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惊厥的家庭处理方法

新生儿惊厥的家庭处理方法

新生儿惊厥的家庭处理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惊厥,新生儿惊厥会出现肢体抽动,并且有眼神凝视,肢体抽动幅度相对抖动大,频率低,且规则,按住发作部位不能制止抽动。很多妈妈看到宝宝出现这些症状时非常担心。在此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当宝宝发生惊厥时的家庭处理方法。

1.让宝宝侧卧或头偏向一侧,头稍后仰,不用枕头

这样的体位,舌根不会阻塞呼吸道,呕吐也不会引起窒息。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婴儿灌药,否则有发生窒息和吸入的危险。

2.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

给宝宝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宝宝口、鼻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3.控制惊厥

用手指按压宝宝的人中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4.降低体温

在宝宝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经常更换;保持毛巾的温度不要过高,或将热水袋中盛装凉水或冰水,外用毛巾包裹后放置婴儿的枕部、颈部、大腿根处。也可以用温水擦浴,使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窝、腹股沟处皮肤发红,有利散热。新生儿和3月以下小婴儿可用36~ 37℃温水浸浴降温。大于3月以上小婴儿可以采用药物降温,新生儿不宜使用降温药。

5.及时就诊

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即使婴儿惊厥已经停止,也要到医院进一步查明惊厥的真正原因。婴儿抽搐5分钟以上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必须急送医院。就医途中注意将婴儿暴露在外,注意保持宝宝颈部平放,保持气道通畅,切勿将婴儿包裹太紧,造成呼吸道不通畅,甚至窒息。

儿科护理学--教材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目标与学习要求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2.熟悉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3.了解我国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重点难点要求 1.儿科护理学的概念。 2.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3.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儿科护理学(PediatricNursing)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并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小儿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是医学护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与不断发展,已成为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性应用的科学。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 儿童是人类发展的希望,是需要保护和关爱的最脆弱的人群。 小儿是一个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机体。 研究对象: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青少年时期(胎儿期至青春期)。 小儿 工作(服务)对象:出生到14岁(18岁)

(我国卫生部规定)。 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护理模式: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特点。即由“以 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身心” 兼顾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化。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护士:具有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 第一节儿科护理学的任务与范围 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对儿童提供整体护理(holisticnursingcare),包括疾病护理、生活护理、安全护理、保健护理、心理护理等,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使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素质的优秀接班人。 二、儿科护理学的范围 儿科护理学的范围很广泛,一切涉及小儿时期的健康和卫生问题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的范围。它包括正常小儿生长发育、身心健康与保健、疾病防治与临床护理、护理科学研究等,并且与营养学、社会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绘画音乐等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第二节儿科护理学的特点及一般原则

新生儿惊厥及护理

新生儿惊厥及护理 新生儿惊厥多但是不典型,往往体现为两眼注视,眼球震颤,脸上局部肌肉抽动,或四肢不规则的抽动。有的仅体现为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皮肤紫绀。那么新生儿又应该怎样护理呢?下面妈网百科为你讲解一下。 1、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来预防。例如癫痫病人需按医嘱服药,如果突然停药,即使是1天~2天,都会导致癫痫抽筋的发作。小儿高热易抽筋,及时退热可预防抽筋;缺钙会引起抽筋,所以小孩要补足钙(多吃含钙食物,必要时服葡萄糖酸钙,钙片等),同时要多晒太阳,服食鱼肝油等。 2、一旦发生全身性突然抽搐,应镇静止痉,同时马上找医生。一般抽筋不会立即危害生命,所以不必过分惊慌,在医生到来前,应采取以下应急方法: (1)立即将小儿平放于床上,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颈部稍抬高,将患者领口,皮带,腰带等松解,注意不要使患者跌落地上。 (2)迅速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与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牙齿咬伤舌,应以纱布或布条包绕的压舌板或筷子放于上下牙齿之间.并以手指掐压人中穴位及合谷穴位,以上要求必须迅速完成。 3、防止患者在剧烈抽搐时与周围硬物碰撞致伤,但绝不可用强力把抽搐的肢体压住,以免引起骨折。 新生儿惊厥怎么办 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典型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那么发现新生儿惊厥应该怎么办呢?下面妈网百科为你带来应对新生儿惊厥的一些家庭护理办法。 1、正确的体位 将宝宝的枕头撤下,保持侧躺,或平躺并使头部偏向一方。这样的体位,不会让宝宝的舌根堵住呼吸道,并能够有效的防止宝宝呕吐导致的窒息。爸爸妈妈需要注意,此时千万不可以给宝宝灌药,否则就会有宝宝窒息的危害。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三、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一)短期发热 1.病史要点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注意各器官感染的症状询问,特别是呼吸道、消化道的症状。发热时的体温波动特点,退热药物的应用情况。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的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腹痛,呕吐,尿急,尿频,头痛、惊厥等。 (2)是否出现皮疹,以及皮疹特点。 (3)发热时的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 (4)传染病接触史,流行病学史。 2.体格检查全面、细致查体,注意查找感染部位,如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有无肝脾肿大,颈部抵抗等。 3.辅助检查 (1)三常规:均应做血常规检查,细菌性感染时血WBC计数的临界阈值为<5×109/L或>(15-17.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有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9.6×109/L~10.6×109/L。小儿的泌尿系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为突出症状,故发热超过3天应做尿常规检查,必要时检查粪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降钙素原(PCT):对于3个月以上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脑膜炎时,PCT的判断价值优于CRP和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小时内预测细菌感染,PCT优于CRP。PCT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细菌感染时PCT升高,临界值为2μg/L。 (4)腰椎穿刺:怀疑颅内感染时应该选择腰椎穿刺;当新生儿、1~3个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或1~3个月婴幼儿WBC<5×109/L,或>15×109/L时也应考虑腰椎穿刺。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5)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片、血沉、血尿及粪培养等。 (二)长期发热 1.全面了解病史 2.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 (1)不可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啰音,局部叩痛等。 (3)某些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外生殖器等。 3.辅助检查 临床上的检查项目繁多,应根据初步诊断有目的的选择检查手段。应首先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及胸片、B超、血沉。 (1)感染性疾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中段尿、粪便或痰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病原特异性抗体,PPD试验、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便涂片找真菌;痰、粪便找寄生虫卵;寄生虫抗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找感染病灶等。 (2)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抗体、类风湿因子;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必要时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检查等。

