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__第九章_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1--深圳教师招考(代转公)+职称认定

心理学__第九章_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1--深圳教师招考(代转公)+职称认定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 D )
A.性别 B.社会背景
C.教育水平 D.态度
2.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的作用。( B )考过2次
A.吸引 B.比较和评价
C.助长 D.凝聚
3.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 C ) 考过2次
A.费斯廷格 B.沙赫特
C.莫雷诺 D.库利
4.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 C ) 考过2次
A.从众现象 B.社会干扰现象
C.去个体化现象 D.群体极化现象
5.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B )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6.“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 D )条件。
A.互补性 B.接近性
C.熟悉性 D.相似性
7.以下( C )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 B.社会性
C.接近性 D.合群性
8.“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A )作用。
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D.从众
9.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10.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B )。
A.服从 B.从众
C.信任 D.接受
11.“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 C )
A.沟通 B.服从
C.从众 D.暗示
12.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C )
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
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 C )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14.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 A )
A.特瑞普里特 B.谢里夫
C.费里德曼 D.阿希


三、名词解释
1.包容需要P217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从众 P244 考过3次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3.社会助长P237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4.

去个体化P239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5.群体极化P240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四、简答题
1.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P239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个体在匿名状态下,个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不被标识,于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也就降低,往往会认为没有人能够对自己有所评价,因此,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就会失去控制。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2.简要说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P217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3.人际吸引的条件有哪些? P227 考过2次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 也能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
(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

4.简述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P245

(一)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二)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三)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当个体表现与众不同时,他就会面临强大的压力乃至于制裁,他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所以,人们一般都会避免这样的情境。

5.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P224
(一)表情。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徐汇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二)眼行为。眼行为被认为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它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三)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我们经常采用身体姿势或身体动作来与别人交流信息,传达情感。身体语言大致分为象征、说明、调节和情感表露四类。
(四)服饰。我们从服装的质地、款式、新旧上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
(五)讲话风格。有声语言包括许多社会符号,它在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告诉我们在什么背景下什么人在对什么人说什么。
(六)人际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也能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五、论述题
1.试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P216-219
(一)社会心理学家舒茨与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1)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2)舒茨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型,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即主动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主动表示友好、期待与他人交往、期待被他人支

配、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二)社会学家霍曼斯则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1)他认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们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却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这就是社会交换。当然,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交换,而且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2)个体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他们对报偿和代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一定是根据物质的绝对价值来估计的,这完全是一个与心理效价有关的问题。

2.结合实例,说明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P227-230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 也能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
(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




本章小结:
1、历年考试平均分值在07年之前为5分,07年之后为11分。比重上升非常大,有越来越重要的趋势。所以需要重点关注。在简答题和名称解释上是重点。论述题概率开始增加,知识点会要求比较细。
2、还需要留意的知识点有:
1)、名词解释:
人际沟通P220
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群体P233
成员之间相互信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为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社会惰化 P238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意见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2)、问答题:
社会交换理论P218-219;
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们的行为

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却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这就是社会交换。当然,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交换,而且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个体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他们对报偿和代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一定是根据物质的绝对价值来估计的,这完全是一个与心理效价有关的问题。

人际沟通的功能P220与模式P221;
1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
2人们的自我概念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获得的。
3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未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





a.信息源: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信息源的权威性和经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 b.信息:主要是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 c.通道: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日常发生的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 d.目标靶:沟通过程中信息接受者。 e.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理解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f.障碍: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发送的信息没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没有反应。没能建立有效的沟通。 g.背景:沟通发生的情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

群体的一般特性P234;
1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2群体的凝聚力,是指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3

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
4群体的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领导也必然会产生。群体中的领导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从众与服从的区别P244,比较两者的原因;P245-248
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1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服从与从众都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服从是个体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包括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而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意去行动,却是自愿的。
两者的原因。
从众的原因:1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服从的原因:1合法权力。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2责任转移。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我们就不需要对此行为负责,于是发生了责任转,使得人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