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古德兰德学说浅析中国生态文明理论

以古德兰德学说浅析中国生态文明理论

以古德兰德学说浅析中国生态文明理论
以古德兰德学说浅析中国生态文明理论

从古德兰德学说浅析中图生态文明理论

09届项目管理李沛朔

学号:08SG10057

古德兰德认为,社会进步的评价不应当仅仅从经济学方面,而应当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衡量。其标准应当是形态复杂性、适应性、基因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存持续性。笔者将以此为基础,浅谈应如何构建中国的生态文明。

当今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生态学会前理事长、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委员马世骏就提出,社会的发展不能只要经济,也不能只要环境,还应该要有社会。在他的指导下,我国致力于生态研究的学者们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这一理论主张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四者共同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笔者支持这一观点。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

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四者共同组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文明。

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则是本。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本抓起,促进形与神的统一。弘扬生态文明是重建中国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传统文明只包括精神文明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等,而广义的生态文明不仅包括体制的内容,还应包括人们的认知。

生态文明是人们贯穿经济、社会、自然的一种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文化振兴,是科学发展观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具体体现。

环境和经济双赢不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社会、经济、环境的三赢。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环境的发展。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环境、适应环境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持续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哲学、科学、教育、医疗、卫生)、对生产经营方式的组织(产品的纵向、横向和区域组织方式)、对人类行为的规范(道德、伦理、信仰、消费行为、价值观)、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控(制度、法规、机构、组织),以及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建筑、景观、产品、文学、艺术、声象)等。

中国生态文明的历史发展思路——

中国封建社会正是靠着对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靠着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修身养性自我调节的生态观,维持着其3000年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以世界7%的耕地和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形成了独特的华夏生态文明。

当然,最近200多年,我们不仅科学上落后,传统生态文明也在

衰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但是传统社会的生态自生和共生机制有所削弱。西方有宗教在平衡市场机制条件下的社会心态。中国人本质上是不信宗教的,但我们却有2000多年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荟萃的中华文化,维持社会的稳定持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单位观念、社会共生能力很强。人的动物本能是温饱境界,市场经济基于功利境界,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还必须有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文化大革命把一切传统文化全部砸烂,市场经济恢复了功利境界极度膨胀,但道德、信仰境界却相对滞后。只有5类境界相辅相成,我们的现代化才可能持续。八荣八耻、三个代表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解决这后几类境界问题。

从现代来看,上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类生态学。他们提出把自然生态的一些原理应用到城市中,管理好城市社会,这是城市的生态文明。美国著名动物学家利奥波德1948年出版的《沙乡年鉴》中创造了一种新的伦理学──土地伦理学,把土地、水、植物和动物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反对“人类沙文主义”和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准则,即人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应该使人作为自然的主宰。土地伦理学提出在农、牧、渔等农业活动中应善待自然、善待土地、善待牧场、善待海洋,使其能够持续利用。这是农业生态文明的表现。

美国著名海洋生态学家卡尔逊1960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是近代生态文明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卡尔逊呼吁人类不要残酷地对待自然,要恢复理性,倡导一种生态的、合理的文明。这本书宛

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际社会引起从政府到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文明的又一个里程碑。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是要环境还是要发展?结论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善待地球、善待环境,保护环境应该是首要的、第一位的,解决了一个“或(or)”字。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是环境和发展要平衡,强调了一个“和(a n d )”字。但实际上,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绝对地平衡。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里约10年环境高峰会上,又提出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建设之中,强调一个“合(in)”字,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真正融合才是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

经过近200年工业化的正反教训,生态文明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密集、资源压力大的欧洲和日韩等各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中蔚然成风。主要表现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和价值观的革新;体制法规的健全和生态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全社会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意识的提高。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是环境友好、生态持续的,但这种持续是在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基础上的持续,其认识论基础是顺天承运,技术手段是小农经营,生产力不高。我国整体上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我们的建设既需要发展的稳度又需要发展的力度;既需要节流,又需要开源;既需要循环再生和自力更生,又需要开拓竞争和外向共生。现代生态文明必须在吸取传统农业生态文明再生和自生精

华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竞争经济和共生经济,在自然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实现线性与循环叠加的螺旋型增长。如果只强调物质的闭路循环而忽视产业发展的力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骤会十分缓慢。两条腿走路,才是完整的循环经济。

中国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过去100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戊戍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两次世界大战到3次国内革命战争,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整个中国正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旧的文化连同其精华与糟粕经过一次次革命和运动被逐渐否定,西方形形色色的文化先后涌入中国。各种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东方的文化交相作用,华夏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正在经历着剧烈的改变。特别是最近3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国城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民富国强、日新月异。

在庆幸大好形势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地区,强烈的现代化需求、密集的人类开发活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给区域生态系统造成了强烈的生态胁迫效应。几乎所有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和殖民地国家的生态破坏问题在这些转型期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的进化和环境的退化在这些地方同样触目惊心。

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实质是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调控机制上的缺损。一些地方物欲横流、生态滞竭、心浮气燥、假冒伪劣的现象不乏其例。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文化关联的失落和认知的滞后。生态文明的振兴和人类生态的恢复已刻不容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口号,一场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领域的生态革命正在各国悄悄兴起。这场革命的实质是逆转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退化趋势,恢复人和自然的生态潜能,从技术、体制、文化及认识领域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意识和生态秩序,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市场经济的城市社会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过渡。在新一轮生态革命中,现代化的内涵不再是高能耗、高消费、高自动化、高生态影响的工业文明,而是高效率、低消耗、高活力的生态文明。其生态痕迹将从消极的污染型、破坏型向积极的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现代化的目标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财富、健康、文明。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则是本。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本抓起,促进形与神的统一。弘扬生态文明是重建中国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关键思路——