【实用】新生儿惊厥-诊疗规范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表现,症状常不典型,反复发作可造成脑损伤而留有后遗症。 诊断 (一)临床表现惊厥发作形式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更难于辨认。常见的发作形式有轻微发作,表现为眼球斜视、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吸吮咀嚼、肢体踏板样动作以及呼吸暂停等;局限性阵挛性发作、多灶性阵挛性发作、强直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等。 (二)辅助检查根据病情检查血糖、钙、磷、镁、钾、钠、氯、胆红素。脑电图检查对惊厥的诊断和预后尤为重要。 治疗 (一)迅速进行病因诊断,尽可能针对病因给予特异治疗如:低血糖可给25%葡萄糖2-4m1/kg,以每分钟1ml的速度静注,以后用10%葡萄糖5-6mg/kg·min继续静注,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低血钙(7mg/dl)加等量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注,8小时一次,同时监测心率。此外,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惊厥治疗参照有关章节。 (二)一般治疗细心护理、保温、保持呼吸道畅通,给氧,

输液,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心肺监护。 (三)抗惊厥治疗原则上选用一种药物,剂量要足,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用药期间经常监护药物血浓度。 1.苯巴比妥钠为新生儿惊厥的首选药物,对窒息和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脑代谢和能量的消耗,减轻脑水肿。 2.地西泮(安定〉为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效果好。但地西泮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有抑制作用,所以,与苯巴比妥类药物合用时应十分慎重。 3.水合氯醛可作为抗惊厥治疗的辅助剂。 脱水剂的应用;反复长时间惊厥常并发脑水肿,必要时可给20。』甘露醇静注,或速尿肌注或静注。

新生儿惊厥诊疗常规

新生儿惊厥诊疗常规 新生儿惊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表现,症状常不典型,反复发作可造成脑损伤而留有后遗症。 诊断 (一)临床表现惊厥发作形式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更难于辨认。常见的发作形式有轻微发作,表现为眼球斜视、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吸吮咀嚼、肢体踏板样动作以及呼吸暂停等;局限性阵挛性发作、多灶性阵挛性发作、强直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等。 (二)辅助检查根据病情检查血糖、钙、磷、镁、钾、钠、氯、胆红素。脑电图检查对惊厥的诊断和预后尤为重要。 治疗 (一)迅速进行病因诊断,尽可能针对病因给予

特异治疗如:低血糖可给25%葡萄糖2-4ml/kg,以每分钟1ml的速度静注,以后用10%葡萄糖5-6mg/kg·min继续静注,使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低血钙(7mg/dl)予10%葡萄糖酸钙2ml/kg,加等量10%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注,8小时一次,同时监测心率。此外,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惊厥治疗参照有关章节。 (二)一般治疗细心护理、保温、保持呼吸道畅通,给氧,输液,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心肺监护。 (三)抗惊厥治疗原则上选用一种药物,剂量要足,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用药期间经常监护药物血浓度。 1.苯巴比妥钠为新生儿惊厥的首选药物,对窒息和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脑代谢和能量的消耗,减轻脑水肿。 2.地西泮(安定)为治疗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效果好。但地西泮对呼吸和心血管系

统有抑制作用,所以,与苯巴比妥类药物合用时应十分慎重。 3.水合氯醛可作为抗惊厥治疗的辅助剂。 脱水剂的应用;反复长时间惊厥常并发脑水肿,必要时可给20%甘露醇静注,或速尿肌注或静注。

