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

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

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
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

女方应备办物品

1.鸡蛋茶:新娘上轿前,请新郎及接嫁人员食用,只能喝茶(鸡蛋用筷子搅动即可)。

2.猪心:在洞房花烛夜食用,两人吃“猪心”会“同心”。

3.铅钱,铅粉,乌糖,鸡蛋,蜜柑,五谷。

4.扇子:二把,一把扇尾系一红包和手帕,于起轿时丢出车外让弟妹拾回,俗称“放性地”,即放下“性子”,不会把任性的脾气带到夫家。

5.手帕

6.青竹扫:青竹一枝,连根带叶代表“透脚青”,表示翁姑夫妇子孙都有福气健在的吉兆。青竹有“节”表示新娘有“节”。亦可表示新娘为“初嫁”。

7.甘蔗:两根,连根带叶的甘蔗表示“有头有尾”、“生生不息”之意。(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8.木炭:“炭”与“湠”同,“繁衍”之意,带有“多生子女”之意。

9.火笼:一个。

10.芋头:“落地生根”之意。

11.莲蕉花:“连招生子”之意。

12.石榴:石榴因种子繁多,有“多子多孙”之意。

13.桂花:“早生贵子”之意。

14.带路鸡:约二、三个月大的公鸡、母鸡各一只(或各一对),为头转客(归宁)回礼,现代婚俗则于结婚日带回,亦可以塑胶鸡代替。

15.子孙桶:又称“尾担”(因排在迎娶队伍最后面),为三种红色桶子(蛟桶、溲桶、育桶)加上新娘的盥洗用具、红包一个,用红花布包起来。挑子孙桶的人必需是“富、贵、才、子、寿”五福俱全,谓之具有“全福”之人,丧偶者不得担任,否则新人不吉。

16.舅仔灯:一对,红色宫灯又称“新娘灯”。

17.红圆: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18.米糕: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19.面桃:偶数(归宁回礼,现为结婚日带回)

引用报告回复

雪城(雪妖)

兰台令史

闲散斑竹

UID 23

精华5

积分4245

帖子804

金钱3401

阅读权限40

注册2006-4-1

状态离线

#2

中小

使用道具

发表于2006-4-2 19:35 资料个人空间短消息加为好友

男方应备办物品(因各地风俗不同,以下物品种类仅供参考)

1.八卦米筛或黑色雨伞:为“避邪”之用,供新郎新娘上轿、下轿时遮

于头顶。(新娘若有身孕宜改用黑色雨伞以免“流产”)

2.轿斗圆或苹果:以糯米磨成之大团的“汤圆”十二粒(每粒约一台

斤),或苹果十二粒。(女方只能收六粒)

3.猪腿:半猪或后腿,供女方祭祀用。(女方只收骨头以外部份)

4.全鸡:一只,供女方祭祀用。

5.鲜鱼:一条,供女方祭祀用。

6.六项红包礼:开门礼、舅仔礼、食佬礼、挽面礼、梳头礼、袷裙

礼。另外准备金额不同之红包数包,以备不时之需。

7.猪脚面线:又称“打盘礼”,为新郎感谢丈母娘替他养育老婆之恩。

8.红蛋:若干颗,取偶数。女方收下后,须将红蛋每二颗以红纸包

成一包,分送给男方接嫁人员各一包。

9.喜花:头花(春仔花)—供女方女长辈插于头上。

10.胸花—鲜花或海绵花、缎带花均可,插于胸前或腰部,男左女

右,男方戴红色,女方戴粉红色。

11.捧花—宜搭配礼服及发型、色系,以衬托整体美。

12.瓦片、烘炉、木炭或檀香、茉草:为“传宗接代”之意,新娘下轿

后入门前须跨过烘炉(内燃木炭或檀香、茉草),再踩破瓦片,叫

做“生炭”、“破瓦”。

13.蜜柑橘:二粒,用红纸圈起来,拜轿用。

14.汤圆:男方祭祀时;新郎新娘进房后须吃“圆仔汤”(新娘圆仔)

及分请亲友、邻居沾享喜气。

15.八仙彩或红布:挂于大厅正门上。

16.喜幛:挂于洞房门上。

17.食新娘茶礼品:回赠“食新娘茶”亲友之礼品,如手帕、香皂、皮包、内衣…等。公公为戒指,婆婆为金簪。

18.结婚证书及印章:观礼用,备妥结婚证书二份及印章(男方主婚人、女方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

19.鞭炮:四串,分别于出发迎亲、迎娶回门、宴客开始、送客各燃一串。

20.排炮:前导车于出发时、到达女方家前、从女方出发时、到达男方家前及沿路各路口、桥头均须燃放。

21.十二版帖(丈人帖、母舅帖):新郎对未来的岳父母及舅父母不可用一般喜帖,依礼须亲自呈送“十二版帖”邀请,以示尊重。

22.拉炮及喷彩:新郎、新娘进入宴客会场时,可增加现场气氛。

23.喜糖、香菸:宴客完毕送客用。

24.金炮烛香:新郎新娘拜堂祭祀用。

25.红纸:洞房内所有的镜子,须用红纸蒙住,满四个月始可拆卸。

26.车彩及彩带

27.礼金簿

28.签名绸

29.礼条

30.谢帖

引用报告回复

雪城(雪妖)

兰台令史

闲散斑竹

UID 23

精华5

积分4245

帖子804

金钱3401

阅读权限40

注册2006-4-1

状态离线

#3

中小

使用道具

发表于2006-4-2 19:35 资料个人空间短消息加为好友

传统结婚的礼序及仪式

Step1 安床

在婚礼前男方家长会依双方八字,择吉日、吉时安床,有祝福新人

早生贵子之意。还有啊,要在安好床后到结婚当日前,事先找位属

大生肖(如:龙)的男孩与新郎官同睡,以免未来新人会孤枕难眠,

其目的也在求婚姻幸福美满!

Step2 祭拜

男方在『婚礼前一天或当天』要祭拜天地及祖先告知将举行婚礼,

求平安顺利。

Step3 迎亲

新郎、媒人、傧相(六或十二人)随车前往女方家,迎亲车队前往

女方家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注意:在迎娶途中,如礼车和别人的礼车相遇,叫『喜冲喜』可

以燃放鞭炮或由各方媒人交换花朵,可以化解不祥。

Step4 吃姊妹桌

新娘与兄弟姊妹、闺中好友一起吃饭,以表依依不舍之情,大家说

些吉祥话,祝福觅得好郎君。

Step5 请新郎

迎亲车队到达新娘家前,应燃炮通知,女方也燃炮回应,并有一男

童持盛满橘子或瓜子糖果的茶盘等候恭迎新郎,新郎应回红包答礼,

再进女方家。

Step6 吃甜汤

女方准备汤圆、甜茶给新郎官及迎亲宾客喝。

Step7 讨喜

新郎与女方家长见面问候之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

新娘的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经

新郎苦苦哀求后,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在经一番讨价

还价后都以999 元红包礼成交,意喻长长久久,安出大厅。

Step8 盖头纱

新郎把捧花交给新娘后,由新娘父亲替新娘把头纱放下,再由媒人

婆或好命妇人挽出大厅,新郎、新娘男右女左面向祖先、神明,新娘母舅燃香点烛,新人上香拜祭,先神明后祖先,接着向父母三鞠躬行礼告别。

注意:结婚日新娘出门时,姑嫂不能相送,要回避,因为" 姑" 跟" 孤" 同音,而" 嫂" 跟" 扫" 同音,不吉利。

Step9 出门

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或媒人,持竹筛或黑伞遮盖,头不能顶天见阳光,护着新娘进礼车,因为新娘子当天地位比谁都大,所以头不能顶天见阳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的幸福快乐的日子。

Step10 敬扇

新娘上礼车前,由一位生肖吉祥的小男孩持扇给新娘( 置于茶盘上) ,新娘则回赠红包答礼。

Step11 泼水

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稻谷、白米泼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Step12 掷扇

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至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掷扇后必须哭几声。

注意: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欲痛快越好,『哭发哭发,不哭不发』不哭的话反而禁忌。

Step13 燃炮

迎娶车队应于途中燃放鞭炮,以报喜讯。由女方家至男方家,沿途燃放鞭炮,到达男方家门时,则双方( 迎亲队及男方家人) 燃炮庆贺。

Step14 摸橘子

礼车抵达后,新郎先下车,男方由一男孩捧红漆喜盘,内放两个大蜜柑(橘),以示吉祥甜蜜,开车门恭请新娘下车,新娘给该男孩一个红包,俗称『拜轿』。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由新娘亲自来剥,可招来长寿。

Step15 牵新娘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的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注意!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所以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注意:生肖属虎者,不能观礼及进新房。

Step16 过火盆踩瓦片

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

Step17 拜堂

男方由母舅或族长主持『拜堂』仪式。新郎、新娘男左女右并立,禀告列祖列宗,并向父母行拜见礼,其次夫妻行三鞠躬礼才进入洞房。

Step18 进洞房

入洞房后,米筛放在床上,桌上置铜镜以压惊,新人同坐在垫有新郎长裤的椅子上,表示两人从此一心,然后新郎把新娘的头纱揭开,两人合饮交杯酒,同食由莲子、花生、桂圆或黑枣等做成的甜汤圆,象徵早生贵子。

