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性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之探析

全球性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之探析

全球性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之探析
全球性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之探析

全球性公民社會組織發展之析探

江明修*、鄭勝分**

摘要

在全球治理架構下,公民社會組織不但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且是社經發展及政治參與的主要動力。本文擬從全球角度,檢視不同社會系絡下所發展之公民社會組織,並綜合多數學者的看法,以「第三部門」做為全球公民社會組織之分析單位,並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非營利組織國際分類」做為取樣標準;另者,為俾利跨國性分析比較,擬從組織之治理、經營策略、與結盟之道三個面向切入,研究問題包括:治理組織、治理運作、募款、志工管理、及與政府、企業、及其他非營利組織相互結盟,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全球性公民社會組織、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生。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By

Chiang, Min-Hsiu*

Cheng, Sheng-Fen**

Abstract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 the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have the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public policy making process as well as on the degree of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u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the global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hree dimensions a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ir governance, management, and partnership. The issues of governanc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volunteers management, fund-raising, and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ree sectors are also the major focus.

Keys Words: Global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he Third Sect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壹、前言

邁入新的千禧年,世界各國公民對於其社會、政治、及經濟生活普遍產生高度疏離感,而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發展適足以面對這些挑戰,在全球治理架構下,以公民為重心、強調創造公共利益的公民社會組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CSOs)不但成為國家層級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Naidoo, 2001:81),且是社經發展及政治參與的主要動力(Salamon,2001:28-29;Brown and Kalegaonkar,2001:291),並在民主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Kassis, 2001:35-37)。在全球化潮流中,公民社會組織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其有助於民族國家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及挑戰(Kaul, 2001:588-589),而公民社會組織的整合策略,適足以監督或影響公共政策(Fox, 2001: 616-617),而其研究重點在於草根性公民組織如何參與全球性公民組織(Naidoo, 2001:81)。台灣在加入WTO之後,正式成為地球村的一員,為使台灣公民社會組織得與國際接軌,全球性公民社會組織之研究就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

civil society一詞有許多不同譯名,如「公民社會」、「市民社會」或「民間社會」,三種譯名間存在者一些微妙的差距1(何增科,2000:2),而其相關論述也日漸增多(官有垣,2001:166),為與研究主題一致,本文採用「公民社會」一詞做為分析概念。依Cohen & Arato(1992:84)的考察,公民社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希臘先哲亞里斯多德,亞氏以politike koinonia一詞來指稱政治社會/社區(political society/community),而後經西賽羅(Cicero)於西元一世紀將其轉譯為拉丁文societas civlis,意指希臘的「城市國家」(polis),其意義不僅意指「單一國家」,而且也指涉一個社會已經發展到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態,人民在此社會中具有自由與平等的公民身份,此涵義後為十四世紀的歐陸學者所廣為採用,並將之譯為今日所通稱之英文「civil society」(引自鄭怡世,民2002:3)。而法國學者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則是近代探討公民社會現象的政治哲學家,其將公民社會界定為介於公民與國家之間的「自由協會」(free associations)(Woldring, 1998:363-364);Evans & Boyte(1992:viii & 17)認為,公民社會不僅是實踐個人權利與義務之場域,亦為一種公共空間(The public spaces),在此空間內,人民可以透過對話的方式,參與複雜的政治(公共)活動,並在政府的治理過程當中,擔任參與者、監督者的角色,而非抱怨者或受害者;此外,公民社會也是社區的公共空間,在此環境之下,人民可以學習自我尊重(self respect)、團體認同(group identity)、公共技能(public skill)、合作協力的價值(value of cooperation)以及公民的道德

1俞可平教授認為,「市民社會」是civil society最流行及經典的譯名,其來自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實際使用中帶有一定的貶義,往往將其等同於資本主義社會;「民間社會」是台灣學者的譯法,是一種中性的稱謂,但不少人認為其過於邊緣化;「公民社會」則是一褒義的稱謂,其強調公民對社會政治生活的參與和對國家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因而越來越受青年學者喜歡(引自何增科,2000:2)。

(civil virtue);Darcy de Oliveira and Randon(1994:1)認為,在公民社會中,男人、女人、個人、團體,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聚集在一起努力工作,可以改變所居住之社區的社會福祉;Macdonald(1997:3)以為,公民社會是有組織的政治(公共)活動的地方。在此之中,包含私的領域(家庭、公司),正式的政府機制(國會、政黨、軍隊、法院等);Naidoo(2001:82)指出,公民社會係指集體公民行動的代表,其目的在於增進相互利益、解決共同問題、或分享抱負,公民社會及其組織是公民設計或創造理想公共生活的手段(江明修、蔡勝男、鄭勝分,2001)。

公民社會組織(CSOs)包含企業、志願協會、教育機構、俱樂部、工會、大眾媒體、慈善團體、教會等(Young, Koenig, Najam, and Fisher, 1999:324);Dekker and Broek(1998:11-12)認為,志願組織是公民社會組織的核心要素2;Naidoo(2001:82)認為,公民社會組織通常指非營利、志願或非政府組織;公民社會組織也經常被認知為「第三部門」(Third Sector),其係指介於市場和國家之間的機構(Salamon,2001:27, Brown & Kalegaonkar,2001:291);而對許多國家而言,非政府組織(NGOs)是公民社會組織最核心的要素(Brown & Kalegaonkar,2001:291)。

迄今為止,公民社會及其組織的術語仍駁雜不一,其內涵與範圍也相當難以界定。Barber(1996)指出:近年來公民社會一詞使用越多,其內涵則愈加難以理解;Ehrenberg(1999) 認為,目前公民社會的概念並不足以解釋經濟正義與政治民主;Carothers(1999-2000)指出,公民社會並不等同於民主政治,強大的公民社會並不能確保民主及經濟發展;Morris(2000:39)提出警告,公民社會組織並不等同於第三部門;Stacey & Aksartova(2001:375)指出,美國的公民社會只是國際性募款組織(international grantmaking);Brian O’Conell(2000:472-475)進一步指出,一般人誤解公民社會組織等同於志願組織或獨立部門,事實上,公民社會組織的範疇更廣,公民社會組織的構成要素包括:1.個人(individual)、2.社區(community)、3.政府(government)、4.企業(business)、5.志願(voluntary)、非營利(nonprofit)或獨立部門(independent sector),其中尤以第五項(志願、非營利、獨立部門)為核心功能;Richard A. Couto(2001)相當認同Brian O’Conell的看法。從理論層次觀察,本文認為公民社會組織應依其核心功能界定為非營利之「第三部門」。

有鑑於公民社會組織對於建構更美好社會的重要性,本文擬從全球角度,檢視不同社會系絡下所發展之公民社會組織,並綜合多數學者的看法,以「第三部門」做為全球公民社會組織之分

2Dekker and Broek(1998)認為社會秩序可以區分成社區、市場、國家及公民社會等四個面向,其中公民社會包括:志願組織、協會、委員會、論壇等。

3 Alexis de Tocqueville也認為,由於公民社會有可能造成社會動盪,故對於強調「自我管制」的「自由協會」,政府及行政應當介入干預(參見Woldring, 2001:364)。

4 Stacey & Aksartova(2001)指出,美國基金會募款可區分成六大領域:包括公民社會、教育、大學、健康/福利、發展、及其他。

析單位;另者,為俾利跨國性分析比較,擬從組織之治理、經營策略、與結盟之道三個面向切入。緣此,冀希帶動我國公民社會組織成長與茁壯,提供我國公民社會組織參考、學習、觀摩的標竿。

貳、研究問題界定

全球性公民社會組織之內涵及範圍相當廣泛,本文依其核心功能,將「第三部門」做為跨國性分析之單位。緣此,試先釐清第三部門之內涵,進而選擇適當的分類標準以利界定範圍,最後,以「立意取樣法」篩選具代表性之第三部門進行分析。

一、第三部門

第三部門是當代社會重要的產物,主要關切弱勢團體或關懷社會福利議題,因此必須與社區或公民保持密切的聯繫;但為了營造更健全的經營環境,似亦須與政府部門保持關係,或爭取補助、稅捐減免,或遊說國會議員與政府官員;同時,第三部門也必須同時與營利性組織保持互動,俾便向其募集資金或爭取支持,以實現公益目標。概言之,第三部門是公民社會、政府與私人企業交織而形成的產物(Sargeant,1999:7-8)。

