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五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五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五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五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五【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增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3、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感受张家界迷人的自然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呢?那你听说过张家界,知道它在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跟随着作者一起来领略这迷人的自然风光。

板书:迷人的张家界

提问:从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

2、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

⑴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读生字组词:絮、劈、纤、杉、皆、锦、怡。

学生互相提示易错的地方

絮:注意读音

区分“锦、棉、绵“

提出不懂的词语,互相讲解。

⑵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与课题相照应的句子

(这次来张家界,我才真正领略了这仙境般迷人的景色,迷人的张家界,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板书:仙境般迷人人间仙境

这种写法称作什么?(首尾呼应)

⑶文章是什么结构?(总分总)怎样分述?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张家界的迷人景色。

投影打出填空:(学生口头填空)课文描写了张家界的()、()、()等景色。因为这些(),张家界便成了植物的(),动物的()。张家界的()于1992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板书:山奇、水秀、物丰

3、引导学生理解首句的作用

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山峰?说说你快的方法。

小结:中心句的作用:提示全段的主要内容,承上启下,提示了张家界的奇山秀水和其间生存的珍贵动植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4、品读交流,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⑴品读“奇山部分”自由读2~4自然段,把你喜欢的部分找出来,与同学交流

①“重重叠叠的山峰……一首优美的诗。”写出山多、山高、山之千姿百态,美妙神奇。(总写)(反复读,读出赞叹的语气,相同句式的句子,要注意声调高低或语速成的快慢区别)

②“金鞭岩高出峰林之上……‘神鹰护金鞭’。”(边读边想象)

③“我们来到……在等待着出征的号令。”既写出了山峰像将

军一样威武,又给人一种动感。(个别读)要读出气势。

小结。

⑵品读“秀水”部分

“……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碧水中……安谧静美的享受。”

写出了金鞭溪的清澈、静美。(指导朗读)

⑶品读“物丰”部分

总结文章的表达方法:

①总分总的结构

②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5、情境再现

⑴播放介绍张家界的VCD,感受张家界的迷人。

⑵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6、课外延伸作业:

⑴查阅有关张家界的资料

⑵学习本课的方法,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学校。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授课计划 单元名称:6-10的认识和加减法(P39―P6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 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数学思考:在应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3、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单元教学重点: 6―10的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单元教学难点: 1、数概念的形成。 2、6―10的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约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讲授、演示、练习。 教学用具: 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卡片、图形卡片、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改进措施: 1、充分发挥主题图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 2、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的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的含义,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如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的概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教学中重视用数的组成、摆学具、观察事物图形等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了解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计算。 4、注重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用数学”过程的指导。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 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 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 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 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 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 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和画圆等实践活动,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再到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认识圆周率;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能正确、灵活地应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探究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意识;通过介绍圆周率等数学史料,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1.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圆的认识。 圆是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之一。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出示一组图(5个正多边形和1个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体会到圆是由封闭的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时,这个正多边形就会越来越接近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要做到不拖沓,点到为止。关于画圆,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让学生借助一些圆形实物画圆,这样画圆有两个目的:其一,从用眼看,用嘴说,到动手画,让学生逐步感知圆的特点;其二,为进一步认识圆心创造研究材料。第二个层次,为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直径创造研究材料。第三个层次是用圆规画圆,体会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等。在学生操作时,老师要给学生指出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 2.该推理时要推理,不要一味地从操作学具做起。 教学“认识圆”,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练一练”等活动中认识圆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但这并不是说,学生的所有认识都要从动手开始,该推理时就要推理,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对“同一个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的认识。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 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电与我们的生活 主备人:柴宁宁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电与我们的生活》里的“家用电器”。 活动目标: 1. 知道家用电器的种类、作用,体会家用电器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激发学生对家用电器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概括、提炼问题,把自己对家用电器感兴趣的、想探究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兴趣与能力。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合作的良好交往品质。 活动对象:五年级学生 活动过程: 一、广告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2.看完了这段轻松幽默的录像,你们想说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近家用电器,板书:家用电器 二、交流信息,发现问题

4. 同学们,你们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出示幻灯片。 师小结:这种以电为能源,通常在家里使用的电器,我们把它叫做家用电器。 5.关于家用电器,你们有哪些了解 过渡:看来同学们对家用电器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将对《家用电器》这个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交流探讨,合理选题 1.你对哪种家用电器最感兴趣 师板书:电视机空调 洗衣机电脑 热水器冰箱 电磁炉电话 这几种家用电器是我们常见的,每个同学家里几乎都有的,方便我们研究。为了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组成研究小组。教师边发牌子边说:刚才同学们对这几种常用的家用电器比较感兴趣(师发电器名称的牌子)如果你想研究其它的家用电器也可以,老师准备了几张空白的,等一会儿你就可以坐到这里来。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家用电器,并坐到相应的研究小组去。推选组长。 2.老师很高兴看到你们组成了新的研究小组,你对这种家用电器的什么问题感兴趣(评:你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值得去研究。)(评:能够把心中疑问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能力。)(评:会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

