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

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

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
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

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

宗教人物在他们死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仍能得到成千上万的人的尊敬推崇,并不会被历史长河所埋没。你知道印度教是谁创立的吗?下面是分享的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教的创始人是谁

就像佛教一样,当提到大多数最古老的宗教人物时,我们很难分清那是一个历史事实还是一种象征隐喻。这一点尤其适用于克利须那,他似乎是凡人与超自然存在的复合体,有能力做任何非凡的事情(他被认为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最强大的化身)。

但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是,在神话传说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真实人物;;是最招人恨的国王Kamsa of Mathura(印度北部)的侄子;;多数人认为,他过着一种相对无忧的生活(他尤其擅长吹长笛),可他做了许多非凡之举。

比如,据称他还是一个孩子时就杀死了为数众多的恶灵,并做了一些像净化被污染的圣水雅穆纳河之类的事。尽管事实上他并未创建现代印度教;;印度教的基本原理先于他出现;;但他在毗湿奴所有的化身中最负盛名、最接近民众心灵,这也是他在五千年后仍如此受人崇敬的原因。

知识拓展:另外的说法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估计数)(德国一机构统计数字为约9亿),仅次于拥有超过20亿信徒的基督宗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有的印度教派别都以撰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经》作为经典教义。在此之外,各派别还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经文。

印度教(Hinduism)一词,是19世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创造的。印度人自古以来则以多种名字来称呼自己的宗教,如“永恒的达摩”(सनातन

धर्म)、“吠陀信仰”、“毗湿奴信仰”、“湿婆信仰”等。

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与佛教也颇有渊源,它在约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术。一般认为,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大约在8世纪,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另一说法称,印度教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逐渐演变成吠陀教,最后发展成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rlog】印度教神祗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xmi

【Rlog】印度教神祗——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xmi 在尼泊尔广受尊崇的神祗中肯定有吉祥天女拉克西米,而她是代表着财富的女神,正是印度教中保护之神湿婆神的妻子。尼泊尔人们对拉克西米的尊崇有着非常强烈的信念。拉克西米祈福礼拜日是敬奉这位神祗的重要节日。而这一节日在每年11月的最后一天,对于勤劳的尼泊尔人们来说非常重要,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来庆贺这一庆典。拉克西米祈福礼拜拉克西米祈福礼拜要求人们一开始做详尽而复杂的准备,因为人们都相信民间传说,坚信所有从土地长出的稻谷和果物必须以最新鲜的状态第一时间送去敬奉拉克西米。据此大家可以想象这个祈福礼拜所需准备之多和花费之大了。这也是代表着勤劳的尼泊尔人们愿意用真诚的奉献与汗水来打动拉克西米女神。很明显地这个节日不为懒人所设,而是致敬那些勤奋努力之人。因此这个祈福礼拜日是宗教意义上的劳动节。祈福礼拜的用品劳动和拉克西米是互相互补的。换一句话说,节日和祭拜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同理,没有祭奠和敬奉的付出,祈福礼拜也不可能举办得起来。没有比不打算做任何付出敬奉,还奢望祈福礼拜后一日致富的想法更愚蠢了!而这让我想起那个搅拌牛奶海的神话故事,讲述了努力付出对于成功的价值意义。Laxmi的脚印有吉祥的意味

当说到搅拌大海,确是一个非常有雄心壮志的行动,故事有着象征意义。这共同要求了众恶魔和诸神一起付出行动。无论哪一方都得非常努力。而正是凭着他们的联合努力,最后成功发现海洋底下的瑰宝——拉克西米,这位财富女神。如果诸神在与恶魔们在联合行动中意见相左,不把所有力量放置于这个首要行动中,那他们终究无法发现拉克西米,这个伟大的胜利。人民常说,要确保胜利必须要付出。如果我们学会从这个角度看待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那就不难去理解搅拌海洋这个故事的隐藏含义。这个故事的主旨,就是希望让人明白无论多大还是多小的行动也好,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专注方可让其实现。而这也是拉克西米日的重要象征意义。

