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螺丝刀里的科学课堂实录

螺丝刀里的科学课堂实录

螺丝刀里的科学课堂实录
螺丝刀里的科学课堂实录

螺丝刀里的科学课堂实录

黄富强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发现轮轴能省力的原理,能够合作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和调查活动。

3、科学知识:通过科学实验,认识到使用螺丝刀工作比较省力,知道轮轴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轮轴省力的规律过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轮轴省力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螺丝刀2把、细绳2根、钩码一盒(6个)、支架台1个、不同大小的轮2个。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结合形螺丝刀、演示文稿。

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学生走进教室,坐好。)

师:咱们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主要是我们人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同学们使用过工具吗?

生(齐):使用过。

师:你能给下面的老师介绍一下你使用过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帮你解决了哪些问

题?

生:我使用过钉子,锤头,锤头把钉子钉进去,可以用来挂衣服。

生:笔和纸,可以用来记录各种研究的成果。生:斧头,能够用来劈柴。

生:扫把,可以用来扫地。

生:尺子,可以让我们量各种物体。

生:锯子,用来锯木头。生: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

生:火柴,可以帮助我们烧饭。

师:火柴可以帮助我们烧饭吗?(学生摇头)应该是可以帮助我们点火的。还有吗?生:电饭锅,可以用来做饭。

生:煤气灶,可以让我们节省时间。

师:是呀,咱们人类制造了很多很多的工具,而且人类运用了这些工具解决了生活当

中的很多困难。

一、引入:

师:黄老师这里有一块木板,木板上有个钉子,你觉得哪些工具可以帮我们把这个

螺丝钉取出来呢?

生:老火钳。

生:榔头的一面。

师:黄老师这里有一种工具,看看它是什么?生(齐):是起子。

师:它与这个螺丝钉是配套的,你能用这种工具把它取出来吗?你来试试看。(请一

名学生取)

师:看起来很费力,是不是,黄老师给它加一个柄,会怎么样?(加上一个柄)师:加上这个柄,这样的工具你用过吗?

生(齐):用过。

师:是什么?

生(齐):是起子。

师:我们又可以把这种工具叫螺丝刀,你再来试试看。(同一名学生再次取)

师:能取出来吗?

生:能。

师:与刚才相比,你有什么感觉?

生(齐):省力。

师:奇怪了,黄老师是让这位同学在操作,你们怎么知道它省力了?

生(齐):用过。

师:加上一个柄,螺丝刀就能很容易的把这个螺丝钉取出来!看来,螺丝刀里面的学

问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

这螺丝刀里的科学。

二、看一看:

师:要研究螺丝刀,我们首先应了解螺丝刀。

黄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抽屉里都放了两把

螺丝刀,请大家把它拿出来,看一看螺

丝刀有哪些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具有什

么特点?(生自主观察)

师:有发现的同学请举手。

生:它有一个红色的柄,拧起来可以比较方便。

师:有几部分组成呢?

生:两部分。

师:哪两部分?

生:这边有一个头,这边有一个柄。

师:其实,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叫做螺丝刀的杆,这部分呢?(师指螺丝刀的柄部) 生:柄。

师:你觉得杆和柄有什么特点呢?

生:杆可以让我们把这个螺丝钉拧出来,柄可以让我们很轻松地把这个螺丝钉拧出

来。

师:你讲的是它们的作用,那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杆长而细,柄短而粗。

师:杆比较长,而且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比较细,而柄与杆相比较就比较粗,所

以我们可以把柄称为粗柄,杆称为细杆。师:同学们,像螺丝刀这样有一个较大的粗柄和一个较小的细杆组合在一起的简单

机械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轮轴。我们一起

来把这句话读一读,开始。

生(齐):像螺丝刀这样有一个较大的粗柄和一个较小的细杆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

叫做轮轴。

师:你还发现粗柄和细杆有哪些特点?

生:粗柄是红色的,加上黄色的,细杆是棕色的,是铁的。

师:你们的螺丝刀,黄老师给你们已经包起

来了,请问这是什么颜色?

生:银白色的。

师:是银白色的,不是棕色的,那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粗柄上面有一条条的纹。

师:这粗柄上的纹有什么作用,你知道吗?生:它让我们拿起来不会滑。

师:还有哪些特点?

生:细杆的顶端是尖的,粗柄的顶端是圆的。师:为什么是尖的呢?

生:可以拧螺丝钉。

师:是与有些螺丝钉相配套的,还有发现吗?生:细杆的顶端还有一些凹凸。

师:就是与刚才说的一样。

生:杆是用铁做的。

师:你觉得为什么要用铁做呢?

生:因为拧的螺丝钉也是用铁做的,铁比较硬。

师:黄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发现了螺丝刀里的很多秘密,那么你们能

说出螺丝刀这个轮轴哪部分是轮?哪部

分是轴吗?

生:粗柄是一个较大的轮,细杆是一个较小轴。

三、玩一玩: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玩螺丝刀吧!我们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黄老师向

大家介绍三种吊法。第一种吊法是把两

瓶矿泉水系在螺丝刀这个轮轴的轴上,

怎么样系呢?我们先留出一个线头,把

这个线头用线圈绕几圈,压起来,然后

把手握在螺丝刀这个轮轴的轮上,转动

这个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我

们把这瓶水用同样的方法系在螺丝刀这

个轮轴的轮上,转动这个轮轴的轴,再

把水吊起来。第三种吊法,我们还是把

这瓶水吊在这个轮轴的轴上,在轮上用

一块毛巾包起来,同学们在做的时候应

先把毛巾包起来,转动这个轮,把这瓶

水吊起来,会做吗?生(齐):会。

师:你觉得在做这三种吊法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线要系得好,不要让它滑下来。

生:系线前要留有一小部分。

师:留一小部分,能系得更牢固一些,还有呢?

