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 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类)

2010 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类)

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类)

推 荐 单 位 暨 南 大 学

所 属 学 校 暨 南 大 学(国务院侨办主管)

课 程 名 称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医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中 医 学 类

课 程 负 责 人 陈 利 国

申 报 日 期 2010年5月30日

广东省教育厅 制

二○一○年五月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本人自愿牵头申报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认可所填写的《2010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以下简称为《申请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申请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项目申请如获准立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接受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以及本人所在单位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项目的声誉和公信力,不以项目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3.遵守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有关管理规定以及广东省财务规章制度。

4.凡因项目内容、成果或研究过程引起的法律、学术、产权或经费使用问题引起的纠纷,责任由相应的项目承担人员承担。

5.项目立项未获得资助或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项目并按申报预期完成研究建设任务。

6.同意广东省教育厅或其授权(委托)单位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宣传《任务书》内容及相关成果。

项目主持人(签章):_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

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

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

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 名 陈利国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0.4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0-********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副院长 传 真 020-********

所在院系 医学院中医学系 E-mail

tchenly@https://www.doczj.com/doc/da8619235.html, 通信地址(邮编)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510632)

1-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5学时/周,5届,340人。

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业选修课,2学时/周,3届,106人。

3.《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硕士研究生学位课,6学时/周,5届,137人。

4.《内经选读》,硕士研究生学位课,6学时/周,5届,137人,

5.《内经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课,4学时/周,5届,23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中医内科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指导,5届,340人;

2.《中医内科学》硕士生临床实习指导,5届,137人;

3.《中医内科学》博士生临床实习指导,5届,23人;

4.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5届,19人;

5.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5届,23人;

6.海内外成教本科、专科实习生、进修生、留学生系列讲座、临床带教,年均50

人;

7.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届,11人。大学生挑战杯项目:2届,13人。

三、主持并完成的教学研究课题

1.PBL教学法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国务院侨办与暨南大学共同资助,负责人,2009-2010

2.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共享,国务院侨办与暨南大学共同资助,负责人,2006-2007

3.华侨华人留学生高等教育系列精品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国务院侨办与暨南大学共同资助,负责人,2009-2010

4.研究生教材《内经学术思想研究》,国务院侨办与暨南大学共同资助,负责人,2008-2010(待出版)

四、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读《黄帝内经》诂林初探。四川中医,2006,24(1):34-36(导师)

2.对五脏应五畜的探讨,陕西中医,2006,27(8):1012(导师)

3.对“以母为基,以父为楯”释义的商榷,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225(导师)

4.对“罢极之本”释义的商榷。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37-38(导师)

5.《内经》析疑2则,江苏中医药,2009,41(2):63(导师)

6.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共享。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1-52(第4)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对我国推行GAP相关状况的调查与研究”2005年获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指导)。

2.“对中国中医药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战略研究” 2006年获暨南大学第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指导)。

3.“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相关状况调查”2007年获广东省“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指导)。

4.2010年被评为暨南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指导教师。

5.2010年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六、主编教材

1.中医基础理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主编

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独著

3.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基础中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副主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1-2009.3,编号:30572289。项目负责人

2.“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1-2008.1,编号:5006019。项目负责人

3.“中医舌诊数字化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10-2009.10,编号:2007B03140003。项目负责人

4.“病证结合血瘀证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10-2010.10,编号:8151063201000060。项目负责人

5.“对我国中医药产业升级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科技战略研究”,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05.10-2007.10.编号:2005B70101056。项目负责人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1.糖尿病における血瘀證研究の进展.中医临床,2006,27(1):17-21(第1)

2.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71-273(第1)

3.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DNA损伤的实验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7(4):1-4(通讯作者)

4.2型糖尿病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1):742-746(通讯作者)

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骨架及胞浆内游离钙的影响。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9(8):1865-1867(通讯作者)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二批省级培养对象。

2.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研究”(批准号:30572289),2009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验收。

3.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加入WTO我国中医药行业应采取的战略措施”(批准号:03BJY010),2005年通过验收,证书号:20050299。

4.主持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C-fos、c-jun和HSP70在血瘀证患者白细胞中的表达”(批准号:2000-J-B-18),2006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姓 名 马民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

3.4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20-********

学 位

博士 职 务 系主任助理 传 真 020-********所在院系 医学院中医学系 E-mail tmamin@https://www.doczj.com/doc/da8619235.html,

通信地址(邮编)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510632

2⑴-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气血理论研究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医基础理论》,本科中医专业基础课,5学时/周,2届,人数134人。

2.《中医学导论》,本科生专业选修课,2学时/周,3届,人数221人。

3.《中医特色疗法与保健防病学》,本科生公共选修课,6学时/周,5届,人数

500人。

4.《中医外科学》,本科中医专业课,4学时/周,3届,人数180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中医外科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指导,5届,人数:340人。

