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最全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最全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最全版)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3、2008和2016年三次修订了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对于推动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在我国既往哮喘防治指南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由我国哮喘学组数十位专家集体讨论而重新修订。本指南旨在为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识和水平,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哮喘的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二、流行病学

(一)哮喘的患病率

根据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Study]结果显示,采用标准哮喘问卷(哮喘定义为受调查者自报曾被医生诊断为哮喘,或调查前12个月有喘息症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 3.58亿,患病率较1990年增加了12.6%。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为0.7%~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哮喘平均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在中国,由于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以及对哮喘的定义差异,不同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差异较大。例如,2010—2011年在我国7个行政区8个省市进行的“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study,CARE研究),采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64 215名14岁以上人群。哮喘的诊断是基于病史、完整的医疗记录,包括过去的1年中有哮喘症状或哮喘药物治疗历史。不典型或通过筛查问卷提示为疑似诊断者,由流调负责单位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峰流速变异率测定,并进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和(或)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明确诊断。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上人群医生诊断的哮喘患病率为1.24%,新诊断的哮喘患者占26%。吸烟、非母乳喂养、肥胖、宠物饲养、一级亲属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症以及本人患有过敏性鼻炎、湿疹均为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

2012—2015年,在中国10个省市进行的“中国肺健康研究”[China Pulmonary Health(CPH)study],依据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160个城乡调查点,采用曾被GBD 等研究用于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时的欧洲社区呼吸健康调查的哮喘问卷。哮喘诊断的定义是:受调查者自我报告曾被医生诊断为哮喘,或过去一年曾有过喘息症状。该研究共纳入57 779名20岁及以上受调查者,其中50 991名完成了哮喘调查问卷,并有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质控合格的肺功能检测结果,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的哮喘患病率为4.2%,其中26.2%的哮喘患者已经存在气流受限(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0.7)。按照2015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20岁以上人群应该有4 570万哮喘患者。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

哮喘全球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自2006年提出“哮喘控制”的概念后,2014年又强调哮喘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哮喘的总体控制”,既要达到当前症状控制又要降低未来发作的风险,2019年再次提出这一治疗目标。哮喘的总体控制概念经过多年推广,哮喘的控制现状虽然有进步,但仍不够理想。2012年一项研究对欧洲11个国家18~50岁的8 000例哮喘患者做了问卷调查,按照GINA 拟定的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标准,结果显示有20.1%的哮喘患者达到控制,34.8%的哮喘患者达到部分控制,45.1%的哮喘患者未控

制,其中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44.0%的哮喘患者曾口服激素治疗,23.9%的患者因哮喘发作急诊就医,11.7%的患者曾因哮喘发作住院治疗。

2008年在中国大陆10个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呼吸专科门诊进行的哮喘患者控制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28.7%的患者达到哮喘控制。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国学者对中国大陆34个省市,48家教学医院呼吸专科就诊的17岁以上的4 125例哮喘患者做了哮喘控制状况以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应用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方法评估,≥20分为哮喘控制,≤19分为哮喘未控制,结果有44.9%的患者达到了哮喘控制,55.1%的患者未达到哮喘控制。目前尚缺乏我国边远地区和基层医院哮喘患者控制率的调查资料,推测其哮喘控制率更低。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了哮喘的规范化诊治,我国哮喘患者的控制率总体有明显的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城区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调查,共纳入3 875例患者,根据GINA定义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结果显示我国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5%。但其中参与以上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本次调查中哮喘的控制率为39.2%,与2008年比较,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三、诊断

(一)诊断标准

1. 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及部分未控制的慢性持续性哮喘,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 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1)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增加>12%,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 ml);或抗炎治疗4周后与基线值比较FEV1增加>12%,且FEV1绝对值增加>200 ml(除外呼吸道感染)。(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一般应用吸入激发剂为乙酰甲胆碱或组胺,通常以吸入激发剂后FEV1下降≥20%,判断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3)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至少连续7 d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总天数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

临床上还存在着无喘息症状、也无哮鸣音的不典型哮喘,患者仅表现为反复咳嗽、胸闷或其他呼吸道症状。

1.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促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何一条,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咳嗽,按哮喘治疗有效。

