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算的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记忆大月小月这事儿,总算找到点门道。
一开始我就是死记硬背,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啥的。
可是总是记了就忘,特别容易混。
后来我就想了个办法,我握拳,然后从左手的食指关节开始数。
突出的关节代表大月,凹下去的地方代表小月。
食指的第一个关节是一月大,凹下去的之间就是二月平,接着中指的关节就是三月大,这样依次数下去。
这个方法一开始感觉还挺好的,但是数得多了我发现我有点迷糊,有时候就忘记数到哪了,而且怎么和月份对应起来在紧张的时候也容易搞错。
我还试过编口诀的方法。
我编的是“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其余都是小月啦,二月特殊别忘啦”。
这里的腊就是十二月嘛。
这个口诀其实挺好用的,读起来顺口好记。
不过呢,我刚开始记的时候把“腊”这个字代表的十二月总是一会儿记住一会儿又忘记。
后来我就想了个加强记忆的办法,我把一月和十二月联系起来想象成过年,新年的开始和年末,这两个大月在这个特别的情境里,我就再也没忘过“腊”代表十二月。
我还有个不确定的想法,就是按照四季来分。
春季里有一月大,三月大。
夏季有五月大,七月大。
秋季里九月小,十一月小。
冬季里十二月大。
但是这个方法不太完整,因为还没涵盖完所有月份,而且在记每个季节对应的大小月的时候,也得花些功夫记忆,不过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记忆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口诀的方法最靠谱,只要把口诀多念几遍,多在日历上对照着看每个月的天数来强化记忆,就比较好记住大月小月了。
还有要记得把特殊的二月单独记忆,这月份有时候是28天有时候是29天。
然后要多通过查看日历来巩固记忆,这样经过实践和记忆双管齐下,就不太容易忘记了。
这里用“腊”表示十二月,对吗?——对“大小月歌”的质疑“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
”在《年、月、日》的课堂上,常会听到学生唱起这首歌诀。
这首歌诀和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被很多教师用来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的天数。
但我们想没想过,歌诀里使用“腊月”和“冬月”,正确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腊”的解释是:“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百神叫做腊。
因此农历十二月也叫腊月。
”而对“冬月”的解释是:“冬月是农历十一月。
”去查阅历法知识,我们教材中所教的是国际通用的“公历”,是一种“阳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
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而我国的“农历”,又叫“夏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老百姓习惯叫它“阴历”),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来定的,每月29天半光景,为了便于计算,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它的一年却又要和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合得上。
但是一个月30天或者29天,十二个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365天少十一、二天。
为了补一年相差十一、二天,于是规定农历每二、三年光景要加一个闰月。
由此说来,腊月、冬月均表示农历的月份,和我们教材中的阳历十一月、十二月“风马牛不相及”啊!那为什么还都这么教呢?不知道当初是谁第一个发明并使用了这个歌诀,而后来的人也是只顾着使用,却从没去考虑这首歌诀到底有没有知识性的错误。
我曾询问过几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的表示上小学时就学过这首大小月歌,歌词也是“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看来,这种知识性的错误竟影响了两代人,而且现在还在很多课堂上传播着。
我又看了新编的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还有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农历的计算方法阳历日期推算阴历日期的方法:阴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
然而目前记时通常用阳历日期表达,如欲将阳历日期换算成阴历日期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查《新编万年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阴历几日?翻开万年历6月10日是阴历十一,则逆推6月8日是阴历初九。
