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由唐纳德·A·诺曼着作的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第一章日用品中的设计问题

“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

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第二章日常操作心理学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5)感知外部世界状况

6)结实外部世界状况

7)评估行动结果

在日常情况下,行为是由头脑中的知识、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决定的。人类习惯于利用这一事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或是降低对这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第三章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人们依靠着两种类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前者包括各类事实和规则。例如:“红灯亮了要停车”…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而程序性知识则使人知道如何演奏乐器,如何在冰面上把爆了胎的汽车平稳地停下来,如何在打网球使有效回击对方发过来的球,以及在说“frightening witches”这个词组时,知道如何正确地移动舌头。程序性知识难以用文字、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语言来教授,而最好的教授方法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因为就连最优秀的教师通常也无法描述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大多是下意识的。

艾伯特·贝茨·洛德用实例证明说,“叙事歌唱艺人”实际上根据诗歌的韵律、主题、情节、结构和其他特征,对史诗进行了再创作。他们的技能出众,但并不是靠死记硬背。一

部长篇史诗,艺人们只需要听一次就能在数小时或一天后,“逐字逐行”地背诵出来,这一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史诗中的多重限制因素。洛德指出,实际上前后两次背诵的诗歌并非一字不差,但听众会觉得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具有同样的韵律,而这些才是听众所关注的。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成两大类:短时记忆(STM)和长时记忆(LTM)。

短时记忆存储的是当前信息,信息自动进入短时记忆,并可毫不费力地提取出来,但这种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一般只能存储5-7个信息项目。如果对记忆内容加以复述,存储量可达10-12个信息项目。

长时记忆存储的是过去的信息。她的存储和提取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并非实际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经过了一个解释加工的过程,因此会出现偏差或更改。我们能否有效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知识和经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初解释这些信息的方法…长时记忆的问题不在于她的容量,而是在于她的组织--如何存储和提取信息。如果记忆材料具有一定意义或是与已知信息相吻合,存储和提取过程就会容易很多。如果材料没有什么意义,就必须先对其进行解释加工,然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第四章知道要做什么

文化行为准则以基模(schemas)的形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得以体现。基模也就是知识结构,由一般规则和信息组成,主要用于解释情况,指导人们的行为。在一些固定的情况中(例如,在餐厅吃饭),基模会很具体。认知科学家罗杰。希安可和鲍勃。埃布尔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遵循事先写好的“稿子”(scripts)行事。社会科学家欧文。戈夫曼把规范行为的社会因素称为“框架”(frames),并且展示了框架控制人类行为的过程,即使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况或文化中。

记忆中的信息被重叠在一起,这是对联结主义学派记忆理论的粗略概括。其实,信息进入记忆之前,还必须经历一个加工过程。

当我们经历两件相似的事情时,这两件事就会融合在一起,形成某种一般化的“原型事件”,这一原型便会控制我们对其他相似事件的解释和反应动作。如果所经历的事情与这个原型相差很远,那它就会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

如果有1000个类似的事件,我们就会把它们综合成一个原型。如果只有一件事与众不同,我们也会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且不与其他事件混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我们的记忆中似乎就只有两类事件:一般事件和特殊事件。一般事件发生的概率应是特殊事件的1000倍,但在我们的记忆中,特殊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不一般事件低。

这就是人类的记忆。我们总是把类似的事件融合在一起,而过分地强调不同寻常的事件。第五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差错、失误(skip)是下意识行为,错误(mistake)产生于意识行为中。

失误可以分成六类:撷取性失误(capture errors)、描述性失误(description errors)、数据干扰失误(data-driven errors)、联想失误(associative errors)、忘记动作目的造成的失误(loss-of-activation errors)、功能状态失误(mode errors)

撷取性失误:两个不同动作在最初阶段完全相同,通常不熟悉的动作被熟悉的动作所“抓获”。

描述性失误:做对了动作但是搞错了对象,错误对象与原定对象相似,空间上越接近发生失误的概率越高。

数据干扰失误:因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动作会干扰某个正在进行的动作,使人做出本来未曾计划要做的事。

联想失误:办公室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说:“请进来”。

忘记动作目的造成的失误:忘了本来要做的事,有时我们只会忘记其中一部分。

功能状态失误:常出现在使用多功能物品,适合某一状态的操作在其他状态下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发现失误不难,我们经常可以察觉出动作的结果和预订目标不一致,但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层面(钥匙打不开车门,先是仔细检查钥匙,最后发现不是自己的车)人们在纠正错误时,似乎总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慢慢往较高的层面过渡。

选错目标往往是导致错误的原因。在处理问题时,人类过渡依赖储存在记忆中的经验,而对事物并不进行系统分析。我们习惯根据记忆作出判断,但是记忆倾向于对一般事物进行过度概括和规范,并且过度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

与差错相关的设计原则:

1)了解各种导致差错的因素,在设计中,尽量减少这些因素。

2)使操作者能够撤消以前的指令,或是增加那些不能逆转的操作的难度。

3)使操作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并纠正差错。

4)改变对差错的态度。要认为操作者不过是想完成某一任务,只是采取的措施不够完美,不要认为操作者是在犯错误。

要想办法设计出可以容错的系统,人们正常的行为并非总是准确无误的,要尽量让用户很容易地发现差错,且能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

设计人员对自己的产品太熟悉,以致他们察觉不到,也无法了解到产品的哪些方面会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第六章设计中的挑战