2. 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促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胸闷。

3. 隐匿性哮喘:指无反复发作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者。随访发现有14%~58%的无症状气道反应性增高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

(三)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控制期。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

2. 急性发作时的分级(表2):哮喘急性发作程度轻重不一,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表2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PaO2(吸空气,mmHg)正常≥60<60<60 PaCO2(mmHg)<45≤45>45>45 SaO2(吸空气,%)>9591~95≤90≤90 pH值正常正常正常或降低降低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指标≥四项,即可提示为该级别的急性

发作;1 mmHg=0.133 kPa

四、哮喘的评估

(一)评估的内容

1. 评估患者的临床控制水平: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药情况、肺功能检

查结果等复合指标将患者分为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表3)。

据此来确定治疗方案和调整控制用药。

表3 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2. 评估患者有无未来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哮喘未控制、持续接触过

敏原、有下文所述的合并症、用药不规范、依从性差以及在过去一年

中曾有过因哮喘急性发作而看急诊或住院等,都是未来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

3. 评估哮喘的过敏状态及触发因素:大部分哮喘为过敏性哮喘,应常规检测过敏原以明确患者的过敏状态。常见触发因素还包括职业、环境、气候变化、药物和运动等。

4. 评估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患者对速效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量、药物吸入技术、长期用药的依从性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都要全面评估。

5. 评估患者是否有合并症:哮喘常见合并症包括变应性鼻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抑郁和焦虑等。部分慢性中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即使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其FEV1/FVC仍<0.7,可能是哮喘未控制,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仔细询问病史,必要时作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合并症。

(二)评估的主要方法

1. 症状:了解患者有无胸闷、气促、咳嗽、夜间憋醒等哮喘症状。

注:评分方法:第一步:纪录每个问题的得分;第二步:将每一题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第三步:ACT评分的意义:评分20~25分,代表哮喘控制良好;16~19分,代表哮喘控制不佳;5~15分,代表哮喘控制很差

4. 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concentra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哮喘未控制时FeNO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降低。FeNO测定可以作为评估气道炎症类型和哮喘控制水平的指标,可以用于预判和评估吸入激素治疗的反应。美国胸科学会推荐FeNO的正常参考值:健康儿童5~20 ppb(1×10-9),成人5~25 ppb。FeNO>50 ppb提示激素治疗效果好,<25 ppb提示激素治疗反应性差。FeNO 主要反映Th2通路的气道炎症水平,未经治疗的疑似哮喘患者FeNO 处于低水平并不能除外哮喘诊断。FeNO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研究显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别较大。连续测定、动态观察FeNO 的变化其临床价值更大,尽可能在开始抗炎治疗前或调整治疗方案前获得基线FeNO的水平更为重要。

5. 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大多数哮喘患者诱导痰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2.5%),且与哮喘症状相关。抗炎治疗后可使痰嗜酸粒细胞计数降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性指标之一,也是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敏感指标。

6.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部分哮喘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可作为诱导痰嗜酸粒细胞的替代指标,但是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的具体计数值文献报告尚不统一,多数研究界定的参考值为≥300/μl为增高,也有研究界定为≥150/μl为增高。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可以作为判定嗜酸粒细胞为主的哮喘临床表型,以及作为评估抗炎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

7. 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特异性IgE: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血清总IgE水平,可以使血清总IgE水平增高,如其他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真菌、病毒感染,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等。血清总IgE没有正常值,其水平增高缺乏特异性,需要结合临床判断,但可以作为使用抗IgE单克隆抗体治疗选择剂量的依据。过敏原特异性IgE增高是诊断过敏性哮喘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水平高低可以反映哮喘患者过敏状态的严重程度。

8. 过敏原检测:有体内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及体外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检测可以明确患者的过敏因素,宣教患者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及用于指导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

五、哮喘的鉴别诊断

哮喘应注意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气道阻塞性病变等常见疾病相鉴别,此外还应与嗜酸粒细胞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等疾病相鉴别,以上这些疾病在临床上都可以表现有哮喘样症状。

