅笔、一度电、一滴水、一桌剩饭、一件物品的包装谈起,引发学生关于环境问题的思考。这些事例均为小事,却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全册及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美丽的家乡》4课时 第二单元《珍爱生命》6课时 第三单元《简朴生活》6课时 绿色志愿者《我身边的浪费现象》1课时 1、自然美景看不够 教学目标: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 然的意识和情怀。 2、了解山东的自然美景,并能进行简单的介绍。 3、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展示自然美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自然美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我们山东省的哪些地方? 生说自己去过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去过了很多地方,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你能说出这些景点的名称吗? (课件展示部分景点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

小学环境教育教案设计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时间:2015年9月7日 班主任:荣美 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与植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 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我们常见的一些动植物。 2.挂图或幻灯片──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放映关于动物和植物幻灯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 4.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部分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板书课题: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朋友——植物(出示一些熟悉的植物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这些都是什么植物?它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绿色植物养育了人类,给我们提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2.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出示一些熟悉的动物的幻灯片)。 教师过渡:和植物一样,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这些朋友(出示我们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幻灯片)。 教师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这样的破坏:沙暴,洪水,污染……所有这些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引起的。

为此,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举例具体是哪些方法),因为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一些好朋友,也懂得了要好好保护它们。 2.提问: (1)你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作用? (2)我国为野生动植物采取了哪些措施? (3)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看到有人在乱砍树木或捕杀野生动物,应该怎么办? (四)布置作业出一份"保护环境报"。 些一个星期的环保日记。 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 参加一次植树劳动。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三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学计划和教案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体性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三个单元:《美丽的家乡》、《珍爱生命》、《简朴生活》,以专题性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两个专题:《绿色志愿者》——“我身边的浪费现象”《童眼看法规》——“保护野生动物”。本册以“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过简朴生活”思路构建,设计的内容标准为:欣赏自然美;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崇尚自然简朴的生活;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环境,学会思考、倾听和讨论。 各单元和专题从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获得基本的环境知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三年级下册环境教育教案

三年级下册环境教育教案 第1课铅笔的对话 活动目标: 1.知道人对环境的依赖,反思个人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意识到在生活中要自觉避免浪费、厉行节约,并能影响他人。 2.理解我们生活、学习用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自然,知道浪费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种上自然简朴的生活。 3.围绕铅笔引发的环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能积极参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育初步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1. 播放课件资料一:新学期看开学,文具店文具一阵热销;而教室里,老师提着一大袋子的铅笔,却无人认领。 2. 播放课件资料二:卡通铅笔的叹息食品:我是一支普通的铅笔,几分钟生下半段。随手又被主人扔进垃圾里。如此浪费现象,实在令人心酸。 3. 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共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追根求源 1.铅笔的生产过程及特点 师:铅笔和我们朝夕相处,你们对铅笔了解多少呢? 师:铅笔的生产过程包括:选择基材,切割成窄条,上蜡,着色——刻画凹槽——嵌入笔芯——闭合夹板——后期处理。最早的铅笔是圆形的,放在桌上容易滚动,掉在地上易摔坏,因此有人发明了六棱形铅笔,使其不易滚动。 师生小结:小小一支铅笔,真是来之不易啊! 2.调查生活中浪费文具的现象 师:昨天,老师请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教师出示可件) 师生小结:我们要节约铅笔,节约铅笔就是节约林木,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三、环保在行动 1.节约从铅笔开始 师:我们来了解关于“铅笔之最”的内容。 2.节约的高招 师:你们有什么节约的高招吗? 生:我认为可以给铅笔加身子,铅笔太短了,不好握了,我就给他套上一个

青岛版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1、自然美景看不够 教学目标: 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感恩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情怀。 2、了解山东的自然美景,并能进行简单的介绍。 3、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展示自然美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自然美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我们山东省的哪些地方? 生说自己去过的地方。 师:看来大家去过了很多地方,现在我就来考考大家。你能说出这些景点的名称吗? (课件展示部分景点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 师:其实大自然的美景有很多,看不够、说不完,好多地方的景色让人留恋往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山东的自然美景。 (板书课题——自然美景看不够) 二、说说家乡美,感受家乡美 1、小组讨论,感受家乡美景。 (播放济南美景介绍的视频短片) 2、说说家乡自然美景,争当优秀小导游。 一组:五岳之尊——泰山 二组:人间仙境——蓬莱 三组:荣成天尽头——海驴岛 四组:济南泉水——趵突泉 五组:潍坊石门坊 六组:临沂溶洞 评选出优秀小导游。 三、说说家乡新变化 1、交流典型事例,说说家乡的变化 2、让家乡更美 师:则哪有那个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呢?说说你的想法。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家乡的美景,你快乐吗?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在你去欣赏美景的时候,用相机记下来。 2、齐鲁风情 教学目标: 1、欣赏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因素;感受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怀。 2、认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继而,了解齐鲁大地的米苏风情。 3、围绕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自己观点,自觉保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系科,了解当地民俗 齐鲁大地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潍坊的风筝节就让风筝这项民间艺术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认识了潍坊、认识了齐鲁之邦。同学们,关于潍坊风筝节你知道哪些知识?