悄然滋长的功能主义

对产品不断提出要求的是用户,设计人员不过是在满足用户的需求。然而,更多的功能只会增加产品的大小和负责程度,设计人员不得不把更多的操作信息隐藏起来,如此就违背了所有的设计原则,没有限制因素,也没有预设用途,而且缺乏可视性和自然匹配。

治疗功能主义的方法有二,第一,避免或严格限制产品功能的增加,第二,对功能进行组织,将功能组件化,利用“分而治之”的策略。

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

设计人员崇尚产品的复杂外表。制造商和设计人员总是根据他们所认为的市场需求来设计制造商品,如果有足够多的人犯下盲目崇拜复杂外表的错误,我们大家就得为这些人的需求付出代价,购买一些外表新奇迷人但却几乎不能用的产品。

第七章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设计人员必须让自己的客户满意,但这些客户未必是产品的最终用户。

将任务化繁就简的七个原则:

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2)简化任务的结构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7)若无法做到以上几点,就采用标准化

在西方文化中,设计反映出资本主义市场的重要性,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厂家把设计重点放在产品的外观上。在消费经济中,食物和饮料价格的贵贱不在于它们味道的好坏,易用性也不是衡量家用和办公用设备优劣与否的首要标准。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欲望之物,而非实用之物。

八、自己的观点与总结

诺曼讲了很多设计所要遵循的原则和技巧。对于一个并非设计专业的普通人来说,这些

原则和技巧很有趣,但并不是核心重要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做设计(适当的懂得一些还是很有用的,比如家居设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而是提高欣赏设计的品味;就像说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但要是我们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缺少了欣赏,那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了。所以我也写一点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理解--并不直接是书里的内容。

1)设计与软件

设计就其本意来讲,是一种组织物质材料的方式。我们有各种的原始材料,设计人员通过头脑的想象和实验,提出一种如何来组织规划这些材料的方式,更好的满足我们的需要。

那么,尽管好的设计往往被理解为是更美观却更昂贵的方式,但设计至少在其本意上并不排斥廉价,好的设计完全可以用更节省的方式更好的达成目标;另外,因为设计本身是一种精神产物,它增加的是物质的附加值,而并不增加世界的物质产出。在这个意义上说,设计跟软件有共通之处:设计是有效组织物质材料的方式,软件则是有效发挥硬件能力的方式。它们都是非物质的,却在最终产品的生成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了好的设计,物质材料的使用可能是低效的、粗陋的;缺了好的软件,硬件的发挥也是受限的,甚至是无法发挥的。我们的传统是更加强调物质材料和硬件,但在一个基础原料不缺少的社会里,可能设计和软件所起的作用更加大一些。从更大的角度上说,这可能也是目前的中国称之为“发展中”的部分原因--我们的大城市有了足以媲美发达国家的硬件设施,但在那些不像高楼大厦一样能够直接看到的的软环境的发展提高上,我们还任重道远。

2)能用与好用

一件能用的产品做出来,一般并不是件难事。但要让这个产品一步步通向更好的道路是越来越艰难的。假如有一个完美的标准,从90%完美到100%完美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远比从10%到90%完美所作的努力大得多得多。其原因在于,越往更好的道路前进,我们所能用的常规的方法就越来越少,就越需要我们真正有意义的创新。作为外行人,我们往往有一个线性的标度,倾向于认为从90%到100%的难度远小于从10%到90%的难度;但作为使用者,我们往往又对即便是1%的差别也很敏感。造成的结果是,真正好的那个产品能够流传下去,但我们却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居于第二的产品会死掉-对于1%的差别就可能造成质变(这个1%差别仍然可能是非常难以追赶的)这样的事情我们往往缺少直观的感受,因而离“完美”就总还是差了那么一小步(却可能永远追赶不上)。

3)做好与做全

好的产品往往并不是全功能的,因为全功能的东西实在是难以设计:设计的难度随着功

能的增加远不是线性增加的。当已经有了若干功能以后,再要添加一个新功能,除了完成这个新功能外,会有一个很大的额外负担,即保证原有的功能并不会因为这个新功能的影响而变坏。甚至于,好一些的设计需要考虑,新功能的加入能不能对原有的功能有所提升。这种指数增加的设计复杂性限制了更多功能的加入。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引为设计典范的作品,多是对某一个功能的完成达到了极致,却并非因为它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只能做到90%的好。与这些严肃的、在某一个功能上有特长的设计相比,国内近些年的山寨作品有一些向全功能发展的趋势。原因自然并不是他们有了原作者都没有的处理多功能和谐存在的能力,而是因为既有功能的简单叠加(能用但未必好用)要远比既有功能的哪怕是很小的提高都要容易得多。