印度教的毁灭之神:印度三大主神之湿婆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印度教的毁灭之神:印度三大主神之湿婆简介 导语:湿婆为印度教毁灭之神,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载有他的神话。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毁灭一切的 湿婆为印度教毁灭之神,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载有他的神话。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毁灭一切的神火,曾烧毁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诱他的爱神,得三魔城毁灭者之称。诸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他吞下能毁灭世界的毒药,颈部被烧成青黑色,得青颈之称。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创造力的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湿婆派教徒的崇拜。 湿婆是苦行之神,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炼苦行,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力量。他还是舞蹈之神,创造刚柔两种舞蹈,被誉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统帅,妖魔鬼怪都受制于他。妻子是雪山神女,两个儿子是塞犍陀和群山。前者是天兵天将的统帅,后者是侍候湿婆的诸小神之首。 湿婆的形象被描绘成三眼四手,手中分执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着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头发盘成犄角形,上有恒河的象征物。传说恒河下凡时曾先落在他的头上,分七路流向大地,颈上绕着一条蛇。坐骑是一头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见于各种文献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除毁灭外还可创造。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Mount Kalashi,即中国西藏阿里境内的冈仁波钦神山) ,他的乘骑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ī),又叫乌玛(Umā,光明、美丽)。 生活常识分享

尼泊尔知名景点介绍(含中英文对照)

景点中英文对照 加德满都Katchmandu 杜巴广场Durbar Square 泰米尔区Thamel 独木庙Kasthamandap 阿育王比纳亚克寺Ashok Binayak 马居德瓦尔庙Maju Deval 活女神庙Kumari Bahal 纳拉扬神庙Trailokya Mohan Narayan Temple 湿婆神庙Shiva-Parvati Temple 老皇宫Gaddhi Baithak 巴格沃蒂神庙Bhagwati Temple 天黑神庙Krishna Temple 马拉国王雕像King Pratap Malla's Column 佳格纳特神庙Jagannath Temple 因陀罗神庙Indrapur Temple 毗湿奴神庙Vishnu Temple 卡科喜瓦神庙Kakeshwar Temple 玛哈德神庙Kotilingeshwar Mahadev Temple 玛哈德喜瓦神庙Mahendreshwar Temple 哈努曼多卡宫Hanuman Dhoka 三圣庙Three Goddesses Temple 必穆森塔Bhimsen Tower 火葬台 Pachali Bhairab & The Southern Ghats 博达哈大佛塔Boudha 猴庙Swayambhunath 大钟Great Bell 塔莱珠女神庙Taleju Temple 大鼓Great Drums 大天黑寺Mahakala Temple 寇特广场 Kot Square 阿山街Asan Tole 白贝拉伯Seto Bhairab 坎提路Kanti Path 黑贝拉伯Kala Bhairab 奇异街Freak Street 圣毗湿奴神庙Mahavishnu Temple 帕坦古城Patan 比姆森寺Bhimsen Temple 曼嘉喷泉Manga Hiti 黑天神庙Krishna Mandir 嘉格纳那扬神庙Jagannarayan Temple 塔莱珠女神庙Taleju Temple 帕坦国王雕像柱King Yoganarendra Malla's Statue 拜伊德嘉寺Bhai Dega Temple 皇宫和博物馆Royal Palace & Patan Museum 桑里连宫院Sundari Chowk 库玛喜瓦神庙Kumbeshwar Temple 比斯瓦卡拉神庙Bishwakarma Temple 乌玛马赫希瓦神庙Uma Maheshwar Temple 千佛塔Mahabouddha Temple 乌库巴哈尔寺Uku Bahal 八角库里须那庙Chyasin Deval 贾瓦克尔Jawalkhel 普尔乔基山Phulchowki 金庙Golden Temple 毗湿瓦纳神庙Vishwanath Temple 玛辰赫拉纳特神庙Rato Machhendranath Temple 哈里桑卡庙Shankar Temple 哈卡宫Haka Bahal 塔莱珠钟Taleju Bell 帕坦动物园The Central Zoo 慕尔宫院Mul Chowk 巴克塔普尔古城Bhaktapur 象庙Erotic Elephants Temple 国王雕像柱King Bhupatindra Malla's Column 55窗宫Window Palace 库里须那庙Chyasilin Mandapa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Kathmandu Durbar Square)200RS/人,如需在此逗留几天,需在SITE OFFICE办理相关手续(需要照片一张),便可凭证无限次进出。 加都的“猴庙”斯瓦扬布寺(Swayambhunath)门票100RS/人 加都的帕斯帕那提神庙(Pashupatinath)250RS/人 博卡拉(Pokhara)的萨朗科(Sarangkot)门票25RS/人。 巴德岗门票750RS/人,对南亚组织成员国、中国游客有巨额的优惠(买票时要出示护照),50RS/人,如需在此逗留几天,也需告知售票处,办理相关手续,便可凭票无限次进出。 帕坦杜巴广场(Patan Durbar Square),130RS/车,帕坦门票200RS/人。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臵: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臵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范围

