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
打造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

打造尧都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平台

----关于尧都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临汾市尧都区地处临汾盆地中央,自古为晋南重镇,现为临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尧都区经济总体实力稳步增强,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尧都区新农村建设要依托城市“西进东扩”的发展态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中部城郊精品区、东部纯农效益区、西部资源生态区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城郊型农业的生活、生产、生态综合功能,实现由传统郊区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战略性飞跃。

一、尧都区区域县域村镇布局的现状分析

临汾市尧都区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中部,地处临汾盆地中央。汾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东临雷首山、霍山,西控汾河、黄河、南通秦蜀,北达幽并,现为临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尧都区县城建设现状

全区总面积 13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9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为58.9万亩,辖 16个乡镇、 1 个办事处,372 个行政村,总人口为80.9万,其中农业人口 45万。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7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20元,辖区财政收入达22.6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近几

年来,全区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积极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使全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因城市建设属临汾市统筹规划,尧都区不能提供相应的数据)

(二)在小城镇建设现状

从上世纪末开始,尧都区就按照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培育工业型、旅游型、农业型三大特色型小城镇,提出到“十一五”末,把金殿镇、屯里镇、大阳镇、刘村镇、吴村镇、魏村镇、土门镇、尧庙镇、县底镇和乔李镇等10个乡镇建成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带动能力的特色小城镇。

(三)中心村布局情况

尧都区在上世纪80年代,有21个乡镇,372个行政村。到2009年底,乡镇由21个减少到17个,减少了4个。

二、尧都区区域村镇布局的演变及分析

(一)尧都区村镇布局的演变

1949年10月,临汾县改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11月将浮山县、襄陵县并入临汾县,1959年6月恢复浮山县建制,1961年6月襄陵县恢复建制。1970年县属临汾地区。1971年8月,分设临汾市、县。1983年10月,临汾县并入临汾市至今。

1999年3月8日,经省政府批准,将临汾市北城镇辖区划出,设立山西省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该区位于临汾市区西北(原北城镇),西起汾河东堤坝,东至平阳北街;南起向阳西路,北到涝河泄洪渠。总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0。8平方公里。

2000年2月28日,屯里乡改为屯里镇,原行政区划不变。同月,城市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贾庄、东关、西关、鼓楼南、挂甲庄、水门街、乡贤街、鼓楼北8个村委会改为14个居民委员会。6月26日,尧庙乡改为尧庙镇,原辖行政区划不变。

2000年11月1日,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临汾地区和县级临汾市设立地级临汾市和尧都区的批复》,临汾市更名为临汾市尧都区,以原县级临汾市的行政区划为尧都区的行政区划,属临汾市。区政府仍驻鼓楼东大街原址。地级临汾市政府驻尧都区解放西路。

2001年3月,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尧都区启动撤并乡镇调整区划工作,至4月底按计划完成。原14乡11镇调整为6乡10镇:泊庄乡并入刘村镇,大苏乡并入贾得乡,东张乡并入段店乡,西头乡并入土门镇,龙祠乡、小榆乡并入金殿镇,郭行乡并入大阳镇,城隍乡并入县底镇;屯里镇、尧庙镇、吴村镇、魏村镇、乔李镇、一平垣乡、枕头乡、河底乡、贺家庄乡保持原建制。同时,北城镇并入车站街办事处;原果树场辖区改设汾河办事处,水塔街、南街、铁路东、解放路、乡贤街、辛寺街、鼓楼西街7个办事处行

政区划不变。

2001年5月,原北城镇辖区改为滨河办事处,仍属临汾市尧都区行政区划,由临汾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

(二)尧都区区域村镇布局调整的原因分析

1、城市形态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临汾市市区目前由一城三区组成,但其中河西和铁东都是工业区,而城市主体部分仍集中于旧城区范围,并且呈依托旧城区向外扩展态势。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已很难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通过对城市性质和职能特征的分析,面向未来城市建设要求,确立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由此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以适应城市规模的扩张,保障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2、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

