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物理(人教版)八年级 第1章导学导练45分钟: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含详细答案)

【精品】物理(人教版)八年级 第1章导学导练45分钟: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含详细答案)

【精品】物理(人教版)八年级 第1章导学导练45分钟: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含详细答案)
【精品】物理(人教版)八年级 第1章导学导练45分钟: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含详细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5 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人是靠__________发声的。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思路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我们生活在大气中,所以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答案:振动声带振动空气介质

2.(2010广东模拟)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思路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振动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是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

答案:振动介质固体

3.同学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在敲击音叉时,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却看不见音叉的振动。请同学们想办法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

思路解析:振动有两类,一类是明显的振动,即肉眼能观察到的振动,如钢尺的振动,鼓面的振动等,说这些振动明显,是因为这些振动振幅大,易于观察;另一类是不明显的振动,即肉眼不易直接观察到的振动,如敲击桌面时的振动,音叉的振动,以及气球、火药爆炸时的振动等,对于这些振动,我们可以根据声音产生的原因来推断振动的存在。想要证明这些不明显振动的存在,可以借助明显的振动。

答案:可以在音叉上贴一张小纸片(末端剪成麦穗状),或用一根细线系一个乒乓球,手提细线,将球紧挨音叉的一个叉股,当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会发现纸片振动或乒乓球被弹起,这些现象可以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2010山东烟台模拟)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图1-1-1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思路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其次是液体,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较慢,因此最先听到的是由钢铁传来的声音,其次是由水传来的,最后一次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

答案:三钢管空气

2.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A.丁东的鼓声

B.哗哗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

思路解析:鼓声是鼓面(固体)振动发声;流水声是水(液体)振动发声;歌声是声带或音响喇叭的振动膜(固体)振动发声;炮声是火药爆炸引起空气振动发声。

答案:C

3.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B .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C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思路解析: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也是本节的重要知识点。关于声速,应掌握其一般规律: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声是一种波,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

答案:ABD

4.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__________次声音,其中第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最后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

思路解析:A 探究的是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 B 探究的是声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C 探究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 探究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CD

5.某人站在山崖前大喊一声,2 s 后听到回声,此人距离山崖多远?(设当时气温为15 ℃) 思路解析:人距山崖的距离为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这是“回声测距”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答案: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 ,2 s 内声音传播的距离:340 m/s×2 s=680 m,即此人距离山崖

2680m =340 m 。

快乐时光

声音和光谁快

教师:“声音和光,哪个速度快?”

学生:“声音。”

教师:“你根据什么说声音的速度比光快呢?”

学生:“这太简单了!每当我打开电视机,总是先听见声音,后看到画面。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C.真空也能传声

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 /s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所以选项B 是正确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有介质和温度,所以温度相同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因此选项A 、C 、D 都是错误的。

答案:B

2.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 )

A .房间里的空气不流动,不利于声音的传播

B .旷野的空气比较稀薄

C .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思路解析:人在房间里谈话,声音会被墙壁反射回来形成回声,由于房间较小,回声与原声

的时间间隔小于0.1 s,所以人耳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更强。在空旷的田野中,声音被反射回来的极少,因此人感到声音响度较小。

答案:C

3.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回声

D.为了装饰剧场

思路解析:发声体与声音是两个概念,我们只能想办法防止发声体振动,声音是不会振动的。因为A本身的说法就不科学,所以A是错误的。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墙上的声音不再反射到观众那里,避免产生声音的混响,所以C是错误的,B是正确的。

答案:B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

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

C.只要有物体的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D.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与温度有关

思路解析: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则A错。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人耳不能区别开,因此B 正确。C中物体振动时若没有传声介质,则听不到声音,因此C错。声速与介质、温度有关,则D错。

答案:B

5.一根长约10 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四次敲击声

思路解析:敲击铁管产生的声音分别经空气、铁和水传播到另一端,传播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10 m。查出声音在空气、水和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340 m/s,1 497 m/s,5 200 m /s,那么声音在这三种介质中传播10 m所需的时间分别是0.029 s,0.006 7 s,0.001 9 s,相邻两次的时间差不到0.1 s,因此,虽然三个声音传到另一端有先有后,但人耳无法把它们区分开。

答案:A

6.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有()

①声音的反射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③声音在墙壁内的传播④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站在回音壁前能听到回声,是因为回音壁的墙壁非常光滑,有利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回声,并且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大于0.1 s。不管回声还是原声,都是依靠空气这种介质向前传播的。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答案:A

7.《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固体(大地、箭筒)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8.如图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________,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观

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1-2

思路解析: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正在发声的音叉肯定在振动,当它靠近小球时,振动的音叉会将小球弹开。小球被弹开这个事实也充分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月球上空无大气层,是真空,而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只能看见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答案:弹开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9.(2010黑龙江哈尔滨模拟)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_。(写出两点)

