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2 我爱这土地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

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

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

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的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

地步,于是他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作者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眷恋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做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一试,相信你会写得很好。

【交流】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阅读延伸: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

阅读延伸: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 赏析: 1937年7月6日,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芦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槍声。 《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诗人以浑朴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构勒了出来。 诗人真切的预感,源于他心中关注民族命运的激情。多年积郁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风云变幻的最细致而敏感的神经。他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法国散文大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心騷动的影象”和“神圣的灵感”。艾青也说过,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这一闪的火花使他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 一首大诗,如一条泱泱大河,因为它深沉和宽阔,常常显得异常的平稳和浑厚,听不到流动的声音,更没有闪动的浪花,它的流动所形成的姿态是整体的,自自然然的。《复活的土地》就具有这种深沉而巨大的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激心灵的力量。它的语言可以说是素净的散文的,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因为任何细碎的形容词在这首诗里都必然地显得太小太浅,就连诗人久久负伤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难,都毫不犹豫地一笔拂去了。然而我们展读这首诗,平静而庄重的词语,仍让我们强烈地感到震撼心魄的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他所显示的气韵与节奏,是那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般的脚韵无法办到的,它是宏大的交响乐章。它是一个民族赤热的胸膛和复活的土地深处血的漩流和脉息。 从字面上看,《复活的土地》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获得金色的颗粒,情境是十分的恬静。然而诗人决不是以观赏的闲情描写田园风光,它的每一行素白的文字,都显示着历史的深度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动荡的气息,预示着土地的复活和民族的觉醒。 有论者把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仅仅归结为象征的手法,显然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它整体地给人的艺术审美力量,绝不是一般的象征色彩,从第一节的四行诗起,语义和意向就是十分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序幕:阅兵掠影营造氛围 1、播放我国今年九月三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的抗战老兵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威严的方阵、英武的军人、恢弘的气势;听到这惊天的口号、动地的脚步、褒扬的解说。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自豪。更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革命先辈为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有的以笔为枪,歌唱土地,助阵抗战。前者如抗战老兵,后者如艾青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艾青走进我爱这土地。(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穿越时空,共同回眸一段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一、回眸抗战,结识作者

1、播放反映日寇暴行与人民反抗的视频、图片,介绍背景。 2、结识作者。(多媒体展示: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二、听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诗情画意。 2、朗读指导。(多媒体展示:注意语调、重音和节奏。) 3、学生初读。 三、品读诗歌,领略诗情 (一)明确品读要求,阅读品读材料 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整句诗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象征了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呢?(比如哪些词语应该重读,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请你亲自读一读。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中的“也”字有什么深意?全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土地什么样的情感? 4、第二节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包含了哪几种情形?“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配品读任务,合作探究完成 (按照学习小组分配品读任务。) (三)交流展示品读成果 参考答案: 1、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深情。 2、土地——象征祖国大地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及答案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自主学习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着名诗人,原名。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请用“\”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公开课教案《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 我也爱我们的祖国,那你平时有机会大声的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可能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机会来了,你愿意大声地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谁愿意说? 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激情的说! 师:很好!爱需要表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同学们认真地看,看完之后,请同学们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这个句式来说话好吗? (生看图片) 师适时解说:1997年香港回归,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8年的中国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让世界为之惊叹! 2009年的阅兵式,强大的中国国力接受世界的检阅!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这是我们中国人首次承办的世博会,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世博会,百年世博,展示的人类文明的辉煌。 师:在重温了这几件令国人为之自豪骄傲的大事之后,哪位同学能用“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国”这个句式来说话。 师: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回眸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但是我们也无法忘记那曾经的血雨腥风,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诗人艾青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屏显:标题作者)聆听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二、认识作者 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屏显) 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他以前是学画画的,后来被捕了,在狱中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与闻一多、郭沫若齐名。 三、出示目标 师:认识了作者,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屏显)

