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的境界 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 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 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 教案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第五册)

执教:毛荣富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

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

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

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

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

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

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

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

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

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

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

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

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

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

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

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

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

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

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

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

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

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

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

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

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

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

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

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

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

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

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

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

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

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

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

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

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

‘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

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

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

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

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

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

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

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

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

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

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课文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请问其中的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否存在交叉的情况?这样的划分是否完全科学?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有功利的意义”与“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这两者恐怕并不像不相容的“水”与“火”一样,而往往是相融的。而且,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做事比他故意为社会做有道德意义的好事对社会贡献更大。”应当如何来理解这些问题?

提示:

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课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1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掌握文章对比、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和反问的修辞。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理解,树立环保意识。 3 .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水平。 设计说明: 本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理解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点实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在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的语言载体上作了论述,极富意韵和文学色彩。本设计旨在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以此来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提升理解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水平。 课前准备: 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相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课前搜集我国人民抗击洪水、抗击雪灾的图片。激情导入: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大漠孤烟,青山绿水。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逐步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面前我们理应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今天学习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用课件展示下列词语:学生读准字音并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 混淆咫尺狼藉相形见绌硕大狂妄精巧绝伦深邃 三、整体感知: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敬畏”。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是充分理解自然的伟大,理解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有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体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四、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敬畏自然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通过诵读感知文章,抓住关键句、品读其中的哲理,理解作者的观点“敬畏自然”的内涵。 3、学习作者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运用其强调语气的作用。 4、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增进对自然的认识,理解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抓住关键句,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观点 2、理解分析课文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学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1、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楼兰古城的繁荣与消逝。探讨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引入课文。 【补充资料】: 楼兰,俗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与敦煌邻接,扼丝绸之路要冲。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然而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信大家对上学期学过的《三峡》一篇古文并不陌生,《三峡》一文就选自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古西域楼兰国的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有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我们下篇课文的内容就是跟罗布泊有关,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下去看看。 提起楼兰古城的繁荣到消逝,我们不得不发自内心的感叹大自然神奇的力量。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早在遥远的古代,我们便已经与自然母亲渐行渐远。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自然带来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地球上出现的生态问题也越来越多。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或许,学过这篇文章,我们能有所体会。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说明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单位: 作者: 联系方式: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根据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设计理念: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容,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中职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等等。 设计理念: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卫校的学生。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由于他们

是医学专业,毕业后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一直把本文作为卫校学生的重点授课篇目之一。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设计理念: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以下三种教法。 (1)讲授结合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就要重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二)学法 (1)掌握质疑思辨法。 (2)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对于中职生来讲,学法的指导以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设计了以上三种学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

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教案

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平时课前3分钟做什么呢? 生:介绍古诗。 师:怎么个介绍方法呢? 生:按照学号进行。 师:那今天该谁了? 生:**** (对不起,由于当时笔者没集中精力,没听清楚该学生的名字) 师:谁是****? (该学生起立) 师:平时你们下面介绍呢还是在讲台上介绍? 生:在讲台上。 被叫起的学生:老师,由于今天是在这儿上课,所以我没准备 师:(微笑)那怎么办呢? 师:(征求全班学生意见)让他非干不可?找人代替?还是不干了? (本人深深被魏老师上课的民主折服) 被叫起的学生:找人代替 (其它学生也小声回答:找人代替) 师:那找谁?

生:语文科代表! 师:谁是语文科代表? (语文科代表起立) 师:好吧,开始。 (语文科代表上台开始介绍古诗《春晓》,包括:作者、朝代、逐句抽学生回答含义、结束时全班诵读全诗)师:说得很好,上课! (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没有坐下) 师:我在我们班上课时,一般要要求他们进行口头作文,我们今天可不可做? (学生没有回答) 师:举手表决吧! (一半以上的学生举手) 师: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了,说明可以通过。那我们 今天说什么呢?(停顿一下)说“我的一天”吧!既然是我的一天,那么一定要说整天所做的事情,我的一天是 哪天呢?2020年3月28日!今年你们多大了? (有学生回答13岁、有学生会大14岁!) 师:算算看,中学还有2年,高中3年,大学4年吧,特殊专业可能更长一点,有的同学可能还会继续深造, 读完硕士研究生还需几年,到了2020年的今天大家参加工作了吧?

