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旨在提高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笔者从科学分组、设计合作内容、定位教师角色、培养合作能力、科学评价等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解决有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1 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了解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1]。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这已成为目前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现状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采用过这种学习方式,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时,没有考虑它的必要性,也没有具体的指导[2]。通常运用的提示就是:“自己学习之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你乍一看,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讨论的气氛很热烈!然而,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都各自在说一些比较简单的见解。讲完了,就开始小声嬉闹。有的还开始动手。过几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都安静下来。然后就是一些“外交部发言人”开始向全班“正式表明态度”……仔细一想,这不正应验了一位专家所说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师生的两败俱伤。那么,这样的“合作”有必要吗?如果取消,课堂中的一些所谓的难题可以得到解决吗?“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到底收获了多少呢?

2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 分组随意性大,课堂缺乏活力

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这些因素的差异会造成小组之间的交流产生差异[2]。基础差或者都比较内向的学生分在了一组,那么这一个小组可能无法进行活动交流了。小组的座位安置也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一.座位的摆放方式会影响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习互助;其二,好的摆放方式可以减少学习干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受条件限制,小组学习需要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若对学习环境、条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会使整堂课变得枯燥无味[3]。

2·2 自由放任,缺乏调控

合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在张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在讨论探究,有的小组寂静无声;有的小组优等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茫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机会[4]。“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较大的噪音。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停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敲得咚咚响,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或者当教师没有让自己发表意见时,觉得这些与自己无关,于是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其后果必然是学习效果的低下。

2·3 流于形式

教师使用它,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任务不明确,方法不引导。整个过程中教师站在某处耐心等待或在各小组间巡视,一语不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把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是完成一项程序而已[3]。

学生以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说一说,抢着回答,课堂秩序乱了,时间白白浪费了。有的学生为了自己能多回答问题而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回答,有的甚至打断别人的讲话,声音大得无法让其他学生听课。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学什么,也只是流于形式[5]。

2·4 缺乏团体意识,学生参与度不平衡

小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原本目的是给大多数学生参与学习提供机会,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很多教师的课堂小组合作却成了少数尖子生的舞台;而另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不喜欢说话,思维不活,语言不活,很少甚至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习惯了做学习活动的旁观者[4]。参与意识淡薄,能力得不到锻炼,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2·5 教师自身问题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应坚决、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转化,真正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由传统的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道理人人懂,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很多地方,有不少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小组学习只是走过场,没有完全放开。教师没有有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没能很好地搞好小组合作学习[6]。

3 解决所存在问题的策略

3·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的组建,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爱好、能力、性格等进行全方位的评定,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兴趣小组,每组 4~6 人为宜,不可流于形式。而后预设一种在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下才能达到个性目标的情景,即组员不仅要争取实现个人目标,而且要通过相互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的预期目标[7]。

3·1·1合理分组

动静皆宜、优差生组合的座位安排。许多教师认为,让多个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任务,这就是合作学习。其实,组成小组只是形式,而实质在于小组是怎样构成的,有效的分组才是合作学习。每个合作小组的内部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要具有差异,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中,各个同学各尽所能、互相帮助,并且得到不同的锻炼[8]。而各

组之间,为了体现组间竞争的公平性,每个组的总体实力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强强联合”,即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而应该是“互补”的,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4]。

3·1·2分工明确

合作中成员分工要明确,同时在每个阶段里个人都应有具体的责任,担任具体的角色。例如,在小组讨论中个人分担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中心发言人等,不定期进行角色互换,使个人在不同的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9]。由于成员间个性化的差异,经常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探讨,学生的个人能力就可以在合作中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3·2管理课堂纪律

当满堂乱时,首先,一定要让所有的活动都停下来,使全班绝对安静,小声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特别是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提醒学生要尊重别人,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或也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来提醒大家,比如“拍掌两下”等[2]。其次,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在交流时,教师可让其他学生叙述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让学生逐步明确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能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提高认识。

3·3精选合作时机

3·3·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知识大部分是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发展的。教学时,应做好铺垫与引伸工作。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能较好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从而能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

3·3·2在学习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时教师有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有利于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协作精神。3·3·3在学生自学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许多教材中,大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自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个性差异,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自学完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以使“教学相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4在归纳法则、揭示概念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法则概念大多数是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归纳而得来的,其推导过程有时显得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集思广益、协作功关,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强对结论的认识与理解。

3·3·5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材中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试验,通过分析试验的结果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挖掘集体潜能共同解决学习的问题。

3·3·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不同解法广泛进行交流,并及时反馈,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5]。

3·4教师明确提出问题,引导到位

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只听见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没听清楚就盲目地围坐在一起,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教师应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9]。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各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调控措施[4]。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步骤;扩大学习交流的参与面,使每个组员都有均等的表达机会;当小组讨论偏