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阴历日期: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则:阴历日期=14Q+10.6(R+1)+年内日期序数-29.5n(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4)例:1994年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1994-1977=17=4×4+1故:Q=4,R=1则: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14×4+10.6(1+1)+(31+28+31+31+7)-29.5n=204.2- 29.5n然后用29.5去除204.2得商数6......27.2,6即是n值,余数27即是阴历二十七日。
一、推算年干支口诀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阳支都是旬开始,天干为甲尾四年。
隔位逆推十年正,顺推年尾五零三。
逐支加减六十数,掌上推算千万年。
推算方法:“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此法是将地支排列在掌中,手掌上推算年干支的方法。
首先,在掌上将地支定位(图一),然后以地支子位为花甲子的开始,可定为1864,1924,也可定为1984年???,其年都是甲子年。
“阳支都是旬开始,天干为甲尾四年。
”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都是阳支,而且也是每旬的开始,天干都为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些年的公历尾数均为四。
“隔位逆推十年正,顺推年尾五零三。
”天干十数,地支十二数,天干与地支组合天干每循环一次,地支总与下二支(旬空)。
其中余下的第一支便是下旬的开始。
我们从地支子位开始,隔一位逆推,即从子位逆推隔亥到戌,恰是甲戌旬的开始,再逆推隔一位酉至申为甲申旬开始,------年尾数都为四,年间隔都是十年。
农历历法规则引言概述:农历历法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它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变化为基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农历历法的规则和特点。
正文内容:1. 农历年份计算规则1.1 年份的起始点:农历年份的起始点是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
1.2 年份的长度:农历年份的长度一般为354或355天,比阳历年份短约10天左右。
1.3 闰年的规定:为了与太阳年更好地对应,农历年份中会有闰月。
闰月是指在某些年份中插入一个额外的月份,使得农历年份的长度与太阳年更加接近。
闰月的规定是根据太阳历和农历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
2. 农历月份计算规则2.1 月份的起始点:农历月份的起始点是每个农历月的初一。
2.2 月份的长度:农历月份的长度一般为29或30天,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确定。
2.3 闰月的规定:闰月的出现是为了保持农历月份与太阳月份的对应关系。
当一年中出现两个农历月初一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30天时,就会插入一个闰月。
3. 农历节气计算规则3.1 节气的定义:农历历法中,节气是指太阳到达黄经的特定位置时所对应的日期。
农历历法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
3.2 节气的计算方法:农历历法中,节气的计算是基于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来确定的。
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测算地球的位置,可以精确计算出节气的日期和时间。
4. 农历年份的纪年法4.1 十天干、十二地支:农历历法采用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纪年法。
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2 干支纪年的循环:农历纪年法是以干支纪年来表示的,干支纪年按照60年一个循环,即六十甲子。
5. 农历历法的应用5.1 农业生产:农历历法是以农业生产为基准的,农民可以根据农历来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
5.2 传统节日:农历历法中的重要节气和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推算年干支口诀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阳支都是旬开始,天干为甲尾四年。
隔位逆推十年正,顺推年尾五零三。
逐支加减六十数,掌上推算千万年。
推算方法:“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此法是将地支排列在掌中,手掌上推算年干支的方法。
首先,在掌上将地支定位(图一),然后以地支子位为花甲子的开始,可定为1864,1924,也可定为1984年???,其年都是甲子年。
“阳支都是旬开始,天干为甲尾四年。
”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都是阳支,而且也是每旬的开始,天干都为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些年的公历尾数均为四。
“隔位逆推十年正,顺推年尾五零三。