生:是。 师:好吧!到了那时,我们已经过上小康生活了,你们愿做什么就说什么,随便说说,别管别人,七嘴八舌地说。预备,开始! (学生开始口头作文,师到几个学生旁边询问他们说的什么。大略3分钟后,学生口头作文结束)师:看来同学们一天的工作干得够快的! (全场爆出一阵笑声) 师:同学们都说得不错,有的当医生了,有的做警察了。好吧,我们开始上课!(生坐下) 师:教材发了没有? 生:发了。 师:(埋怨)我曾告诉你们老师课前不发教材,今天才发教材给你们,没想到他已经发了。那么你们预习了没有? 生:没有 师:为什么? 齐答:不知道上哪一课。 师:能猜到老师今天上哪一课吗?为什么能猜到? 生:《阿Q正传》,因为此文篇幅较长,占全书的比例大。 生:《蜀道难》,因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

精品文档 (180)11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敬畏自然》一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整体把握课文时应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具体研读课文时力图通过情景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教学实施】 一、创设槽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 (一)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播放轻音乐)。 (二)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神州六号发射场景…… (三)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非典,禽流感……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给以评价: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阅读本文后,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整体感知,台作探究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与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如: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2,反复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个语段或句子点明了此观点?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点明观点的部分是最后一段。 (2)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

班会教案-生命教育之珍爱生命敬畏自然 (1)

生命教育之珍爱生命,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金陵外国语学校德育处 教学理念: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及其它生命的漠视日益加重,已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生命教育首先必须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珍爱生命。另一方面,是对大自然中其它存在生命的尊重,敬畏自然。本节课主要抓住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活动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该年纪学生心理方面较为成熟,有自己的价值观,但依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逻辑思维能力强;即将面临高强度、高压力的高考,心理承受能力面临考验;同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命的起源到死亡有认识。 教学目标: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及自然界中其它一切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树立“敬畏自然”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生存技能、生命价值、死亡教育。由于此次教学设计只针对一节课,因此我主要选择生命教育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生命价值进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以及敬畏自然的观点。由于学生习惯于认为人是自然的核心,而忽视了自然的主宰地位,因此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敬畏自然”的理念。 突出重点:通过交流、展示、回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生命价值。 攻破难点:通过视频及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思考中获得感受。 教学过程: 课堂程序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及目标 课前准备让同学们收集自己成长过程的照 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4 个人一组)获得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素材 引出本节活动课的主题——生命价值(2分钟)由所学的生物知识“胚胎的产生” 引出生命的来之不易及其独特 性。(蛋白质的多样性、受精过程 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 体会生命的可贵,以及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导读:本文是关于人生的境界..,希望能帮助到您! 邓浩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

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分析以及教学设想):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人生的境界》,它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这单元学习的是哲学论文和随笔,本文属于哲学论文,学术味较重,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而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 基于此,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采取的原则是深文浅教,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处理上,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安排1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质疑思辨。要做到质疑思辨,就要注意融会贯通和联系实例。哲学论文中难点较多,需要质疑

是自然的,但是质疑解难不能只是停留在弄懂文本意义,更重要的质疑是根据事实,想想是不是真有道理,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收获、发现。 例如《人生的境界》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这几种境界来对照自己,也可以想想自己周围的人,想想他们的生活目的,想想他们的行为动机,就不难理解何为自然境界,何为功利境界,何为道德境界,何为天地境界。学生在文学作品中也接触了不少人物,想想他们是哪一种人生境界,就会觉得很有趣味,就会觉得通过对人生境界的划分与概括,有助于把握人物的灵魂。有的人物,其言行确是为功利所支配;有的人物,其言行确是为道德所支配。这样学生会感到阅读哲学论文大有好处,无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就感觉透彻一点了。多联系实例,学生对哲学概念的内涵就会领会得越来越深刻。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思路,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的内涵。 2.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并深入探究文中含蕴丰富的语句的含义。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教学重点为: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组元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从总体上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一种新的理念。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开充分的讨论,使学生能放眼世界,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②、理解人“敬畏自然”的原因。 ③、课文蕴涵比较丰富,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④、本文题材特点,了解对比、反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②、自主学习法、快乐学习法、对比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开充分的讨论。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把握课文蕴涵丰富、深刻的意义。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方法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2、启发引导组织归纳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思想:这是一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议论较盛,涉笔宏大,文句流畅,能引导学生对天地自然产生玄思。这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也是8年级学生学习这个文本所要面临的挑战。所以,如何把这篇议论性很强兼有学理性的文章,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就是教师所要致力追求的。所以,我用多媒体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导入,在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与再认识,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并促使他们能够正确支配自己的行动与实践。采用了“实话实说”合作、探究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语言与思辩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体验和反思中,用口号和标语的形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后,在布置作业中,学生能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3分钟)