生:手要握的紧。

生:要拿得稳。

师:为了拿得稳,黄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我们在把水吊起来的时候,吊水的

一端可以搁在桌子上,然后转动,把水

吊起来。还有哪些问题?

生:毛巾应裹的紧。

生:吊起来的时候要慢慢地吊起来。

师:要用心去体会你这只手在吊这瓶水时的感觉。每个同学都体验一次。(学生进行

实验)

师:前两种吊法玩好的同学可以去上面领取一块毛巾,进行第三种吊法。(学生做第

三种吊法)——实验进行中

师:在体验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在用轮转动时,转动起来比较轻松。师:你说的是第几种吊法?

生:第一种。

师:第一种吊法我们把这个重物挂在这个轮轴的轴上,转动这个轮,感觉到比较(生

齐说)省力,那第二种呢?

生:第二种比较吃力。

师:第二种把重物挂在这个轮轴的轮上,转动这个轮轴的轴,感觉到比较费力,第

三种呢?

生:第三种也比较轻松。

师:第三种非常地轻松,大家感觉都一样吗?

我们同样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一

瓶水,这瓶水的重量有没有改变?

生(齐):没有。

师:没有改变,为什么我们手的感觉会不一样呢?生:因为这三种吊法都改变了这螺丝刀的用法。

师:三种用法不同在哪里?

生:三种方法的摩擦力都不一样。第一种是拿在柄上的,而柄上有一条条的纹,第

二种是圆的,没有摩擦力,第三种,毛

巾摩擦力更大。

师:除了摩擦力因素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把线系在轴上,手拿在轮上,就比较轻松,拿在这边就比较难转动。

(学生指轴)

师:第一种玩法,我们把重物系在螺丝刀这个轮轴的轴上,我们把力用在了哪里?生:轮上。

师:把力用在轮上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感觉?生:吊上来比较轻松。

师:而第二种玩法,我们把这瓶水吊在了哪个部位?

生:轮上。

师:用力在哪个部位?

生:轴上。

师:感觉怎么样?

生:费力。

师:用力在轴上,我们感觉到了比较费力。

而用力在轮上,我们感觉到了比较省力,

那么第三种玩法的时候,我们力还用在

哪里?

生:毛巾上。

师:我们可不可以仍旧把它想象成一个轮轴。

这个轮轴的轮应在哪部分?

生:毛巾。

师:轴呢?

生:细杆。

师:那么这个轮轴与刚才没有裹毛巾的那个轮轴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轮大了。

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轮大了,使我们感觉到用毛巾裹起来吊这瓶水时感觉到更加

省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初步感觉到了,应用轮轴的时候,当我们把力

用在轮上,会感觉到比较省力,当我们

把力用在轴上,会感觉到比较费力,如

果说,我们把轮轴的轮扩大了,就会感

觉到……(更省力了)。

四、做一做:

师:当然!在科学研究中,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刚才这些,

只不过是我们的感觉而已。

师:黄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轮轴,这个轮轴哪个部分是它的轮,哪个部分是它的轴?生:银白色的那圈是轮。

师:银白色的大的那圈是轮,哪部分是它的轴呢?

生:绿颜色的。

师:现在黄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吊一个钩码,怎么吊呢?我们先留出一点线头,

用手把它按住,多绕几圈,使这个线相

互压起来,然后在这根线上挂上一个钩

码。黄老师请一名同学来帮忙,同学们

在实验中也要注意相互合作。接下去在

这个轴上再挂上一个相反方向的钩码。

怎么挂呢?用同样的方法,按住线头,

多绕几圈,方向相反。黄老师在这个轮

上和轴上挂上了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

说黄老师把手放掉,这个轮上和轴上的

钩码会有什么变化?

生:一个上去,一个下来。

师:哪个上去,哪个下来?

生:挂在轴上的下去。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绕线的方向不同。

师:那为什么不是这边下来呢?

生:刚才你挂的时候把这边的挂得下面一点。师:现在,我把它挂平了。

生:因为中间那条线那边离它远,这边离它

近。

师:中间点到轮上的距离比较远,到轴上的距离比较近,就会出现往哪边倾?

生:往轮上倾。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放手)怎么样,轮上挂的钩码下去了。

师:大家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注意,黄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要求,大家在做这个实

验的时候,必须利用钩码盒里的钩码将

这个轮轴两边的钩码调平,会调吗?

生(齐):会。

师:请各组材料员上来换取材料,请各组组长把刚才用过的材料放到那边的塑料箱

子中。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实验了。

(学生进行实验)

师:把材料放中间,调平衡的同学思考:为什么这样会平衡呢?

师:调平衡的小组请举手!(每个小组都已经调平衡)你是怎样把它调平衡的?

生:加了一个。

师:轮上一个,轴上挂了几个?

生:2个。

师:都一样吗?为什么轮上挂1个,轴上挂2个就能平衡呢?

生:动点不一样。

师:我们发现轮上挂一个,轴上挂两个,两边就平衡了。我们来看,轮上的钩码和

轴上的钩码,它们的重量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它仍能平衡呢?

生:因为轮和轴的远近关系。

生:用力的位置不一样。

师:挂在轮上的这个钩码是在哪边用力的?生:轮上。

师:把力用在轮上,我们用一个钩码的力就可以与轴上两个钩码的力相平等,那说

明了什么呢?