六、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

(一)脱离过敏原

如果能够明确引起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或其他非特异刺激因素,采取环境控制措施,尽可能减少暴露,是防治哮喘最有效的方法,具体的措施建议参阅“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

(二)哮喘治疗目标与一般原则

哮喘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和死亡、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经过适当的治疗和管理,绝大多数哮喘患者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原则是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基于哮喘控制水平的治疗策略已经得到大

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应当为每例初诊患者制订书面的哮喘防治计划,定期随访、监测,并根据患者控制水平及时调整治疗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图1)。

▲图1 基于控制水平的哮喘治疗和管理策略

哮喘治疗方案的选择既有群体水平的考虑也要兼顾患者的个体因素。在群体水平上需要关注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获得性和效价比,本指南推荐的长期治疗方案(阶梯式治疗方案)分为5级(表5),主要是通过国内外大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得到的群体水平的证据,推荐用于多数哮喘患者,作为优选方案可以获得更好的症状控制、更好的安全性、更低的费用负担以及更低的急性发作风险。

注: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LABA: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MA: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三)药物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以及重度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1)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 corticosteroids,ICS)、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ong-acting inhale bete2-agonist,LABA)、缓释茶碱、甲磺司特、色甘酸钠等。(2)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和全身性激素等。(3)重度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主要为生物靶向药物,如抗IgE单克隆抗体、抗IL-5单克隆抗体、抗IL-5受体单克隆抗体和抗IL-4受体单克隆抗体等,其他还有大环内酯类药物等(详见重度哮喘章节)。

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药物。慢性持续期哮喘主要通过吸入和口服途径给药,吸入为首选途径。(1)吸入给药:ICS局部抗炎作用强,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ICS可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

反应性、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减轻发作时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其他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如ICS+LABA复合制剂(证据等级A),ICS+福莫特罗复合制剂用于维持加缓解治疗方案(证据等级A),均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对那些需要使用大剂量ICS来控制症状或预防急性发作的患者,应当特别关注ICS相关的不良反应。ICS在口咽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吸药后应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ICS全身不良反应的大小与药物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哮喘患者长期吸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ICS是安全的,但长期高剂量吸入激素后也可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肾上腺皮质轴抑制及增加肺炎发生的危险等。临床上常用的ICS每日低、中、高剂量见表6。吸入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肺内沉积率,而肺内沉积率受药物剂型、给药装置、吸入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干粉吸入装置肺内沉积率高于标准颗粒定量气雾剂,软雾气雾剂和超细颗粒气雾剂在细支气管及肺泡内沉积率高于干粉剂和标准颗粒定量气雾剂。(2)口服给药:对于大剂量ICS+LABA仍不能控制的慢性重度持续性哮喘,可以附加小剂量口服激素(OCS)维持治疗。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激素(如泼尼松等),推荐采用每天或隔天清晨顿服给药的方式,以减少外源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泼尼松的每日维持剂量最好≤10 mg,关于OCS维持治疗的疗程目前尚缺乏临床研究的证据。长期使用OCS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2020支气管哮喘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哮喘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提示可变气流受限的一些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根据以下一些临床特征,并排除其他疾病时可诊断为哮喘。 1.临床表现: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辅助检查: (1)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2%,且其绝对值增加>200 ml。

(2)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变异率测定:连续2周或以上监测PEF,平均每日昼夜PEF变异率>10%。 (3)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鉴别诊断: 哮喘应与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上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三)疾病严重程度分层 哮喘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急性发作期根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4级;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属于非急性发作期,其严重度评估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分为良好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3个等级。非急性发作期的长期规范管理是哮喘治疗的重点。 二、药物治疗原则 不同的分期、分级,哮喘的治疗不同,最终目标是既要达到当前控制,又要降低未来风险。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目标不同:急性发作期治疗目标主要为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慢性持续期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 阵发性的喘息、咳嗽和呼吸困难。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调节失衡有关。正确的诊断和防治是保 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下面将介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防治指南。 一、诊断标准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儿童的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儿童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包括阵发性的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夜间症状加重,呼吸音减弱等。肺功能检查主要是通过肺活量、峰流速、肺活量百分 比等指标来评估儿童的肺功能。根据国际儿童哮喘管理指南,儿童支气管 哮喘的诊断主要满足以下标准: 1.存在频繁发作的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2.有可逆性的气道梗阻; 3.排除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4.有相关的家族史。 二、防止发作的措施 1.避免诱发因素:家长应引导儿童注意避免与诱发因素接触,如烟雾、霉菌、花粉等。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室内湿度过高和灰尘的积聚。 2.规律作息: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调整 睡眠时间,增加户外活动,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促进肺部功能的恢复和 增强免疫力。

