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中国土壤主要类型

认识中国土壤主要类型

认识中国土壤主要类型
认识中国土壤主要类型

中国土壤的主要类型认识实习报告

吴庸

一.实习目的

1.掌握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土壤类型。

2.了解土壤剖面的纸盒标本和整段标本采集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习内容

1. 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联系土壤发生理论认真阅读并理解我国土壤类型的特点。

2. 通过资料了解土壤剖面整段标本和纸盒标本,学习认土比土的方法。

三.实习要求

1. 分组进行实习。

2. 每组交一篇实习报告。

3. 每组选一位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

我国土壤主要类型

土壤为什要分类?原本我们一致认为没有必要。通过本次实习,终于明白了:分类是前人的对学科的高度总结,是人们认识水平的飞跃。分类越细致,人们对学科的认识程度也越高。因此,对我国土壤类型经过资料查询,总结如下。

我国的土壤分类经历了3个阶段:在解放前采用美国马伯特土壤分类系统,以土类为基本单元,土系为基层单元;从1945年以后采用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之后陆续提出了一些新土类;目前正在使用以诊断层如诊断特性为基础、结合我国丰富土壤类型的实际,在已有基础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具有空量指标的土壤系统分类。

目前我国土壤系统分类按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科和土系六级分类单元分类。其中最高一级共分14个土纲。依据诊断层或诊断面的特征划分土纲有: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溶淋土、雏形土、新成土。土纲名称由一表示土壤特性的基本名词构成。土纲分类标志如下:有机土(Histosols)是土壤有机碳含量≥180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人为土(Anthrosols)是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灰土(Spodosols)是其他土壤在土表下10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火山灰土(Andosls)是其他土壤在土表至60cm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铁铝土( Ferralosols)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层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变性土(Vertosols)是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范围内粘粒≥30 % ,且无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土壤干燥时有宽度> 0. 5cm的裂隙,和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滑擦面或自吞特征。干旱(Aridosols)是其他土壤有干旱表层和上界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的下列任一诊断层:盐积层、超盐积层、盐磐、石膏层、超石膏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粘化层或雏形层。盐成土(Halosols)是其他土壤中土表至30cm 范围内有盐积层,或土表至75cm 范围内有碱积层。潜育土即是( Gleyosols)其他土壤中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厚度≥10cm 有潜育特征。均腐土是(Isohumosols)其他土壤中有暗沃表层和均腐殖质特性,且矿质土表下180cm 或至更浅的石质或准石质接触面范围内盐基饱和度≥50%。富铁土( Ferrosols)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淋溶土(Argosols)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雏形土(Cambosols)其他土壤

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 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新成土(Primosols)即其他土壤。

土壤的发生分类根据发生学的原理,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土壤类型。传统上,按多库恰耶夫的划分,土壤剖面分为3个基本发生层,即A、B、C层。目前多分为O、A、E、B 、C、R等基本发生层。O 层是森林土壤中由枯枝落叶形成的、未分解或有不同程度分解的有机物质层。 A 层是受生物气候或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有机质积累和物质淋溶表层。有机质含量高,颜色较暗黑。E 层是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明显淋失的漂白淋溶层。B 层是位于A层或(若有)E层之下,硅酸盐粘粒、氧化铁、氧化铝、碳酸盐、其他盐类和腐殖质等物质聚积的淀积层。C 层是位于B层或A层(在无B层时)之下的母质层。R 层即基岩,或称母岩。虽非土壤发生层,但却是土壤剖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形成的基础。A 层和B层合称为土体层(solum)。反映母质层在成土过程影响下已发生深刻的或一定程度的变化,形成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特征。在实际情况中,往往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层次,而且层次间的过渡情况也会各有不同,有的层次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是逐渐的。层次间的交线有平直的、曲折的、带状的、舌状的等多种形式。

土壤剖面的纸盒标本和整段标本采集的原理和方法如下:

纸盒标本的采集方法:根据土壤剖面层次,由下而上逐层采集原状土挑出结构面,按上下装入纸盒2,结构面朝上,每层装一格,每格要装满,标明每层深度,在纸盒盖上写明采集地点、地形部位、植物母质、地下水位、土壤名称、采集日期及采集人。

整段标本的采集方法:根据医挖好的土壤剖面,在已挖好的土壤剖面上挖一个长方体土柱,其规格为100*17*8cm然后将采土器套在土柱上,顶部空出3~5cm,采土器上端用螺丝杆固定。然后用削土刀在采土器下端切开,并削去多余的土体。然后将纤维板涂上胶水和采土器粘在一起,翻转放在地面上,松开螺帽,将采土器取下反折,放在三根螺丝杆上。然后将土体和纤维板一同放入采土器的三根螺杆上。削平,并用毛刷洒上白乳胶,整段标本即采制成功(资料虽然查到了,但是没有实践还是不容易掌握)。然后记录采集地点、地形部位、植物母质、地下水位、土壤名称、采集日期及采集人。

详细成果见代表报告。

五、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学会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独立检索有益信息。也从中巩固了对土壤学分类的理解和认识。基本掌握了中国土壤的类型及分布情况。了解土壤剖面的纸盒标本和整段标本采集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土壤类型的检索和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土壤的理解。土壤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孤立的土,而是承载万物,吞吐万物的基础。无论是从土壤的系统分类还是发生分类中可以看出,土壤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每种不同的土壤类型的划分,使人们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具体化和深刻话。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和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 主要土壤类型 一、亚、欧大陆:亚、欧大陆就是最大的大陆。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与荒漠土分别占16%与15%,黑钙土与栗钙土占13%。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在灰化土与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半荒漠与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二、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 三、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就是南北向排列与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四、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与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就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与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与棕壤。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与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五、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与红壤,占25% 。土壤分布呈半环形,自北、东、南三方面向内陆与西部依次分布热带灰化土—红壤与砖红壤—变性土与红棕壤—红褐土与灰钙土—荒漠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分类表 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土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暗棕壤灰化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黑土 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塿土 黄绵土黑垆土紫色土石灰土沼泽土滨海盐土盐土漠境盐土碱土白碱土风沙土 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 酸性硫酸盐土火山灰土磷质石灰土新积土粗骨土寒钙土冷漠土草毡土 冷钙土 黑毡土寒冻土棕冷钙土红粘土寒原盐土黄褐土林灌草甸土寒漠土灰棕漠土 灌漠土栗褐土石质土龟裂土泥炭土棕色针叶林土漂灰土草甸土 暗棕壤 土壤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所以土色深暗,呈暗棕色,微酸性,肥力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暗棕壤是温带湿润地区具明显腐殖质累积和弱酸性淋溶的森林土壤。Ao-A-B-C构型。A层厚15-2Ocm,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29%左右。铁铝轻度下移,B层弱粘化,结构面有铁锰胶膜。全剖面弱酸性。暗棕壤土类划分6个亚类。暗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灰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弱发育的灰化层和铁铝淀积层;白浆化暗棕壤亚类在A1层下出现白浆土化土层和铁锰明显淀积的B层;潜育暗棕壤亚类分布于排水不良的低平地,表层显泥炭化特征,以下土层常有潜育斑块,全剖面酸性反应;草甸暗棕壤亚类分布于疏林草甸植被下,Ao 层不显,A1层厚,盐基饱和度高,底土有锈色斑纹;暗棕壤性土亚类为A-(B)-C 型土壤,多含石砾。 棕壤 这类土壤集中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一带暖温带湿润地区,剖面呈鲜艳的棕色,心土粘粒聚集明显,棱块结构面上多铁锰胶膜,呈中性,肥力较高,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基地,山区多生长果木。 棕壤发育于暖温带湿满气候区的草叶阔叶林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面积

