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义桅: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

王义桅: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

王义桅: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
王义桅: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

王义桅: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

2010年12月08日 17:57公共外交季刊【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

中国对欧公共外交,既面临着“变动中的欧洲思维逻辑”与“变动中的中国身份”双重机遇,也面临着“崛起的力量”对“规范性力量”和“文明复兴”对“普世价值”的双重挑战。在西方话语霸权的客观背景及“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传统外交逻辑下,中国应对欧展开攻防结合的公共外交,发掘中欧共享价值,使中欧关系主题从和而不同不断走向殊途同归。

检验中国公共外交的欧洲标尺长期以来,中国对欧公共外交,重批驳而弱说服,重守势而弱攻势,重解释而弱建构,抽象宣传有余而形象传播不足。表现在,宣传古代中国有余,描绘当代中国不足;传播文化中国有余,阐释政治中国不足;批驳意识形态中国有余,建构价值中国不足。因而始终未能很好向欧洲人表达清楚“我是谁”以及“我和你为何形异实同”。改变欧洲人中国观的,更多是中国实力增长和世界变化本身,而非对欧公共外交的成功。

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源,在于未能很好地把握住欧洲力量的本质及中欧关系的实质。

先说欧洲力量的本质。战后以来,尤其是《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洲力量主要体现为欧盟。欧盟作为独特的(sui generis)规范性力量,不能用我们的思维和传统公共外交经验来对待。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指出,“欧盟必须是一个价值的联盟。这是我们在世界上的突出价值,是欧洲在世界上的软实力。”《里斯本条约》第2条明确规定,“欧盟的目标是在世界上推广和平、价值观及人民福祉。”为此,应从欧洲文明的历史视角和价值维度把握欧盟对外行为的根源。

再说中欧关系的实质。近年来,BBC等各种民意调查结果均显示,欧洲是对华印象最为负面的地区之一。根本原因,不仅是由于欧洲更多承担了西方衰落的代价,中国承载了“非西方世界”崛起的光环;更重要的是,中国崛起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冲击着数世纪以来欧洲文明滥觞于世所形成的“普世价值”理念。

对欧公共外交的双重机遇与挑战

双重机遇:“变动中的欧洲思维逻辑”与“变动中的中国身份”

(一)变动中的欧洲思维逻辑:欧洲优越论退守为普世价值观。

尽管意识形态偏见仍然是制约欧洲对华认识的羁绊,但欧洲人看中国日益务实;尽管对华认识很不同步,但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不再视中国为“另类”。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欧洲人已在转变认识:有利于欧洲的,不见得有利于他人;不同于欧洲的,可能也不错,甚至可能比欧洲更好。欧洲开始放弃经济模式与政治体制上的优越感,不再认为自己的经济模式与政治体制是普世性的,但是认为价值观念超越了文化差异性,那些源于欧洲而最终反映在《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共识

上的原则、理念等就是普世价值。这表明,普世价值是欧洲最后的道德或曰道义优势。在秉承客观主义普世价值观的欧洲人看来,对客观普世价值的拒斥和反对,是一种落后和不开化的表现。

因此,中国不应否定普世价值,否则造成中欧观念对立;而应首先承认价值观有普世性(universality)——如和平、人性,但普世性价值观只是西方主导世界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论”幻觉,不仅现在,历史上也并未真正实现。因为“普世”意味着“历史的终结”——这与中欧均认同的文化多样性、文明多元性相悖。中国的“天下大同”观也并非认为历史会“终结”。中国传统文化秉承相对主义普世价值观,即“坚持价值观念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本身就是普世价值的体现。”这表明,对欧公共外交的核心是关于“价值普世性”与“普世价值观”的对话。对欧公共外交,要寻找到欧盟只有欣然接受中国崛起才能更好弘扬其普世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变动中的中国身份:民族国家向文明国家回归。传统中国,是文明国家。近代以来,失去传统身份,在碰撞、摸索和曲折中建构梁启超先生所描绘的“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三元身份。时至今日,集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国家、新兴国家等多元身份于一身。然而,这只是中国转型时期的情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文明国家的现代回归。

从文明之阴阳和谐角度看,中欧完全可以建立起“文化G2”:中国(硬件),欧洲(软件)。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和欧洲文明是迄今保留最完整、最世俗化、最具包容性的古老文明。中欧关系因此成为超越历史窠臼的伟大实验,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文明希望,成为实现世界和谐的关键组合。

双重挑战:“崛起的力量”对“规范性力量”和“文明复兴”对“普世价值”中国崛起,既具有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共性,也具有中华民族复兴的独特个性。

