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保高粱叶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学士学位论文

植保高粱叶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学士学位论文

植保高粱叶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学士学位论文
植保高粱叶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学士学位论文

编号:119070241015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高粱叶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学院:农学院

专业:植物保护

年级: 2011 级

姓名:赵海龙

指导教师:赵艳琴

完成日期: 2015年5月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3)

1 材料和方法 (3)

1.1 供试材料 (3)

1.2 室内药剂筛选及配制 (4)

1.3 试验方法 (5)

2 结果与分析 (6)

2.1 单剂抑制率的测定 (6)

2.2 孢子抑制率及其显著性分析 (8)

2.3 毒力回归方程的计算 (11)

3 结论与讨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摘要

高粱叶枯病是高粱上一种真菌病害,本文主要是以高粱叶枯病为材料,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对常用的五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于高粱叶枯2号菌株,50%异菌脲500倍液0.01和0.05显著水平下,该病菌的生长速率均为最低,孢子抑制率最高,菌落生长抑制率最高,是该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而在50%嘧菌酯400倍液和3%中生菌素在0.01显著水平下下生长速率最高,菌落生长抑制率最低,孢子抑制率最低,对于防治该病并无明显效果;对于高粱叶枯4号菌株,50%异菌脲500倍液0.01和0.05显著水平下该病菌的生长速率最低,孢子抑制率最高,菌落生长抑制率最高,是防治该病菌的有效药剂,而在50%嘧菌酯400倍液和800倍液下该菌株表现出生长促进作用。关键词:高粱叶枯病;杀菌剂;毒力测定;萌发抑制率

Abstract

Sorghum leaf blight is a new kind of fungi diseases on sorghum。This paper is based on sorghum leaf blight materials using the growth rate and spore germination inhibition method to measurement the five common fungicides indoor toxicity。The results show that:For the sorghum leaf blight No.2 strain,the Iprodione 50% w.p. 500 times liquid under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0.01 and 0.05 exhibited the lowest growth rate and the best inhibitory effect which is an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germs。But under the Azoxystrobin 50% w.p. 400 times liquid and the Zhongshengmycin 3% w.p. liquid of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0.01 and 0.05 exhibited the highest growth rate and the lowest colony growth inhibition rate。For the sorghum leaf blight No.4 strain,the Iprodione 50% w.p. 500 times liquid of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0.01 and 0.05 exhibited the lowest growth rate and the best inhibitory effect which is an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germs。But under the Azoxystrobin 50% w.p. 400 times and 800 times liquid of the significant level of 0.01 and 0.05,the strain showed growth promoting effect。

Key Words:sorghum leaf blight;fungicide;toxicity measurement;germination inhibition rate

引言

高粱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蜀黍、秫秫、芦粟、茭子、木稷等,高粱是酿酒的重要原料,泸州特曲、茅台、竹叶青等名酒都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酿造的【1】。高粱在中国的栽培面积很广,其中山西地区是高粱的主产量区,在内蒙地区,高粱的的产量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随着高粱大面积的种植,一方面,高粱病害的蔓延也逐渐增长。据统计,目前高粱病害种类高达30多种,其主要为害以黑穗病,叶斑病,炭疽病和大斑病为主【2】,高粱散黑穗病在我国各高粱产区普遍发病,在华北、东北发病较重,近几年来严重影响高粱产量【3】。另一方面,高粱上的新病害也逐步增多,高粱叶枯病在一些地区也被发现。高粱叶枯病是由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属于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链孢霉目黑霉科链格孢属,链格孢属是全球分布最广,经济上重要的半知菌类真菌之一,其有性态在自然条件下难以见到,仅有十余种链格孢的有性态在实验室条件下被发现;其菌丝黑色,大量存在于土壤、空气和作为培养料的各种有机质上,其孢子通过空气传播【4】。由链格孢引起的病害一般都属于流行性较强的病害。高粱叶枯病主要危害的是高粱的叶片,影响其光合作用,从而使高粱产量降低。在发病初期,高粱叶片上形成梭形斑,上面长有白色柱状霉层,由于湿度的增大,在后发病期病斑的边缘出现黄褐色轮纹。高粱叶枯病是高粱上一种新的病害,目前还没有特效的防治药剂,对此,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抑制率法对五种杀菌剂对于高粱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进行研究,筛选出防治该病害有效药剂,用来指导田间生产,从而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种

采集于内蒙古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试验田,进行分离纯化【5】获得两个菌种:高粱叶枯2号菌种和高粱叶枯4号菌种,并保存于冷藏箱备用。 1.1.2 供试药剂及有效成分

1.1.3 培养基制备原料

本试验均采用PDA 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培养基配制原料包括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琼脂20g 和蒸馏水1000ml 。 1.1.4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LRHS-250B 恒温恒湿培养箱(上海贺德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立鹤牌电热恒温培养箱(山东潍坊医疗器械厂),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江苏省通州市通用科技仪器厂),万分之一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电子显微镜( 日本尼康公司),高压灭菌锅(上海三申),酒精灯,培养皿,移液管,接种环,打孔器,直尺,锥形瓶,烧杯,搅拌棒,电磁炉,镊子等。

1.2 试验室内药剂梯度调节及培养基的配制 1.

