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21《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的理想。

3.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常见的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的理想。

【使用说明】

1、利用读书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预习课中熟读课文,且做到当堂背诵。认真研究学案,运用好双色笔,圈点勾画故事的

主要信息,对关键句子作好批注。

3、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4、展示中交流合作、质疑。最后思考问题总结本课知识,完成检测题。

【知识链接】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1——通假字:

文言词语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无论魏晋:

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言词语3——一词多义

1、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 2、舍

便舍船,从口入( ) 屋舍俨然( )

3、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4、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补充:

文言词语4——找出文中的同义词

要—

悉—

文言词语5——其他

屋舍俨然()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欣然前往()

1、句子翻译(先解释重点词)

初极狭才通人: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二一《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3、相关资料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 与外人间隔()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不足古义:今义: 开朗: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 4、通假字 便要还家通,。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合作探究】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 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

21桃花源记导学案

新授课: 21、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会的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1、 积累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解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家作品简介 ①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由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辞官。 ②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辞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2)俨然()(3)阡陌()()(4)问津()(5)邑人()(6)诣太守()(7)垂髫()(8)发髻()(9)两鬓() 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 B.便yāo()还家 C.yuán()溪行 D.xún()病终 E.欣然ɡuī()往 F.后suì()无问津者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 B.着:()() C.间:()() D.率:()() E.语:()() 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 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 5.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 B.后遂无问津者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7.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 B.告诉 C.说 (4)处处志之 A.同“讠志”,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A.断绝 B.独一无二的C.穷尽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6)芳草鲜美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C.味道好 D.新鲜肥美 (7)屋舍俨 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 D.严厉的样子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A.延长 B.推迟 C.聘请、请 D.伸展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属:阡陌:垂髫: 要:绝境:遂:惋: 9.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0.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至少三个) 11.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2.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1 桃花源记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东晋末年,士族地主把持朝政,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恭帝自立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南朝宋政权。饱经战乱的人民渴望过上安定的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作,代表了民众的这一心声。 第一课时 积累词汇,通译全文。 1. 读准字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及郡.下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2.熟读课文及课下注释,解释词义。 ① 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今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资料链接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交通指运输业等妻子指男子配偶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不管 鲜美食物味道好俨然形容很像 如此这样仿佛似乎,好像 不足有欠缺,有缺点缘缘故,缘分 延延长津津液 ②一词多义。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之:闻之()忘路之远近()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③根据意思,写出本文成语。 与世隔绝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没有人探求。()和世俗隔绝。()明确: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合作探究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巩固提升 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课后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练习及 答案 内容预览: 九年级语文作业纸NO.7 课题:桃花源记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 一、注音。 1.垂髫( ) 2.豁然( )3.俨然( ) 4.诣( )5.骥( )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便扶向路()2.悉如外人() 3.欣然规往()4.诣太守() 5.缘溪行( ) 6.无问津者(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1.妻子古义:今义:2.无论古义:今义: 3.交通古义:今义:4.绝境古义:今义: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阅读语段,做文后的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写桃花源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2.这段文字写了桃花源中的景色,用“ ”一句总写渔人的感受。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图景与当时?形成鲜明的对照。 3.这段文字表现了人们对的厌恶和对社会的追求。 4、.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俗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 5、第二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6、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和平共处的理想社会。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书里也描写了他所想象的实行公有制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 ”,意即。真是与陶渊明不谋而合。 7、“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8、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西吉县实验中学主备人宋江珍 【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初步学会利用注解来读懂文言语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变化,积累文言词语。 2、翻译课文,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和“世外桃源”的真切含义。 2、评价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预习交流】 1、解题并了解作者: 陶渊明:名,字,(朝代)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动乱不安中,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 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 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政权合作,不满黑 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 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明朝诗人魏学洢的《核舟记》。 2、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yǎn()然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垂tiáo( ) 叹wǎn( ) 刘子jì( ) 语()云便要.()还家 3、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4、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1)、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边听边注意正音。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2)、朗读练习: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3)、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全班齐读。 【合作交流】 (一)、参照书下注解翻译第一自然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师指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二)、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一展身手默写一下第一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早年生活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 父亲去世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乡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他发现自己原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头,桃花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远近”;洞极狭且深不可测仍然只身进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为仙,却有寻常人饮食起居;若为隐,一洞隔离人世几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渔人出洞后尽管“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时最终是迷了路。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1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师生共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资料链接】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 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 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 绝与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 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 ..交通( )() 便要.还家()黄发垂髫. ( )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 诣.太守( )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2018部编 八年级下语文 桃花源记 讲义及答案

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年-396年)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可爱,落花散乱繁多。捕鱼人很为这里的美景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要走到桃林的尽头。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图’,富有诗的意境。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八年级语文上21桃花源记导学案(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课时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2.朗读、背诵课文。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基本的实词虚词,用现代汉语通畅地翻译本文。 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练习 教学媒体黑板导学案 ***作者及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初步理解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 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照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他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邑.人 间.隔语.云诣.太守刘子骥.问津.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其诗 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园田居》。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实词 落英 ..缤纷欲穷.其林