”天干十数,地支十二数,天干与地支组合天干每循环一次,地支总与下二支(旬空)。
其中余下的第一支便是下旬的开始。
我们从地支子位开始,隔一位逆推,即从子位逆推隔亥到戌,恰是甲戌旬的开始,再逆推隔一位酉至申为甲申旬开始,------年尾数都为四,年间隔都是十年。
在确定旬开始以后,以该年尾数四为起点,从下支开始挨位顺推,其公历年尾数分别是5,6,8,9,0,1,2,3,而后又是下旬的开始。
“逐支加减六十数,掌上推算千万年”掌握此法推算,如果将甲子年定为1984年,按口诀可知1994年为甲戌,2004年为甲申,2014年为甲午等。
确定每旬开始的公历年数后,可根据需要顺推任何一年的干支,虽意性很大,可推千年万年的干支。
二、推算月、时干支口诀天干五合前为主,月时干序一至五。
年干隔数配寅月,日干配时本数身。
古往今来,年上起月,日上起时,是按天干五合的方法,分成五种情况,即甲、己之年(日)定月(时)的方法相同------。
我们也采用这种方法,并一前一天干为主,即甲、己以甲为主,乙、庚以乙为主,------,配上序数甲为1,乙为2,丙为3,丁为4,戊为5(图二),成为推算月、时的固定序数。
“年干隔位配寅月”,推算某年的月干,先看该年干与何干相合,然后按“天干五合前为主”的方法,查出该干的序数,并设此干为零,按序数隔干确定寅月的天干。
1900年~2049年之间农历大小月情况1900年~2049年之间农历大小月情况,农历大小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很难像公历一样找到规律,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都不同,有时连续两三个大月,有时连续两三个小月,都是经常有的事情。
下面分享下,1900年~2049年之间农历大小月情况数据,这些数据是通过国际天文组织推算农历大小月的情况,组装成的便于专业人士记忆的计算机编码,本人将编码进行了优化转换,方便与我们普通人记忆。
最后,附有注释,大家可以找到你们需要查询的年份,然后滑到最后,根据注释进行翻译。
数据"1900" 年: "0100 1011 1101 (0 8)""1901" 年: "0100 1010 1110 (0 0)""1902" 年: "1010 0101 0111 (0 0)""1903" 年: "0101 0100 1101 (0 5)""1904" 年: "1101 0010 0110 (0 0)""1905" 年: "1101 1001 0101 (0 0)""1906" 年: "0110 0101 0101 (1 4)""1907" 年: "0101 0110 1010 (0 0)""1908" 年: "1001 1010 1101 (0 0)""1909" 年: "0101 0101 1101 (0 2)""1910" 年: "0100 1010 1110 (0 0)""1911" 年: "1010 0101 1011 (0 6)""1912" 年: "1010 0100 1101 (0 0)""1913" 年: "1101 0010 0101 (0 0)""1914" 年: "1101 0010 0101 (1 5)""1915" 年: "1011 0101 0100 (0 0)""1916" 年: "1101 0110 1010 (0 0)""1918" 年: "1001 0101 1011 (0 0)" "1919" 年: "0100 1001 0111 (1 7)" "1920" 年: "0100 1001 0111 (0 0)" "1921" 年: "1010 0100 1011 (0 0)" "1922" 年: "1011 0100 1011 (0 5)" "1923" 年: "0110 1010 0101 (0 0)" "1924" 年: "0110 1101 0100 (0 0)" "1925" 年: "1010 1011 0101 (1 4)" "1926" 年: "0010 1011 0110 (0 0)" "1927" 年: "1001 0101 0111 (0 0)" "1928" 年: "0101 0010 1111 (0 2)" "1929" 年: "0100 1001 0111 (0 0)" "1930" 年: "0110 0101 0110 (0 6)" "1931" 年: "1101 0100 1010 (0 0)" "1932" 年: "1110 1010 0101 (0 0)" "1933" 年: "0110 1110 1001 (0 5)" "1934" 年: "0101 1010 1101 (0 0)" "1935" 年: "0010 1011 0110 (0 0)" "1936" 年: "1000 0110 1110 (1 3)" "1937" 年: "1001 0010 1110 (0 0)" "1938" 年: "1100 1000 1101 (1 7)" "1939" 年: "1100 1001 0101 (0 0)" "1940" 年: "1101 0100 1010 (0 0)" "1941" 年: "1101 1000 1010 (1 6)" "1942" 年: "1011 0101 0101 (0 0)" "1943" 年: "0101 0110 1010 (0 0)" "1944" 年: "1010 0101 1011 (1 4)" "1945" 年: "0010 0101 1101 (0 0)" "1946" 年: "1001 0010 1101 (0 0)""1948" 年: "1010 1001 0101 (0 0)" "1949" 年: "1011 0101 0101 (0 7)" "1950" 年: "0110 1100 1010 (0 0)" "1951" 年: "1011 0101 0101 (0 0)" "1952" 年: "0101 0011 0101 (1 5)" "1953" 年: "0100 1101 1010 (0 0)" "1954" 年: "1010 0101 1011 (0 0)" "1955" 年: "0100 0101 0111 (1 3)" "1956" 年: "0101 0010 1011 (0 0)" "1957" 年: "1010 1001 1010 (0 8)" "1958" 年: "1110 1001 0101 (0 0)" "1959" 年: "0110 1010 1010 (0 0)" "1960" 年: "1010 1110 1010 (0 6)" "1961" 年: "1010 1011 0101 (0 0)" "1962" 年: "0100 1011 0110 (0 0)" "1963" 年: "1010 1010 1110 (0 4)" "1964" 年: "1010 0101 0111 (0 0)" "1965" 年: "0101 0010 0110 (0 0)" "1966" 年: "1111 0010 0110 (0 3)" "1967" 年: "1101 1001 0101 (0 0)" "1968" 年: "0101 1011 0101 (0 7)" "1969" 年: "0101 0110 1010 (0 0)" "1970" 年: "1001 0110 1101 (0 0)" "1971" 年: "0100 1101 1101 (0 5)" "1972" 年: "0100 1010 1101 (0 0)" "1973" 年: "1010 0100 1101 (0 0)" "1974" 年: "1101 0100 1101 (0 4)" "1975" 年: "1101 0010 0101 (0 0)" "1976" 年: "1101 0101 0101 (0 8)""1978" 年: "1011 0110 1010 (0 0)" "1979" 年: "1001 0101 1010 (1 6)" "1980" 年: "1001 0101 1011 (0 0)" "1981" 年: "0100 1001 1011 (0 0)" "1982" 年: "1010 1001 0111 (0 4)" "1983" 年: "1010 0100 1011 (0 0)" "1984" 年: "1011 0010 0111 (0 10)" "1985" 年: "0110 1010 0101 (0 0)" "1986" 年: "0110 1101 0100 (0 0)" "1987" 年: "1010 1111 0100 (0 6)" "1988" 年: "1010 1011 0110 (0 0)" "1989" 年: "1001 0101 0111 (0 0)" "1990" 年: "0100 1010 1111 (0 5)" "1991" 年: "0100 1001 0111 (0 0)" "1992" 年: "0110 0100 1011 (0 0)" "1993" 年: "0111 0100 1010 (0 3)" "1994" 年: "1110 1010 0101 (0 0)" "1995" 年: "0110 1011 0101 (0 8)" "1996" 年: "0101 0101 1100 (0 0)" "1997" 年: "1010 1011 0110 (0 0)" "1998" 年: "1001 0110 1101 (0 5)" "1999" 年: "1001 0010 1110 (0 0)" "2000" 年: "1100 1001 0110 (0 0)" "2001" 年: "1101 1001 0101 (0 4)" "2002" 年: "1101 0100 1010 (0 0)" "2003" 年: "1101 1010 0101 (0 0)" "2004" 年: "0111 0101 0101 (0 2)" "2005" 年: "0101 0110 1010 (0 0)" "2006" 年: "1010 1011 1011 (0 7)""2008" 年: "1001 0010 1101 (0 0)" "2009" 年: "1100 1010 1011 (0 5)" "2010" 年: "1010 1001 0101 (0 0)" "2011" 年: "1011 0100 1010 (0 0)" "2012" 年: "1011 1010 1010 (0 4)" "2013" 年: "1010 1101 0101 (0 0)" "2014" 年: "0101 0101 1101 (0 9)" "2015" 年: "0100 1011 1010 (0 0)" "2016" 年: "1010 0101 1011 (0 0)" "2017" 年: "0101 0001 0111 (1 6)" "2018" 年: "0101 0010 1011 (0 0)" "2019" 年: "1010 1001 0011 (0 0)" "2020" 年: "0111 1001 0101 (0 4)" "2021" 年: "0110 1010 1010 (0 0)" "2022" 年: "1010 1101 0101 (0 0)" "2023" 年: "0101 1011 0101 (0 2)" "2024" 年: "0100 1011 0110 (0 0)" "2025" 年: "1010 0110 1110 (0 6)" "2026" 年: "1010 0100 1110 (0 0)" "2027" 年: "1101 0010 0110 (0 0)" "2028" 年: "1110 1010 0110 (0 5)" "2029" 年: "1101 0101 0011 (0 0)" "2030" 年: "0101 1010 1010 (0 0)" "2031" 年: "0111 0110 1010 (0 3)" "2032" 年: "1001 0110 1101 (0 0)" "2033" 年: "0100 1011 1101 (0 7)" "2034" 年: "0100 1010 1101 (0 0)" "2035" 年: "1010 0100 1101 (0 0)" "2036" 年: "1101 0000 1011 (1 6)""2038" 年: "1101 0101 0010 (0 0)""2039" 