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9.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0.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作答时要选定一个角度,比如表达技巧,或者是字句的分析。

(2)本题考查抒情技巧及语言特点,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解答】(1)赏析句子主要从表达技巧入手,“抱膝”是动作描写,却刻画出人物的神态:默默呆坐;“影伴身”则写出诗人是形影相吊,孤独寂寞。

(2)诗歌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种手法明人陆时雍称之为“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用别人对自己的思念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从语言的角度看,“想得”“说着”口语话,通俗易懂。

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狐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参考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这首诗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点评】诗歌常见抒情方式:

(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二)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

(三)叙事抒情。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四)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五)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六)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责子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注]此诗作于作者40多岁时。

19.这首诗的体裁是▲;诗句“阿宣行志学”中,“志学”与“束发”同义,意思是▲。(2分)

20.黄庭坚评价此诗时说:“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同“恺悌”,和乐安闲的意思)慈祥、戏谑可观也。”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语言的幽默特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调、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注意“3步骤”:一是明特色,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悲慨、凝练、沉郁。二是列例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三是析效果,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解答】(1)本题中,第①空,本诗属于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第①空,“志学”人十五岁的代称;“束发”:古时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因此“志学”和“束发”都是指十五岁(成童)。

(2)本题中,本诗语言的幽默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嘲,一是使用了夸张手法。诗人说自己“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以两鬓白发,肌肤松弛来自嘲年事已大,容颜苍老,语意诙谐。诗人写“自己五个儿子总不好纸笔”,夸张地形容了儿子们的形状,“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而懒惰无比。“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这里语意双关,到了“志学”的年龄而不志于学。“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雍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通子是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它。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分别突出人物的某一特征,以漫画的笔法进行描摹。此外,诗人以喝酒做结,认为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幽默之中显出了诗人的率性通达。

答案:

(1)古体诗;十五岁(成童)

(2)①自嘲。以两鬓白发,肌肤松弛来自嘲年事已大,容颜苍老,语意诙谐;②夸张。以夸张手法刻画五个儿子的行状,阿舒懒惰无敌,阿宣不爱文学,雍和端十三岁竟然还不认识六和七,通儿只知寻找梨与栗,突出人物的某一特征,以漫画的笔法描摹;③以喝酒做结,幽默之中显率性通。

译文:

白发覆垂在两鬓,我身已不再结实。身边虽有五男儿,总不喜欢纸与笔。阿舒已经十六岁,懒惰无人能相比。阿宣快到十五岁,也是无心去学习。阿雍阿端年十三,竟然不识六与七。通儿年龄近九岁,只知寻找梨与栗。天命如果真如此,姑且饮酒莫论理。

赏析:

此诗先说自己老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这两句写老相写得好,特别是后一句说自己肌肤松弛也不再丰满了,这话少见有人道出。后面是写儿子不中用:“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总写一笔五个儿子不喜读书,不求上进。下面分写:“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舒是老大,十六岁了,而懒惰无比。“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阿宣是老二,行将十五岁了,就是不爱学写文章。这里语意双关,到了“志学”的年龄而不志于学。“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雍、端两个孩子都十三岁了,但不识数,六与七都数不过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通子是老五,快九岁了,只知贪吃,不知其它。“垂”与前“行”义同,都是将近的意思。按,这里用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后汉书?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谓孔融四岁时就知让梨。而阿通九岁了却是如此,可见蠢笨。作者将儿子一一数落了一番后,感到很失望,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这两句意思是: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这首诗写得很有趣。关于它的用意,后代的两个大诗人有很不相同的理解。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黄庭坚。杜甫的意见是认为《责子》此诗是在批评儿子不求上进,而黄庭坚予以否认。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未免太认真、太着实了些。批评是有的,但诗的语句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而是出以戏谑之笔,又显出一种慈祥、爱怜的神情。可以说,儿子的缺点都是被夸大了的,漫画化了的,在叙说中又采用了一些有趣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下笔时的那种又好气、又好笑的心情。这是带着笑意的批评,是老人的舐犊情深。这样看来,黄庭坚的体会又是颇为精妙的。

用诗来描写儿女情态,首见左思《娇女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写有这方面作品,陶渊明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这对诗歌题材的扩大及日常化是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的。

【点评】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 -20题。(8分)

雪晴晚望中①

(唐)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担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于长安西南圭峰荜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9.诗题“雪晴晚望”中的“晚”主要体现在哪几句诗中? (2分)

20.简要赏析结尾句“闻打暮天钟”的表达效果。(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题“雪晴晚望”中的“晚”主要体现在哪几句诗中,回答此题时到诗句中找到与“晚”相呼应的句子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题要求赏析结尾句“闻打暮天钟”的表达效果,属于赏析诗句妙处的炼句题。这类题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写景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解答】(1)诗题“雪晴晚望”的“晚”是傍晚的意思,诗中的“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中的“寒日”,“闻打暮天钟”的“暮天钟”与“晚”相照应。诗中“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意思是:樵夫正走回那白雪覆盖的茅舍,闪着冷光的夕日步下危峰。“闻打暮天钟”远远地,听见了悠扬的暮钟。“暮天钟”指寺庙里用以报时的钟鼓。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体现了“晚望”。

(2)“闻打暮天钟”描写了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显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是从视觉来写景,是静谧的,“闻打暮天钟”是从听觉角度来写声音,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更显出环境的安静。这钟声使得静谧的环境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