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

第一章绪论

教学: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指的是教和学相统一或相结合的活动。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就学生接受学习的来源来看,有学校、家庭、社会,看主要是靠学校。

2,就学校实施教育的途径而言,教学是最基础的,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的,占用的时间也最多。

教学任务

1,思想道德培养

2,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

3,技能技巧的获得

4,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5,健康的审美情趣

6,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等

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现代教学论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及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已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教育心理学与教学论

1,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它给教学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不涉及到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学科教学法与教学论

学科教学法,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法,必须根据并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特点,与教学论的关系属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论为学科教学法提供一般的理论基础,学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也会丰富教学论的内容。

教学活动中七要素:

学生、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环境、反馈、教师

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主体,占着中心的位置

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全过程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和方法而实现的,教学目的制约课程和方法。

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同时也受制约于决定目的的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东西,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为了把课程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也受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产生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环境: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环境都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也会对环境反作用。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设法控制或适应环境,使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

反馈:师生双方主要围绕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第二章过程论

教学过程的实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研究教学过程,必须了解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心理学和生理学、社会学以及系统科学

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系统科学即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与社会需要

2,教学和发展相互制约和促进

3,教和学相互影响和作用

4,教学效果取决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知识传递功能2,技能形成功能3,智能培养功能4,个性发展功能

第三章目的论

我国学校教学目的组成部分

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一般认为由德、智、体、美、劳五个部分组成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在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又须确定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这种划分培养目标系列的过程,就是具体落实教育总目的的过程,或者说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过程。但是培养目标的确定并不标志着具体化过程的结束。教育目的只有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够逐步实现。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的。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不同教学目标分类方式,教学目标的分类应从哪里入手?

在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时,可以从三个主要的维度展开:

1,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2,通过教育教学所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知识、智能、价值、情意、行为

3,各部分各要素的发展水平

着眼与这三维进行分类,可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三维立体结构。

三维结构图表明:

1,教学目的的各组成部分和作为教育教学结构的个性心理要素是统一的,五育中的每一育都包括主要的个性心理要素;五育的发展水平也与各主要个性心理要素的发展水平有着相对应的关系。

2,教育目的和教学一般目标是统一的。教学一般目标也就是以课程内容为媒介,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目的。3,为我们确定分学科、分阶段、分课时的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

教学目标的作用,怎么确定

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1,指向作用2,激励作用3,标准作用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1,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2,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3,难度适中

4,便于检测

总的要求是目标的表述尽量作业化。

技能类教学目标表述举例:包括技能要领、技能动作、熟练水平

第四章原则论

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度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客观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应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的的制约

教学原则意义、实施要求、如何贯彻、举例说明

1,教学整体性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包括2个方面的含义: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

贯彻要求: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实现身心发展统一;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2,启发创造原则

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贯彻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全面规划教学内容,培养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贯彻要求: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的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4,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使受教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贯彻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5,师生协同原则

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状态中。它的本质就是处理好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关系。

贯彻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6,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贯彻要求: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了解学生;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具体措施。

7,积累与熟练原则

积累与熟练原则,是指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贯彻要求: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深刻;帮助学生提供记忆效率(对学生材料的有效组织,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抓好及时复习);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8,反馈调节原则

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贯彻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的调节;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9,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现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贯彻要求:综合的规划教学任务;全面的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教与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九个教学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教学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作用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

第五章主体论

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

1,学生中心论2,教师中心论

3,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4,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

1,教学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2,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和主动的关系

“教为主导,学要主动”

学生

学生是人、发展中的人、完整的人、以学习和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未来社会的主人。

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认知能力的发展分为三种不同的水平:记忆的认知水平,理解的认知水平,思考的认知水平。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2,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的习惯。

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等活动,直接转向学习课题。

非认知因素,包括认知因素以外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焦虑及人格特征等。这一系统不直接的介入学习,而是以动机作为核心,调节学习活动的进行,对于认知活动来说,这一系统起着始动和调节控制的作用。

非认知因素的核心-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动机,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有三种作用:

1,指引方向;2,集中注意;3,增加活力

学习动机的培养

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2,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3,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

4,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5,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应避免频繁的对学生进行具有权威性的考试与竞争。

(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的品质有哪些)

教师: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

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的教育科学的研究的能力。

第六章课程论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课程编制的理论问题

(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它认为理论与实际、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都是辩证的统一;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真正源泉,也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实践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掌握了经过反复检验的知识,就可以避免直接经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简化“尝试错误”的过程,提供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课程要以系统知识为主线,加强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扎根在实践基础之上,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真正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

3,统一要求与多样化

4,显课程与潜课程

显课程:在课程和教学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

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课程的内容: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职业课程。

课程形式:(简述主要的课程形式)

1,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优点: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缺点: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割,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的更新。

2,关联课程

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被称为“关联课程”

3,融合课程

融合比关联进一步,不仅加强两门以上的相邻学科的联系,而且把这些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4,广域课程

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5,问题课程

围绕一些重点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

6,活动课程

又叫“经验课程”,是相当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手脑并用,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课程的编制步骤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内容)——组织教育内容——评价教育效果

教学计划——学校课程方案

教学大纲——学校课程标准

课程和教材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怎样处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关系?