注意: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在床上。

Step19 观礼、喜宴

新人可选择在家中进行观礼仪式( 即签结婚证书) ,或有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的话,可于喜宴上进行观礼仪式。目前一般人均采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Step20 送客、吃茶

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餐厅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菸、喜糖之茶盘,答谢前来参加喜宴的来宾。

吃茶:一般宴客离去后,由男方家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

Step21 闹洞房

一般来说,喜宴完毕后,都会有亲朋好友到新人房来闹洞房,以增添气氛。

为"关于古代婚嫁的一些习俗"做些补充

各地的婚嫁礼仪都稍有些不同的。我只找到部分地区的婚嫁礼俗,如: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湘西少数民族,新加坡华人婚礼仪俗,襄樊民俗,蒙古族,汉族,回族这些。

封建社会,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姑表婚”、“舅表婚”常见,同村同姓男女一般不通婚。只枫泉乡的观音阁、罗渡乡的白沙等地,同族男女出三代后允许通婚。

婚嫁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由媒人牵线说合,男女互不见面,只由女方写出年庚交给男方,如男方认为“八字”无“克”,便请原媒传红帖下聘,并给女方银圆或衣料,谓之“订婚”。俗称“传庚”。自此后,逢年过节,男方须向女方送衣服、果包等礼物,俗称“送节”。男方选择良辰吉日,再请媒人将“吉期红帖”連同红包、糖果等礼物送到女方家,俗称“报日”。迎亲时,男方“起亲”,给女方送猪肉、大米、鱼等18样礼品,封红包,多者128个,少者42个。男方雇喜轿一辆,轿门贴红联,男方书上联,女方配下联,轿顶贴“吉星高照”四个字。轿内放公母鸡各一,公鸡归轿夫,母鸡归女家,俗称“离娘鸡”。迎亲是,还要组织仪仗队、锣鼓队。仪仗队24人,手擎高脚,灯笼、旗纹、帐伞等导前,锣鼓队殿后。女方“发亲”时,新婚母女大哭,旁观妇女陪泣。新娘上轿前着青衣裤,青纱罩面,小弟陪轿,轿到男方门首,新娘去青衣裤,青面纱,着大红吉服。新娘到男家门时,要鸣鞭炮,堂官杀拦门鸡,撒盐米谷避煞。门首挂米筛,镜、尺、剪驱邪。新娘下轿时,接亲娘持剪刀向新娘周围转三匝,背新娘出轿,举伞遮盖,不见天,至正堂,新郎斜披红绸,宗伯先生司仪,先拜天地,后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最后夫妻对拜,俗称“拜堂”。再送新郎新娘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宗伯先生用红枣撒入红罗帐内,歌唱东、南、西、北、中赞詞。女家送亲者,称为“上宾”,男家设盛宴款待,菜料忌姜、葱。席间专人司巾,司茶,司烟酒。上宾回程前,有的地方复开席,酒肴更丰,俗称“吃倒席”。有的兴吃“拦门酒”,各地不一。席后,新郎拜送岳丈及长辈,岳丈要回赠红包,俗称“拜草”。再吹吹打打送上宾回程,上宾回馈赏银。晚上不论男女老少均可入洞房,吃新娘茶,尽情逗戏,谓之“三日不分大小”,忌妊妇、来月经妇女入洞房。最后燃鞭炮送睡。第二天早,新娘向婆婆交“落红”手巾证明是处女。7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婚姻法,男女婚姻自主,婚礼从简。进入80年代,礼仪方面复现古风,同时出现旅游结婚等新式风俗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按如下几种程式进行。

(一)提亲

惠州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为女性,

故惠州习惯称之为媒人婆。

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惠州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惠州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班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古怪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惠州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燻、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惠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惠州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

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惠州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惠州习俗中,镜与是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花江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

为庄重的仪式。

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3.花轿迎新

惠州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

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

接新娘时,旧时惠州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盛物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

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州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汪火

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新娘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的盛器)、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主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惠州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

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

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惠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种比较悠久的民间习俗。他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民间认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惠州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

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间称其为“抹药”,是惠州穿统“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

6、捧蜡烛

“捧蜡烛”为惠州传统婚嫁迎亲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归后,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

由童男捧蜡烛至洞房安放。此俗惠州最为讲究,民谣亦唱云:“捧蜡烛,捧到新娘房间笃(尽头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

按习惯的做法,要首选童男一人(一般为族中亲戚中兄弟多者),随迎亲队伍接新娘(此时已捧好蜡烛),接归或即直接将蜡烛捧至洞房内安放。此应为奉子一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为引子,为新娘佳人点燃香火,便引来子孙满堂。

7、迎亲鼓乐

惠州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惠州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寓惠时曾称:惠州“钟鼓不分哀乐事”,看来惠州传统的迎亲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

惠州婚事的鼓乐称“锣鼓柜”,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惠州府志》说惠州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惠州有专门的鼓乐店,有职业鼓乐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银钱便可雇专门的鼓乐班子,因而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普遍的。

(四)滞新娘

新娘到家后,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并依次向男家长辈敬茶,此谓“饮新娘茶”;而诸长辈要回封“利是”包,以祝愿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礼毕,就是大开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旧俗婚宴时新娘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闺房,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此时新娘内心一般都忧虑不安,因为她知道,那些狂汉醉鬼们,一会儿宴毕之后,便要冲入新房中“闹”她了。这就是惠州婚礼中一个最为狂欢的场面—滞新娘。

滞新娘即习惯说的闹新房,“滞”是惠州方言,即戏弄之意,滞新娘即戏弄新娘。

其实还在拜堂之时,滞新娘便以开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动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后脚弯上猛蹬一脚,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阵起哄,人叠人地把新娘压在下面。此前,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等人总是事先作些准备,如在堂前铺一块草席,使新娘倒下时不致于弄得满身灰尘。但是,男家客人总是想办法把新娘弄得狼狈一些。

婚后宴毕,人们急不可及待地涌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烟”。按规矩新娘要逐一给每位倒茶点烟,这时,人们往往让滚烫的茶水倒得满满的,故意让新娘烫着;又故意将新娘点烟的火种吹熄,让新娘无所适从;尔后,又让新娘在几寸宽的长条木凳上走过,谓“过天桥”。板凳两头易翘,中间仅一个巴掌宽,人走在上面摇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还故意把凳脚事先弄坏,好让新娘从凳子上摔下来。至于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讲猥亵的话之类,则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乱。有的偷偷拿松毛针之类带刺的东西刺新娘的颈背,或向新娘的脸上喷撒胡椒粉,并左推右搡。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尽力劝护扶持,也无济于事。新娘也强颜作笑,但脸上流趟着汗和泪。这种捉弄新娘的行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对一个刚出嫁的新娘来说,是近乎残忍的。

闹新房古以有之,汉代已十分留行.因闹新房是以戏谑新娘为主,因而此习也称作“谑亲”、“戏妇”。时人所著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说明当时闹新房十分放众,而且人们行为有违“礼教”,污秽视听,故此作者以“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汉书》亦云:“新婚之夕,于窗前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此为传统的“听房”之习,也属闹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而且颇具“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特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世代相袭,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

(五)三朝回门

娶亲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新郎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惠州习惯所称的“咱朝回门”。它是惠州传统婚嫁礼俗之中甚为讲究的一项礼仪。如果说提亲、卜吉、落定、报日、过大礼为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或礼了。

三朝回门和古时侯的“打婿”风俗有着密切关系。《西阳杂俎》一书在记述南北朝“打婿”风俗时说:“婿拜阁(女子住的屋)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乐,至大委顿者。”

广东近现代文献中亦有“戏郎婿”的记述。按广东的旧俗:郎婿回门之时,岳0以盛馔,谓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时,岳家的姐妹群起而戏之,或出难题使新郎难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诸物。

惠州的三朝回门,又称“滞新郎”,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打婿”、“戏婿”之习有相似之处。按惠州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岳父母大人,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在拜见族中的姐妹时,往往就已开始“滞新郎”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这时姐妹便于一旁起哄,或让新郎多拜几次,不让其起身;或让新朗频频下跪,不让其间歇;有些好事之人,还会拉新郎到鸡窝或猪圈旁,明说是要新郎拜鸡笼神或猪舍神,实际上是戏弄新郎。如新郎不从,众姐妹就回强行“执法”,使新郎不得不从。

拜毕,岳家宴请郎婿。席间,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对子和难题让新郎解答,说是测试新郎的才能,实际上是为难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这时便照搬“滞新娘”的做法去戏弄新郎,使新郎狼狈不堪。

“滞新郎”尽管在程度上不如“滞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头始终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家受到戏弄的一种“回敬”。

新婚三朝回门是惠州传统婚嫁的一个定俗,故礼仪颇为讲究。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为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

除非远道联姻者外,市内及近郊联姻,三朝回门一般是岳家请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后打点回礼,当日返归。

回礼宾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红发糕和红敛糕,“带路鸡”不可缺。惠州还有新婚一月回门的习俗,回礼时岳母蒸大笼0(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婶蒸敛糕。