生:用力位置不同。

师:用力的位置不同,用力的状况也就不同。

在轮上一个钩码的力可以和轴上两个钩

码的力相平等,说明把力用在轮上就比

较……(生:省力)。那么在运用这个轮

轴时,你觉得用力在轮上可以省多少的

力?

生:一半的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它轮上挂一个,轴上挂两个。

师:你真棒!现在,如果说黄老师再给这个轮轴的轮上加上一个轮,这个轮轴与刚

才的这个轮轴有什么区别?

生:扩大了。

师:哪个部位扩大了?

生:轮扩大了。

师:那轴呢?

生:没有变。

师:现在,黄老师在轮上挂一个钩码,你还能把它调平衡吗?(生:能)请材料员

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马上进

行实验。(学生进行实验)

师:都调平衡了吗?你是怎样调平衡的?生:轮上挂1个,轴上挂3个。

师:都一样吗?(生:一样)

师:与刚才的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又多了一个钩码。

师:刚才的轮轴与现在的轮轴相比,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它的轮扩大了。

师:轮扩大了,现在能够吊起的钩码也就增多了。刚才我们说省了一半的力,现在

你觉得省了多少的力?

生:三分之一。

师:少了吗?有没有比一半的多呢?

生(齐):三分之二。

师:轮扩大了,省的力也就更多了。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我们使用轮轴时,把力

用在轮上会比较省力,把力用在轴上会

比较……(费力),把轮扩大了,会更……

(省力)。

师:如果说,现在黄老师在这里再给它加上一个轮,你觉得现在轴上可以挂几个钩

码了?

生:4个。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轮扩大了。

师:轮扩大了就一定是4个吗?

生:因为轮扩大的与刚才扩大的一样多。生:应是5个。

师:5个,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就可以挂2个了。

师:有些同学说,再套上一个轮,就可以挂5个了。注意,我们有没有试过?

生:没有。

师:没有试过,我们能不能这么肯定地说?生:不能。

师:但是,我们能很肯定地说这里挂的钩码肯定不止……(3个),因为这个轮轴

的……(轮扩大了)。

五、整理:

师:现在,黄老师要与同学们做一个小游戏。

黄老师坐在这个凳子上,我请一位力气

大一点的同学上来,把这个凳子转一圈。

(生上来转凳子)

师:转动起来了,谈谈你的感受?

生:费力。

师:可是我们在看驾驶员开汽车的时候,能够很轻松地转动汽车的轮,使汽车转弯,

知道这汽车可是比黄老师重很多倍呀,

请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生:那个轮是圆的。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驾驶员他是怎样转弯的?

生:因为那个轮转过去,带动下面的棍子。师:那个轮叫什么?

生:方向盘。

师:你觉得它应用了什么原理?与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有关吗?

生:方法盘就是轮轴的应用。

师:那你能找出它的轮和轴吗?(点击课件展示方向盘图片)

生:轮就是外面的一圈,轴是中间的那条棍。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轮轴这种机械应用得很多,你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

轮轴吗?

生:自来水龙头。

师:哪个是轮?哪个是轴?(点击课件展示自来水龙头图片)

生:上面开关的是轮。

师:这个是直的,为什么会是轮呢?

生:它转动起来就是。

师:噢!它转动起来就是一个轮,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轮。那哪部分是轴呢?生:下面的那根是轴。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像水龙头一样变了形状的轮轴还有很多。还有吗?生:自行车。

师:自行车哪个部位?

生:龙头。

师: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生:手握的地方是轮,下面的那根是轴。生:吊井水的那个。

师:是辘轳。

生:吊扇。

师: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黄老师还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找一找生活当中

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这些轮轴帮我们

解决了哪些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表

生1: “它是左右运动的。 师:左右运动,嗯,请坐。再看一次,注意观察这个摆物,下面这个重物教摆物,再看一次。(再次演示单摆运动)你能在黑板上画出它的运动轨迹吗?(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弧线) 师:这是李冋学画的摆物的运动轨迹。你有没有要补充的? (另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带箭头的弧线) 师:尚冋学,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带上箭头呢? 生:(边在黑板上比划边说)因为它是这样来回晃动的。它一开始是往这,然后在往这摆。 师:那你告诉大家这个箭头代表什么呀。 生:代表着单摆摇动的方向。 师:非常棒。他说箭头代表这个单摆运动的方向。好,老师把这两位同学的画在一块,你们来看一下。(在黑板上画一条双箭头的弧线)单摆的摆动 轨迹可不可以这样画? 生:可以 师: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摆物其实还是挺大的是不是,你想象一下,可不可以把它缩小成一个点,把它缩小成一个点(在弧线上点了一个点)。这个时候,大家想一下,这个摆物的运动轨迹可不可以说成这个点的运动路线呢?生:可以 师:可以。所以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物体的运动可不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点的运动?生:可以(学生有些迟疑,只有三两个学生回答)师:刚才这个竹蜻蜓,它的运动方式大家说出来一部分,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回忆一下,这个竹蜻蜓到底是怎么运动的。 师:我们的生活中呀,除了单摆这样的摆动(在黑板上上贴上“摆动”), 还存在很多种运动方式。今天,老师就给大豕准备了其他几个小物品。一起看,(拿出风车)玩过吗? 生:玩过 师;你可以让它动起来吗? 生:能 师:(拿出钢尺)这个我们以前用过吗?生:用过 师:在哪里用过?生:声音的产生师:非常棒!声音的产生,我们曾经用过它,你还记得我们当时怎么用的吗? 师:(拿出易拉罐)易拉罐,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怎么可以让它动起来?师:(拿出玩具车)一个小车,后面带个小绳,你能让它动起来吗?