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当学生的语言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指出并更正。

3·5教师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共发展是指教学既要着眼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展,消解“教师中心”;又要注意教师自觉性的发挥,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消解“学生中心”[5]。

教师要深入合作学习小组,把自己当作学生主体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地合作与互动,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对于教师来说“上课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他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10]。

3·6提供充裕的合作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进行学习,但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结果小组交流时效果也不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8]。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效果的,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11]。因此,讨论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同学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7教给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小组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好评价[2]。同时还要善于陈述自已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已的见解,以便在大组进行探讨[12]。

3·8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3·8·1小组互评

现在的学生竞争意识是比较强的,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打分,组与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我们教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群体,

他们有思想、有意识。在课堂上,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学生这一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和同学的评价。因为从学生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于我们成人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在课堂上要注重同学间的互相评价[13]。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时刻处在别人的监督之下,青少年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会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努力表现,将自己良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对于那些学习主动性比较差的学生来讲,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学习的作用[14]。

3·8·2教师总结评价并给与鼓励

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合理评价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使学生避免灰心丧气,走入误区。因此,教师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2]。

也就是每个问题回答完毕和整个提问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总结[15]。需提出的是,教师对所提问题要预先估计到学生的各种回答。对于学生回答完全正确的问题,教师要热情地毫不含糊地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就感。对于学生回答不完全正确的问题,教师在指出其错误时应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时,可由教师自己说出正确答案,也可让其他学生继续回答。评价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我们坚持以学生是否参与、是否独立观察、是否动脑思考、是否动手操作、是否动口表述、是否发现问题、质疑问难、是否有想象创造、标新立异来评价[4]。

结语

本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和现状,从而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合作学习的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更是使学习者为今后的团队工作作好准备,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以及团队生活中更能有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年(20-23)

[2] 许新海.《澳洲课程故事》[M].福建教育出版社.福州.2006.2(53-58)

[3] 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报》.教科版。1999(3).

[4] 伍新春,康长运.《合作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2004.7(261-265)

[5] 车军.《基于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11.1.(12-31,243-247)

[6]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7]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7(56-67).

[8] 王升.《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3(163-165).

[9] 孙德玉,吴支奎.《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市回笼桥路1号.2007.1(197-198)

[10] 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11] 乔丽娜.《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J].2011(18).

[12] 盛群力,郑淑贞著.合作学习设计[M].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2006.7

[13] 郑金洲编著.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6.12

[14] 沈玉顺编著.课堂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6

[15] Thomas S.C.Farrell著.余艳译.《反思课堂交流》[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01(132-133)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九年级:易守玉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受汪校长的委托,要我把我们班这两年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汇报,我深感荣幸和惶恐:荣幸的是调入十中工作的这三年,得到了领导的信任,把我任教的班级确定了课改试点班级,在试点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和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断摸索着,收获着,困惑着,成长着,也快乐着;惶恐的是,由于本人水平和能力都有限,今天的汇报可能对大家的作用不大,敬请原谅。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究的话题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和优化》: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中,我们是按“教师——教材——学生”的程序组织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即按“学生——教师——教材”的程序来组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基本做法就是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从而在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学生与导学案之间的合作的教学形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到底有没有开展的必要呢?到底对学生有多大的作用呢?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两个真实故事: 第一个:上周一下午第七节课,是我们年级数学扶优时间,于是,我提前准备了两个看上去有点恐怖的中考题作为这次扶优的主要内容,一般,我进教室之前都不会去看这些题目怎么做,一是我对自己有信心,第二,我更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信心。进教室后,黑压压一片优生,我把资料发下去后,要求他们在一分钟内审题,3分钟内找到解题的方法,学生开始做,我也开始做,但是,感觉有点晕,好像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有思路吗,下面一片沉寂,于是我说,好下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开展讨论,任务布置下去,教室里依然静悄悄一片,学生要么望着我,要么又埋头思考——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而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又分散在不同的组里,于是,我马上说,131和125的同学可以跑动位置到一起来开展讨论,于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就慢慢聚集,教室里开始有了生气,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讨论中去,两分钟后,他们成功地获得了解题思路,于是,我问有思路的有哪些,参与讨论的同学举手了,于是,我要求他们回自己的座位,再带动周围的人开展讨论,又一个2分钟过去了,我再问有多少学生有思路,教室里大约80%的学生举手,当然,也包括没有做好准备的我。。。课后,我反思,上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是一个想法,我经常在办公室开玩笑,我要当5个班的班主任,也许我当不了5个班的班主任,但是,我很想下个学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因为,我觉得利用小组合作管理的模式当班主任很轻松很有成就感也很快乐!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想骄傲地说,小组合作学习真的是一种实现“三赢”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之 《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报告 篇一: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已经经过了几个春秋,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等诸多好处。但现实中的课堂却是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已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制订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