2.1 PDA 培养基的制备

按照PDA 培养基的制备配方,配制1000ml 培养基五组,每组分装至3个三角瓶中,封装完毕后,用高压灭菌锅121℃灭菌30min 后取出冷却备用。

编 号 药剂名称

有效成分 剂型

防治对象

生产厂家

1

异菌脲

50%

可湿性粉剂 小麦赤霉病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

2

多菌灵 50%

可湿性粉剂 水果蔬菜等多种

病害

利民化工

3 烯酰·福美双 55% 水分散粒剂 霜霉病 青岛瀚生科技

4 中生菌素 3% 可湿性粉剂

辣椒疫病

利民化工 5

嘧菌酯

50%

可湿性粉剂 黄瓜枯萎病

陕西美邦农药

1.2.2 药剂梯度调节及配制方案

本试验的每个药剂均设定五个梯度,一个对照,每个梯度三次重复。具体配制为: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配制500倍母液,配制成500、1000、1500、2000、2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配制400倍母液,配制成400、600、800、1000、1200倍液;55%烯酰·福美双水分散粒剂配制400倍母液,配成400、800、1000、1200、16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配制成400倍母液,配制成400、600、800、1000、1200倍液;5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配制400倍母液,配成400、800、1000、1200、1600倍液。

1.3 试验方法

1.3.1 生长速率法

本试验需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因此在实验前需要对无菌工作室和超净工作台进行30min左右的紫光灯灭菌,确保将空气中的杂菌降到最低。并且试验所用的培养皿和其他仪器都要放进干热灭菌箱165℃灭菌1h,冷却后取出备用。

首先将之前配制的培养基水浴加热溶解,加入少许的抗生素后冷却备用。在无菌条件下,将上述配置好的药剂取1ml放入9ml冷却至约50℃的PDA培养基中混合均匀,倒入消毒灭菌的培养皿中制成带药的培养基平板,每个药剂浓度重复3次。然后用直径为5mm 的打孔器,在试验前将已经培养好的高粱叶枯病2号菌种的菌落中打取直径为5mm的菌饼(打取菌落边缘生长旺盛的菌丝),将菌饼分别接种在含不同浓度药剂的PDA平板的中心(使带菌丝的一面接触培养基),加盖,翻转,25℃下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另外,每个药剂做一个对照处理,对照组取1ml无菌水放入9ml PDA培养基中混合,再倒入平板中,同样用消毒后的打孔器打取菌饼接到培养基上,重复三次。(高粱叶枯病4号菌种采取同样的方法)最后在培养的第2、4、6天分别调查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其菌落直径,记录数据。

1.3.2 孢子数目法

将培养5至6天的病原菌取出,在培养皿中滴加50ul的土温试剂和500ul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配制成均匀的孢子悬浮液,用球计数板记录孢子数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剂抑制率的测定

根据实验记录的菌落直径数据绘制表格,运用数据分析软件计分析,对于高粱叶枯2号菌株,50%异菌脲抑制率范围为82.3%-48.3%,其次为55%烯酰·福美双,抑制率范围为71.3%-42.2%,接下来是50%多菌灵,3%中生菌素,而抑制率最低的是50%嘧菌酯;其中,50%异菌脲500倍液的抑制率最高达82.3%,其抑制效果最好,50%异菌脲1000倍液和55%烯酰·福美双1600倍液的抑制效果仅次之,50%嘧菌酯400倍液的抑制效果最差,仅达17%左右。

表1 五种药剂各梯度对高粱叶枯2号菌株菌落生长平均速率及抑制

药剂及有效成分稀释倍数GLYK2

菌落生长平均速率抑制率CK 6.3333

50%异菌脲500倍液 1.1222 0.8228

50%异菌脲1000倍液 1.6278 0.7429

50%异菌脲1500倍液 2.1944 0.6535

50%异菌脲2000倍液 2.6278 0.5851

50%异菌脲2500倍液 3.2722 0.4833 CK 9.1389

50%多菌灵400倍液 4.4537 0.5127

50%多菌灵600倍液 6.2944 0.3112

50%多菌灵800倍液 6.9185 0.2429

50%多菌灵1000倍液 5.7426 0.3716

50%多菌灵1200倍液7.4278 0.1872

CK 12.0556

55%烯酰·福美双400倍液 6.9685 0.4219

55%烯酰·福美双800倍液 5.2852 0.5616

55%烯酰·福美双1000倍液 5.5796 0.5371

55%烯酰·福美双1200倍液 4.9407 0.5901

55%烯酰·福美双1600倍液 3.4611 0.7129 CK 12.2778

3%中生菌素400倍液7.2111 0.4126

3%中生菌素600倍液8.3981 0.3159

3%中生菌素800倍液9.5481 0.2223

3%中生菌素1000倍液9.3907 0.2351

3%中生菌素1200倍液9.5667 0.2208 CK 10.2778

50%嘧菌酯400倍液8.4926 0.1736

50%嘧菌酯800倍液 5.9639 0.4197

50%嘧菌酯1000倍液 6.4102 0.3763

50%嘧菌酯1200倍液 5.5454 0.4604

50%嘧菌酯1600倍液7.5694 0.2635

对于高粱叶枯4号菌株,50%异菌脲抑制率范围为68.1%-45.6%,其次为55%烯酰·福美双,抑制率范围为67.5%-42.1%,接下来是50%多菌灵,3%中生菌素,其中,50%异菌脲500倍液的抑制率最高,其抑制效果最好,55%烯酰·福美双1000倍液和1200倍液的抑制效果仅次之;而50%嘧菌酯低倍液下对于该菌种的生长具有增效作用,高倍液下仅具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效果不太明显。