3.药物治疗: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可以使用吸入型β受体激动剂、吸入型糖皮质 激素、抗过敏药物等,以控制症状和阻止发作的发生。 4.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家长应及时记录儿童的发作情况,包括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等,以便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同时,建立 个人健康档案有助于掌握病情变化,进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定期随访: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并给予相关的教育和指导,提高儿童和家长对疾病的 认识和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 三、紧急处理 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间,家长和儿童应保持镇静,迅速采取以下 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儿头部稍微抬高的姿势,帮助其呼吸道畅通。可以采用背部轻拍、积蓄式呼气等方法,帮助其排出堵塞的痰液。 2.使用急救药物: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时,家长应迅速使用吸入型 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等药物,以迅速扩张气道,缓解呼吸困难。 3.紧急就医:如果儿童的症状无法缓解,或者症状加重,家长应迅速 将其送往医院就诊,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抢救。 四、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家庭应定期清洁室内,保持通风良好, 避免烟雾、空气污染和过敏原的接触。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 增加绝对值>200ml];(3)最大呼气流量(PEF) 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见附录1、2、3。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支气管哮喘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 周以上。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评价: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估,见表2。 [哮喘的治疗] 一、治疗目标1.尽快控制哮喘症状至最轻,乃至无任何症状,包括夜间无症状。 2.使哮喘发作次数减至最少,甚至不发作。 3.B2 激动剂用量减至最少,乃至不用。 4.所用药物副作用最小,乃至没有。 5.活动不受任何限制,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二、哮喘患者长期治疗方案的确定应根据患者平素病情轻重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见表3,之后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三、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方案(表4) 四、说明1.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演变迅速,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认真监测肺功能指标(FEV1 或PEF)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便准确判断疗效,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出现并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严重哮喘发作及并发症。2.用药方法:过去多通过口服、注射方式给药。由于吸入用药可以较高浓度迅速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起效迅速,且因所需药物剂量较小,全身不良反应较轻,故应大力提倡。医护人员应训练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吸入技术,以期发挥更大的药效。定量雾化吸入器(MDI 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但部分体弱或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幼儿难以正确吸入,对此可应用各种类型的储雾器(spacer),使MDI 释出的药雾暂时停留于储雾器内,然后患者从容地吸入药雾。采用碟式或干粉吸入器更易为患者掌握,且可避免MDI 中所含氟利昂对呼吸道的刺激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此外亦可应用空气压缩机(或高流量氧气)通过射流式雾化吸入装置进行吸入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或无法正确使用MDI 的患者。病情严重需进行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也可通过呼吸机上的雾化吸入装置进行吸入治疗。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完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完 整版) 哮喘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免疫和神经等方面。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原、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病毒感染等。在儿童中,哮喘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 3.诊断标准 儿童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根据指南,儿童哮喘的诊断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2)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和阻 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二、常见疾病鉴别 哮喘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时相似,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常见的需与哮喘鉴别的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以确保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 三、诊断和监测指标评估 哮喘的诊断和监测需要依靠客观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常用的指标包括峰流速、呼气峰流率、

肺功能试验、气道炎症标志物等。在评估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身高、性别等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四、难治性和重症哮喘的诊治流程 部分儿童哮喘患者由于病情较为复杂或治疗效果不佳而被归为难治性或重症哮喘。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包括确定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应用生物制剂等。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呼吸支持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 五、哮喘分级治疗方案 哮喘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GINA和NHLBI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 六、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 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是哮喘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医生应与患儿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详细了解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应加强患儿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培养其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增加15%以上,且FEVl增加绝对值>200 ml];(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见附录1、2、3。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评价: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估,见表2。

2020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全文)