年: "1101 1101 0100 (0 5)""2040" 年: "1011 0101 1010 (0 0)""2041" 年: "0101 0110 1101 (0 0)""2042" 年: "0101 0101 1011 (0 2)""2043" 年: "0100 1001 1011 (0 0)""2044" 年: "1010 0101 0111 (0 7)""2045" 年: "1010 0100 1011 (0 0)""2046" 年: "1010 1010 0101 (0 0)""2047" 年: "1011 0010 0101 (1 5)""2048" 年: "0110 1101 0010 (0 0)""2049" 年: "1010 1101 1010 (0 0)"注释1900年大小月份: "0100 1011 1101 (08)"前12位,“01001011 1101”:代表这一年农历的大小月情况为1则为大月,为0则为小月;括号内,空格前的:在这一年是润年时才有意义,为1则润大月,为0则润小月;括号内,空格后的:代表这一年的润月月份,为0则不润。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算的(43人评价)|11519人阅读|85次下载|举报文档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其规律是什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
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
农历的计算方法阳历日期推算阴历日期的方法:阴历日期是以月亮的圆缺为计月单位,其以逢朔为初一,以月望为十五(大月为十六日),以月晦为二十九日(大月为三十日)。
然而目前记时通常用阳历日期表达,如欲将阳历日期换算成阴历日期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查《新编万年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阴历几日?翻开万年历6月10日是阴历十一,则逆推6月8日是阴历初九。
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阴历日期:设:公元年数-1977(或1901)=4Q+R则:阴历日期=14Q+10。
6(R+1)+年内日期序数-29。
5n(注:式中Q、R、n均为自然数,R〈4)例:1994年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1994-1977=17=4×4+1故:Q=4,R=1则:5月7日的阴历日期为:14×4+10.6(1+1)+(31+28+31+31+7)—29.5n=204.2—29.5n然后用29.5去除204。
2得商数6...。
.27.2,6即是n值,余数27即是阴历二十七日。
一、推算年干支口诀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阳支都是旬开始,天干为甲尾四年。
隔位逆推十年正,顺推年尾五零三.逐支加减六十数,掌上推算千万年。
推算方法:“掌上推算年干支,支子花甲起根源。
"此法是将地支排列在掌中,手掌上推算年干支的方法。
首先,在掌上将地支定位(图一),然后以地支子位为花甲子的开始,可定为1864,1924,也可定为1984年???,其年都是甲子年.“阳支都是旬开始,天干为甲尾四年。
"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都是阳支,而且也是每旬的开始,天干都为甲,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些年的公历尾数均为四。
“隔位逆推十年正,顺推年尾五零三.”天干十数,地支十二数,天干与地支组合天干每循环一次,地支总与下二支(旬空)。
其中余下的第一支便是下旬的开始。
我们从地支子位开始,隔一位逆推,即从子位逆推隔亥到戌,恰是甲戌旬的开始,再逆推隔一位酉至申为甲申旬开始,—-———-年尾数都为四,年间隔都是十年。
推算日干支,有按公历和农历两种方法推算。
一、农历日干支推算口诀:(方法一)大小月卦记心间,正一干支起根源。
大后干同地支冲,小后干支退一天。
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隔干一位算。
意解:“大小月卦记心间,正一干支起根源。
”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固定不变。
要推农历日干支,先要按《农历大小月卦口诀》将推算之年编上两卦,以便在推算日干支时运用。
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记住农历正月初一日的干支,因为它是推算一年逐日的基础。
“大后干同地支冲,小后干支退一天。
”大月初一的干支与后一个月初一的干支天干相同,地支相冲。
小月初一的干支与后一个月初一的干支天干相同地支相冲之日再后退一天。
如本月是大月,初一干支为己卯,下月的初一干支就是己酉。
如果这个月是小月,则下月初一干支应在己酉后退一位后确定,即为戊申日。
“初一十三二十五,支同干隔一位算。
”此两句是在确定某月初一干支后,将这个月分成三个阶段,即初一至十二,十三至二十四,二十五以后。
初一、十三、二十五日在干支上也是有规律的。
知道初一干支,只要将该日天干隔一位顺推,而地支不变。
同理,知道十三日干支,支同干隔一位,也知道二十五日的干支。
如初一日干支为甲子,则十三日干支为丙子,二十五日干支为戊子。
掌握这个方法,就可以根据所推之日属于哪一段,便可以很快知道这天的干支了。
例如:(一)推算1998年农历6月初10日午时的干支。
1、先按《农历大小月卦口诀》,将1998年农历大小月,排上两卦,并标出闰月。
同时,要记住正月初一日的干支。
2、推算1998年的干支。