印度文化概要MOOC全章节测验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共45.00分) 1. (单选题)请问《印度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位?() A. 拉马昌德拉 B. 兰密施 C. 尼赫鲁 D. 戒日王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单选题)“印地尼,帕依帕依”的意思是( )。 A. 中印人民是兄妹 B. 中印人民是兄弟 C. 中印人民是亲戚 D. 中印人民是姐妹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单选题)“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 A.

章太炎 B. 鲁迅 C. 玄奘 D. 尼赫鲁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二、多选题 (共25.00分) 1. (多选题)胡适将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为以下哪三大贡献? A. 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B. 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巨大影响 C. 歌舞剧的传入 D.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 满分:25.00 分 得分:25.00分 你的答案: A B D 正确答案: A B D 教师评语: -- 三、判断题 (共30.00分) 1. (判断题)印度医生志愿者柯棣华曾受印度国大党委派奔赴我国抗战前线支援。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2. (判断题)章太炎认为:“文明之国,辈辈大者,独吾与印度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意思是印度文明程度强于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判断题)印度人种繁多,堪称人种博物馆。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第二章 一、单选题 (共20.00分) 1. 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单选题) A. 万物有灵

Unit3Asia文章-亚洲介绍

亚洲介绍 【概况】 名称亚细亚洲,简称亚洲。 位置:位东半球的东北部,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相连,合称亚欧大陆,总面积5 071万平方千米,亚洲大陆约占4/5。 范围:大陆东至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北纬60°05′),南至皮艾角(东经103°30′,北纬1°17′),西至巴巴角(东经26°03′,北纬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18′,北纬77°43′)。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与非洲相邻,东南有一系列与大洋洲接近的群岛环绕大陆,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地理区域:亚洲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南亚包括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西亚也叫西南亚,包括阿富汗、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中亚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北亚指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居民】 人口 35.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5%,以中国人口最多,人口在1亿以上的还有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人口分布以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等地最为密集。 种族:黄种人约占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种人,黑种人很少。

外法史

外国法制史 ·绪论 参考书目 沈宗灵:《比较法研究》 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梅因:《古代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K·茨威格特:《比较法总论》 几个相关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二、法律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1,法律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法律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古代法概述 东西方法律文化差异 ·两河流域法 概述 历史沿革 《汉谟拉比法典》 《汉姆拉比法典》的基本特征——法典结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有古代东方法的一般特点;具有人类早期法的一般特点;属于世俗法。 两河流域法的历史地位 ·古代印度法 概述 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婆罗门教法、佛教法、印度教法及其他。 《摩奴法典》 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世袭的职业;严格的内婚制;等级制。 古代印度法的特点 ·古希腊法 一、古希腊法概况 二、古希腊法的特点 三、雅典“宪法” 一些概念:城邦、公民、兵制、官制