新生儿常见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新生儿窒息 一、概述 新生儿窒息是围生期高危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呼吸循环障碍,本质是组织的缺氧与灌注不良. 二、诊断要点 ⑴有影响母体与胎儿气血交换的各种原因; ⑵胎儿心率增快>160 次/分,或<100 次/分,持续一分钟以上;或胎心监护表现为晚期减速.羊水混胎便; ⑶ Apgar 评分 0-3 分为重度窒息,4-7 分为轻度窒息; ⑷器官功能障碍. 注:神经系统发育畸形,有神经肌肉疾病,以及早产儿等,Apgar 评分常不能反映窒息的程度. 重要的辅助检查:血气,血糖及电解质分析,心肝肾功能的评价,血常规. 窒息的复苏要点: 1.正确复苏; 严格按ABCDE复苏方案进行复苏;心电监护; 2.气管插管的指征: ①羊水胎粪污染,HR<100/min,无自主呼吸; ②气囊—面罩通气后,HR<100/min,发绀不缓解。(注:气管插管麻醉科医师协助插管)。 3 复苏时药物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①肾上腺素:指征,胸外按压和辅助通气后,心率< 60 次/min: (注意: 充分的通气建立之前不要用肾上腺素) . 剂量:1/10,000,0.1-0.3ml/kg/次,据情况 3-5 分钟可重复,可经气管插管滴入或静脉注射; ②扩容指征:给氧后仍苍白,脉搏微弱,低血压/低灌注,对复苏反应不佳.可应用生理盐水,10ml/kg;或白蛋白 1g/kg;或血浆 10ml/kg. 应在充分建立有效的通气基础上。 ③碳酸氢钠,怀疑有酸中毒时使用。 ④纳络酮,对于分娩前 4 小时内母亲应用过各种麻醉药物所引起的新生儿呼吸抑制,在有效的通气基础上应用.剂量,0.1mg/kg,气管滴入, 或静脉注射,或皮下或肌肉注射. 复苏后新生儿应密切监护,监测生命体征,生理生化指标.

小儿惊厥诊断及治疗要点

? 小儿惊厥诊断及治疗要点 概念 ?惊厥: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由于脑神经元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导致以肌肉抽搐为主的短暂而突然的脑功能障碍。 ?癫痫持续状态(SE)传统定义:一次惊厥时间持续30min以上,或频繁发作连续30min以上、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者。 惊厥临床表现常见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婴幼儿可仅表现阵挛,可局限于半身或单个肢体或面部,也可仅表现眼斜视、凝视、眨眼、反复咀嚼,还可表现阵发性呼吸暂停、面部苍白或发红。病因 感染性病因 ?颅内感染细菌、病毒、原虫(弓形体、疟疾)、寄生虫(肺吸虫、血吸虫、囊虫、包虫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脑膜脑炎、脑脓肿。 ?颅外感染热性惊厥(单纯型、复杂型)中毒性脑病(毒痢、伤寒、百日咳、败血症、肺炎),其他如破伤风等。 非感染性病因 ?颅内疾病癫痫(原发性、继发性、隐原性)、占位性病变(肿瘤、囊肿、血肿等)、颅脑损伤(产伤、缺氧、外伤等)、颅脑畸形(脑积水、脑血管畸形、神经皮肤综合征等)、脑白质营养不良、脱髓鞘病。 ?颅外性疾病1中毒性疾病药物(中枢兴奋药、氨茶碱、氯丙嗪等)、植物(毒菌、发芽马铃薯等)、农药(敌敌畏等)、杀鼠药(毒鼠强等)、一氧化碳等。2肾原性肾性高血压。3其他出血性疾病伴颅内出血、接种百日咳疫苗后等。 诊断要素 ?年龄1新生儿期:HIE、颅内出血、颅脑畸形、代谢性疾病、胆红素脑病、破伤风、脑膜炎。2婴儿期:低血钙、化脑、热性惊厥、颅内出血、颅脑畸形、脑损伤后遗症、癫痫(婴儿痉挛症)。 诊断要素 ?季节 ?冬春:流行性脑膜炎,婴儿频繁的无热惊厥需注意低钙惊厥夏秋:菌痢、肠道病毒感染 ?7-9月:乙型脑炎 诊断要素 ?病史 ?现病史:有热或无热惊厥、惊厥发作特点、神经系统症状、重要伴随症状。既往史:有无惊厥史、有无易导致惊厥的疾病。围产期:有无高危因素 诊断要素 ?体检感染中毒症状:轻、重、有、无。神经系统体征:意识(水平、内容)、瞳孔、颅神经、反射、病理征、脑膜刺激征、颅高压征、肌力、肌张力 诊断要素 ?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生化(包括遗传代谢、内分泌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脑脊液:判断有无颅内感染及类型。综上所述:小儿惊厥病因的诊断必须结合年龄、季节、病史、体检、有针对性的实验室检查全面分析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特别在实验室检查不典型时,应