我们按《推算年干支口诀》在手掌上将地支子位定为甲子,为1984年。
并将大拇指按在地支子位上,按“隔位逆推十年正”,把大拇指放在戌位上,即94年为甲戌年。
从甲戌94年开始顺推,94年为甲戌,95年为乙亥,96为丙子,97年为丁丑,98年干支则为戊寅。
3、推算农历6月份干支。
确定1998年戊寅干支以后,按《定月时干支诀》,戊干与癸干合以戊为主,戊的序数为5,将大拇指固定在戊位上。
门光星大月小月的算法门光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风水学概念,用于在选择建造房屋、建筑、门户等时确定吉日吉时。
其中,门光星的算法被认为是一种计算大小月的方法,以便在选择吉日时优先考虑吉时。
以下是一些关于门光星大月小月的算法和注意事项:1. 大月小月的确定:大月和小月的确定是根据农历月份的天数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大月有 31 天,小月有 29 天。
但是,如果农历月份的天数是 30 天,那么前一天就被认为是本月的大月或小月。
2. 门光星吉日的确定:门光星吉日的确定是根据门光星算法计算出来的。
门光星算法是根据出生的年份、月份和日期来确定吉凶的。
一般来说,门光星吉日适合建造房屋、建筑、门户等,而不适合拆卸、装修等。
3. 注意事项:在选择门光星吉日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例如,在选择门光星吉日时,要避免与家中长辈的出生日期冲突。
另外,如果选择的门光星吉日与农历月份的禁忌相冲突,也需要避免进行相关活动。
门光星算法是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选择门光星吉日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选择的吉日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和需求。
拓展:除了上述的门光星算法和注意事项外,中国传统风水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和方法,用于选择吉日和规避凶日。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概念和方法:1. 年禁:年禁是指一年内的某些时间段内不宜进行某些活动。
例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春节期间禁止打扫房屋、拆卸房屋等。
2. 月禁:月禁是指一个月内的某些时间段内不宜进行某些活动。
例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不宜进行拆卸、装修等活动。
3. 日禁:日禁是指一日中的某些时间段内不宜进行某些活动。
例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午时不宜进行安葬等活动。
4. 时禁:时禁是指一时中的某些时间段内不宜进行某些活动。
例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子时不宜进行拆卸、装修等活动。
以上是一些中国传统风水学中的概念和方法,用于选择吉日和规避凶日。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这些概念和方法已经逐渐被忽视,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得到了广泛使用。
阴历和阳历的使用方法阴历和阳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它们的使用方法有一些区别。
以下是一些关于阴历和阳历的基本知识以及使用方法。
一、阴历的使用方法阴历是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的历法,其一年的长度接近于朔望月的长度。
在阴历中,一个月的长度等于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大约为29.53天。
阴历的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
在阴历中,一年通常包含12个月,但也有例外,有些年份有闰月,因此可能有13个月。
阴历的使用主要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相关。
在这些国家中,阴历被广泛用于传统节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是按照阴历来计算的。
此外,阴历也被用于农业耕作和渔业生产等方面,例如春分和秋分是农民开始耕种和收割的重要时间点。
二、阳历的使用方法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的历法,其一年的长度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
在阳历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相等,平均约为30.44天。
阳历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在闰年中,二月有29天,而在平年中,二月有28天。
阳历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在西方国家中,阳历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
例如,国际性的节日和纪念日,如劳动节、儿童节、国际妇女节等都是按照阳历来庆祝的。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天文学、气象学和物理学等领域也是以阳历为基础的。