思路解析:能体现物理知识的主要是后半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体现了大钟在振动从而产生声音,人耳听到了钟声,又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答案:物体振动发声,空气可以传声

10.利用下面的数据画一张图,以便探究声音通过空气的速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水平轴表示空气温度,垂直轴表示声音的速度)

答案:

的升高而增大。

11.(2010浙江杭州模拟)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 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__,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垒森严间的距离为_________m。

思路解析:根据题意画出题设情景图。当人鸣枪时,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其中遇到障碍物的声音会形成回声,回声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

已知:t 1=1.00 s ,t 2=1.00 s+0.50 s =1.50 s ,

v =340 m /s 。

求:s =?

解:s 1=vt 1=340 m /s×1.00 s=340 m

s 2=vt 2=340 m /s×1.50 s=510 m s=22

1s s +=2510340m

m +=425 m 。

答案:反射 425

12.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路解析:发声体的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在上述各种现象中,能说明发声体在发声时其本身正在振动的现象才是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

答案: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和丁;实验现象甲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实验现象丙说明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不同。

1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将这种装置安在船上,能及时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请简要说明这种装置的工作原理。 思路解析:这种装置叫回声探测器(又称声呐),它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即利用声呐向外发射声波,准确记录声波往返所用的时间,根据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可测出海的深度,最后判断冰山或暗礁的是否存在。

答案:把回声探测器装在海轮货舱的底部,由舱底向海底发出声音,声音由海水传至海底,由海底再返回,当回声探测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后,就会记录下声音在海水中往返所用的时间,根据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结合s=vt ,就能计算出海的深度,根据探测器记录时间的情况可判断有无冰山或暗礁。

关于初二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点梳理

关于初二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 知识点梳理 1、声音的发生: (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气体、液体、固体作介质,通过声波形式传播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4)、声速跟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340m/s 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发声体 介质 耳朵 (振动发声)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 声音特性 (1)、音调:声音高低叫音调

音调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大小与发声体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2)、噪声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3)、噪声的控制: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2)、声波传递能量 声能传递信息: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下大雨;用声呐可以帮渔民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蝙蝠是利用回声定位来确定位置和距离、水手能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前一段时间病人心、肺的状况;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B“超探

病声波传递能量: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清洗精细的机械、、;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回声声音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听到回声的条: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 (3)、回声利用:加强原声、测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复习导学案(已审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12章 复习导学案 目录如下: 第七章复习导学案 第八章复习导学案 第九章复习导学案 第十章复习导学案 第十一章复习导学案 第十二章复习导学案

第七章《力》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讨论形成知识框架; 2、看书讨论基本概念及规律; 3、会探究实验或作图; 4、会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1:请同学们看书讨论形成力相关基本概念知识框架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相互接触的物体间________有力,相互有力的作用的物体间并不一定________。 2.力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________;二是使物体的________发生改变。 4.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就是力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被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三个因素中只要有一个发生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将_______。 5.力的示意图:是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着力的方向画的一条带_______的线段。 6. ________仪器叫做测力计。常用的是测力计是_____________。它的原理是根据“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在测量前要了解其________和的大小,使用时,并较正_________。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线________。 7.物体发生________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有关,形变越________,弹力越大。 8.由于______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总是__ ___;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大小为G=_______,其中g=________N/kg,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力的方向总是_____ ___。 9、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它的成正比。 展示评价1:学生回答,集体矫正。 学习活动2:请同学们看书复习整理力、弹力和重力概念相关内容,根据解题引导课堂讲练互动,讨论总结本章基本概念、规律 1、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体积的改变;(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通过活动探究,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并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释有关现象 【问题讨论】跳板跳水运动员跳水前为什么总是站在跳板的最前端蹬跳板? 3、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1)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力的作用,如本题中墙壁对球是否有支持力,只要假设把墙壁移开,看球是否会移动,怎样移动.由图可知,球会向左移动,由此可以判断墙壁对球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套