德拉古立法 梭伦立法 克里斯提尼立法:贝壳放逐法 伯里克利立法 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苏格拉底之死 ·古罗马法 第一节罗马法概述 一、罗马法的概念 二、罗马法的历史沿革 三、罗马法的渊源 习惯法 民众大会的决议 元老院的决议 裁判官的告示 法学家的解答 皇帝敕令 四、罗马法的体系与分类 第二节罗马私法的基本制度 一、人法——在法律上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规定 自然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法人:社团法人、财团法人 婚姻家庭法:父权:家长制的家庭制度 夫权:“有夫权婚姻”与“无夫权婚姻” 二、物法——是罗马私法的主体和核心 1.物与债 对物之诉;对人之诉 物的概念及分类 所有权:所有权与占有:所有权的概念及其特性。 2.债: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债是依国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债的发生原因——契约、准契约、私犯、准私犯 三、诉讼法——私诉是保护私权的法律手段 第三节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西欧中世纪法 中世纪早期(5-9世纪):日尔曼法的优势地位 正在生长的教会法 局部适用的罗马法 中世纪中期(10-13世纪):罗马法复兴 地方习惯法形成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汇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信仰,因此它是一个由多种哲学、道德体系相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在印度教的内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种姓或社会阶层也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活动。尽管各个教派在信仰。哲学和伦理上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互矛盾,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信仰仍然是广大印度教徒所公认的,如承认吠陀的权威。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瑜伽修行等理论。 (一)承认吠陀权威 承认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乃是区分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分水岭。凡是印度教的派别,都必须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否则就不属于印度教。 何谓“吠陀经典”?吠陀经典,就是指印度教的一批最古老、最富权威性的典籍,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又被印度教徒称为“吠陀天启”,所谓“天启”,就是“神的启示”,因此这批经典都被看做是神的启示。吠陀本集有四部,包括《梨俱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阔婆吠陀》。《梨俱吠陀》产生于公元前15op年至前1000年,是印度教最早的一部经典,全书共十卷,收集了1000多首赞颂神灵的诗歌。《婆摩吠陀》是一部颂神的歌曲集,它把《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神诗都配上了曲调,供教徒在祭扫仪式中吟唱。《耶柔吠陀》是讲如何举行祭祖的典籍,《阿阔婆吠陀》是一部巫术和咒语的汇编。梵书形成于公元前lop年至前700年间,现存的有15种,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仪轨——祭祖仪式的具体规定,二是讲释义——对赞歌、祭词、咒语的解释等。森林书也有许多种,它们是在梵书之后进一步阐述祭把理论的典籍。奥义书大都产生于公元前700年至前500年间,现存的有100多种,其中主要有13种。奥义书是专门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哲学经典,其中心内容是“梵我同一”和“业报轮回”等学说。从吠陀本集,经过梵书、森林书一直到奥义书,这些典籍在内容上都是有联系的,先后依属的,因此它们被统称为“吠陀经典”。 按照印度教的观点,佛教后那教以及代表世俗文化的顺世论都否定吠陀经典的权威性,提出许多反吠陀的观点,因而被斥责为“沙门思潮”或“非正统派”。印度教所属的各个教派,如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等,则都把吠陀作为最基本的经典。印度教的各种哲学流派——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论、吠檀多论和弥漫差论,也都是在承认吠陀权威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因此它们被称为“正统派哲学”。 由于吠陀在印度教中的至上地位,所以后代出现了许多阐释吠陀的经论。有的人还从诗韵、字源、语法、天文学等方面研究吠陀,建立起所谓的“吠陀辅助学”。《摩奴法典》曾明确规定:学习吠陀是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高级种姓必须履行的义务,而首陀罗由于等级低下是不允许学习吠陀的。出身高级种姓的人把学习吠陀看做是最大的荣誉和精神的再生。这些人一般在七八岁时就被送到宗教导师家专门学习吠陀,去前必须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即所谓的“人法礼”。印度教徒认为,父母只给了他第一次生命,即肉体生命,而学习吠陀则可以使他获得第二次生命,即精神生命。由此可见,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吹陀经典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二)梵我同一 “梵我同一”论,是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学说。它是印度教的主要信仰之一,在印度教的思想体系中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学说起源于奥义书,大成于公元8世纪商羯罗所建立的吠檀多不二论,后来一直延续至今,大约经历了近3000年的历史。 早在《梨俱吠陀》时代的后期,印度教的圣贤们就开始对宇宙的起源、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思考和争论。他们从众多的神灵中概括出宇宙统一之神,如梵天——宇宙创造之神就是其中之一。在后来的梵书中,梵天的概念已经演化为宇宙的实体,它不仅创造了世界万物,而且掌管着天、地、空三界。继之而来的森林书又进一步发展了梵天的概念,宣称“万物从