(完整版)《桃花源记》导学案(正式有答案)

班别:姓名:学号:评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主备人:李聪协编:莫少波甘国定审核:梁健时间:2014.4.20 【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3、学习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准确的特点。 【材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名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 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大约生于365年,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于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 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 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 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 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 花源诗》前边的“记”(《诗》的序言)。《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 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 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诗》和《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 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 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预习案 一、初读课文,标注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认准读音和字形: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怡.然() 便要.还家()间隔 ..()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问津.()此中人语.云() 二、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如:a.武陵人/捕鱼为业。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三读课文,读懂文意,注意课文注释和一些古今异义词。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综合练习 一、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二、谋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三、文章脉络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四、写作方法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 3.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学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分析课文,探究主题。 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归纳整理。 第一课时 课前导学: 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3遍,必须大声朗读,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况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2、一词多义: 复前行()不复出焉()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寻病终()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 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注意朗读的节奏。 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 芳草鲜美:古义:今义: 阡陌交通古义:今义: 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 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 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屋舍俨然古义:今义: 缘溪行古义:今义: 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写在下面(至少6个): 4、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 班级:姓名: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16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通“垄”。④牧竖:牧童。 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2)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___ (3)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4)遂.缘小溪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樵童牧竖相征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 4.【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参考借鉴】桃花源记导学案-答案.doc

《桃花源记》导学案学生用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又名,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浔阳柴桑人。(朝代)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二、字词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 ..间.隔 ..然阡陌 黄发垂髫.便要还 ..家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解释下列加点重点词语 第一段 捕鱼为.业:缘.溪行:夹岸 ....:甚异.之:欲穷.其林: ..:落英缤纷 第二段 仿佛 ..:桑竹之属.: ..:俨然 ....:平旷 ..:便舍.船:豁然开朗 阡陌 ..: ....:怡然 ..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第三段 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妻子 ..: ..:邑人 绝境 ..:延.至其家:语.云:为.外人道 ..:乃.不知:无论 第四段 既.出:扶向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寻向.所志.:遂.迷: 第五段 欣然规.往:寻.病终:问津 ..: 3、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文言知识 ①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②词类活用: 复前.行 欲穷.其林 ③一词多义 便舍.船,从口入: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欲穷其.林: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既出,得其.船: 武陵人捕鱼为.业:忘路之.远近: 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甚异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闻之.,欣然规往: ④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交通: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不足:如此: 三、理解课文 1、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桃花源记--八年级下册语文

9 桃花源记 课题桃花源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 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皆、具、妻子、 交通”等。 3.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2.查阅有关资料,初步疏通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进一步品味语言。 3.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 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课 前 预 习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 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 陶渊明时年57岁。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 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 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 趣。

《桃花源记》导学案带答案(最新整理)

书院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桃花源记》课型第一课时设计人苑耀允时间2019.2本节目标 1.作者简介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适“请节”,世称请节先生。浮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散文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家,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因生活。胸渊明是田圆诗派的鼻祖。《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五字古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2.有关“记”:“记”是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解释句中画横线词语 (1)芳草鲜美:新鲜美好(2)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3)便舍船:离开(5)黄发垂髫:老人,小孩(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6)便要还家:同“邀”邀请(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7)咸来问讯:全,都(9)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11)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2)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10)复延至其家:邀请(14)诣太守:拜访(13)处处志之:做记号(15)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7)后遂无问津者:访求,探求(16)寻病终:不久(18)穷:尽头(19)缘:沿着,顺着(20)悉:全,都。(21)属:类。

4.一词多义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此人ーー为具言所闻。(给。)③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其①欲穷其林。(那。)②得其船。(他的,代渔人的。)③太守即遺人随其往。(他,指渔人。) 舍①便舍船。(放弃、丢下,文中指离开,)②屋舍俨然。(房屋。) 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作记号,)の寻向所志。(记号,)人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竟然。)②乃不知有汉.(竟。)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不久) 5.词类活用 溪行,(名词用作动词,沿着,)欲穷其林,(形客词用作动词,穷尽 复前行。(名词用作状语,向前。)处处志之。(名词用作动词,作记号。) 未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寻病终。(动词用作时间副词,不久。) 6.古今异义 芳草美(鲜艳美丽。)交通(交错相通,)妻子邑人(妻子和ル女 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魏晋(更不必说。)不足为….(值得。) 7.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请,)具答之(通“俱”,完全、详尽) 8.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及郡下,诣太守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目标检测 本文的作者是晋代人_______________,文章以渔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到离开桃花源,再到 ______________,由文章内容凝缩生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中出现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 1.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第二、三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理由是什么? 3.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话的表达作用是多方面的,请写出两点。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