第七章力第1节力 P1 情境导入 游泳是世界体育比赛项目之一,也是极好的健身运动。游泳时,手用“力”往后拨水,脚用“力” 向后蹬水,身体就会向前行进。那么,什么是力呢?向后拨水、向后蹬水为什么能使身体向前行进呢? 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相信你就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快快进入这一节的学习吧! 目标解读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思考 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 加油站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小结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用到的方法: 3.我的感悟和体会: 4.我还想知道…… 课堂检测 1.力的单位是() A.牛顿 B.千克 C.毫米 D.秒 2.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3.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4.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讲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掌握利用声速测距离; 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5.了解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双耳效应解决立体声。 【要点梳理】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磁带,声源的振动通过话筒转化成电信号通过录音磁头记录在磁带上,放音磁头将记录在磁带上的声音信息转化成电信号,通过扬声器还原声音。 要点诠释: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回声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 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 要点诠释: 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 我们 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 进入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是很多学生头疼的科目,繁多琐碎的物理知识点让学生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初中学生学好物理知识,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可以好好掌握这些知识点,从而提高物理学习水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总结】 “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声音的产生; “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以上解说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这些基础知识要牢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考点分析】 近几年中考试题对这部分的考查,基本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选择题和填空题,侧重面多是基础知识的考查,分值一般在2分左右;一是综合性较高的,需要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验设计题,分值一般在4分左右。另外也有可能将声速这一知识点与匀速直线运动综合考查。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误区】 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波。相同温度下,同一均匀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相同,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典型例题】 例析: 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 A. 音调改变了 B. 响度改变了 C. 音色改变了 D. 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解析: 钟的振动频率(音调)是由钟的大小、厚薄、材料等属于钟本身固有的因素决定的,不同的乐器即使演奏同一曲子,我们还是能够加以区别,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音品(色)不同。轻敲与用力敲比较,钟的振动幅度改变了,故响度改变了,但由于振动物体(钟)本身固有的一些因素没有改变,所以音色和音调都不改变。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播而来的,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其传播的速度也不会改变。 答案:B 以上内容是查字典物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在平常学习物理的时候注重复习知识点,这样才能轻松学好初二物理。

初中物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达标测试 表现标准(测评标准) 一、声音的产生 1、知道声音的产生条件(A) (1)能说出声音产生的条件——发声体的振动;(第1题) (2)能说出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也同时停止。(第2题) 二、声波的传播 1、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A) (1)在实际的例子中能指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第3题) (2)能说出真空状态不能传声。(第7题) 2、知道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声波(A) 能知道声音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递的是能量和信息。(第6题) 3、知道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速度不同(A) (1)在具体的事例中,能说出声波在哪种介质中传播;(第8题) (2)能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且知道大致上v固>v液>v气;(第9、10题)(3)能知道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第4题) 4、知道回声(A) (1)能说出生活中回声的例子;(第5题) (2)能知道生活生产中运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如声呐);(第11题) (3)能根据声速求简单的距离问题。(第11题) 测试题 1.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敲鼓时纸屑上下扬声器发声时小纸发声和音叉激起 2.运动会上,助威的鼓声此起彼伏。鼓声是由鼓面_______产生的,当把手按在鼓面上, 鼓皮停止振动后,还_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鼓声。 3.如右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 现;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 现; (3)此实验说明了。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初二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在跟声打交道。你知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码? 探究 声是怎样产生的? 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 观察、思考、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话是声带在振动;敲鼓是鼓面在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想想议议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吗?例如,蝉是怎样发声的?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生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早期唱片机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的,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声音的传播 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 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但是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空气也是传声的介质。如果云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想一想,地球上的动物大多具有听觉,是否与此相关? 声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者,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想想议议 我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你能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来支持你的说法吗? 声速 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要过一会儿才能听到回声,这说明生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 想想做做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通过评估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声音的特性》 音调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白纸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和有关声音的图片。 引导提问: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拿一张白纸,用手捏紧纸的两端,用嘴吹纸的边缘,观察比较白纸发声与不 发声的情况。 (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我们还有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回答如:狂风吹过树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树叶在振动(老师:你真棒!观察仔细!)……。 引导解决: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知识应用: 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 3.____体、_____体_____体都能发声。 探究二: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课件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 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并学习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实际感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从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延伸到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6、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准备】 橡皮筋、直尺、铅笔、小闹钟、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提问:你能体会古诗意境,知道古诗中 蕴涵了那些物理知识吗?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 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鱼是怎样听到声音

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为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评价表,评价等级分为五等(1—5), 1最差, 5最好。这节课结束我们将评出表现最好的同学和小组。 课堂表现评价表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 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套

第七章力第1节力 P1 学习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并请仿照着填入下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思考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知识拓展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小结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用到的方法:

课后巩固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如图),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如图),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4.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5.请大家回忆“神舟七号”升空的情景,试着说出其中所蕴含的力的知识。 课后反思: 第七章第2节弹力 P6 学习目标 1. 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 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 3.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4.初步了解弹性势能,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对周围生活中的弹力应用的实例产生关注。 一、形变、弹力 活动: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 你的感受 物体的的改变叫形变,它分为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物体发生所产生的力叫弹力。 拉长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会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属于弹性形变;而泥团捏成泥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会恢复原状的(变成),这种形变属于性形变。(阅读课本P.5、7“形变”的有关容。) 二、探究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猜想: 设计实验: 1、架高塑料尺,将不同的重物摆放在塑料尺上,观察塑料尺的弯曲程度。 现象与结论: 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现象与结论: (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现象与结论: 小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就越大。 3、在一段弹簧上分别挂1个、2个、3个钩码,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和挂钩码后弹簧的总长度,注意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结:一定围,物体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一定围,弹簧的伸长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说明: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可以来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工具是,在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信息快递:对弹簧的拉力F = k·⊿X (k表示弹簧的弹性常数,和弹簧的材料有关。 ⊿X表示弹簧的伸长量)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design of Volume 8 of "Physics of Soun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 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9.3 大气压强