表1 五种药剂各梯度对高粱叶枯4号菌株菌落生长平均速率及抑制率比较

GLYK4

药剂及有效成分稀释倍数

菌落生长平均速率抑制率CK 7.1667

50%异菌脲500倍液 2.2889 0.6806

50%异菌脲1000倍液 2.9611 0.5868

50%异菌脲1500倍液 3.4778 0.5147

50%异菌脲2000倍液 2.9278 0.5914

50%异菌脲2500倍液 3.9000 0.4558 CK 8.6667

50%多菌灵400倍液 4.6019 0.4690

50%多菌灵600倍液 6.0204 0.3053

50%多菌灵800倍液 6.3352 0.2690

50%多菌灵1000倍液 5.3981 0.3771

50%多菌灵1200倍液 6.7519 0.2209 CK 10.3056

55%烯酰·福美双400倍液 5.9722 0.4204

55%烯酰·福美双800倍液 6.2685 0.3917

55%烯酰·福美双1000倍液 3.3500 0.6749

55%烯酰·福美双1200倍液 3.6407 0.6467

55%烯酰·福美双1600倍液 3.7611 0.6350 CK 12.2222

3%中生菌素400倍液 6.2204 0.4911

3%中生菌素600倍液8.6296 0.2939

3%中生菌素800倍液9.6556 0.2099

3%中生菌素1000倍液9.6759 0.2083

3%中生菌素1200倍液9.8722 0.1922 CK 5.8333

50%嘧菌酯400倍液8.0648 -0.3825

50%嘧菌酯800倍液8.7148 -0.4939

50%嘧菌酯1000倍液 5.2954 0.0922

50%嘧菌酯1200倍液 3.1417 0.4614

50%嘧菌酯1600倍液 1.8472 0.6833

2.2 孢子抑制率及其显著性分析

根据试验记录的孢子数量进行相对抑制率的分析和显著水平分析,对于2号菌种,处

于0.05的显著水平下,50%异菌脲显著水平较其他杀菌剂高,最高的是50%异菌脲500倍液,孢子抑制效果应是最好的;其次为50%异菌脲1500倍液,50%异菌脲2000倍液;显著水平最低的为3%中生菌1200倍液,55%福美双和50%多菌灵差异显著性均处于中间同一水平。处于0.01的显著水平下,最高的仍是50%异菌脲500倍液,孢子抑制效果是最好的;其次为50%异菌脲1000倍液,50%异菌脲1500倍液,50%异菌脲2000倍液;55%福美双和50%多菌灵差异显著性均处于中间同一水平。

表3 五种药剂各梯度对高粱叶枯2号菌株孢子抑制率显著性差异比较

药剂及有效成分稀释倍数孢子相对抑制率

显著水平

0.01 0.05

3%中生菌素1200倍液0.8321 g K 50%嘧菌酯800倍液0.8754 fg HK 3%中生菌素400倍液0.8016 efg GHK 3%中生菌素600倍液0.8495 defg FGHK 3%中生菌素800倍液0.8567 cdefg EFGH 50%嘧菌酯1600倍液0.8431 cdefg defgh 3%中生菌素1000倍液0.8852 cdefg EFGH 50%嘧菌酯400倍液0.8946 bcdef DEFGH 50%嘧菌酯1200倍液0.8846 abcdef CDEFG 50%多菌灵1000倍液0.9089 abcdef BCDEF 50%嘧菌酯1000倍液0.8992 abcde ABCDE 50%多菌灵1200倍液0.9115 abcde ABCDE 50%多菌灵800倍液0.9123 abcde ABCDE 50%多菌灵400倍液0.9216 abcd ABCDE 55%烯酰·福美双1600倍液0.9253 abcd ABCDE 50%多菌灵600倍液0.9311 abcd ABCDE 55%烯酰·福美双400倍液0.9564 abcd ABCDE 55%烯酰·福美双1000倍液0.9434 abc ABCD 55%烯酰·福美双1200倍液0.9658 abc ABCD 55%烯酰·福美双800倍液0.9684 abc ABC

50%异菌脲2500倍液0.9838 ab AB

50%异菌脲2000倍液0.9844 a A

50%异菌脲1500倍液0.9857 a A

50%异菌脲1000倍液0.9864 a AB

50%异菌脲500倍液0.9875 a A 对于4号菌种,处于0.01和0.05显著水平下的显著性差异基本相同,50%异菌脲显著水平较其他杀菌剂高,最高的是50%异菌脲500倍液,其孢子抑制效果为最佳;显著水平最低的为50%嘧菌酯,其抑制效果不仅小,反而低倍液下右微弱的促进效果;而3%中生菌素,55%福美双和50%多菌灵差异显著性之间没有大的差别。

表4 五种药剂各梯度对高粱叶枯4号菌株孢子抑制率显著性差异比较

显著水平药剂及有效成分稀释倍数孢子相对抑制率

0.01 0.05

50%嘧菌酯400倍液-0.3529 h K

50%嘧菌酯800倍液-0.4165 g H

50%嘧菌酯1000倍液0.1521 f G

3%中生菌素1200倍液0.8105 h K

50%嘧菌酯1600倍液0.8452 ef EF

50%多菌灵1200倍液0.7986 e F

50%嘧菌酯1200倍液0.5498 de F

50%多菌灵600倍液0.8213 cde EF

50%多菌灵800倍液0.8252 cde EF

50%多菌灵1000倍液0.8123 cde EF

50%多菌灵400倍液0.8547 bcde EF

3%中生菌素1000倍液0.8426 bcde EF

3%中生菌素800倍液0.8245 bcde CDEF

3%中生菌素600倍液0.8459 abcde BCDEF 55%烯酰·福美双1200倍液0.8947 abcde BCDEF 55%烯酰·福美双1600倍液0.8959 abcde BCDEF 3%中生菌素400倍液0.8989 abcde ABCDEF

