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修之死案例

杨修之死案例

杨修之死案例
杨修之死案例

语文教学设计-----《杨修之死》

呼市二十七中

教师:张丽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可见《三国》多智士,《水浒》多勇夫,而三国里智慧的典型代表莫过于诸葛亮,此外还有不少能人智士,我们今天学习的杨修就是一位有才之士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才华招来了杀身之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落实预习学案的成果,学生逐个展示)预习案上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解决字词、作者、作品、背景等常识性问题,为课堂上节省大量的时间,只需学生分组展示即可。

1、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对军事斗争的描写则注重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描写。(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故事情节。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

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借叙述魏蜀吴在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愤怒的抨击,提出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3、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候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候渊报仇。当时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字词疱(páo)官(bǐng)禀请簏(lù)谮(zèn)麾(hui)下惇(dūn)绰(chāo)刀佯(yáng)怒等。

三、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是“杨修之死”,那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分别概括)

4、在这些事件中,杨修表现怎样,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这些问题由易及难,层层深入,让学生分组展示并讲解。

四、在充分把握内容及事件的基础上研究人物性格,学生分别概括杨修和曹操的性格。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兵写到黑板上,教师总结板书即可。

杨修:恃才放旷、才思敏捷、伺察敏锐、卖弄才华、轻率大意、无视军纪、目中无人。(恃才)(可举例说明)

曹操妒贤嫉能、残忍歹毒、表里不一、虚伪多疑、刚愎自用、阴险狡诈。(忌才)接下来我补充介绍了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的比较,这对于学生可能是个难点,需要结合一定的历史知识加以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向唯才是举,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文本中的曹操是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不能与历史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看历史人物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不能片面去理解。

五、拓展延伸

我设计了《三国故事知多少》知识问答环节,学生抢答,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读名著经典,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

六、总结。

最后我进行了小洁。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最后用一副对联来总结全文。学生共同创作完成,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做人莫学(),处事不效()。

七、板书设计

(恃才)(忌才)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鸡肋事件

恃才放旷改建花园门事件心忌之妒贤嫉能

才思敏捷分食酥饼事件心恶之残忍歹毒

卖弄才华杀近侍事件际愈恶之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告发曹丕事件愈恶之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教植斩吏事件际操大怒刚愎自用

无视军纪教植作答事件欲杀之阴险狡诈

目中无人厚葬杨修

八:课后反思不足

1、学生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下节课预留的预习时间不足。

语文教学案例

-----《杨修之死》

呼市二十七中

教师:张丽

另附:

18课《杨修之死》预习学案

撰稿人:张丽

做人莫学,处事不效

教学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了解《三国演义》相关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细致评价文中的曹操和杨修的人物形象。

预习过程:

一、1、作者作品

《三国演义》作者,名,字____,号,(朝代)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

2、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鸡肋.()沉吟.()庖.官()夏侯惇.()主簿.()不置褒.贬()酥()大簏.()伺()谮.害()恃.才放旷()佯()曹丕.()邺.城()麾()高阜.()绰.刀()拈.弓搭箭( )

2、翻译下列句子

1)、适庖官进鸡汤

2)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4)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5)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三、熟读课文,合作交流,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分别拟写小标题加以概括。曹操分

2、从这些故事中你了解到一个怎样的曹操?怎样的杨修?分别概括其性格。

杨修:

曹操:

补充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区别,历史上的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诗()和(),请默写出几句

(),()。

3、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四、拓展延伸

三国故事知多少

1《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三国鼎立的故事,其证券的代表分别是()()()。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和()。

3、《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绰号(),他使用的兵器是(),我们所熟知的他故事有:()()

4、《三国演义》中有一人被称为卧龙先生,他是(),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等,。我们学过他的《》,是出征前写给后主()的。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 1、英语“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曹操。 2、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

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二)、解题 1、短歌行,汉乐府曲调名,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长歌”、“短歌”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2、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文武百官,饮至半夜,忽闻乌鹊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赋诗《短歌行》。 (三)赏析诗歌: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点评: 注意(1)节拍:二二节拍 (2)标点符号(句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情感的把握。大家再一起来听听录音,好好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在这一首诗歌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歌中的一个词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教师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学生齐读后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明确:人生苦短人才难得功业未成 (本诗实质上是一首“求贤歌”) 4、诗歌中还写了贤才的忧,那作者是如何排解贤才之忧的?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藏羚羊的故事读后感