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形式。 2.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四、研究目标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的理念决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讨论解决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建立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和团结关系。 五、研究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结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作者: 郭秀环来源:本站原创更新:2015-03-10 15:37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合作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组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因此,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方式,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

当务之急。探索既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汲取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培养人才模式,乃是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难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学习能力课堂生态我申报的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自课题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详细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以实验教师为骨干,针对试验班级学情,在教学理论、观念、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每个实验阶段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对课题的新认识。通过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基本达到预期效果,现对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主要成果及 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我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新的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由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已走进课堂,但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不敢放手。甚至有的老师仍在唱“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在操作策略上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还需补充完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有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背景及界定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们不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出现。我们的教育不幸的遭遇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那就是每节课你都能看见的固定教学设计“小组合作”。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点:合作学习不等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其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师生互动、同桌交流、全班讨论等等都是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合作学习的众多形式中,小组学习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能运用与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检验内化过程的方式方法。 因此,我们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提出来作为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理论论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试行)里被概括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它的奠基作用决定了这种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部分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迫在眉睫。 三、研究的目标、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进行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相结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论证选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与培训课题研究人员和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办理申报立项手续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3年9月) ⑴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主要任务:①设计有效方案,具体实施;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②完成有关有效合作学习的中期报告。 ⑵问题研讨阶段。 主要任务: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组合作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快乐数学课堂实践的研究” 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自主建构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合作学习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了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尽管如此,在许多农村学校,合作学习还是处于半荒芜状态,亟待开发和利用。纵观我校当前的数学课堂现状,单一式、机械式、封闭式数学教学模式仍占主体地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乐观,数学成绩极不理想。我们认为:数学学习应当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中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我们开展“合作探究,快乐数学课堂实践”的研究,旨在让学生把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趣,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同时,摸索出一条切合我校实情的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使之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快乐天堂,让学生即使有一千个厌学理由都回归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目标: (一)理论依据 (1)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的两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竞争日趋激烈、以人际交往为载体的信息交往频率显著加快,两者以令人惊讶的紧密联系相伴相随。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并不是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就可以取胜,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团队精神在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学会合作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一样,理应成为新世纪人的基本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另外,自主合作学习理论发轫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的推广实践,其间经历百余年,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灵动新课堂。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流的机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其他素质的专题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学会与人合作。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合作探究、交流、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 2.研究建立“合作探究,快乐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龙江镇中心学校 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负责人:王德成 课题成员:赵刚纪海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

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1-8年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校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中小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相结合,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本课题与之区别。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与研究,本文试就这合作学习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合作学习概念理论基础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以“合作学习”为关键词搜索到2001 年至今的论文2110余篇, 可见其影响的广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有很多,以下是国内外若干代表性的合作学习定义: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斯莱文认为 ,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根据他们整个小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著名学者,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英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博士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并以自主与合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总称。[1]我国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中提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以及达成了共识“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沛县沛城镇王楼小学刘学翠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在大多数小学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用频率较多,然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者们大多缺乏对这一学习形式的深刻认识,大多数操作过程都基于教师自身的经验水平,有的则把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无法正常发挥其有效性,从而也搁置了学生的发展。 许多教师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是体现优势教育资源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取这一学习形式。教师们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和意义性的认识是正确的,但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当前只知其表,不详其里,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过分注重教学形式,没有从学生本身出发,不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培养了学生敢于交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使学生潜在的才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为全面贯彻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意见,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市课堂教学实际,在全市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为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我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的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于美国的,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小学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并且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是重视合作学习的。 “小组合作”是近几年兴起的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以“课堂”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目前国内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形式”的学校大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中,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改新路。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构筑理想的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近些年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通过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着“形式上合作,但

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小课题研究的提出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重视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乏高效的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其实质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 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成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二)研究理论依据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而有效的合作学习则是人人参与、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浅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襄阳市新华路小学:王艳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我通过教学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活动形似,而神不似 合作探究学习不仅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仅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表面,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更多深层次的问题。我在执教“找规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练习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小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摆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摆出一个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三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优等生参与的机会更多、扮演了一种小老师的角色,待优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等生中获得信息,待优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收获比在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 (三)学生间的合作少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影响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强势的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其它同学摆,其它同学据理力争。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才造成上述问题。 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这些现象,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法 一、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里从事学习活动,通过合作与交流自主建构知识,并获得社交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涵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结果整合、克服依赖心理、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创意和探究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1、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突出了学生学习的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的观点不仅指向掌握知识,而且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组建互动小组。 教师应多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人员,实现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给以学生自己组合小组的权利,以利于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他们互动的兴趣,此外,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每个小组都要确定讨论过程中的协调员、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经过一段时间后,组内成员角色要互换,要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度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教师要对各学习互动小组实行动态管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和重新调配小组成员。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要灵活。 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可以让小组成员根据本单元内容自编、自演短剧,或编简短的对话,让学生自己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教师还可以把小组交流的内容作为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词汇句式知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的信息深加工,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互动时就可以避