共性:崛起国家引发守成和衰落国家的担忧是正常的,当年的美国也不例外。对崛起的恐惧是国际关系史的常态。其结果,崛起的硬实力往往导致受损的软实力。体现在中欧关系上,面临着“崛起的力量”与“规范性力量”的根本矛盾:前者尚“动”,后者尚“静”;前者主“破”,后者主“立”;前者倡“行”,后者倡“范”。这是对欧公共外交的症结之一。

个性:中国崛起是文明复兴,正在颠覆西方中心世界观。其结果,普世的成为地方的,神圣的变成虚伪的,自我变成他者。过去,欧洲人认为,中国力量上(GDP)、技术上(R&D)乃至制度上(中国模式)都在赶超西方,但道义上无法企及西方,因为不能提出像西方那样的普世价值体系。现在,“中国软实力威胁论”又在欧洲蔓延,认定中国威胁的真正源泉是走出西方之外的替代选择之路,集中体现在对西方普世价值神话的挑战上。这表明,光培养中国文化粉丝是不够的。普世价值观成为对欧公共外交的症结之二。

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逻辑

在西方话语霸权下,中国公共外交也遵循“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逻辑。正如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外交学家梅里森(Jan Melissen)所言,“对亚洲国家的公共外交而言,应少一些华丽辞藻和吸引力的刻意雕琢,而应致力于规范性力量自身建设。无论中国公共外交如何娴熟,外国人不会用中国的而只会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中国。”针对这种状况,对欧公共外交,要实现从防御到进攻的飞跃,攻防并举。

防御性:破除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由于欧洲将自己定位为一种观念力量,欧洲人心目的“中国威胁论”有以下不同版本:

中国威胁论I:中国发展不可持续,因为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的核心价值。因而对中国的人权、民主甚为关心,希望通过接触中国而塑造、输入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威胁论Ⅱ:中国存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不能普世化,并且否定普世价值的存在。中国于是成为西方普世价值的“公敌”。欧洲对华接触,就是要将中国纳入西方普世价值体系。

中国威胁论Ⅲ:中国提出类似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正如“中国模式”概括的,并且极力推广,取代欧洲的统治地位。欧洲人于是担心“当中国统治世界”,主张西方须自强,继续占据道德高地。

在这种话语霸权体系下,中国便处于“三元悖论”困境:无论有无核心价值,无论如何对待普世价值,都成为欧洲的威胁。不破除这种价值悖论,解释清楚“价值普世性”与“普世价值”的关系,便无法说服欧洲人。而无法解除欧洲人的思想疙瘩,就不能让欧洲人对中国崛起放心,就不能让欧洲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国崛起,也就不能消除欧洲人的担忧——中国崛起是否在重复欧洲历史悲剧?

普世价值体系的历史基础是,西方主导了全球化进程。真正的全球化只是在欧洲手上实现的。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基本模式是后发国家纷纷实现现代化,并凭借后发优势从生产、技术、制度等全面靠拢西方、赶上西方。西方推动全球化的预设前提是,后发国家在价值观念上也会如此,从而实现其普世价值的理想。然而,价值是文化的折射,普世价值难以包容文化差异性。正如中国古代的“天下”观自认为代表了“天下”,其实只是东亚体系。西方的普世价值体系也只是世界普世性的西方文化折射。普世价值说不只是西方的话语霸权,而是西方的“先发优势”。这种“先发优势”,窒息了中国凭借“后发优势”从道义上赶超西方的途径,导致中国崛起的真正悖论。

因此,破除“中国威胁论”悖论的唯一出路是实现“再全球化”——现在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全球化”,并非真正的“全球化”。中印共同崛起代表的东方文明复兴,为建设真正的全球化带来了希望。中国普世价值建设的目标是建构“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核心价值体系,并证明与西方普世价值体系的相通性——对人类普世价值的中西文化折射。

进攻性:统筹市场营销、战略沟通与文明对话

(一)市场营销,主要针对欧洲民众,关键是实现“三化”。

其一是市场化。西方人对政府普遍不信任,对中国的共产党政府更是充满偏见。这导致公共外交上政府出面的不便。为此应淡化政府角色,更多通过市场运作,依靠传统和新媒体,建立自己的皮尤公司,通过对欧洲观念市场调研,探索公共外交市场化可行之道,并进行量化考核、科学评估。

其二是社会化。欧洲是市民社会发源地和发达地区,对欧公共外交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平等对话机制,以精英带动民众,以民众推动精英,以赢得欧洲的观念市场。一些公共外交调研可尝试外包给对方智库或咨询机构,探索以欧洲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改进中国在欧形象。

其三是国际化。其关键是通过有效营销手段,消除欧洲人对华认识落后于中国国际化程度的状况,实现中国与欧洲关系从共同利益提升至国际共识,从共享价值提升为共同价值的飞跃。