藏羚羊的故事读后感 藏羚羊的故事读后感(一) 老舍先生曾有一句话“一位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而我,想在那句话后面再添一句那就是“一位父亲也一定是一位英雄。”这句话是我读语文书上的一篇名叫《藏羚羊的故事》的感触。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一只小藏羚羊受伤了,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在科考队员耐心细致的救助下,受伤的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 读了这篇课文,老羚羊那无私的父爱令我深深的印在心里,令我对它肃然起敬。小羚羊受伤了,老羚羊十分着急,正在他万分焦急时,老羚羊听到了汽车的隆隆声。于是,他当即就作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危险的决定。它一下子向公路跑去“扑通”一下跪了下来,眼中也留下了眼泪,向人们求救。我不禁感叹:老羚羊这一举动多么危险啊,他有可能被车撞死;可能被车上的人抓起来杀死;可能被野兽咬死。可老羚羊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老羚羊也是幸运的,他碰到了一群有爱心的科考队员。科考队员把小羚羊救回了车上。读到这里,我本以为老羚羊可以没了顾虑了,可是老羚羊却因为担心小羚羊的安全,所以15天后小羚羊回来时老羚羊却消瘦了许多。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除了动物界有这么伟大的父爱,我们人类也有如此伟大的父爱。

在美国的一所学校因为地震热塌陷了成了废墟当地学生的一位父亲来到这里不停地找啊找,因为事情过去了3天,当时大多数家长都放弃了,唯有这位父亲,他坚信自己的孩子没有死去。7天后,这位父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还找到了另外17为孩子。啊,正是那伟大的父爱才使他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啊!父爱是伟大的,在我们享受父爱的同时也有珍惜他们,长大后要付出双倍的爱来回报给父母。 藏羚羊的故事读后感(二) 今天,我和妈妈看到一本书里有这样一篇故事:《藏羚羊的故事》,读完以后,让我和妈妈都深受感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老猎人有一次外出打猎,猎杀了一只向他下跪的母羚羊,回家发现羚羊肚子里有一只死了的小羚羊,受到了感动,便把羚羊和她的孩子的尸体埋了,同时埋下的还有他的枪,从此便没了踪迹。 这个老猎人也是被动物的感情感染了,他是被藏羚羊的母爱感染的。藏羚羊临死时,没有奔跑,是为了她的孩子。他还留下了自己的泪水,甚至不惜向老猎人下跪!藏区的俗语真是没错:“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可老猎人还是扣下了扳机,无情地猎杀了这条无辜的生命。终于,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妈妈叹息了一声,她为那只藏羚羊的死感到惋惜!而我,则发出一声良心的呼吁:猎人们啊,请你们放下猎枪吧!不要去伤害那些无辜的生灵了吧!它们也是通人性,也是有感情的!

杨修之死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杨修 之死》导学案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 明确文本所写事件。 学习重点: 明确文本所写事 件。 【自主学习】 ( 1 )注音写字 庖官( 佯惊( 操因疑修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⑤植然其言 ( ( 3)叙述 顺序有 :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2.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曹操态度怎样? 【展示提升】 小组成员展示。 【达标检测】 研讨与练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2、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鸡肋( 恃才放旷 ) 麾军( ) 数犯曹操之忌( 延弃弓ch e 刀( ④丕如其意 (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

3、懂得做人要谦逊自持,完善健全人格。学习重点: 1、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说说你眼中的曹操和杨修。 2.杨修才华横溢,但却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该明白些什么呢?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修死了,死在自己的恃才放旷,目中无人。死在自己的狂妄自大,干涉了别人内政。也死在曹操的嫉贤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谦受益,满招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事例,用一句话,以"杨修,你不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给死去的杨修一句忠 告吧! 4.杨修为什么会死呢?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 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 【展示提升】小组展示。 【达标检测】语段阅读: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

杨修之死说课稿和教后反思

《杨修之死》说课稿 教材位置 《杨修之死》一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斗士从明清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这些消消火,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并使我们获得审美体验和享受。学习时,熬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对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范进中举》、阅读过《水浒传》,所以,对于白话古典小说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对于经典小说,比较有兴趣。这对于学生自学有一定的好处。 说目标 学会阅读小说,探究小说主旨的方法。感悟《三国演义》的思想魅力。 方法:1、通过分析情节和细节,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重点) 2、由人物、情节探究小说主旨。(难点)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1、检测字词以及文学常识。 2、品析人物 ①、速读,梳理情节。学会概括小说的情节。