Unit3Asia文章亚洲介绍doc初中英语

Unit3Asia文章亚洲介绍doc初中英语 【概况】 名称亚细亚洲,简称亚洲。 位置:位东半球的东北部,东、北、南三面分不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包括邻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相连,合称亚欧大陆,总面积5 071万平方千米,亚洲大陆约占4/5。 范畴:大陆东至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北纬60°05′〕,南至皮艾角〔东经103°30′,北纬1°17′〕,西至巴巴角〔东经26°03′,北纬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18′,北纬77°43′〕。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与非洲相邻,东南有一系列与大洋洲接近的群岛围绕大陆,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地理区域:亚洲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适应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家。南亚包括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西亚也叫西南亚,包括阿富汗、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中亚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不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北亚指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 【居民】 人口 35.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5%,以中国人口最多,人口在1亿以上的还有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人口分布以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等地最为密集。 种族:黄种人约占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种人,黑种人专门少。

大庙诸殿诸神简介

下双寨大庙殿宇诸神简介 一、大殿(关帝殿) 下双寨大庙原为关帝庙,所以大殿也就是关帝殿。殿内有塑像,面南背北。有二从祀,左为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右有关平,一手按剑。大殿往北有倒坐观音像,略小于关羽像,也有二从祀,左有牛王,右为马祖。 关帝君俗称关公、圣帝君、伏魔大帝等,既属于佛教又属于道教,又是集民间信仰三者于一身的神,甚至儒家学者也极力推崇其?忠义?的精神。而此神又是从人格转化成为神格,可真是称得上中国宗教发展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例子。 关公,字云长,所以又名关云长。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携天子以令諸侯,刘邦志在中兴汉室,与关羽、張飞桃园三结义,情若手足,后世人受其义气感召,凡是结拜兄弟必须到关帝庙宣誓乃由此而起,其中关羽至死不背叛其结义兄弟,更是后人的表率。晋朝时佛教为了在中国生根和本土化,先假托关公显灵,把关羽封为伽蓝护法之神,到了东汉道教兴起,直到宋徽宗的笃信道教,于崇宁二年,道教第三十代天师,道士张继上书朝廷,说可让关羽在殿内显灵,后來民间就称关羽为?崇宁真君?,这是关羽成为道教神祇的开始。 道教传说关羽是龙转世,所以能救旱。相传五月十三日是关羽磨刀日,磨刀水滴下人间能解旱,所以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俗谚。明朝万历年初,传说关羽聖君显灵,阻止一场瘟疫,所以他还能除瘟保佑万民。关羽之所以受到商人的推崇,开始于清朝初期的康熙晚年,据说当时的人考证

是他发明了今天通行的簿记法,能够把账目记得一清二楚,所以被商人推举成为代表商的神祇。随着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在中国关庙的数量还多过孔庙,贵在是佛、道、儒三教、朝廷和民间都尊崇帝聖君的结果,甚至可以说中国内外最多的殿宇,就是关帝庙。 配祀:关羽的义子关平死于激战,后人为表彰他将他尊为从祀。另有周仓知道关羽战死的消息竟因悲痛而自杀,所以也被后人列为关羽的配祀。有些殿宇有文昌帝君、观音佛祖等多种配祀。 武财神关羽:在中国传统民间观念中,认为财神是掌管天上财富的神。而关公被中国民间奉为武财神。关羽形象威武,不但忠义感人,而且据说还能招财进宝。摆放武财神时,应面向屋外,或朝向大门。一方面可以招财进屋,同时又可镇守门户,阻挡外邪。 供奉财神关羽: 必须面对大门屋外,既可招财,又可镇宅保平安 供奉随心,一般供养都是在初一和十五,其他日子里自己要是想到去供奉更好,没有必须要求 供奉财神关羽的注意事项 供品的话,最好不要有酒。财神关羽三弟,张飞就因为贪杯误事,所以关羽成神之后不喝酒。