(二)战略沟通:主要针对欧洲精英。通过中欧战略对话为代表的各种对话渠道,阐明中欧模式殊途同归的实质。

就以“不干涉内政”与“规范性力量”比较为例,中欧外交主张相得益彰、异曲同工。中国的“不干涉内政”主张基于中国传统内敛文化而非权宜之计,其实质是相互尊重各国选择符合国情的道路,因为在发展道路上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万能钥匙。中国的责任就是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发掘自身价值和完善自己。不干涉内政并非对失败政府、失效体系听之任之。凡是与国际社会和平、繁荣福祉息息相关而不为国际法和公认国际准则所容的一国内政,就不再是“纯内政”,适当的、合法的、多边或双边干预是有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不干涉内政”主张与欧盟希望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规范对方,本质上并无二致,是不同文化、不同方式的国际责任观。

(三)文明对话:主要针对欧洲文化精英,潜移默化转变欧洲人的“三观”。首先是转变其世界观。

通过文化高峰论坛、文明年等交流,阐明中欧文化互鉴、文明相通的实质,建构面向全球的中欧文明和谐观,帮助欧洲人从内心真正接受一个多极世界、多元世界,不仅承认文化多样性,而且认可价值多样性。

其次是转变其欧洲观。其实质是通过价值观沟通,让欧洲人摆正自己位置,寻找新的定位,而非气鼓鼓地看待中国崛起,树立“后普世价值观”,即过去欧洲强调的普世价值其实是欧洲价值的

普世性部分,并非真正的普世价值。非西方世界的崛起正在塑造其他价值的普世性,共同组成普世价值的多元文化图谱。

最后是转变其中国观。通过青年年、中国年等交流,帮助欧洲人树立大历史观、大中国观,以中国认识中国,而非过去的以欧洲标尺审视中国,或以欧洲期待看待中国,还原中国的真实性、多元性、鲜活性。

从和而不同到殊途同归鉴于欧洲力量本质、中国崛起实质及中欧关系的特殊性,对欧公共外交重点应放在三方面。

其一是缩减中欧之间的中国观差距。欧洲人以自身国际体系观,将中国视为民族国家,看重中国的总量,普遍认为中国是大国。而中国人自己,将中国视为文化共同体,看重中国的人均社会发展程度,坚持自己的发展中国家身份。这种认知差距,常常导致中欧间关于威胁和责任的纠葛。根本原因在于欧洲人并没有以中国观中国,以天下观天下。因此,对欧公共外交的首要使命,就是改变欧洲人以自身感受和期待看中国的习惯思维模式,缩减中欧之间的中国观差距,还原多元而统一、古老而年轻、内外兼修的中国身份。

其二是缩减中欧之间的世界观差距。中国先秦哲学与欧洲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常常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自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欧文明走向了不同演绎道路。但到了近代以来,中国欧化、西化影响日甚,轴心时代的文明共同性再次回归。随着东亚地区与欧洲一体化均向前不断推进,中欧世界观不是渐行渐远,而是在趋同,或形异实同。对欧公共外交的又一使命,就是去发掘中欧世界观趋同的实质,正确处理两者此过程中的差异。

其三是缩减中欧之间的价值观差距。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而欧洲人用刀叉,但这只是吃饭方式不同,大家都在吃饭的实质是相同的。中欧之间常常误将方式、程序的差异放大为实质的不同。比如,中国人重“民心”实质,欧洲人重“民主”程序。欧洲大陆法系对原则性问题的强调与中国实用主义文化时常引发摩擦。其实,中欧间价值包容性远大于中美:不仅体现在文化多元性、社会世俗性等方面,而且反映在对世界多样性的追求上。对欧公共外交的另一使命,就是去挖掘两者价值观的共通性以及殊途同归的实质。

总之,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市场营销、战略沟通、文明对话等途径,潜移默化转变欧洲的世界观、欧洲观,进而达到转变其中国观的目的,阐明中欧文化互鉴、文明相通的实质,建构面向全球的中欧文明和谐观。为此,应淡化核心利益,多讲核心价值;淡化和而不同,多讲殊途同归;淡化政治外交,多讲历史文化。对欧公共外交要心平气和地与欧盟探讨“互利共赢如何引导国际共识”“共同利益如何提升为共享价值”的基本路径,以夯实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民意基础与价值根基。

(本文系作者在“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上海2010”上的发言稿,经作者修改、审阅。)