蒙古族

乌拉特蒙古族的婚嫁习俗,以其独特的风格区别于其它部落的婚礼。其全过程可分为求婚、订婚、娶亲、拜火、回门5个环节。

求婚旧时蒙古族的定婚年龄在15岁以后,不满15岁不成婚。在习惯上女方的年龄略小于男方,但一般不超过4、5岁。乌拉特蒙古族求婚,在解放前是父母包办。求婚时找个代理人,蒙语叫“照齐”,即“媒人”的意思。媒人另找一二人,携带4个圆饼、白酒、哈达等礼品,前往女家。之后,先将四个圆饼入盘摆在桌上,接着给女方老人敬酒,献上哈达,同时提出为某某人家的孩子求婚。对方老人如果接了哈达,就意味着同意求婚。

订婚订婚比求婚略复杂。带的礼品有整羊、白酒、圆饼、哈达等。男方到后,先将礼品敬

献给亲家,而后敬酒,再坐下来商谈彩礼。蒙话叫“玛拉萌格”。彩礼包括牛马驼羊,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可多可少。谈彩礼的过程实际上是坐唱过程。蒙语叫“乃日”,是联谊的意思。宾朋贵客坐上席,放乌查(即羊背子),敬酒,念敬酒辞,唱敬酒歌。祝辞由一个来念,敬酒歌则由女方请来的歌手站立在蒙古包的东南角歌唱。每唱一次歌大家饮一次酒;每唱完三支歌后,在座的人们回唱一支歌,敬歌手一盅酒。这支歌的大意是,在座的人们表示愿意欢聚一堂,共同欢乐,顺便也是让歌手休息一下。所唱的3首传统歌是:《永恒之福》、《缔造之福》、《先辈之祝福》,统称“三福”。

娶亲娶亲是乌拉特婚礼的高潮。据记载,蒙古族在800年前成亲时从远方聘娶。这个习俗慢慢进化演变成了现代蒙古族成亲奔远方,娶亲在天亮的习惯。娶亲时娘家也待客,放乌查、敬酒、唱歌、举行坐唱,等待男方娶亲到来。还要请一位能说、能唱、能喝酒的总代东。娶亲时陪同新郎的有媒人、伴女婿和长辈各一人,青年男女数人,念唱赞词者一人,共约六、七人。

当娶亲到来时,女方唱念赞词者带领几名敬酒者迎出门接待,下马后敬酒。敬酒之际,女方念唱赞词

新娘

者主动提问,男方念唱赞词者出来回答,形成一问一答。大意是:什么地方,何许人士,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成群结对,披红挂绿,什么缘故前来此地……回答说:是因为有了美好姻缘来娶亲……女方又问:既然如此,带来了什么样的礼物?男方回答:带来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牛马驼羊。就这样一问一答,说出九九八十一种礼品。而后,请进屋内红火,坐唱,由女方请来的歌手歌唱,放乌查。

对歌

待到姑娘出嫁的吉时良辰,大家出动为姑娘送行,歌手们唱起《送亲歌》。

你象清泉水那样流淌,

你象春柳那样飘荡;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为你放声歌唱。

你象山泉那样清亮,

你象山榆树那样飘扬;

姑娘出嫁远离家乡,

送别时为你放声歌唱。

而后,新娘出门上马,众人在马背上互敬美酒3次,便告辞登程。

在娶亲的路上,女方送行者打马追赶新郎,新郎则飞马扬鞭,不让对方赶上,特别是不让自己的帽子被抢了去。这是考核新郎的坐骑是否是骏马,新郎官是不是能骑善战的好汉。如果把帽子让人抢去了,那就不体面,大家笑他无能,说他的坐骑是老牛。然后,新郎官敬

酒认输,索回帽子。这是娶亲途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娱乐活动。

追马抢帽子

拜火汉族习惯是拜天地成亲,蒙古族则拜火成亲。拜火是乌拉特婚礼的又一高潮。

新娘来临之前,男方接待客人进行一般性红火。得知新娘来临,长辈不出门迎接,只是同辈人出门迎接。新娘下马时,必须有人搀扶,脚不得着土,必须踏着

地毯或毛毡入新房。而后进行梳头,佩戴首饰,身着新装,准备拜火。乌拉特的习惯是先拜火,后拜父母双亲和长辈。而且只是新娘一个人拜火,此时新郎则在忙于给来宾敬酒。新娘拜火时头蒙纱,不得露出脸来。拜火和拜见老人时,只是在蒙古包的东南角炉灶前磕头,而且这种磕头不是趴地磕头,只是点头表示(因为新娘头上带有至少十斤重的首饰,不便趴地)。

新娘磕头以辈数和年龄为序,总代东念唱长辈和来客称呼,念一个点一次头,女伴在一边压头。磕头时长辈们都有礼品,大至牛马驼羊,小至衣料银圆。赠送牲畜时必须是生产母畜,这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新娘磕完头就要退出。

这时青年们从外面将门推住,不让新娘出。新娘只有把平时绣好的手帕、烟荷包、或糖块送给他们才可出门。这和汉族习俗中耍笑新娘是一回事,但蒙古族习俗中,要耍笑新娘只有在这个时候,别的时候是不允许的。特别不允许象汉族那样闹洞房。更不允许娶新耍旧,耍笑老人。

新娘出去后,取掉蒙头纱,戴好首饰,穿好服装,再度返回客房向大家请安问好,并同长辈和来客交换鼻烟壶。然后为客人倒茶敬酒,婚礼酒宴就此开始。酒宴开始时,必须先上茶,然后敬酒,跟着上羊背子(即乌查)。敬酒时必须念祝酒词,放乌查时,必须念唱放羊背子的赞词。而且唱婚礼歌,即唱“天福”。根据乌拉特部落的习惯,演唱婚礼歌的歌手是男性歌手两名。婚礼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一天。天晚,来客离去。富贵人家在婚礼时间的延续上比普通百姓要长,但最长也只是三天。

敬鼻烟壶

回门乌拉特婚礼中的回门,由婆婆领上儿子和儿媳,带上整羊、圆饼、白酒前往女方家。时间上没有固定日期,只是在婚礼后的适当时候,或者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回门时,娘家也要举行酒席宴会,款待女婿和亲家。

乌拉特婚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内容和仪式也有了不少的变化,迷信色彩基本没有了。建国后,乌拉特蒙古族的婚俗已大大从简,男女自由恋爱,登记成婚,城镇的婚礼与汉族大同小异。新事新办亦蔚然成风。

汉族

建国前,河套各县镇婚俗,大同小异。订婚城市迟,乡村早,指腹为婚者甚少。普通男女过十岁后即订婚,从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晚不过二十岁。早订婚者,过数年迎娶。晚订婚者隔岁而娶。男子除续婚外,随订随娶者较少。一般由父母主婚。其程序一般为求婚、纳聘礼、结婚、回门几项。

求婚在媒妁通意之后,男家叫求婚,女家叫允婚。首先互送命单,以生年星宫相配合,命相合则许婚,这叫对婚。用红柬写成庚贴,择吉日交换,称为“换贴”。这一天,男家要准备稻米、红枣、羊、酒、烟、喜饼、喜馍、衣服、饰物等,随庚帖送到女家,女家以金银饰物一、二件附在帖中,以物答之,叫做压帖。男女两方,各召亲友、媒人,备酒菜款待,叫做下定。之后,按年送适当的培养费,直到迎娶为止。

纳聘礼聘礼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不相同。土绅富商,门当户对,媒约定后,互换庚帖,财礼衣饰,自当俱备。男方购置,女方添装,各自量力而行。中等人家,多数只谈衣饰,而不谈财礼。一般人家,财礼、衣饰都需预先商定。这种情形在经济困窘的乡下较多。财礼有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衣服普通为单、夹、棉三套。饰物是手镯、戒指、簪环等,以银质或镀金居多。城里多是包金或赤金。若是赤金,则必以包金配之,俗称陪送。

迎娶迎娶前,男家使媒人通达娶亲之意。女家若允娶,便择吉日举行通信礼,通常在娶前一个月举行。通信时,除衣饰不必另备外,大小下定物品,还需再送一次,并送银币数元叫做“长命钱”。那时用制钱,称为下茶,取繁殖、贞洁之意。未收财礼的,需一并送去数十元,叫下茶钱。有的将下茶物品及迎亲时男家应备的酒席折钱计算。在乡间,女家如果未同意,须往返数次才准。每去一次,必须准备馒头50~100个,由媒人带着前往说服。女家在将出嫁时,通知亲族,除送嫁妆外,并分期邀女,备酒食款待,叫做离门宴。在迎娶的前一日,男家备烧肉一方,馒头50-100枚,送给女家,叫离娘馍,离娘肉,并将新娘衣服一套,送给女家,叫催妆。迎娶时,男方选择女眷中懂礼数而又命相适合的一人乘轿,两名男的乘车,伴郎一人,与新郎各乘轿车或马,鼓乐前导,名曰迎亲。女家也以女眷一人或二人,乘轿或车,男眷二人,或乘车、骑马,称做送女。并把嫁妆送到男家,叫做送亲。当娶亲者到女家后,一般人家以茶点招待,富余人家或路途遥远者,以酒食款待。之后,由新娘的弟弟辈给新郎的帽子上插花,并以绿色绸子和新郎原披的红绸成十字披扎在身上。新娘红纱蒙面,由亲长抱入轿内。新郎在天地神位前行礼后,鼓乐齐呜,徐徐启行。城镇娶亲,普通为二、三乘轿,富余人家有的用六、七乘轿。乡间以轿车居多,贫穷人家只有大车、马、驴而已。