诺曼也探讨了不少关于自动化机器的话题,他认为,“如果人的某种能力可以很容易的被自动化机器所取代,那就表示这种能力对人来说并不重要。”我深以为然。

设计心理学第四章

设计心理学 目录 4.1 情绪和情感的界定 4.2 设计的情绪表达 4.2.1 情绪的作用 4.2.2 情绪的维度 4.3 设计情感 4.3.1 设计情感的特殊性 4.3.2 设计情感的层次性 4.1 情绪和情感的界定 ?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C. Izard)认为情绪应包括生理基础、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三个方面。?情绪与情感 就脑的活动而言,情感(Feelings)和情绪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件的两个侧面或两个着眼点,因此,有些心理学家并不严格区分情感和情绪。 细分两者: 1、心理学家们认为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即感受;情绪则着重于情感过程的外 部表现以及其可测量的方面,因而认知心理学家们更多使用“情绪”一词。 2、情感是判断系统的普遍术语,情绪是情感的意识体验,具有具体的对象和原因。 3、情绪和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一种先天、本能的反映,比如饥渴时的焦虑觉或看到新奇 事物时的兴奋感;另一方面又是机体在社会环境中,特别是人际交往中发展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4.2 设计的情绪表达 4.2.1 情绪的作用 1、适应作用 2、驱动作用 3、组织作用 4、通讯作用 4.2.2 情绪的维度 ?不同的情绪能对人的信息加工处理(知觉和记忆)起到不同的作用。为了区别不同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施洛伯格(H. Schlosberg,1954年)曾提出一种描述情绪的三维度量表,这三个独立维度分别为快乐-不快乐;注意-拒绝;唤醒-不唤醒(“唤醒水平”或“激活水平”。) ?1984年环境心理学家拉塞尔和拉尼厄斯( Russel&Lanius)曾按照愉快维度和唤醒维度描述人们在不同场所中的情绪。 北京大学的学者们通过实验对此加以验证,他们证明: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含答案)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 2.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运动视觉和明度视觉等。 3.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4.感觉等级、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5.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 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6.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7.优越欲、同步欲和换购欲是三种主要的现代购买动机。 8.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9.消费者满意度(CSI)的英文全写是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 10.所谓移情是指将自身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感受别人正感受着的情绪。 11.气质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内容。 12.社会文化广义地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3.根据设计的心理学原则,控制器与显示器应协调一致。 14.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代表这种差异性的 新款产品。 15.产品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消费者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 16.增强消费者的广告记忆,一般的心理策略有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突出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设计鲜明特征、合理地 重复广告和注意广告重点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新产品的扩散过程,是指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并且不断在消费者总体中展开 的过程。 二、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错觉是错误的A。 A感觉 B 知觉 C 感知 D 经验E投射 2.设计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错觉现象包括:ABCDEF。 A两可图形 B 形态错觉 C 错觉轮廓 D 不可能图形E恒常性造成的错觉F似动和主观颜色 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包括ACDEF 。 A小步子原则 B 大步子原则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强化(反馈)原则E自定步调原则F低错误率 4.高级情感主要包括CDE 。 A责任感 B 情绪感C道德感 D理智感E审美感F体悟感 5.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 B 法需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辨别力检验。 A实验法 B 态度总加量表法 C 语义分析量表法 D 访谈法E投射法F问卷法 6.发散性思维三因素的趋势是A B E 。 A发散性 B 流畅性 C 独特性 D 变异性E变通性F新颖性 7.与消费者需要有关的概念有A B C D E F 等。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 篇一:心理学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 1 2 3 4 篇二:心理学论文选题方向 论文选题方向 (一)心理学基本理论部分 现代生命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选取一个领域如行为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学等) 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 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 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 心理与语言 心理与文化 心理与社会(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传媒、网络等)进化心理学述评 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述评

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 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 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渊源与背景 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归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大学生个性特征与智力水平的相关研究 创造性思维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 荣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述评 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研究 教师期望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浅论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二)人格心理学部分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格的特质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 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 国民性(中国人)的心理学研究 幸福感(爱情、友谊、亲密、孤独、创造、智慧、天才、嫉妒、焦虑、冲突、恐惧、抑郁、无助、乐观主义、完美主义、利他主义、亲和动机、权力动机、个人奋斗、生活目标、当前关注、A型性格、内外控、感觉寻求等)主题及其某些主题之间的关系(如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述评 人格中的动机研究取向述评 依恋理论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内隐人格理论述评 创造性人格研究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产品开发设计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产品开发设计 关键字:情感心理学产品设计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我们正处于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的后工业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不再对一般的技术创新感到满足,追求高速高效的物质生活以外的丰富细腻的精神生活。人是设计的前提,是设计的对象和主体。人的需求是产品设计的主要依据,了解用户的行动结构和行为心理所得出的设计思路是优秀产品艺术设计产生的重要因素。在设计行业而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生产技术迅速提高,快速成形的技术成熟使各种产品造型似乎“无所不能”,伴随产业化,全球化的发展,设计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层面,新的产品需要寻找新的切入点以及未开放的领域,如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市场。 正文: 一. 情感在产品设计中的含义 情感作为心理学的一名词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在产品设计中情感是设计师→产品→大众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品扮演了信息载体的角色,它将设计师和大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设计师的情感表现在产品中是一种编码的过程;大众在面对一产品时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感受,这是一种解码或者说审美心理感应的过程。最后,设计师从受众的心理感受中获得一定的线索和启发,并在设计中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二、人的需求是产品设计的主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高效率地掌握和操作产品,是当今设计的关键和核心。现代生活的人们工作节奏加快,面临的是竞争激烈的世界,当然不希望在使用日常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也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产品的功能设计要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生理需要,力求达到产品的方便性、使用的科学性和相应的价值观。简单和功能单一的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人们曾经陷入科技发展而导致的产品设计的误区。多功能的、过于饱和与功能的重复堆砌不仅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操作。而多功能必然导致设计的复杂性,要设计师们合理安排各种设计界面的穿插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功能饱和的设计仅仅是对科技发展的炫耀,而不是人的实际需要。事实上,有一些产品的功能,用户使用的频率极小。 比如,对有关微波烤箱的消费者调查显示:烤箱的功能很多,可绝大多数的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只是将食物放入烤箱,设定所需时间,然后开机。至于其他复杂的附加功能从未使用过。因此,根据消费者的动态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产品的功能设计有几个趋势: 1.自动化程度提高; 2.向“轻、薄、短、小”方向发展; 3.从提高生活质量出发,注重整体设计效应; 4.一看就懂,易于操作,功能适度。