小学科学周围的动物课堂实录

小学科学《周围的动物》课堂实录 一.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知道祝老师想说什么话吗? 师:你说。 生:动物。 生:你们见过动物吗? 生:动物长得什么样子? 师:还有呢? 生:你们还见过什么动物? 生:你们带来了什么动物? 师:好!讲得很好!——老师个子这么高,可很喜欢小的东西。如:象你们这样的小朋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所以,今天老师挑《周围的小动物》来上,(打开课件片头)还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你瞧!(出示动物卡)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喜欢!”那我就来考考你。(出示各种动物卡让学生辨认)生:喜鹊、青蛙、乌龟、大象、孔雀…… 师:真不错!你们觉得这些卡好不好啊? 生:好! 师:想不想要啊? 生:想!

师:看来,今天李老师只能忍痛割爱了。谁上课表现最好!我就将它送给谁,看谁拿得最多?——有没有信心啊? 生:有。 二.学生相互交流课前获取的信息 师:好!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有关周围小动物的信息,有带回来的举手。 师:请有小动物带来的同学先说一说。 生:我把一只鸭子带来了。 生:我把画眉鸟带来了。 师:你说。 生:我把小鹦鹉带到学校来了。 生:我把小乌龟带到学校来了。 师:你呢? 生:…… 师: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小动物吗?——你说。 生:我把小白兔带来了,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雪白的身子、还有三瓣嘴。 师:你讲得不错!奖你一张沙漠之舟——“骆驼”动物卡。请你将背面描述骆驼的儿歌读一下。 生:(读儿歌)“沙漠之中有一舟……” 师:下面接下去谁来,你可以指着自己的小动物解说。 生:我的小鹦鹉它很喜欢叫,一大早就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还

很喜欢在鸟笼里玩荡秋千。

小学科学《它们都是鸟》课堂实录

《它们都是鸟》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一天,森林医院要给鸟类检查身体,这几个小动物也来了 (出示蝙蝠、鸭子、企鹅、鸵鸟),他们也说自己是鸟,这可把喜鹊大夫弄糊涂了,你能帮他判断一下吗? 生回答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鸟呢? 我们今天通过学习《它们都是鸟》这课,来一起解决这 个问题好吗?(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观察鸟的特征 (1)、交流对鸟的认识。 师: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众多品种的鸟类,你们知道哪些鸟呢?(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去搜集有关鸟的各种资料,你们带来了吗?现在请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搜集的有关鸟的图片和相关知识资料。) 师:现在,请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上来把你们小组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展示图片)

(小组代表展示搜集的有关鸟的图片和各种资料) (2)、观察鸟 师:同学们通过查资料了解了鸟的很多知识,非常棒。老师今天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一下(ppt出示)。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猫头鹰、啄木鸟的标本,还有小鸡和鸡蛋、鹌鹑蛋,我们分小组来观察标本,看它们有哪些特征。同学们,我们可以从鸟的哪些方面进行观察? (生可能回答从身体的组成部分、嘴巴,爪子的形状、身体表面有什么、飞行、蛋的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教师板书观察角度)好的,下面我们进行小组观察讨论,并且写好观察记录表。 学生针对已发的观察记录表进行观察记录,小队代表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可能概括出鸟的身体分成几部分,尖嘴尖爪,身体表面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用蛋来孵小鸟等。对于“用蛋来孵小鸟”这个特点,如果孩子们没有概括出来, 老师可适机让孩子观察带来的几种鸟蛋,想一想这些蛋从哪来的,可做什么用。 并且适机概括出从蛋里面孵化出来的,叫卵生。 (出示小鸡孵化的视频) (板书孩子们交流的特点) (3)、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师:是不是所有的鸟都是这样呢?我们再来观察更多的鸟。(出示《鸟的世界》视频) 师:这些特点当中,哪些是鸟类所独有的,而其他动物没有的?小组讨论交流

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课堂实录

《折形状》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 ●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 ●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 ●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乌龟、房屋等图片,蛋壳、纸、重物等 学生准备:胶带、鸡蛋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谈话: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一本科学书,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2、学生讨论并尝试用纸托起书本。(预测学生用手拿纸两边托起来) 如何使这张纸独立的站住?(预测学生把纸卷起来,然后把书担在上面)3、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书的重量了?

4、学生汇报:我们把纸折了起来,改变了纸的形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形状(师板书:折形状) 5、说到形状,我今天也准备了一些,你认识吗?(出示形状) 6、谈话:学生认识形状,说出名称。 7、提问: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形状,但是有许多物体包含多种形状,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出图中的物体都包含有哪些基本形状?(出示图片) 6、总结:生活中的物体不仅要坚固,还要美观,但大多数物体是由这几种基本形状构成的(锥体、圆柱体、长方体、球体)。 二、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大小。 1、谈话:刚才我们把纸折成了圆柱型纸筒,独立的支撑起了科学书,除此之外,你还能把纸折成什么形状? 2、学生讨论交流:(说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3、讨论:折纸时咱们注意些什么?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要提示学生,为了增加形状的稳固性,我们要用胶带纸把纸的接缝粘起来,要留边) 4、要求学生:每个小组的学生尽量折出不同形状的纸筒。 5、活动:学生折纸,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汇报各自折的形状。 6、老师提问:刚才我们用同一张纸,折出了不同高度、不同层数,不同大小的形状,我们这样比较这张纸的承受力,合理吗? 7、学生讨论后汇报:要考虑纸的大小厚度相同,高度相同,纸的层数相同……今天就请同学们统一用老师准备的纸来折,我们用这条边来做高好不好?注意就折一层(随学生回答出示) 8、提问:接下来我们要想知道谁的承受力大,应该怎么办?怎么验证? 9、学生讲述方法:实验////只要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放重物,如何比较?) 学生:比一比,哪种形状的纸筒放的重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怎么计算承受力) 10、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对于重物应该有什么要求呢?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植物的花》课堂教学实录