我爱这土地比较阅读

我爱这土地比较阅读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阅读《树》,然后答题。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1.作者艾青,原名_____,现代着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 《________》。他的诗作运用________化的________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这首诗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全诗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人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参考答案 1.蒋海澄诗人《大堰河》散文自由 2.1940觉醒 3.E 4.D 诗歌阅读《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导入 (1)新闻中播出一幕。有一位久居台湾的老者刚踏上故乡的土地,慢慢地从怀中掏出一个褪了漆的木匣子,里面的泥土是几十年前离开家乡时带走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边抚摸着匣子里的泥土,一边注视着足下的土地,感慨万千,老泪纵横。 同学们也许不知道,离乡背井的人们,远渡重洋的海外游子,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泥土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不知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这一独特的意象,凝聚着诗人艾青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凝聚着 他独特的思想;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2)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事?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抗日爱国 不管生在哪里,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在何处,誓做中国魂。慷慨激昂的言辞表达浓浓的爱国深情,自古以来,华夏儿女有谁不爱自己的国家,有谁不眷恋自己的土地,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聆听他的心声,感悟他对土地,对国家的挚爱深情。 二:作者介绍 师: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艾青。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诗人。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他的诗歌中多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艾青他称自己是“悲哀的诗人”,他用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歌者”。(学生齐读)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诱因,也就是它的创作背景。 ——大家打开书,看看本诗创作于哪一年?一起说吧! (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 ——1938年的中国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境之下呢? (那么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那灰色的1938年。)(画外音)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日本侵略者用中国人民的鲜血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

《我爱这土地》(同步学案)

《我爱这土地》同步学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2、3。 【学习过程】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透视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字音 嘶哑 ..( ) 汹涌 ..( ) 吹刮.( ) 腐.烂( ) ..( ) 温柔.( ) 喉咙 2.词义 【嘶哑】 【温柔】

【汹涌】 【激怒】 【腐烂】 二、整体感知 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三、合作探究 1.你认为这首诗揭示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诗中的“鸟”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这首诗一、二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四、拓展延伸 背诵《我爱这土地》。 【答案】 一、1.sīróu hóu lóng yǎxiōng yǒng guā fǔ2.【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二、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通过歌吟土地,唱出了自己以及全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歌,表达了那份浓浓的对祖国的挚爱之情。同是歌唱土地,请通读下面的文章,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土地 土地宛如慈母,养育并呵护着她的子民。土地的恩泽像她的襟怀一样宽广。 人在土地上世代安居,生息,劳作,繁衍后代;人与土地血脉相连,人的一生不可能离开土地半步。即便你善于奔跑、跳跃;勇于乘帆远航;或是利用人造的铁翅翼翱翔蓝天……但你总归要双脚落地,回归故里。有一股比重力加速度还快疾的乡愁会紧紧攫住你的心灵,有一种比母子连心的力量还厚实的伟力会推动你踉跄回归的步幅! 土地啊……她忠厚、温良、平和、广袤无垠又近在咫尺。她是布衣的一部分,是粮仓的四柱和屋宇的根基。她沉默寡言,但慷慨无疆。仿佛年迈的祖母,又像生育不倦的年轻母亲,只要勤于播种,总会有所收获。土地从不虚伪骗人,从不背信弃义。土地就是土地——一个睿智的永不撒谎的长者。 鸟儿是她最小的女儿,鹰是她四处巡视的卫士,江河小溪是她衣袂上的彩带和珠链,美丽的湖泊是她梳妆打扮的镜子,高山峻岭是她挺拔的脊梁,果实和鲜花则是她爽朗如风的笑靥。 每当战乱暴起。朝代更迭,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下英雄和盗贼的面容轮流变换,仿若一反常态的疾风骤雨袭扰着天下苍生……这时候只有土地,只有土地一如既往忠诚如故,只有土地没有背叛并且敞开了无私的胸怀。 当亡魂如风掠过巨大的廊柱和弹痕累累的残垣断壁,腐烂的尸骨覆盖住无边的梦境,只有日月朗照下的土地露出了温馨的微笑。只有烈焰吞噬过的遍地伤者在回忆,在作证……那曾经有过的,和正在失去的,必将在四季轮回般的岁月深处得到喘息和抚慰。 土地总是从一棵草开始。从一粒黄金谷粒上,土地要站起来!黄土高原和茫茫平原要像一位老迈的父亲一样站起来,带着巍峨的庄严神色,荷着一柄千古大锄和朴素如诗的乡谣。一代代人被死亡席卷,一代代人成为死神那冷酷巨掌拍击下的灰烬和齑粉。而土地岿然不动,土地会让被飓风连根拔起的大树重新变成希望的种子,土地也会使遭受雷殛的心灵盟发蓓蕾。 土地最伟大之处是无私的给予。诚实的劳动是向她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同时,对土地的诉说是世界上最朴素最神圣的情感——传说、典籍、寺庙、村庄、故人的墓地和青铜雕像上的花环……总有一种神明般的声音占据着人们饥渴的心房,总有一声呼唤保留了最初的感动——那是炊烟般的母唤儿归的声调,在薄暮时分熟识的小路尽头,袅袅环绕。 土地啊,你是人类共同的母亲,母亲中的母亲,你以你的慈爱让我们领受箴言,你以你的宽容让世间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得到谅解和饶恕!哦,那功勋的喜悦或罪孽的忏悔啊,在土地无边的宁静中终将归于安息。 【拓展阅读2】 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 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