2020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全文) 摘要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在我国既往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由我国哮喘学组数十位专家集体讨论而重新修订。本指南旨在为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识和水平,提供指导性文件。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3、2008和2016年三次修订了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作为指导性文件对于推动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 2, 3]。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在我国既往哮喘防治指南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由我国哮喘学组数十位专家集体讨论而重新修订。本指南旨在为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识和水平,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哮喘的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随着病程延长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二、流行病学 (一)哮喘的患病率 根据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Study]结果显示,采用标准哮喘问卷(哮喘定义为受调查者自报曾被医生诊断为哮喘,或调查前12个月有喘息症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3.58亿,患病率较1990年增加了12.6%[4]。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为0.7%~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哮喘平均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5]。 在中国,由于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的抽样方法以及对哮喘的定义差异,不同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差异较大。例如,2010—2011年在我国7个行政区8个省市进行的“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study,CARE研究),采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64 215名14岁以上人群。哮喘的诊断是基于病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国际学术界制定了一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本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科学、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应对儿童支气管哮喘。 一、诊断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家族史和肺功能检查。根据指南的建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和呼吸困难,尤其在夜间和清晨加重。同时,儿童有家族史、过敏史或其他相关疾病史的情况下,也应高度怀疑支气管哮喘。肺功能检查是确诊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峰流速测定和肺泡一秒容积测定。 二、治疗 根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情轻重,治疗分为控制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 1. 控制治疗 控制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治疗策略,旨在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常用的控制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LABA)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ICS是控制治疗的首选药物,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肺功能。对于需要更强

效治疗的患儿,可以考虑联合应用ICS和LABA或LTRA。 2. 急性发作治疗 急性发作治疗是针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主要采用的药物包括短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SABA)和口服糖皮质激素(OCS)。SABA是急性发作治疗的首选药物,能迅速扩张支气管,缓解呼吸困难。OCS主要用于重度哮喘发作,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 三、预防和控制 除了药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控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致敏因素: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室内灰尘、花粉、宠物毛发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清洁和更换床上用品。 2. 积极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免疫力和呼吸系统功能。 3. 健康饮食:保证均衡营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油炸、辛辣刺激食物。 4. 定期随访:定期复诊,根据儿童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及时评估疗效。 总结起来,《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提供了全面的诊断和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 阅读提示: 1.哮喘控制药物:推荐首选ICS-福莫特罗,不再推荐单独使用沙丁胺醇等SABA。(见阶梯治疗方案) 2.阿司匹林及药物诱发性哮喘的定义更新为: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哮喘发作。诱发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抗生素或某些生物制剂。 3.重症哮喘的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大剂量ICS;LABA、LTRA、LAMA 以及茶碱都需要与ICS联合使用。 哮喘流行病学 01 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 2014年亚洲哮喘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亚洲成人哮喘患病 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 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 3.58 亿,较1990年增加了12.6%。 2019年中国肺健康研究显示:20岁以上哮喘患者4570 万,患病率为4.2%。 02 哮喘的控制现状 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城区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 平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区哮喘患者总体控制率为28.5%。 其中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7年调

查中哮喘控制率为39.2%,较2008年哮喘控制率28.7%明显 改善。 图1:2008年和2017年我国10个城市哮喘控制情况 03 2020版哮喘分期(根据临床表现) 急性发作期: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慢性持续期:每周均不同频度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 临床控制期:患者无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4周以上,1年内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 哮喘诊断与评估 01 哮喘诊断标准 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支气管哮喘最新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最新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最新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最新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 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 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 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 发作、加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一) 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 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1];(3)最大呼气流量(PEF )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 ≥20%。 5、除外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exacerbation )、慢性持续期(persistent )和缓解期。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 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三)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哮喘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应分为三个部分。