结婚分城镇的绅商大户举行婚礼时,有的在庭前扎结彩棚,有的搭布制帐棚,一般大乡镇都有可租赁处。棚内置围屏,中置台面,设天地神位,神位前置一斗,内装五谷,插五支箭,上悬一弓,下置剪刀,戥、镜。左右燃花烛,设大椅以备受礼。新郎帽子上插金花,披红绿绸,胸前系一铜镜,引新娘到门。轿口向喜神方平置,门旁燃一束谷草,宾相持五谷、红枣、胡桃、制钱,口念:咸享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并挥撒所持之物,称做撒障。新郎的母亲及娣妹手捧装有米、并用红纱束口的铜瓶、冰糖、脂粉等撒轿帘,取糖放在新娘口中,把铜瓶交给新娘捧着,并以脂粉涂新娘脸面,称做点粉。下轿时,先用红毡铺地,新娘踏毡而行,由两名无胎孕、无服制(守孝)的女眷搀扶,行至华堂,行拜天地九叩礼。行礼时,新郎拜,新娘多蒙面而立,非搀扶者强压才拜。新娘进入喜房,搀扶者为她解髻挽簪。

此时,不论是严冬时月,必有观看者把窗纸扯烂,取“开风气”,之意,叫做打喜窗。之后,新郎新娘同拜祖先,再拜父母及族戚长辈,称做“拜人”。新娘拜见时,亲戚须赠拜礼,钱物不等。有的一日办不完,于次日拜亲族。城镇较复杂,乡村多从简。当晚入洞房,桌上设喜灯,新娘面向而坐,称为守喜灯。是晚,有闹洞房的习俗,喜笑戏谑、听房窃物、说令子,难为新娘,都为了去其差涩,通意联欢,使新郎新娘洞房之夜能够顺利通达而已。

完婚第二日,新郎新妇同去岳家,见新娘父母、亲威,下及晚辈,称做“认大

小”。行礼毕,设宴款待,总称“回门”。此后,新娘在婆家住九日,在娘家住九日,叫回九,取长久之意。在城市,第九日,岳家设宴,邀婿、媒妁共饮。新妇在婆家住满一月,娘家即迎女回去住一月,称作住双月。乡间多在回门之后,住七、住八,而后住对月。婚事既毕,由执事引新郎沿户致谢,一揖而去,称为“拜往”。至此,婚事才算全部结束。

建国后,婚礼较前大为简略,男女自由恋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基本扫除。河套有:“海潮蓝一身,红裤带一根,大底鞋一蹬,到区公所登记结婚”的民谣。在一个时期,男女青年举行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简单、省钱、省事,深受社会称赞,被视为新风尚。近年来,婚礼日渐奢华,大操大办,招待亲朋,大收彩礼已引起社会各界反感。

续娶及再嫁河套地区,续娶的若是闺女,其礼俗与初婚大致相同。有的男方年龄较大,经媒人说服女家同意,男的可不去亲迎,只在华堂等候行礼,叫做”等亲”。若是再嫁女人,概以车娶,而不用轿,男女拜堂后,亲友邻人笑谑欢饮而散。隔日,在家庭内部由妇拜见尊长,行跪拜礼,凡受礼者,皆给钱物,叫做“认

亲”。

由妇自主再嫁者,年纪轻的,身价在一、二百元,根据嫁妇环境不同,其身价或由原夫家、母家分受,或妇自受不等。初由媒介绍,男女见面,若双方满意,即给女饰物以为信,谓之小定。婚约不呼庚贴、婚贴,而呼婚书,主婚与本人均押字,婚书由婆家收藏。

旧时妇人再嫁,颇受鄙视,近支远族多出面阻止,最易节外生枝,甚至有妇已登车而忽然反悔作罢者。所以一般是媒议一经决定,即日过门,又多在晚间起行。丈夫活者,而因种种原因再嫁的妇女,被称为“活人妻”,有身份的人多不愿娶,其嫁也多于晚间进行。

历代婚姻家庭制度

(一)远古时代

猿人刚刚脱离动物界,为了依靠集体的力量抵抗猛兽的侵袭,猿人过着群居的生活。生活在一起的的一群猿人叫做一个原始群。群体内的性关系使猿人的交配上保留着动物的本能属性。他们智力低下,没有财产观念,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无从谈起,也不知道“婚姻”为何事。同一个原始群里,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所有成年女子的“丈夫”,同样,所有成年女子也是所有成年男子的“妻子”。这种杂乱婚姻实质上是杂乱的性关系,及血缘杂交。血缘杂交使性关系完全受自然属性支配,总体上仍属于动物交配的范畴,未能开创婚姻史。

劳动的锻炼,生产工具的逐步改进;活动地域的渐趋稳定以及食物的增加,促进了人体

自身的进化、发展。猿人进化成为古人,古人的生活状况使古人的婚姻萌发了一点微弱的意识成分,母子间,父女间的性交开始被禁止。这样,婚姻关系也由猿人时期的杂乱婚姻发展成为古人时期辈分相同才能构成婚姻的血缘婚姻,即辈婚制。辈婚制把长晚辈之间的性交关系从婚姻中排斥出去,使人类跳出了动物交配的范畴,开创了自己的婚姻史,这就使得辈婚制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婚姻制度。

随着人类体制智能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血缘婚姻的危害性,并不断地采取措施加以限制。他们先用划分级别的办法来限制母亲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构成婚姻关系,这样便导致了氏族的产生,氏族是产生群婚制的社会条件,群婚制是适应于氏族制度之需要的婚姻制度,无母系血缘关系的一群人构成团体性的婚姻叫做群婚,群婚随母系氏族的产生而产生,随母系氏族的不断发展而渐趋完善。群婚制代替了血缘婚制,这是人类婚姻史上最大的变革之一。由于同母系血统的人不能构成婚姻关系,所以夫与妻只能出自不同的氏族。夫与妻各自生活居住劳动在自己的氏族内,夫妻关系的基本内容就是性交关系,既没有劳动上的互助,又无经济上的义务及权利,也没有感情上的陶醉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进入了繁荣时期,人们生活资料的来源比以前更可靠了,氏族成员已经有了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私人所有的观念开始萌发,感情的幼芽便萌芽在原始人的头脑里,反映在婚姻形态上,就是使得禁婚规则日益严格,从而使得集体婚配的规模不断缩小。在由集体婚配到个体婚配的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俱乐部婚姻作为承前启后的过渡方式,由群婚向对偶发展的过程中,一个男子可以与同族的几个兄弟有一个共同的妻子,也可以与另外的几个兄弟有一个共同的妻子,又可以与几个远房的兄弟有一个共同的妻子,甚至还可以与几个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妻子,几个妻子可以分布在几个不同的氏族里。女子也是一样,可以与人有共同的丈夫,几个丈夫分布在几个不同的氏族里。这种俱乐部婚姻造成了婚姻圈子中的一方单一,另一方却由几个人组成团体,它使得一个人能够在几个婚姻圈子里过性生活,夫妻关系中既保留着集体性的旧习气,又萌发了单一性的新因素,所以属于群婚制向对偶制的过渡形式。脑的复杂,意识性的增强,财产观念的萌芽及感情的产生,不但减少了婚姻圈子中的人数,而且使得由两个人暂时地成对配偶的想象开始流行,于是族外的群婚制便由族外的对偶婚制所代替。所谓对偶制,就是由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一段时期内构成夫妻关系。对偶婚制产生于母系氏族的全盛时期,始初,夫与妻的关系仅限于两人间暂时性的同居,最后便发展为因婚姻关系而使丈夫迁至妻方的氏族,使丈夫和妻子、父亲和儿女互相有了经济上的义务和权利,对偶家庭开始产生,并萌发了经济上的意义。

生产力逐渐发展,社会分工产生,打破了从前的法则,男子的劳动收获远远地超过了妇女,成为生活资料来源的主要提供者,男子创造财富能力的增强,经济地位的提高使他们在氏族和部落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于是便要求妻子服从自己,子女继承自己,于是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婚姻关系便开始由对偶制转变为单偶婚制。这时候的婚姻风俗既保留着对偶婚制的残余势力,又萌芽了单偶制的新因素。

(二)夏商周时代

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可从后人的记载和传说中得知一些简略情况,那时父权制已经确立、政权以父亲血统相传是毫无疑义的。而在商代,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已经确立,奴隶主贵族在一夫一妻的原则下,已有了妻妾嫔妃的区别。西周时代,自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创“礼”以后,社会制度逐渐完备。周礼将“婚礼”提高到“礼之本也”(《礼记郊特牲》)的高度。