智力低下的诊断与评估(2011.2.23)

智力低下的诊断与评估 一、智力低下发生发育时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量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的一组疾病。智商(IQ)低于人群均值2.0标准差(人群的IQ均值定为100,一个标准差的IQ值为15),一般IQ在70(或75)以下即为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适应性行为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履行社会职责两方面。发育时期一般指18岁以下。 二、智力低下易混淆疾病 1.儿童孤独症孤独症儿童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智能缺陷,但主要有社会交往、语言交流,刻板和重复动作,强迫地坚持同一方式等怪异行为。 2.儿童精神分裂症大都于7、8岁后起病,有思维不连贯、妄想、幻觉、感情淡漠等,除衰退期外,一般智力缺陷不明显。 3.器质性精神病有感染、中毒、外伤等病史或神经系统体征,虽伴有智能缺陷,但不像精神发育迟滞那样全面性缺陷,而在生活技能等方面障碍较轻。 三、智力低下诊断 首先应根据智商和适应行为及发病年龄判定有无MR,再进一步寻找引起MR的原因。 在诊断过程中,应详细收集儿童的生长发育史,全面进行体格和神经精神检查,将不同年龄儿童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指标与正常同龄儿童进行对照和比较,判定其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作出临床判断。同时,配合适宜的智力测验方法,即可作出诊断并确定MR的

严重程度。 1.病史收集 (1)家族史:应了解父母是否为近亲婚配,家族中有无盲、哑、癫痫、脑性瘫痪、先天畸形、MR和精神病患者。 (2)母亲妊娠史:询问母亲妊娠早期有无病毒感染、流产、出血、损伤,是否服用化学药物、接触毒物、射线,是否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及严重营养不良,有无多胎、羊水过多、胎盘功能不全、母婴血型不合等。 (3)出生史:是否为早产或过期产,生产方式有无异常,出生体重是否为低体重儿,生后有无窒息、产伤、颅内出血、重度黄疸及先天畸形。 (4)生长发育史:包括神经精神发病,如抬头、坐起、走路等大动作开始出现的时间,用手指检出细小玩具日常用品等精细动作的完成情况,喊叫爸爸妈妈、听懂讲话等语言功能的发育状态,以及取食、穿衣、控制大小便等其它智力行为表现。 (5)过去和现在疾病史:有无颅脑外伤、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全身严重感染、惊厥发作等。 2.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 3.发育检查 发育检查 4.神经精神检查

新生儿惊厥80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新生儿惊厥80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以有效控制新生儿惊厥,减少其带来的后遗症。方法:选取2009-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对其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惊厥发作类型以轻微型为主,占63.8%(51/80)。出生3 d内发生惊厥的常见原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出生后1周发生惊厥的常见原因为感染、低血糖和低钙血症等。转归情况:痊愈出院65例,治愈率为81.3%,好转后出院11例,死亡4例。结论:新生儿发生惊厥的病因具有一定规律,且治愈率较高,医务人员应该结合临床经验,对新生儿惊厥做出及时诊断,做出正确的处置,降低新生儿惊厥所导致的死亡率及后遗症。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seizures,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happen of neonatal seizures and reduce their impact on neonatals.Method: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neonatal convulsions were treated in author’s hospital,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The types of seizure by light micro oriented,accounted for 63.8%(51/80). Born in 3 days common causes of convulsion to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a common cause of seizures occurred in 1 week after the birth of the infection,hypoglycemia and hypocalcemia etc.Out of the treatment was:65 cases were cured,the cure rate was 81.3,11 cases were improved after discharge,4 cases of death.Conclusion:The etiology of neonatal seizures have certain rules,and higher cure rates,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combine with clinical experience,to make a timely diagnosis of neonatal seizures,and make the right disposition,reduce mortality and it impacts on neonatals. [Key words] Newborns;Convul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Hospital of Yongnian County,Yongnian 057150,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足月儿发病率约为2%~3%,早产儿发病率可高达10%~15%[1],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暂时性脑功能损害[2]。新生儿惊厥病因复杂,病死率较高且对新生儿脑发育有影响,因此临床上需要对造成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做出及时诊断和治疗。为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及诊断治疗,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惊厥