(1)旧城区负担过重

旧城区作为目前城市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其空间的环境容量和支撑系统都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2)用地布局混乱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已将铁路沿线的大型仓储设施,部分特殊用地及工业企业围入城中,造成用地布局混乱,相互制约,相互干扰,难以形成良好的分区,也难以形成较好的城市景观。

(3)用地结构比例失调,土地资源遭到一定破坏

低层次的市场竞争与规划管理不严以及各种设施的重

叠设臵,使得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比例失调,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过大,仓储设施大量闲臵,城南众多工业企业停产,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而文化体育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又严重不足,由此造成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3、城市南部受机场的影响较大

由于城市建设用地向南的不断拓展,尤其是生活区向南机场的拓展,使其中居民深受噪音之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与生态问题将日益得到重视与关注,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妥善处理。

4、城市周围农村发展缺乏引导,导致城中村的出现

城市用地扩张中的“包裹式”发展,将村庄与城市交织在一起,既不利于城市形象的改善,也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三、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的实践经验

(一)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的主要做法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尧都区各乡、镇和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在县域村镇布局调整方面主要采取四种方法:分布于东西两山的村庄与平川地区的村庄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一般来讲,东西两山的村庄分布较散,工农业发展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平川村庄分布密集,工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交通便捷,而且在地域上接近乡镇驻地和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快。

对位于东西两山上的规模小、自然、交通条件恶劣、经

济落后的村庄进行撤迁,迁移到平川地区或附近条件较好的村镇,并将原村庄的耕地退耕还林、还牧;对平川地区部分由于建设用地十分临近的村庄进行合并;平川地区规模很小的自然村应合并到行政村;对于市区周边的村庄,即规划外环路以内的村庄,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逐步纳入市区建设用地中。

1、城市拉动。对于邻近城市,交通便利的城郊型农村,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服务业,提供面向城镇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庄,围绕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大力发展经济附加值高的城郊服务型农业,通过物流配送、订单供应等方式,为城镇提供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品,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2、产业带动。对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使得工业企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主要包括:段店、贾得北部、尧庙、屯里等乡镇的111个行政村。

3、村矿结合。对于具有丰富矿产资源的资源型农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综合利用,实行多种经营,充分利用、集约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以工哺农,支持新农村建设;对于没有

矿产资源的村,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和合理引导,通过“以矿带村、村矿结对”等形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4、农业为主。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纯农村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要做好农业生产的综合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畜牧业、特色农业、经济林建设为主的各项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同时,要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的实践模式

尧都区新农村建设要依托城市“西进东扩”的发展态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中部城郊精品区、东部纯农效益区、西部资源生态区的“一体两翼”发展模式,进一步发挥城郊型农业的生活、生产、生态综合功能,实现由传统郊区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战略性飞跃。

中部城郊精品区包括城市新外环以内的67个村、市政府规划的城市西扩新市区的12个村,依托城市扩张,抓抢机遇,全面推进,发展和形成城市化新农村;汾河办事处所属的4个村要按照城市框架,建设成为临汾城市的卫星城;新外环以外五公里以内平川区域的111个村,要依托城市,实施小城镇战略,建设城郊化新农村。中部城郊精品区应率先发展都市农业。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好大棚蔬菜基地、绿地、农艺公园,重点发展蔬菜、花卉、林木等特色产业,突出抓好乳品生产,并结合绿化隔离带工程,建

设一批速生林、经济林、观赏林、绿地、草坪等,推进农业向园艺农业、观光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工业发展以焦化、铸造、冶炼、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为重点,积极发展煤炭化工、精细铸造、医药化工、生物化工、机电设备、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强交通、电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东部纯农效益区包括东部丘陵区117个村,要突出农业主导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小康新农村。按照产业化经营、节水型农业模式发展,重点发展露天无公害蔬菜、优质小麦、饲料的生产和标准化果园、养殖业生产基地、农业观光园建设。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壮大优势,占领市场,发展产业集群。着力解决水利、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

西部资源生态区包括61个村,要依托矿产资源,立足产业基础,推进村矿共建,建设并村移民的特色新农村。按照生态农业模式,重点发展林木、干果等后续产业,并充分体现农业的生态屏障功能。半山区、浅山区要建设干鲜果品与菌类、苔藓类作物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双孢菇等特种特养业基地;深山区、生态敏感区着力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恢复生态,建设城市的绿色屏障。努力形成西部沿山