1.婚姻形式

由父权制大家庭向一夫一妻个体婚制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我国的夏、商二朝就处在这个演进过程之中。夏第一代君王禹只有一个妻子,即涂山氏。在商代30多个国王中,多数也是一人一配。但到商朝后期,已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到了周代,婚姻形式是以多妾制为补充的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商周奴隶主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是与当时实行的媵嫁制度相联系的。媵就是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媵嫁制度规定,诸侯之女出嫁,要由她的妹妹(娣)、侄女(侄)随嫁。此外,还要由两个与女方同姓的诸侯国各送一女随嫁,称之为“正媵”;正媵也要由娣、侄随嫁,这就是诸侯一娶九女。这种婚姻制度,既反映了原始婚俗的遗迹,又成了奴隶主贵族借联姻扩大政治势力的手段。媵嫁制实际上就是一夫一妻制名义掩盖下的多妻制。在周代,妻妾的多寡同奴隶主的身份、地位、权力、财产等成正比。诸侯一娶九女,卿、大夫则是一妻二妾,是可以娶一妻一妾,只有在庶人阶层中才普遍实行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2.婚姻家庭制度

奴隶社会中的婚姻家庭关系,主要是由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以及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来调整的。周代是礼仪的创始时代,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西周初年,贵族们就开始从政治到文化制定一系列完整的典章制度和礼乐规定,这就是“周礼”。周礼认为“婚礼,万世之始也”(《礼记郊特牲》)。婚姻制度被视为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的社会关系由此推展而出。婚姻家庭制度在礼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奴隶主贵族“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和伦理观、同利用血缘纽带维护宗法统治的实际需要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礼记昏义》把“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和“合二姓之好”作为婚姻的最高宗旨。这正说明当时人们认为婚姻的实质就在于宗族的延续,也就是婚姻生殖功能的重视。当然除了强调婚姻的这种繁衍功能,还重视联姻在政治上的意义,“合二姓之好”就说明了周礼对择偶地位的注重,社会地位相近的二姓之间联姻,可以借此互相支持、互相依靠。

在周代,由于宗法制度的完备,在每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礼制上都有明确的规定。家长在家庭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礼制要求子女恪遵孝道,对父母家长绝对服从。子女的主婚权也操于男女双方尊长之手,成婚后的夫妻无论是否和睦,婚姻解除与否的最终决定权也操于家长之手。家礼对妇女的束缚较男子更甚,“三从四德”

便发端于周礼,他要求妇女片面遵守一夫一妻。与男性贵族多娶制度相反,女子只能嫁给一个丈夫而不能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丈夫,这种规定虽然没有形成文法,但它肯定了这种男女在婚姻地位上不平等的合理性,从而使这一不合礼的现象成为合法的制度。

嫡长继承制产生于商末而形成于西周。商朝后期,国王妻妾成群,众王子间争夺王位的事时有发生。于是,从武乙起开始实行较严格的父死子继制度,而且有了首先由嫡长子继位的规定。确定嫡长子身份的准则是:在嫡子不止一人的情况下,以长为重;在嫡庶子并存的情况下,以嫡为贵;在均为庶子的情况下,有时立其长者,有时用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3.婚姻成立条件

同姓不婚。商代在血缘关系上也强调近亲不婚,要五世以后方可以通婚。周礼对“同姓不婚”规定的非常严格,只要是同姓,“虽百世而婚姻不得通”(《礼记大传》)。不但娶妻要辨姓,就连买个无从知其姓氏的妾,也要用算卦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性不婚除生理原因外还有政治原因,贵族们可以借同姓不婚来联结权势和维护宗族伦常关系。

规定成婚年龄。商代以前成婚年龄以不可考。周代礼制规定男子20岁行冠礼,30岁成家;女子15岁行笈礼,20岁出嫁,如有特殊原因,可到23岁再嫁。在实际生活中,周代人的初婚年龄比礼制规定要低。如春秋末年,勾践规定凡男子20不娶,女子17不嫁,要惩办其父母。

4.贞节观

周礼提出了妇女要“贞”的要求。作为男子,可以同若干个配偶发生性关系,生育出自己的子女;而女性一方,则必须严守一夫制,只能为现在的丈夫生育子女,而不能生出其他任何人的子女。这就是周代对“贞”的解释,这是比较宽泛的,而且它没有对女子的改嫁、离婚提出最限制。所以在周代,离婚再嫁属于寻常的事情,夫死不嫁、从一而终的观念在当时并未形成。不但夫死可以改嫁,夫未死也可以离婚再嫁。

那时还有“烝”和“报”,烝是春秋时代家长制家庭的一种婚姻形式,专指子、侄、弟辈上娶父、伯、叔、兄的妻妾(除生母外)的一种婚姻行为,《左传》中将侄娶婶称作报。所烝或报的妇女也是很有地位的,这说明当时贞操观念是淡薄的。

(三)秦汉至唐时代

我国从战国时代起,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格局基本确立,奴隶制的婚姻家庭逐步被封建制的婚姻家庭所代替。秦代是一个“以法为本”的封建专制国家,始皇巡游天下时就对婚姻家庭规范提出了要求。到了两汉时期,婚姻法规的内容已初具规模。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造成人口大量流动和迁移,也使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秦汉以来确立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在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有某些特点。婚姻家庭法规在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永徽律书》中的《户婚律》极其权威,不仅成为唐以后各代户婚一类律法的蓝本,而且还远播海外。实际上,那些有关婚姻家庭的礼,也起着法的作用,是婚姻家庭法规的组成部分,以礼辅法,礼法并用的调节婚姻家庭关系。

1.婚姻形式

一夫一妻多妾制,是秦以后各代封建统治者在婚姻形式上对奴隶主贵族的继承。这种继承,贯穿于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而且在秦汉至唐代时期表现的十分突出,并被法律确认。当然,纳妾行为主要风行于统治阶级中,尤其是皇族男性,不仅有众多的后妃,还有数目庞大的宫女,在唐玄宗时宫女数量达到极盛,共有四万人。贵族大臣也大批的养伎蓄妾,西晋太尉石崇不仅与同僚比富,还比谁拥有的姬妾多。中小官吏与平民中的富户人家也往往有妻有妾。南北朝时,由鲜卑族统治的北朝时期,由一妻多妾制衍生出多妻或有妻无妾制。

统治阶级在公开、合法纳妾的同时,从维护宗法统治的需要出发,十分重视嫡庶的区别。也就是说妾可以纳,但正妻只能有一个,法律不允许“乱妻妾位”。

秦汉隋唐统治阶级以至文人富户一妻多妾制的盛行,破坏了性别比平衡,严重影响了平民的婚配,一些穷苦人家的家庭因此出现了兄弟共娶一妻的现象。

2.婚姻家庭制度

由战国起,经秦汉至唐,中国封建社会由发端而至鼎盛。婚姻家庭制度作为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和巩固。

封建社会实行以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婚姻的成立则须通过媒人从中中介。秦律、汉律、唐律等一切封建法律都确认这种婚姻制度的合法性。包办强迫婚姻在秦汉至唐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还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术的独尊地位被冲垮,又由于那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婚嫁对于两汉来说要显得自由些,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汉唐时期的封建家族组织主要是按姓氏、门第论高下的世家大族,比较严格的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选立族长。家族的核心是亲属网络,由于以宗法制度为本,重男轻女,所以亲属以父系宗亲为主,还包括外亲和妻亲,但范围较小。

从汉朝开始,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常说的“三纲五常”便在此时确立,它把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与君臣的尊卑、隶属关系同列,目的在于建立从封建朝廷到每个家庭的封建秩序,有效的维护封建统治。社会关系是家庭关系的自然延伸,家庭始于夫妻结合,所以统治者就通过礼法来稳定夫妻关系,这种稳定是把妻子变成丈夫的附属物,使妻子对丈夫绝对服从、宽容忍让。从汉代明确了“夫为妻纲”之后,这种男尊女卑的倾向更为明显,作为夫妻关系核心的“男外女内”也是反复被强调。汉唐时代,还出现了不少针对妇女的专门读物,对周礼的有关规定作了充分发挥,如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东汉班昭的《女诫》、唐代宋若莘的《女论语》等,都是对妻子应遵从的妇德作了详尽的说明。夫妻关系的不平等最集中的体现在主要由丈夫独断专行的“出妻”制上。妻子如果犯了不孝、无子、淫乱、嫉妒、

多言、恶疾、盗窃重的任何一项,丈夫就有权将她休弃。唐律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七出”制,又规定了“三不去妻”的原则,即曾和丈夫共同主持过公婆丧事的妻子不能去,妻子没有归处的不能去,贫困时娶的妻子富贵后不能去。

秦汉以来封建社会承袭商周奴隶社会的嫡长子继承制,唐律对此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3.婚姻成立条件

严禁同姓为婚。秦汉至唐,禁同姓为婚仍十分严格,实行宗族外婚制,这是对周礼“同姓不婚”原则的继承。汉唐间也存在过不禁同姓为婚的短暂时期。汉末两晋,战祸连年,晋武帝允许同姓通婚。南北朝时期,由于强调门第,士族间通婚范围越来越窄,以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血缘异辈婚、中表婚。

