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令狐采学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20112107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

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图1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8——201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图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持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该系数若大于1,则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该系数是最大值,超过了 3.5,此后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到2004年达到最低值,其值低于1,之后缓慢上升,在2009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010年相对于2009年而言,下降幅度大,但是之后又出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图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指标始终大于10%,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始终是较大的。从1999年到2004年是处于下降的,自2005年开始,则是缓慢上升,并在2009年达到最高,高过50%,说明GDP增长的一半用于财政支出,2010年出现大幅度下降,之后又是上升的态势。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一个波动态势,但是,增长的年份多于下降的年份,并且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绝对增长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681.22亿元、5 252.82亿元、7 110.91亿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5.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万亿元以上。从增长率看,虽然在不同年份存在波动,但财政收入增长率呈加速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名义增长率从2006年的22.47%提高到32.36%,提升近10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从2006年的18.62%提高到26.08%,此后,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不断上升。这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

根据瓦格纳等人的研究,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从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并没有伴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相应提高,相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完全失效,经济发展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无任何解释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与瓦格纳所观察的样本国的初始状态并不相同。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调动了千千万万个经

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尤其是私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理所应当,整个社会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国家、政府满足这些需求。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由完全经济经济体制的庞大政府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补充性政府的转变之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管理的集中化以及劳动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可以说,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活动的合理扩张是必然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这些都必然引致财政支出的进一步扩张。

(三)城镇化的推动

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张,这种需求包括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对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比较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明显小于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引致城市的拥挤和较强的外部性,从而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对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需求弹性较大的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引致更多的财政支出。

(四)行政管理体制因素

政府部门的特有性质决定了其天生具有不断扩大支出的需求,政府具有有一定的垄断性、官僚性以及非市场性,政府的

各项行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容易扩大支出而难以精简收缩;此外政府体制仍沿用传统的科层结构的官僚体制,层次分明,规章制度严格,很难引入竞争机制,效率的低下必然会引致支出的膨胀。

此外,政府机构具有膨胀性,无论政府工作增加与否,或根本没有任何工作,政府机构人员数总是按同一速度增加。中国行政管理机构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双膨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机构的扩大必将更多地占用资源,而且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增加,同时膨胀的机构本身容易产生低效率,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撑。

第三,政府机关公务员有扩大支出的动机。政府机关人员由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或者是出于享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的目的,或者是出于追求政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第四,政府层级过多也导致了财政支出的膨胀。我国政府多达五级,政府层级每增加一级,必然增加相应的行政管理经费,同时层级过多,必然增加交易费用,并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难以完全对应,即增加公共产品提供成本,又导致支出效率的低下,从而导致财政支出的相应扩张。

(五)预算管理方式

我国过去一直实行增量预算,即预算年度财政支出在上年财政支出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一般是增加一定的比例,这

种预算方式,必然导致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虽然,经过多次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我国也尝试零基预算,但是基本流于形式,实际预算中仍主要遵从增量预算理念。

(六)贫富差距的扩大

马斯格雷夫认为,如果政府旨在减少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那么随着人均居民收入的增加,转移支付的绝对值会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间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增加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支出,同时部分城市居民由于下岗面临生活困境、偏远地区居民生活的无法保障等,都要求政府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进而推动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

四、对我国财政支出趋势的合理判断

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将会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会有所放缓,并且财政支出重点将会有所改变,具体如下:

1、为维护国家政权、主权完整、保证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对于行政管理与国防的支出仍旧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2、为了促使整个社会有较高层次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以及促进外部效应巨大的公共事业进步,国家将会在社会保障、科技、卫生、文化、医疗、扶贫等方面加大财政支出;

3、对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会增大,例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

4、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国家对宏观经济还应有必要的控制,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五、如何应对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

1.、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廓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范围,以此作为市场和政府财政的分工范围。一方面政府坚决从私人商品提供领域退出,专注于公共商品和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又必须把市场经济下本应属于财政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的职责承担起来,彻底解决“政府办企业”和“企业办社会”的双重错位,实现政府和市场职责的合理归位。

2、转变理财思路。政府理财思路必须转到“以支定收”的公共财政理财思想轨道上来。这里的“以支定收”并不是“量入为出”的简单倒置——“量出为入”,而是立足于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以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来确定政府职责,由政府职责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由财政支出规模确定财政收入规模。这里的“支”是由社会公众的代表——各级人大审议批准通过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客观的合理的社会公共需要规模相适应的政府实际支出,而不是政府部门自身确定的随意性的支出。这里的“收”是通过民主化、法治化的财政收入制度严格界定了的规范性收入,而非政府部门自身随意把握的收入。