惊厥 惊厥(convulsion)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在早产儿中发病率更高。新生儿惊蹶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可以是良性的,也可是病情凶险的一种表现。近年来研究证明,惊厥对新生儿期后脑的发育有影响,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一旦发现惊厥,必须紧急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处理。 【临床表现】新生儿惊厥动作与婴幼儿有很大不同,表现很不规律且常为局灶性,有时与正常括动不易区分。检查新生儿有无惊厥。必须把婴儿被包全部打开,仔细观察自然姿势和自发动作。正常足月几肢体均有一定张力,以屈肌占优势,故四肢保持在屈曲状态,两手紧握拳,大拇指内收。被包打开后,由于肢体束缚被解除,皮肤受到寒玲刺激,肢体即出现粗大震颤样自发动作,或徐缓的、无规则的、抽搐样的手足徐动,有时可见躁部、膝部和下颏的抖动。这些无意识、不协调的动作是由皮层下中枢支配,在新生儿期出现并无病理意义,但应注意与惊厥动作区别。突然出现的肌张力改变、持续性的伸肌强直,反复迅速的肢体某一部位抽搐,以及阵发性痉挛是具有病理意义的。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五种类型:微小型、强直型、多灶性阵挛型、局灶性阵挛型和肌阵挛型。按其发生频率敏述如下。 1.微小型是指一群不出现肢体抽动或强直的惊厥发作形式,较其他类型更不引人注意。表现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限睑反复抽动,眨眼动作,吸吮、咀嚼或其他嘴的动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某一肢体震颤或固定在某一姿势,以及呼吸暂停。微小型是足月儿及早产儿最常见的惊厥发作型,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常与其他惊厥发作型同时存在。微小型发作有时难与足月新生儿的正常活动区别。应仔细观察,如某一动作反复出现,便应考虑为微小型惊厥,正常新生儿虽可有不规则、粗大震颤样动作,一般不会多次重复。 2.强直型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有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井伴有头向后仰。足月儿及早产儿均可见,是病情严重的征象,表示有脑器质性病变而不是代谢紊乱引起的,常伴有呼吸暂停和两眼球上翻,脑电图常有明显异常。应与去大脑强直和角弓反张相区别,去大脑强直四肢和躯干呈伸直位,同时两上肢内旋,瞳孔散大,两眼球向下转,是颅内出血的临终期体征。角弓反张是背部持续后弓,不一定伴有眼球运动,主要见于核黄疸。 3.多灶性阵孪型多个局部性阵挛迅速地不固定地从肢体某一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有时可影响呼吸而出现青紫,常伴有意识障碍。阵挛性抽搐可迅速地从一个肢体转向另一个肢体,或由身体一侧向另一侧游走。有时一个肢体的限局性阵挛性抽动持续很长时间,然后出现其他部位的抽动。多灶性阵挛型惊厥需与抖动区别,抖动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低血钙和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时。抖动不伴眼球斜视,弯曲抖动的肢体时,抖动立即停止,抖动可因声音、皮肤刺激或被动括动某一关节而诱发,惊厥则不困接受这些刺激而发作。 4.限局性阵孪型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限局性阵挛,这种惊厥常起自一个肢体或一侧面部,然后扩大到身体同侧的其他部位,通常意识清醒或轻度障碍。限局性阵挛并不表示大脑皮层某一运动区功能异常,并无定位意义,多见于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局灶性阵挛多见于足月儿,预后一般较好。 5.全身性肌阵孪型表现为肢体反复屈曲性痉挛,有时躯干也有同样痉挛,类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三、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一)短期发热 1. 病史要点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注意各器官感染的症状询问,特别是呼吸道、消化道的症状。发热时的体温波动特点,退热药物的应用情况。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的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腹痛,呕吐,尿急,尿频,头痛、惊厥等。 (2)是否出现皮疹,以及皮疹特点。 (3)发热时的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 (4)传染病接触史,流行病学史。 2. 体格检查全面、细致查体,注意查找感染部位,如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有无肝脾肿大,颈部抵抗等。 3. 辅助检查 (1)三常规:均应做血常规检查,细菌性感染时血WBC计数的临界阈值为V 5 X 109/L或>(15-17.1)X 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有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9.6X 109/L~10.6X l09/L。小儿的泌尿系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为突出症状,故发热超过 3 天应做尿常规检查,必要时检查粪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降钙素原(PCT :对于3个月以上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脑膜炎时,PCT的判断价值优于CRP和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小时内预测细菌感染,PCT优于CRP PCT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细菌感染时PCT升高,临界值为2卩g/L。 (4)腰椎穿刺:怀疑颅内感染时应该选择腰椎穿刺;当新生儿、1~3个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或1~3个月婴幼儿WBC V5X 109/L,或〉15X 109/L时也应考虑腰椎穿刺。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 5)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 片、血沉、血尿及粪培养等。 (二)长期发热 1. 全面了解病史 2. 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 ( 1)不可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 2)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啰音,局部叩痛等。 ( 3)某些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外生殖器等。 3. 辅助检查 临床上的检查项目繁多,应根据初步诊断有目的的选择检查手段。应首先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及胸片、 B 超、血沉。 (1)感染性疾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中段尿、粪便或痰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病原特异性抗体,PPD试验、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便涂片找真菌; 痰、粪便找寄生虫卵;寄生虫抗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找感染病灶等。 (2)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抗体、类风湿因子;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必要时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检查等。