中国土壤分布表格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 西双版纳和台湾岛 南部,大致位于北纬 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 均气温为23~26℃, 年平均降水量为 1600~2000毫米。植 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 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 流失,铁、铝残留在 土中,颜色发红。土 层深厚,质地粘重, 肥力差,呈酸性至强 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 广东的南部,福建的 东南部,以及台湾省 的中南部,大致在北 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 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气温较砖红壤地 区略低,年平均气温 为21~22℃,年降水 量在1200~2000毫 米之间,植被为常绿 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 砖红壤,颜色红。土 层较厚,质地较粘重, 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 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 地区以及四川盆地 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气候温暖,雨量 充沛,年平均气温 16~26℃,年降水量 1500毫米左右。植被 为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黄壤形成的热量 条件比红壤略差,而 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 分解快,流失多,故 土壤中腐殖质少,土 性较粘,因淋溶作用 较强,故钾、钠、钙、 镁积存少,而含铁铝 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 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 到大巴山和长江,西 自青藏高原东南边 缘,东至长江下游地 带。是黄红壤与棕壤 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 冷,年平均气温为 15~18℃,年降水量 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 但杂生有常绿阔叶 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 铝化作用的特点,又 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 特点。呈弱酸性反应, 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 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 寒冷干旱,年平均气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 烈,还产生较明显的 淋溶作用,使钾、钠、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 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

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一)、砖红壤 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 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 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 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五)、棕壤 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Ⅲ、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六)、暗棕壤 Ⅰ、分布地区→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Ⅱ、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Ⅲ、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中国各地土壤类型

中国各地土壤类型 秦为胜qws196810提供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壤类型也多,在空间分布上既有水平地带分布规律,又有垂直分布规律,纵横交错,独具格局。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两部则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所以,土壤水平地带在我国境内发育是比较完整的,在亚欧大陆上也颇具特色。 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热带至热带地区,由于受到湿润季风的影响,气温和雨量自北而南递增,土壤带基本上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但由于区域地形的影响,故使土壤带在同一地带内也产生分异。在中亚热带,由于湘鄂山地地势较高,云雾多,雨量大,则以黄壤为主;在云贵高原,由于东面和西南受海洋性季风的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而高原的中心则具有比较干热的高原型亚热带气候特点。因此,云贵高原的土壤水平分布有别于亚热带的东部地区,在黔中高原(贵阳)一带分布黄壤,而滇中高原(昆明)一带则为红壤,往西至下关逐渐过渡至褐红壤,继续往西南,在芒市则分布砖红壤性红壤。 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广阔的温带。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主要为棕壤;在长白山地区由棕壤逐渐向暗棕壤过渡;在大兴安岭北部林下可见灰化土的发育。在松辽平原,在草甸草原植被下有黑土与白浆土发育。 上述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 由于我国暖温带至温带地区十分广阔,正好又位于季风交替地区,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亚欧大陆西部迥然不同。由于夏季湿润气团活跃,气温普遍升高,且湿润多雨;而冬季盛吹西北风,干燥而寒冷,气温普遍下降。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作东南至西北向更替。在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变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温带的土壤分布则是另一种情况,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土壤的分布基本上作东西向排列,愈向西气候逐渐干旱,则又相继出现黑钙土、暗栗钙土、栗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上述两种由湿润向干旱土壤顺序排列的情况,使在大兴安岭南端、赤峰、阴山、桌子山及贺兰山一带,土壤分布模式发生弧形偏异。在暖温带干旱中心的南疆塔里木盆地,土壤为棕漠土,而温带干旱中心的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则以灰棕漠土和灰漠土为主。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重庆市主要土壤类型

重庆市主要土壤类型 https://www.doczj.com/doc/d72500970.html, [2007-10-27] ·作者:西南大学刘洪斌·来源: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 水稻土紫色土新积土红壤 黄壤黄棕壤棕壤黄褐土山地草甸 石灰(岩)土粗骨土 土 水稻土是在长期的周期性淹灌种稻过程,即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土体构型和物质循环的特殊耕种土壤。重庆市水稻土面积为1257963.74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27%。由于水稻土是以栽培水稻为中心发育而成的土壤,因而其分布范围决定于水稻的分布。重庆市的水稻土广泛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平坝及溶蚀槽坝内(图1)。从图1可见,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水稻土的面积急剧减少。这与水稻是喜温作物,在其生育期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有效积温和充足的水源的特点有关。