第三部門被冠予「非營利部門」(nonprofit sector)、「公民社會部門」(civil society sector)、「志願部門」(voluntary sector)、「社經部門」(social economy sector)、「非政府組織部門」(NGO sector)、「慈善部門」(charitable sector)等名稱;而這些機構具有五項共同特質:包括組織性(organized)、私有性(private)、非營利屬性(non-profit-distributing)、自治性(self-governing)、及志願性(voluntary) (Salamon & Anheier,1997:33-34;Salamon & Anheier,1998:216;Salamon , Anheier , List , Toepler , and Sokolowski ,1999;Salamon,2001:28;賈西津、魏玉,2002:3-4)。Nye Jr, and Donahue(2000)認為,第三部門依性質可粗分為「非政府組織」5(NGOs)及「非營利組織」(NPOs)。「非政府組織」係常用於指國際性、非某一特定國家之公益組織;而「非營利組織」則常用以指某一國家內之公益組織。

表一 第三部門之範圍

資料來源:Nye Jr. and Keohane , 2000:13。

事實上,第三部門一詞係學術概念而非法律名詞,為避免以詞害義,本文認為不論何種名稱或層級,在政府及企業領域以外,以公益為宗旨之組織皆係第三部門之範圍。然為符合本文研究旨趣,個案取樣係以國際性非營利組織為主。

5「非政府組織」除指國際性公益組織外,其內涵尚包含「反政府組織」(常見於拉丁美洲及非洲國家)。

圖一 本文由概念轉變成觀察的層級

資料來源:作者自繪。

說明:「單向箭頭」代表概念操作化之過程。

二、分類標準

對於國際性非營利組織的分類是相當困難的工作,幾乎沒有最窮盡的分類標準;目前較有系統的分類標準包括:「聯合國的國際標準工業分類系統」6(The U.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IC)、「歐洲共同體的一般經濟活動工業分類標準」7(Eurostat’s General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NACE)、國家慈善統計協會(The Council of Charitable Statistic)的「國家免稅組織分類標準」8(The National Taxonomy of Exempt Entities, NTEE)、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所提之「非營利組織國際分類」9(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CNPO)(Salamon and Anheier,1997:56-81;丘昌泰,2000:371-374)。其中ISIC 與NACE分類標準過於狹隘,而NTEE分類標準過於繁複,欠缺跨國性比較之意義,「非營利組織國際分類」(ICNPO)係目前最受學術界與實務界重視的一種分類標準(Steinberg and Young, 1998:249-250;丘昌泰,2000:373;顧忠華,2000A)。

6 ISIC係由美國發展出的模式,用以比較世界各國經濟活動統計的概況,1948年為聯合國所採納,成為目前歸類世界各國經濟活動最廣泛的系統;依該分類系統,非營利組織可以歸類為:教育、健康與社會工作、其他社區社會與個人服務活動。(引自丘昌泰,2000:371)

7 NACE係由歐洲共同體依據ISIC加以改進所發展出之系統,其中非營利組織可以歸類為:教育、研究發展、醫療健康、娛樂文化、其他公共服務。(引自丘昌泰,2000:371-372)

8 NTEE係由美國獨立部門(The Independent Sector)的分支機構國際慈善統計協會所發展出來的系統,主要從獲取免稅地位的角度歸類非營利組織,其分類相當細緻,共包括26種活動,包括:教育、健康、心理健康、疾病失序、醫學研究、犯罪法律、救業、食物健康、住宅安置、公共安全與災難準備、娛樂活動、青年發展、人力服務、藝術文化、環境、動物相關、國際、民權宣導、社區改進、慈善、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其他社會利益、宗教相關、互助利益等。(引自丘昌泰,2000:372)

9 ICNPO亦著重於以經濟活動做為分類標準,其將非營利組織歸類為12個類型,並加以細分成27個次級系統。

本文認為,Salamon and Anheier(1997)根據十三國10跨國研究所發展出之「非營利組織國際分類」(ICNPO)分類標準,雖也無法達到窮盡的要求,但係屬較為周延之分類標準11,爰本文援引為個案分析之分類標準。 三、取樣標準及個案介紹

由於全球性公民社會組織相當龐雜,如何依ICNPO 分類標準選取具有代表性之組織,成為本文另一項挑戰。對於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國內取樣標準尚未臻完備,爰本文採取「立意取樣法」,以組織重要性、知名度、活動力、募款能力、規模等,據以為取樣之標準(詳如表二)。

表二 本文取樣國際性非營利組織一覽表

體 次

體國

1.文化及藝術(Culture & Arts) 世界文化論壇12(World Cultural Forum, WCF)

2.娛樂(Recreation)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13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 IOC)

文化與娛樂(Culture & Recreation)

3.服務俱樂部(Service Clubs)

國際獅子會14

(Lions Clubs International)

4.初等及中等教育(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華德福教育組織15(Waldorf Education) 2.教育與研究(Education & Research)

5.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國際大學協會16(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10

13國又可區分成3個領域,包括已開發社會(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瑞典、英國、美國)、開發中社會(巴西、埃及、迦納、印度、泰國)、及後社會主義社會(匈牙利)。 11

Salamon and Anheier(1997:54-56)以五種標準建構類型,包括:經濟 (economy)、顯著性(significance)、精確性(rigor)、完整性(combinatorial richness)、組織的力量(organizing power)。 12

成立緣由為福特基金會有鑑於藝術與文化在經濟發展、教育改革、職能創造力及社區發展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起意籌組「世界文化論壇」,該組織已獲得美國運通基金會、德士古基金會及荷蘭、日本、西班牙等國基金會的支持。2001年6月間在紐約宣布成立,除了提名通過榮念曾等七人擔任董事,同時決議將WCF 的秘書處設在紐約,三年一度的大會,將在二三年召開首次會議;組織宗旨為透過「由下而上」決策模式建立跨國界文化網絡,同時提出文化策略;主要活動為透過國際的力量協助區域性和本土的文化發展。參見:http://www.sino.uni-heidelberg.de/clf/core.htm。 13

1892年冬季,法國男爵古伯丁(Pierre de Coubertin)在巴黎倡議復興,直到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才正式成立,1896年4月6日首次在雅典舉行第一屆運動會。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 14

自1917年以來,獅子會在全球共成立44,500個分會,共有1,436,487個會員,遍布於180個國家及地理區,國際獅子會是全球最大的服務組織,其以服務全球各地盲胞和視障者聞名,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另者,。其亦是Salamon and Anheier 跨國研究所採用之代表性組織(1997:82)。 15

華德福教育〈又稱史代納教育Steiner 教育〉,係出生於奧地利的哲學家兼科學家盧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於1919年受一位司徒加〈Stuggart 〉的工業家邀請,為其華德福工廠之員工子弟建立一所新學校〈Waldorf School 〉,其教育系統即成為華德福教育創立。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 16

IAU 成立於 1950年,目的在於促進全球高等教育機構間之連結,其會員超過150國,其常設秘書處國際大學機構(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Bureau)設於巴黎,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iau 。

6.成人等教育(Other Education) 國際成人教育學會17(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dult Education)

7.研究(Research)

國際第三部門研究學會18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Sector Research ,ISTR)

8.醫院及復健(Hospitals and Rehabilitation)

無國界醫生組織19(Medecins Sans Frontieres, MSF)

9.護理之家(Nursing Homes)

國際老人聯合總會20(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eing)

10.心理健康與危機預防(Mental Health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21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3.健康(Health)

11.其他健康服務(Other Health Services)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22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

12.社會服務提供(Social Services)

兒童解放組織23Free The Children) 13.緊急事件的援助(Emergency and Relief)

國際災難志工組織24(National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ctive in Disaster, NVODA)

4.社會服務(Social Services)

14.經濟與生活的支持(Income Support and Maintenance)

國際關懷協會25(Care)

17

我國已加入之國際非政府組織之一,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tw/newmofa/org/edu&news.htm 。

18 ISTR 成立於1992年,是全球慈善、公民社會、及非營利部門領域研究及教育的主要機構,並提供第三部門研究之論壇,並建立這個領域之全球學術社區,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istr。 19