②、体会小说主旨 运用资料助读,体会小说主旨之一由杨修被杀的悲剧,可见东汉末年政治斗争的残酷。 运用情节归纳,体会小说主旨之二由杨修其人的悲剧,可见作者在于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恪守本分,低调做人,冷静谨慎处事。 3、归纳学法 体会小说主旨方法 1)、由情节、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由人物形象,体会主旨——人性的善恶。 3)、归纳故事情节,体会主旨——表现人生的智慧、哲理。 4)、归纳故事情节,结合人物,体会主旨——体现社会生活现 实。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教给学生分析小说主旨、概括小说情节的策略方法。 2、学法学生看资料,了解背景,对比阅读,扩展视野,增强思维的广度。 《杨修之死》教后反思 本次校内公开课教学,教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1、对于基础知识要充分重视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 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1、激趣法2、点评法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5)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英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来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几个视频片断,并想想这段视频中反映的是文中所记的杨修的哪几件事呢。(播放《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杨修之死”,学生回答所写事件:梦中杀人、鸡肋事件、分食一盒酥、为植答教) 二、感知内容,把握情节(10) (1)课文里还写了哪几件与他有关的事情呢?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鸡肋事件园门改阔众人分酥语破奸心告丕密谋教植斩吏为植答教操退兵班师 (2)这几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吗?(插叙)你能按时间先后顺序重新排列一下吗? 三、研读课文,品析人物(10) 1、在插叙的六件事中,杨修各是什么表现?跳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想想,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杨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读了……,我认为杨修是一个……的人。”为例说一句话。(学生自主跳读课文)

《杨修之死》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杨修之死》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杨修之死》是三国演义中的一篇文章。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杨修之死》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读后感范文 读完整篇文章,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 他还参与了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了。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了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 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了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所以,一个人聪明,学识渊博是好事,但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否则一定会惹祸上身! 《杨修之死》读书笔记600字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杨修之死》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温馨提示: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则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是学。 ------朱熹 [学习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课前预习] 动手收集: (1)搜集整理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请写在下面: (2)我最棒:我们知道课文所述故事的背景;我们还知道曹操的形象在历史上是这样的: 自主学习:

好文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要多诵读。“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1)读课文,初步疏通语句。 (2)再读课文,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读,一边思考与理解,要读、划、批、写。重点语句用“———”划下来;用“()”标出关键词并思考其含义;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 ?”在其右边划出,停下来反复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解答;遇到有前后联系的内容,用“1、2、3”等序号做标记。 (3)做笔记,一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记下来。 我们能读得一字不差: 鸡肋沉吟庖夏侯惇 主簿酥簏谮 曹丕麾绰刀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课堂学习]: 一、展示预习成果。 二、活动: 板块一: 小组之内相互质疑、解答预习时的不懂之处。 板块二:整体感知:边读边思考问题。(独立思考后抢答)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 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2、能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 3、我从文中能看出曹操具有这样的性格特点: 板块三:合作学习:再读课文,深入探讨。 1、文章的记叙顺序是怎样的?有怎样的效果? 2、杨修被杀,是谁之过? 3、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记叙文入格训练教案

让你的作文丰富、生动起来 ---记叙文入格训练 一、思维训练 说说你如何写作下面的作文 请以“永远难以忘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请你先列一个提纲(3分钟) 二、方法指导 1、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明的作者都会在故事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上下功夫。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完整生动的记叙了爸爸教育自己的几件事。 《西游记》有一百多个故事构成。 2、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 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只有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让人物鲜活起来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范进中举》中范进,胡屠户。《藤野先生》中的藤野。 3、作一番生动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人物只有经过描写才能站立起来,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记叙文写人叙事时,还需要进行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 如:《故乡》有景物描写,也有人物多方面的描写 4、插一段相关的故事。 写人的记叙文,往往只写一件事情不能全面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只有插入他以前相关的事件才能让人物更完美。 如:《杨修之死》除了写鸡肋事件这个直接原因外,还插入了另外几件事,来表现杨修的恃才放狂。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也有好多插叙。 假如让你写《感动》写妈妈接你这件事,你就可以插入以前妈妈怎样接你,怎样对待你。 5、融入一点自己的思考。 在记叙文中,把自己对事物的深刻思考融入作文,恰当的抒写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文章就会意蕴优美,富有哲理,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6、用几个恰当的修辞 修辞好比语言的外衣,使用修辞手法能使语言生动优美。 例文分析 永远难以忘记

七年级语文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语文课 陈俭志 (注:红色楷体为上完课后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 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 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 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初二读后感:谈鲁迅的医学