《植物的花》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你们都喜欢什么花?(月季花、菊花、牡丹花、牵牛花……)大家这么喜欢花,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花的录像。(播放录像,1分多钟。)刚才,我们从录像中欣赏了一些美丽的鲜花,那么大自然中这些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花的构造。(板书课题)[评:利用录像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龙的美丽世界,既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又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白菜花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白菜花,请同学们看挂图(出示挂图)。这是一朵白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让学生说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白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白菜花的雌蕊。(边叙述边板书花的各部分名称。)指板书、遮住板书再分别让学生完整他说一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评:让学生通过看挂图,观察、叙述白菜花的构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为解剖白菜花打下了基矗]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白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下面我们还要亲手解剖一朵白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像老师这样做。(边讲解边示范。)现在同学们注意看录像里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解剖白菜花的(放教师解剖白菜花的录像,并同时解说)。(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2)按照认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下面我们再来看录像,按照老师这样先摆好萼片,然后是花瓣、雄蕊、雌蕊。现在,大家像录像里老师做的那样也来动手解剖一朵白花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评:白菜花小,教师示范解剖的话,学生很难看清楚。利用录像示范解剖,增强了可见度,同时对解剖步骤进行详细解说,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容易掌握解剖技能。这就充分发挥了电化教学的优势,增大了教学密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白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白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认识桃花的构造。 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菜花的构造,下面再来认识一种新的花(出示桃花模型)。这是一朵挑花的模型,请你仔细观察,桃花又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桃花也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 3.认识完全花。

小学科学《神奇的水》课堂实录

《神奇的水》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不的快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站在这里,我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你们猜猜老师期待什么。 生:老师期待我们精彩的表现。 老师期待我们精彩的发言。 …… 师:其实老师期待我们今天的40分钟是一种愉快的聚会;期待我们今天的40分钟是一次愉快的学习过程;期待我们今天的40分钟,能唤起大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课文中写的是村子里的人对水的渴望。 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缺水地方的孩子需要水。 …… 师:那潺潺流淌的溪流、淙淙奔流的江水都可从这个字想到。 2、作者想借这个字说什么呢?请打开书本读一读。 生读。 师:作者想借这个字说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

我们。 生:作者想告诉我们: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一下子就瞅准了作者想说的话。板书:最珍贵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学生读。 师:不错,学习了课文后一定会读得更好,体会得更深刻。 3、这课有四个生字新词,我们再读读。 出示:水窖储藏钥匙一勺 请生读词,表扬。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请生再读文章中心句。 4、 师: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请同学们一小节一小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边听边想象那些生动的画面。 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待一生读完即纠错、表扬。) 5、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哪几个场景的描述写出了水的珍贵? 学生回答。 教师随机总结板书:挑水洗澡浇水 二、精读课文,感悟描写,体悟情感。 (一) 师:说明你们能边读边去想象,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村。一处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只有在难得的雨天大家才能够洗一回澡,而在炎炎暑日,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即使那清凉的一勺水也足以解除骄阳下的干燥和炎热。 (二)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去看看这一幅画面,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生读。 1、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如何感受到水的珍贵?)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

《杠杆的科学》课堂实录 教科书说明: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 板书:杠杆 二、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杠杆

师:出示杠杆图 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 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 生(齐):力点生(齐):支点生(齐):重点 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 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生(齐):想 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生组装杠杆 师:请你指出杠杆的三点?生指着杠杆汇报 师;请你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边操作边汇报:我们发现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轻; 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重。 师指着杠杆:木块在这个位置时,说法不准确。请看这段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段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应该用支点到力点、重点的距离描述;手感觉轻、重,说法也不准确,应该是手用力小、大。 师:手用的力小,比谁小?生:手用的力比重物重量小 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生:可以省力 请思考手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小,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大? (三)进一步科学认识杠杆 师: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 师演示讲解: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上有什么》课堂实录

《地球上有什么》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行星沿着它的轨道夜以继日地运行着,它孕育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地球。 师:关于地球,你都想了解它哪些知识? 生1:地球的大小。 生2:地球的形状生。 生3:地球上都有些什么。 …… 师:好,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这节课,我们先从地球的表面开始探究,看看地球上有什么? (引板书出课题) 二、我们周围有什么 师:同学们,地球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看一看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什么? (学生交流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身边说起,了解了我们周围都有什么。 (教师小结) 三、地球表面有什么

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关于地球表面地形地貌介绍的视频,看从中你又能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 生: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生: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有关地球表面上的一些信息,可是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携带方便,人们也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绘制成平面图,也就是地图。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图例和比例尺的资料,同学们搜集了吗?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比例尺,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数字式 文字式线段式这个比例尺告诉我们,在地图上的一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师:谁能介绍一下图例?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在地图上翻拍下来的图例,从图例中我们能知道好多信息,如:……等等。 师:同学们,学会了看比例尺和图例,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就简单多了。师:那么,我们会从地形图和地球仪中获得哪些信息呢?我们现在以小组的形式观察地形图和地