2,怎样处理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3,怎样劳动技术课的地位和作用?

4,怎样看待职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5,怎样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6,怎样处理知识、智能和非认知因素的关系?

7,教材的载体偏重印刷符合,影响了教学效果,直观性和生动性比较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程度太低。

8,教材,特别是教科书的编写主要是从教师教的需要出发,用施教者的眼光处理教学内容,这是我国教科书编写中存在的通病。

第七章教学方法

如何正确理解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对待传统教学方法

不应该轻易的否定或排斥某些“传统教学方法”,应该批判的继承历史上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吸收当代各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使社会主义的教学方法得以丰富和发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1)科学的组织教学内容;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4)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运用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1)事先做好准备工作;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参观;3),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运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的基本要求:1)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饿设计和指导;2)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3)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培养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习惯。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基本要求:1)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3)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4)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主要包括发现法。

基本要求: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3)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环境。

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2,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还应该考虑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因素。

运用教学方法:

1,要树立完成的观点;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3,要善于综合、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

趋势:现代化、心理学化、民主化、个性化

特点:

1,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3,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

4,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重要的发挥;

5,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第八章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研究和探索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3)对教学工作有积极意义;4)与推进素质教育;5)与实施创新教育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辅助形式: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班级授课制,是有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饿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因此,还必须有其他教学形式给予补充,班级授课制本身也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高。主要体现

1,不能很好的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立足于“拉平”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3,对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学生知识领域的扩大和实际能力的形成;

4,容易导致班级授课制结构模式化,影响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

5,不能将最新的科学知识信息引进课堂。

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掌握课的结构对教学的意义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的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第九章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

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虚拟功能

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

1),提高教学质量;2),增进教学效率;3),扩大教学规模

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

选择的一般要求: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

基本原则:最小代价原则、共同经验原则、多重刺激原则、抽象层次原则

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问卷选择法、流程图选择法、矩阵选择法

第十章环境论

教学环境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

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

构成要素1)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环境的物理因素);2)各种教学设施;3)社会信息;4)座位编排方式;5)班级规模;6)人际关系;7)校风班风;8)课堂教学气氛;9)其他因素等

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1)与学生的智力发展;2)与学生的学习动机;3)与学生的课堂行为;4)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调节控制教学环境应遵循的原则

所谓调控优化,只要指依据某些特定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控制和改善,摄取环境中各种有利的因素,抑制、改变或消除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

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外部环境变化、学校培养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实际情况、教学情意的要求。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整体协调策略、增强特性策略、利用优势策略、筛选转释策略、自控自理策略

如何评价教学环境的优劣

教学环境的评价维度应该包括:物质环境的完善程度,心理环境的健康程度,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契合程度。评级“硬环境”和“软环境”。

理想学校的心理环境:整个学校洋溢着重知识、爱科学、讲文明的气氛;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班级行为规范和班集体凝聚力。

评级方法:观察评价法、问卷评价法、访谈评价法

第十一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教学

总结性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特点

1,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个教程或其某个重要的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为安置学生提供依据;

2,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于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

3,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的范围较广,每个题目都包括许多构成该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用途:

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2,预言学生在后继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程中的学习起点;

4,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5,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1,主要目的改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

2,测试次数比较频繁,及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

3,每次测试的内容范围较小,主要是单元掌握和学习进步测试。

总之,总结性评价侧重于确定已完成的教学效果,是“回顾式”的;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是“前瞻式”的。

用途

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

诊断性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用途

1,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

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

3,辨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客观性试题与论文式试题的优缺点

客观性试题

1,评分客观,不受评阅者的主观因素影响;

2,评卷迅速;

3,每一试卷可以包括许多的试题;

4,考核学生认知层次的能力,考核学生是否达到各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不足:不能考核学生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可能给受试者以猜测的机会。

主观性试题(论文式测验)

1)有超过一个可能正确的答案;2)允许学生自由发挥;3)评卷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

主要缺点:由于缺乏严格的客观标准,造成主观误差。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是否合理

3,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

4,教学结构是否优化

5,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

6,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学习质量评价

1,学业成就评价

2,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评价

如何理解“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

第十二章教学管理

从教学管理的积极作用,试述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教学管理,以教学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对教学工作

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

积极作用:

1,教学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

2,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

教学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出路,就是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方式,积极采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运用现代教学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在实现现代教学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面,有以下趋势

手段现代化、分析数量化、标准规范化、目标系列化、实践程序化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1,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3,建立有效的教学指导系统,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原则作用;

4,掌握教学工作特点,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管理的参与意识;

5,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第十三章余论

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1,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

2,重视教材的改革与研究,教学内容日益结构化;

3,重视教学活动的最优设计,教学过程日益“工艺化”;

4,教学的技术基础逐步扩大,教学媒体日益现代化;

5,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改革中,教学理论日益心理学化;

6,各派教学理论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向

如何深入发展我国教学改革实验

当前教学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问题

1,教学论的理论反思与重建

2,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精神

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主体性、创造性

3,面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学论发展

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观;主体自觉为理念的教学过程观;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观;科学与价值并重的大课题观;方法与手段结合的现代技术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