(完整版)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有关日用品心理学的书,侧重于告诉人们如何理解那些配备旋钮、刻度盘、控制键、开关、指示灯和仪表的物品。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也就是说人的大脑空间还是有限的,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外界知识存储来进行操作。 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即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脑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里表征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贮在头脑中的“信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进行着信息的交换,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个各种不同的麻烦,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是自己太笨,然而事实却是因为产品的设计有问题。这需要设计人员对产品的外观和易用性之间保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不能只注重外观,也不能只重功能,想要在保证设计的几项原则下把产品做到最好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差错,然后想办法避免这些差错,设法使操作具有可逆性,以尽量减少差错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设计中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

是可行的操作。2、注重产品的可视性。3、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4、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要利用各类自然关系和自然限制因素,尽量不要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示,即便确有必要也应当只用一次。 设计人员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容易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原则:1、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2、简化任务的结构。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5、利用自然和人为限制因素。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7、最后选择,采用标准化。第一项原则适用于功能较多的产品,将人脑与外界之间建立互补关系。第四项建立正确匹配关系则能将产品的易用性体现出来,它将产品的功能与开关相对应。 有些设计故意将产品的使用难度增大,以达到其使用目的,在这种设计上可以适当加大其难度但是又不能磨灭其易用性和有规可循。 设计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未来设计师的我们需要注重产品的易用性以用户为中心与用户建立良好关系,多加沟通,正确理解和使用书中的设计原则,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多加观察和思考,在设计师会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的概述 1.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进行用户心理调查,然后,把这些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用户模型,最后根据这些关于用户的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和人机界面设计,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2.设计心理学在工业设计学科中的作用? ●设计思想的转变:把“以机器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设计心理学为工业设计提供用户的基础性知识。 ●以心理学为基础,建立设计调查方法。 ●研究用户审美心理和操作特性,建立用户模型,建立人与物的关系。 ●发展新的设计过程,以用户需要和用户界面引导带动产品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 第二章用户的使用动机 1.什么是动机,影响动机的两个因素? ?动机是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产生行为的一种驱动力,或者说个体想要做某事的 内在意愿。影响使用动机的的两个重要因素:价值观念和需要 2.什么是价值观念,怎样从人们的价值观念中估计和预测概念产品,价值观念对产品有什么 影响? 1)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或群体普遍保持的共同信仰或信念,根据这些信念认为某些目的、关系、活动、情感是重要的。 2)价值观念给人们提供了标准和判据,说明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喜欢”的,什么是“反感”的,确定了“真与假”、“美与丑”、“好与坏”。 3)价值观念对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人生选择、重要行动、评价决定起关键作用。 对于预测未来新型产品,如果通过市场调查了解那些人们没有见过的新概念产品,显然是很难进行或无法进行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也许可以从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得到一些启发。因为价值观念在一定时期比较稳定,并且可以大致估计人们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新产品的意向,通过设计调查尝试去分析人们是否有潜在需求。 价值观念决定了用户追求什么产品?怎么定位产品?为什么选择这种或那种产品的造型?因此,设计调查首先要考虑和了解用户对某一产品的价值观念,从用户的价值观念发现设计信息,并与产品设计结合起来。 3.什么是需要,设计师如何考虑用户需要? 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有机个体或群体对客观事物的欲求。 1)人类的生态需要2)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设计具体产品时的需要4)文化需要设计师的职责是通过用户需要调查,发现用户需要,并适当规划他们的需要。

设计心理学案例

设计心理学案例 【篇一:设计心理学案例】 研究刺激用户的心理诱因,将有助于设计师利用它们来做出更成功 的产品。下面总结的这10个心理学技巧,将有助于创造让用户上瘾 的产品,每个设计技巧都附上了实战案例演示,帮你更方便理解。 一起来看。 1、熟悉度偏见 ▲ airbnb为了让潜在客户更容易了解服务,每个功能都做了明确解释。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familiarity bias(熟悉度偏见),就是说大家倾向于更相信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面对一道不会的选择题,人们更 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那个答案,而不是正确答案。人们自然而然 会偏向他们熟悉的东西,人们喜欢信任他们所知道的,但害怕变化 而产生的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最好的新产品都是用最熟悉的模式。 熟悉的瞬间能够建立信任,而不熟悉的模式则可能产生混乱(至少在 最初)。 pull-to-refresh 选项在twitter上首次引入时,许多人感到困惑。 现在,这个互动几乎是使用最普遍的。经常反复接触后,用户已经 开始对一些当初不喜欢或者不理解的东西产生好感甚至溺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功能都必须是创新的才能使他更为显著。当iphone第一次发布的时候,这完全是一个外来观念:这是一个完全 触摸屏的手机,没有物理键盘,更是创造了像捏小拉大这样的手势 专利。