2.《中医外科学》硕士生临床实习指导,3届,人数:10人。

3.海内外成教本科、专科实习生、进修生、留学生的系列讲座、诊治进展、临床带

教,年均50人。

4.课程设计:5届,40人。

三、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2009年“中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中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 。

2.2008年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校级培养对象。

3.2006年获暨南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四、主持并完成的教学研究课题

1.暨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中医外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

2.暨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身心健康教育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运用”。

3.主持建设中医外科学专题学习网站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da8619235.html,/cxgc/zxyjh/

五、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医学教育多媒体CAI的应用及与传统教学的互补.中国医药卫生,2004,5(4):30~31.(第1)

2.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感想.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75-76.(第1)

3.中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路.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10:8-9.

(第1)

六、主编教材

中医特色疗法与保健防病学.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中药熏洗对ASO血瘀证患者c-fos等基因的调控”,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7,项目编号:5300544。项目负责人

2.“乳腺增生病中药外治药垫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6-2008,项目编号:2006B35602009。项目负责人

3.“乳腺增生病中药外治药垫的应用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2006-2007,项目编号:1060114。项目负责人

4.“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病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10-2013,项目编号:2009B030801238。项目负责人

5.“中药外治乳腺增生病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10-2013,项目编号:2009Z1-E091。项目负责人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1.川芎嗪对老年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CD62P基因表达的调控。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09,29(3):327-328(第1)

2.血瘀证患者血小板CD62p基因、白细胞HSP70基因的表达.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4):307~310(第1)

3.活血散结中药外用治疗老年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的疗效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29(21):2739-2742(第1)

4.活血温阳益气中药复方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中国病理生

理杂志, 2009,25(11):2126-2130(第1)

5.Effect of salviae miltiorrhizae and ligustraz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on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sciatic nerve injury.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09,4(12):1002-1006(第

1)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研究成果“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白细胞中c-fos基因表达

的研究”,2005年度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成果:“乳腺增生病中药外治药垫”专利已在申报。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姓 名 陈孝银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0.6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0-********

学 位 博士 职 务 教研室主任 传 真 020-********

所在院系 医学院中医学系 E-mail

tchenxy@https://www.doczj.com/doc/da8619235.html, 通信地址(邮编)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510632

2⑵-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

2⑵-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一、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医基础理论》,本科中医专业基础课,5学时/周,2届,人数134人。

2.《内经选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5届,人数340人。

3.《医古文》,本科生中医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5届,人数340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本科生临床实习指导,5届,人数:340人。

2.海内外成教本科、专科实习生的系列讲座、诊治进展、临床带教,年均50人。

3.课程设计:5届,50人。

2⑵-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基于可拓理论研究中医外感病因的化量及多维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1—2007.12,编号:30400575。项目负责人

2.“通过在不同饲养环境中流感小鼠RLH免疫通路的改变探讨湿性粘滞的本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1—2012.12,编号:30973693。负责人

3.“琼玉膏阻断乙肝后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1-2008.12,编号:2005B30101012。项目负责人

4.“基于可拓理论研究流感的外感病因量化及干预措施”,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8.12,编号:, 06025151。项目负责人

5.“RNA干扰与丹参酮2联用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信号传导的影响”,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05.1-2007.12,编号:1040075。项目负责人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1.Development of a multifunctional and efficient conjugal plasmid for use in Streptomyces spp.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6,70(6):705-710.(第1)

2.Antiviral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jiaweisinisan on 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6,12(14):2280-8

3.(第1)

3.大黄虫庶虫丸抑制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5):1018-1020.(第1)

4.天麻钩藤饮对SHR血清钙浓度及血管平滑肌细胞钙通道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24(1):68-72(第1)

5.Fourteen Cases of Neonate Ultrahyperpyrexia Syndrome Induced by Improper Nursing.. Advances in therapy, 2007,24(1):101-105.(第1)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姓 名 刘红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5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职 称 讲师 电 话 020-********

学 位 博士 职 务

传 真 020-********

所在院系 医学院中医学系 E-mail

jackliuhj@https://www.doczj.com/doc/da8619235.html, 通信地址(邮编)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510632

2⑶-1 基本

信息 研究方向 中医治则治法研究,中医药毒性理论研究

2⑶-2

教学

情况 一、近5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中医基础理论》,本科中医专业基础课,5学时/周,2届,人数134人。

2.《内经选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1届,人数57人。

3.《中医诊断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2届,人数134人。

4.《医古文》,本科生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1届,人数50人。

5.《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本科生公共选修课,4学时/周,2届,人数400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中医基础理论》本科生临床实习指导,2届,人数:134人。

2.《中医诊断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指导,2届,人数:134人。

3.海内外成教本科、专科实习生的系列讲座、诊治进展、临床带教,年均20人。

4.课程设计:2届,20人。

三、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怀疑法在当代中医教学中的重要性.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2):139-140.