3、拓展和优化组合我国政府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

需要的方式。公共商品提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应由政府所承担的公共商品的提供也不限于传统的财政全额拨款、建立国有企业和事业机构等少数几种方式,可供选择的有效方式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政府的职责应是根据不同事务的重要性及性质、公共商品的外溢性程度、政府所要达成的政策目标以及财政资源约束状况等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或将多种方式优化组合,以取得政府活动及财政支出的高效率。

4、建立适度的公共支出规模控制制度,适度提高公共支出规模。根据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的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政府支出规模,提高公共支出规模至合理区间。这就要求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取消制度外收支,将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提高政府集中支配的财力,进而提高公共支出规模合理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规模降下来。

5、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围绕支出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应重点用于政府应当而且有能力做好的公共商品的提供上,财政支出应优先保证纯公共商品的供给,对准公共商品(或混合公共商品)尽可能采取民间部门提供政府资助方式。

6、废除公共支出资金分配中长期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建立科学的绩效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各个政府部门可得到的公共支出资金。根据各个政府部门的不同性质,分别建立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分配各个政府部门公共支出资

金的依据,优化各个政府部门支出结构,有效抑制各政府部门经费的不断膨胀,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率。

7、强化财政支出的法治化,实施依法理财。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监管。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支出计划安排财政支出,违反预算支出计划的财政支出都属非法支出,应严加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轻则失去官位,重则承受牢狱之苦。其次,财政部门要被强力授权,使其能够及时阻止财政支出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财政部门一旦发现各政府部门财政支出中的违法行为,即可立即停止对该部门的拨款,同时及时将情况通报给政府及人大,给予追究该部门及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只有对违法行为的政府部门及有关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之后,财政部门才能够恢复对该部门的拨款。如果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发现政府各部门的违法财政支出行为,财政部门也要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而言之,国家应该从社会发展的现况以及发展目标,规划财政支出的规模以及结构,切实发挥财政支出的作用,将每一笔支出用到该用的地方,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争取早日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国财政支出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20112107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

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 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 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勺相关数据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 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 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 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学号:0223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三、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 四、中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变化 五、参考文献

一、引言 自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中国财政收支规模由小到大不断壮大,呈现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收支规模和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并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的方式来揭示我们的主题。 二、中国的财政收支规模 (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 1.财政收入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繁荣的直接体现。从增长速度来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50—1977年为第一阶段,财政收入长期保持在百亿元的水平。1978—1998年为第二阶段,财政收入走上了千亿元的台阶。l999—2007年为第三阶段,财政收入跃上了万亿元新高。其中1994-2007年财政收入增长最快,是我国财政发展的黄金时代(见表l)。 在第一阶段中,1950年是开国的第二年,由于经济还处在战火之中,因此是新中国历史上财政收入最低的一年,总收入只有65.19亿元。1951和1952年由于长期衰败的经济开始得到恢复,财政收入上升到了l00多亿元。之后在逐渐增加,长期保持在200亿元~800亿元之间,最高的是1977年的874.46亿元。 在第二阶段中,改革开放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从几百亿元跃上了千亿元大关。l978—1984年,财政收入保持在1000亿元左右,最多是l984年的1642.86亿元;1985—1998年,财政收入保持在2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其中1978—1984年为l000亿元左右,1985—1990年为2000亿元左右,1991—1997年为3000亿元—9000亿元之间,最多是l998年的9875.95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l999年开始,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由原来的稳健增长转向了快

2005-2014年财政收支状况及其分析

2005-2014年财政收支状况及其分析 2005-2014年我国财政收支状况 一、财政收入的发展变化 数据显示,中国的财政收入随着GDP的快速增长而增长,由于财政收入基数小,其增速远远高于GDP增速,但增长的绝对值低于GDP的增长的绝对值。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不断升高,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也在加快,这说明财政集中程度和财政能力在提高,但同时也可能加重经济的超额负

担,因此,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否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理论上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应该有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上,超额负担最小、效率最高,各国均应力求本国财政收入达到这一标准。但从现实来说,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以及统计口径不同,这个标准不能够简单划一,只能在考虑多方因素的基础上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二、财政支出的发展变化 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支出总值呈上升趋势,支出规模逐年扩大,不断提高了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2005—2011年从30000亿元扩大到100000亿元,几乎每年增加10000亿元。庞大支出的背后代表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庞大之余也我们也应该应该看到一些明显的细节:1、我国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基本上步调一致,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2、我国财政收支在保持基本平衡的原则下年年有赤字,而且赤字在不断地扩大。这也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又根据人们在社会发展水平下的需要来判断适合该水平的社会事业的适当支持,并做出合理的规模变化。 通过以上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我们对2005年以来的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国家实施的财政政策以及以后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分析 会计3班文松 2012124333 摘要: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表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1978 64.8 13.1 14.96 4.71 3.16 1980 58.22 16.2 15.77 6.15 3.66 1985 56.26 20.38 9.56 8.53 5.27 1990 44.36 23.92 9.41 13.44 8.86 1991 42.18 25.09 9.75 12.22 10.75 199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4 41.32 25.92 9.51 14.63 8.61 1995 41.85 25.74 9.33 14.6 8.47 1996 40.74 26.21 9.07 14.93 9.04 1997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38.71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 27.6 7.6 18.6 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实用资料】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doc