干果林带、东部沿渠用材林带、中部水果经济带的种植格局。在工业方面,应以煤矿安全生产为前提,以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稀缺煤种,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推进煤电、煤焦化、煤钢联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

1、经济总体实力稳步增强,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不断的改革、开放、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31亿元,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8.9亿元.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49.88亿元,同比增长14.4%。辖区财政收入达22.1亿元,比2006年增长17%;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28.95元,比上年同期的10160.87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13元,比上年同期的4368元增长12.5%。

2、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为新农村建设拓展了空间

经过多年的努力,尧都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改制取得新突破,产业布局趋于合理,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完成税收占到全区税收的80%,为全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从工业布局方面看,以煤电焦化、冶金铸造为主的六大支柱产

业,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依托。段店、尧庙、贾得、屯里、汾河办等工业园区已立起框架、走向集中,成为尧都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与此同时,金座塑胶管道、光宇电源、鹿龟神酒、正元盛邦药业等一批轻型科技型项目相继建成食品、饮料、医药等产业快速发展,轻型产业的比重上升到35%。从第三产业的发展看,以尧庙华门为品牌的旅游景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年门票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与此相适应,商贸、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万佳福、银河、安达圣等

10余家大中型超市和商场,建成金大都、华瑞等10余家星级宾馆酒店, 新建扩建了普国、神州、尧丰、怡协等15个大型专业市场, 2009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4.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47.7︰49.4,标志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方面,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苹果、芦笋、双孢菇等一批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亿佳美、中科龙康、福阳果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贮藏项目,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粮、果、菜、肉、蛋、奶产量持续增长,粮食总产稳定达到20.4万吨左右,全区农经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明显扩大,为产业化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将为新农村建设拓展更宽广的空间。

3、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硬件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改善农

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尧都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先后实施了涝河水库加固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新建90公里防渗渠道,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66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16万亩,退耕还林5万亩,解决了农村12.7万人的吃水困难。以通道绿化、社区绿化、林粮间作为重点,累计植树2500多万株,是历史上绿化造林数量最多、保存率最高的时期。完成了临浮路、临桥路、仙洞沟旅游公路、309国道、108国道等公路建设,完成了1317.4公里“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村村通班车率达到95.2%;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新建了5个变电站所;编制完成了80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15个试点村成功起步,上阳、南庄等一批新村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了东关二期、钢花小区等旧城改造工程,硬化城市小街小巷330条;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7天,摘掉了“全国倒数第一”的帽子。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了保证。

4、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尧都区十分重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中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面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新建农村学校148所,规范标准化学校22个,达258所,有30所农村初中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基本消灭了学校危房,补充教师1100多名。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得到明显加强,新建了疾控中心、河

底卫生院等6座门诊楼,完成了14座乡镇卫生院的改造,新建90个村卫生所,农村医疗和防疫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建立和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全区救助农村特困居民7449户,农村养老保险费达687万元。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新建了23个高标准服务所,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文化体育工作坚持普及与创新并重,全区新建文化活动室92个,总量达230个,建成村级科技服务中心64个,新增村级休闲健身场所75个,达到140个,建设便民连锁店150个。与此同时,普法教育、全民健身、民政、信访、统计、老龄、妇女儿童工作、残疾人事业等不断加强。

5、试点村、重点推进村建设顺利推进,为全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

2006年,尧都区有15个村被确定为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07—2010年又有85个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一年多来,全区因地制宜,试点村、重点推进村工作推进顺利,试点村班子团结,战斗力强,村民热情高涨,下派村官积极努力,各项工作进展良好。到目前,10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村产业、社会事业、村庄规划已全面完成市级审批,并全面完成了“六通”、“六个一”和“四改四化”工程,为全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6、优秀的党建工作和基层民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