王义桅:本刊学术编辑,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往后建设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往后建设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90多年来,中国共青团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首先在上海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此之后,其他地方的共产主义小组在筹备建党的同时也在当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立即着手正式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5月15日,在广州正式成立,成立时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6年11月,为团结一切抗日青年,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决定将共青团组织改造成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党中央在1946年9月提议建立民主青年团,并且在解放区开展试建青年团工作。1949年元旦,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9年4月,在党中央的关怀领导下,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完成了青年团组织的重建工作。此后,青年团跟随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7年5月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共青团不但具有光荣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特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始终站在社会变革的前列,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突击队。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从“五四”运动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无论是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还是在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

从中国外交部到国务委员,中国对日提醒什么

从中国外交部到国务委员,中国对日提醒什么 今天凌晨,戴秉国国务委员就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船和船员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郑重表明中国政府的重大关切和严正立场,敦促日方不要误判形势,作出明智的政治决断,立即送还中国渔民和渔船。 日本在军国主义幽灵蛊惑下,又一次露出侵略者的狰狞面目。五天前发生的钓鱼岛事件,粗暴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的尊严,点燃了每个爱好和平的中国人的怒火。从外交部长强烈抗议到国务委员郑重表明,中国政府对9.7钓鱼岛事件的应对显然已经升级。 日本是近代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中国人心中都留下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杀戮蹂躏同胞的惨痛记忆。白发前辈亲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无恶不作,黑发后生从历史中铭刻下“9.18”、“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法西斯暴行。当日本念念不忘大东亚共荣圈梦想,当日本一大批政要执迷于到靖国神社拜鬼,当日本一直以美日同盟制衡中国想做亚洲老大,当日本自卫队兵力和图谋已不再是自卫,当这个昔日刽子手重新昂头气傲、睨视周邻,做为曾经受害者的我们,怎么可以只言友好,而将惨痛的历史独自忘却?面对钓鱼岛发生令人气愤的一幕幕事端,怎么可以懦弱缄默,而任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踩人脚下? 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是儒家的仁爱天下、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悲智双运。中华民族不崇尚武士道精神,而更爱和平。中国人素来不好战,礼尚往来,珍惜友谊,一直善良得近乎懦弱。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们忍了。南海领空撞毁我飞机,我们忍了。日美安保合作瞄准台海,我们忍了。南海群魔乱舞,我们忍了。对西藏、新疆问题指手画脚,我们忍了。一波又一波无理无耻的反华攻势,我们也都忍了。 狮子张口,蚊子叮咬,苍蝇嘤嗡。我们深知这是一个弱肉强食、强者通吃的世界,我们深知落后就要被挨打的丛林法则,我们珍惜和平崛起的难得历史机遇。我们韬光养晦,我们一忍再忍。我们忍到近乎怀疑自己是否活在一个被虐狂的国度。但是,忍让并不是懦弱,忍让绝不是可欺! 我们真心想和日本做一衣带水的好邻居,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幽灵时隐时现,要做我们的恶邻。我们可以容忍恶邻打鼾,容忍恶邻咆哮,容忍恶邻勾三搭四,但决不能容忍恶邻侵占家园,骑到我们头上撒尿。古语云: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恶友,惟善自持者而得之。而今,我们“善自持”的睦邻善意,被视作“无能软蛋”。上个世纪无条件投降的侵略者,如今把侵略的铁蹄又重踏我们的国土,欺凌我们的同胞,蔑视我们的善意,无视我们的抗议。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我们不据理力争,以直报怨,那将沦为21世纪东亚的精神病夫,被全世界耻笑,让九泉之下千千万万抗日英烈们蒙羞。 六十五年前,中华儿女集合在抗日御侮、保家卫国的旗帜下,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时,国共两党摒弃前嫌,以民族精神为矛、以血肉之躯为盾,以必死的勇气、必胜的信心,痛击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八年抗战,亿万中华儿女勇赴国难,饮弹浴血,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壮歌。曾记得蒋光鼐挽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联写道:“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这是中华民族何等气壮山河的精神! 今天,抗日精神依然流淌在我们中国人喷涌的血脉中。中国人素有恩怨分明的待客之道,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姓名:罗岳林 学号: 201038795160 系别:中兴通讯3G学院 班级: 3班 指导老师:宋娜 完成时间: 2013-10-15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内容摘要:我国现在正式把外交策略重心由以往的西方国家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此为我国外交布局之变。一阖一辟谓之变。然而这种变最为直观的当属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这两个大的改变都意味着我国外交正一步步的趋于主流。 关键词:外交新任国家主席第一夫人升级 第一部分,文件综述: 1.资料出处:思政部网站提供的材料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3-2014学年上学期,总第71期,第52-60页《环球杂志》《中国新闻网》 2.主要内容: 一、3月下旬,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对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习近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故而此次访问引起了国际舆论与战略界的格外关注。西方有媒体认为,中国已着手调整外交布局,开始把外交政策重心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它们进而猜测,中国新领导人有意疏远欧美日等西方国家。 二、我国外交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规,相反,一些新举措的浮现,使我国外交颇惹人注目。2011年9月1日,该部例行记者会正式从每周两次增至五次,发布频率、答问时效全面“提速”。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凌晨,外交部都及时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实现了建立28年来的重要“升级”。 第二部分,个人感想: 以上种种的表现都呈现出了我国外交格局的新变化,我国外交一直都是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 一、西方的媒体这样猜测是不对的,这只会加深中与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领导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肯定已经意料到会出现这种结果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我觉得我国做这样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现在我国已经快速的强大起来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对西方国家这样以礼相待了,我们得让西方国家明白,我们国家以前强大起来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软弱了,没有它西方国家,我们国家自己也能独挡一面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方国家知道我们的实力,从而尊重我们中华民族。 二、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死板,或者不懂得变通。实践证明,我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外交一直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国家和平昌盛的发展,才能保证给予人民以稳定的生活环境。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改变,更能让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同胞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密切关心。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这样的改变也能让外国家对我们国家更加的赞同,从而为我国继续走上世界大国的舞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我国的外交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们愿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于此同时,我