严禁良贱通婚。即严禁有钱有势的人和无钱无权的人通婚。在严禁良贱通婚的同时,等级婚和门阀婚开始盛行起来。婚姻双方十分看中对方是否有与自己相近的经济地位,特别是有与自己相近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为增加人口,中国封建社会在婚姻立法上都实行早婚。如唐贞观元年下诏令说:男子20以上,女子15以上未嫁娶的,都要由州县地方官员负责时他们以礼聘娶。因贫穷无力婚娶的,要由邻里亲近的富有之家资助成家。

4.贞节观

从秦汉到唐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上升阶段,由发展到鼎盛,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一方面对男尊女卑和妇女贞节观的强调都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实际生活中,男女交往与择偶改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仍旧呈现出其相对自由与松懈的状态。

统治阶级不断的奖掖贞节,法律上对夫妻离异也作了种种规定。而且在圣贤的影响下,一些寡妇开始自觉守节,甚至出现了一些断发、毁容、誓不再嫁的“烈女”。但人们对女子的贞节还是看的比较淡薄,改嫁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如汉武帝就曾帮助其守寡的姐姐湖阳公主择婿。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增殖人口,用行政命令迫使寡妇再嫁。行政手段加上较为开化的社会风气时人们将寡妇改嫁视为寻常的事情。

(四)宋元明清时代

唐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了由前期向中、晚期的转变,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政治统治上的高度集权,使得这一时期法律制度更趋严密、完备,而政治统治的需要,又使程朱理学和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而被纳入了法的轨道,这些都使得宋元明清时代在婚姻家庭立法、制度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前历代有所不同的特点。

1.婚姻形式

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一夫一妻多妾制和平民百姓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自宋代以后出现了一些变化。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妻妾成群的婚制被视为天经地义,得到法律和礼制的保护和确认。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形式在民间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有两重限制,道义上的限制指的是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妇女的贞节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男子的再娶纳妾也在道义上受到了限制;法律上的限制是指法律按地位尊卑、身份特权规定娶妾的数量,而且特别强调娶妾是为了传宗接代,嫡妻到一定年龄不生育才准许娶妾。在妻妾关系和地位上,宋元明清也严禁妻妾失序和重婚。妾制是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制的补充形式。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对妾的数量的限制和娶妾主要为生子的准则没有得到认真的实行。妾制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妾制的消亡是必然趋势。

2.婚姻家庭制度

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发展到宋元明清,已日趋没落,但它凝固化、教条化的程度比唐以前各代是有增无减,对妇女的毒害和压迫在整个封建时代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代婚姻立法基本因循唐代,规定聘娶制是婚姻成立的唯一合法方式,婚姻的主婚者为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统治工具,上至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下至贫民百姓的吃饭穿衣,无不在礼仪的规范与约束之下,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礼仪社会。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的现代意义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源远流长的中国 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传统礼仪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着一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传统礼仪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 礼仪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我们在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国民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人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我国要跻身世界之强,一定要提

高全体国民素质。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我国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二》中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龚自珍的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同时,传统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改革开放虽然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却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这点出了“礼”的社会历史价值,即社会和谐之本。“礼”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古代,它作为一种法度,严格维护着社会的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文化的教育,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际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社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乱穿马路,横行逆行,不按顺序排队上车,乱抢座,不让座,出口脏话,社交场合不会用敬语雅语等等行为,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的人文社会极不协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礼仪文明的失落以及礼仪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传统礼仪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

很全的婚礼整个流程图

婚礼流程 一.准备 1.5:30-7:00 新娘伴娘化妆 化妆师为新娘伴娘化妆,摄影师偷拍 化妆师,摄影师,化妆品、新娘饰品. 2.7:00- 7:45 新郎准备. 领队: **** 去新娘家带手捧花、头花、嘉宾花、四财礼、婚车准备并和摄像师、伴郎碰头确定行走路线.前往新娘家、新娘家提前早餐(饺子)。司仪.摄像师、伴郎、礼车司机. 迎亲人员11人:包括新郎.五男、五女,安排1人拿礼品(四财礼) 到新娘家后拿回一半. 摄像车一台。二.迎娶新娘7:58-8:18新郎进门迎娶新娘,新娘家人出难题给新郎,新郎给伴娘、伴郎发红包,嘉宾花分大家. 8:18-8:20 献捧花新郎单膝下跪向新娘献捧花,摄像师、摄影师抓拍镜头 8:20-8:30 拜见新娘父母新人给新娘父母敬茶、新娘父母回敬信任红包,新娘父母准备糖、瓜子、茶水、红包。 8:35-8:40 吃甜品新郎喂新娘甜品,摄像师、摄影师抓拍镜头 . 8:48 出门前往新郎家和新娘父母道别。 三.9:18 迎新娘婚车抵达时燃放鞭炮,准备好礼炮手放鞭炮, 婚车抵达前新郎打给礼炮手准备好燃放鞭炮.

9:20 进门新娘进门拜见公婆,新郎父母回赠红包新郎父母茶水,红包. 洗聪明:水盆一个;钱币六个,大葱二根,毛巾一条。端盆人:佳俊,摄像师、摄影师抓拍镜头。 四. 外景:出发拍外景前往外景拍摄地拍摄外景摄像师、摄影师五. 9:48 出发前往**酒店;到大酒店后,人稍作休息,或安排最后彩排 . 行走路线: 新郎家—新娘家—公路——酒店。 11:00 现场候场、迎宾,与宾客拍照,摄像师、摄影师,迎宾人员引导宾客入座 六. 11:18 婚礼开始司仪宣布婚礼开始司仪 11:20 新娘进场新娘由父亲(或新郎)带入现场,撒鲜花、花瓣,或彩带等,《婚礼进行曲》响起 11:22 证婚:证婚人上台发言,背景音乐轻放。 11:24 双方父母代表发言寄语和祝福,男方讲话:新郎父亲女方讲话:背景音乐轻放。 11:26 新人答双方父母新人代表致答辞,背景音乐轻放。 11:28 现场新人仪式新人行礼、交换戒指、拥抱亲吻、开香槟、倒香槟酒、切蛋糕、喝交杯酒、香槟酒、香槟塔,新人向双方父母行礼后,双方父母再入席 七.11:30 开席司仪宣布婚宴正式开始,新娘换礼服,新人敬烟敬酒,歌曲演唱、背景音乐响起 八.12:30 新人休息新郎新娘进餐、休息,13:00 离开酒店离开前清点所有物品

XX年最新婚庆礼仪知识大全

XX年最新婚庆礼仪知识大全 中国数千年文化中的传统迎亲嫁禧是为婚嫁礼仪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仪节与婚前数日礼仪。下面就是给大家的XX年最新婚庆礼仪知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1、礼宾花、彩带 注意:为了安全起见,彩带最好用阻燃的那种。婚礼上亲友用喷罐喷喷射彩带,危险性比较大。 2、喜糖(回礼用) 可以买现成已经装好喜糖的喜糖盒(袋),也可以单买喜糖盒(袋),另外买散装的喜糖来装。 3、气球 家里和酒店装饰用。婚车也可以用些小气球装饰一下。 4、烟和火柴

一般是硬盒好日子和硬盒红双喜。婚宴每桌2包,婚车司机每人1-2包,兄弟每人1-2包,还有家里的亲友留些,酒店的签到台上面留几包。火柴跟烟配着用。 5、喜字、喜字拉花、气球 装饰家里用的。喜字通常大门贴一个,新人房间门各贴一个。 6、红包封 司机、兄弟姐妹、大妗姐、伴娘伴郎的红包要准备好,另外还要准备5元、10元、20元的红包几十个,用来抢亲的时候和以备需要。 7、纸巾 大部分结婚的人都买的。 8、婚庆床上用品 9、粉纱、彩色羽毛带

婚房、婚车、酒店装饰用。 10、放结婚戒指的戒枕 11、花瓣花篮 酒店行礼花童撒花用和婚床上装饰用。 12、入水亮(发光假冰块) 酒店的香槟塔杯子每个杯放一个。 13、糖、花生、瓜子 家里的桌子上和酒店每桌放一些。最好不要用花生,放花生的话,都还没开席,桌子上已经是乱七八糟的花生壳瓜子壳,大煞风景。一般都是摆些喜糖就算了的。 14、花车装饰和重要人物胸花、新娘捧花、头花等 15、酒水

酒啤酒、白酒、红酒、洋酒、汽水、椰汁等。 16、结婚蛋糕店一般有提供的。 17、喜帖 酒店一般有提供的,也可以另外找人印。 18、结婚戒指 19、酒店装饰的东西 可以diy也可以找婚庆公司做.拱门(绢花、鲜花、气球)、路引花柱、相片迎宾牌鲜花装饰、烛台、点火枪、冷烟火、全场大小蜡烛、泡泡机、烟雾机、追光灯、发光祝福树、祝福卡、背景装饰(粉纱、彩灯、花柱、心形绢花、**联婚割字等)、蛋糕台、香槟台和签到台布置、桌面装饰、走廊扶手拉纱、主桌椅背花。 从迎宾那一刻开始就要时刻紧绷一根弦: 1.要注意迎宾时的站姿。

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什么是中国人的“礼”呢?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婚礼全方案基本程序