医患沟通试题及答案

《医患沟通学》试题及答案 1.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 A A经济发展转轨和社会转型造成的利益格局调整以及新旧观念的碰撞B医患双方自身全面认知的不足 C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D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2.患方的权利不包括 C A享有合理限度的医疗自由 B知情权和同意 C在医方告知的情况下,患者对自己的诊疗选择作出决定 D隐私权 3.沟通的策略错误的是 B A讲究礼貌言行 B借鉴师生关系 C赏识患者转归 D给予美好期望 4.不是健康俱乐部的特征的是 B A服务公益性 B对象专一性 C对象普遍性 D活动经常性 5.肾脏病人常具有的身心特点是 D A抵触 B焦虑 C多疑 D恐惧 6.医方需要患者的主要信息有() D A经济能力 B教育背景 C新人配合

D预后转归 7.肿瘤疾病的特征不正确的是 D A恶性肿瘤分布面广,危害性大 B恶性肿瘤为广谱性疾病,多学科参与 C恶性肿瘤治疗效果不确定,治疗费用高昂 D治疗方法复杂,有统一的治疗规范 8.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大致包括的问题中错误的是 D A大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B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 C社会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D群体外部的动态 9.志愿者服务弘扬的是()精神 A A奉献、友爱、互助、团结 B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C奉献、友爱、互助、创新 D无私、友爱、互助、团结 10.不属于精神分裂病人的特点的是 D A不愿住院接受治疗 B对治疗极度不合作 C易发生意外 D无睡眠障碍 11.不属于重建医患关系原则的选项是 A A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B确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原则 C努力创新、完善医患关系原则 D利于现代医学健康发展原则 12.“花了这么多钱,一点问题都没查出来,真不值”,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合理解决 A A任何时候都应根据适应症选择检查,并让患者知情 B应根据患者的需要来选择 C应告诉患者每种检查的局限性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三、小儿发热得诊断思路 (一)短期发热 1.病史要点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注意各器官感染得症状询问,特别就是呼吸道、消化道得症状、发热时得体温波动特点,退热药物得应用情况、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得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腹痛,呕吐,尿急,尿频,头痛、惊厥等。 (2)就是否出现皮疹,以及皮疹特点。 (3)发热时得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 (4)传染病接触史,流行病学史。 2.体格检查全面、细致查体,注意查找感染部位,如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有无肝脾肿大,颈部抵抗等、 3.辅助检查 (1)三常规:均应做血常规检查,细菌性感染时血WBC计数得临界阈值为<5×109/L或>(15—17.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有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9、6×109/L~10、6×109/L。小儿得泌尿系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为突出症状,故发热超过3天应做尿常规检查,必要时检查粪便常规。 (2)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降钙素原(PCT):对于3个月以上患儿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脑膜炎时,PCT得判断价值优于CRP与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小时内预测细菌感染,PCT优于CRP。PCT就是鉴别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得理想指标,细菌感染时PCT 升高,临界值为2μg/L。 (4)腰椎穿刺:怀疑颅内感染时应该选择腰椎穿刺;当新生儿、1~3个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或1~3个月婴幼儿WBC<5×109/L,或>15×109/L时也应考虑腰椎穿刺、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5)其她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片、血沉、血尿及粪培养等。 (二)长期发热 1.全面了解病史 2.全面详细得体格检查 (1)不可放过身体得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得心脏杂音,肺部啰音,局部叩痛等、(3)某些容易被忽视得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外生殖器等。3.辅助检查 临床上得检查项目繁多,应根据初步诊断有目得得选择检查手段、应首先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及胸片、B超、血沉、 (1)感染性疾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中段尿、粪便或痰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病原特异性抗体,PPD试验、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便涂片找真菌;痰、粪便找寄生虫卵;寄生虫抗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找感染病灶等。 (2)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抗体、类风湿因子;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必要时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肌电图检查等。 (3)恶性肿瘤性疾病:B超、CT、MRI、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支气管镜、胃镜、肠镜、膀胱镜等);骨髓、淋巴结或其她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

