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灯光照明复习

电视灯光照明复习

电视灯光照明复习
电视灯光照明复习

电视灯光照明复习

1、电视照明的任务

一、在前期摄录技术上满足其对照度的基本要求

二、用光线完成画面的艺术造型

三、突出强调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

四、再现环境气氛与强调时间概念

五、戏剧表现的需要

六、视觉语言修辞的需要

2、电视照明的基本特点

一、电视照明的时限性: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照明的设计、布光等

@

二、电视照明的可塑性:在不同的场景中完成各种环境的交代、气氛的展现和人物的塑造

三、电视照明的纪实性:电视照明追求自然光线效果

四、电视照明的体现性:对剧情、主题、情节、思想的外在形式的体现

3、电视照明与电影照明的异同

同:表现手法上相似、相同。

异:一、亮度比和光比的要求不同

材料不同,对宽容度、亮度比的要求也就不一样。电视最大亮度比只能达到30:1,其光比控制限定在2:1或不超过3:1,从而获得最佳画面效果和被摄体暗亮部的层次,而电影的亮度比可达到100:1,光比控制可达到7:1。因此在照明中量光、测光、布光也就有根本上的不同。

二、多机连续拍摄和单机分别拍摄在布光要求上的不同

多台摄像机要从不同角度上同时拍摄,因此照明的设计要考虑到摄像对任何角度拍摄时都能适用。但是灯光却不能照顾到各个角度,因为照明位置总是以上一个摄像机位决定的,所以在质量上要有所妥协。

三、多种体裁照明与单一体裁照明的不同

电视照明包括电视剧照明、演播室照明、电视专题片照明、电视新闻片照明等,在灯光配备上与电影照明区别较大。

四、实景照明与棚内照明的不同

电影是棚内照明,而电视更多的是实景照明,实景照明投资少,光效自然而真实,制作周期短,效果自然逊于棚内照量的灯光,灯具要求灵活性强、发光强度高、体积小。

电视照明,但追求电视节目制作的真实性。

五、素养与适应性的要求不同

电视照明人员属于可塑性人才,要适应多样的环境照明,更多情况下是人去“创造”、适应环境。在实际照明工作中,不但要熟练掌握电视艺术片照明,还应

熟练掌握专题片照明和新闻片照明。大场面应具有“调度”众多灯具的能力,新闻片、专题片小场面要做到一灯多用,在保证纪实性与时效性的同时,尽量保证照明效果。

4、光线的性质与方向

性质:

1、硬光:晴天的太阳光、以及聚光灯、泛光灯等直射人工光,都是硬光源。硬光源发出的光照充足,方向性强,使被摄体上反光与耀斑强烈,产生边缘轮廓清晰的阴影,形成高反差的影调。硬质光源对物体造型和立体效果的塑造力强。当反差过于强烈的时候,会超出电视对亮暗比的宽容度,抹淡被摄体细节,质感表现欠细腻,减少层次。

2、软光:受云雾遮挡的日光,各种环境下的漫反射光,直射光源前加上柔光器形成的光,都是属于软光,也可以称之为散射光。软光照射的面积大,柔和均匀,没有明显的方向性,物体产生微弱的阴影,或者根本没有阴影,反差也很小,能使物体产生平滑连续的表面,明暗部的质感都得到表现,色调层次丰富。

`

方向:

1、顺光:当我们面对被摄体拍摄时,从摄像机方向照射到被摄体上的光线称为顺光,又称“正面光”。

2、侧光:前侧光(45度侧面光)被摄体产生丰富的影调层次,对被摄体的立体感、轮廓形态和表面质感表现得比较好。正侧光(90度侧面光)被摄体明暗对比强烈,产生的照明效果具有戏剧性。

3、侧逆光:指从摄像机前方,被摄体背后一侧照射的光线。在这种光线照明之下,被摄体受光面积很小,绝大部分都处于阴影中,形成局部轮廓光照明,这对表现景物的轮廓特征和物体与背景的区别很有效,是形成剪影效果的理想光线。