浅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新课堂模式的导航者”,保证课堂使用学习的顺利进行。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倡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组建好的学习小组是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

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副组长,负责组内的纪律协助组长组织好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重视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匣子。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在提出问题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要通过各种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是社会千万个人中的一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合作者。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我们广泛采用。从讲台上走了下来的我们,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动了起来。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1.让独立思考落到实处,合作才能成真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防止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能被削弱,更不能被替代。每位学生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让个体智慧充盈合作小组。那么就需要学案的设计由易到难,并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沿着斜坡上,学生借助导学案,通过学习课本或动

手操作,尝试解决本节课的基本问题,独学环节重在思考。需要每名学生都能静下心来,真正地进行独立思考,获得新知。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疑点做好标注,把未解决的问题找出来,便于留在后边的学习环节。在此时做为老师要关注每名学生,所以独学环节中我根据要求边巡视调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并据此确定独学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让学困生也尝到了甜头,积极性很高。给孩子充足的独学时间。 2.榜样示范明确职责,合作才能有章可循 教师先来做组长为1号,负责组织工作。另外挑选五名同学做组员。这五名组员有讲究,2号副为组长的,负责协调、记录工作。有一名学困生为6号,另外三名学生为3号、4号、5号。确定组名“刨根问底组”、口号、组训。其余同学事先要按导学案提示在组内合作学习,课上观察教师和五位同学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组内转换为组长角色,按学案每个问题都先由小组里的3号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6号质疑,5号解疑,3号、4号补充,1号总结,2号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1号组长,准备在全班学习时进行交流。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探究

“让学生自己走路”——小组合作教学探讨 周村区北郊镇张坊小学任培成 情景描述 “方案三好,方案一和方案二不可取,这两个方案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能源”。 “我觉得方案二也行,可以留一张饼下顿吃”。 “不行,你没有弄清题目要求,是要尽快吃上饼” …… 这是我校教师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例1时的一幅课堂情景。 “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我校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长期实践与实验,老师们之间互相观摩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实践、研究的大环境。期间有许多成功的体验,当然也有不少不足需要改进。 几点成功做法 一、、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将课堂结构划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问题创设约3分钟。 2、合作探究约17分钟。 3、汇报交流约10分钟。 4、巩固拓展约5分钟。 5、课堂评价约5分钟。 二、规范小组活动。 将小组活动分为三个基本程序: 1、学生独立思考(或准备)约5分钟。 2、组内讨论交流(或分工协作)10分钟。 3、形成小组意见(或成果)约2分钟。 三、合理划分小组。 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性别的不同,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相学习的效率和及时收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明确小组长职责,设置轮值小组长。 小组长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是: 1、按活动程序组织学习。

2、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活动。 3、总结小组活动,形成小组意见,代表小组发言。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建立小组长每周轮换制度,根据小组长职责和任务完成情况,周五由教师和小组成员对小组长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对学生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1、认真思考,有自己独到见解。 2、积极参与活动,关注小组成员。 3、运用普通话,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六、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问题的难度要适宜,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会失去合作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应设计一些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带有疑惑性,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以便于小组之间展开合作与探究。 存在问题 一、“小组长”这一角色,有些学生难以胜任,因而影响合作学习进程和效果。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还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有时有流于形式的现象,例如:发言不积极、过于简单、欠条理,观点不明确,评价同学说缺点,评价老师说好话等等。 三、部分学生合作不够主动,活动参与度不均衡,在小组活动中有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配合的现象,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比较多,而学困生却成了听众和观众,还有不少学生小动作多、废话多,影响课堂秩序。 原因分析及策略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课堂的组织、主导还不到位;学生水平和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差等等。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强对课堂的组织和控制,密切关注小组活动过程。 1、进一步对学生强调课堂常规、组长职责、小组活动程序和学生学习三个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5分钟评课时间里的自评。 2、密切关注小组活动过程。老师在教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积极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 二、平时要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善表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发言的好习惯,能用普通话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呢?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合理的构建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教师应把学生的个别差异看成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实施动态分组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二、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

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4人以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检查本组同学对所讨论问题的掌握情况;记录员主要记录整理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发言,要求组织能力强,下笔快的同学担任;汇报员主要负责汇报小组中的讨论结果,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主要负责小组中的操作工作,要求心灵手巧的同学担任。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的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各个小组的培训工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培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训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学会中心发言,能把自己的探索、发现,清楚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二是学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三是学会质疑、反驳,能听出与别人的相同点、不同点,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