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史纲:革命史

考研政治史纲:革命史

考研政治史纲:革命史
考研政治史纲:革命史

考研政治史纲:革命史

由于史纲部分考点较多,所以按照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侵略史、探索史、建设史、革命史。本文内容为模块三革命史部分。

专题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3.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首先,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要根本改造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5.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指导作用。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011.3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崭新的奋斗目标;有了彻底的革命纲领;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四)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反革命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发生动摇,统一战线剧烈分化。

(2)主观原因: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缺乏经验,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共产国际不切实际的指导。

专题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八七会议

(1)内容: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意义: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四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2)意义: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意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

缺点:存在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不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错误规定。

(2)1929年兴国土地法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

(3)阶级路线和分配方法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2.三次“左”倾错误:

党内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遵义会议:

(1)内容: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意义: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专题三抗日战争时期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的新特点: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2.内容:

(1)独立自主原则。

(2)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

(3)又联合又斗争政策。

(4)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政治建设: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2.经济建设: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3.文化建设:思想文化上十分重视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

4.党风建设:延安整风。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最主要任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整风运动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来。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主要原因及基本经验

1.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3.基本经验:

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专题四解放战争时期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二)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三种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主张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主张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三)建国前夕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提出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

(2)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4)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