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创新

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创新

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创新

摘要: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它的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观念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研究如何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有实质性进展的新阶段。数学学的过程决定教师教的过程,要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生动、创新,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调动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们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我们的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更难顾及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池难怪中国自四大发明后就少有震惊世界的发明诞生。现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已成了众多教育人士的共识。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二、设计练习的自由开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活动中的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自由开放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如在教学"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这部分知识时,在学生已掌握取近似数的方法后,我出示道习题:在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字,看谁想的多。口口257≈ 6,在优等生的带动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开动脑筋填出数字。即深化了所学知识,又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一些一题多解、--题多变的开放题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如进行口算乘法练习时,在了解因数与积的关系后,要求同桌相互出题,一问一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样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同水平的同学都能发挥出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一直坚持布置A、B两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A组题是基本训练题,要求全班学生都完成练习。B 组题是根据基本题进行多种形式的变换,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分层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针对训练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尤其是使A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营造乐学氛围,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创新思维。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一改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代“学”的教学模式。一则,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有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高高在上之感,导致学生变得唯唯诺诺,不善思考。二来,学生易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位置,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故而,我们应为学生营造乐学的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上变得善思勤问,从中孕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案例1(第92页例题1):主题图显示男女生在套圈的情景。题目要求为: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在教学过程中,我借鉴徐斌老师的方法,先通过回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统计知识;然后出示没有任何已知条件的情景图,让学生自主制定游戏规则。一开始的回忆复习,让学生适得其所,其后制定游戏规则的过程,更让学生一下

子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学生乐于发言且善于思考,为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做好了铺垫。2、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成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块,同学们很快想出四种折法。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既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索,又得出了多种折法。

四、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也在想象中体现创新的内涵

想象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想象力丰富的人创新能力也强。心理学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做了一次创新能力的调查,发现了儿童的创造能力高于成年人,这与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关。我们曾在低年级数学课出示一道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图形中包含几个小木块。大部分学生说五块,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四块。这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拿出学具摆这个图形,说四块的学生通过操作醒悟自己想象中的思维缺陷,即对“躲”起来的一块是想象中的空白。此时教师再出示原图形的视觉转移图,让学生在思维中留下“躲”起来的一块在立体图上表示的清晰图形。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后,提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又可以用横截面积乘以长?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摆弄和观察,通过讨论回答说,把长方形竖起来可用底面积乘以高,如果横着放就是横截面积乘以长。这样回答是通过学生一定的想像才能得出的,学生也在想象中体现创新的内涵。

总之,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情绪活动、教育活动、学习活动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努力作到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知识沟通、声情并茂,为人师表,点燃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素质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宏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07年。

2.王凤兰;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5年。

3.李发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2000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