2020版:老年人支气管哮喘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老年人支气管哮喘诊断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受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哮喘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据估计目前全球约有3亿例哮喘患者[1]。 长期以来,哮喘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青少年多发的疾病。一项在美国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哮喘发病率并不低于年轻人[2],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3,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的数量必然增长。尽管老年人哮喘具有与年轻哮喘患者相似的临床表现,但由于老年患者器官开始退化,免疫功能和生理机能下降,多合并其他疾病,老年人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青壮年[5],哮喘管理更为复杂[6]。因而,需要建立适合老年人哮喘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案。 目前关于老年人哮喘的研究和文献资料较少。但在近3~5年间,随着认知和关注程度的提高,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资料,将有助于描绘出老年人哮喘的临床特征,并提出相应诊疗建议。因此,本共识基于目前的循证证据结合临床诊疗经验,旨在为相关领域专家和同道提供指导和参考性文件,以适应当今老年人哮喘防治工作的需要。 一、定义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主要特征为气道反应性增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1]。老年人哮喘特指65岁及以上的哮喘患者,与美国胸科学会等国外学会定义是一致的[7,8]。 二、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哮喘的患病率为4%~15%[3,9,10,11]。2010至2012年我国哮喘患病及发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CARE)研究数据表明,>14岁人群哮喘总体患病率为1.24%,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1~70岁人群哮喘患病率为2.26%,≥71岁人群患病率为3.10%[12]。北京地区哮喘患病率及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与之相似,≥71岁人群患病率最高[13]。2012至2015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PH研究)数据表明,我国≥20岁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且哮喘患病率亦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60~69岁人群哮喘患病率为6.0%,≥70岁人群患病率达7.4%[14]。与我国的研究数据相似,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的哮喘监测数据显示,美国哮喘患病率以每年1.5%比例增长,其中≥65岁老年人哮喘患病率增加最多,从2001年的6.0%增至2010年的8.1%[8,15]。尽管老年人哮喘已引起重视,但常存在诊断不足,导致老年人哮喘患病率仍可能被低估[16,17,18,19]。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65岁人口数量将增加近3倍,高达15亿[20],老年人哮喘患者的数量也将显著增加。与其他年龄段患者相比,老年人哮喘还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患者对疾病认知、自我管理水平和哮喘控制水平差等特点,导致重症哮喘的比例及死亡率较高[12,13,14,15,21]。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 引言: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及 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指南旨在为儿童支气 管哮喘的防治提供全面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诊断: 1.根据儿童的家族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肺功能检测等方法,综合评 估和判断是否患有支气管哮喘。 2.初次发作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作触发因素、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治疗: 1.药物治疗: a.必要时使用短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SABA)进行急性发作的缓解。 b.持续使用系统性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维持哮喘控制。 c.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适当调整ICS剂量。 d.对于未能控制的重度哮喘患儿可以考虑使用长效β2-肾上腺素激 动剂(LABA)。 e.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2.教育指导:

a.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早期识别和急救等。 b.指导合理使用药物,正确使用吸入器等器械。 c.促进患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哮喘发作。 预防: 1.避免接触致敏原: a.避免室内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b.避免接触室内外过敏源,如宠物、花粉、尘螨等。 c.避免过度刺激性气味,如烟雾、香水等。 2.注重饮食和营养: a.增加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和蔬菜。 b.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 3.增加体育锻炼: a.每天适量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b.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结论: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本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指导,包括药物治疗、教育指导和预防措施等。遵循指南的建议,能够帮助患儿控制病情、减少发作,并提高生活质量。

学协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年版)文章指南共识全文儿科呼吸科365医学网

学协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年版)文章指南共识全文儿科呼吸科365医学网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期国内成人哮喘问卷调查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现患率已达4.2%,远超以往预估值。据此推测,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情况有可能高于目前的预期水平。当前我国儿科哮喘的诊治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有约30%的城市儿童哮喘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并有20%以上的儿童哮喘未达到良好控制。早期诊断、规范化管理和早期干预是提高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哮喘诊断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广大医师及卫生管理相关人员关注的重点。 鉴于此,参照近年来国内外最新发表的哮喘诊治指南及共识,纳入近期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治经验及研究数据,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基础上,对儿童哮喘规范化诊治提出建议,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儿童哮喘提供帮助。本建议重点列出了需与儿童哮喘鉴别的常见疾病特点;对指南中哮喘诊断和监测的客观指标评估给出了更具体的建议;增加了难治性和重症哮喘的诊治流程;以列表的形式细化了哮喘分级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降级治疗的具体路径;进一步强调了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的重要性。真诚希望广大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多积累经验,针对本建议的内容、形式、指导性、实用性等方面积极反馈建议和意见,为未来编写出更适用于我国临床实践特点的儿童哮喘诊疗指南提供参考,共同推进儿科医疗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一、概述 1.定义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和阻塞性通气功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国内最新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指导意见。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2年)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本“指南"是在我国2022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22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