【K12学习】小学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小学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南 宋小学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内容: 1、大树的功劳。 2、找寻珍稀动植物。 3、纸张的自述。 4、画出秋的绚烂。 5、滴答滴答下雨了。 6、与动物交朋友。 7、大树爷爷多少岁。 8、感受冬的宁静。 9、过个环保的春节。 10、聆听春的脚步。

11、室内花卉本领大。 12、鸟是人类的朋友。 13、争做文明小游客。 14、玻璃瓶的新生。 15、走进昆虫王国。 16、是谁阻挡了飞机的起飞。 17、拥抱夏的热情。 18、节约是一种美德。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四、具体的措施 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

片段教学设计范例

xx课堂教学片断设计范例 称呼的背后——关于《祝福》中“祥林嫂”的称呼的讨论 人教版xx设计者: 开开心心xxxx第九中学 【导言】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短篇名著。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 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本课试图以“对祥林嫂的称呼”作为突破口,挖掘作品表现的时代观念。 【实录】 师: 我有个小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和名,“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请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 生(寻找片刻):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师: 找得很好,看到这三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吗? 生: 为什么人们不叫她自己的名字呢?

她没有名字,就叫“xx”。 生: 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叫“祥林嫂”了。 师: 为什么她的丈夫叫“祥林”,她就得叫“祥林嫂”? (课堂稍有沉默。) 生: 中国古代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出嫁从夫,自然不能继续保留自己的名字。 师: 说得很好。鲁镇的人们是按习惯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祥林嫂”,至于她没出嫁之前姓甚名何,人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你们说,隐藏在这个称呼背后,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些什么呢? 生: 旧时女子地位低下。 师: 对,“祥林嫂”的称呼正揭示了旧时女子地位的低下。关于“祥林嫂”的称呼,你们还有没有别的疑问? 生: 既然人们习惯按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女人,为什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的时候,大家还叫她“祥林嫂”呢?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第1课大树的功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树木与人类的基本关系,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认识大树的价值。 3、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关心自然界,培养学生爱护树木的情感。 内容分析 由六个板块构成。 1、引出大树的功劳。让学生思考这首儿歌表达了什么意思,重点讨论大树在保护环境中做出的贡献。 2、创设情景设立探究园地,让学生课本中出现的情况,说出自己的做法。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居住的社区乡村或者校园有没有毁坏树木的现象。 3、介绍植树节。 4、号召学生爱护树木,组织一个护绿小组,征集爱护树木的温馨提示语。 5、呼吁学生将对树木的爱落到实处。 教学建议 1、教学准备 选取有大树的环境优美的图片、大树底下乘凉的图片、描写大树的诗或者儿歌等。

2、教学过程 (1)课程引入:树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树木有光合作用,树木在光合作用下会释放氧气,就像“绿色工厂”。当我们吸进氧气之后又吐出二氧化碳时,树木会把我们吐出的氧气吸进去,然后释放出清新的氧气,让我们健康、幸福地成长!据统计,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由于森林具有遮荫避风、树木呼吸和蒸腾作用,因此有成片树林的地方冬暖夏凉,可以避暑疗养,是我们休息渡假的首选。树木还具有粘附空气中的尘埃的作用,使空气清洁、新鲜。科学测试表明: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埃20吨~60吨。此外,树木在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特殊空气,能治疗一些疾病,对人体有良好作用,比如,桦树、杨树、桧树等能分泌出植物杂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树还可以降低工业区内发出的噪音,在道路两旁栽多种多样的树型、花果和翠绿的枝叶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环境。植树造林对人类生活也很重要,我们的课桌、书柜、纸张等,都是用木材制作的,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它还能防止水土流失。在山西、陕西以及边新疆一带,水土流失异常严重! (2)转折由于人们对大树的认识不足,或者由于人类的贪婪导致出现很多毁坏大树的情况。说一说都有哪些?你觉得该怎么办?(3)过渡我们能为大树做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南 宋 小 学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二年级所开设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环保意识较差,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二、全学年教学目标总要求: (一)双基: 1、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2、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1、大树的功劳。 2、找寻珍稀动植物。 3、纸张的自述。 4、画出秋的绚烂。 5、滴答滴答下雨了。 6、与动物交朋友。 7、大树爷爷多少岁。 8、感受冬的宁静。 9、过个环保的春节。 10、聆听春的脚步。 11、室内花卉本领大。 12、鸟是人类的朋友。 13、争做文明小游客。 14、玻璃瓶的新生。