55%烯酰·福美双1000倍液0.9018 abcde ABCDE 55%烯酰·福美双800倍液0.9125 abcde ABCDE 50%异菌脲2500倍液0.9431 abcd ABCD 55%烯酰·福美双400倍液0.9541 abc ABC 50%异菌脲2000倍液0.9689 abc ABC

50%异菌脲1500倍液0.9657 ab ABC

50%异菌脲1000倍液0.9798 ab AB

50%异菌脲500倍液0.9875 a A

2.3 毒力回归方程的计算

最后对5种杀菌剂进行毒力回归方程的计算,对于高粱叶枯2号菌株,五种杀菌剂的EC50高低排列为: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5%烯酰·福美双水分散粒剂<5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最灵敏,因此抑菌效果最好,而3%中生菌素EC50很大,且r值是负值,浓度与抑制率表现负相关,其抑菌效果最差。

表5 五种杀菌剂对高粱叶枯2号菌株的毒力回归方程

药剂r 毒力回归方程EC50(mg/L)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0.92 y=6.97+0.08x 4.98E-26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69 y=5.68+0.23x 1.09E-03 55%烯酰·福美双水分散粒剂0.51 y=5.65+0.34x 1.23E-02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0.59 y=7.30-0.41x 4.27E+05

5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0.70 y=5.29+0.29x9.88E-02对于高粱叶枯4号菌株,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的EC50为7.47E-02,表现为最灵敏,抑菌效果最好,而5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的EC50非常,抑菌效果表现为最差。

表6 五种杀菌剂对高粱叶枯4号菌株的毒力回归方程

药剂r 毒力回归方程EC50(mg/L)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0.96y=5.55+0.49x7.47E-02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94y=4.65+0.41x7.21E+00 55%烯酰·福美双水分散粒剂0.90y=4.44+0.64x7.60E+00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0.89y=3.76-0.72x 5.15E+01 5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0.62y=10.39-1.82x9.35E+02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选用农业生产中用来防治真菌病害常用的5种杀菌剂对高粱叶枯病进行室内的药剂筛选和毒力测定,这5种杀菌剂对于链格孢的病害都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并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选取不同梯度的药剂用于试验,计算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和孢子抑制率,最终结合毒力回归方程,结果初步显示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对于该病菌的防治效果表现最好,尤其是在400-100倍液之间,其防治效果最高。另外,55%烯酰·福美双水分散粒剂和50%多菌灵对于高粱叶枯病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效果;3%中生菌素的防治效果微乎其微,在农业生产中起不到什么大的防治作用;而50%嘧菌酯在这几个方法中得出的结果均是对病害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大田防治高粱叶枯病害时,尽量不要用此药剂。

目前高粱上的病害主要以高粱大斑病和黑穗病为害最为严重,在农业防治中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剂,一般使用的化学药剂多为光谱性杀菌剂或是一些新型生物源药剂。本文最终筛选出的药剂异菌脲属于低毒类内吸性杀菌剂,对于蔬菜水果上的霜霉病,叶斑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另外,异菌脲对于玉米交链格孢叶枯病的防治效果也比较好,与高粱细极链格孢叶枯病很相似,张希福教授曾对玉米叶枯病做过相关的试验,其结果表示退菌特、扑海因、代森锰锌、异菌脲等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因此对于退菌特、扑海因、代森锰锌是否同样适用于高粱叶枯病还有待于下一步的试验。

虽然此试验结果表明50%异菌脲是防治高粱叶枯病的最佳药剂,但是此试验属于室内的药剂筛选,于田间试验相比,由于试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对于外界的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没有严格的控制,化学药剂室内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有较大的相关性【7】,但田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8】,因此,田间试验结果是否与室内试验效果一致,还有待依赖多点重复的田间试验结果来确定,本试验结果只是为田间病害防治选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玉佩.高粱病虫害的防治技巧[J].农药市场信息.2011(20)

[2]成慧娟.严福忠.马尚耀.王立新.葛占宇.王岩.影响高粱种子出苗率下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04)

[3]杨冠美.郑永利.吴华新.吴降星.章初龙.林福呈.9种杀菌剂对芸薹生链格孢菌毒力的测定.《浙江农业科学》.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2011(3)

[4]邱星海.古蔺县高粱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1(08)

[5]周德庆.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纯种的一个经验[J].辽宁省农业科学院.1981(7),1-2

[6]张希福.张定法.高山松.河南省玉米细交链孢菌叶枯病的初步研究.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植物保护》.1996年03期

[7]林晓民.胡公洛.侯文邦.周丽鸿.豫西地区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初步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1991(03)

[8]蒋军喜.戴兆基.唐自文.5种杀菌剂对梨轮纹病的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04):0710-0713