谈鲁迅的医学 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二读后感的谈鲁迅的医学,欢迎阅读。 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对鲁迅对医学的看发有了一些了解。 鲁迅十四岁至十六岁时,他的父亲患病,他也从此跨上了艰辛的世途。鲁迅父亲周伯宜,他并不严厉,从来不打小孩。所以父亲在鲁迅心中也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但凡是在文章中提到病,就一定会提到父亲的肺病。 在《父亲的病》中,名医陈莲河说过这样两句话“我有一种丹,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和,“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qiān)……。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中处处体现当时的中医充满着封建迷信的思想。真是庸医弄人,从这中不科学的说法和鲁迅绘声绘色的描写中,清晰地看出鲁迅从小就不信任中医。 然而后人根据鲁迅的文章得出以下结论:周伯宜生病时是甲午的冬季,于1893年冬―病不起1895年秋冬病势日加严重,直至1896年10月12日去世,终年三十七岁,他到底死于什么病?根据现代医学分析主要死于肝硬化、俗称膨胀病,中医称单腹胀。 鲁迅成年之后学的是医学,他自然明白父亲的病到底如何。而且父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鲁迅自小失去父亲,按他所了解,这与中医的治疗办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许就是他对中医误解与憎恨的来源。 鲁迅的弟弟成年后也得过与他们父亲同样的病,用西医的方法治疗很快就好了。这也进一步使鲁迅产生对西医的憎恶之情。

在鲁迅青年时期的时代社会不安定,传统文化实际上属于低谷时期(包括中医),当时多数学者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又受到外国西洋文化的冲击。那个时期受到西洋文化冲击的还有日本,但日本采取的是以传统文化为本,西洋文化为用的政策,我国发展成了放弃传统文化,采取外来文化。这更近一步促使青年鲁迅离开祖国,远渡重洋到日本那个当时既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也在西医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国家。 但鲁迅先生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是很快的,再加上他对中医的不满他与1902年1月远赴日本并在仙台医学院学习医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接受新观念,掌握先进的西医学知识。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曾说过:“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这体现出他对西医的认识和兴趣。藤野先生对他的关心也使他对西医更加热爱。 他在《藤野先生》中有写到: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可以看出鲁迅学习很好,成绩是很高的,”一直遭到一些心胸狭窄的日本人的妒忌。他也在前文先生为他圈点笔记的片段中提到“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他不努力学习都能取得令日本人眼红嫉妒的好成绩,他一定在医学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天赋的。 虽然最后那些学生收回对藤野先生给鲁迅提前透露题目的指控,但但是,这件事,却引起了鲁迅的深思。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想呢?因为中国是弱国,所以

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导学案 (9)

杨修之死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杨修之死的优秀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课文,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2、整体感知:分析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3、精读分析: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探究杨修的死因。 4、拓展延伸:从杨修之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 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志》中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 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下面我们请宋彤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其实,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就是杨修。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探索此中奥秘,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一些启迪。我们一起进入《杨修之死》。(1分钟) 二、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知一篇理情节。(10分钟) 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自主完成5分钟) 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补充)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方法的指导。 2.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内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理解文中描写短衣帮、掌柜以及多次写到“笑”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课前印发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杨修之死读后感学习(200字—600字)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600字)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下面是风林网络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600字),欢迎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风林网络读后感栏目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卖弄小聪明的人。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惹来了杀身之祸。 但这幕悲剧不是不可避免的,杨修没有认清自己,这是他身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认清自己是一个人的必修课,而这门课程远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首先要学会谦逊。如果你学会了谦逊,就会像迷路的人寻找到了方向。只有认清自己,才会获得更多的智慧,得到更多的力量,才会针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思想的创新、灵魂的升华、人格的提升。请选择谦逊,远离自以为是。这样,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丰盈! 杨修之死读后感400字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像郭嘉、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队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令,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

杨修之死导学案配答案

18* 杨修之死 谈起三国里的风云人物,我们如数家珍。特别是曹操,大家仍然记忆犹新。曹操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反映了他猜忌的性格。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那么,杨修这样一个“恃才放旷”的人,数犯曹操之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对于此,引起了你哪些思考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培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庖.官(páo)夏侯惇.(dūn)鸡肋.(lèi)主簿.(bù)恃.才放旷(shì) 分食讫.(qì)佯.装(yáng)心恶.之(wù)大簏.(lù)伺.察(sì) 谮.害(zèn)麾.军(huī)阜.(fù)绰.刀(chāo) 2.解释下列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绰刀:抓取。 适庖官进鸡汤:适,正好。 数犯曹操之忌:数,多次;忌,忌讳。 人皆不晓其意:意,意图。 丕如其言:如,遵照。 植然其言:然,认为……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要;之,代词,指曹操。 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着《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 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当我们阅读课文时,是不是有一种拿起笔来,自己创作的欲望呢,《杨修之死》能不能不让杨修死?《皇帝的新装》的结局中骗局被揭穿后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一切都期待着我们这些“大家”来创作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改写”。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明确改写的概念。 1.什么是改写? 明确:改写,就是在忠于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文体、语体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再创作”。 2.改写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有助于培养文体、语体意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原作。 3.改写有哪些常见的形式? 明确:一是可以改变文体,比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小说改写成剧本;二是可以改变语体,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把书面语改写成口语;三是还可以改变叙述方式,比如将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或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总之,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改写。 (二)怎样才能写好改写? 明确:(1)首先要深入体会原作,把握其内容、思想内涵和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认真构思,根据改写的目的,确定内容增删和结构安排。 (2)还要注意两个“一致”。一是文章风格要一致,不要各种文体、语体混杂。二是叙述方式一致,避免人称不统一和叙述上的混乱。 (3)要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 (三)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容。 请从你学过的寓言中任意选取一则,改写成一篇故事。300字左右。 2.提出要求。 (1)细心体会原作,不要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