在阳历中,每个月都有特定的名称和意义。
例如,一月是新年,二月是情人节和华盛顿诞辰日,三月是国际妇女节,四月是愚人节和复活节等。
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有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三、如何选择使用阴历或阳历选择使用阴历或阳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和需求。
对于中国等东亚国家的人们来说,阴历在传统节日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
而对于西方国家的人们来说,阳历在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更加常用。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称谓
一月:正月
二月:二月
三月:三月
四月:四月
五月:五月
六月:六月
七月:七月
八月:八月
九月:九月
十月:十月
正月:正月是指中国农历第一个月,又叫新月、头月。
三月:三月指的是中国农历第三个月,又叫惊蛰;“蛰”是震蚊的意思,是温度变暖的标志,这天到处都有许多虫子活动,传说神仙也出没长安,这也是为什么会将这一个月称为“惊蛰”
四月:四月指的是中国农历第四个月,又叫春分,这是因为这一天分割了半夏多春。
五月:五月指的是中国农历第五个月,又称孟夏,“孟”指的是温暖,“夏”指的是太阳在北半球比较高的期间。
七月:七月指的是中国农历第七个月,又叫芒种,芒种是农历夏至接近七月中旬时,出现在中国南方的一种稻子,其粒大而饱满,比较像芒果,因此而得名。
十月:十月指的是中国农历第十个月,又叫立秋,根据气候流转有关知识可以知道,“秋”是指太阳在北半球移动,温度逐渐降低,湿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这一个月得名为“立秋”
十一月:十一月指的是中国农历第十一个月,又叫冬月,“冬”是指冬至附近的一个月,在这个月中温度较冷,人们已经开始准备着寒假的准备。
十二月:十二月指的是中国农历第十二个月,又叫腊月,腊月本是指阴历计算中的最后一个月,后来又演变成腊至附近,这就是为什么会称为腊月。
农历大小月是怎么确定的?其规律是什么?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
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
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
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
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
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
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
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
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
其实。
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
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
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
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二十四节气是由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确定的。
以每年的冬至为始,每15度为一个节气。
换句话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阳历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始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
由于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
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
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
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阴历十二月只有29天。
由于十二个月的时间较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短11天左右,为了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相对稳定,每隔两三年就需要加入一个闰月。
大约每十九年要加入七个闰月。
阴历的计算有下列四条规则:1.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的时刻的计算以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为准。
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以北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