小学科学课《摆》课堂教学实录

《摆》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引入课题:1583年伽利略在教堂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吊灯风吹后均匀微微晃动,通过脉搏测定发现了摆钟原理,摆每次摆动的时间不变。从而制造出了准确的计时工具---摆钟。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摆的运动快慢与摆长的关系。 教师放微视频《摆》,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视频看完了,你知道摆的结构了么?摆是有摆锤,摆线组成。不同摆,摆线长短,摆锤重不同, 【学生一】回答:我知道了,摆是有摆锤, 【学生二】回答:摆是有摆锤,摆线组成。 【教师】你们说的非常好。摆是有摆锤,摆线组成。不同摆,摆线长短,摆锤重不同。 【教师】提供一个思考图片,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家里的摆种太快或太慢会影响上学和上班如何解决? 【学生一】学生思考。 、【教师】其实这个问题是与白的快慢决定的。大家猜想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学生】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谈话:同学们,根据摆的结构,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可能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 可能与摆重有关,摆重越重,摆的越快

可能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大,摆的越快 【教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秒表的使用方法。教师按学习小组发放到六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 【教师】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学生】操作练习,兴趣高。 【教师】学会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教师】教师发放摆的制作材料,每组六根细线六个螺母。 【学生】制作不同长度的摆。 【学生】指定拿摆人,计时人,数数人然后集体操作练习。 【教师】六个小组,测定六个摆的摆动次数。记录数据 【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总结结论 【学生】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 【教师】同学们现在能解决家里的摆种太快如何解决? 同学们现在能解决家里的摆种太慢如何解决? 【学生】学生回答。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科学到的知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杠杆课堂实录

《杠杆》教学实录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出示大石头图片)老师在路上看到一块大石头挡住了道路,想把它移到路边,可是怎么也搬不动。你能帮老师从下面的工具中选择一种来移开大石头吗?(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使用杠杆的经验,故从工具的选择入手) …… (生:用棍子来撬)怎么撬?你能上来演示给同学们看看吗? 还要在棍子下面放个小石头?放在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支撑棍子,棍子在上面才能转动)老师介绍:这就是一个支点。 请同学们用沙包当作石头,用直尺作撬棍,用橡皮作支点,一起来试一试。(学生体验撬石头)

小学科学《浮力》课堂实录

小学科学《浮力》课堂实录 先送一句话给大家,要像观察家那样思考 一、感知浮力理解浮力 师生互动 师:它们为什么会浮? 省:它们都是有重量的物体。 师:它们的重量来自哪里? 生:地球。 师:气球落到水槽里,一个字说这个现象—— 生:浮。 师:是什么让它浮起来的?一个字概括—— 生:水。 师:有同学感受过浮起来吗? 生:死海里。 生:游泳池里。 师:同一个地方就不要说了。在别的地方有没有感受过这个力?生…… 师:有没有同学没有感受过这个力? 一生举手说没有。师喊这生到讲台前,让其感受浮力。 师:按我说的去做。双手抱住气球,轻轻地压入水中,说感受。生:压下去一点。

师:再继续轻轻地往下压。 生:压不下去。 师:换一个,用木块。把木块按到底部,慢慢松开手。 生:向上有无形的力,把这块木块托了上来。 师:这个学生做,你们看。 师:按下去,突然松开手—— 生:我觉得是跳。 师:换一个词 生:升或飞更准确。 师:物体在水中受到压力、浮力。 二、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有大小 师演示……沉下去 生:不受力。因为它比水要小。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浮力往上升,重力往下沉。这个物体的重力大于水的浮力。而不代表它没有受到浮力。 师:其实他说出了浮力的秘密。 生:浮力大于重力时,浮;浮力小于重力,沉。 师:浮力等于重力时呢? 生:处于悬浮于睡眠。既不上浮也不触底。 三、探究所有物体都受到浮力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小组讨论 师巡视。

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思考:受到浮力物体与不受到浮力物体有什么不一样? 生:把石头按固定的米数下落,再往水里扔。比较在空中和在水里,石头下降的速度。速度慢的,就说明受到了浮力。 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有误差。石头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如果受到空气的阻力小,比水的阻力大,就不能证明是否受到浮力了。 师:反驳了。 生:用弹簧秤测量。如果停住了,就在 师:“停住了”是什么意思?弹簧秤在水中与不在水中有什么变化?【感悟:个人感觉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回答,思维在不断地交集、呈现,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可老师听到“用弹簧秤测量。如果停住了……”立即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学生在思考回答时,最好还是不要打断,让学生说完。可能这个学生说的,恰是老师心里想得到的。所以忍不住打断了。一打断,就影响学生思考,进而影响学生的回答。我们经常也会遇到正在思考时,被打断,然后思路就接不上了。】 生:受到阻力了。刻度会不稳定。 师:拉长、缩短受到浮力。 师:测量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怎么测? 生:第一步物品挂在弹簧秤上。找足够深的水,把弹簧秤挂上物品。把刻度放在水面。如果与空气的读数比较。 师:比较二者的差异就是浮力。

《穿衣服的科学》课堂实录总结

《穿衣服的科学》课堂实录总结课时: 2课时 1)通过自身做服装设计师为Joy和Bill设计衣服,培养同学积极参与意识和探究的兴趣。 2)能根据不同天气、不同场所选择应穿的衣服,能正确表达自身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3)了解不同的场所、天气对穿衣的影响,从而学会合理地选择衣服。 通过研究能发现不同场所和天气对穿衣的影响,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地选择衣服。 英语是世界各地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它作为一种语言,仅靠每周的三节英语课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平时多听、多说是学好英语的基本途径。 随着北京市申办XX年奥运会的胜利,北京市的各项建设都在飞速发展,北京市民也掀起了学英语、说英语的高潮。为了给小朋友们提供更多的听、说英语的机会,教师尝试着把英语引进《科学》课的课堂。 一年级的科学课《穿衣服的科学》一课中要让同学明白不同的服装有不同的用途,和服装的衣着应根据季节、场所等而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从英语老师那里借来了小朋友们在英语课上非常熟悉的两个小朋友的图片。一上课,