無國界醫生組織於1971年成立﹐為全球最具規模的獨立國際醫療救援組織,成員包括醫生﹑護士﹑麻醉師﹑助產士﹑實驗室研究員﹑工程師﹑建築師﹑食水衛生專家﹑行政人員和財務會計人員等,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20

1973年成立,目的在於改善全球老人生活品質,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21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致力於改善及促進人類心理健康,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22

西元1859年,瑞士銀行家亨利?杜南(Henry Dunant)出差途經義大利倫巴底,正逢奧地利與法國及薩丁尼亞聯軍作戰,在蘇法利諾( Solferino)一役中,雙方死傷慘重,戰場上無人照顧的傷兵哀號遍地、隨處可見,其情境令人震驚。西元1863年,杜南號召了四位日內瓦公民,加上杜南本人共五人聯合成立了「救援傷兵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Relief of the Wounded),其後再演變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 ,此即紅十字會的起源,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 23

兒童解放組織1995年,由加拿大12歲青年Craig Kielburger 贊助成立,其宗旨在於注意童工及兒童人權、要求全球領導者保護兒童教育權、避免兒童被利用及剝削、與開發中國家協力保護兒童,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24

NVODA 1969年開始提供服務,1970年各志願組織代表會議正式成形,組織理念在於預防災難於未來,目前有34個國際會員。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25

CARE 在1945年成立,總部設在喬治亞-亞特蘭大,由11個跨國會員組織所組成,目的在於幫助社區避免貧窮。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15.環境保護(Environment)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26Greenpeace International)5.環境(Environment) 16.保護動物(Animals)

國際珍古德協會27(Jane Goodall Institute)

17.經濟、社會、與社區發展(Economic,

Social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世界儲蓄互助會28(World Council of Credit Unions, WOCCU)

18.住宅供給(Housing)

國際人性棲地29

(Habitat for Humanity

International)

6.發展與住宅(Development and Housing)

19.職業訓練(Employment and Training)

基督教青年會30 (Young Men ’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MCA)

20.公民及擁護的組織(Civic and Advocacy Organizations) 世界公民社會同盟31 (CIVICUS)

21.合法的法律服務(Law and Legal Services)

國際透明組織32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 7.法律、擁護者與政黨(Law, Advocacy and Politics)

22.政黨組織(Political Organizations)

德國綠黨33

8.慈善家與志願工作23.慈善組織(Philanthropic) 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34 (The Bill & Melinda

26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由一位名叫戴維﹒麥格塔格的加拿大工程師發起,于1971年9月15日成立,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保護民間組織,目前在全球39個國家成立辦公室。發起人戴維曾任該組織的主席,還獲得過聯合國頒發的“全球500佳”獎,目前總部設於阿姆斯特丹,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27

在1977年成立,最初以研究黑猩猩以及黑猩猩之保育為旨。近年來,由於珍古德博士(Dr. Jane Goodall)積極到世

界各地傳播保育觀念,目前全球已經成立了12個國際珍古德協會。世界各地的協會以提倡保育觀念、落實保育計畫、推動環境教育「根與芽」(Roots & Shoots)為旨。自1977起,協會的研究、保育及教育計畫已形成一個國際性的網絡,讓每個人可以獻身於改善地球環境的行動當中,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28

WOCCU 由全球91國信用合作社組成,成員超過一億八百萬人,成立宗旨在於提供有品質的信用合作社,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29

國際人性棲地於1976年成立,是非營利之基督教住宅組織,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30

YMCA1844年6月6日於倫敦由George Williams 創立,其宗旨在於對抗因工業革命所引發之大城市病態問題,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另者,YMCA 亦是Salamon and Anheier 跨國研究所採用之代表性組織(1997:82)。 31

CIVICUS 是強化公民活動及公民社會的國際性聯盟,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 32

國際透明組織1993年成立,為反腐敗之國際非政府組織,其致力於聯合民間部門、企業與政府,共同對抗腐敗。其秘書處與80個國際分會,努力從從行賄、受賄兩方面打擊腐敗,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33

西德綠黨是60年代大學生抗議運動,70年代公民替代組織以及和平運動等新興社會運動的綜合產物,它最初以各種生態環保組織的名義參加了漢堡、什霍州、下薩克森州的地方鄉鎮選舉;州議會選舉中以6.5%的選票,進入不萊梅州議會;同一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它又獲得了3.2%的選票。1980年1月13至14日,各地方生態環保組織在卡爾斯魯召開代表大會,宣告成立綠黨。1989年秋民主德國政局出現劇變後,陸續成立綠黨、「現在要民主」、「和平與人權倡議組織」、「新論壇」等新政黨和新的政治組織,上開組織並於1990年德國統一後成立「聯盟90-綠黨」(簡稱綠黨)。參見:http://www.uni-oldenburg.de/~oliver/bg/e.bgindex.html 。 34

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成立於2000年1月,由比爾蓋茲的父親William H. Gates 之「蓋茲學習基金會」(Gates

的宣傳(Philanthropic intermediaries &

Voluntarism Promotion)

Gates Foundation)

9.國際性活動(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24.國際性活動(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國際特赦組織35(Amnesty International) 10.宗教(Religion)

25.宗教組織(Religious Congregations and Associations) 天主教仁愛傳教修女會 (Missionaries of Charity)36

11.企業與專業學會、協會(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Unions)

26.企業與專業學會、協會(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Unions)

世界經濟論壇37(World Economic Forum) 12.其他方面(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27.其他組織(N.E.C.) 世界社會論壇38(World Social Forum, WSF)

資料來源:作者依ICNPO 分類標準進行整理。

Learning Foundation),及母親Patty Stonesifer 的「西雅圖基金會」(Seattle-based foundation)共同捐資成立,成立初期資金約美金230億一千萬元,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另者,依據資產總額,為全美排名第一之基金會,參見: 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tw/NPOInfo/index3-3.asp 。 35

國際特赦組織是全球最大的人權組織,在全球162個國家或地區有約100萬個支持者,目前總部設在倫敦,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36

由德瑞莎修女(Mother Teresa)創辦。德瑞莎修女於一九一O 年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南斯拉夫一個叫史可比亞的城市,1928年09月25日,加入愛爾蘭洛雷托女修會(Sisters of Our Lady of Loreto),1931年05月發初願,改名德蘭,到加爾各答教書,1948年入藉印度,1950 10月07日,羅馬批准成立仁愛傳教女修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1979年10月17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她於一九九七年過世。其致力扶持貧病大眾,德瑞莎修女身體力行地令貧者得飯吃、病者得醫治。 37

世界經濟論壇前身係1970年由 Klaus Schwab 創立,總部設在瑞士,以企業精神推動全球經濟成長及社會發展,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38

2001年1月24日,來自世界各地反全球化人士在巴西南方城市阿雷格里港召開反全球化和反新自由主義的世界性集會,組成「世界社會論壇」,來自世界120個國家的2萬多名代表出席本次會議,對抗世界經濟論壇,標誌著反全球化形成的新的國際運動。參見: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br/home.asp 。

參、第三部門之治理

第三部門之治理重點為治理概念之辯證。宋學文(2000:51)認為,在全球化衝擊下,政府之主權日益為非政府組織所分享或挑戰。顧忠華(2000B:23)從「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角度,檢視跨國性非營利及非政府組織形成之原因、條件及可能發展,研究發現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近十幾年來才逐漸受到重視,其成長空間還相當大,尤其在非西方地區的民主化進程中,總會出現公民參與「治理」的呼聲。Brown, Khagram , Moore and Frumkin(2000:271-292)認為,受到全球化潮流的影響,跨國公民社會的浮現產生一種新的治理模式,但在全球治理模式中,第三部門卻面臨「合法性」(legitimacy)與「課責性」(accountability)的挑戰,「合法性」係指NGOs所代表的是誰的意見?他們何以能決定或限制無數人民的利益與行動?而「課責性」立基於承諾(commitments)之上,NGOs真的能夠代表世界公民的權利?來自地方、國家、國際不同層級的NGOs,如何建立有效的責任規範機制?Murray(2001:9-14)認為,治理係指非營利組織之策略性領導,而非營利組織之治理必須從兩個角度加以觀察:首先,在治理過程中,誰應扮演關鍵角色(Who Governs)?其次,治理決策應該如何制定(How Governance Decisions Are Made)?