然而这种交互手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苹果设计了一种类似物理日历的日历,虚拟键盘和实际的物理按钮很接近。苹果选择使用熟悉的模式,而不是抽象的代理物。 用这种方式设计iphone界面,让用户一用上就立即感到熟悉,这些充满现实世界里的互动和隐喻,帮助人们在学习如何使用新设备的过程中,同时能更快地适应新的设备。当苹果的模式开始普及并广泛应用后,苹果公司才可以用抽象化的界面来推出扁平的设计。 ▲ 微信红包,一夜之间干了支付宝8年的事情,用的就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红包,这应该是熟悉的偏见用的最成功的案例。 要点:想让用户很容易了解你,那么请提供一个导向或演示向用户介绍你的产品。熟悉度偏见是很有效的,所以要用用户所熟悉的东西来帮助他们更快地使用你的产品。 2、相对价值策略 ▲ 三项学习课程之间的差异,让潜在学生更好地选择最适合他们的课程。 你有选择困难症吗?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很难对一个东西的成本或价值进行评估,所以人们需要比较,这时如果有一个起点来帮助你选择,总是比没有参考的情况下评估更为容易。 相对价值策略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帮助用户作出决定,并催成购买。在这方面应用的最普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定价表,有对比人们在做抉择时才能更舒适。设计时让差异显而易见,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选择,这有助于他们评估每一层中包含的内容,并做出更好的决定。 ▲ 理财产品的差异化选项,让用户轻松选择自己的投资项目。 现在流行的团购相对来说也是基于这个策略进行,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差价选择消费。说起来相对价值策略在生活中应用的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做设计时未必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习惯性的这样设计。

浅谈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的产品设计已经走向人性化的发展阶段,对于产品设计师来将探索客户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产品设计中的重点部分。对此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探索心理學在产品设计阶段与情感设计、造型设计、个性化设计等方面的融合方法,以期能给产品设计工作者带来借鉴参考。 标签: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应用分析 引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给各个行业带来的高效生产的基础条件,由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对产品设计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受众从心理需求层面上,对产品设计表达诉求直接导致产品设计工作者将设计工作的重心偏移,由此根据设计心理学的要求,尽可能的保证产品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目标,对此本文将展开细致化的分析与讨论如下。 一、设计心理学梗概 设计心理学按照一般心理学的理论或方法,经过研究与实践证明能够将人的行为或想法进行确立,由此能将设计工作根据科学化、合理化的目标,将专业设计理论融合应用起来。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人员所需要掌握的理论内容,在开展设计相关工作期间,基于人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形式,探究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能够通过个人意识反映在设计作品之中。对于设计者来讲它同时属于一种研究人们在设计或创造期间的心态反应,或者说设计工作对社会以及个体的所能够起到的心理反应,后期的设计作品就能将人们的心理作用展现。设计心理学属于以后总设计类专业学科以及心理学科交叉后又分离的一种应性学科,旨在对设计与心理相互关系探求以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二、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情感设计。 根据产品情感化设计的要求,设计工作者需要着手于人们的内心需求或精神需求,尽可能的调动受众的愉悦心理。人们的情感变化属于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来讲也比较复杂。所以无论是因为个人还是事物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开展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心理学的内容,根据受众的年龄、性格、喜好等开展情感化的产品设计。从设计界发展来看,设计者常言道:“打动消费者”这一产品设计理念,其实就是促成产品交易活动的一种设计形式,基于消费者的内心诉求,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情感发展要求。 (二)个性化设计。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文档

2020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文档 Contract Template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篇1 本学期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了《小学教育心理学概论》。我广泛地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全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

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篇2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1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设计心理学适用层次、专业: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 学时:32 学分: 3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设计构成 一、课程的教程目标与任务 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工业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本课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研究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产品需求的心理,及其通过意识如何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 通过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可有效探索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关系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以实现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的目的。 二、课程讲授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设计心理学概述(4学时) 1.具体内容:设计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等。 2.基本要求: 了解并掌握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分类初步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并在设计中广泛拓展思路,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 3.重点: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分类初步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领域。 4.说明:提高设计心理学的思维拓展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中的感觉和直觉(6学时) 1.具体内容: (1)围绕“视觉生产的设计”剖析用户的感觉和知觉。 2.基本要求: 对用户的感觉和直觉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应用于产品设计实践。 3.重点难点: 重点:感觉 难点:知觉和知觉模式 4.说明:

通过图片测试知觉,通过测试让学生熟悉知觉模式。 (三)认知与学习(4学时) 1.具体内容: 人的认知理论以及人的记忆相关概念。 2.基本要求: 掌握设计中的识别理论、记忆的三级模式、以及人的学习策略,可用性设计。 3.重点难点: 识别理论、记忆的三级模式、以及人的学习策略。 4.说明: 设计心理与需求心理的内在交互思维模式及思维判断,最终使工业产品设计具有 可用性。 (四)设计情感(6学时) 1.具体内容: 情绪与情感的界定,情绪的表达以及情感的特殊性和层次性。 2.基本要求: 掌握情绪有哪些作用,理解设计情感的特殊性,结合设计实践,明了情绪体验在设计中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难点:情绪产生依托情感表达。 4.说明:情绪与情感的心理交互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产品设计,最终影响到消费者。(五)情感设计(8学时) 1.具体内容: 情感肌肤、情感的设计策略以及设计情感的表达。 2.基本要求: 掌握通过设计使人们产生快感和恐惧感的几种方式,并能够运用典型设计作品加以说明,理解产品的“使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3.重点难点: 重点:情感肌肤。