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趋势及原因 表格1

图1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一、总体趋势: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U型变动态势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U型变化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992年以前可以称之为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92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13.9%,比1978年30.78%下降了近17%,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同期GDP和财政支出绝对值都在迅速增长,说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力度。 1992-1996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可以称之为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该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正式实行,由于前期的惯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改革前两年仍沿既有的路径缓慢下降,但是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恢复性提高。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的下半截。这一时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其间并伴随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上升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二、中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弱U型变动态势原因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是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范围的极其庞大导致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逐步的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完善,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明显有所缩小,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伴随这一过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合理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范围缩小必然到达极低点,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可能下降至谷底,从而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逐渐步入正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符合了瓦格纳法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这就要求了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如政治因素和经

我国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

我国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 现状及变化趋势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成果跟经济的发展却是不成正比的,国家财政支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比例过大,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突出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解决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总体上来说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表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续表) 如表1,表2所示,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的现状有以下几点: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3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试述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思路.doc

试述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思路 我国财政支出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也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财力保障。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财政支出公共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存在财政支出范围过宽、国家包揽过多的弊端,另一方面难以全面、有效和充分地强化国家的重点投入。此外,资金管理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和相应的监督措施,支出管理仍然存在预算软化、管理弱化、支出不规范等问题。因此,针对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务必改进财政支出工作思路,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支出运行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结合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财政支出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财政支出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体制和财政收支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表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虽然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支出有所减少,但迅速发展的

社会经济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安排、再就业培训等都要财政予以支持;二是企业被推向市场后,要求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三是地区贫富悬殊扩大,东西部差距拉大,西部大开发,财政的转移支付要加大力度,提高比例;四是我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继续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此外,目前我国机构重叠、人员臃肿、财政供养人员失控,行政费用增长迅速、导致财政供养负担沉重。因此,当前我国财政收不抵支,收支缺口逐年扩大,这种状况如得不到遏制,其危害将是很大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缺位”与“越位”现象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各种补贴过滥,除了少数补贴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外,我国财政还保留了不少属于市场调节领域的“明补”和“暗补”。每年财政仍需弥补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2003年财政对企业的

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年名义利率=1.2%×12=14.40%,年有效利率=(1+1.2%)12-1=15.39%。 2.D 【解析】利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并随之变动。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情况、借出资本的风险、通货膨胀、借出资本的期限长短等都是影响利率的因素。 3. B 4.C 【解析】A选项是财务可持续的基本条件,而财务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在整个运营期间,允许个别年份的净现金流量出现负值,但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 5.D 【解析】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确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和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6.C 7.B 8.B 【解析】财务净现值必须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经济现实的基准收益率。

【解析】根据我国企业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利息备付率不宜低于2,偿债备付率不宜低于1.3。 10.C 【解析】计件工资属于可变成本。 11.D 【解析】投资、经营成本、营业收入和税金是构成技术方案现金流量的基本要素。 12.B 【解析】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技术方案资本金总额的20%。 13.B 14.A 【解析】设备的经济寿命是由设备维护费用的提高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决定的。 15.B 【解析】承租人对租用设备无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故不能用于抵押贷款。 16.C 【解析】双向型指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又降低产品成本,这是提高价值最为理想的途径。 17.C 【解析】在保证工程和质量、不违反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下,经济合理是选择新技术方案的主要原则。 18.D 【解析】C甲=400+0.6×800=880(万元),C乙=5004-0.4×800—820(万元),C甲>C乙,选费用小的方案,故应引进乙生产线。