4、逆光:指从摄像机正前方,被摄体正后方照射的光线。在逆光照明下,被摄体只有边缘部分亮形成轮廓光效果,这对表现景物的轮廓特征及把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区别开来极为有效。

5、光比以及应用{重点}

光比定义:主辅光光位、亮度、人物面部的受光面有一个亮度变化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光比,或者说,两只用来照明某一被摄对象的灯光,就其产生的总效应来说,它们之间的强度差。

(通常,形成光比的两种光线,就是补光和主光)

过高——有耀眼光斑过低——有黑色拖尾现象

{注:光比的意义和任务相同,同时,大光比和小光比的运用自己领会。}

6、…

7、照度及平方反比定律

照度:物体表面受照射后每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通量。

1、照度大小与光源发光强度成正比,在距离不变时,光源越强照度越大。

2、物体表面照度大小与光线投射方向有关,越垂直强度越大。

3、在点状光源条件下,物体表面照度的大小与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

依平方反比定律。

照度定律:照度=发光强度/距离(M)2

照度的平方反比定律只适用于人造点光源。

根据平方反比定律:如果把灯放远2倍距离,则光强度只有原来的1/4;如果将灯移近到一半距离,则光比原来亮4倍。

8、发光强度

光源在某一特定方向单位立体角(每球面度)辐射的光通量的多少,也就是说光源向空间某一方向辐射的光通密度,是光功率的空间密度。通俗地说,就是指光源发出的光的强弱程度。一个40W白炽灯泡的光强35CD。

9、%

10、IRE

IRE是一个在视频测量中的单位,亮度电平

1)IRE等级CCD摄影机的视频输出最大振幅一般设置在100IRE或者700毫伏,一个100IRE的视频表示可以完全驱动一个监视器表现最好亮度和对比度的优质影像,只有50IRE的视频表示只有一半的对比度,30IRE或者210毫伏表示只有原始振幅的30%,通常30IRE是最低的表现可用影像的数值

2)反射比目标的反射比和背景能彻底改变测量的结果,一个有100%反射率的目标平面上能产生比只有1%反射率的目标高出100倍的光线。

11、摄像机灰度片、色温片的设置

灰度片的设置:

Clear:在阴天或者阴影下用

1/8nd :在清晨或者阳光不强烈的下午用

1/16nd:在上午活下午阳光下用

1/64nd:在雪天等高亮光环境下用

色温片(日光、灯光)的设置:(标准的日光色温为5400K,灯光色温为3200K) 3200K---偏红偏黄的光照环境用这个。

5600K---正常日光或者室内日光灯环境(和3200比这种光偏蓝)。

5600K+灰片---晴天日光比较强的时候使用。

一般除上面3档外还有一档,有可能是星光效果。

12、电视照明光线的特点快、准、稳、匀

13、摄像机的测光方式:平均测光(点测、偏重点、区域测光)

平均测光,就是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亮度值,以其结果作为曝光的计算基础。中央平均测光主要是考虑到一般摄影者习惯将拍摄主体也就是需要准确曝光的东西放在取景器的中间,所以这部分拍摄内容是最重要的。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官元件会将相机的整体测光值有机的分开,中央部分的测光数据占据绝大部分比例,而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作为小部分比例起到测光的辅助作用。经过相机的处理器对这两格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得到拍摄的相机测光数据。

14、摄像机与人眼的区别

*

一、摄像机的亮度适应范围比人眼窄得多

二、人眼有立体视觉,而摄像机无立体视觉,但视域较宽广

三、人眼具有视觉守恒特性,摄像机对色温变化敏感

15、色后像现象

是人眼色彩适应的一个特征。当人眼观察某一有色物体时,令其将视线由被观察的有色物体表面离开,人眼会不可避免地在一个短时间内把这一个物体的补色“残像”保留。

16、色觉守恒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线照明条件下,人眼不会由于不同的光线照明条件而改变对这一物体的原有色彩的印象和记忆。也可以说,照明条件发生了变化,但人眼却未察觉到物体表面的色彩出现了差异。