学生用实验一 莠去津室内毒力测定及对玉米的安全性

实验一莠去津室内毒力测定及对玉米的安全性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土壤喷雾法测定除草剂室内毒力的方法。 2.明确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及评价方法。 3.学习设计和评价除草剂对某种供试杂草毒力大小的方法。 4.学习评价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莠去津(Atrazine)是系瑞士汽巴-嘉基(Ciba-Geigy)公司开发的一种三氮苯类除草剂。 2.防治对象:防治大多数一年生阔叶与禾本科杂草,对阔叶杂草的防效优于禾本科杂草。 3.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光合作用而使杂草死亡。 4.使用时期:莠去津是玉米专用高活性除草剂品种,可用于作物播种后杂草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也可以在作物出苗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用量为苗前每公顷1500~1875g,苗后1350~1875g。 莠去津以防治阔叶杂草为主,因此与禾本科除草剂混用可显著扩大杀草谱。 三、实验材料 1.除草剂 莠去津38%水悬浮剂(吉林金秋农药有限公司) 2.喷雾器 3.供试植物材料 作物:玉米(Zea mays L.) 杂草: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 4.试验器材 营养钵、烧杯、量筒、注射器、米尺、标签、记号笔等。 四、实验内容 1.植钵中播种定量的玉米、苍耳和稗草,覆0.5cm厚表土,镇压,淋水后置于室温正常管理。 2.设计药剂浓度 表 1 试验设计 处理号除草剂(g a.i./hm2) 1 2 3 4 5 38%莠去津水悬浮剂 38%莠去津水悬浮剂 38%莠去津水悬浮剂 38%莠去津水悬浮剂 清水对照 1500 1875 2800 3750 3.播种后进行喷药处理,喷药液量为300L/hm2,每处理4次重复。处理后置于室温正常管理。处理后观察并记录杂草出苗和生长发育情况及玉米的出苗和生长发育情况。 4.数据处理

6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5页word

6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Virulence Test of Six Fungicides Against Rhizoctonia spp CHEN Fang-xin QI Yong-xia DING Ti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The virulences of diniconazoleon,procymidone,triadimefon,carbendazim,iprodione and prochloraz against Rhizoctonia spp were tested by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50 of triadimefon against Rhizoctonia spp was the smallest,and the EC50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Rhizoctonia cerealis and Rhizoctonia solani was 0.174 3 mg/L,0.195 8 mg/L and 0.194 0 mg/L respectivly. 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耕作制度的改变,纹枯病已成为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寄主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上年或上季作物收获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与当年或当季发病程度关系密切[1-3]。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造成超过10万t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减产50%[4-6]。小麦纹枯病在我国近20个省(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一般减产5%~10%,重者减产20%~40%,甚至颗粒无收[7-9]。近年来,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高产密植技术的推广,玉米纹枯病的发展蔓延逐渐加快,由该病导致的损失一般为10%~20%[10]。

几种植物源杀虫剂室内毒力测定1

几种植物源杀虫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方案 方案一、触杀作用的测定(点滴法) 1 材料 1.1 实验用具 1.电子天平; 2.微量点滴器(或毛细管微量点滴器); 3.培养皿; 4.平头镊子; 5.容量瓶(10ml、25 ml、50 ml、100 ml); 6.移液管; 7.滤纸; 8.烧杯; 9.计算纸;10.养虫盒;11.无毒饲料 1.2 供试药剂 甘肃联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哦五种植物源杀虫剂(注意:实验所用药剂必须为原药) 1.3供试溶剂:丙酮 1.4供试昆虫:3-4龄菜青虫(Pieris rapae)/小菜蛾幼虫(Heliothis armigera)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预备试验 用丙酮将药剂分别稀释成5000μg/ml、500μg/ml、50μg/ml、5μg/ml、0.5μg/ml,每头试虫点滴药量1.75μl,每浓度处理试虫不少于30头,待药剂干了以后,把5-8头试虫盛于装有无毒甘蓝叶片的培养皿中,作好标记,经24小时后检查试虫的生存及死亡头数,计算其死亡率,从这些浓度中找出合适的浓度,即以试虫死亡10%-20%浓度为最低浓度,死亡80%-90%的浓度为最高浓度,在这个浓度范围内按等差级数或等比级数,设置5-7个适宜浓度进行试验,根据预备试验结果进行试验设计 2.2实验设计 (1)药剂配制:在电子天平上称取待测药剂(当药剂为固体时)或用移液管移取(液体),用容量瓶稀释为一系列浓度,如本实验设置5个浓度,即50×、100×、200×、400、800×,每个浓度为一个处理,以丙酮为对照CK,每处理重复4次,每重复处理试虫10头,共40头,总计240头。 (2)试虫称重:将要处理的供试昆虫每10头为一组,在电子天平上称取总重量,然后求出平均体重,放入培养皿内,作好标记。 (3)微量点滴器的标定:微量点滴器在使用前首先要进行标定,标定的目的是测微尺每转动一格所推出的药量点滴在滤纸上的药斑大小一致,准确计算出每转动一格所推出的药量。 (4)试虫处理:将试虫置于微量点滴器针头下方,转动测微尺,将丙酮或药剂