图1 不同海拔高度水稻土的分布面积 重庆市水稻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所处部位光热条件好,是粮食生产,特别是稻谷生产的主要土壤类型。在农业利用上,主要以稻—麦、稻—油等农业组合。但重庆市水稻土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水利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致使区域排水不畅,冬水田面积比重大,湿害严重,潜育化突出,农业生产水平低等生产问题十分明显。因此,针对性的改造这类土壤和农业生产环境是充分利用水稻土壤为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庆市水稻土按土壤水分的运行情况,土壤发育阶段及附加成土过程,划分为潴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漂洗水稻土5个亚类。 表1 水稻土各亚类耕层理化性状 分析项目潴育水稻 土 淹育水 稻土 渗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 漂洗水 稻土 土层厚度(cm) 18.1 17.9 19.1 19.9 18.4 物 理性质>2mm石砾(%) 2.35 / 0.77 2.27 2.68 颗粒组成 (粒径:mm) (%) 2~0.2 9.21 14.66 10.32 8.82 9.33 0.2~0.02 25.37 37.74 28.53 28.96 24.87 0.02~0.002 36.76 26.36 35.10 38.96 36.36 <0.002 28.97 20.07 25.39 23.29 28.24 容重(g/cm3) 1.31 1.31 1.28 1.10 1.31 总孔隙度(%)50.59 50.72 51.28 57.48 50.86 化 学性质有机质(%) 2.08 1.34 2.15 3.50 2.98 全氮(%)0.121 0.083 0.128 0.187 0.123 全磷(%)0.033 0.040 0.052 0.052 0.028 全钾(%) 1.74 1.95 1.84 1.77 1.67 速效磷(mg/kg) 3.7 4.3 6.6 5.6 5.5 速效钾(mg/kg)78 76 84 72 74 pH 6.3 6.9 7.1 7.2 6.1 碳酸钙(%) 1.78 2.75 2.94 3.69 /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岭以北的广区。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总的来看,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在该区域,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教案资料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

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第十章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 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 第二节我国北方的土壤 讲解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节我国南方的土壤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红壤 1、分布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

重庆市主要土壤类型

水稻土是在长期的周期性淹灌种稻过程,即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土体构型和物质循环的特殊耕种土壤。重庆市水稻土面积为1257963.74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27%。由于水稻土是以栽培水稻为中心发育而成的土壤,因而其分布范围决定于水稻的分布。重庆市的水稻土广泛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平坝及溶蚀槽坝内(图1)。从图1可见,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水稻土的面积急剧减少。这与水稻是喜温作物,在其生育期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有效积温和充足的水源的特点有关。 图1 不同海拔高度水稻土的分布面积 重庆市水稻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所处部位光热条件好,是粮食生产,特别是稻谷生产的主要土壤类型。在农业利用上,主要以稻—麦、稻—油等农业组合。但重庆市水稻土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水利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致使区域排水不畅,冬水田面积比重大,湿害严重,潜育化突出,农业生产水平低等生产问题十分明显。因此,针对性的改造这类土壤和农业生产环境是充分利用水稻土壤为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庆市水稻土按土壤水分的运行情况,土壤发育阶段及附加成土过程,划分为潴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漂洗水稻土5个亚类。 表1 水稻土各亚类耕层理化性状