17、反光板的基本类型(单向反色双向)

柔和反光式反光板,光源性质属于散射光,照明效果平涂柔和,无明显光线投影,物体表面层次再现细腻,光线散射照明的面积较大,人们称柔和反光式反光板的光是软质光;单向反射式反光板,光源性质属于硬质光,由于使用的反光材料不同,使它对接受的光线大部分能反射出去,如同平静的湖面产生的单向反射光一样,这种反光板照明投射的距离远,被照明的物体表面有明显的投影。

18、光线轴线的运用

1、时间的选择

1)不可替代:一天中时间变化最快且十分不稳定的时间是日出前、日落后和太阳初升、太阳欲落的时候。

2)可替代:上午各时段,下午各时段,以及太阳初升前以及太阳落下后。

2、补拍与错位

第一,时间的对应;

第二,光线方向的统一;

第三,入射角的大小一致;

第四,反差与亮度的协调;

第五,受光面与阴影面比例的把握。

3、越轴与合理越轴

~

越轴即人为背离轴线规律,造成视觉上的不适和方向上的相反变化,以及光线方向的“摆动”。

合理越轴是使画面中镜头、光线方向、角度在轴线两侧的来回变化尽量变为合理,在跳跃幅度较大的两个镜头中间加入一个中性即过渡镜头加以缓和。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场景由封闭式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结构;

2)增加镜头的视点,开拓观众的视野;

3)追求全方位立体的现场表达方式;

4)场面调度更富连续性,能形成流畅的视觉语言;

5)多角度不同照明状态下展示被摄体,具有“全描”效果。

19、色温平衡

一、色温平衡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指光源色温与摄像机要求的色温相一致;

?

二是在同一场景中,要保证所有光源色温一致性。

三是日光下被摄体亮部的日光色温与暗部的灯光辅助光色温一致。

二、平衡色温的方式:

1(1)将光源色温调整到摄像机色片的标准上,也可以将摄像机色片调整至现场光源色温的标准上。(2)在现场使用光源色温调整白平衡。

2(1)灯光前加升色温的蓝色滤色片,简单易行,但灯光损失大;

(2)在自然光入口处加用降色温的橙红滤色片,人为降5400k到3200k左右,但适合较小场景。

3给辅助光线的光源提供标准升色温蓝滤色片。一般每套电瓶灯都有标准升色温蓝滤色片。

20、色彩的基本特征:(色别、饱和度、明度)

色别:(色相、色调)是彩色彼此相互区别的特性,说明色光种类。或者彩色与消色之间的区别。

在艺术创作中,人们常将色分为两大类,即暖色调和冷色调。所以,色别也称为色调。

~

明度:(亮度、明暗度)同一色别由于光线照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明暗程度。即色别的相对亮度。

运用: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色彩的明度控制与变化是依据主题内容的要求变化而变化的。例:以抒情写意的喜庆吉祥、轻松愉快为主的题材,色彩的明度宜大;以庄严肃穆、凝重深沉为主的题材,色彩的明度宜小。

饱和度有时也称为色纯度。是指颜色的鲜艳程度。也可以指某种色别的颜色

与相同明度的消色差别的程度。

如果一种色别颜色中所含彩色成分多、消色成分少,该色别色彩就饱和;反之,如果所含彩色成分少而消色成分多,色彩就不饱和。

21、光线影调(高调、中调、低调)(118—122页136页)

平调照明可以使画面取得高雅、明净、单纯的效果,使人物黑色的头发、眼睛、鼻孔、嘴角引人注目,得到强调。

高调画面一般以浅色影调为主要基调。其中最富表现力的是深灰色调,深灰调子越小,画面调子就越高。具备深色调与大面积亮色调的对比的画面,才能称为高调画面。

1)反映的人物,要符合其职业、年龄、性别特征。如拍摄医务、科研人员、妇女、儿童等,衣服为浅色。

2)背景光一般要求超过人脸的照度一倍左右,以白的背景突出形体的轮廓线。

3)画面要求简洁、清晰、明朗、干净,背景光要求柔、匀、细。

4)^

5)曝光要稍加一点。

轮廓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1)轮廓光照明常常产生低调照明效果,能给人以庄重、肃穆、黄昏、安适、忧愁、悲怆之感,还会有神秘感。