婚礼全方案基本程 序

婚礼全方案基本程序 发布时间: -6-13 8:51:35 丨阅读次数:4170 丨文章来源: (一) 婚礼前:准备事项 一.新人各方负责事项 男方: (婚礼前10日):婚礼总管人选的确定; 婚礼总管的职责:1、负责配合婚礼准备事项的要求(包括新人方 需准备的事项及婚庆公司婚礼流程上需要配 合的事项)进行协助婚礼的人员的组织和召 集; 2、对该准备事项进行分工、设定完成时间及监督追踪保质保量到位; (婚礼前1月): 1、派请贴,通知所有朋友参加婚礼;并落实参加婚礼的人数; 2、新郎准备好结婚戒指;

3、购买喜烟喜糖、水果、饮用水、饮料、花生瓜子、茶杯、水 果、婚礼上用到的利事要封好(详见迎亲篇及宴会篇)去银行找好零钱; 4、购买好新房布置物品布置好新房(新房布置:对联、各式喜 字、鲜花摆饰、气球、彩带、轻纱、透明胶、绳子、剪刀) 5、父母亲准备好给新人的礼物(一般为首饰)及利事(红包) 6、问酒店拿桌位表及桌上的名单卡; 女方: (婚礼前10日):婚礼总管人选的确定; 婚礼总管的职责:1、负责配合婚礼准备事项的要求(包括新人方 需准备的事项及婚庆公司婚礼流程上需要配 合的事项)进行协助婚礼的人员的组织和召 集; 2、对该准备事项进行分工、设定完成时间及监督追踪保质保量到位; (婚礼前10日) 1、女家:婚纱礼服、新鞋、头饰(新娘妆头饰、首饰由化妆师带 备)、首饰、新衣服;

2、购买好房间布置物品(参考男方布置物品,略为简单一些,且 没有安床的物品); 3、准备好婚礼当天的汤圆糖水,(婚礼当日摄影素材) 4、父母亲准备好给新人的礼物(一般为首饰)及利事(红包) 5、新娘美容美体计划实施中 问酒店拿桌位表及桌上的名单卡; (婚礼前7日) 姐妹们开会,共商婚礼当日细节及玩开门利事的游戏(由婚庆公 司专门督导人员指导其相关人员提前做好相关准 备事项) 二.新人双方负责事项 (婚礼前一天):准备事项 1.与婚礼的所有项目干系人沟通; 2.就婚礼准备工作完成情况与父母或相关长辈沟通; 3.就准备情况和婚礼当天分工与筹备组作最后沟通; 4.根据准备情况就婚礼当天仪式进程与主持人作最后沟通; 5.与伴郎伴娘再次沟通; 6最后确认帮忙的亲友;

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

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礼仪方面有着极深的文化。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仪有关文化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称呼礼仪 一、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 “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

婚庆礼仪的知识

婚庆礼仪的知识 为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据说,当年有位美丽的贵族女孩,不经意地站到了白纱窗帘后面,她的未婚夫见了惊为天人,赞叹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带面纱的灵感,她的举动立即掀起一阵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面纱的习俗由来。 为何要喝交杯酒?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 是婚礼上重要的仪式之一。这种习俗起源于秦代,据史料记载,新郎,新娘各执半瓢饮酒,属意两人合二为一、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换成酒杯,但是不管用瓢还是酒杯,它的属意还是一致的,也就是象征着永结同好,同甘共苦的深意。 《礼记;昏羲》载:新郎、新娘各执一片一剖为二的瓢饮酒。其意是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夫妻间享有相同的地位,婚后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除了沿用瓢作酒器外,亦可以杯替代。到了宋代,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时用的是两个酒杯,先饮一半后再换杯共饮,饮完后则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合好。清末的时候,交杯酒仪式已

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今天的婚仪中,“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为婚礼平添了喜庆的气氛。 为什么新娘要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这就如同在中国,红色象征着欢庆一样。在1850 – 1990 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20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它。所以白色通常是是礼服的首选颜色,也更代表了新娘的美丽和圣洁。 为什么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与传统的中国婚礼不同,西式婚礼不是遵循”男左女右”的位置站立。那时因为古时候,盎格鲁萨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剑击退敌人。 婚戒起源 结婚戒指起源于古埃及。当时订婚和结婚戒指同属于契约的一部分。 结婚戒指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表示新娘对丈夫的忠诚与顺从。古埃及曾一度出现戒指热。 现代流行在婚礼上互换戒指。婚前戴右手无名指,婚后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_高三作文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沉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标准的守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教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教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好久,程一觉悟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标准,是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

毁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忧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实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骄傲,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丢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开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本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婚礼礼仪常识过程大全(20210218124358)

婚礼礼仪常识过程大全 订婚礼仪 对象处到一定程度, 男女双方都同意选对方做终身伴侣一般都要“订婚” 。这时, 介绍人沟通双方情况, 商定好给女 方的聘礼(主要是衣物和钱)。订婚时往往是男方在长辈陪同下, 携带双方事先商定好的聘礼到女方家去, 这种情况也叫“串门儿”。“串门儿”也叫“过彩礼”或“过财礼” 。 民间普遍都比较看重“串门儿” 。“串门儿”时, 女方亲友长辈都到场, 还摆上几桌酒席。“过彩礼”后, 男方对这顿酒席要赏“厨钱” 。解放后, 订婚仪式一度从简。有的男女双方同意终身为伴, 照张订婚像, 相互交换一下纪念品。有的男方将女方及家长和介绍人请到家中, 设宴款待, 饭后向女方赠送礼品及钱物。 现在, 订婚过程又渐被看重, 而且,有的是男女两家分别举办订婚仪式。串门儿时主要是男方给女方过彩礼,此外, 双方一般还要给对方买套高档衣服和高档鞋, 男方给女方“三金”, 即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 男方老人根据自己的条件, 还要给未来的“儿媳” “99”元或“ 999”元作为“见面礼” , 意在未来的“儿媳”是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 又取其谐音九九十成, 表达老人的美好愿望。现在又兴给“101”元或“1001” 元的, 也是寓意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的。女方也有给

男方金戒子的。订婚时往往介绍人在场, 彩礼由介绍人经手。(除聘礼外, 赠送首饰和钱, 也有的在结婚仪式上进行。)以后, 如果一方不同意了,要“退亲” (即“退婚” ), 那么有关彩礼问题就要按“退亲” 习俗办: 如果是男方提出“退亲” , “串门儿”时给女方的聘礼及财物不得索要; 若为女方 提出, “串门儿”时男方所下的聘礼及财物必须如数退回。这时, 介绍人在这里就起公证员的作用。 应该说从“串门儿”开始, 两家婚姻关系就算正式订下来了, 一般都不会轻易反悔。 订婚以后, 男女双方由过去背地约会到名正言顺的公开相处, 自由随便到对方家去, 频繁接触, 加深了解, 恋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婚礼仪 男女双方经过恋爱, 感情成熟以后, 达到法定结婚年龄, 双方同意结婚的, 经过政府指定的医疗卫生部门进行身体检查, 合格后便可以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领取 结婚证书, 然后举行婚礼。举行婚礼, 俗称“办喜事” , 这是婚礼仪式中最为隆重、最有讲究的。尽管政府一再提倡节俭, 但往往都要大操大办。 确定婚期 传统礼俗是由男方找人“看日子” , 选择“良辰吉日” ,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婚庆礼仪程序

婚庆礼仪程序(2) 一、司仪上台主持婚礼 1对现场观众进行掌声培训,调动气氛(顺便调试音响)。 2有请新郎、新娘的爸爸、妈妈到前面就座。 3有请证婚人到前面就座。 4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请您稍微肃静一下,庄严而神圣的新婚庆典仪式即将开始。 一婚礼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现在时刻是11点18分,我庄重宣布l先生、m小姐“蓝色海洋”主题新婚典礼结婚庆典现在开始!(奏乐婚礼进行曲) 首先,请先允许我隆重的介绍,今天来到前台主宾席中就坐的领导,是来自天津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的王慧琦书记,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书记的到来。 好,请允许我代表男女双方主婚人向各位来嘉宾、亲友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敬礼) 那么接下来掌声有请我们帅气的新郎上场,此时站在旁边的这位美滋滋乐颠颠的小伙子就是咱们今天的新郎l先生,向前一步,让大家再来认识一下,好,采访新郎,现在心情怎么样?你今天能表现的出色吗?当年唐伯虎的风采能展现出来吧??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接下来新郎的表现如何? 现在,朋友们各位来宾让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集中在幸福之门,此时我们“聪明、善良、可爱、大方”的新娘正挽着父亲在焦急等待着,恭请全场的朋友能够有节奏的击掌庆贺,爸爸就是一把保护伞,女儿在爸爸的呵护下照料下快乐长大,今天父亲是骄傲的,因为女儿是如此的优秀,同时爸爸是高兴的,因为迎接女儿的是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呵护女儿的好男儿。 新郎私下与我沟通,在之前一直没有正式向新娘求婚,今天在这神圣的时刻,新郎将带着特地为新娘准备的泰迪熊手捧花献给他心中最美丽的新娘,请新郎走向你的新娘,泰迪熊是爱情的守护者,11只小熊代表守护你一生一世的新郎单膝下跪,并说出你心里最真的话语,来打动我们家的新娘,解释蓝色玫瑰蓝色代表坚毅、珍贵,温柔真心。 新娘把象征着海洋之心的蓝色玫瑰花发在新郎心上的一刻,也将开启他们的幸福之门。新娘的爸爸请把女儿的手放在帅气的新郎手中,同样二位完成了今生最重要的交接。 今天英俊潇洒的新郎和美丽漂亮的新娘终于再次牵手了。这优美抒情浪漫的婚礼进行曲的伴凑下,在这个幸福的时刻里,在我们面前的这对新人,他们心贴着心、手牵着手,面带着微笑走向属于他们的海洋。一直以为,天使住在遥远的天堂里,一直以为,海豚住在深远的大海里,到了最后,才发现天使为了海豚变成了美人鱼,才发现海豚为了天使变成了骄龙,原来,原来,你就在我身边。为了爱,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古人见面礼仪 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