29种常用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和青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9种常用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和青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摘要:在实验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采用纸碟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有10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值 相对抑制率计算公式如下: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菌饼直径×100%。 1.2.2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毒力测定方法菌液的制备:将番茄青枯病菌在LB斜面上活化,移入50mLLB培养液中,在28℃下振荡(150r/min)培养过夜。用无菌水将番茄青枯病菌菌液稀释至浓度约为106cFU/mL,备用。 纸碟测定方法参照文献[12-15]:将29种杀菌剂分别制成浓度为1000、100、10、1mg/L,吸取20μL在LB平板中央,每处理重复3皿。设清水对照。用上述番茄青枯病菌稀释液(106cFU/mL)喷雾后,28℃培养过夜,调查抑菌圈直径,计算相对抑制率。应用Excel软件处理系统求出各单剂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及相关系数。 2结果与分析 2.1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 2.2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毒力测定 采用纸碟法测定了29种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有3种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菌有较强的毒力,其Ec50值均小于10mg/L(表3、图2),其中3%中生菌素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3.3742mg/L。其余26种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菌不表现毒力。 表33种杀菌剂对番茄青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 (r)Ec50 (mg/L)3%中生菌素y=7.10x+1.250.96823.374280%代森锰锌y=5.58x+0.830.97565.58872%春雷霉素y=4.11x+1.210.94198.3587 3结论与讨论 番茄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番茄是江苏省重要的蔬菜品种,年种植面积达到5.33万hm2,其中70%以上为设施栽培。近年来,番茄的价格保持稳定并呈现上升趋势,番茄市场价格一般为4~5元/kg,最高市场价达到20元/kg,番茄种植效益优势十分明显。番茄已成为江苏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优选作物,番茄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江苏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设施番茄连续种植年代的增加,由枯萎病菌、青枯病菌引起的土传病害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已成为设施番茄安全生产的主要瓶颈。目前生产上防治番茄枯萎病、青枯病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1)农户不了解病菌侵染时期,不能做到适时用药。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是系统性病害,病原菌长期存活在土壤的病残体上,在番茄苗期定植时,从根部的伤口侵入,存活在番茄组织的木质部和韧皮部内,大量繁殖后导致番茄植株失水死亡。防治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必须在苗期定植时用药,一旦错过防治适期,病原菌侵入番茄植株体内,使用药剂也不会有防治效果。(2)农户不了解药剂的杀菌范围,不能做到对症下药。农户认为杀菌剂能够包治百病,手边有什么药剂就用什么药剂。我们从7个示范基地收集了29种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只有10种杀菌剂对番茄枯萎病菌生长有抑制作用,3种杀菌剂能有效抑制番茄青枯病菌繁殖,大部分杀菌剂可能对番茄的其他病害有防控效果,但是对枯萎病和青枯病基本没有防治作用。表明要有效地防控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必须适时用药和对症下药。

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_谢瑾卉

辽宁农业科学2015(3):70 72 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2-1728(2015)03-0070-03doi:10.3969/j.issn.1002-1728.2015.03.022 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谢瑾卉,朱茂山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为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花生白绢病防治药剂。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毒力活性。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毒力活性。10%已唑醇EC毒力最强, EC 50 为0.0989μg/ml;50%咯菌腈WP、25%苯醚甲环唑EC、25%吡唑醚菌酯EC毒力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 0.1223、1.3823、1.5371μg/ml;50%嘧菌环胺WG毒力最弱,EC 50 为84.7805μg/ml。 关键词:花生白绢病菌;毒力测定;杀菌剂 中图分类号:S481+.9文献标识码:B 花生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是我国净出口创汇农作物品种之一。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花生产区及出口基地,近年来辽宁省花生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受气候、品种及栽培管理方式等因素影响,花生白绢病的发生逐年加重,成为制约辽宁花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花生白绢病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S.rolfsii是一种土传性真菌,能侵染农作物、杂草和木本植物等,有广泛的寄主范围[1,2]。花生白绢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温暖湿润地区尤为严重[3]。在美国及印度为害严重,美国佐治亚州每年由花生白绢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680万美元[4]。我国各个花生产区都有花生白绢病的分布和为害[5〗。杨家珍报道,1957 1959年,安徽省花生白绢病爆发,发病面积连续三年达到70%以上[6]。1977年,广东省就有关于花生白绢病症状、病原、病害流行及防治方法的报道[7]。2007年辽宁省兴城市爆发疑似花生白绢病,发病株率为10% 40%[8]。目前有关花生白绢病菌室内毒力测定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9种安全高效杀菌剂进行花生白绢病菌室内毒力测定,以期为生产上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病原菌 供试病原菌从2014年7月采自辽宁省兴城地区的花生白绢病病样上分离获得,经形态鉴定及回接试验鉴定为花生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 1.2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共9种,药剂名称、生产厂家及试验浓度详见表1。 1.3供试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毒力测定试验于2014年8月至11月进行。将分离得到的花生白绢病病原菌株接种于PDA平板上,28?培养4d,备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病原菌的毒力测定。用无菌水将各供试药剂配成10000μg/ml的母液,将供试药剂加入预先溶化且冷却至50?左右的PDA培养基中,摇匀,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含药平板,经过预试验测定,每种药剂的浓度所对应的抑制率均在5% 95%之间。加入等量无菌水的PDA培养基作空白对照(CK)。取培养好的花生白绢病菌株,打成直径为5mm的菌饼,将菌饼转接于含毒培养基中央。每种药剂设5个不同浓度的处理,共3次重复。28?恒温培养4d,对照的菌落(CK)接近长满培养皿时,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个处理下的菌落直径,计算平均值,得出抑制率。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算成生物统计几率值(y),药剂浓度换算成以10为底的对数(x),根据浓度对数与机率值回归法,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 =a+b x,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计算9种供试药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机率值与浓度对数之间回归的相关系数r值,比较各供试药剂的抑制效果并通过回归方程的斜率比较花生白绢病菌对各供试药剂的敏感性。 1.4计算公式 抵制率= (对照菌落直径-5mm)-(处理菌落直径-5mm) 对照菌落直径-5mm ?100%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谢瑾卉(1987-),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油料作物病害研究。E-mail:seaside2008@yeah.net