綜言之,有關治理概念之辯證涉及兩個重要因素,即治理之課責對象及治理決策,換言之,即有關「制度面」因素之建構。緣此,以下擬以「治理組織」及「治理運作」作為課責對象及治理決策之分析重點,謹分述如下:

一、治理組織

治理組織是課責之主要對象。第三部門最常見之治理組織形式為董事會(Board of Directors)。Block(2001:15-23)認為,許多非營利組織雖然會授權執行長管理權威,但董事會才是真正治理與被課責之對象。董事會係由董事所組成,董事的角色包括董事長(President)或主席(Chairperson)、副董事長(Vice-President)、秘書長(Secretary)、及會計長(Treasure),而執行長(president-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亦屬於董事的一環。事實上,一般所謂董事會(board of directors)或理事會(board of trustees),其意旨治理董事 (governing board)。 陳金貴(1994:65-68)認為,治理董事指非營利組織內的最高權力階層,負責整個組織的動向。然而,顧問型董事並不侷限於治理董事,顧問型董事主要功能在於協助治理董事或執行長檢驗問題或提供建議,但其建議不必然為治理董事所接受。

Werther, Jr. and Berman(2001:9-16)則提出,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的演進可以區分成草創期(Formation Stage)、成長期(Growth Stage)、及成熟期(Mature Stage)。在草創期時,執行長直接向董事會負責,並且直接監督員工;成長期時,執行長除外董事會負責外,還間接受到委員會的約制,

而員工亦分化為發展及操作兩個部門;而到成熟期時,委員會數量急遽增多,執行長所掌控之員工亦區分成發展、操作、公共關係、及會計等四個部門(如圖二);而董事之角色亦應隨組織設計的演進而有所不同,演化順序為業務型董事(working board)、管理型董事(managing board)、及顧問型董事(advisory board)(如表三)。

草創期 成長期

成熟期

圖二 非營利組織之組織設計

資料來源:Werther, Jr. and Berman,2001:13。

表三 非營利組織董事的演進

階段

議題

草創期 成長期 成熟期

董事角色 業務型董事 管理型董事 顧問型董事

董事的功能 策略性指導

政策形成

委員會責任

線上幕僚支持者

操資基金

選擇及支持領導

直接運作 策略性指導

政策形成

委員會參與

議題領導者

操資基金

支持領導者及評估

操作顧問

策略在形成

政策指導

委員會監督

議題評估

制度化資金來源

規勸及領導者繼承人

監督運作

董事的失靈 甄選管理者

消極參與運作 顧問型董事管理董事

組成

無法評估策略性使命

過度參與運作

資料來源:Werther, Jr., and Berman, 2001:18。

二、治理運作

治理運作呈現治理決策之動態面。第三部門治理運作涉及決策模式,換言之,係指治理組織如何進行決策制定的過程及其方式,其中當以董事會及執行長之決策運作機制最為重要。

官有垣(1997:5-38)認為,非營利組織董事會的功能包括行政管理、決策制定、經費募集與維繫、界域拓展,其中最常發揮之決策制定功能為審核機構的章程、決定機構的長程計畫、明定機構的任務。從權力分配的型態中,Murray, Bradshaw, and Wolpin(1992)將董事會分成五種類型,包括:執行長為主之董事會、董事長為主之董事會、權力分散的董事會、權力分享的董事會、無權力的董事會。

非營利組織治理決策制訂之中心在於董事會的領導,董事會雖以董事為核心,但事實上,其核心機制有可能在於執行長的領導。Block(1998:105)認為,執行長是董事成員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如何甄選具有方案技術與資格的執行長至為重要,執行長不一定是董事,但其仍是 NPO 治理決策制訂之重要參與者。執行長甄選必須避免「彼得原則」 (Peter Principle)的產生(彼得原則指組織中人員晉升會超越其能力範圍),以候選人之核心能力為依;但相對地,除組織之規模與運作複雜度外,組織使命、信念、及價值亦會影響執行長到任之意願,因此如何選對真正適合組織之人才,成為治理最大的挑戰。執行長的核心能力包括:規劃、組織力、激勵、決策制訂、授權、合作、提出報告、監督、財務管理、及募款。執行長領導最重要工作在於建立工作倫理 (ethics),其核心價值在於創造一個正直(integrity)、公開(openness)、負責(accountability)、服務(service)、及慈悲(charity)的文化(Jeavons,1994:108-115)。

三、研究發現

(一)治理組織

從取樣個案發現(詳見表四):

1. 治理組織名稱大都為董事會或委員會

除國際老人聯合總會、世界公民社會同盟、及德國綠黨外,其餘非營利組織治理組織大都稱為董事會或委員會。

2.治理組織大都已經進入成熟期

除傳統層級節制關係外,部門化現象相當明顯,而依專案籌組之委員會亦相當多見,例如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為國際體育之最高權力及領導機構,目前由126位委員組成,其中除國際奧會主席按章程任命之10位國際單項總會會長擔任之委員外,其餘委員是由國際奧會嚴格遴選並經委員大會全數通過後,派駐各國,擔任體育大使工作,負責執行國際奧會在各國家及地區的權利及義務 ,並擔任國家奧會與國際奧會間之橋樑與監督之任務,新任之國際奧會委員從2000年起,其任期至70歲; 前任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自1980起擔任國際奧會主席至2001年7月,被公認是國際最有影響力及權力的世界級領袖之一。現任國際奧會主席為比利時籍羅格(Chevalier Dr. Jacques Rogge)。

3.治理組織成員具國際性

國際大學協會行政董事由來自全球20個傑出大學校長及學者所組成,董事會每年舉行一次,確認會員大學之政策執行無誤,目前,董事會底下有四個委員會及許多任務小組,委員會包括:政策委員會、方案及行動委員會、會員及協會委員會、發展及財政委員會。國際大學機構(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Bureau)負責執行政策。

4.治理董事由會員大會推選

包括國際獅子會、國際災難志工組織、世界儲蓄互助會。國際災難志工組織董事會由9個成員組織,每一年至少開會四次,並不直接提供服務,而是授權其會員獨立提供救災及復原。 5.治理董事由捐贈人擔任

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共同發起人為比爾蓋茲父親及比爾蓋茲夫婦;比爾蓋茲雙親除為共同主席外,母親亦兼任基金會董事長。

表四 國際性非營利組織之治理組織

組織名稱治理組織世界文化論壇 董事會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委員會

國際獅子會 董事會

華德福教育組織 委員會

國際大學協會 董事會

國際成人教育學會 委員會

國際第三部門研究學會 董事會

無國界醫生組織 委員會

國際老人聯合總會 國際總會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 董事會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委員會

兒童解放組織 委員會

國際災難志工組織 董事會

國際關懷協會 委員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委員會

國際珍古德協會 委員會

世界儲蓄互助會 董事會

國際人性棲地 董事會

基督教青年會 委員會

世界公民社會同盟 國際聯盟

國際透明組織 董事會

德國綠黨 政黨

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 董事會

國際特赦組織 委員會

天主教仁愛傳教修女會 董事會

世界經濟論壇 委員會

世界社會論壇 委員會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二)治理運作

從取樣個案發現(詳見表五):

1.治理決策由董事會或委員會決定

大部分非營利組織係採取此種途徑,將決策權授予董事會或委員會。例如,國際獅子會之董事會負責政策制定,並監督各分部之治理;而無國界醫生組織在危難發生後,會在第一時間派出醫療及後勤人員到災區進行實地視察﹐評估救援性質﹑所工具需物資﹑交通﹑後勤工作以及當地政府的應付能力,倘若決定進行救援﹐總部便會成立聯絡中心作出安排﹐決定所需人數﹑醫療及器材等﹐並隨即組織隊伍及配備出發。

2.依據憲章運作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及國際透明組織之治理必須依照憲章運作。例如,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是奧林匹克活動之最高權力機構,所有個人或團體與奧林匹克活動有關者,均應遵照奧林匹克憲章 (Olympic Charter)之規範以及國際奧會之決定。