.版PEP小学三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Unit 5 Do you like pears?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听懂、会说一些进餐时需表达的语言: Let us buy some fruit.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 Here you are. Thank you. Have some …。Can I have some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进行运用。要求模仿正确,语调自然。 2、能听说、认读pear, apple, banana, orange, watermelon, grape,strawberry等有关水果的单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3、能正确听,说,读,写单词fun run duck under并知道其在单词中的发音。 A部分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分析 1、Let's talk. 本部分通过一个真实自然的情景会话,要求学生能理解对话大意,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教给学生如何表达自己喜欢的水果并能在图片、实物和教师的帮助下,在语境中运用Do you like …?\ Yes ,I do。No I don’t I like … 2. Let's play. 本部分通过一个图片的游戏,使学生巩固Let's talk中所学的有关水果的单词以及 Do you like …?\ Yes ,I do。No I don’t I like …....的用法。 二、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水果的图片卡 三、教学步骤 1、热身 (1)学生自由口语交谈(Free talk in pairs)(3-5分钟)。(2)复习Unit 4中Let's do部分。 2、新课展示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圆规、尺子、剪刀、绳、钉子、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完整word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doc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 生活中的电视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看电视这一现象,通过讨论交流、辩论、课内采访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惯;正确、科学的观看电视。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看电视的好与坏,学会自我选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电视明星:月亮姐姐、李咏、毕福剑等。 2、学生谈对他们的了解。 二、课堂调查,揭示课题: 1、内容:我们班喜欢看电视的有多少?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2、板书课题。 三、“小小辩论台” 1、辩论话题:看电视有好处看电视有坏 3、辩论规则: A 理由要充分 B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反驳对方时要注意文明,要有礼貌。 4、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开辩论。 四、出示家长态度统计表。 五、现场采访:学生下座位采访听课的老师,以寻求正确观点。 六、教师总结:科学收看(时间要恰当内容要选择) 七、学生制定自己的收视指南。(表格略)

学生交流 八、课后实践:策划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今天我当家 设计意图: 现在的独生子女处在大人的包围之下,依赖性强、任性,很少懂得体谅父母。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要维持一个家庭的生存很不容易,父母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金钱,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教育他们不乱花钱,让花的每一分钱都有意义。 目的要求; 1、帮助学生了解家庭开支情况,初步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懂得花钱要合理、有计划、有节制。 2、在过程设计中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并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3、培养自理能力。 过程设计: 一、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1.请你说说家庭中一般都有哪些开支?(水电、煤、菜金、学费、饭费、医药费、娱乐消费、礼尚往来等) 2.在这些开支中,哪些是维持生活的必要开支? 3.说说你家一般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是多少? 4.引导学生算出全班的平均生活水平,并可提醒学生对这个结果不必非常的精确,可以保留整十数或整百数。

第五单元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单元教材解读表

几点说明: 一、主题单元教学实施总思路:了解单元主题——分课教学,关注主题关联,突出语文意识——回顾收获,拓展练习。 (一)单元教材模块结构: 1:-《识字5》 导语→模块2:-《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3:-《语文园地五》 《识字5》主要通过5条谚语说明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把它定为模块一;《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因此定为模块二;《语文园地五》走向生活实践,在生活中发现和做到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二)主题单元教学构想: 第一部分:整体感知,把握模块,学习主题。 (学导语,引疑激趣)——浏览并读正确本组四篇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置疑——提出课外搜集谚语和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 第二部分:模块一的学习 学习《识字5》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谚语,培养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并从中感悟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语文实践活动:收集、整理、交流谚语。 第三部分:模块二的学习 学习《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四篇课文。《称赞》通过自读、范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情感,也要抓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文中的真情。《蓝色的树叶》、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重点。《纸船和风筝》、可以借助插图和设置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内心活动;《从现在开始》重点在指导朗读时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将朗读与理解结合,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学习四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积累文中有关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词语。 语文实践活动:把本组课文中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四部分:模块三的学习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0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五年级综合课教案