2.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
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3.每年的冬至总是落在这年的十一月中。
从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岁。
如一岁中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这一岁为闰岁,要加入一个闰月。
4.闰岁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
因为一岁中只有十二个中气,所以闰岁中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
但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
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
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上完全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
这和阳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
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
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五千年来,中国以农立国,订定历法是国家大事。
以往藩邦为表示效忠中国,必须遵用中国所颁布的历法和年号,是为「奉正朔」。
但自民国以来,中国由封建走向现代,历法便和政治脱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便担起以往钦天监的角色,负责编订万年历。
由於万年历已失去昔日「正朔」的意义,坊间便流传不同版本的万年历,术者须仔细分辨。
且举一例:阳历1978年9月2日,是阴历戊午年何月何日?比对坊间的万年历,有说是戊午年七月三十日,有说是戊午年八月一日。
而且由於日子顺排的关系,阳历1978年9月3日,亦有阴历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之别,如是整个阴历八月都有分歧。
这个看似平常不过的阴阳历转换,引出了一个深层的学理问题。
尤有甚者,紫微斗数依阴历年、月、日、时安星。
阴历月、日不确定,则无从起盘论命。
故此问题更值得我们深究。
这个问题,可用另一形式表示:究竟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阴历大小月的安排,原来由南北朝至唐代亦曾有过一些争论,在此不妨细述。
中国唐代以前的历法,以二次「日月合朔」(即在地球看见新月)的平均日数29.53日为一月,是为「朔望月」(Synodic month)。
由於29.53日不是整数,因此阴历有了大月和小月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廿九日。
由先秦至唐代,历法均是大小月轮流交替,只有某些时候有两个大月连续出现。
此种历法,是为「平朔」。
但由於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公转,因此月球公转速度就有快慢之别,29.53日只是朔望月的平均值。
采用「平朔」的历法,大小月相间,诚然比较简单,但日月合朔(新月)就未必发生在初一,可能是在上月末日,或是在本月初二。
南北朝时期刘宋何承天,首先主张以实际「日月合朔」之日为初一。
此种历法,是为「定朔」。
采用「定朔」的历法,初一必定是「日月合朔」之日,但由於月球公转速度不均,故有连续数个大月或连续数个小月的情况。
「定朔」一法,起初面对不少阻力,直到唐代,中国历法才开始弃「平朔」而用「定朔」。
因此,要回答1978戊午年是「七月小、八月大」还是「七月大、八月小」,我们便需找出当年日月合朔的精确时刻。
以下日月合朔时间,录自《一百六十年历表.附日月食典》一书,刘宝琳、刘婷婷编,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月合朔时间阴历月日1978年2月7日22时54分戊午年正月初一1978年3月9日10时36分戊午年二月初一1978年4月7日23时15分戊午年三月初一1978年5月7日12时47分戊午年四月初一1978年6月6日03时01分戊午年五月初一1978年7月5日17时50分戊午年六月初一1978年8月4日09时01分戊午年七月初一1978年9月3日00时09分戊午年八月初一1978年10月2日14时41分戊午年九月初一1978年11月1日04时06分戊午年十月初一1978年11月30日16时19分戊午年十一月初一1978年12月30日03时36分戊午年十二月初一据《一百六十年历表》序言,该书使用的是现代中国标准时间,即格林威治东八区(东经120度)时间。
北京位於东经116度23分,因此北京地方平均时间(Local mean time)比中国标准时间早14分钟,如下表:东八区时间、中国标准时间东经120度00时00分北京地方平均时间东经116度23分23时46分东七区时间东经105度23时00分万年历之分歧,实由时差而来。
若编历者采用现代中国标准时间,日月合朔发生在1978年9月3日00时09分,故阳历9月3日是阴历八月初一,亦即七月大、八月小;但若采用北京地方平均时间,日月合朔发生在1978年9月2日23时55分,故阳历9月2日是阴历八月初一,亦即七月小、八月大。
古代中国并无现代时区概念,天文观测及推算均在历朝首都——即钦天监所在地——举行。
因此,笔者认为1978戊午年「七月小、八月大」较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