3.由下而上治理模式

包含國際大學協會、國際第三部門研究學會、德國綠黨、及世界文化論壇。例如國際大學協會會員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負責決定大政方針與選舉主席及行政董事;國際第三部門研究學會由提名委員會提名董事人選,而由會員大會做最後決定;德國綠黨係由黨員代表大會決定綠黨的政綱,其屬性與會員大會相近;世界文化論壇三年一度的大會,邀請世界各地的文化界領袖、專業人士與會,希望「由下而上」建立跨國界文化網絡,同時提出文化策略,並透過國際的力量協助區域性和本土的文化發展。

4.授權獨立會員自治

國際災難志工組織董事會並不直接提供服務,而是授權其會員獨立提供救災及復原。

5.治理決策由執行團隊決定

包含國際關懷協會及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例如國際關懷協會為了讓方案能夠有效率的執行,絕對不會由遠在天邊的人來操控,而是由當地的專家來進行,協會的基金也是由經驗老到的會計師,在每個受援助國家的辦事處進行嚴格的控管;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執行團隊都曾任職於聯邦政府,包括:Richard Akeroyd負責基金會有關資訊科技與公共書館事宜;Dr. Richard D. Klausner, M.D.負責基金會全球健康方案;副執行長Sylvia Mathews負責監督財政、行政、法律、政府關係、公共事務及基金會其他活動。

表五 國際性非營利組織之治理運作

組織名稱治理運作世界文化論壇 「由下而上」建立跨國界文化網絡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奧林匹克憲章之規範及國際奧會之決定

國際獅子會 董事會負責政策制定

華德福教育組織 委員會

國際大學協會 會員大會

國際成人教育學會 委員會

國際第三部門研究學會 會員大會

無國界醫生組織 總部

國際老人聯合總會 國際總會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 董事會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國際總會

兒童解放組織 委員會

國際災難志工組織 董事會並不直接提供服務,而是授權其會員獨立

提供救災及復原

國際關懷協會 團隊來規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執行長

國際珍古德協會 委員會

世界儲蓄互助會 董事會

國際人性棲地 總部

基督教青年會 委員會

世界公民社會同盟 聯盟主席

國際透明組織 國際透明組織之憲章 德國綠黨 黨員代表大會

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 執行團隊

國際特赦組織 委員會

天主教仁愛傳教修女會 董事會

世界經濟論壇 委員會

世界社會論壇 委員會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肆、第三部門之管理策略

第三部門管理策略面向涉及「功能面」因素之建構。Werther, Jr. and Berman(2001)認為,第三部門管理策略聚焦於兩個議題:首先,關鍵參與者的角色,包括董事會、執行長、員工、及志工;其次,組織之生產力、績效評鑑、聯盟建立(造橋計畫)、及募款的能力。簡言之,兩者立基於財源與人力之上,而其中最重要因素則為財務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為凸顯第三部門之特殊性,前者以募款最為重要,而後者則以志工管理最受重視。爰以下擬從「募款」及「志工管理」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一、募款

從系統論角度,組織的運作之目的在於存續,而如何爭取或維持財源,就成為非營利組織管理重要的課題。

顧忠華、樓永堅(2000)從非營利組織資源取得觀點分析,個人捐款是西方非營利組織重要財源之一,在國內捐款風氣不盛的情況下,目前我國大多數非營利組織均需仰賴政府的補助。然而,隨著非營利組織的快速成長,以及政府財政持續緊縮,未來非營利組織勢必需要培養自籌財源的能力,吸收個人捐款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因此,渠等對我國非營利組織募款提出以下建議:1.由於國情不同,非營利組織在擬定募款策略上,應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故應實際瞭解我國各種捐款者的不同動機,並依此設計適當的募款策略,滿足捐款者的需求,應是我國非營利組織有效募款之關鍵;2.由於假借愛心之名而行斂財之實的案例時有所聞,降低民眾捐款的意願,因此,募款組織應將資源運用透明化,定期公布活動訊息與成果,甚至邀請捐款者參與活動,建立良好的公信力形象,相信能克服民眾的疑慮;3.適當募款時機的掌握,有助於募款進行,故除了掌握社會大眾財務資源增多的時機外,更應避開財務吃緊的時機;4.多樣化而方便的捐款管道,有利於潛在捐款者將捐款意願化為實際行動;5.對於曾經捐款給本機構的捐款者,應盡量設法保持聯繫。

Gelles(1998:178-181)認為,捐款來源有三種類型:包括政府捐款、混合型捐款、及受取費用及會費;混合型捐款(mixed-funding)又可區分成捐贈(包含個人、企業、及基金會補助)及聯合勸募(federated fund-raising)。

Froelich(1999:183-188)則認為,募款來源除私人貢獻(private contributes)(包含個人、企業、及基金會)、政府捐款之外,尚應包括產業化活動(commercial activity),並且應採取不同的策略(如表六)。

表六 募款策略比較

私人貢獻 政府捐款 產業化活動

來源

影響因素

收入變動性 高 低 中等

目標置移效應 強 中 弱

過程效應 形式化 形式化、標準化 理性化

結構效應 專業行政 專業官僚 專業企業作法

資料來源:Karen A. Froelich,1999:192。

而募款方法則相當多元,Sargeant and Kahler(1999:196-200)認為,募款方法包括:直接郵件(direct mail)、電視行銷(telemarketing)、私人懇請 (door-to-door distribution or personal solicitation)、立即回應之媒體廣告(direct-response press advertising)、巨額捐款(major gift fundraising)、地區或特定事件捐款(local or special events fundraising)、企業捐款(corporate fundraising)、及信任捐款(trust fundraising)。而根據Sargeant and Kahler(2001:196)的調查,使用比例以企業捐款最高(85.7%),其次為直接郵件及信任捐款(66.7%)。此外,年度募款活動(annual campaigns)、俱樂部(gift clubs)、會員制度(memberships drives)、電話勸募(phonathons)、沿街拜託(neighborhood canvasses)、聯合勸募(united way)、專案募款(project funding)、資本募款(capital campaigns)、計畫性贈與(planned giving)等都是常見之募款方式(江明修,1999:25-30)。

二、志工管理

志工管理之理論基礎為「志願主義」(voluntarism),Ellis & Noyes(1990:4)指出,志願主義是以盡社會責任的態度來從事服務,非因金錢利益的吸引,而是由其志願選擇以達成社會需求的行動,其所展現的責任遠超過個人基本義務。因此,志願主義是指個人或團體依其自由意願與興趣,本著協助他人改善社會的意旨,而不求私人財力與報酬的一種社會理念與行動。其本質與特性為(蘇信如,1884:13-14;江明修、陳定銘,1999:58-59):

1. 服務行為是個人志願之表現,其動力係來自參與者內心之意願,是自動自發精神之反

映,而非外力的干涉或驅迫。

2. 志願服務是個人內在價值與社會倫理結合之表現,屬於利他的非經濟行為,服務目的並

不在於金錢或物質之酬賞。

3. 服務之提供是個人的主動奉獻,包括物質與非物質、專業與非專業的服務層次。

4. 參與志願服務本身即是服務者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動態過程,並非單向之施予,而是增進

提供者與受惠者雙方的互動與瞭解。

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制度word版本

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各项工作正常运行,规范中心全体成员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由中心全体成员讨论通过,修改必须经过中心全体成员决定,制度由中心主要负责人监督实行。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心全体员工。全体员工必须履行与本人职位相对应的工作职责。 第二章中心内部组织管理架构 第三章中心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条本中心档案主要分为两类:社会组织文件档案与社会组织电子档案,按照实际工作进行记录并归档。 第二条社会组织文件档案包括:中心行政文档、工作月报等以及社会组织备案、培育材料(备案资料、培育孵化计划书、社会组织评估报告等);每类文件分别用文件盒存放,盒外贴文件标签说明;每个文件盒附一份文件清单(每月更新)。 第三条社会组织电子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更新中心行政文件及备案的社会组织相关材料的电子档案,并按照四大类社会组织做好文件存档工作。 第四条归档流程:中心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核查,检查其是否符合归档的要求(是否缺页,文件名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别字,是否完成签署);中心工作人员应熟识档案的类别、内容、每类归档文件的具体位置;工作人员应及时归档,并在归档清单上补登材料名称及有关内容。 第五条重要纸质档案存档需上锁,钥匙由中心负责人保管。