中国共青团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青团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自1922年5月诞生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80年多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及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中,为了广泛团结进步青年,培育党的后备力量,就酝酿建立中国的青年团组织。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后,这些党的早期组织也在当地领导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立即着手领导正式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中国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从此,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青年,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正值党领导酝酿和发动大革命高潮时期,青年团积极团结带领青年投身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发挥了先锋作用。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为了明确表示中国青年团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12日,在中国大革命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集团叛变了革命。在白色恐怖中,中国共青团跟共产党走的决心毫不动摇。1927年5月中国共青团四大通过的决议庄严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五大所作出的各项决议,继续领导一切革命青年为中国革命努力奋斗。随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革命青年投身于武装起义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走上了党领导的十年土地革命的艰苦曲折历程。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中国社会中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根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加入抗日救亡斗争的行列,于1936年11月作出决定改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坚决响应党的召唤,立即行动,把共青团改造成为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青年救国会为代表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和满足广大青年积极分子的进步要求,于1946年9月提出试建青年团组织。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发展,试建青年团工作取得很大成功。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 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并在全国领导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隆重召开,最后完成了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这样,经过改造的中国共青团重新又以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崭新风貌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并且走上新中国执政党助手和后备军的新历程。

中国梦主题演讲稿之放飞远望梦托举中国梦

中国梦主题演讲稿之放飞远望梦托举中国梦导读: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记挂在心的梦想,振兴中国,是每一个中 __责任与骄傲!下面请看“中国梦主题演讲稿之放飞远望梦托举中国梦” 远洋测绘深海中, 惊涛骇浪仍从容。 征途漫漫艰险阻 乘风破浪斗志足 神舟上天破长空 航母下水似蛟龙 齐心共铸强军梦, 保家卫国壮志雄。

远望航行展翅飞,强军依托中国梦。中国梦是强盛中国之梦,生态中国之梦,和谐中国之梦,美丽中国之梦。而对远望人来说,中国梦就是我们的远望梦,也是我们的强军之梦。 “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远望号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祖国母亲实现了许许多多梦想:三峡一期见证大国崛起之雄姿,三沙设立铸就强国维权之壮举,神州上天谱写民族振兴之篇章,辽宁号下海彰显华夏之魂魄 “中国梦”首先是一个“强军梦”。“航母下水百年梦,拼死为国显军威”。面对大海的召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编入中国海军序列,结束了五大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历史。歼-15战机在中国航母上的完美起飞,更加标志着中国航母事业迈出了关键一步,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海洋大国走向深蓝的自信。 “中国梦”也是我们的“远望梦”。xx年9月29日21时16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口令,承载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极速飞往太空,在夜幕中划出一道耀眼的轨迹。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有了质的飞跃,中国航天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这一切成功的背后,有着我们远望号全体官兵们的汗水与付出。作为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