尧都区党建工作和民主建设不断加强,高举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区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励精图治,为实现市委“中部领先,进军百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大力开展“三讲”、“三个代表”学习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作风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各级班子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防腐反腐廉政纲要》,努力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新机制,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区委班子十分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执政能力有了新提高。同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积极开展“三级联创”和“两定一查三评”活动,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全面加强农村财经监督管理工作。优秀的党建工作和基层民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组织保障。

(四)推进县域村镇布局调整的主要经验

1、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突出城郊农业特点,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坚持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多元化生产方向,推进农业向生态农

业、观光农业、园艺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2、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充分把握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抢抓临汾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立足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围绕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型产业发展,打造优势产业群体,构筑支撑全区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

3、建设都市型服务体系,加快繁荣第三产业

立足于尧都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商贸服务产业,全面打造尧都旅游文化品牌,把尧都建设成为山西一流的旅游、文化和商贸服务中心城市。

四、推进区域村镇布局调整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不强

大多数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讲工业的比较多,讲农业的比较少。这种情况不仅反映了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认识的不全面、不到位,而且也反映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是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不足。目前尧都区的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农村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链

条较短,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二)富乡镇和富民不统一,农民收入绝对水平仍然很低

近两年尧都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各乡镇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很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富乡镇和富民不统一、不同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些资源型乡镇,比如河底乡、一平垣乡,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财政增长速度,富乡镇和富民不同步,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民得到共享的不多。

(三)工业布局分散以及“煤焦铁、煤焦化、煤电铝”等产业链条的泛化将给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尧都区以煤焦铁等类的资源粗加工为发展战略,忽视了资源的约束与市场的容量以及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大多数经济经济条件好的资源乡镇的农民为经济建设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甚至于健康与生命的代价。今后这些乡镇的发展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延长产业链”的意义和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把煤变成电、变成焦。延长产业链条既要看市场的需求,更要取决于生态环境的容量和水资源的许可,掠夺式的、“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需要努力克服和摒弃的。

(四)土地“瓶颈”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地

指标不足,用地缺口很大。加之,用地审批手续繁杂,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不利于全区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

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山西来说,大多数经济发达县市第二产业偏重,能耗偏高;第三产业偏弱,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同步;第一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收益甚少。

五、推进区域村镇布局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尧都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的分析,尧都区经济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资源禀赋较好,发展较快,经济以工矿业为主;一种为资源禀赋较差,工业经济薄弱,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要实现尧都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针对不同的经济类型,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对于经济较发达乡镇,使村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产业向城区集中,才能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思路、目标

作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尧都区以煤作为基础资源来发展工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但由于认识不到位,规划不到位,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乱局,造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脱节,农村居民整天处于烟雾燎绕,粉尘扑面的生存状态。同时由于企业布局

分散,造成上下游产业链不衔接,对于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不利于环境污染的集中治理,不利于工业企业社会服务的集约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工业园区,只有依托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进行异地改造,进入园区。只有工业向园区集中,才有利于产业集群和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可以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降低社会能耗水平,减少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修路、供电、工业供水),同时由于产业集中,可以对环境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减轻企业治理环境的成本。

(二)实施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农村经济二十八年的快速增长,使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给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已经成为农民的副业,更多的是承担社会保障功能而不是经营职能;二是农民对土地投资的积极性下降,不注重对土壤生产能力的培育,大量施用化肥,获取短期效益;三是小农户与大市场无法实现信息对接,对市场的要求无所适从;四是小规模地块的分割造成大量的土地闲臵(一条堰占地一分左右),土地利用率不高;五是大农机耕作小地块,能耗高,成本高。虽然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运行到现在出现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系列问题,但也给

现代农业的发展留下了一个产权明晰的平台,给现代农业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权基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使用权与经营权归农户的产权明晰的经营模式,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现代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应该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尧都区以村为单位组建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入股的股份制农业公司;可以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联户形成股份合作制的农业庄园;也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流转于种田大户等。当然不论何种经营模式,都应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在实践探索不同形式的经营模式。任何模式都有应该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对土地的收益为宗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企业化,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再次腾飞。