教师先告诉同学:“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位你们非常熟悉的客人,你们看看他们分别是谁?”这时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分别说:“Joy”、“Bill”老师说:“那你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小朋友们马上挥舞着小手高兴地打招呼道:“Hello,Joy!”“Hello,Bill!” 点评: 教师能够把小朋友们英语课上熟悉的人物引进课堂,容易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同时也初步体现了课堂整合。 教师告诉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请Bill和Joy来当“时装模特”,请你们来当小小服装设计师,为他们设计服装,谁愿意先来试一试?”关于设计要求,老师没有任何限定,也没做任何提示,让小朋友们充沛展开想象。小朋友们为Bill设计了白衬衣、红领带和西服套装等;他们认为Bill 穿上这些服装会显得更精神;小朋友们为Joy设计了牛仔裙、颜色鲜艳的纱裙、婚纱等漂亮的裙装,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使Joy更漂亮。首先,老师对小朋友们设计的服装从美感上给予肯定。这时,老师追问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冬天!”教师进一步引导小朋友们考虑Bill和Joy在冬天衣着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服装合适不合适,同时联想到自身。想一想,冬天应该穿什么样的服装?使同学明白衣着服装时不只要注意漂亮,还应考虑到季节的特点,在不同的季节里应穿不同的服装。

四年级科学:《昼夜的变化》课堂实录与评析

四年级科学:《昼夜的变化》课堂实录与评 析 《昼夜的变化》课堂实录与评析(获2005年全国年会一等奖)教学内容:昼夜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内容标准自编。)教学内容:昼夜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内容标准自编。)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准备:地球仪、投影仪、视频展示仪、手电筒、数码相机、橡皮泥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白天与黑夜,根据你的观察和经验,能说一说地球上什么情况下是白天?什么情况下是黑夜? 生:太阳升起的时候是白天,太阳落下去的时候是黑夜。师:是啊!如果老师用灯座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当灯座上的灯泡发出亮光,看看地球仪上会出现什么现象?生:地球仪上一半是亮的。一半是暗的。 师:你能说一说,老师这会儿儿插小红旗的地方是白天还是黑夜?为什么?

生:白天,因为灯光照射在插小红旗的地方。 师: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谁能画出太阳在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吗? 生画图,描绘太阳在空中移动的轨迹。 (评析:学生对昼夜变化的感知是零碎的,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把握认知的起点,构建一个初始的认知模型。) 师:小组之间互相看一看,交流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视频展示仪上,描述自己的作品。生:这个是地平线,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太阳在地球的最东边,到了上午,太阳就到了地球的上边,到了下午,太阳即将落下,太阳到了地球的西边。深夜,太阳落下,到了地球的另一边。 师:看了这幅图,有什么想法? 生:看了这幅图,是乎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与我们看到书中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你认为这样的解释对吗? 生:错,我们肉眼看到的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但书上说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 对此,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生: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现象与书中讲的不一致呢?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课堂实录

光的反射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上课前请同学看书预习5分钟,完成讲学稿上的预习作业 :师:上节物理课我们知道了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生甲:影子的形成 生乙:小孔成像 生丙:日食、月食的形成 师:回答得很好,那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呢?生甲:排队站直 生乙:射击瞄准 生丙:挖隧道时利用激光准直 师:回答得很好 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师: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仍在原来的物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一、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1:图1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见课件) 步骤:1、先在反射面上标出入射点O 2、过入射点画出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标上箭头,写上等角) 例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镜面的位置。(见课件)

小学科学《种子的构造》课堂实录.

《种子的构造》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 1.师:绿豆发芽实验装置一套,浸泡好的绿豆、四季豆、蚕豆、花生、葵花子,每组一包,镊子每组二把,投影片(活动记录单)。 2.生:各种各样的种子每种二三粒,放大镜,收集有关植物的知识。 课堂实录和评价 一、从同学知道的动身,引导同学明确探究任务 师:春天到了,从今天起,我们将研究一种新的事物。(师板书:植物。生齐读一遍)关于植物你知道什么? 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 生:有些植物能做中草药。 生:植物有花、果实、种子、根、叶各局部。 师:还有……(同学补充:茎) 生:植物都是由种子长成的。 师:所有植物都是由种子长成的吗?(同学补充:有的是,有的不是)生:植物的生长除了需要水和阳光,还需要营养。 师:同学们课前收集了很多植物的知识,有些植物的生长是由种子发芽开始的。从一粒种子长成一株植物容易吗?(随手从门背后取出一株开了花的油菜) 生:不容易。(齐) 师:(手持油菜)对,它的生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植物的研究也将要用较长的一段时间,这节课,我们先从植物的什么研究呢?

生:种子。(师板书:种子) 师:关于种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同学考虑了约半分钟) 生: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植物?(师板书:种子→植物) 生:种子怎么发芽?(师板书:种子怎么发芽?) 生:种子里面有什么?(师作为课题板书:种子里面有什么?) 生:为什么种子能结出更多的种子? 师:种子自身能直接结出种子吗?(师望着提问同学)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种子长成植物,开花、结果后结出了更多种子?(生点头,师板书:为什么结出更多种子?) 师:还有问题吗?(无人举手)你们都想研究这些问题,而老师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指:种子→植物)你们有兴趣吗? 师:其实种子能长成植物的秘密就在种子里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种子里面的秘密。 [自评]关于植物知识的介绍,改变教材先交流,再整理到活动记录上的布置,而是先让同学课前搜集记录,再全班性交流,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信息量。出示完整的油菜植株,利用同学已有经验,将同学的关注点由植物牵引到种子,并让同学提出关于种子最感兴趣的问题,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又了解了同学的真实想法。教师抓住核心问题,自然导入探究活动。 二、从同学的猜测入手,引领同学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都带来了不少种子。请你选一种最感兴趣的种子,在小组