2)低调画面大体有两种:软低调与硬低调

拍摄低调画面应注意:

1)人物衣服的色调应以灰色、深灰色为佳,在画面中体现层次。

2)低调画面拍摄要同被摄人物的职业、性格、情绪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

3)低调摄影要注意曝光问题。

4)低调摄影常选择聚光灯作为勾画人物轮廓线条的主要光源,其他部分的暗部层次常选用散光灯具。

平光高调法、对比低调法(136页)

22、、

23、三点式布光(概念题)

运用主光、辅光、轮廓光三种基本光线进行照明布光,能把三维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纵深感的基本造型呈现在二维的电视屏幕上,这种布光方法叫三点式布光。三点布光法是保证人物基本造型的程式化照明方法。

主光强,辅光就弱;主光左,辅光就右;主光高,辅光就低,才能有效地消除主光造成的阴影,创造细腻、丰富的中间层次和质感。

轮廓光的布置可以根据主光和辅光的位置决定其高低和正侧。当轮廓光作为隔离光和美化管时,也可以不考虑主光和辅光的位置关系。

24、人工光线的成份

主光

主光是用来描绘被摄体的外貌和形态的主要光线。

作用和特点:组成造型结构,揭示场景的外貌及特点,描绘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主要姿态、线条,交代画面内空间关系,构成一定的反差和明暗配置。

主光布光要注意:

1、光线的投射方向要有依据;

2、—

3、有利于渲染和塑造气氛、形象;

4、实现画面中影调、色调的合理配置;

5、同镜头构成一定的角度;

6、突出重点场景和重点人物。

辅助光

用来帮助主光造型,弥补主光在表现上的不足,平衡亮度的光线。

轮廓光

轮廓光是来自被摄体后方或侧后方的一种光线,如同正常照明中的逆光照明一样。

1、强调空间深度,交代远近物体的层次关系。电视屏幕是画平面,轮廓光

能突破画平面的限制,加强人的视觉纵向空间的感受能力。

2、人为区别被摄体与环境、背景的关系。轮廓光具有很强的造型效果,它

能有效地突出被摄体的形态和线条,区别被摄体、被摄体与环境背景的关系。

3、;

4、形成被摄体与被摄体相互间的地位感。

5、表达浓郁的现场气氛。

6、交代和反映透明、半透明物体的属性。

轮廓光——装饰光,在被摄体四周形成一条亮边,装饰性地把被摄体“镶嵌”到一个光环之中。

人物为主的轮廓用光应注意:

1、轮廓光不宜过亮

2、轮廓光的入射角不宜过大

3、轮廓光的位置要准确

背景光

1、突出主体,为主体寻找一个较佳的背景和环境。

2、营造各种环境气氛和光线效果,说明某种特定的时间地点等,对主体的表现起烘托作用。

3、丰富画面的影调对比,决定画面的基调。

4、利用背景光线的微妙变化,体现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

装饰光

1、弥补前几种光线照明上的不足,有目的地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细节的修正。

2、达到画面整体照明的平衡。

3、化妆。

4、消除不真实的、多余的灯光投影。

25、主光的布光形式辅助光的运用

主光的布光形式:

/

一、常用主光照明

光源一般在被摄对象左或右的前侧45左右的位置上。

二、宽光照明

光源一般在被摄对象的侧前方60左右的位置上,同正常主光照明相比较,宽光照明使被摄对象表面被照射的面积增大,阴影部分相对减少。

三、面光照明

光源在被摄对象前方稍侧方向的75左右位置上,不足之处同宽光照明一样,不适合地表现立体形状、场景和人物的质感。

四、窄光照明

光源在被摄对象侧方15左右的位置上,接近于室外自然光的侧光照明。能够表现立体感和物体表面质感。

辅助光的运用:

用来帮助主光造型,弥补主光在表现上的不足,平衡亮度的光线。

#

辅助光分为两种:阴辅助光和阳辅助光。

阴辅灯一般配置在拍摄点的镜头左右位置上,用来补充主光照明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其位置不能过高或过低,略高于或平行于人物头部均可。不能偏离拍摄点的镜头过远。

阳辅灯是在脸部阴阳光调之间起逐步过渡的作用和接茬作用。能柔化主光灯在人物脸部投下的生硬投影,模糊光影的亮暗分界线,体现和增强主光造型的立体感作用。

辅助光的运用效果:

1调整画面影调,决定画面反差;

2帮助主光造型,塑造和描绘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表达其全部特征;

3帮助揭示和表现被摄对象的质感。

辅助光的运用原则:

1光亮度绝对不能强于主光;

2不能产生光线投影,或说有光不能有影;

3不能干扰主光正常的光线效果;

4在保持主光投射的阴影特征前提下,尽量再现阴影部位的层次和质感。

26、滤色片的双片原理(从滤色片章看)

当黄色和品红色两块滤色片相叠加放在灯上时,它们分别从白光中减去了蓝色光和绿色光,最后只有红光通过,获得红光。

27、如何处理照明与空间透视

一、光线入射角的选择

1)光线入射角,即光源与被摄对象两点之间形成的直线和地平线的夹角。

2)太阳接近于地平线,入射角度小,太阳逐渐升高,光线入射角逐渐变大。

一天中光线入射角变化很大,要想获得理想的空间透视效果,一般选择较小的光线入射角度,如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刻的光线或接近于这个时刻的光线。

二、光线方向的确定

所谓光线方向,指光源在不同的位置上照明被摄对象。光线方向的确定,在实际的拍摄中,常分为3种形式,即顺光、侧光、逆光。

三、光线明暗比例的控制

光线明暗比例的控制,主要指镜头视角之内的景物通过光线有目的地照明,形成一定的明暗比例配置,从而有效地通过影调对比,来达到强调空间透视的目的。

近处景物对比要强一些,远处对比随着距离不同而逐渐减弱。

四、色调冷暖的配置

色调冷暖的配置,指经过处理而展现在画面中的色彩关系给人视觉上的一种色感现象。

28、如何避免顶光照明的不足

1、外景拍摄时选择多层重复景物,强调层次关系

利用景物的多层、重复排列,形成透视线条,利用顶光照明和俯角度拍摄,让物体明亮的顶面同后面物体垂直面的暗部相重叠,形成明显的轮廓光条。

强化了空间透视效果。

2、避免骷髅状,以人脸暗部或亮部曝光

使人物脸部主要部位置于明亮或阴影部位,人为打破脸部不正常的顶光照明状况,同时

测光,按其主要部位脸部定光。如果调整后脸部处于阴影部位,顶光照明就有高逆光效果,反而可有效地勾画被摄体的轮廓线条。

3、人为改变顶光投射状态

人为遮挡方法:

一是大面积遮挡光线,如利用遮光方法弥补其不足。用白布把拍摄现场遮挡起来,变直射光的顶光照明为散射光照明,使整个场景变得亮度均

匀,反差柔和。

二是局部遮挡光线,如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可在人物上方用遮挡物遮挡光线,也可利用人物自身的装饰挡住顶光光线,使脸部置于阴暗部分,按阴影部分进行曝光。

4、加用辅助光

可加用补助光照明,缩小被摄体亮暗部分的差距,减弱顶光照明造成的骷髅状效果。

29、光位图

30、人工光线交叉脖影的修正、面额、颧骨太明显的修正

>

人工光线交叉脖影的修正,一是:副光灯位要正,尽量离摄像机近一点;

