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材料作文 微时代 来临 导写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材料作文 微时代 来临 导写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微时代’来临”导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近两年发展迅猛。有关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的东风,吹来了“微”观念的普及,也催生出微电影、微小说、微童话、微新闻、微评论、微视频等新鲜事物。一方面,寥寥数语并不妨碍一篇微小说完成人物的塑造与情绪的表达,90秒的时长同样可以演绎一个情节紧凑的电影故事;另一方面,3G手机、MP4等媒介,让人们得以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碎片”,微小说、微电影等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人们即时消费的诉求。有人说,“微时代”已经来临。

面对“微时代”,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大加挞伐,有人沉思不语……

你如何看待“微时代”中林林总总的现象?请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两年,我国微博用户飞速增长,普通网民寻求到了一个表达更快捷、交流更及时的平台。政府部门也纷纷利用微博,及时发布信息,问政于民。微博问政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等优势,确实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微博打拐”,集中社会力量,聚集网民智慧;“微博卖菜”,利用网络人气,体现网民爱心——这些让我们感受到网络的温暖和力量。在微博东风吹拂之下,“微”观念开始急剧升温,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新闻……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微”不了的。由优酷网制作的“11度青春系列剧”短片《老男孩》引发网络热浪,掀起了微电影热潮,国内的视频网站都纷纷推出自己的原创网络视频拍摄计划。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高高在上”的姿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小人物、小命运、小细节等方面;微电影利用互联网即时传播特色,受众广,影响力大。与此同时,一些网站纷纷举办微小说大赛,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热情。有人甚至认为,微小说扩大影响范围是不可阻挡的,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的文学“地图”。虽然140个字的字数限制让微小说在思想以及内涵表达方面有所欠缺,其成长发展也未必成熟,但作为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新形式,微小说独特的文本样式和内在品质也许将推动文学的发展。有专家评价,微小说是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140个字的限制,逼迫作者锤炼语言,去掉繁复的形容词、副词,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张力。

“微时代”的来临,契合现代人空闲时间零散的需求,给人们带来许多新鲜感受,带来许多便利,无疑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微电影,成本低、门槛低,有利于挖掘新人;通过网络传播,弥补了大银幕的不足,有利于促进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微时代”其实是快餐文化新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带给公众更多的浮躁。对于普通人,在享受着“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在唾手可得的便利中日益懒惰。每天沉迷于各种短小的新闻和微博留言,长此以往,形成媒介依赖,很多人只有“知情欲”,缺少独立、严肃的思考精神。如微电影,反映了大众娱乐化心态,迎合“微时代”下浮躁的心理需求;过低的门槛使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过快的传播往往会产生误读。有了以上思考,就有了辩证意识,一篇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或框架也就形成了。具体写作中,可以从某个角度切入,谈“微博”“微电影”的利弊,可重点谈“利”或“弊”中的某一方面,凸显主要观点,如“莫让‘微表达’变成了‘浅表达’”“‘微创作’,路在何方”;也可着眼整体,谈对“微时代”来临的整体认识,如“‘微时代’:便利还是浮躁”等。

【佳作展示】

“微时代”:坚守心中的

那份“静

王晟

微博在2010年横空出世后,微电影、微小说相继问世。庞大的微博群体,无处不在的“微”生活似乎宣告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急促匆忙,微博更好地满足了当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但浮躁之风也愈加严重。如何在“微时代”中能给自己留一份“静”,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月8日,立冬,期满,归。184天,最长的半年。大家都好吗?外面蹉跎吗?”这是高晓松出狱后的第一条微博。半年前,知名音乐人高晓松醉驾入狱,远离了浮躁的娱乐圈。这半年里,他听雨声创作《大武生》主题曲《如梦令》,翻译了马尔克斯的《昔年种柳》第一章,写诗集《纪传体》,看《大英百科全书》……这半年里,高晓松可谓收获颇多,也难怪他敢问出“外面蹉跎吗”。

之前,浮躁已使高晓松在娱乐圈有些迷茫,“醉驾门”事件就是例证;而在入狱的这半年里,高晓松却找回了久违的那份宁静,让灵魂得以平静。这半年里,大狱之中的高晓松并不蹉跎,他的灵魂在那份静中得以升华;也正是如此,他才在短短半年里收获颇多,在出狱后变得沉静,荣辱不惊。

静可以让人清醒,让人冷静,让人更好地思考人生,这份静,在“微时代”中显得尤为重要。

高晓松的例子是极端的,并不是只有身陷囹圄,才能让人心静。有“微博女王”称号的姚晨,粉丝无数,在微博界可谓“一呼千应”,可她并没有因此迷失自我,而是利用微博“发声”,关注公益,传递爱心。跟过去大多分享生活感悟的微博相比,姚晨在微博上关注的焦点日益扩大,不但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甚至有时候还表达一点愤怒。“告某些假正义之士:演员是我的职业,公民是我的身份,同时我还是个大活人,活着就会对任何事情有反应有立场!”这是姚晨前不久发布的一条微博。显然,明星光环给了她号召力,无形中也增加着她的压力。每当遇到困惑的时刻,姚晨就转向公益寻求力量,“有时候帮助他们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你看到那些条件如此艰苦还在努力活出个模样的人,你那些烦心事又算得了什么呢?”姚晨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快乐阳光的自我,坚守着内心的那份宁静,稀释了焦虑;她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影响和感染了她的微博粉丝。

许多人在微博上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情绪看似得到了缓解,殊不知那只是短暂的。也许,只有当我们找到心底的那份安然,坚守心底的那份宁静,才能在浮躁的“微时代”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吧。

手捧《宋词》,目光长久地停在苏轼的《定风波》上,“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常痴痴地想,何时可以从这浮躁的“微时代”中回到那“一蓑烟雨”的江南小巷,却突然明白,只要心中坚守一份“静”,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浮躁的“微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守住心底的那份宁静!

【点评】

首先,文章从“坚守心中的那份‘静’”的角度立意,扣题紧。其次,素材的选择和分析颇见功底。高晓松“醉驾门”事件的正反解析,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和思考的深入;对“微博女王”姚晨材料的运用,鲜活而准确,分析也很有见地。全文语言简洁,论述分析逻辑严密,结尾两段的诗意想象,为文章增添了散文化韵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