(第1)

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28):

364-365.(第2)

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结构缺陷及改进设想.光明中医,2010,3(25):527-528(第

3)

2⑶-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艾叶急性肝毒性的TK-TD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1~201

2.12,编号30901936.项目负责人

2.“中药艾叶多组分相互作用与急性肝毒性的关系”,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10~2010.10,编号 8451066302001807。项目负责人

3.“活血熄风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波动的评价与机理研究”,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2009.10~2011.10,编号2009379。项目负责人

二、发表的学术论文

1.薄荷油致大鼠肝毒性机制研究.毒理学杂志,2007,21(4):329.(第1)

2.薄荷油致小鼠肝毒性时-量关系及其机理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54-2956.(第1)

3.薄荷油致大鼠肝毒性时量关系及对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1):84-86.(第1)

4.薄荷油对大鼠肝组织GSH、ATP酶和原代肝细胞的影响.中成药,2008,30(5):644-647.(第1)

5.川楝子对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和原代培养肝细胞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2):2966-2968.(第3)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利国

男 1960.4 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教师、教材建设 张荣华

男 1964.5 教授 中医学基础 主讲教师、教学改革 马民 男

1973.4 副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教师、教学改革杨钦河 男

1961.9 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教师、教学改革陈孝银 男 1970.6 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教师、教学改革孙立 男 1972.10副教授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教师、网络建设刘红杰 男 1974.5 讲师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教师、教材建设潘大为 女 1978.11助理研究员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教师、教材建设 李洁华 男 1971.6 讲师

中医基础理论 主讲教师、临床带教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程少冰 女 1970.12

实验师 病理生理 实验指导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一、知识结构:博士学位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00%(10/10)。教授4人,副教

授2人,讲师2人,助理研究员1人,实验师1人。

二、年龄结构:教师中45岁以上者3人,30~40岁7人,以中青年构成。其中广

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名,校级培养对象1名。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名。

三、学缘结构:本课题组所有老师均从不同学校取得各级学位,学位取得没有“学

缘”关系。 四、师资配置:教研室(含实验系列)每学年承担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护理学专业100余学生的教学工作,师生比例约为1:10。

五、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

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责任感强,协作精神好。在国内多次参加学术交流和技术培

训。经常组织教学讨论、听课,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目前已形成一支高学历年轻有活力的师资队伍,近5年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6项,在国内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全国和省级教材12部。获得省和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培养研究生135名。

自1999年开始,历经10年的努力,暨南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基本完成,达到了精品课程的标准,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两名教师在大学的本科教学竞赛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1名。在学生评估中,6位高级职称教师均获优秀。本课程于2001年就开始建立中医基础学习网站,应用网络教学,在全国同类课程和全校课程中是最早开展网络教学的课程之一,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经多年建设已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本课程教师在职称年龄结构上,形成了合理学术梯队。

3-3

教学改 革与研 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近五年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所涉及的领域

1.课堂教学: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特色疗法与保健防病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手诊学。

对象:全日制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和非全日制成人教育。

2.临床教学:

对象: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临床见习、毕业实习。

3.丰富教学方式: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除课堂教学、见习、实习等教学方式外,不定期开展临床查房和病案讨论,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教学医院见习,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中医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能力。

二、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

1.积极开展规范教学改革:本教研室积极开展规范教学的改革,加强对教材、讲义、教案、投影、幻灯、教学大纲、题库、辅导材料、临床带教等内容的规范。

2.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中医特色疗法与保健防病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等课程内容,同时逐步完善配套教材的建设。

先后主持教改项目:

(1)暨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中医外科学课程建设与教学”。

(2)暨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身心健康教育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运用”。

(3)国务院侨办与暨南大学共同资助“PBL教学法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4)国务院侨办与暨南大学共同资助“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共享”。

三、已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

本学科近年出版的教材(教学用书)

1.《中医康复学》,科学出版社,1994 陈利国主编。

2.《中医气化理论》,南海出版公司,1995 陈利国专著。

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陈利国主编。

4.《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陈利国 主编。

5.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 陈利国编者,2001年。

6.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基础中医学》,科学出版社 陈利国副主编,2006。

7.《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利国专著,2007。

8.《中医特色疗法与保健防病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马民主编。

9.《中医诊断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孙立主编。

10.《中医基础理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陈利国主编。

四、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

1.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之浅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80-382(第1)

2.依托综合大学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思考,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6):43~44(第1)