小儿惊厥的诊断及急救

小儿惊厥的诊断及急救 发表时间:2009-07-30T17:48:50.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郭伟红 (黑龙江省鹤岗市工业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 [导读]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更为多见。【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96-02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更为多见。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和四肢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 自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60例惊厥患儿中,男32例,女28例。高热惊厥18例,占30%,低钙惊厥22例占37%,病毒性脑炎5例占8.3%,癫痫10例占16.7%,化脓性脑膜炎2例占3.3%,真性小头畸形3例占5%。 1病因 1.1感染性疾病(1)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2)颅外感染:高热惊厥。 1.2非感染性疾病(1)颅内病变:癫痫、先天发育异常、真性小头畸形。(2)全身性疾病:低钙血症。 2六种疾病惊厥特点 2.1高热惊厥的特点(1)多见于6个月-3岁,收治18例高热惊厥的患儿3岁以下12例占66.7%。(2)惊厥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期,腋下体温39-40,是全身性的。惊厥停止后,神志可恢复正常。 2.2低钙惊厥的特点(1)多见于1-6个月的乳儿,收治22例中,15例为6个月以下占68.2%,惊厥多为全身性。(2)年长儿多表现为手足搐。频繁惊厥一天可达十次左右,惊厥后精神不振,但神志清。(3)一般为无热惊厥。(4)血钙低。 2.3癫痫的特点(1)既往有同样发作史或家族史。(2)6岁以上多见,收治10例中,5岁以上者6例占60%。(3)无热惊厥,惊厥前常有先兆,尖叫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发作后昏睡,醒后常有头痛疲倦症状,反复发作可有智力障碍,脑电图中度异常。 2.4病毒性脑炎特点(1)以3岁以上多见,本院收治5例,3岁以上3例占60%。(2)起病较缓,有2-3天前驱期,神志改变明显,表现为嗜睡,精神萎靡、昏迷。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反射阳性。(3)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在100个/mm以上,此中性为主。 2.5化脓性脑膜炎,特点(1)以1岁以下乳儿较多见,收治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均在1岁以下。(2)起病急,伴有高热,易激惹。脑膜刺激征明显,常伴有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年长儿可有头痛,喷射性呕吐。乳幼儿前囟饱满较明显。(3)脑脊液检查,白细胞炎1000个/mm3以上,以中性为主。 2.6真性小头畸形是由于常染色体畸变所致。(1)病儿头小而尖,头面较胸面小,前囟和颅缝闭合早。(2)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迟缓,语言行动发育异常。(3)无热惊厥。(4)CT检查:脑回过小,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3急救处理 (1)一般处理:患儿平卧,头侧位,后仰,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刺激,加强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吸氧,减少缺氧性脑损伤。(2)控制惊厥:主要用抗惊厥药物。应用原则:(1)及时快速合理用药。(2)足量。(3)可长效与短效药物结合应用,以防惊厥复发。(4)必要时可气管插管。(5)慢性复发性惊厥按癫痫治疗。 抗惊厥药物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药物剂量不足。(1)安定每次0.1-0.3mg/kg,静脉推注。(2)苯巴比妥每次6-10mg/kg,肌注,必要时30-60分钟重复一次。(3)10%水合氯醛每次0.5-0.6mg/kg灌肠。(4)如联合多次应用抗惊厥药物惊厥仍不能控制可考虑进行全身麻醉,选用硫喷妥钠,开始时静脉推注,剂量4-5mg/kg,然后用2.5%浓度溶液静脉滴注,滴速2mg/分,发作停止后减速,停用。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使脑电保持于爆发抑制状态或近于平坦波动,2小时后可逐渐撤除全麻。 最近临床研究证实,安定直肠灌肠有预防和控制惊厥双重作用,安定在直肠吸收迅速,目前治疗效果与静脉相同,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国外已把安定从静脉、直肠灌注;共同列入控制各种惊厥发作和预防高热惊厥的主要药物。安定直肠灌注首次负荷量为:新生儿0.25-0.5mg/kg,婴儿0.25-0.7mg/kg,儿童0.5-0.7mg/kg(<3岁)或0.6-0.7mg/kg(>3岁)。直肠注入安定副作用小,主要为镇静作用,呼吸抑制不明显,偶有瘙痒,荨麻疹,个别可有直肠局部刺激。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新编儿科临床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1.11 [2]吴梓梁,主编小儿内科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4 [3]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6月第14卷第12期(1741-1742)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五节热性惊厥 【ICD-10编码】R 56.0 【定义】 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 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 1.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 2.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 1. 症状与体征: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

38.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 (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①可见于任何年龄; 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 (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 2.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 (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 (3)疑似颅内感染者应作脑脊液、病原学、脑电图、头颅CT 或MRI、经颅多普勒等方面检查。

小儿惊厥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惊厥的诊断与治疗 小儿惊厥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也是儿科常见的急诊病人。主要是由于各种病理性的原因导致大脑神经的兴奋性增高,阵发性异常放电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四肢或全身的强直、阵挛抽搐。或者是局灶性的抽搐。口吐白沫,多数伴有意识障碍。小婴儿表现不明显,有时仅仅表现为双目凝视固定,颜面肌肉一过性抽动或震颤,口周发青。一般持续时间2—5分钟可以自行缓解。常见的家庭急救方法是刺激人中,甚至将手指伸入口腔中,防止咬伤舌头。但我认为并不科学,临床上也没有见到咬伤舌头的发生。大多数抽搐可以自行缓解。家属要做的是注意保护患儿避免受到意外伤害,例如正在玩耍时从高处摔下等。抽搐超过5分钟,自行缓解的机会不大,此时就应该积极治疗。对症治疗时如果是发热引起的,首先应该退热,包括物理降温(温水或10%—30%的酒精)。安定0.3mg—0.5mg/kg/次,1次总量不超过10 mg。缓慢静推(速度不超过1—2 mg/分钟)或相同的剂量保留灌肠。同时肌注鲁米那7—8mg/次。安定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而鲁米那起效慢,但维持时间长。因此,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做到最佳缓解抽搐的效果。如果是无热抽搐,以上用药效果不佳时,可以补充钙剂,仍然抽搐,再补充镁剂。但以上只是应急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该积极寻找原发病,针对原发病治疗。 小儿惊厥按照是否发热分为有热抽搐和无热抽搐。有热抽搐又分为①高热惊厥。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抽搐。③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抽搐。无热惊厥又分为①代谢与水电解质紊乱。②中枢神经系统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惊厥。 ③中毒引起的惊厥。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性异常引起的抽搐。下面就具体的分析。一)有热惊厥。