朴里小学 五 年 级 综 合 课 教 案 任课教师:张美玲

活动一地震防护 一、主题设想 地震、海啸、飓风、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自然灾害强大的破坏力,掌握一定的逃生自救知识无疑会增加成功脱险的砝码。本单元以地震自护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体验地震,树立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学习一些在地震中的应急避险措施,懂得如何自救与互救。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 惯;在设计安全避震方案、模拟逃生等活动中,培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以及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情感。 2、通过搜集资料,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拟定访谈 提纲,在采访中,能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模拟演练,掌握紧急逃生与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敏锐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地震灾害的有关常识,初步掌握相关的自救自护知识。 三、活动准备: 1、卡片 2、书籍 3、相关网站 四、活动时长:1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再现汶川地震的情景,激起学生探讨怎样应对地震的强烈欲望。 1、感知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以低沉伤痛的语调讲述: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我们永远伤痛的日子,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当满目苍痍从眼前漂过,我们的心不由得缩紧了。特别是那些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孩子们,生命的花朵还没有完全绽放就在这无情的地震中凋零了。面对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联系汶川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交流自 己的感受。 2、生成活动主题 引导学生讨论:要把地震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我们应该怎么办? 教师总结:了解地震的特点,尤其是地震的前兆,并在地震来临时,选择合适的避险方式,掌握一些自我救护的方法,就能把地震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 (二)、确定合适的探究方式 师:同学们,探究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们觉得用哪些方式解决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上网、查书 (三)、了解地震有关知识 1、汇报地震时如何逃生的知识 2、汇报地震的形成、分类、地震前的征兆以及地震发生时的现象。 重点指导:地震前的征兆:地下水发生变化;动物发生变化:牛、羊、马 等动物乱叫,鸭不下水狗乱叫等现象 3、汇报震前防范的重要性,包括排查安全隐患、准备应急物品、 设计应对地震的安全预案、进行模拟演习等 4、教师随即设计在教室里、大街上和车上、家里等场景,让学 生模拟示范如何避险 (四)、生成新的问题 地震时被压在废墟中怎样呼救、怎样逃生、怎样等待救援,受伤时怎样包扎 (五)、整理资料 按内容进行分类,制作资料卡 学生进行制作资料卡活动。 (六)、教师小结

第五单元《分类》的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分类》的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分类》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分类教学的第二节课,要求学生要把同类的物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学生通过动手分铅笔和小组合作分卡片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分”的机会,建立分类表象,掌握分类方法,感受到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能选择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学生准备:铅笔若干枝。教师准备:水果卡片(若干袋)、cai课件、图片若干张、磁性水果卡一套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

在一片绿色的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娃娃,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盖了三间漂亮的小房子。无忧无虑、幸福地生活着。(边说边出示房子图片:有蔬菜的家,动物的家,水果的家)可是有一天,这些娃娃们出去玩迷了路,找不到家了,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生:愿意 师:(给学生发图片)请你们帮忙把他们送回家!(生贴图片) 师:他们送对了吗?说说为什么这样送? 生:送对了。因为蔬菜是一类,水果是一类,动物是一类。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给不同物品分类的知识,帮这些娃娃们找到了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二)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及“找家”游戏,即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也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分铅笔 师:要分的物品是什么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请大家猜一猜。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生:铅笔 师:对,铅笔是我们的好朋友,每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在你们的文具盒里是不是也有好几枝铅笔?请把你的铅笔和同位的铅笔合在一起,仔细观察,你们的这些铅笔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同位互相商量,你们想按什么分,然后再动手操作,听清楚了没有?下面就开始活动吧! 同位互说、互摆、互分,汇报交流。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教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本课内容包括圆的特征,画圆以及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对圆的特征不难掌握。 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很多圆形的实物,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 设计理念:本课要求学生学会圆的特征,会画圆,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维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 2、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圆的特征 3、会用圆规画圆 教具学具:圆形纸片、硬币、钟、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图形有哪些吗? 生答: 多媒体课件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形,并出示硬币、钟、铁桶等物体,让学生指出哪里有圆。 1、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 (1)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

让学生每人用一个物体上的圆画一个圆,剪下要求折叠。展开后观察,圆上是不是有很多折痕,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圆心。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的线段叫半径。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a.连接圆心和圆上任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b.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c.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2)新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在同一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的画法、 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哪里? 圆在滚动时,圆心在一。 教师学生拿出圆规、直尺,教师边演示边说明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跟着教师在纸上画。 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画圆时,圆心要固定,不能移动:圆规的两只脚间的距离确定后,它的长度也不能改变。 三、整合拓展、当堂训练 1、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 学生独立的画一画,教师检查画的半径是否符合要求,画圆时圆心有没有移动,半径的长度有没有改变,是否用字母标出了圆心、半径、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册教案 目录 活动一地震防护 活动二爱护我们的眼睛 活动三商品包装上的标志 活动四设计校园环境警示牌 活动五我是环保特使 活动六认识塑料 活动七自制泡沫盆 活动八“限塑令”有效吗?