艾青《我爱这土地》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嘶.哑()汹涌.()喉.咙() 吹刮.()黎.明()腐.烂() 2. 下列各项中关于作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艾青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B. 1985年,德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C. 艾青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D. 艾青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成名。 3. 下列各项中对诗中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了正遭受苦难的祖国。 B.“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人们满腔的悲愤和激怒。 C.“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们愤怒的反抗。 D.“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国际力量的援助。 4. 下列各项中对《我爱这土地》一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以“假如”领起,接着写鸟儿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以鸟儿的形象代之以祖国土地的形象。 B.“嘶哑”的歌喉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在抗战时期悲壮的气氛里,诗人是可以听到“珠圆玉润”的叫声的。 C.“土地”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河流”悲哀着,“风”默默不语,“温柔的黎明”写出了祖国遭受苦难,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他将自身融入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二、阅读能力训练 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2. 《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 请简要分析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的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我爱这土地》教案(1)(新版)语文版

13.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单元阅读训练课内

单元阅读训练课内

(一)阅读《海燕》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9分)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般栏上,默默地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 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小燕子却从容地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

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地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1、选段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仔细阅读选段,用原文的词语回答问题。(3分) (1)外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憩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诗作于1938年11月的抗战初期,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诗歌,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的以下几点: 一、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诗歌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本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

72-07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含答案)

72-07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①曹京平《科尔沁旗草原》 ②抒情国土沦丧故乡 2.hòng zhìlàn háo lán lán dàn gèn qìhùi 3.①挚痛:诚恳而深切。②泛滥:原意是大水漫溢。常用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③斑斓:灿烂多彩。④谰语:没有根据的话。⑤怪诞:荒诞离奇古怪。⑥默契:不经言传而心意暗相投合。4.(1)第一段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2)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5.(1)“泛滥”原意是“大水漫溢淹没土地”,此处用来指思念故乡的情感,更能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浓烈与不可控制。(2)“埋葬”意味着作者过去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有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愤与沉重。(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接着回忆、描述故乡的景物和生活,最后又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故乡时所选景物不同。 2.第一段文字中所选景物侧重于东北所特有的物产,用铺陈的手法对这些景物进行叠加,重在表现故乡的美丽与丰饶,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热烈赞美与深情怀恋。第二段描写从故乡春秋两季的景物入手,用故乡的美丽丰饶衬托“我”内心的沉痛悲愤,于深情的怀念中表达自己对故乡沦陷的深切悲痛。 3.“这种声音”指故乡的声音,是故乡对“我”的呼唤。多次写“这种声音”,表现了“我”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怀念。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是一种联想,意思是“这种声音”来自大地之心,故乡的土地因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她召唤着“我”,激励“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4.称呼的变化源于感情抒发强度的变化,这种写法在修辞上叫“呼告”。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的情感是逐层加深的,结尾处改用“你”是为了与故乡的土地直接对话,显得直接而迫切,能更深刻地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5.①直接抒情的方法。如“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等等。②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生动的画面,加强抒情效果。③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来加强情感冲击力,增强气势。④运用呼告的手法,用人称的变化直接迫切地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与深情眷恋。 6.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热爱与深情眷恋,对失去故乡的悲痛、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了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情感。 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炽热的爱。

《我爱这土地》教材理解

《我爱这土地》教材理解 导读:一、整体把握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二、问题研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