串讲班模拟试卷一专业实务与实践能力

1、患者男性,62岁,因心房纤颤收入院,心率114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测脉搏时脉细弱,且极不规则,此时护士观察脉搏的方法是 A.先测心率,后测脉率 B.先测脉率,后测心率 C.两人分别测心率和脉率 D.两人同时分别测心率和脉率 E.两人一人测心率后一人测脉率 2、患儿4岁,突然出现发热,惊厥,经询问有不洁饮食史,该患儿可能是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B.急性支气管炎 C.急性细菌性痢疾 D.急性喉炎 E.急性肾小球肾炎 3、患者,女,患糖尿病3年,近日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其呼吸特点 A.呼吸频率异常 B.呼吸节律异常 C.呼吸音响异常 D.深大呼吸 E.肤浅性呼吸 4、患者女,26岁,孕1产0,妊娠41周,接近临产,听诊胎心音170次/分,子宫收缩强,出现晚期减弱,护士给予氧气吸入并指导 A.左侧卧位 B.头低脚高卧位 C.胎背的对侧卧位 D.平卧位 E.半卧位 5、患者男性,63岁。因晚期食管癌入院,病人情绪不稳,多次请求医生尽快为其复查,逢人便讲“我身体一直很好,肯定是搞错了”,病人此时的心理反应处于 A.否认期 B.愤怒期 C.协议期 D.忧郁期 E.接受期 6、患者男性,67岁,支气管肺癌切除术行全麻,术后6~8小时内应采取 A.去枕仰卧位 B.膝胸卧位 C.端位卧位 D.侧卧位 E.俯卧位 7、某产妇,产后4天,会阴侧切伤口疼痛、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并伴有低热,引起产褥感染最主要的病原体是 A.需氧菌 B.厌氧菌

D.病毒 E.支原体 8、患者男性,50岁,反复上腹部隐痛伴嗳气、食欲减退3个月,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服用多潘立酮的最佳时间是 A.晨起空腹 B.餐前 C.餐中 D.餐后 E.睡前 9、小儿,1个月。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点状白色乳凝块样物,诊为鹅口疮,医嘱以清洁口腔和局部涂药治疗为主。鹅口疮患儿清洗口腔宜选用的溶液是 A.0.1%利凡诺 B.3%过氧化氢 C.2%碳酸氢钠 D.10%氢氧化钠 E.1∶5000高锰酸钾 10、临产开始的标志是 A.尿频,尿急 B.胎儿下降感 C.不规律的子宫收缩 D.阴道内流出少量血性黏液 E.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 11、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是 A.胆结石 B.感染 C.乙型肝炎 D.丙型肝炎 E.胆道肿瘤 12、颅内手术后,病人头部过度翻动易引起 A.蛛网膜隙下腔出血 B.脑疝 C.脑出血 D.硬膜外血肿 E.硬膜下血肿 13、输入异型血即可发生溶血反应通常的输血量是 A.40~50mI B.30~35ml C.20~25ml D.10~15ml E.1~5ml 14、关于经络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经络是一条通路 B.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儿科护理学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科护理学的任务、范围与发展史 2、熟悉儿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各期特点及保健重点 4、了解儿科护士角色特点,熟悉儿科护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第一部分概述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科学。 目前在全球15岁以下儿童有12亿,我国有4亿,据统计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我国1991年新生儿死亡率为33.1‰,婴儿死亡率为50.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1.0‰;2002年新生儿死亡率是21.4‰,婴儿死亡率是30.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9‰。儿童死亡率城乡差异显著,农村儿童死亡率是城市的2倍多。 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是从体各、智能、行为和社会等各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对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儿科护理学的范围 一切涉及小儿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的范围,包括正常小儿身心方面的保健、小儿疾病的防治与护理,并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联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由单纯的病童护理扩展为包括所有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防治与护理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机构承担其任务逐渐发展为全社会都来承担儿童的预防、保健和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理学要达到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必须将科学育儿知识普及到每个家庭,并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三、儿科特点 儿科护理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小儿。小儿从生命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疾病诊治、心理社会等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期的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护理上有其独特之处。 (一)儿童生理机能特点 1.解剖特点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小儿在外观上不断变化,各器官的发育亦遵循一定规律。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臂围等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骨骼的发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