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古代礼仪用语 冠礼古代表示男子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岁加冠。“冠”即“加冠”,届时将筮日筮宾,行冠礼,以示隆重。

笄礼古代贵族女子表示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贵族女子15岁行笄礼,结发加笄(笄为发髻上插的簪子),取字,并可许嫁。古书说的“及笄”、“笄年”、“字人”皆指女子以成年许嫁。将近成年者则称“未字”、“待字”等。 筮日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为筮,用龟壳占卦为卜。 筮宾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合适主事人的一种占卜方式。 聘礼先秦列国诸侯相互聘问所遵循的礼仪。其主要仪节是郊劳(主国要员都郊迎来使)、聘享(在宗庙内的迎祭仪式)、私觌、飨宾(宴请来使)、馆宾、赠贿(使者临行,主国赠礼品)。后虽变化各异,但亦基本沿用,多用于外交。

宾客参加婚礼时的基本礼仪

xx参加婚礼时的基本礼仪 被邀请参加亲朋好友的婚宴,是一件很喜庆的事情,作为出席者,有一些必要的礼仪还是需要了解的,这样既是对新人的尊重,也能表现出自身良好的修养。下面本人为大家整理了宾客参加婚礼时的基本礼仪,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xx参加婚礼时的基本礼仪 1、提前半小时到达婚礼现场 出席喜宴要提前半小时到达,而且要整理一下仪容,不要匆匆忙忙地赶到,不然很没礼貌。到了婚礼现场时,需要先在接待柜前把礼金袋交给接待人员,并签名祝贺。 2、突发状况要事先通知对方 如果有事会迟到或早退的话,要事先通知对方。迟到时,让招待人员领你进去;若要早退,要等来宾都致完词后再走。 3、在接待柜前说xx话 先对新人的亲戚道贺,报上大名,并要说谢谢他们的招待;递上礼袋,正面朝上递给对方,此时顺便说些祝福的话;在签名簿上签名,如果夫妻一起出席,要先写先生的名字,再写太太的名字。 婚宴酒桌上的礼仪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小贴士——派对历险记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婚宴上喝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任何交际场合必不可少的,那么在婚宴场合上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新人们一定要注意哦! 正所谓无酒不成席,可见,敬酒是婚宴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好好的准备吧! 女士参加婚礼着装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情侣们采取的结婚方式已经不仅仅是西式婚礼的方式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传统的中式婚礼了,今天,中国婚庆礼仪网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古代婚礼的一些流程和习俗。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古代周公礼仪

古代周公礼仪 篇一: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摘要: 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习惯风俗,礼制是礼的制度化,古礼的内容包括典章制度和人们日常的行为、仪节和举止规范,礼又可分为古代政治礼仪和古代生活礼仪,礼具有文治和教化的功能。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古代,礼主要是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含义: (1)礼是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2)礼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规范(3)礼是国家制度,治国的工具。 礼仪起源众说不一,其中礼起源于祀神之说被广为接受。中国的礼仪习俗形成最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后期,兴盛于整个新石器时代,而文字只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产物。而且礼仪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礼仪形式一出现就受到神权的保护而迅速扩展,几乎充斥在原始人的所有活动中。礼仪规则的推行不仅靠舆论的力量,而且依靠神权的后盾。因此,礼仪在中国出现后很快即走向成熟。在文字出现以

前,人们就是靠成熟的礼仪系统来传承文化,通过集体的舞蹈、歌唱、祈祷等各种礼仪活动,把生产的操作、知识的传递、信仰的感应融汇进去。人们就是在这种礼仪的活动中,一代一代地传递经验、知识、信仰。文化的积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通过礼仪的传承达到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革命变革,又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正常的秩序。建立这种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要用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行社会控制。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秩序。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表现为政治制度、法律规范,而且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伦理规范。它以伦理道德的形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指导,使人从内心接受礼的精神、遵循礼的要求、符合礼的规范。它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大国,古代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分类都有很多种,小到穿衣吃饭, 大到国家民族,一切都有有形的活着无形的礼仪来指引我们。礼仪的分类有很多种,礼仪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比如,古代的孝道,如何对待良师益友,国家的祭祀,现代的社交,商务,生活,餐饮,会议,家庭等各种礼仪都使我们所应该知道的和学习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并发扬下去,并逐步形成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这样才能既不荒废我们的礼仪文化,用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

宾客参加婚礼时的基本礼仪

宾客参加婚礼时的基本礼仪 被邀请参加亲朋好友的婚宴,是一件很喜庆的事情,作为出席者,有一些必要的礼仪还是需要了解的,这样既是对新人的尊重,也能表现出自身良好的修养。下面本人为大家整理了宾客参加婚礼时的基本礼仪,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宾客参加婚礼时的基本礼仪 1、提前半小时到达婚礼现场 出席喜宴要提前半小时到达,而且要整理一下仪容,不要匆匆忙忙地赶到,不然很没礼貌。到了婚礼现场时,需要先在接待柜前把礼金袋交给接待人员,并签名祝贺。 2、突发状况要事先通知对方 如果有事会迟到或早退的话,要事先通知对方。迟到时,让招待人员领你进去;若要早退,要等来宾都致完词后再走。 3、在接待柜前说祝贺话 先对新人的亲戚道贺,报上大名,并要说谢谢他们的招待;递上礼袋,正面朝上递给对方,此时顺便说些祝福的话;在签名簿上签名,如果夫妻一起出席,要先写先生的名字,再写太太的名字。 婚宴酒桌上的礼仪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小贴士——派对历险记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古代文化的常识礼仪 导读: 1.古代礼仪 【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姊妹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子路拱而立。” 【顿首】

婚庆礼仪常识范文

婚庆礼仪常识范文 婚礼礼仪常识 符合国家婚姻法规定,履行法定手续,便可结婚。结婚,它标志着一个人进入建立家庭、面对新的人生的重要阶段。婚礼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人们特别重视这一礼仪。一般说来,当代婚礼大致经过订婚、结婚、回门等几个阶段,礼仪方面有很多讲究。青年男女处对象,一般都是先由“介绍人”给“介绍对象”,然后再进入“处”的阶段。“介绍人”(也有称“红娘”或“媒人”的),来往于男女两家或双方之间,相互介绍对方情况,进行“提亲”。男婚女嫁要经媒人介绍,这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被认为是明媒正娶的一种传统婚俗。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明媒正娶的传统婚俗已从根本上受到了冲击。但由于男女双方不认识、不了解,经介绍人给“介绍对象”,这种情况今天仍比较普遍。双方是同学、同事或同乡,互相熟悉,早已了解,并有一定感情,自由恋爱,自己“处朋友”、“处对象”的情况,正日趋增多。也有因性格缅甸,心里有意,不好意思开口,特意请人从中给“搭桥”,穿针引线的,这在社会上也为数不少。还有通过电视、报纸进行征婚的,或通过中介机构“婚姻介绍所”介绍的,目前尚属新生事物。

青年男女处对象,除自由恋爱的以外,一般都由双方父母、直近亲友出面帮助相看,俗称“见面”、“相亲”。基本同意后,开始约会、相处。双方一“处”上,便开始接触婚礼礼仪方面的问题。 订婚礼仪 对象处到一定程度,男女双方都同意选对方做终身伴侣,一般都要“订婚”。这时,介绍人沟通双方情况,商定好给女方的聘礼(主要是衣物和钱)。订婚时往往是男方在长辈陪同下,携带双方事先商定好的聘礼到女方家去,这种情况也叫“串门儿”。“串门儿”也叫“过彩礼”或“过财礼”。 民间普遍都比较看重“串门儿”。“串门儿”时,女方亲友长辈都到场,还摆上几桌酒席。“过彩礼”后,男方对这顿酒席要赏“厨钱”。解放后,订婚仪式一度从简。有的男女双方同意终身为伴,照张订婚像,相互交换一下纪念品。有的男方将女方及家长和介绍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饭后向女方赠送礼品及钱物。 现在,订婚过程又渐被看重,而且,有的是男女两家分别举办订婚仪式。串门儿时主要是男方给女方过彩礼,此外,双方一般还要给对方买套高档衣服和高档鞋,男方给女方“三金”,即金戒子、金耳环、金项链,男方老人根据自己的条件,还要给未来的“儿媳”“9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