第四章场地管理制度 第一条中心场地属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要用于社会组织备案、社会组织集体活动、社会组织学习培训和社会组织办公。 第二条凡在本中心备案、孵化的社会组织,均可无偿使用本场地。 第三条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个人使用本场地,须和中心协商,经同意后方可使用。 第四条中心场地使用时间一般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00至12:00,下午14:00至18:00,特殊情况周六和周日使用场地须提前申请。 第五条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个人,一经同意使用本场地,需负责使用期间场内设施设备的管理。如有损坏,需按原价赔偿。 第六条各使用单位和个人应爱护公物,不得涂污墙壁、损坏设施;节约资源,不得浪费水电;维持秩序,不得高声喧哗,影响中心正常工作。 第五章志愿者(义工)管理制度 第一条义工在开展义务服务时,应坚守岗位,不可随意滥用中心给予的工作权利或利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进行非法、欺骗或谋私的行为。 第二条未经服务对象的同意,义工不得泄露其相关资料。 第三条未经中心同意,不得将服务对象和中心的资料带离中心,如有特殊原因,请与相关负责人联系。 第四条不得随意提供医疗和药物的建议,或对服务对象的病况妄加评论。 第五条义工秉持服务价值,尊重服务对象,对涉及服务对象的隐私严格保密。 第六条未经中心同意,不可替服务对象拍照、摄像或签署文件,或将服务对象资料用作其他用途。 第七条严禁义工与服务对象进行任何交易,给服务对象送礼物或互赠礼物,需获得服务部门和服务对象同意。 第八条义工不得向服务对象强加自己主观的与服务内容有关的价值观念,如向服务对象宣传宗教观念、宣扬自己的处世价值等等。 第九条义工在服务前需进行必要的培训,了解服务要求及所要遵守的规范,同时与相关社工密切配合。

专业技术人员诚信建设题库及答案

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以人为本,这是人文精神的(C) A.根本 B.灵魂 C.核心 D.无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7增补本)中,将我国职业归为(C)个大类。 A.六 B.七 C.八 D.无 3.下列哪种行为属于企业诚信缺失(C) A.弄虚作假 B.假医假药 C.拖欠工资 D.无 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7增补本)中,将我国职业归为(C)个小类。 D.无 5.下列关于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道德就是做好人好事 B.做事符合他人利益就是道德 C.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特殊行为规范 D.无 6.中国银监会、中国公安部、中央文明办等8部委在(C)年在就举行“构建诚信惩戒失信”首次发布会。 D.无 7.办事公道是指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A)。 A.无论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对待 B.无论何事,都应公开处理 C.无论何时,都应一个标准要求 D.无 8.社会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是(A)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B.人类主观意向 C.客观条件影响 D.无 9.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道德风貌的表征是(C) A.受知识程度 B.平均寿命 C.诚信程度 D.无 10.(B)是诚信行为发生后,自我、他人或社会组织对诚信动机、诚信意志以及诚信行为等情况所做的肯定的或否定的价值判断。 A.个人诚信 B.诚信评价 C.诚信需要 D.无 11.医务人员的权利不包括(C)。 A.医务人员职业的自主权 B.保密问题 C.资金问题 D.无 12.抓好了(A),就能推动思想道德建设,从而带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A.诚信建设 B.经济建设 C.资金问题思想政治建设 D.无 13.保密原则不包括(D)。 保密原则不包括(C) A 为病人保密;B 为医院或同事保密;C 向家属保密;D 向病人保密 A.为病人保密 B.向病人保密 C.为医院或同事保密 D.无 14.下列哪种属于个人诚信缺失(B) A.弄虚作假 B.假医假药 C.拖欠工资 D.无 15.关于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A)曾有言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A.《左传》 B.《春秋》 C.《论语》 D.无 16.在中国由于市场交易缺乏诚信监督,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B)为无效资本。 %-10% B. 10%-20% C. 20%-30% D.无 17.(A)是财经工作者的行动准则,守法是最起码的要求。 A.经济法 B.民商法 C.刑法 D.无 18.在我国,最大的征信机构是(C)征信中心。 A.中国农业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无 19.医师的义务和权利不包括(A)。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是社会组织建设制度环境逐渐完善。有关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若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架构的登记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批法律和相关政策法规为框架的社会组织配套政策不断健全完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社会组织作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要求必须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二是社会组织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类别单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3.9万多个,同时,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万多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20万多个。 三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初步健全和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为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配合的综合管理体制。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型政社关系实践取得新进展,转制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进行新探索,基金会的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社会组织依法监管不断改进,年度检查、财务审计、信息公开和社会评估等规范措施稳步推进,行政管理、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日益彰显。社会组织涉及和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是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机制初步建立,领导班子建设日渐加强,从业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广泛执行,自律意识和诚信观念不断加强,逐步涌现出一批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高的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速度很快,迄今为止已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体系,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但总体上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还有差距。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兼谈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多年来,北京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每年都把培育社会组织工作列入了折子工程之中。2007年12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首都社会建设,加快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步伐,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北京市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分别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原市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办的职能也并入其中。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着力搭建宏观管理平台,研究制定首都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推动社会建设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着力扩大载体,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着力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使社会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有序建设的阶段。 一、北京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北京市和全国一样,社会组织官办的居多。这时候的社会组织由管理机关主办,要

么是以“二政府”的形式出现,要么就是依附于管理机关,靠管理机关的拨款生存。这些社会组织缺乏社会组织应有的民间性和独立性,它们也为政府部门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在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情况下,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平等独立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逐渐增多。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首先是政府部门要有合作的需求,其次是社会组织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另外,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能力。当政府还具备对于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能力的时候,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就不太可能实现。反之,如果当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实现之后,社会组织得到了广泛的活动和生存空间,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则才会逐步走向正轨。 北京市近些年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些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增多,政府职能转变步伐逐步加快,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提供了条件。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在推进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做了许多卓有实效的工作。其中,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市工业促进局、市商务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30家社会组织全部是

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十分重要。 1.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是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发育程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对于引领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组织全面贯彻落实,意义十分重要。 2.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社会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利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3.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社会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新兴领域和薄弱领域。近年来,各地各单位各部门对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任务。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从严从实推动骨干队伍、活动载体、基本制度、工作阵地和基础保障等各方面建设,就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 4.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现实需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对于把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扩大党在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都显得越来越重要。

社会组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社会组织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一、总则 1、考核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实现薪酬的精准化分配,激发职工积极履职、力争上游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重绩效比贡献的文化氛围,全面促进本社会组织的优质高效运营和科学化管理,结合本社会组织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2、考核原则 1)本社会组织发展与职工进步的同步原则; 2)定性定量与过程结果的互补原则; 3)适度区分与凸显优秀的结合原则; 4)注重牵引与自我驱动的导向原则。 3、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社会组织主管及以下的所有在岗职工(包含正式职工、劳务派遣工、聘用职工等)。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本社会组织设置职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作为考核工作的领导机构。 1)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理事长 副组长:分管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成员: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 2)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对本社会组织职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发布、修订进行审议核准; (2)对职工绩效考核体系在各部门的落地、运行进行监察督导; (3)对各部门职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问责。 2、本社会组织职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下设考核办公室,负责考核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 1)考核办公室组成 组长:人力资源部负责人 副组长:人力资源部负责考核的主管 成员:人力资源部及各部与考核相关的人员 2)考核办公室主要职责 (1)负责对各部门实施办法进行审核、备案; (2)对各部门职工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效果进行检查与考核; (3)对职工绩效考核中的申诉进行受理、协调、仲裁; (4)负责统计汇总各部门上报的考核结果,并应用于本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 3、各部门负责组织职工的绩效考核在本部门的落地实施工作。 1)各部门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内部的考核实施小组,作为落地实施的组织机构。