15、走进昆虫王国。 16、是谁阻挡了飞机的起飞。 17、拥抱夏的热情。 18、节约是一种美德。 (二)重点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对动物与人的关系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理解爱护、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4、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5、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四、具体的措施 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五、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六、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 本学期教学第1——9课,下学期教学第10——18课。 第一课大树的功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树木与人类的基本关系,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认识大树的价值。 3、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关心自然界,培养学生爱护树木的情感。 内容分析 由六个板块构成。 1、引出大树的功劳。让学生思考这首儿歌表达了什么意思,重点讨论大树在保护环境中做出的贡献。 2、创设情景设立探究园地,让学生课本中出现的情况,说出自己的做法。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居住的社区乡村或者校园有没有毁坏树木的现象。 3、介绍植树节。 4、号召学生爱护树木,组织一个护绿小组,征集爱护树木的温馨提示语。 5、呼吁学生将对树木的爱落到实处。 教学建议 1、教学准备 选取有大树的环境优美的图片、大树底下乘凉的图片、描写大树的诗或者儿歌等。

优秀教案模板(完整版)

课题名称:物质的分类(1) 基本说明 1、教学时间: 45 分钟 2、授课人数: 60 人 3、课时: 1 课时 4、课型:新授课 5、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 3 班 6、课题出处:人教版普通高中第二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 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 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设计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 21 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 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 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及其分类。

三年级校本课程环保教育教案全册

唐田小学三年级校本课程环保教育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开设关于环保课程的知识,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不愿积极动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在新课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备受关注,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家课程的开发中都允许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借助校本课程的灵活性,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思想,尝试编写以环保为主题的课程。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技能,长大后就会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之一。除政府各级部门展开行动外,还需要全民参及,携起手来抗击污染。通过环保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增强了及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达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环保的有心人,注意节约资源,回收废品,多参加环保活动。努力使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环保不分时间和地点,让我们共同做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为地球母亲增添绿色,抗击污染。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什么是环境污染,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2、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续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中小学教案模板优秀范文

中小学教案模板优秀范文 大家收集整理了“语文教案模板”,欢迎阅读与借鉴! 语文教案模板1 课题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正确读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通过学习,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课型来确定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根据所上课的内容及自己实际情况来准备教具) 学具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的内容准备)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3)品读课文,感悟体会。 3、拓展延伸

4、师生交流、小结 六、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B自我评析 本“教学设计书写模板”主要是根据《备课实务与新技能》中的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第七章《备课的一个完整过程分析》中的相关理论指导并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编写而成的。 1、谈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是低标准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不要写得过多,写三点即可,所以我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点。我们的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目标没有设计好,而造成教学目标没有达成,影响了整体效果。 2、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是由本节教学目标引出来的,着重让学生应该掌握些什么,明白些什么。教学难点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的,要灵活处理。当然是面向大部分学生而言的“教学难点”。 3、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课型来安排。课型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学方法的选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

第五课 奇妙的昆虫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昆虫,让学生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爱护昆虫。 2、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3、让学生了解校园、居家、农田、野外、水边等地方生活的常见的昆虫种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4、让学生明白昆虫和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既可以造福人类,又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危害。 5、让学生实际动手养蚕或者观察他人养蚕,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和读图能力。 6、让学生注意观察昆虫、学会科学合理的对待昆虫,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合作交流能力,树立保护昆虫的良好意识。 教学准备: 尽可能多的搜集一些关于昆虫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开篇语的文字,然后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昆虫?”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说说你喜欢的的昆虫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本课。 二、新授。 1、介绍昆虫的特征。 师:什么是昆虫?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 师: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吗? 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 师小结:昆虫是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他的基本特

征可以概括为:体躯3段头,胸腹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抱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全世界的昆虫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但目前有名有姓的昆虫种类仅有100万种。 2、了解四种奇妙的昆虫:萤火虫、蜜蜂、蜣螂、蝴蝶。 师讲解几种奇妙的昆虫的特征。 3、巩固。 (1)判断下列小动物中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蝴蝶、蜜蜂、蜗牛、蚊子、蜻蜓、小鸟、蛇、螃蟹。 (2)说一说。师:我们周围环境生活着哪些昆虫?请你说出几种昆虫。 (3)画一画,说一说。请你画一只昆虫,讲一个在它身上发生的故事。 学生动手画画,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走出校园到公园或小河边或田野里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记录下来。教师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