(三)推进对策

大多数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都是第二产业飞速发展,第一产业几乎停滞不前,第三产业虽然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发育的程度与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相比还是比较滞后的。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经济发达乡镇的第三产业如果不加快发展,必然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运行,甚至会制约第一、二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整个工业和居民布局的调整(居民的集中、工业的集中),必然会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居民的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人气,而工业的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源。以

为工业提供接待和贸易服务为中心,以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和为农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两翼,相信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会迎来一个快速成长的机遇,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会对尧都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积极的贡献;会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起到促进作用。

(四)建议

1、改革传统的房地产运作模式,实现农民、企业、社会合作建房

根据现在尧都区的市场行情,小城镇的房产成本(不包括土地、税费等费用)大致为600---700元/平方米左右,这与农民现如今自建住房的成本高不了多少,以每套房100平方计,大约价值6—7万元左右。这一成本大部分应通过农村居民宅基地的商品化运作来实现。这一设想是通过对民营企业用地的强劲需求、国家对非农业用地的政策以及农村居民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的综合分析和理性思考得出来的。可以选择环境较好的、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作为小城镇的所在地,新的居民住宅用地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运作:

⑴以地易房。城镇所在地居民可以以其现有宅基地作价臵换一定面积的房产,房产投资应当用腾出的宅基地作为担保取得金融资本或预售土地使用权取得。

⑵通过现有宅基地的提前预售取得购房资金。在国家土地政策的允许的范围内,靠近大企业的村落应由村民委员会出面与用地企业达成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通过现有宅基地

的提前预售取得在小城镇购房所需的大部分资金。

⑶以地易地。靠近城镇而且村内无大企业用地需求的村落可以通过以地易地方式,用农业用地臵换城镇区域内农村的非农业用地以取得新住宅建设用地。其住宅成本应由其现有村落所占地出让后的收益来解决。

通过这三种方式实现农村居民的集中、农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使农村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以一个5万左右人口的乡镇为样本,户均4口人,户均占地0.5亩计,大约占地6250亩左右的宅基地和公用设施用地。而进行城镇化建设后,以户均4口人,户均住宅面积100平方,楼层为5层,容积率30%计,大约用地1250亩左右。据估算大约可臵换出近5000亩的非农业用地和价值近亿元的旧建材,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细致、严密的组织和运作,农村居民所承担的城镇化成本不会太高。

2、加大对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尧都区现有的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功能欠缺。要使农民自愿的进入小城镇,就必须要使小城镇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吸引力,要让农村居民感受到在小城镇生活确实比农村生活舒适和方便,可以与县城相提并论,就是一种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健全城市功能,包括街道、医疗、教育、集中供水、供暖、供气以及商业设施等。

3、改变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实现农民生活方式

心得体会: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最新)

心得体会: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最新) 绿色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X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并且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较早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绿色基调。在入选2018年“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X县市中,相当部分都在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效。例如,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早在2010年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还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此外,许多县市在绿色环保方面取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与此同时,X在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与制约:由于纵向的体制分割和横向的区域差异,X县域经济对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能力都有待提升。从产业的视角来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相契合,但是除了现代农业之外,其他产业往往并非县域经济的强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不到10个;绝大部分县市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技术的视角来看,绿色发展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撑,但由于大量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在大中城市,县市自身的技术供给能力非常有限。全省42个县市合计专利授权量占全省的比重不到40%;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不到10个。 在辩证认识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就与制约的基础上,需要系统探索X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厘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框架

要将绿色的基因根植到县域经济领域,必须彻底扬弃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使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色调,而要实现这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必须在区域发展规划层面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明确科学的框架体系和总体思路。 首先,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对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节点和基本思路做出总体谋划,从上位法的层面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制度依据。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规划纲要,确定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制定既合乎规律又兼顾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围绕关键任务和重点领域提出总体的政策思路,明确绿色发展的责任主体与保障措施。第三,根据绿色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围绕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现实诉求,适当优化调整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城建、人口等领域的发展规划,使多领域发展规划实现良性协调与精准配合,为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体系严整的规划支撑。 完善政策体系,全面突破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素瓶颈 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县域经济拥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在获取土地和生态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在获取人才、资本、科技、信息等资源要素方面却明显处于劣势,即便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市能够用于绿色发展的高端要素也相对有限。因此,必须准确把握相关要素的形成和流动规律,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提高相关高端要素的收益预期,吸引更多高端要素向县域流动、向绿色领域集聚。 首先,外源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突破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人才瓶颈。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能力植入社会教育体系,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总体的绿色素养,使绿色发展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并不断增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能力。健全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可以考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在县市层面重点探索人才资源的功能性使用机制,即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Research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 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 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