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同学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同学充沛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同学而言,掌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同学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同学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同学自身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感受、观点,引导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同学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和意义,提高同学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规范”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身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示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掌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同学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溢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师: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实际,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一名同学走上台来) 一生扮演: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苦难的土地》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苦难的土地 ①塔里木河,藏在荒凉沙原的褶子里,静静地流淌。偶尔,它发出幽怨般的低吟,那是哀叹雪山母亲赐下的乳汁般的雪水,一年比一年减少了,已经濒临干涸,不得不向姊妹孔雀河和开都河借水注入。这对它这样一条古老的河流来说,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耻辱,它有些没有勇气面对沿岸那些嗷嗷待哺的生灵——红柳、胡杨、禽鸟、狼狐,还有最贪嘴的长子人类。 ②它只好十分低调地流淌,像一位犯了什么错误的女人,托着干瘪少汁的乳房,默默而苦涩地掩面而走。而河床两边,是狰狞的沙岸、裸露的枯根、呼号的禽兽……它们是些永远也喂不够长不大的孩子,终生终世都要揪着它那枯竭的乳房不松手。它们日夜围攻着母亲,龇牙咧嘴。 ③哦,塔里木河,多难的河! ④我乘坐的车不久便拐弯驶离了它。可我心里,久久萦绕着那条河静静流淌的身影。 ⑤半个小时之后,我面对了另一番大自然景象。 ⑥胡杨林。塔里木河无力恩泽的子孙之一。 ⑦如果说刚才的塔里木河令我哀伤,那眼前的这片胡杨林则使我一时有些慌乱,不知如何述说才好。 ⑧这里好像经历过一场战争。倒的倒,躺的躺,站着的不是半枯就是已然死亡,为数不多还活着的,也已受伤不轻,抽出的绿枝稀稀拉拉,只是个象征而已。无论是站着的还是倒着的,每棵树都是十分粗壮,最小的也得两个人合抱才能抱得过来,最老的躺在那里简直是个庞然大物,得由七八个人合抱才成,无法想象在这样一片黄沙滩上,怎么会长出如此粗壮的树来。而且,每棵树形态各异,生状死态互不相同。有的挺在那里,似乎是突然被什么从身后劈杀而死,连伸出的枝桠手臂都没有来得及收回,枝桠间张着血盆大口,黑乎乎的,好像在喊着什么;倒着的,也似乎心有不甘,枯根深埋在地里不肯断裂,从腿部扭曲地弯倒,裸露的胸膛空空的,尽管没有了心肺,可它的硬筋依然与外皮连结在一起,纠扭着伸展,宁死不屈地坚挺着;活着的则更像正在作战的勇士,迎着狂风恶沙挺起已经伤痕累累的身躯,舞动的绿色枝叶如号角般地咻咻作响,从龟裂的树皮皱脉里渗出些许血般的泪汁,淌进地上的沙子里很快板结成硬皮,好像要告诉敌人它流的血都是铁般的坚硬。 ⑨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 ⑩倒下的每棵树都具有几百载的年轮,新起的活树也似乎做好再战几年的准备。这是一场自然界的生存和死亡之战。它们的较量,使日月无光,令人类胆寒。 面对着这触目惊心的场面,我心生悲凉。 我走过南方的热带雨林,走过北方的兴安岭原始松林,也走过中原稀少的森林,可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严酷的一片森林。耳听为虚,百闻不如一见。今日见到的这片胡杨林,比任何书本里描写的屏幕上展现的还要惨烈和悲壮。看着令人心疼,随之心生景仰,对它肃然起敬,咂摸着关于它的三个“千年”(活千年不死,死千年不朽,朽千年不倒)之说,胡杨,可称为树界之神。你捧起它的哪怕是一小块枯根,都不敢轻视。因为,在你手掌上它显得那么沉甸甸有分量,不像有些恶俗浅根那么轻飘;它干硬的纤维,会告诉你什么叫坚韧,什么叫耐久;它的年轮,千年不腐的清晰年轮,记载着它们王国往日的辉煌,那个美丽而富饶的楼兰国是何等的绿意葱茏,何等的林盖全野! 我现在可以说,与其认定胡杨林是为现世的生存而战,还不如说它是为捍卫往日的荣誉而战,为历史的尊严和辉煌而战。它们的死亡和生存,绝对是一部史诗,一部绿色的史诗。我徜徉在这片胡杨林里,久久不忍离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