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 课题9.3大气压强 课型讲授课主备审核 学习目标1、了解由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4、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5、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 重点理解大气压的现象;知道大气压的测量和数值。学习 难点 测量大气压的实验设计。 预习案1.液体由于具有和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强作用,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由于具有和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的作用。 3.观察教材第39页图9.3-1的实验证实是实际存在的。 4.著名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是做的;1标准大气压值为Pa。 5.大气压随高度。 6.抽水机是利用工作的。 行课案1、大气压的产生 地球表面的空气由于地球的吸引受作用,因此,对容器有压强;同液体一样,空气也具有,因此,对容器有压强,页存在朝方向的压强。大气对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简称或。 2、大气压的存在 实例:图9.3-1甲图中的吸盘能紧贴在光滑的墙上,是由于的作用;图乙中试管中的水不流出,是由于的作用;图丙中的饮料在靠上升倒嘴里的;图9.3-2中的铁桶是被压扁的。这些实例证明了的存在。请举出类似的一些实例:,。 实验:、等有力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且很大。 3、大气压强大小 (1)大气压强的粗略测量 如何利用吸盘、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粗略地测量大气压的值。 实验原理: 测量大气压力的原理: 实验中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吸盘表面受到的、吸盘的。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在什么时候读书:。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陈凌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79页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导学案(全册共79页附答案) 目录 第一节力 第二节弹力 第三节重力 复习与小结 第八章力和运动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2节运动和力 第3节摩擦力 复习与小结 第九章压强 第1节压强 第2节液体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复习与小结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第一节力 教师寄语:愚人不能从智者哪里学到什么,而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5、在观察和体验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 中心任务: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先对下面问题独立探究,然后在组内交流,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任务一: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1、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_。 2、力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______物体,一个是_________物体。 3、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_。 4、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__________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 一个质量是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等等。 5、阅读课本,力作用的效果部分。 (1)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 (3)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认识力的三要素。 1、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_有关;与力的__________有关。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绘制力的示意图 1、在物理学中,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表示力:从力的__________沿__________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_________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_________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内,力越大,线段应越__________。 2、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__________、______。 3、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_________都表示出来。因此,力的示意图既能表示力的作用点、方向,同时还可以表示力的___________。 任务四:认识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1、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施加力的物体叫_________,受到力的物体叫_________ 2、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_______________。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 二、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探究解决下面问题,并将组内合作探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们。 1、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1)看课本图7.1—2中甲、乙图例,用所示的器材做实验甲和乙。实验结束后,组内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所吸引,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发出声音,都可以作 为声源。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也停 止。 提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几种常见物体的发生原理: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的方法——转换放大法 将不容易观察到的微小现象,通过某种方式直观的表现,转换放大法 如:将纸屑放入到扬声器中,或将发声的音叉放入到水中 声音的传播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小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 空气,发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我们又可以听到声音了。 以上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通过物质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作介质。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任何固、液和气都能够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声波:物理学中将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注意: (1)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并没有随着声波向前移动,而是在原处振动。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振动形式和能量通过周围物质传播开去。声波可以传播、信息。 (2)声音的实质: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波是能量的传递形式。

(3)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由于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因此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说话是听不到的,要通过无线电来通话。 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速是描述声音快慢的物理量 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 观察下面的表格: ①观察在25°C的情况下,声音在煤油、蒸馏水、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且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三态中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固>v液>v气。 ②观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在15°C和25°C的情况下,声速不同,可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总结: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它传播的物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低,声速就越小。 回声 回声的产生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就是回声;另外一部分声波会穿入或绕过障碍物。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当原声与回声时间间隔相差0.1秒或以上时可以听见回声。因此,要求人能听到回声,则人离障碍物至少17米。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如何听到声音(阅读资料)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初二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白纸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和有关声音的图片。 引导提问: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2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拿一张白纸,用手捏紧纸的两端,用嘴吹纸的边缘,观察比较白纸发声与不发声的情况。 (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

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把以上实验对比分析如下: 发声体发声时现象无声时现象结论 声带喉咙部位在振动不振动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直尺直尺在振动不振动发声的直尺在振动 白纸白纸在振动不振动发声的白纸在振动 音叉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不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手感觉发麻不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音叉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不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我们还有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回答如:狂风吹过树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树叶在振动(老师:你真棒!观察仔细!)……。 引导解决: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 知识应用: 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