新西兰英文介绍

New Zealand is an island country in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Ocean comprising two main landmasses (the North Island and the South Island) and numerous smaller islands, most notably Stewart Island and the Chatham Islands. The indigenous Māori name for New Zealand is Aotearoa, commonly translated as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 The Realm of New Zealand also includes Tokelau; the Cook Islands and Niue (self-governing but in free association); and the Ross Dependency, New Zealand's territorial claim in Antarctica. 新西兰是由两个主要的自转(北岛和南岛)和许多较小的岛屿组成的西南太平洋岛屿国家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图尔特岛和查塔姆群岛。新西兰土著毛利人名称是教徒,通常译为长白云之乡。新西兰的领域还包括托克劳;库克群岛、纽埃(自由结盟的自治但);和罗斯属地,新西兰的南极的领土主张。 New Zealand is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situated about 2,000 kilometres (1,200 mi) southeast of Australia across the Tasman Sea. Its closest neighbours to the north are the Pacific islands of New Caledonia, Fiji and Tonga. The country's sharp mountain peaks owe much to the earthquakes and volcanic activity caused by the clashing Pacific and Indo-Australian Plates. The climate is mild and temperate and most of the land was originally covered in forests of podocarp, kauri or southern beech. During its long isolation New Zealand developed a distinctive fauna dominated by birds, a number of which became extinct after the arrival of humans and introduced mammals. 新西兰是地理上的孤立,位于约2000 公里(1,200 mi) 东南的澳大利亚跨塔斯曼海。其最接近的邻国向北太平洋岛屿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和汤加。该国的锋利的山峰,归功于地震和火山活动引起的矛盾冲突的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板。气候是温和和温带和podocarp、贝壳或南部的山毛榉林原本覆盖着的大部分土地。在其长期隔绝,新西兰开发独特的动物以鸟类为主,其中若干绝种了人类抵达后和介绍哺乳动物。 Polynesians settled New Zealand in 1250–1300 AD and Europeans first made contact in 1642 AD. In 1840 a treaty was signed between the Māori and British, making New Zealand a colony of Britain. The colony became self governing in 1852 and was made a Commonwealth realm in 1947. During liberal reforms in the 1890s New Zealand became the first country to extend voting rights to women and to develop a system of compulsory arbitration between unions and employers. Elizabeth II, as the Queen of New Zealand, is the country's head of state and is represented by a Governor-General. The Queen's role is limited and executive political power is exercised by the Cabinet, led by the Prime Minister. New Zealand has close ties with Britain, Austral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veral Pacific Island nations. 原住民定居新西兰1250–1300 AD 和欧洲人第一次做的接触1642年广告。1840 年毛利人和英国,使新西兰的英国殖民地之间签署了一项条约。香港成为自我规管在1852年和1947 年了英联邦的境界。在1890 年代自由化改革在新西兰成为了延长妇女的投票权,工会与雇主之间强制仲裁制度发展的第一个国家。作为新西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国家的国家元首,并由总督。女王的角色是有限和由内阁由总理行使行政的政治权力。新西兰有着密切的联系,

奥丁诸神之父简介

奥丁诸神之父简介 奥丁是北欧神话中的至高神,阿萨神族的神王,天空的人格化,世界的统治者,被称为诸神之父,司掌战争、权力、智慧、魔法和死亡。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奥丁诸神之父简介,供大家阅读! 奥丁是初代阿萨神布利(Buri)的孙子,第二代阿萨神包尔(Borr)和女巨人贝斯特拉(Bestla)的儿子。 奥丁是北欧阿斯神族的至高神,被视作诸神之王,也是死者之王、战神、权力之神、魔法之神。传说中,奥丁身形高大,身披金甲,骑八足神马“斯莱普尼斯”(Sleipnir),手持名枪“冈格尼尔”(Gungnir),居住在“瓦尔哈拉”的神殿中。他让女武神收集死者魂魄,为终末之战“诸神的黄昏”做准备。 他头戴大金盔,肩上栖息着两只神鸦,分别象征“思想”和“记忆”。它们每天早上飞遍全世界,回来向奥丁报告它们的见闻。他发明了北欧古文字卢恩字母(Runes),司命运的仙女即用这种文字把命运记载在盾上。他曾以一人之力冒险闯入冥界,为人类取得古文字,从而拥有大量知识,因此而失去一只眼睛。在诸神的黄昏(Ragnarok)一战中,被邪神洛基(Loki)的长子巨狼芬里厄(Fenrisulfr)吞食而死。 奥丁诸神之父名字由来奥丁;博尔森是北欧阿斯神族的至高神,被视作诸神之王,也是死者之王、战神、权力之神、魔法之神。传说中,奥丁身形高大,身披金甲,骑八足神马“斯莱普尼斯”(Sleipnir),