七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

七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 方案,为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番茄早疫病病原菌株采集于豫北地区番茄种植大棚中的病果,经组织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10]。 1.1.2 试验药剂50%异菌脲(病可丹)可湿性粉剂为山东鑫星农药有限公司生产,50%氯溴异氰尿酸(比秀)可湿性粉剂为以色列海法作用保护有限公司生产,80%丙森锌(好锌泰)水分散粒剂为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生产,10%苯醚甲环唑(病可丹)水分散粒剂为山东鑫星农药有限公司生产,50%醚菌酯(信赖)可湿性粉剂为陕西美邦农药有限公司生产,3 2.8%烷基腈氧基醌(凯银)水分散粒剂、35%腐霉利悬浮剂为宜宾川安高科农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 方法 1.2.1 杀菌剂单剂毒力测定将7种杀菌剂单剂与PDA培养基充分混匀,配制成0.01、0.05、0.10、0.50、1.00、5.00 mg/L系列浓度的平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用5 mm打孔器在培养6 d后的番茄早疫病菌平板上打孔,用镊子取菌丝面向下接种在含药PDA培养基上,每皿1个菌碟,28 ℃倒置培养,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组,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于接种后第3天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生长直径,通过菌丝生长抑制率值和各药剂浓度对数值间的线性回归性进行分析,求出各菌株EC50并计算相对抑菌率。抑菌率计算方法为每个菌落使用十字交叉法测量2次,取其平均数作为菌落的大小。计算7

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百分率,公式如下: 菌落增长直径=菌落测量直径-菌盘直径 抑菌率=(对照菌落增长直径-含药培养基上菌落增长直径)/对照增长菌落直径×100%[11]以浓度对数为横坐标(x),相对抑制率几率值为纵坐标(y),求出各药剂对供试菌株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相关系数r与有效抑制浓度(EC50)。根据EC50分析比较不同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12]。 1.2.2 复配剂的毒力测定选择抑菌活性较好的异菌脲、苯醚甲环唑、醚菌酯、腐霉利4种农药按其单剂浓度梯度两两配制成1∶1、1∶2、2∶1的含药平板,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组,每处理设3次重复。分别以异菌脲、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为标准药剂,根据供药试剂,计算各复配剂的实际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联合毒力。根据共毒系数的大小评价复配剂的增效作用,并确定最佳配比。 毒力指数(TI)=(单剂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剂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 / 混剂E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A的TI×PA+单剂B的TI×PB(PA和PB分别为混剂中有效成分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的实测毒力指数/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100 根据共毒系数类型的划分标准[13],CTC≥170为明显增效,120≤CTC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剂抑菌率测定 异菌脲、氯溴异氰尿酸、丙森锌、苯醚甲环唑、醚菌酯、烷基腈氧基醌、腐霉利单剂在试验浓度下对茄链格孢属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6.15%~100%、8.76%~17.97%、2.01%~70.92%、71.82%~100%、51.35%~71.59%、42.46%~93.87%、32.16%~91.76%(图1,表1)。

5种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毒力测定

- 122 - 上海农业科技 2015-1 5种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毒力测定 李 斌 赵 杰(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201) 黄玉人 (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服务中心 201201) 水稻恶苗病(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在全国稻区普遍发生。由于浦东新区水稻栽培模式正处于人工插秧向机械插秧转变的过渡阶段,再加上主栽品种的抗病性不强,导致恶苗病急剧上升,并已成为浦东新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苗期自然发病率高达15%~20%,少数重病田块甚至毁耕重种。为有效防治该病,笔者选用5种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病菌进行了抑菌试验,以期为水稻生产提供高效低毒的杀菌剂。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病原菌 水稻恶苗病病菌从浦东新区惠南镇发病的水稻田中采集,经室内组织分离、纯化,病原菌于PDA培养基上培养5d后备用。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98%恶霉灵原药(吉林省延边绿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恶霉灵)、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江苏省南通市德斯益农化工有限公司,简称代森锰锌)、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简称代森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简称多菌灵)、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二硫氰基甲烷)。1.3 试验方法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5种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毒力。根据试验需要,先将各供试药剂配制成5~7个有效成 分浓度梯度的药液;于灭菌好的49 mL PDA培养基内,加入1 mL配好的药液,充分摇匀,分装到3个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中,冷却凝固;将直径为1 cm的菌丝块放在含药培养基中央,每皿1块,于25 ℃培养箱内培养5 d,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以各药剂有效成分在培养基中的浓度,为测试浓度计算回归方程和抑制中浓度EC50。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二硫氰基甲烷和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高,EC50分别为3.5148、6.8817 mg/L。由于毒力回归曲线的斜率与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成正比,因此水稻恶苗病病菌对恶霉灵的敏感性最高,即抗性最低(见表1)。 表1 五种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 3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杀菌剂二硫氰基甲烷和多菌灵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毒力最高,但水稻恶苗病病菌对恶霉灵最为敏感,表明恶苗病病菌对恶霉灵的抗性最低,值得推广应用。目前,二硫氰基甲烷已用于水稻浸种消毒,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多菌灵是内吸性杀菌剂,既能进行土壤杀菌处理,又能用于喷雾防治,从而抑制病菌在植株体内蔓延,但其实际应用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总结。 ——————— 收稿日期:2014-09-19 摘  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二硫氰基甲烷和多菌灵 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的毒力最高,但水稻恶苗病病菌对恶霉灵最敏感(抗性最低)。 关键词:水稻恶苗病病菌;毒力测定;杀菌剂 药剂恶霉灵代森锰锌代森锌 多菌灵二硫氰基甲烷 回归方程 Y=-1074.9833+19.0530xY=11.7763+0.1737xY=8.6365+0.1454xY=12.1013+5.5072xY=17.3048+9.3021x 相关系数r0.88390.85200.86980.93360.9152 EC50(mg/L)59.0449220.0558284.48076.88173.5148 亦可用炉渣40%、腐质土或菜园土40%、河沙20%混合配置。结合造型的需要,对根部进行修正,剪去过长、过密的根系,使根系在盆中自然舒展。栽植深度不宜过深。覆土浇透水后,将其置于半阴处,保持盆土湿润,并勤向叶面喷水。30 d左右待植株开始正常生长后,转入正常养护。 造型前可将主干截头,让截面四周或下方萌发新枝,再按艺术造型的要求,攀扎枝干,制成云片或馒头状,或加工成自然树形。主干则顺其自然之势,制成斜干式或卧俯式等。4 病虫害防治 瓜子黄杨树体抗病虫害能力强,不易受病虫危害。主要 虫害有介壳虫和黄杨尺磅,介壳虫可用人工刷洗杀之或用80%敌敌畏1 500倍液喷杀;黄杨尺磅可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喷杀,或用40%氧化乐果1 000~2 000倍液喷杀。主要病害有煤污病,会引起落叶,防治关键是清除介壳虫,并经常喷叶面水,冲洗灰尘,使之生长良好。5 苗木越冬防护 瓜子黄杨自身抗寒性强,受冻植株一般不会死亡,但其秋梢因木质化程度不高,受冻后会出现梢条,不仅影响苗木生长高度,还会影响来年春季苗木恢复生长的速度,不利于快速生长成高质量的成苗。为避免受冻,入冬后、土地封冻前,应及时给苗木灌足冻水,搭建支架并覆盖薄膜以保护苗木。 **************************************************************************************************************** (上接第113页)