二是:把副光灯放低一些,让副光灯影不要投在任务肩上。

面额、颧骨的修正,因灯位太高太侧,应把灯放低些,副光灯要加强亮度,或者再用专门的小型柔光灯从正面低处去补一些光。

31、外景自然照明光

外景自然光照明是指在室外拍摄电视片的一些场景时,主要依靠太阳的直接和间接照明,有时也需要一些人工光对场景和人物进行局部修正和光线调整。外景自然光照明的特点

一、自然光照明的规律变化

1光线的入射角和景物的光影变化

光线入射角由平行照射逐渐变大,当达到垂直于地面照射后,光线入射角逐渐变小,变成在景物或物体的另一侧平行照射,物体的投影由长变短、由短变长。

2光线的色温的变化

入射角小时或平行照射时,长波光增多,色温偏低;入射角逐渐变大时,色温随之升高;入射角转而变小,色温随之降低。

3照明强度的变化

入射角小时或平行照射时,照明强度弱,随着入射角变大,照明强度增强,入射角转而变小,照明强度随之降低。

4相关变化

物体的投影:长——短——长,光线的反差:小——大——小

光线的亮度:低——高——低。

二、在光影变化中寻找最佳创作效果——光影效果的短暂性

时间是“流动”的,光也在时刻变化,适合要求的照明时间在每一天中,可能只有一瞬间,这种强烈的时间性照明给创作者们很大的限制。

三、面上照明的利弊

1、特点:点面、远近的照明亮度基本一致面积大、范围广、照度高

2、利:较全面地反映场景以及物体的特征、外貌,同时能够满足摄录技术对光线亮度的要求。

弊:一视同仁,不能重点突出主要场景以及主要对象。

32、一天当中光线的特点

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刻(0到15度和15到0度):

1、照明条件不稳定

2、时间短促光线变化大

3、明暗对比明显亮暗间距大

4、地面被照明物

体投影长5、光线偏暖色温低6、近浓远淡透视层次明显

正常照明时刻(15到60和60 到15):

1、光线稳定

2、持续时间长

3、光线充足

4、明暗反差正常

5、层次丰富

6、表达物体特色

顶光照明时刻(60到90和90到60)

反差较大,受光部分和阴暗部分的层次与质感不能得到正确表现。有时由于摄录像设备宽容度小,纳光限度狭窄,还会造成失真和变形。

顶光照明对于人物的面部造型以及形态起歪曲丑化作用,使人物的头发、额头、眼眶、鼻尖、下腭等部位接受照明,而脸部其他部位有明暗极大的投影,成骷髅状。

33、火光、水纹光效果光的营造

1、火光:篝火、炉火、灶台火

明确所要模拟的是哪一种火光效果;确定灯位角度,主要灯光的投射方向要同火光照明方向一致;灯光前加淡橙色红色滤色纸;将其光线投射在反光板上;反光板上下匀速波动,造成火光映照效果。

其他方法:采用转盘光并借助灯光前被电扇吹动或人为抖动的布条帘;

有时灶台火光和炉火光照明面积小,要用人为遮挡反光板的反射

光线或使用灯光遮扉限制灯光本身的光线投射。

2、水纹光:

(1)被摄体要避开太阳直射光照明,最好处于树阴等处,这样才能较明显地体现水纹效果;(2)太阳、水面与被摄体三者的光线投射、反射和接收关系,体现正确的位置、方向和角度。

方法:

1人物为主的全景画面,两块反光板,一块反光板左右波动,另一块反光板上下波动。

2人物为中近景为主的固定位置的画面,对水纹光真实性的要求比全景高。

让被摄体站在某一平面物体附近,把水倒在平面上,不停地用工具在上面不规则地运动,利用反射的光线形成水纹效果。

* 在演播室或摄影棚内:用浅沿大盘或大浴盘,最好是人工制作的长方形盛水大盘,放在被摄体面前的地面上,使用聚光灯照射水面,真实的水面

反射光就产生了。

34、偏色

偏色指景物或人物在照明不足或不均匀的情况下产生的非正常颜色的现象。例:自然光照射下人的脸有部分逆光呈部分暗淡或受外部环境影响如周边的颜色渲染,如红墙,草地等出现偏色现象。

如何解决:需要加光或适当的辅助光照明,从而达到色彩协调、不跑色不偏色的目的。

35、台湾电影的用光特色《奇妙的旅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