手持名枪“冈格尼尔”(Gungnir),居住在“瓦尔哈拉”的神殿中。他让女武神收集死者魂魄,为终末之战“诸神的黄昏”做准备。他的英名为历代北欧维京人所景仰,维京人坚信,如果英勇战死,就可以进入“瓦尔哈拉”,所以战斗勇猛无比,其势力曾席卷大半个欧洲。 奥丁是阿萨神族(Aesir)的主神,星期三被认为是奥丁的日子,在南方如日耳曼地区他的名字念成沃坦(Wotan)、风(Wind)、木(Wood)都和他的名字有关。由于曾经受倒吊之苦,因此他也被称为吊神或是绞刑台之王。他好战而长于智谋,用自身彻底贯穿着北欧神话深沉的悲剧意境。 诸神之父奥丁造人在世界规模初具的时候,神的祖先开始考虑创造一种完美的生物,得以居住在富饶肥沃的大地上。三位神祇经常带着这个问题在天地之间行走,察看他们创造天地的业绩。 有一天,当奥丁;博尔森、威利和维在海滩上散步的时候,海浪冲来了两截木头,一截是梣树,一截是榆树。众神把它们拣起来后,觉得恰好可以作为创造人的材料,便开始用刀把它们分别雕刻成两个人形。由于众神精心雕刻,那段梣木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男人形状,而榆木则是一个女人的样子。树木成形后,三位神祇就为他们注入生命。 奥丁;博尔森首先把人形握在手中,赐给了他们生命与呼吸;威利接着赐给了他们灵魂与智慧;最后,维赐给了他们体温和五官的感觉。人类诞生了。根据他们的由来,神的祖先把男人命名为阿斯克(意为梣树),女人命名为爱波拉(意为榆树)。

赞比亚概述

第一章赞比亚概述 1.1历史沿革及自然地理 1.1.1历史沿革 16世纪前后,班图语系一些部族开始在这一地区定居。16世纪到19世纪,赞境内先后建立过卢巴、隆达、卡洛洛和巴罗兹等部族王国。18世纪末,葡萄牙和英国殖民者相继入侵。1889~1900年,英国人罗得斯建立的“英国南非公司”逐渐控制了赞比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1911年,英国殖民者将上述两地合并,以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由“英国南非公司”管辖。1924年英国派驻总督进行直接统治管理北罗得西亚。1953年9月3日,英国把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现名马拉维),强行合并为“中非联邦”。由于3国人民的反对,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1964年1月,北罗得西亚实现内部自治,由联合民族独立党组成“内部自治政府”,同年1 0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定国名为赞比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卡翁达任总统。1973年8月通过新宪法,宣布赞进入第二共和国。 1.1.2地理位置 赞比亚位于非洲中南部,是内陆国家。东界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连泽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西部和北部与安哥拉、扎伊尔接壤。 1.1.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以铜为主。铜蕴藏量9亿多吨,约占世界铜总蕴藏量的6%,素有“铜矿之国”之称,赞比亚是世界第四大铜生产国,2004年铜产量约40万吨。钴是铜的伴生矿,储量约3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此外还有铅、镉、硒、镍、铁、金、银、锌、锡、铀、绿宝石、水晶、钒、石墨、云母等矿物。铜带省是赞比亚主要矿区所在地。铜带位于赞比亚与刚果(金)边境上,长200~250公里,宽65公里,其规模、铜资源量和产量仅次于南美洲安底斯山脉(智利、秘鲁、阿根廷)和北美洲美国西南部----墨西哥两个铜产区。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43%。采矿业较发达,是赞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其主体是铜矿和钴矿的开采和冶炼,为世界第四大产铜国和第二大产钴国。制造业较落后,原材料和技术均依赖进口。主要有化肥、纺织、水泥、玻璃、粮食加工、制糖、铜制品、轮胎、锯木、汽车装配等。能源主要来自于电力、石油、木材和煤炭等,除原油依靠进口外,其它均能自给。赞水电资源丰富,占总电力的97%左右。赞主要从中东进口石油。农业是赞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位居三大支柱产业之首,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全国约半数人口从事农业。可耕地约900万公顷,已耕地约144万公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另有花生、棉花、烟草等。正常年景玉米可自给。赞耕地普遍缺乏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是什么.doc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是什么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简介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的核心观念 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 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 时效性 在恒河岸边洗涤的人们: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