11敬畏自然教案

新乐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学科总第课

点拨: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2、合作研讨,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 ⑴、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含义: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米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⑵、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含义: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含义: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⑷、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着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女口: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 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 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敬畏自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树立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速读文章两遍,把握文意。 ②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①可以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②也可以用大自然受损的图片资料导入。 ③也可以用类似“罗布泊消失”的自然现象导入。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敬畏自然 目标: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2.感知内容 ⑴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同位相互交流识记,如: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⑵反复阅读文章两遍,初读可以自提问题,再读可以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评价。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 一、重点段落研读: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竟不知道;竟没想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1、这一段有两个比喻句,先找出来,再说出它们的含义: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天真幼稚的孩童 像一株小草 自然的智慧是大海―――对比―――人类的智慧是水滴 含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极其渺小的。 小结:这里作家给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2、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征服自然”的蠢事? 1、围湖造田 2、毁林开荒 3、开山造田 4、移山添海 5、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6、超采水资源 7、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的行为 二、思考

思考1:人类为什么应该敬畏自然?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2、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3、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思考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之所以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文学鉴赏 1、文体―――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 ①、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论证。 ②、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写法探究

【语文8年级下】教案:11 敬畏自然 教案2

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树立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速读文章两遍,把握文意。 ②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①可以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②也可以用大自然受损的图片资料导入。 ③也可以用类似“罗布泊消失”的自然现象导入。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敬畏自然

目标: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2.感知内容 ⑴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同位相互交流识记,如: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⑵反复阅读文章两遍,初读可以自提问题,再读可以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评价。 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进行课堂交流。交流之中,学生可以互评,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而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如: 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⑶课堂交流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目标。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语文里,我们邂逅大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人生的境界。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哪4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 3.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四种人生境界做注释,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觉解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阅读第7,8段,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哲学,觉解到他的行动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达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班会教案

《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 结合环保主题我们开展了“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主题班会,通过赞环境、忧环境、护环境等形式,使同学们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并激发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绿化,宣传环保活动,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二、活动方法: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活动与表演相结合,在自由、轻松地氛围中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发出倡议,保护环境。 三、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讲话:同学们,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美丽家园,创建一个文明、洁净的环境,保护地球,爱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今天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同学们,地球上的资源为了生存很着急,那么我们人类更应该关注环保问题。 (二)情景表演《地球妈妈笑了》,从中感受一些比较突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我班环保小卫士所了解的情况吧。 学生1:一些工厂的大烟囱向天空喷吐着浓烟。 学生2:焚烧垃圾产生的废气、汽车废气不断排放,黑烟弥漫。主持人:所幸的是“爱护人类的家园”已成为全球人

民的共同呼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同学们,你知道“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哪一天?为了保护环境许多同学纷纷投入到了抢救地球的活动。 (三)请同学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说说保护环境的事例吧。 主持人小结:正因为人们能自觉投身于保护环境的伟大事业中去,所以我们才能生活在天长蓝,水长碧,山长青的优美环境中。劳动最光荣,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美化我们的环境。 (四)、实践活动 为了让天空明净,让地球妈妈青春常在,请同学们为环境保护献一计。讨论: 学生1:小学应增设环保教育课。 学生2:我建议给县长写一封信,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建议。主持人:同学们的建议很好,但是爱护地球母亲,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请大家谈谈准备怎么做? 学生1:我要多看有关环保知识的书,用知识武装头脑。学生2:劳动最光荣,我要用勤劳的双手美化我们的环境。在今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一定会说得到,做得到,是不是?(五)环保知识问答,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 (六)“环保小卫士”宣誓。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可以为环保做很多事情,我希望全体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觉解。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自觉。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四、整体感知 (一)自然境界 首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境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生七嘴八舌)。 明确: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板书:蒙昧。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