(2)不要逐字逐句翻译,适当发挥想象,增添必要的细节。 (3)将原文附在改写的文章后面。 3.例文导航。 《夸父逐日》改写 北方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夏季虽暖但却很短,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山头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又匆匆从西边落下去了。夸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阳追回来,让它永久高悬在天空,不断地给大地光和热,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们从本族中推选出一名英雄,去追赶太阳,他的名字就叫“夸父”。 夸父被推选出来,心中十分高兴,他决心不辜负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阳赛跑,把它追回来,让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样温暖。于是他跨出大步,风驰电掣般朝西方追去,转眼就是几千几万里。他追了九天九夜,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一轮又红又大的火球就展现在夸父的眼前,他是多么地激动、多么地兴奋,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双巨臂,把太阳捉住,带回去。可是他已经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口渴难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里的水。两条河的水顷刻间就喝干了,但还是没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渴太累了,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就是“夸父山”。他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有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坚强勇敢、不畏牺牲的精神感动了,惩罚了太阳。从此,夸父的部落风调雨顺,万物兴盛,他的后代在那里生活得非常幸福。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老师点评】 此文的改写,发挥了联想和想象,补充了若干细节,丰富了故事内容。文采飞扬,笔下生花,把夸父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4.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一)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二) 杨修该不该死,不去辩论。他的才能,绝对在常人之上--能轻易掀开曹操心思的外纱,可谓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旷的杨修,带着些傲气,不知道尊重别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几次,让曹操恨再爱上;应该说,他不识时务。 这个我正面对的社会,体现给我并让我在其中生活的社会,让我不得不累了自己,有时失去了真实--除非脱离社会。不过,社会是这个社会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梦想是我自己的。虽然完全实现自己的梦想很艰难,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时需要伪装,必须伪装,那不要紧,因为那只是外套,因为那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真正的梦想。当有一个梦想成真,便将外套换得更薄。 有两种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种是大智的人,他们看透了一切,看开了一切,变得无拘无束;另一类是大于的人,他们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变得无拘无束。这两种人获得真实,充实,无论成为那种,都很不错。如果被注定活在他们中间的部分,就蔑视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杨修属于夹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个和了自己的胃口,不看干净。 杨修之死读后感200字(三) 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卖弄小聪明的人。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1)

18 杨修之死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深谋远虑。《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又有虚构,不受史实限制。要注意研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课上仔细阅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抓住“死”字来深入探究文章: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重点探究杨修的死因,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人物形象,以拟写碑文的方法总结人物性格。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突破方法:曹操杀杨修,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史籍中并无杨修以“造言惑众”获罪的记载;曹操被魏延射落门牙一事,更是子虚乌有。引导学生把小说与史书记载进行对比,探究虚构情节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问题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中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补充《三国志》等史书中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认真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杨修之死导学案

《杨修之死》导学案试用稿(曾传华编制) 【学习目标】1、掌握故事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学习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3、分析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 难点:分析杨修的死因。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2.有关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3.曹操立太子的经过 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为什么会拖了这么久呢?《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里如下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每进见难问,〔植〕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菑侯。太祖(曹操)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从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曹丕、曹植的嗣位之争何等激烈。 4.补充注释 〔马超〕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 〔夏侯惇〕曹操手下很受信任的一员大将。夏侯,复姓。 〔朝(zhāo)歌长吴质〕朝歌,汉代所置的县分,故地在今河南境内;长,县的行政长官。汉代制度,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为“令”;万户以下的小县,长官称“长”。吴质,曹丕的亲信。 〔世子〕王侯爵位的继承人。 〔答教〕为应对尊长的提问而于事前拟好的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