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 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出生与死亡以及许多次转手过的人与物品。此外,各种器物之间也有一种比较性的不洁关系,如金比银洁净,银比青铜洁净,青铜比黄铜洁净,上述这些金属又比陶器洁净,这种比较性的关系会影响到器物的使用年限与价格。同样地,当人与不洁的接触程度与关联性也会牵涉到其被隔离的时间长短,以及处于暂时性的不洁还是永久性的不洁。以亲人死亡为例,当该状况发生时,其核心家庭的成员被视为最不洁,守丧期最久,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亲戚则依与死者生前来往的程度决定其不洁程度与守丧期,即与死者生前来往越密切者需守丧越久,反之则越短。同样的观念用于即将殉夫的寡妇,如果她们正处于经期时,依规定不可殉夫,必须等经期结束后四天并沐浴才可自焚殉夫(称为萨蒂)。上述这些有时效性的例子都可显示暂时性不洁的情形,而暂时性的不洁通常有直接或间接的化解之道,比如用水清洗(沐浴或洗涤特定部位)、剔除毛发、涂抹牛的五种分泌物等。 然而如果经常性的接触不洁的事物,比如专门替死者或产妇洗涤衣物、埋葬死者,这种情况下便处于永久性的不洁。换言之,以接触不洁事物为业的人或群体无法摆脱不洁的状态,因此他们与他们的亲人必须被长期隔离于大多数人之外,以防污染到其他人。如此,他们便成为不可触碰的贱民,其他非贱民的种姓必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甚至迫使他们迁居聚落之外,否则有被污染的危险。 因此,在时效性上可以看见洁净与不洁之间的对立关系:如果要维系自身的洁净,必须远离不洁。洁净与不洁位在价值观的最高与最低两端,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印度国家简介_六年级作文

印度国家简介 国名】印度共和国(RepublicofIndia) 【别名】孔雀之国/婆罗多 【国教】印度教 【国歌】《人民的意志》 【国花】莲花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榕树 【面积】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 点评:国徽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印度政府宣称其领土为328万7800平方公里。印度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人口】11.66亿(2009年美国CIA网站)。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2%)、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新德里(Delhi),人口共1530万(2008)。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该国西北部,坐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译:亚穆纳河)西岸。新德里和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

(theIndianGate),并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老德里。今日德里是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它占地1485平方公里,人口1991年为838万,到1997年,估计达900万以上。德里是印度的心脏,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整个国家运行的脉搏。同时,它又是一面镜子,既可以看到印度辉煌的历史,也可反映出印度现代的身影。老德里、新德里紧紧相联,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

印度近现代历史简介

殖民 包括:英属印度、法属印度、葡属印度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英国征服印度的殖民战争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这个商业贸易企业由于莫卧儿帝国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蚕食各独立印度王公的领土,最后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早期东印度公司尚不能与帝国政府直接对抗,但成功地利用个人友谊从穆罕默德·法鲁赫·西亚尔皇帝手中获得贸易特权。在西亚尔死于宫廷阴谋之后,一连串短命的皇帝先后上台,帝国陷入混乱,偏远的省份纷纷独立。马拉塔人的力量十分强盛,

他们从帝国手中夺取了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等地;但内部斗争也损害了他们,使其从统一的王国变为松散的联盟(马拉塔国家联盟)。1739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阿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可怕的入侵,焚掠德里,并割走了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领土。此后阿富汗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别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印度本土唯一有希望取代莫卧儿人建立强大政权的马拉塔人也遭到 他毁灭性的打击。这些事件在客观上为东印度公司建立殖民统治创造了便利。由于印度国内的各种力量均遭重创,英国人有可能动用武力来实现目的。1757年,英国军官柯拉夫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得到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道拉,使孟加拉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傀儡,为征服整个北印铺平了道路。在1764年的布克萨尔战役中,英国人粉碎了企图摆脱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与莫卧儿皇帝的联军,徒有虚名的莫卧儿帝国政府从此也听命于殖民者。此后历经迈索尔战争和三次马拉塔战争,印度国内比较强大的反抗英国统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灭。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 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在印度裔士兵中流传关于分发涂有动物油脂的 子弹的传言,这严重地触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起义主要由封建王公领导,并推举末代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阿二世为名义上的领袖。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