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 18.4%。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关于某发展县域经济地几点建议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基本单元,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县域经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根据市政协领导的统一安排,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县域既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经济单元,处于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低估,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处于强国、强省、强市和为民、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是统筹城乡发展、维系群众生活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关键点。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然选择。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发展县域经济既是加速推进农业产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县的最有效、最现实的发展路子,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又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再三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四)发展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县域经济各种矛盾的必由之路。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靠国家财政补贴。全省2002年财政支出分析结果表明,县级支出中90%的比重用于保证行政机关运转和保障事业支出,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规模和实力,是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2019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XX年南召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县位于豫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8镇8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人,是全省25个深山县、7个库区重淹没县、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23个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县、基础先行、开放带动”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进入了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64亿元,同比增长14.1%,超过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5亿元,增长3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完成1.1636亿元,增长3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761元、2448元,增长14.4%、16.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8.94亿元,增长17%。“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大幅提升。主要做法是: 一、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撑 做大做强工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县强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倾全县之力大办工业,推动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高。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9%,增长16.5%,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0%。一是抓骨干育

龙头。重点培育兴隆汽车配件公司、和平制动器公司、鑫琦钙粉加工公司、华龙辛夷公司、金纬绢纺公司、助剂厂等骨干企业,全县纳税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1家。汽配铸造、矿产建材、电力、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日渐明晰,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二是抓园区上规模。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膨胀工业经济总量的载体来抓,完成投资2700万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各类园区共吸纳50万元以上企业52个,另有一大批项目即将入驻。尤其是县城工业园区,通过抓硬件建设、抓环境优化、抓政策激励,目前已入驻企业20家,年产值达到2亿元。三是抓改制激活力。因企制宜,分类施治,采取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收购、租赁、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多种开发等形式,催化剂厂、钾长石矿、砖厂、印刷厂、缫丝厂、云母厂等企业先后进入改制程序,鑫达公司成功租赁水泥一厂,使其从濒临倒闭一跃成为纳税266万元的大户,天瑞集团收购重组云钢总厂,初步启动生产,纳税就达到521万元。四是抓项目增后劲。去年,全县项目建设呈现出投资总量大、项目个头大、外来项目多、建设速度快的良好态势。回龙电站、杰达特种材料、鑫琦钙粉、英威选矿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后发动力。五是抓服务强“三属”。立足**三属企业比较集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优环境,强化服务,注重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人才优势,新上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共同发展,三属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18年纳税额达到3000万元,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泌阳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农业,放活工业,招商引资,多方融资,龙头向外,开发市场,向内挖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扩充经济总量,提高增长效益,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立足这一思想,提出了近期发展的七项对策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一是调优农产品结构。主要是压缩市场滞销的一般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稳定优质专用小麦和有泌阳特色的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优势蔬菜、瓜果、花卉、牧草、烟叶、中草药以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重点抓好泌阳绿色系列小杂粮生产与市场开发,象河蜜枣,贾楼白云山仙桃、马谷田瓢梨及老河、陈庄板栗的生产与开发,以泌阳花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与深加工,泌阳“金铜山”牌烟叶的规模种植等项目,创立泌阳优势农产品品牌,巩固和提升泌阳“牧、林、菌、矿、烟”五大支柱产业。二是调大养殖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安全畜禽产品和蛋、奶类生产,做强做大畜牧支柱产业。在积极申报“泌阳肉牛”品牌的同时,建设好羊册、陈庄、杨家集等乡镇的规模养殖小区。以县外贸公司为龙头,加快象河、杨家集等乡镇的屠宰