成力量,远望号兄弟船们参加了中国航天发射检测的多次任务,远望人秉承的“奉献、团结、拼搏、严谨、开拓”理念,成为我们的远望精神,也是我们历次圆满完成海上检测任务的精髓所在。任海浪滔滔,风起云涌,我自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任前路艰险、险恶丛生,我自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强军梦”没有绽放,“大国梦”又如何实现?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远望人梦想生长的土壤,都深深植根于“强军梦”。我们每个远望人的梦想,都有“强军梦”的成长相伴。“强军梦”引领“远望梦”的航行,“远望梦”助力“强军梦”的腾飞。远望人在每次执行卫星发射任务时,都以特有的崇高敬意、顽强的意志和杰出智慧,为祖国的科技壮大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为远望精神增添新的时代意义。 自1840年开始,伴随列强的野蛮入侵,近代中国历史上那一抹抹丧权辱国的耻辱,便如同梦魇般成为每一名中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民族的尊严在遭受外族侵略的阵痛中呐喊,国家的意志在遭受列强欺辱的痛苦中挣扎。从那一刻起,一个蒙羞的民族,一个苦难的国家,一群辛酸的子民,都在内心萌生起强烈的大国梦!大国梦,需 要以强军梦的构筑与实现来完成,远望梦,需要以强军梦为支撑。每一个远望人,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都有过一段关于最初踏上海上之旅的记忆:很多同志由于海况不好的原因,很多同志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晕船现象,吃不进喝不下,有些甚至产生了呕吐的症状,然而,即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史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史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 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自1922年5月诞生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80年的光辉历程。80年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以及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中,为了广泛团结进步青年,培育党的后备力量,就酝酿建立中国的青年团组织。上海、北京、武汉、长 沙、广州等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后,这些党的早期组织也在当地领导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的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立即着手领导正式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 直接领导和关怀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中国 青年团组织的正式成立。从此,青年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 青年,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时,正值党领导酝酿和发动大革命高潮时期,青年团积极团结带领青年投身 工人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中,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发挥了先锋作用。在1925年1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了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明确昭示青年团与党有共同的 政治主张——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为了明确表示中国青年团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 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12 日,在中国大革命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翼集团叛变 了革命。在白色恐怖中,中国共青团跟共产党走的决心毫不动摇。1927年5月中国共青团四大通过的决 议庄严宣告接受中国共产党五大所作出的各项决议,继续领导一切革命青年为中国革命努力奋斗。随即在 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革命青年投身于武装起义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走上了党领导的十 年土地革命的艰苦曲折历程。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中国社会中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率先倡导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根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加入抗日救 亡斗争的行列,于1936年11月作出决定改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坚决响应党的召唤,立即行动,把共青团改造成为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青年救国会为代表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带领各族、各界 青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又 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和满足广大 青年积极分子的进步要求,于1946年9月提出试建青年团组织。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发展,试建 青年团工作取得很大成功。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中 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并在全国领导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1949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 关怀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刚刚解放的北平隆重召开,最后完成了建立中国新 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这样,经过改造的中国共青团重新又以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崭新风貌出现在中 国大地上,并且走上新中国执政党助手和后备军的新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协助 党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各项任务,并且以围绕党的中心工 作,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赢得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成为新中国青年运动的坚强核心。1957年5月,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中共中央批准,大会决定将中国新民 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中国共青团走上了跟随党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的曲折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青团紧跟中国共产党,坚决贯彻党确定的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配合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

“实现中国梦青年勇担当”主题团会策划书 (1)

“实现中国梦,青年勇担当”主题团会策划书 为进一步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增进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培养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学习,奉献力量,为响应共青团的号召,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院积极组织开对习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的学习。2011级审计(2)班团支部特召开了“实现中国梦,青年勇担当”的主题团会。 一、活动主题: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 二、参加对象:2011级审计(2)班全体同学 三、时间:2013年5月19日晚 四、地点:1号楼210教室 五、团会内容及形式: 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主题班会,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采取讨论,个人演说等形式,班级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具体如下: 1、宣布团会正式开始。 2﹑全体同学起立,唱《共青团之歌》。 3﹑主持人介绍本次团会主题及欢迎学生会同学。 4、主持人进行详细解说,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中国梦”。