紫色土 是重庆市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面积为2737346.10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2%。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及中部的涪陵、南川、丰都和东部的云阳、忠县、万州、开县一带。在中低山处呈块状分布,大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内。 图1 不同海拔高度紫色土的分布面积 图2 重庆市紫色土分布图 紫色土是在紫色岩风化物上形成并基本保持了母质理化性质的一类土壤,显然,紫色土具有岩性土的特点。但是紫色土成土速度快(从岩石—风化物—土壤),发育进行程慢(从饱和土—不饱和土),在物质、能量交换都很强烈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竟能大面积、大跨度分布,保持稳定的土壤性质,并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有很高的土壤生产率,这是一般岩性土所不能比的。正因如此,紫色土区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紫色土是重庆市粮、油、果、桑、药及多种林木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开发、利用、改良、保护紫色土,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地位。 紫色土是紫色砂、页、泥岩风化物,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幼年土壤。由于受母岩的影响,经及频繁的浸蚀和规堆积,使紫色土的发育形成,明显反映出生物气候对土壤性质影响小,化学风化作用微,但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土壤砾质含量高。重庆市紫色土母

中国土壤类型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 ____ 实验名称: 中国土壤类型 实验类型: 思考体会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必填)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必填)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八、讨论、心得 八、讨论、心得: 1、中国土壤分布的规律与特征? 一、水平地带分布规律与特征: 随着气候条件和土壤水热条件的变化,土壤中矿物质的迁移状况也有相应的变化。我国自西北向华北逐渐过渡,土壤中盐类的迁移能力也不断加强。中国不同热量带和不同湿度带分布着一定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在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在东部湿润区,由北向 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1)、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砖红壤:热带高温高湿、强度淋溶条件下,由富铁铝化作用形成强酸性、高铁铝氧化物的暗红色土壤。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 10R5/6)铁铝残积B 层的强酸性铁铝土。 红壤:中亚热带高温高湿条件下,由中度富铁铝风化作用形成的酸性至强酸性、含一定铁铝氧化物的红色土壤。 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李章涛 学号: 3100100178 日期: 2012-5-23 地点: 农生环土壤学实验室 装 订 线

酸性红色。 黄壤: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发育的富含水合氧化铁(针铁矿)的黄色土壤。分布于本区东部和北部的贵州高原,是中国最主要的黄壤分布区。黄壤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富含水合氧化铁(针铁矿)的黄色土壤,黄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漂洗黄壤亚类为具侧向漂洗层的黄壤,A-E-B-C构型;黄壤性土亚类为具A-(B)-C构型的弱发育土壤。 黄棕壤: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棕壤(褐土):又名棕色森林土。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中生型落叶林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呈微酸性反应,心土层(B层)呈鲜棕色。成土母质多为酸性母岩风化物。 暗棕壤: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针阔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剖面构型为O-AB-Bt-C,表层腐殖质积聚,全剖面呈中至微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60-80%,剖面中部粘粒和铁锰含量均高于其上下两层的淋溶土。有机质丰富,色暗。 灰化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和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在冷湿针叶林下,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从而创造了还原淋溶的条件;以真菌为主体的微生物分解林下凋落物,产生以富里酸占优势的大量有机酸,而又得不到中和,使土壤溶液保持酸性至强酸性。在强酸性条件下,有机酸使土体发生螯合淋溶和淀积作用,形成灰化土。 (2)、干旱内陆性地带谱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棕漠土。 黑土:温带半湿润气候、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我国黑土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滞水潴积过程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土色的色调一般为 2.5Y或10YR,色值为2—3,彩度很少超过2,因黑土的腐殖质常与矿物质形成稳定的复合体,使其土色出现超过实际有机质含量水平通常所能呈现的暗色;剖面没有淋溶或淀积作用的明显迹象;表层具有明显的团粒结构,其下是棱柱状和楔形结构,结构体由上而下变大。 灰黑土:又称灰色森林土。处在湿润的地区,是温带森林草原地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以大兴安岭的西坡最为集中,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中段和南段的西坡以及新疆的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以西的山地,并常与黑钙土组成复区。地表有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组成的枯枝落叶层;色泽深暗的腐殖质层厚30—50厘米,腐殖质下渗并以舌状向下过渡,腐殖质含量丰富;灰棕或棕带灰色的淀积层厚30—40厘米,结构体表面或裂隙中有时见有较多的白色二氧化硅粉状物,有时可见少量褐色胶膜。全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5.5—7.5,盐基饱度多在70%以上。 黑钙土:发育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量大于分解量,土层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此层以下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