加工基地建设。搞好泌阳驴的保种、提纯、扩繁、复壮和其他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实施种草养畜,强力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兴办一批肉类加工、保鲜冷藏、皮革制品等深加工企业,在保持全省畜牧、黄牛养殖大县位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泌阳绿色纯天然无公害畜禽品牌。三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通过强龙头、壮大户、带基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充分发挥“泌阳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环保优势,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批成规模、成系列的优质畜产品、水产品、粮食、林果、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增值、转化、变现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分工、消化。积极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扶持农民合作运销组织和农产品经营企业,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努力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与外界大市场的绿色快捷通道。提升劳务经济,在县外积极参与并建立与外省的劳动力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定期发布联动协作,在县内建立健全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必要的机构,为我县输出人员提供各种维权服务。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劳务输出经济与县内县域经济的互补与融

最新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pdf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 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 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 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 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 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 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 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 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 考工具。

最新-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 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 以××为例,2019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19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 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 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年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在全省排名靠后,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正视存在问题,咬住争先晋位目标,奋力推进“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收入水平。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XX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 年“”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和%。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盛全市份额的 %和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和全市10046元的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与全省11:56:33和全市::比

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孝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文秘杂烩网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温新建.建设山水型的城市环境[J ].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09,(6).[2][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维,译.北 时代,风水文化也已经成为一种新兴学术,因此有针对性地在专业院校培养风水人才,为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储备人力资源,从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让城市群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张睿智,聂炎.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J ].科教文汇,2008,(2).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 2012年第·1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 126期 Ja n2012 [摘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文章就发展山西长治县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长治县;县域经济;意义;途径[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015-03 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孟烈钢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长治046000)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城市与农村的接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点,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长治县围绕着“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推动了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长治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分析(一)基本情况 长治县位于上党盆地的中心,长治县辖11个乡镇(即韩店镇、苏店镇、荫城镇、西火镇、八义镇、贾掌镇、南宋乡、西池乡、东和乡、郝家庄乡、北呈乡),254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人口32万,面积483平方公里。县内现有耕地36.56万亩,主要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薯类和豆类为主。 县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田面积达242平方公里,储量34亿吨以上,素有“煤乡”之称。工业有电力、燃料、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食品、纺织等。原煤年产达200万吨。太焦铁路和太原至大口干线公路穿越西部,中部有长治至陵川,长治至晋城二级公路和长治至晋城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比较发达。 长治县名胜古迹颇多,较为著名的有南宋玉皇观、看寺正觉寺、南王庆龙泉寺、东呈古佛堂、八义法云寺、李坊洪福寺、原家庄的东泰山庙和八义瓷窑遗址等。 (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 调控政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旺市融城、兴工促农、科学跨越”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带来的严峻挑战,奋力拼搏,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几年来,长治县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县域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4亿元,是2005年的3.4倍;财政总收入达到30.3亿元,是2005年的5倍,跃居全市第一,进入全省五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0元,两项民生指标位居全省前茅。煤矿企业技改扩能扎实推进;非煤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振东制药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省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山西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紧实施,以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成功举办了天下都城隍祈福节暨第一届文化旅游节,开通了长治县“一日游”,旅游经济日趋活跃。长治县坚持以改革推动全局,以开放促进发展,机制体制活力迸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长治县更加注重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5万个。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成为全国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第一县;率先 15--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八大问题 县(市)域经济是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较大。从目前看,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问题突出,这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全国大多数县市的县域的工业经济都存在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整体看,我国农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和常规大田种植还相当普通,市场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不够。农民收入尽管每年都有增加,但增幅明显减慢。 三是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我国县域的民营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突出,与主体地位相差甚远。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大规模、高科技的骨干民营企业,大多还是从事个体经营和初级加工,难以对县域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造成经济增长缺乏应有的活力。 四是小城镇建设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以及市场化运作不够到位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减弱,吸纳、转移农业人员逐年下降。 五是财政拮据,一些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本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 六是县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县一级掌握了国家最多的土地和环境资源,应该特别注意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把土地收益增值与农村长治久安相结合。发展县域经济绝不能离开科学发展观。地方政府不能搞GDP崇拜,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要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国民待遇,通过制度创新为“三农”问题和县域经济腾飞找到合理的出路。 七是新时期“三农”问题出现的一些新特点:一是是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民增收主要不是来自于农业,而是来自于务工务商的收入,因此要注意给农民创造新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注意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二是农业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这需要我们寻找更多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保护农业这个弱质产业的办法;三是农民失业失地的问题日益尖锐,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高度重