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 (一)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chronic 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clinical remission)。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

最新: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最新: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是在我国既往哮喘防治指南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和更新,旨在为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哮喘规范化诊治的认识和水平,提供指导性文件。关于支气管哮喘的5级治疗方案,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第1级治疗: 仅限用于偶有短暂的白天症状(每月少于2次,每次持续数小时),没有夜间症状,无急性发作风险,肺功能正常的患者。 (1)推荐治疗方案:按需低剂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福莫特罗吸入剂; (2)其他治疗方案:吸入低剂量ICS和按需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证据级别B); (3)不推荐: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口服SABA或短效茶碱,这些药物也能缓解哮喘症状,但起效慢,口服SABA和茶碱有不良反应。快速起效的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如福莫特罗能够和SABA一样迅速缓解哮喘症状。 如症状超出上述程度,存在任何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如FEV1<80%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或过去一年有哮喘急性发作病史,均需要每天规律使用控制性药物。

低剂量控制性药物加按需使用缓解药物。 (1)推荐治疗方案:低剂量ICS加按需使用缓解药物。低剂量ICS+福莫特罗按需使用可以作为第2级哮喘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证据级别A),运动性哮喘患者也可在运动前加用; (2)其他治疗方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可用于不能够或不愿意接受ICS治疗、对ICS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或合并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运动性哮喘、阿司匹林以及药物诱发的哮喘初始治疗(证据等级B),但其作用比ICS弱(证据等级A)。对于单纯的季节性哮喘(如对花粉过敏),可在症状出现时立即开始ICS治疗,持续到花粉季节结束后4周。 第3级治疗: (1)推荐治疗方案:低剂量ICS+LABA复合制剂作为维持治疗。低剂量ICS+福莫特罗按需治疗或SABA按需治疗。糠酸氟替卡松-维兰特罗可以1次/d吸入给药。在相同剂量的ICS基础上联合LABA,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证据等级A)。由我国学者发起的在亚洲数个国家开展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证据等级C)。 (2)其他治疗方案:增加ICS至中等剂量,但疗效不如联合LABA(证据等级A),或低剂量ICS联合LTRA(证据等级A)或缓释茶碱(证据等级B)或甲磺司特。

2020支气管哮喘指南中文版

2020支气管哮喘指南中文版 引言 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 健康。本指南的目的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建议,以帮助他 们更好地管理支气管哮喘,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 有关。哮喘的特点是支气管通畅度下降,痉挛增强,黏液分泌增加, 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哮喘的发作通常与过敏原、感染、气候变 化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3. 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气促、胸闷、喘息等症状。在发作期,患者可能感到气短和呼吸困难。严重的哮喘发作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诊断 4. 诊断哮喘需综合患者临床症状、家族史、过敏史、体格检查、肺功 能测试及变应原检测等信息。对于哮喘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治疗 5. 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 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主要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白细胞介素等。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生活方式调节、 运动训练等。 预后 6. 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大部分哮喘患者可以良好控制病情,生活 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难 治性哮喘。 结语 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和医生需 要共同努力,合理规划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自我管理 能力。本指南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权威的治疗建议,有助于改 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 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0[G]. 2.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19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 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中西医杂志,2019,42(8):548-597.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疗方案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患病率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慢性气道疾病之一。规范化的诊治是提高哮喘防治水平的基础。 一、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一)哮喘的患病率 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 万人。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 近年来哮喘规范化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使我国哮喘患者的控制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 三、诊断 (一)诊断标准 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⑴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⑵发作时双肺可闻散在或弥慢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⑶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 ⑴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⑵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⑶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或PEF 周变异率>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 1.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 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 2.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 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 3.隐匿性哮喘:指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 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者。随访发现有14%~58%的 无症状气道反应性增高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 (三)分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