活动一地震防护 一、主题设想 地震、海啸、飓风、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自然灾害强大的破坏力,掌握一定的逃生自救知识无疑会增加成功脱险的砝码。本单元以地震自护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体验地震,树立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学习一些在地震中的应急避险措施,懂得如何自救与互救。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 惯;在设计安全避震方案、模拟逃生等活动中,培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以及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情感。 2、通过搜集资料,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拟定访谈 提纲,在采访中,能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模拟演练,掌握紧急逃生与自救互救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敏锐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地震灾害的有关常识,初步掌握相关的自救自护知识。 三、活动准备: 1、卡片 2、书籍 3、相关网站 四、活动时长:1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再现汶川地震的情景,激起学生探讨怎样应对地震的强烈欲望1、感知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以低沉伤痛的语调讲述: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我们永远伤痛的日子,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当满目苍痍从眼前漂过,我们的心不由得缩紧了。特别是那些和你们一样年龄的孩子们,生命的花朵还没有完全绽放就在这无情的地震中凋零了。面对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联系汶川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交流自 己的感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 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度量的数学结构,为体积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用所学的有关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57-58。 教材分析: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索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圆规、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今天老师带来一组图片,视频播放生活中的圆。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说说看。 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受身边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 二、探究感悟,理解概念。 看一看,摸一摸,圆和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何区别?

(结合学生回答)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那椭圆是圆吗?学完这节课的知识相信你就能解释了。 [设计意图: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这么美的圆你能画一个吗? 用什么办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请你尝试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 用圆规画圆应注意哪些问题: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如果没有圆规,还有其他办法画圆吗? 在认识其他平面图形时,我们都是先介绍图形各部分名称。 引出圆心、直径、半径 这一点是圆的中心,给它起名字叫圆心,一般用字母0表示。 圆内、圆外、圆上 在你的圆上任意找一点,连接圆心和这一点得到一条线段,你还能画出这样的线段吗?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长度都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 什么叫半径?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及关键词。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出示自学提示)拿出你的学具圆,用尺子沿着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再画几条,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线段,你发现了什么?(长度都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直径。 什么叫做直径?学生回答后出示概念及关键词。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图,再介绍圆规画图的方法,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三、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 课教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 生活中的电视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看电视这一现象,通过讨论交流、辩论、课内采访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惯;正确、科学的观看电视。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看电视的好与坏,学会自我选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电视明星:月亮姐姐、李咏、毕福剑等。 2、学生谈对他们的了解。 二、课堂调查,揭示课题: 1、内容:我们班喜欢看电视的有多少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2、板书课题。 三、“小小辩论台” 1、辩论话题:看电视有好处看电视有坏 3、辩论规则:A理由要充分 B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反驳对方时要注意文明,要有礼貌。 4、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开辩论。 四、出示家长态度统计表。 五、现场采访:学生下座位采访听课的老师,以寻求正确观点。 六、教师总结:科学收看(时间要恰当内容要选择) 七、学生制定自己的收视指南。(表格略)

学生交流 八、课后实践:策划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今天我当家 设计意图: 现在的独生子女处在大人的包围之下,依赖性强、任性,很少懂得体谅父母。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要维持一个家庭的生存很不容易,父母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金钱,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教育他们不乱花钱,让花的每一分钱都有意义。 目的要求; 1、帮助学生了解家庭开支情况,初步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懂得花钱要合理、有计划、有节制。 2、在过程设计中学习互助、合作、分享,并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3、培养自理能力。 过程设计: 一、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1.请你说说家庭中一般都有哪些开支(水电、煤、菜金、学费、饭费、医药费、娱乐消费、礼尚往来等) 2.在这些开支中,哪些是维持生活的必要开支 3.说说你家一般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是多少 4.引导学生算出全班的平均生活水平,并可提醒学生对这个结果不必非常的精确,可以保留整十数或整百数。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三)P83——P88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从而欣赏图形所创造出的美。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单元重、难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或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四、单元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是能在方格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独立动手、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五、知识结构

六、单元教学安排(3课时) 第1课时图形的旋转变换…………………………………1课时 第2课时方格纸上图形的旋转变换………………………1课时 第3课时组合图形的运动…………………………………1课时 第1课时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学习旋转的特征(课本第83页的例题1,课本第8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教法:观察法和操作法。 学法:经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过程,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准备: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