五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梨黑斑病又称裂果病,是梨树的三大病害之一,由 真菌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 (Fr.)Keissl )侵染所 引起[1]。侵染可分为春季分生的新孢子引起的初次侵染 和由初次侵染后在田间引起再侵染两部分组成[2]。梨树 花期和幼果期是该病潜伏侵染时期,在果实贮藏期间 最易发病并且不易控制和防范[3]。 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链格胞属。病斑上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褐至黄褐色,丛生,基部稍粗,上端略细,有分隔。孢子脱落后有胞痕。分生孢子串生,倒棍棒形,有纵横分隔,成熟的孢子褐色。在20~30℃之间病原菌能生长,pH 值限定4~12。在相对湿度为50%~100%时孢子可萌发,在水滴82019年3月2019(2)北方果树NORTHERN FRUITS DOI:10.16376/https://www.doczj.com/doc/d717016378.html,ki.bfgs.2019.02.003 中图分类号:S436.612.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698(2019)02-0008-03 五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梁魁景,侯晓杰,高小宽,张志强,欧阳汝欣 (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衡水053000) 收稿日期:2018-12-20 基金项目:2018年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8GC13);衡水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2018LX15) 作者简介:梁魁景(1983-),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电子信箱)zwbh201011@https://www.doczj.com/doc/d717016378.html, 。摘要:梨黑斑病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引起,是目前梨果采后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 一。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病的高效药剂,作者调查了衡水地区常用的农药并最终确定5种有效杀菌剂,分别是10%中生·寡糖素、60%多菌灵、32.5%苯甲·嘧菌酯、1.8%辛菌胺醋酸盐、15%络氨铜。用这5种药剂对菌丝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经测定发现,这5种药剂对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效果最好的是15%络氨铜,药剂浓度为1000mg/L 时,平均菌落生长量为0.5mm ,抑制率达到92.25%,EC 50为0.652mg/L ;其次为1.8%辛菌胺醋酸盐;60%多菌灵抑菌效果最差,药剂浓度达到1000mg/L 时,平均菌落生长量为3.4mm ,EC 50为681.719mg/L 。 关键词:梨黑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Determination of Indoor Toxicity of Five Fungicides on Alternaria alternata Disease of Pear Fruits LIANG Kui-jing ,HOU Xiao-jie ,GAO Xiao-kuan ,ZHANG Zhi-qiang ,OUYANG Ru-x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China ) Abstract :Pear black spot disease is caused by Alternaria alternata and is one of the main diseases during the postharvest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pear fruit.In order to screen out high efficiency agents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ear black spot disease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commonly used pesticides in Hengshui area and finally identified five effective fungicides ,namely10%Zhongsheng ·oligosaccharide ,60%carbendazim ,and 32.5%benzophene.Azoxystrobin ,1.8%octosamine acetate ,15%copper amide.The mycelium was assayed for indoor virulence using these five agents.It was found that these five agents have a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P.sylvestris pathogens.The best effect is 15%lycopene copper.W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1000mg/L ,the average colony growth is 0.5.Mm ,reaching 92.25%,EC 50is 0.652mg/L ;followed by 1.8%octosamine acetate ;60%carbendazim bacteriostatic effect is the wors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reaches 1000mg/L ,the average colony growth is 3.4mm ,The EC 50is 681.719mg/L.Key words :Pear Black Spot ;Fungicide ;Indoor Toxicit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