浅析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浅析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以云南省为例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地成长,作为代表广大基层群众共同利益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反映民众的心声。但由于我国政府在管理体制上职能转换的问题,使得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受到限制。本文以云南省社会组织发展为例,分析了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从摒弃固步自封,倡导解放思想;加强组织建设,承担社会职能;强化组织核心,发挥组织作用和借鉴西方检验,结合中国国情四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云南省;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引言 (1) 第一章相关概念阐述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1)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含义 (2) (三)关于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第二章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阐述 (3) (一)社会组织建设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 (3)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有利于社会组织建设 (3) 第三章云南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现状分析 (4) (一)云南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挑战 (4) (二)阻碍云南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影响因素 (4) 第四章促进云南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建议 (5) (一)摒弃固步自封,倡导解放思想 (5) (二)加强组织建设,承担社会职能 (5) (三)强化组织核心,发挥组织作用 (5) (四)借鉴西方检验,结合中国国情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2018年9月11日至13日,2018年云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示范项目培训班在丽江举行。来自云南省各州市民政部门和社会组织的200多人参与。家们通过集中授课、分组授课、互动答疑等教学方式,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评估、基金会项目运作与管理等知识,进行生动地讲解。据了解,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工作。为构建政府管理与社会组织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但是,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着重大挑战,国家出台了多个政策法规,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党建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正在征求意见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对社会组织发起成立、注册资金、行动规范、开展活动等方面要求更加严格。 第一章相关概念阐述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和企业之外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随之而来的有关这种组织形式的研究也不断涌现。但对于社会组织的概念陈述,学术界争议不断。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它是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它有清楚的界限、明确的目标,内部实行明确的分工并确立了旨在协调成员活动的正式关系结构,比如,政党、政府、企业、商店、工厂、公司、学校、医院等。关于社会组织的定义,孙伟林(2009)将社会组织定义为“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1]”王名(2010)则认为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与企业之外,向社会某个领域提供社会服务,并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特点的组织机构[2]。本文所指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在政府、市场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等作用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自愿组织、公益组织和慈善组织等。

2017《诚信建设》试题(卷)附答案(仅供参考)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诚信建设》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诚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思想财富,这种思想财富早在( B)时期就已经形成。24 A春秋 B先 C汉代D宋代 2.社会诚信体系运行中的( C )是指作为个体的诚信观念和诚信意思,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后,形成崇尚诚信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风气。46 A宣传环节 B化环节C外化环节 D制度环节 3.(A)汲取了“实事”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并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加以概括,从而赋予了它新的涵。35 A. B. C. D. 4.2013年8月28日至31日在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把( C )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自觉将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41 A实事 B解放思想 C深入改进作风 D三个代表学习活动 5.现代意义上的诚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精神,诚信关系的主体都是平等的,这体现了诚信的( A)特点。10 A平等性 B推展性 C渐成性 D时代性 44.如果按照征信业务的类别来区分,征信可以分为(),也是目前市场上主要 的征信服务品种。 A.企业征信 B.消费者个人征信 C.网络征信 D.就业需要征信 答案:AB 6.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熟人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人们往往只在自己所熟悉的小社会圈子里靠血缘、地缘讲诚信,这说明( A )30 A.中国古代诚信围具有相对封闭性 B.中国古代诚信建设过多地依奈构筑道德层面的诚信 C. 中国古代诚信趋向重义轻利性 D. 中国古代诚信关系具有单向性 7.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重新号召全党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并将“解放思想”与“实事”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诚信理论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诚信理论的创造性发展的是(B)同志。36 A.B. C. D. 8. 我国传统社会中的诚信主要是(C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主要以理性做基础。 5 A理性诚信 B组织诚信 C情感诚信D 个人诚信

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

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 2011 〕 n 号)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紧密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方向要积极、步骤要稳妥”的要求,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重点培育、优先发展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组织走出规范发展的路子,促进我省新的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形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循序渐进,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坚持去行政化、去垄断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民间化、自治化;坚持宽进严管,引入优胜劣汰竞争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在发展中加强规范。 (三)总体目标。到2015 年,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数量稳步增长。社会组织数量每年增长1 。%以上,到2015 年,全省社会组织总量达到5 万个以上,平均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 个以上,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每万人8 个以上,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广泛的发展格局。质量显著提升。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组织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更加完善。到2015 年,8 。%以上的社会组织具备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作用明显发挥。到2015 年,大部分社会组织能够承担政府转移、委托、授权的职能,能够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多样化的需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促进社会慈善、扶贫救助、经济服务、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信用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服务更加健全。社会组织服务领域更加广泛,逐步实现专业服务标准化,社会服务多样化,推进社会组织品牌项目建设,社会服务层次全面提升。监管逐步规范。在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严格依法监管,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到2015 年,基本形成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党建保障有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组织健全、机制创新、服务领先的社会组织党建模式。 二、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 (一)管理体制改革。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前置审批的以外,2012 年7 月1 日起,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均改为业务指导单位,实现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自治化、市场化改革进程。放宽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申请成立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审查登记。指导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及时成立党组织和群团组织。 (二)分类登记办法改革。 1 .行业协会商会改革。放宽行业协会商会准入条件,允许一业多会,允许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小类标准设立行业协会,允许按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

加强和改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三、加强和改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循序渐进、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树立服务的理念、引导的理念、促进和谐的理念。 第二,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坚持谁审批谁主管,谁主管谁组建,谁组建谁管理的原则,没有业务主管单位或业务指导单位的新社会组织,其党建工作由登记管理机关领导和管理。将新社会组织党建与社区党建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完善现有机构人员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新社会组织党工委,加强专职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 第三,进一步创新方法方式。创新党组织组建方式,以行业协会、商会、民办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为重点,逐步向其他新社会组织铺开。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按照“业余、小型、灵活、分散、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让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 第四,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把党性强、业务精、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党务工作经验的行政负责人或合伙人、管理者选拔为党组织负责人。建立活动经费保障、活动阵地建设制度,探索建立区域党建资源共享机制。在新社会组织中评先评优活动,增强党员的创先争优意识。积极拓展党员参政议政渠道,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选时适当考虑新社会组织党员。健全党员关怀帮扶机制,通过开设党员维权热线、实施结对帮扶等形式,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对政府职能的辅助作用 甘肃非政府组织调研报告(一) 由于社会事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政府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全部社会事务纳入管理范围,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大量社会事务将由非政府组织来管理。笔者对甘肃省工商、建筑、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60多家非政府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当前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对策思路非政府组织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等,具有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中发挥着社会和经济功能,能够将社会、市场各方面发展变化的信息及时传输给政府,使政府获得充足的制定政策的依据;又能将国家的政策、规章制度传输给经济主体,对其行为进行指导、规范、认证,并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发达的非政府组织在信息传输中,对加强社会的整合力度,提高社会的发育程度,推动市场化改革和行政改革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继续教育考试)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和教育”属于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哪个重点领域()。 A、政务诚信 B、商务诚信 C、社会诚信 D、司法公信 2.企业之所以不注重“信用”,与违规成本过低密切相关。这说明专业技术人员社会诚信缺失的( )。 A 、传统习惯的影响 B 、趋利思想的影响 C 、诚信保障机制不健全 D 、封建思想的影响 3.()是人内在的德性。 A、“伪” B、“诚” C、“信” D、“德” 4.目前作出环境信用评价的主体是? A、政府 B、环保部门 C、第三方检测机构 D、公众监督部门 5.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熟人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人们往往只在自己所熟悉的小社会圈子里靠血缘信,这说明( )。

A.中国古代诚信范围具有相对封闭性 B.中国古代诚信建设过多地依奈构筑道德层面的诚信 C.中国古代诚信趋向重义轻利性 D.中国古代诚信关系具有单向性 6.( )的造假、欺诈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 A 教育行业 B 财经行业 C 科技行业 D 医疗行业 7.()是认定个人信息的关键。 A.工作信息 B.家庭信息 C.财产 D.可识别身份 8.我国()中的第13条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但是,行政法规规定公开的信息除外。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不作为个 A、《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B、《个人信息保护法》 C、《个人信息保护法案》 D、《征信业管理条例》 9.十项惩戒性措施是针对哪类企业执行的()。 A、环保诚信企业 B、环保良好企业 C、环保警示企业

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

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 黄进 2010年第5期——党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各类社会组织得到很大发展,社会组织领域的党建工作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活跃在宜城市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177家,各类协会会员1546人,其中党员725人。近年来,宜城市委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从创新组建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活动形式入手,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创新组建模式,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 市委依托市民政局成立市委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制定全市社会组织党建规划,分类指导市直各部门社会组织党组织及所属单位党建工作,做好对社会组织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实践中,我们探索出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四种有效模式。一是单独建。对老体协、驾协等28个规模较大、独立性较强,其常设办事机构工作人员中有3名以上党员的社会组织,单独建立党支部。二是联合建。对规模较小、党员人数不稳定、不具备单建条件的,如作协、美协、书协等43个社会组织,根据“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先后组建19个联合党支部。三是挂靠建。对农学会、林学会等41个与主管单位业务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挂靠成立党小组,实行统一教育管理。四是委派指导员。对台胞联谊会、硬笔书画联谊会等65个暂不宜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由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选派政治素质强、业务素质高的党员骨干担任党建指导员,共派驻指导员65名。同时,我们在社会组织中成立工会组织19个、共青团组织41个、妇女组织23个,为组建党组织创造了有