设计心理学重点归纳

设计心理学重点归纳 1.最早奠定设计心理研究基础,使设计领域的学者和设计师来世关注设计—— 赫伯特.A.西蒙。 2.问题求解:在复杂情境子啊的不断作出决策的思维活动。 3.诺曼将人脑信息中对产品的情感体验从低到高分成三个阶段: a.本能水平的设计:本能的、生理性反应; b.反思水平的设计:是有高级 思维活动参与,以记忆、经验等控制的反应; c. 行为水平”则介于两者之间。 4.个体心理行为的四大因素: 1.是基础部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其中生理基础是主体切心理活动 和行为的内在物质条件,环境基础是心理话动相行 产型品赤在物质条件。 2.是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理念等,这是人的心理活动和相应行 为的驱动机制。 3.是个性心理:包括人格和能力等;它是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素,并使个体 的心理、行为存在独特性和稳定性。 4.心理过程:普通心理学将其划分为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或意动) 三个部分。心理过程的发生,是主体认知内、外环 境的刺激或信息,在动力系统的驱使下,受个性心 理的影响而产生相应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全过程。 5.移情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移情现象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这 种象征作用即通过人化方式将生命灌注于无生命的事物中。主要的代 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认为美感的产生是由于市美时我们把 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市美对像上去。非自身的信感写市定对象融为体政 者说对于市美好单价种心领神公的“肉模仿”,即“由我及物”或“由 物及我”。 6.距离说:认方审美要保持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 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

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 【篇一: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有关日用品心理学的书,侧重于告诉人们如 何理解那些配备旋钮、刻度盘、控制键、开关、指示灯和仪表的物品。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 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也就是说人的大脑空间还是有限的,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外界知识存储来进行操作。 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即设 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 重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脑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 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里表征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 贮在头脑中的“信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进行着信息的交换, 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个各种不同的麻烦,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是 自己太笨,然而事实却是因为产品的设计有问题。这需要设计人员 对产品的外观和易用性之间保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不能只注重外观,也不能只重功能,想要在保证设计的几项原则下把产品做到最 好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差错,然后 想办法避免这些差错,设法使操作具有可逆性,以尽量减少差错可 能造成的损失。 在设计中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 是可行的操作。2、注重产品的可视性。3、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 作状态。4、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 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要利用各类自然关 系和自然限制因素,尽量不要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示,即便确有必 要也应当只用一次。 设计人员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容易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原则:1、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2、简化任务的结构。3、注重 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5、利用自然和人为限制因素。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7、最 后选择,采用标准化。第一项原则适用于功能较多的产品,将人脑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