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液体的热胀冷缩》课堂实录 陆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既能呵护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又能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持续热情呢?我认为学生对周围自然事物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们的科学教学就应该把握这份可贵的好奇心,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在动中学习浅显的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在动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科学的解决问题;在动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学会严谨、缜密的思考。从而敢于大胆猜想、敢于创新。下面我结合《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课堂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一、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课堂学习行之有效,必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就得让孩子们心动。为此,教学中我常常会努力挖掘教材,采取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利用学生的心理,让孩子们心动起来,我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导入部分,是运用到了常用的谈话教学法,但是我结合了多媒体以及出示实物的方法来创设如下情景:在天气有点冷,老师想喝热牛奶,于是我把牛奶连盒子一起放在热水里热一热,(同时演示加热牛奶)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生:“牛奶鼓起来了!” 师:(拿起管子插入牛奶,牛奶喷出来了!)“怎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当牛奶喷出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惊奇的声音的时候,我从学生好奇的表情中,我知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高涨了,对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求知天性的。在这样一个勾起强烈探究欲望的课堂起始,孩子们哪能不心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知道!那么想让自己像科学家一样吗?”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这时我出示上节课所用到的“试管气球皮实验”。 师:“你能回忆下这个实验怎么做的,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 生:“水受热体积变大,水受冷体积变小”

粤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课堂实录

物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过程: 师:首先,我想问问你们喜欢科学课程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很多实验。 生:我也喜欢!因为科学课上尽是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生:因为科学课能使我们明白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是怎么回事。 生:因为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开动脑筋搞一些小研究。 师:同学们说的对。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一个科学问题,请同学们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看录像:1.在煤气灶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有烧开,壶中的水就直往外溢。2.水泥马路是由许多水泥块拼成的,水泥块间留有缝隙。) 师:同学们见过这两个现象吗? 生:见过!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马路间的缝隙是为了方便雨天向地下渗水的;壶中的水往外溢,是因为水一加热快烧开时,壶里的热气就会越来越多,就把水挤出来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马路间的缝隙并不大,用它来排水不大现实。我想马路间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天气太热,车子太多时,由于马路太热而容易走形的问题。

生:我觉得是热胀冷缩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会回答) 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那样呢?我们得像科学家那样去寻找证据,通常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收集证据呢? 生:摆事实,举例子。 生:做实验!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做一个实验。 (展示各组均有的实验装置──固体金属球、金属环、支架、摄子) 师:和老师一起试一试金属球能不能通过金属环? (师生共同操作: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有的用摄子挟住金属球,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 生:老师我们组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过去了。 生:我们把金属球吊在支架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从上到下来回都能通过。 生:我们先把金属环固定在支架上,用摄子夹住金属球从金属环的上方开始向下通过金属环,也可以从下向上通过金属环。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金属球不能通过金属环?看哪组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妙? (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实录

《风的形成》课堂实录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师:“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 生:风 2.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 生:猜测。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活动一:风从哪里来? 1.师:你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 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 2.课件展示有关风的音像资料。 谈话: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 (学生思考,回答) 3.讨论: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想办法制造和感受风? (分组活动) 4.汇报:刚才的活动中,你们都是怎么做的?风虽然看不见,但我们通过吹、扇等动作,脸上感到有凉气,看见了头发飘动、纸条摆动等,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就可以判断有风。引导:想一想刚才我们吹的、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变化?这说了风是什么? 5.学生猜测感受: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二)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三)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你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自制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大花生油瓶小塑料水瓶)蜡烛火柴香。实验桌上另有一张记录单。) 2.讨论、交流设计思路,教师指导补充完善。 (第一步:摆好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在大瓶内放一根未燃的蜡烛; 第二步:把点燃的香,放在大瓶的侧洞口外,观察烟飘动的路线; 第三步:点燃大瓶内的蜡烛,依然把点燃的香放在大瓶的侧洞口外,观察烟飘动的路线。) 如果我们现在来做实验,你认为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安全) 3.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4.汇报交流: (1)没有点燃大瓶内的蜡烛时,大瓶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斜面的作用》课堂实录

《斜面的作用》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能制定一个较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的课件,纯净水桶一个,厚实的大木板一块(较长)。 2、学生(个人或每组)准备: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平整光滑,长度为50厘米的木板和四块高低不同的木块),重物(载重小车和一盒钩码),测力计(平板),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谁能把这桶水搬到这桌上来?(出示一桶矿泉水) 生1:(一个男生很吃力才抱上去。) 生2:(一个女生提不动。)

师:你能利用这块木板,把水桶放上桌子吗?(这时教师出示一块木板) 生:(还是刚才那个女生,把木板搭在桌缘上,把水桶滚到桌上)师:两次搬水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生:轻松了一些。 师:看来这木板还真起了一点作用,其实像这种斜架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板书:斜面,并多媒体展示斜面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感觉到利用斜面来搬水能怎样? 生:可以省力。 师:在黑板上画出斜面实验图,并板书:斜面能省力,同时揭示课题并板书:斜面的作用 (评:教师通过让学生搬运水桶和用木板把水桶推到桌上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际搬水活动体验到斜面能省力,从而为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作好铺垫。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知识。) (二)、自主实验,探究问题。 师:到底斜面是否真能省力?(多媒体展示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通过科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证明这些问题呢?你看老师给你们的材料,互相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验证这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利用材料验证讨论结果的可行性)教师巡视指导。 (评:先让学生自己讨论怎样利用材料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