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成果跟经济的发展却不是成正比的,国家财政支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解决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普遍的财政形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其财政必然是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为基础,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特征。财政支出范围和结构体现政府的职能范围,并随着市场发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如下特点: ()各国直接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均未达到.若将燃料和能源、农林牧渔、矿产制造和建筑、交通通讯四者大致看作经济建设支出,则美国为,英国为,印度为,印尼为,泰国为.前二者为工业化国家,市场发育程度较好,政府干预经济弱,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较低。后三者属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较差,政府干预经济力度较大。()各国交通、通讯与其它经济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泰国最高为,美国最低为,反映出各国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农业所占比重超过交通通讯,反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与福利所占比重一般接近或超过,发展中国家不足.()国防费因各国情况而有所差异,印度最高,印度尼西亚最低为.()一般公务支出除印度外均不超过.()工业化国家卫生费较高,发展中国家较低。泰国教育费较高为,美国最少为.但无论如何,各国对教育和卫生都较重视。()环保和住房都占一定比重,印尼最高为,英国最低为.()总体而言,这些国家财政支出均显示出公共财政特征,即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国防、一般公务支出较高,经济建设支出特别是直接经济支出较少,交通通讯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当然,由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就某项支出而言,所占比重也存在差异,如社会保障。 二.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的财政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政支出结构已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模式相距甚远。表列示我国~年财政分费用类别支出(不含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用国外借款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以便说明。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年)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如下特点: ()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自年以来有所下降,但仍占财政支出的较大比重,超过.()社会文教费所占比重自年以来总体上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年到年保持稳定,年略有降低。()国防费所占比重下降稳定,年略有提高。()行政管理费所占比重由降转升,对经济“起飞”极为不利。()其它费用所占比重保持在左右,但从年起,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以上分析仅就财政管理的资金而言,在我国,政府直接支配的资金还有部分预算外资金和非制度资金,即预算外资金以外的资金。如果将这两部分资金考虑进去,支出结构将发生变化,故予以分析。但考虑到预算外资金以外的资金的使用没有确切的数据,仅分析预算外资

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中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现状分析 摘要: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收入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保证社会公平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我国在“十五”工作计划中提出将社会保障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中重要的一项和社会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和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在快速增长的GDP背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相对规模却没有相应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 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 社会保障支出作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个主要途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政府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然而,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一直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中的社会保障支出虽总量不断增加,但与GDP的相对增加量基本保持不变。自20XX年至20XX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从亿增长至亿,绝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由于GDP水平同时在快速增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比重保持在11%左右。这一数字相对较小。同时,若将社会保障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对比可发现,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及行政管理费用高。并且,这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如果此种现象不断发展,必将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失衡,也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与建设廉洁政府的要求。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这一事实还可通过与其它国家对比发现。我国自20XX年起,人均GDP超过了20XX美元,已达到了中等以上发达中国家的水平。然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以1980年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哥斯达黎加为例。1980年,哥斯达黎加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了在人均生产总值中占%的水平。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尚不如八十年代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更不用说是社会保障支出比例高达40的各发达国家了。可见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1978~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回答了公共需要量的满足程度,可以用绝对数指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指数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并由这个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其他指标。例如财政支出增长率和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前者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后者表示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下面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支出规模作具体的分析。 表1 国家财政支出、GDP增长情况及各项指标数据

图1 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趋势 一、总体特征: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弱U型变动态势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弱U型变化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992年以前可以称之为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81-1985年,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值为23.29%,比上一时期下降了5个多百分点,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该时期预算内外财政支出平均比重为38.15%,充分表明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参与国民经济活动的程度很高。

1992-1996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可以称之为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该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正式实行,由于前期的惯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改革前两年仍沿既有的路径缓慢下降,但是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恢复性提高。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的下半截。这一时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其间并伴随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上升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二、中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弱U型变动态势原因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是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范围的极其庞大导致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逐步的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完善,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明显有所缩小,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伴随这一过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合理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范围缩小必然到达极低点,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可能下降至谷底,从而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同时,政府职能在某些领域又有所扩大,如社会管理职能,政府职能范围的局部扩大,必然导致财政支出在这一领域的增加,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实现恢复性上升是必然的。 三、其他相关数据、指标分析

论文: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分析

中国财政支出研究 摘要 财政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财政支出不平衡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探讨,对我国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关键词:财政支出、公共、经济发展、趋势 目录 一、引言 (2) 二、财政支出的含义 (2)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2) 四、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问题 (2) (一)财政规模方面的问题 (2) (二)财政范围方面的问题 (2) (三)财政结构方面的问题 (3) (四)财政效率方面的问题 (3) (五)财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3) 五、财政支出结构演进展望 (3) 六、参考文献 (4) 一、引言 中国的财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经济建设,是生产

建设型的财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顺着四个方向调整:一是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二是由于党政机构得不到控制,行政运转费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三是预算外的自收自支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收费被收支两条线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越来越多,数额巨大,五是财政支出结构中,近两年开始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二、财政支出的含义 定义: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因此也称预算支出。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财政分配的完整体系,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归宿,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选择,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所以,它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的环节。 三、我国的财政支出的结构 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可将财政支出区别为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政策的侧重点。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市场上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尚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它的公共性,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四、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1.规模方面 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仍面临支出增长过快和支出不足并存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财政包揽过多的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财政支出需求刚性的增强,财政支出规模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一些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却无法得到保证,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2.范围方面 (1) 政府职能越位 表现在: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造成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括了许多既包不了又搞不好的事务,这既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又不利于推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财政支出项目效益低下。 (2) 政府职能缺位 表现在: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手段还不够完善;财政支出方面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对某些社会文教、公益事业的保障乏力,对某些基础设施和某些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等。这不仅弱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民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