从设计心理学看情感化设计 学院设计学院 专业工业设计 学生姓名陈勇强 指导教师管少平 提交日期2015年 6 月 14 日

摘要 随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深化,现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设计都充满了”人性“。而这个”人性“就是情感化设计的体验。唐纳德说过:“情感化设计有三个重要基本概念,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而这三个概念正正也反映了全部设计的三个维度。所以说情感在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字:情感化设计以人为本设计心理学 一,情感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当这种需求和期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苦恼、厌恶。而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人类情感基本上分类为很多种,最早期心理以二分法将情绪分为正向情绪与负向情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心理学家Robert Plutchik的情感轮盘(Plutchlt),这个理论主要是情绪表现在不同的强度,甚至情绪可以与他人情绪之间会互相影响产生不同的情感,建立新的情绪状态。而情感化设计就是要让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中或者使用后产生正向情绪。 而我们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含感情知觉。认知评价意义(客观上),而情感评价价值(主观上的)。认知是指我们对某事或某对象的看法,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识过程是情感的基础,并引导情感的发展。只有通过认识过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主体才能确定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引起不同的情感。情感反过来对认识过程也起调节作用。比如积极的情感会促进人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和工作的绩效;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人的认识活动,降低活动效率。 二,情感化设计 而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即是一种着眼于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令人快乐和感动的产品,将情感化设计融入到产品中,达到美感和可用性的统一,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感动。那根据美国J·奴廷的需要理论中的要求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情感设计的需求要求人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设计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定义: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设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设计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与其他心理学的研究类似,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应围绕与设计活动相关的人(主体)的心理和行为来进行。最主要的是设计师(设计主体)和消费者(设计客体)两类。这是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的研究对象。 具体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部分,及影响设计活动中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 2心理过程,设计活动中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包含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在设计活动中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包含动力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帮助设计师发展创造行思维,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审美情趣和设计能力,提升设计师的心理素质。 影响个体心理行为的因素 生理基础、动力系统、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 设计心理学的历史以及相关学科 20世纪40年代战争中人机工程学和心理测量等应用心理学科得到迅速发展,战后转向民用。消费者心理、行为研究盛行。优秀的职业设计师反对单纯以样式为核心的设计,想要真正为使用者设计。学科:工业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广告心理学:针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职业设计师的用户心理研究格雷夫斯:《为人民设计》《人体测量》,可用性工程、可用性设计,赫伯特· A. 西蒙有限理性说、设计思维,唐纳德· A. 诺曼《日用产品的设计》、《情感设计》,感性工学态度量表、仪器测量。 格式塔心理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 人物:惠特海姆、考夫卡、科勒。理论:心理场,视知觉一系列法则: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 人物:弗洛伊德、荣格。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了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感觉的功能 1、生存需要,帮助人类适应外界环境; 2、获得各种生物意义上快乐体验。 阈限: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 绝对阈限:能引起人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水平。 差别阈限: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 杨格-赫尔姆霍兹理论三原色理论 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能对红、绿、蓝三种色光产生基本感觉,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颜色加减混合得到的,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获得白光。 拮抗加工理论 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绿、黄蓝、黑白,也称为互补色,互补色之间具有拮抗作用,当一个成分疲劳或过度刺激,就会增加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 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识、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的刺激的过程。 2、知觉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辨别与识别客体。 知觉的四个特征 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组织 一切知觉经验,都必定是某种分门别类的加工过程的最终产品,这种分门别类的工作就是将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人们能形成连续知觉的过程。 知觉组织的六个规律 简洁律、恒常律、图与底、错觉轮廓、整体特征优于局部:接近律和相似律、深度知觉 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人对它的知觉不变。两可图形 两可图形是一些模糊的、不稳定的图形,它们使人们能对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上产生多种可能。 错觉轮廓:错觉轮廓也被称为主观轮廓,是指那些没有直接刺激而产生的轮廓知觉。 深度知觉产生的原因 1、主体:人双眼提供的视差和视轴辐合是产生深度知觉的重要生理机制。 2、客体:所观测对象的图形为感知提供了深度线索。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图像中的元素,增加或减少图像的深度。 深度知觉的线索 1、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物体显得更近; 2、质地:组成质地的单元大的比小的显得近,例如建筑效果图中运用地板砖来表现室内空间纵深; 3、插入:阻挡其他物体的不透明物体显得更近; 4、焦距:细节清晰的物体比模糊的物体显得近; 5、饱和度:高饱和度的颜色比低饱和度的颜色显得近。 错觉分类:长度错觉、分割错觉、对比错觉、变形错觉。 模板说 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各种经验知识的模板(Template),人们识别时将刺激信息的编码“模板”进行比较,刺激与模板存在最佳的匹配时,再认对象就得到了识别。原型说 人们对物体的识别是一种“原型匹配”的过程,当刺激与某一原 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该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 从而得到识别。 即使某一范畴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外形、大小等方面的一定差 异,这些个体仍可与原型相匹配而得到识别 人们无法寻觅到合适的原型的时候,一方面会造成识别障碍, 另一方面可能寻找最接近的原型,来做出判断。 注意 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存在指向和集中,具体来说, 就是有机体对周围环境刺激的选择性知觉。