5、唱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 6﹑诗歌朗诵《我有一个梦想》。 7﹑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梦想踊跃发言。 8、演讲《我的梦,中国梦》。 9、小品《追梦的孩子》。 10、歌曲《最初的梦想》。 11、演讲《少年之梦》。 12、自由畅谈,放飞梦想,追逐希望。 六、结束。 主持人致结束词《2013,一起追逐我们的梦想》。 此次团会,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要以,激发自己最初的梦想。坚定目标,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青年是梦想勃发的激进者,是未来的引领者。总书记讲话精神将指导我们不断前行,奋勇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 2011级审计(2)班 2013年5月19日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上海社科院亚太所 王少普 一、日本外交方针及对华政策 冷战后,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世界及亚太地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的外交方针和对华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是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争当政治大国是80年代日本提出的外交目标,现在也并未放弃这一目标。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及日本此次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软弱表现,使日本在东亚的政治地位下降了。同时,又发生了朝鲜试射卫星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成为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二)强化“日美基轴关系”,但同时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其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经济萧条,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暴露,发展势头仍然较好,中国的经济规模尚小,而且处在调整期中。这时,日本一部分战略家提出未来世界应形成“美日欧”三级格局。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转入萧条,中国经济经过调整后获得持续高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又有强化,关于建立美日欧“三极格局”的主张基本匿迹,而更多地强调当今世界是美国领先的“一超多强”格局,要求协调日美矛盾,坚持外交仍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但今年5月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转入低潮,日本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日本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1999年6月4日,日本外务省经济事务局官员来我国访问时,便明确谴责IM F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与美国大企业密谋合作,乘火打劫,重提为了亚洲的共同利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 F)。 (三)强调在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中日关系。早在80年代末,日本就提出了“世界中的日中关系,”但当时其意图还不是很明朗。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小渊首相明确表示:“今后,日中作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负有责任的国家,不能仅仅考虑两国间关系,而应面向国际社会,进一步发展对话和交流。”也就是说两国间的有关问题必须放在维护现存亚太国际秩序的范围内考虑。现存亚太秩序实际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的崛起正在削弱其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因中国的崛起而使日本在中日双边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日本越来越强调将中日关系放在多边范围内考虑,表明了要将中日关系置于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的强烈意向。这是一项既能制约中国,又能避免和中国单独对

中国共青团团史心得

中国共青团团史心得 通过此次团课学习使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团的发展历史及辉煌成就使自己明白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道德要从成为一名合格共青团员做起。在学习了团章团史之后,我深切得感受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发展历程,从成立之初到遭遇挫折再到走入正轨,到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强大生命力!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我想应该具备几个方面。 1、要具有先进政治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加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要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勤奋工作的态度,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勤学习,勤思考,勇于创新,认真工作,关心同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同学,为班级服务。 3、要具有“以纪律己,以纪律人”的作风,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虚心向他人学习,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热心帮助他人进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

错误,自觉维护团结,顾全大局,诚实谦虚,在青年中起到表率作用。 4、在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青团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青团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团在增强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团的群众基础。 通过这次团校学习还增强了我的团队精神,培养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是一个基本单位,我们要以它为中心,共同建设好我们可爱的班集体;时代精神,我们要把当代中华青年最广泛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为实现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做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增强凝聚能力,努力实现中华青年的大团结、大凝聚。同时,要在工作中逐渐增强学习能力。当今时代,是学习和创新的时代,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共青团员更应该大力提高学习能力,既加强自身的文化技能学习,努力形成学习型组织,又要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不仅保持共青团组织的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浅谈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不排除一些小的波澜。与此同时,世界的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前进,致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就局部来讲,并不和平。但世界需要和平,这更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意识潮流。 以下是鄙人就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拙见。主要就4方面的问题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对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中国的态度也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态度。发展中国家要结成友好联盟,共同奋进,充分利用这把双刃剑,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世界竞争力,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进军。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 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的两极格局,支配世界场大半世纪之久。但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彻底被打破,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化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并且逐步形成了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多个世界强国共存的多极化格局。 面对多极化发展,中国作为其中的一级该如何面对,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人民日报》 课本《形势与政策》