边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

边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 编者按:南江县是我省盆周山区县之一。近几年来形成了“变观念、转机制、调结构、增效益”的发展新思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将南江县计划委员会关于《边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一文推荐给大家,但愿有借鉴之处。 南江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幅员3417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属于国定贫困县。近几年来,我县在探索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思路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较好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99年,经省政府验收确认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一、突破封闭思维方式,面向市场确立发展思路 边远山区,由于区位优势差,工业化水平低,社会文明程度不高,蕴存着与生俱来的思想上的封闭性。在经济发展上主要表现为:思路广度自我封闭,习惯于本县局部的研究,忽视县域经济与市场的结合;思维方式上的自我封闭,习惯于传统比较方法,忽视用市场尺度判断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发展措施上的封闭,习惯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工作方式,忽视用市场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的封闭性,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来,县委、县府在全县先后开展了“转变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实施西部大开发”三次大讨论,推动了思想大

解放,确立了县域经济发展思维方式:(1)自觉把县域经济融入大市场,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定位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依据市场导向制订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2)县域经济必须置身于市场竞争,用市场的标准判断县域经济的优势劣势,符合市场、适应竞争的就是优势,否则即是“优”势也是劣势;(3)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必须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方法,按经济规律办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在思想大解放的基础上,县委、县府逐步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特色经济为前提,以提升农业经济水平为基础,以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以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为关键,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二、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南江参与市场竞争具有以下优势:(1)由于生态好、公害小、污染少,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的先天优势。同时又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南江黄羊是被农业部命名的“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推广;南江金银花属四川最好的品种,内在品质优于山东,被列为四川省无公害栽培基地县;南江核桃优良品种占全省2/3,年产量达300万公斤。(2)由于南江属川北矿产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石灰石、白云石、霞石、花岗石等非金属矿种含量较大,历史上形成了稳定的市场半径。加之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非金属矿产品深加工潜力大,具有发展特色工业的优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县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汇报 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XX年、XX年、XX年三次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 XX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全力推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县域经济稳健上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8万元,增长12.2%。投资和消费拉动有力,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长4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1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收入达7.73亿元(占gdp的4.3%),增长29.9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7亿元,增长31.5%,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储蓄存款达到1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98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9元,增长19.5%,净增1125元,是近1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万元规模工业增 1 加值能耗降低9.5%,工业污染减排任务完成100%(so2排放强度8.5,cod排放强度0.29),全县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100%,森林总蓄积量增长5.42%。全年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工业强县、 第2 页共2 页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XX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XX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编者按:山东省邹平县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跨越崛起之路,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驻郑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邹平县“工业强县、统筹城乡”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供领导参阅。 山东省邹平县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情况 邹平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北濒黄河,辖1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858个行政村,人口73万,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 (一)经济发展情况 邹平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2000年经济实力在山东省140多个县市区中排名中游偏下。近年来,邹平县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成功走出了一条工业强县、统筹城乡、共建共享、跨越崛起之路,经济社会始终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先后超越山东省的寿光、滕州等经济强县(市)稳居山东省第一经济强县。 经过多年跨越发展,邹平县基本建立了以家纺服装、新型材料、食品医药、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高档用纸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了以魏桥集团、西王集团、长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邹平先后被授予全国

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荣誉称号,2011年,邹平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第11位、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第3位。 (二)城乡统筹发展情况 近年来,邹平县以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化鲁西中等城市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人口39万,基本搭起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62%。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社区建设,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2个、省级3个,7个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环境审核。2008年获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邹平县注重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34.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31.8万平方米,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8.36%。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211取暖、“三免惠民”工程,对全县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对经济困难学生免除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收益学生近2万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县。深化创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达到了每个镇办有一处规范的卫生院、每3000人左右有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500人左右有一处卫生室的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