3.医学教育多媒体CAI的应用及与传统教学的互补,中国医药卫生,2004,5(4):30-31(第1)

4.怀疑法在当代中医教学中的重要性,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4,6(2):139-140(第1)

5.医学院中医专业教学调研,暨南高教研究,2005,(1):89-93(第1)

6.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感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75-76(第1)

7.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共享,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1-52(第1)

8.中医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路,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10:8-9(第1)

五、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陈利国教授

1.1993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

2.1997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1998年获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优秀毕业大学生称号

4.2002年被选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第二批省级培养对象

5.2010年被评为暨南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指导教师

6.2010年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马民副教授

1.2003年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2.2004年度获暨南大学“本科教学竞赛一等奖”

3.2006年获暨南大学“十佳教师”

孙立副教授

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届(2006)本科课程教学竞赛二等奖。

以上教改措施和成果,大大改变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枯燥、难于理解、应用能力差等不足,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理解、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3-4

青年教 师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一、培养青年教师的具体措施:

1、对新分配老师或青年教师上讲台前进行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

2、指定培养导师实行传、帮、带,如指导备课、跟班听课、集中评教等。

3、帮助参加各种教学和学术研讨会,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作短期学习和

培训,鼓励申报科研项目。

4、未来3年时间内通过引进和培养使教师博士学位、教辅人员博士学位达100%。

5、计划3年内有1~2名青年教师进入省级和校级重点培养对象。

二、师资培养成效:

1、5年来共有1名博士在读,2名在职硕士毕业。

2、近年外出学习或参加教学和学术研讨会1次/人年。

3、5年来共承担各级教研课题12项。

4、5年来共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00余篇。

5、5年来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

6、“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校级培养对象1人。

7、参加各种社团组织5人。

8、选派出国进修1人。

9、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人。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 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医学院中医学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于1999年建系起即成立,包括《内经选读》课程,经过7年的建设,2005年被学院列为重点学科。2009年6月,中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试点认证。多年来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和不断完善现有教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形成比较合理的师资梯队,现有教师10人,正高职称者4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4人(其中1人为科研实验室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其中1人为副教授被选为博士生导师)。获博士学位8人。本学科对中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经典著作,尤其是血瘀证的微观机理、气血理论研究、舌诊脉诊、内外病因等现代研究有较深入的探索和丰厚的成果。

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应用形象直观的手段,阐发中医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养生防病知识,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已具备了网上教学材料,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授课教案、习题等。

近5年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在国内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全国和省级教材13部。获得省和校级教学研究奖二项。培养研究生135名。自1999年开始,历经10年的努力,暨南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基本完成,达到了精品课程的标准,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完成以下三项重大教学改革目标:

一、发挥两个优势:积极利用和发挥“华侨大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及“理论与临床

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开发和建立集传统与现代相互整合、理论与临床相互整合于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二、构建两个模式:逐步深化完善教学实践,构建了开放式、立体化、重实践、研究型

现代网络“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三、提高两个能力:现代网络结合临床见习、实习“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强化了

实践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理解、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以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创新精神培养上取得显著效果为目标。落实创新教育的三个重要举措,建立本学科规范的课程教学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转变学习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搞好课程建设,完成以下建设:

建网:建设适用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da8619235.html,/2008/zyjcll/index.asp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也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港澳台侨学生和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暨大的办学宗旨是“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并将“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为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具有创新性对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为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尤其是本科中医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入门课,也是中医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基础。在中医理论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服务本科教育为主要任务,努力培养面向医疗、科技、教育、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课程打好基础。课程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以及港澳台侨学生和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

三、教学理念:培养兴趣,授学结合,引导启迪,学用并重,教书育人。

四、教学原则:坚持以学为本,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中医兴趣,启迪辨证思维,强化学以致用。

五、具体的教学改革是:

1、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新大纲以“传统文化-中医理论-理论联系临床”的教学模式为轴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运用中医理论逐步开展中医临床、科研活动。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系统思维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

及时对理论课内容进行更新,力求反映本学科新成就。随着高科技推动的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及时补充中医理论研究进展、中医理论基本应用等内容;结合国内中医教学改革动态,增加紧密联系临床的知识。

3、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思想,采取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国内率先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加强实践性和临床性教学。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气血精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其教学进程及对应学时如下: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

时数

导 论 6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12

气一元论 2

阳阴学说 5

五行学说 4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1

第二章 脏象 20

概说 2

五脏 10

六腑 3

奇恒之府 1

脏腑之间关系 4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神 8

气 3

血 1

精 1

津液 1

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 2

第四章 经络 8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 1

十二经脉 5

奇经八脉 1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1

第五章 体质 4

体质学说概述 1

体质的生理基础 1

体质的分型与特征 1

体质的应用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