近代中国对日外交

近代中国的对日交往---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 [论文摘要]在近代中国的对日外交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五大时期的外交进程,本文对北 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阐述,通过对北京政府在辛亥革命时期与中日外交形式,袁世凯军阀主政时期的对日外交,北洋集团分裂和衰亡时期的对日外交三个重要时期的外交探究,进一步了解北京政府执政时期对日外交的变化,整个近代中国对日外交的影响,乃至对整个中国对日外交的历史作用和延续。 [关键词]北京政府外交军阀亲善中日外交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人们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两国的邻近与交往的密切。中日关系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不断的在冲突与融合中转变,这一切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与社会原因中产生的,而在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与日本也都产生与改变了外交策略,以适应当时复杂的社会因素与变化。近代中国对日本的外交不仅仅局限于两国之间的关系与格局,特别是在历经了各种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以及沉重的历史教训之后,中国政府也开始改变对日外交的观念与策略,但若要正确认识今后中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对日本外交的发展进程的规划,就不能忽视对近代中国对日外交的五大时期进行探索、分析与研究,而这五大时期分别是晚清政府的对日外交、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国民政府初期的对日外交、抗日战争的对日外交,战后中国的对日外交,本文则着重对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经行分析与研究。 清政府灭亡后,经过短暂的临时政府时期,北洋集团控制了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北京政府延续了清政府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局面没有大的变化,国家权益继续不断丧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为争取独立和平等的国家地位与列强展开交涉,但成果很有限。随着民族的日益觉醒和国民革命的逐渐兴起,反帝爱国的浪潮在中华大地勃兴,有力地推动了北京政府推行修约外交,迫使列强作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表态。由于北洋集团的分裂和没落,中国外交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仍然限于半殖民地的不利处境。 在北京政府执政的17年时间里,英国、法国继续维持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成为中国最凶恶的外交对手,这些新的因素都对北京政府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京政府时期的对日外交是在艰难中前进的,从早期日本利用清朝宗室亲贵策划建立“满蒙王国”、在护国战争中再次策划“满蒙独立”、到20世纪初,日本加入了帝国主义的行列,迅速走上了对华侵略扩张的道路。北京政府对日态度与外交在不断的改变,顶着国内群众反日和日本阴谋的侵华策略的进攻,北京政府的对日外交从不断陷入日本的阴谋之中,成为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工具到北京政府内争军阀混战破坏日本阴谋,直至揭穿日本侵略野心,此段外交进程才至告一段落。 中国爆发辛亥革命后,日本将此视为分裂中国的极好时机。日本政府借款给清政府购买武器镇压革命,以此换取清政府“尊重日本在满洲的地位”。日本军部提议对中国出兵,,实行南北分治。但日本出兵中国的计划并未实施,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的垮台已无可挽回;其次是因为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英、美等列强国家的首肯。 袁世凯军阀主政时期的对日外交 从清王朝到中华民国的政权更迭中,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异军突起,成为最大的赢家。中国进入袁世凯主政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全面展开。在列强帝国主义政策之下,袁世凯为维护自己的权力,推行的是软弱无力的外交政策。从各方面采取了中日亲

共青团走的历程

共青团走的历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八十多年来,中国共青团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一、为建立新中国英勇斗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青年作为社会进步群体,在马列主义影响下,投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并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继上海青年团早期组织成立之后,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革命青年分别在李大钊、董必武、谭平山、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也在当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市东园隆重开幕。至此,中国的青年团组织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完全统一,中国青年运动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心,开始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投入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1925年1月26日至30日在上海召开第三次

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青年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组织以新的姿态投入到革命战争中。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先行出征,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埋葬北洋军阀统治的大决战以摧枯拉朽之势,全面展开。各地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参加北伐军、支持北伐军,用无数光荣的战绩,在中国青年运动史上谱写了瑰丽的篇章。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共青团组织带领团员和青年勇敢地加入到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战斗行列中,青春的战旗在各个革命根据地也高高地扬起。 共青团五大以后,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青年运动日趋活跃,共青团组织也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在革命根据地,随着地域的扩大,共青团组织也迅速壮大,到1930年10月,根据地团员数量达到10万人,共青团直接领导的青年半武装组织——少年先锋队也得到迅速发展,少先队员的数量最多时曾达到80万人。1933年8月成立的“少共国际师”用光荣的战绩,让共青团彪炳青史。“共产青年团礼拜六”,用拥军优属、发展生产的实在成绩,给共青团留下了光荣传统。 1935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我国,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更加广泛团结全国各界青年参加抗日,党中央决定把共青团改造成广泛的群众性的青年抗日救国组织。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共青团组织被改造,但是党领导的青年工作和青年组织的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 外交:一是指任何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和平方式,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二是指一种维护国家利益,执行国家外交政策的工具。对于中国的外交,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指出,中国的外交就是人民的外交。 其实,对于外交的理解,我认为就是指国家的利益。而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以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我国的国际环境十分不利,强邻环绕。北有强国俄国,东邻心怀敌意的日美同盟,西南有宿敌印度,东南及南部海洋国土屡遭侵犯,海上现处于潜在威胁之中。我国的策略是:以中俄对日美:在美俄之间搞等距离外交:在日美之间,我国的外交方略则并不明确,对于其他周边国家,则尽量避免冲突,主张以政治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端,对于海上国土则持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态度。 然而新中国的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力”、“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中国在解决主权争端上一厢情愿的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力而轻脸面”。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成为事实,从而令中国的愿望彻底落空。 中俄交好是处于双方内政外交的需要,而面对远东地区

的共同威胁——日美同盟而暂时结成的有限的合作关系。而韩国处于战略上稳定朝鲜半岛局势、进而谋求和平统一的考虑,积极发展与我国的关系。但它认为与我国存在领土争端。对于日本,它在远东处于中俄两国巨大的核威慑之下,其国土狭小,无纵深,资源缺乏,四面环海,故发展日美同盟是国家利益所在。日本此举反映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就中国而言,并不因此就可以得出结论:联美制日。中美能否成为战略伙伴,主要在于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冷战结束使得美苏均势造就的中国对美战略价值急剧下降。 所以,中国应该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即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政府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