利条件。通过创新组建模式,我市社会组织基本上实现了党组织设置和党建活动全覆盖,党员有了“新家”。 二、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认真教育,提升素质。一是抓理论学习。各社会组织党支部每月固定1-2天作为政治理论学习日,有条件的社会组织聘请1-2名政治辅导员,集中学习党的知识和有关文件精神,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讨论,使党员在学习讨论中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明辨是非能力。二是抓分类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党员进行各有侧重的教育。如对学术科研领域的党员进行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对个体私营经济领域的党员进行依法、文明经商教育。三是抓思想工作。平时注重做好社会组织党员思想政治工作,遇有重要事件和情况,及时通报,正确引导,使党员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保持清醒政治头脑,通过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做好维稳工作。 (二)建立制度,规范行为。一是建立登记建档立卡制度,把好“入口”关。在党员入会和会员入党时,建立登记卡,逐人登记造册,存入个人管理档案,为党组织加强日常管理打好基础。二是建立交心谈心制度,把好“思想”关。要求社会组织党支部坚持做到“三必谈”,即:遇有思想情绪时必谈,遇有重大政治事件时必谈,遇有矛盾纠纷时必谈,澄清认识,化解矛盾,坚定信仰。三是建立外出报告和定期汇报、回访制度,把好“去向”关。明确规定,党员凡流动到外地,都要向所在社会组织党支部报告,由党组织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流动党员的去向、外出时间、联络地址等作好登记,并要求每两个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社会组织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和工作情况。同时,不定期派人或发函到外出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了解情况。

地方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管理研究

地方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管理研究 志愿服务是社会组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地方志愿服务具有依托于社区、服务领域宽广、政府重视程度高的发展特征,但同时也存在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过分依赖政府、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志愿服务科学发展路径的相应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地方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事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引言 志愿服务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进步现象,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城市中兴起。实践证明,志愿服务对于社会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致力于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而且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一次次提到志愿服务,党和政府对志愿服务事业越来越重视,并将志愿服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对于志愿服务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淮安市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淮安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围绕“科学发展、共促和谐”主题,逐渐建立健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青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志愿人员、全面参与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淮安市不同时期共成立志愿者协会分会91个,建立200多志愿者服务基地、服务站,成立各类基层志愿者服务分队千余支,志愿者人数达107908人,先后成立了“淮安市清河区心苑社工服务机构”、“淮安市大城小爱志愿者协会”、“淮安市清河区馨诚社工服务机构”、“淮安市淮阴区彩虹雨儿童能力发展中心”、“淮安市职工特殊疾病互济会”等社会组织,志愿者们热心公益,秉持助人理念,每年开展志愿服务上百余次,形成了市县两级共同发展的志愿服务网络。 (二)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发展特点 1.志愿服务依托于社区。社区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因此它是志愿者践行助人精神的重要平台。淮安市以居民委员会、社区街道和楼组为基础,建立不同社会组织,为社区经常性地提供志愿服务,举办各种娱乐、教育、文化等活动,不仅为人们解决了问题、增添了色彩,而且也扩大了社会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的影响力。社区逐渐成为了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新载体,社区志愿服务也逐步成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石岚,2010)。 2.志愿服务领域宽广。目前,淮安市志愿服务包括慈善救助、社工服务、心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d711505468.html,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现就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社会组织工作中还存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支持引导力度不够、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等问题,从总体上看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一些社会组织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

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中央明确的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注重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支持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合力,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林明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加快转型以及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组织逐步兴起,影响作用日益扩大。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要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及其作用 社会组织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非营利、独立性和志愿性为特征,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新情况。一是数量猛增。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年底,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经超过了万个,其中社会团体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万个,基金会个,比年增长了倍,年均增长。另据一些研究机构分析,我国目前各类社会组织多达万个,剔除不需注册的人民团体等至少也有万个。二是总体实力逐步增强。据民政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社会组织总资产规模已超过亿元,年底,参加年检的家全国性社会组织总资产达亿元;社会组织吸纳就业万人,注册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工达万人。三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初期的社会慈善、扶贫救助为主拓展到工商服务业、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职业及从业者组织等十几个领域,其中慈善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较快。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为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成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社会良性治理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领域,行业协会、商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政治领域,社会组织在扩大人民民主、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增强社会自治、协调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文化领域,学术团体和民办文化服务机构,聚集了成千上万专家学者、专业人才,通过广泛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在社会公益领域,社会组织积极从事减贫济困、救灾防灾、安老抚幼、扶弱助孤、助学助医等公益活动,弘扬了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和谐。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组织配合政府职能转变,承接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使社会多样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在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社会组织在配合我国政府外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促进祖国统一、树立我国良好形象,共建和谐国际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是与全球社会组织相比,发展数量总体偏少,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一般超过个,而我国目前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数量仅为个,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二是经费紧张、人才缺乏、能力较弱。美国年捐款额达到亿美元,占的,有亿多人作为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我国总量为美国的,但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金规模仅为美国社会组织的。经济活动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和国民经济贡献度不大。 (二)社会组织功能不清、不健全。社会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组织,法人自主性不强,群众代表性不够。部分社会组织行为不规范,自律和活力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此外,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强。如,在美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案例

党建引领小商会大作为 ——商会参与街区治理的北京东城案例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之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参与是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这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在党建引领下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重视。其中,作为新型社会组织中的行业协会商会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全国工商联关于开展“四好”商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了“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会协同管理,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要求。这使得商会承接部分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被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统战部、工商联提上了议事日程。 北京市东城区在推进商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南锣经验”,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推动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另一方面秉承了“枫桥经验”的传统,化解矛盾在基层,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一、问题倒逼 北京市东城区的南锣鼓巷是一条787米长的小胡同,虽然范围不大,却享誉海内外。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

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胡同,近代以来很多历史名人曾在南锣鼓巷居住过。作为北京的名片、中国的窗口,南锣鼓巷是老北京传统文化与新北京现代文明交融的代表作,每天的游客达数万人,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25个必去的旅游体验地之一;2008年更是借力“北京奥运”走上了飞速发 展的道路。 随着“南锣鼓巷”的飞速发展,业态开发背离了原有的文化氛围,导致一些问题日渐凸显。 一方面,南锣鼓巷是历史居住区,但是新商业没故事,历史文化展示差;低端业态商铺和历史文化融合差。由于房价不断飙升,部分“南锣”的创始人,特别是一些特色文创店难以支撑而逐渐离去,回报率高的低端业态迅速膨胀,经营环境不断恶化,以文创为特色的精品小街逐渐不再,流动摊贩、私搭乱建逐渐滋生。商业区挂牌“老北京”,实则搞小商品批发交易、作谬误百出的旅游讲解等,专注于游客群体;商铺装潢破坏了胡同风貌,嘈杂的酒吧居多,还在向周边胡同扩张。 另一方面,胡同民居亮点不对外。南锣鼓巷的居民区是真老北京,不过“谢绝参观”,历史展示没人看,老门墩陈列台等挪作他用;历史遗迹被淹没,水准点石碑被当成垫脚石、捐款箱;历史院落不开放,例如僧王府、东棉花胡同拱门砖雕;帽儿胡同西口万宁桥等一些历史地标未开发。在商业快速开发的同时,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干扰,应该开放和重点展示的地方和内容,要么闭门谢客,要么埋没在熙熙攘攘逛街的人群中被忽略。

社会组织管理条例

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条例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服务机构的登记管理,保障社会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服务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社会服务机构,是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提供社会服务,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第三条社会服务机构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第四条社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社会服务机构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第五条国家保护社会服务机构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其章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六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业务范围内社会服务机构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国家鼓励兴办社会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补助、购买服务、土地划拨、人才培养等方式,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发展。 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对社会服务机构进行捐赠的个人和组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服务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管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