注意的特征:大 小、对比刺激的活动、活动刺激静态和动态、颜色刺激明亮 和暗淡。 记忆的分类:表象系统(形象记忆)和言语系统(词语逻辑 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表象系统是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记忆,而言语系统 是以概念、命题为内容的记忆,这是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 系的系统。 情景记忆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 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具象的;个人的 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须的记忆,它是一个心理词库,包 括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 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 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抽象的,约定俗成 可用性设计的八个原则 1.按照人的尺度设计。 2.考虑人的极限。 3.形成自然匹配。 4. 易视性和及时反馈。5.容错性。6.易学性7.简化性。8.兼容性、 灵活性与可调节设计 心理尺度:研究并使设计遵循人的尺度 人的尺度是指人体各个部分尺寸、比例、活动范围、用力大 小等,它是协调人机系统中,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 人的尺度通常是基于人体测量的方式获得的, 它是一个群体的概念,不同民族、地区、性别、年龄的群体 的尺度不同。 它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同一类型群体的人的尺度 也存在很大差异。 情绪与情感 就脑的活动而言,情感(Feelings)和情绪是同一物质过程的 心理形式,是同一事件的两个侧面或两个着眼点,因此,有 些心理学家并不严格区分情感和情绪。 情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A中等愉快水平比过高或过低的情绪状态更易于使问题求解 工作达到最优效果:类似”耶克斯-道德训曲线”B兴趣和愉快 为智力操作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__美的产品更好用,美使人 心情愉快,从而提高作业的工作效率C:惧怕和兴趣都在新异 刺激作用下发生,但兴趣是刺激新异刺激的动力,惧怕是破坏 性最大的情绪,刺激引起个体是兴趣惊奇惧怕以及兴趣和惧 怕间的流动程度和倾向,依赖于刺激新异程度的大小和个体之 间的差异性D痛苦情绪因其压抑效应对智力起到干扰延缓的 作用E愤怒也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它释放后能起到比痛苦更 好的操作效果,然而,如果愤怒不能释放,则和其他负面情绪一 样最操作起到负性作用 情绪和情感的界定 使人们体验适度正面情绪的设计的基本特征归纳为:1.造型整 体而较简洁;2.对称、均衡的形体;3.要素、部件明确、一目 了然;4.要素排列与分布规律而有秩序,变化富有节奏;5.一 致调和的色彩体系;6.一定的熟悉度,即看起来并不完全陌生 设计情感 设计情感特指与人造物的设计相关的人类情感体验,它包含 了一切人与物交互过程中因人工物的设计而带来的情感体 验。 设计情感的特殊性 首先,设计是实用的艺术,因此,设计的情感体验不像纯艺 术作品常常首先是艺术家本人情感表达,设计的情感体验则 是与该设计的目的性相关。 第二,设计情感不仅取决于“用”的结果,还与过程密切相关。 第三,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感性的情感与 理性的情感。 最后,设计艺术中的情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其复杂的 目的性,其可能激发不同类型、层面的情感 理解层面的设计情感 在这个层面上,设计的物环境符号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来自人 们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人通过对设计物上所富含的信息,内容 和意味的理解和体会而产生的情感. 包括1自我形象的表达 2对物以及使用方法蕴含意味的领悟和反思3叙事性的解读 4象征和符号物品,能传递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个性爱好价值观 和生活方式 情感肌肤 设计师并不是专业技术专家,对“小盒子”内部运行情况的 了解也是极有限的;但他们又是职业性穿梭“外观前线”的 沟通者,设计师的职责要求他们将产品的各种本质属性转换 成合适的外壳,使用户在不了解产品内在世界的前提下,依 然能控制、喜欢、信任它。 基本情感 基本情绪是人们与人生俱来德,包括8-11种,分别为兴趣、 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悲伤、恐惧以及害羞、轻 蔑和自罪感,它们具有独立的生理特征,即不同的外显表情、 内部体验和生理神经机制和不同的适应功能。 复合情感 1、由2-3种基本情绪混合而成,如敌意、焦虑; 2、基本情绪与内驱力以及身体感觉混合而成的,如痛觉,灼 烧感; 3、感情-认知结构与基本情绪的混合,如道德感,理智感等。 快乐的情感设计策略 1、感觉愉快:来自感觉上的满足的愉快; 2、驱力愉快: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产生的快感,例如饥渴等到 缓解等; 3、玩笑中的愉快:来自会意和意义的解读,往往是在超出必 然逻辑的的变式和类比,能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 4、自我满足的愉快:这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快乐,来自人类 通过活动获得成功,增强自信,达到理想和愿望,以及获得 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高 层级的需要的满足。 交互快感 体验令用户能对物品发生交互,能选择、改变、控制、操作 物品及其相应的使用方式,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的愉悦。这种 愉悦感来自人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周围的环境,使其更适 合自己的需要。 痛苦产生的原因 痛苦作为最普遍、最一般的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包括物理 刺激和心理因素。 1、物理刺激能引起生理上的痛苦,例如刺眼的光、灼热以及 破坏,反应了机体对环境变迁的不适。 2、心理和社会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 分离:心理上的分离不仅仅包含形式的分离,例如亲人 之间的别离,也包含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对外界的需求 无法获得应答时的所感受的孤独和不满。 失败:失误或预期不能达成,不能受到外界的认可。不 公正的待遇。 悲伤的程度:悲伤的程度依次为遗撼、失望、难过、悲痛、 哀痛等 点的感觉规律 1)空间或面上的唯一的点常作为视觉中心; 2)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点在一起的时候,视觉上两点之间 有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作用,引导人的视线在两点之间往 复; 3)当两点形状、大小不同时,大点首先吸引人注意,而后视 线仍会停留在大点上。 4)形状类似,大小相等的点会做为一个连接的整体被认知(接 近律,相似律); 5)大小呈规律变化的点规则排列时候给人运动感和空间进深 感。 直线的分类及其情感蕴含 平面的线包括了几何线和非几何线两类,其中几何的线包括 直线、折线和曲线,曲线发展到极端就是圆——最圆满的线; 非几何的线包括了各种随意的线,此外还有三维的线,例如 螺线等。 情感 直线:反映了运动的最简洁状态,常使人感觉紧张,目的明 确,理性而简洁。 水平线、垂直线和对角线: 1、直线形态中最单纯者是水平线,水平线常使人联想到站立 的地平面,它是“具有冷感的基线。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调”。 2、垂直线与水平线是完全对立的线,垂直线挺拔、高扬“表 示无限地暖和运动的最简洁的形态”。——温暖、简洁;垂直 线还给人以生长、生命力的情感体验,由于向上高扬动势, 它还给人以威仪和肃穆。 3、两条直线交叉形成了折线,折线也由于所含角度的区别带 有冷暖的情绪。形成直角的折线是最带寒冷感的折线,并且 也最为稳定,表现一种自制和理性;锐角的折线最紧张,并 且也是最温暖的角,表现积极和主动;超过直角以后,它向 前推进的紧张程度逐渐缓和而趋向平稳、安逸,并伴随着一 种慵懒、被动,以及一种正走向结束的不满与踌躇 中性曲线:中性曲线是最平淡的曲线,它是圆周的一段,其 扩张程度在整个长度上都是相等的。 双曲线 双曲线看起来和轨迹线类似,但是在特性上存在很大不同, 开始时直而快,但速度并不是慢慢减小的,而是向着起点转 折回去,并且它的能量集中在一点上。 悬链曲线:悬链曲线是真正的重垂曲线,重垂位于最低点 矩形四边的情感蕴含 矩形四边上的作用强于下(例如更粗、更重、更长等),那 么图形给人的感觉比较轻松,稀薄、失去了承受重量的能力; 反之如果下的力量超出上的力量,那么会产生“稠密感、重量 感和束缚感” 结构的情感 形和体对人们情感的激发,一方面来自要素本身的情感特性, 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造型要素组合时的尺度、比例和构成 ——即结构的情感。 人们对于结构的情感受到两种相反的应力的作用,其中一种 应力使形体趋向“良好”;另一种力则是一种破坏整体的应力, 它不断向外突破,试图打破整体的完美结构。 完全符合良好结构的形,人们会本能地感觉愉悦,舒适,放 松和平静;而打破良好结构的形则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产生 一定的张力和动感。 不同色相的情感体验 红色: 喜悦温暖愤怒兴奋危险刺激 粉红: 温暖女性安静甜蜜温馨 橙色: 快乐满足暖和力量积极亲近 褐色: 可信赖稳重严肃敦厚忍耐乏味沉重 蓝色: 寒冷信赖智慧宁静稳定 绿色: 安静生命力新鲜满足松弛 紫色: 孤独不自然不安全神秘。它具有红色火热的一 面和蓝色宁静的一面,因此它的体验和蓝与红的比例息息相 关。 蓝紫色感觉庄严、高贵;红紫色感觉力量和兴奋。 白色: 冰冷安全单纯干净轻盈 黑色: 力量恐惧深闷坚固危险 灰色: 平淡,无刺激,安宁、乏味 固有色:某些物体的色彩已成为固有概念,例如红旗、白雪、 蓝天、绿树等,这称为这些事物的“固有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