净化、绿化、活化、美化、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部分,包括安全生态、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这三大支柱。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媒体和全体公民的热心参与。生态文明是人们贯穿经济、社会、自然的一种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文化振兴,是科学发展观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包括:从科学层次认识生态(科技),从系统层次管理生态(政府),从工程层次建设生态(企业),从社会层次宣传生态(媒体),从美学层次品味生态(民众)。

生态文明建设在宏观上要逐步影响和诱导决策管理行为和社会风尚,在微观上逐渐诱导人们的价值取向(从金钱、功利取向转向社会的富足、健康与文明)、生产方式(从产品导向转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向保育再生型转变)和消费行为(从高能耗、高消费、负影响向低能耗、适度消费、正影响过渡)的转型,增强科学决策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全社会从物的现代化向天人关系的现代化转变,塑造一类新型的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决策文化、社区文化、媒体文化和科技文化。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例,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质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其内容有:净化(干净、安静、卫生、安全)、绿化(结构、功能、过程、机制)、活化(水欢、风畅、土肥、生茂)、美化(整体、协同、循环、自生)、文化(人气、文脉、肌理、

风貌)。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联系——

当前国内外环境研究的焦点正从浅层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交通拥堵、健康下降)向深层的生态问题(生态安全、生态健康、城市的代谢、整合规划和系统管理)过渡。可持续发展急需观念、体制和技术的生态转型:从问题导向走向功能导向,从末端堵截走向过程调控,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建设,从物理工程走向生态工程,从纵向管理走向系统整合。

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社会、经济、环境目标,竞生、共生、自生机制以及硬件(科学、技术、资源、资金)、软件(体制、规划、组织、管理)、心件(思想、伦理、认知、信仰)手段的三赢。从机制上讲,市场经济依靠竞争,社会主义强调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力更生,三者合一才能和谐,少一个都不行。光是市场经济不行,所以西方出现了“有道德的资本主义”;光是共生不行,不能再要社会主义大锅饭,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就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而导致政权的变迁;光是自力更生、回到过去顺天承运、闭关自守的传统农业经济更不行。

从目标上讲,我们既要丰衣足食、积累物质财富,又要生理心理、人居环境和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生态健康,还要有文化、精神生活的现代文明。从手段上讲,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既要依靠硬件,又要依靠软件,还要提高人的素质,即心件。所以,环境和经济双赢不是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社会、经济、环境的三赢。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环境的发展。不仅要经济和环

境,人的发展也很重要。经济富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其中包括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途径。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既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三、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企业的文化。在企业文化上,强化绿色财富观、绿色幸福观、绿色管理观、生态人格的培育,从而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为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环境伦理基础。集团企业文化提出的“强基精管”管理观和“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做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理念,做好高耗能技术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的提升,切实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做好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替代传统工艺和落后产能,节约有限的城市土地、能源,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其次,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通过政策时势导向、企业文化渲染、职工群众向好意愿,倡导和创造科学发展、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和工作环境,实现企业与社会、人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发展。再者,形成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制度方面建设与完善,保持和延续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生命力。 (四)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领导和运行机制,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加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形成包含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创新技术等企业经济、环境管理和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做好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 (五)做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工作,通过形势分析、决策诠释、动态报道、典型宣传、深度报道等形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企业员工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主体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 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2012 第4期总第254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4T o tal N o.254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X 张仲峰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科技开发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4—0009—02 从广义上看,文明包括很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政治等等,可以大致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物质文明针对自然界的客观成果,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改善;政治文明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体现在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精神文明是指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成果,体现在思想修养的完善和提高。以文化史的视角看,一般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大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文明模式,而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反自然扩张的必然结果,为了走出危机,人们必须改变对待自然的态度,改变生产方式,以生态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文明改进,实施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即“生态文明”(ecol ogical civilizat ion)。中国的发展也同样面对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GNP),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例如对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为此中国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文明 廖福霖教授提出:“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新科技,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个体间的关系。其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和‘挑战’,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济、共生共荣、共同发展”[1]。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2007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是现代社会高扬的精神旗帜,是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2]。2008年,温家宝总理也提出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大文明为主的文明建设。虽然我国领导人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但是生态文明毕竟还不很成熟,甚至处在构建和完善阶段,因此首先认识生态文明的本质,具体如下: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创建活动 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文明一样,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活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伦理观,影响着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文明的建设添砖加瓦,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变化也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此只有深化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是它的目标是要在保证当代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还要顾及后代人的权益,并不是要回归原始生活,也不是要牺牲几千年的文明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 1.2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 从历史上看,传统政治哲学家在分析社会活动时一般都采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种方法在没有太多参与对象时简单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活动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个方法就显得落伍了,而生态思维方式则为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所谓生态思维即以有机论为特征,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把还原论与整体论结合起来整体地处理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同传统思维方法相比有四个新特点:“1从线性因果分析过渡到网状因果关系分析。o从整体的变化过程去探求秩序。?从追求数学推理的解析性、严谨性和完美性转向生态思维的灵活性、模糊性和模型性。?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求统一的某种最终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而是着眼于对系统过程的学习、了解和探索合理发展的途径。它克服了还原论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对人本身的身心分离以及对自然各个要素之间的分离,它改变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3]。 生态思维方式适合分析当下全球化的生态危机。正如德国绿党领袖佩特拉?凯利(Pet ra Kelly)所说,生态学原则是一种基于新的哲学见解的新的政治认识,即基于对自然整体性及其部分理解与尊重的政治思考和行动[4]。在西方绿色运动发展初期,绿色分子就把生态学作为其政治原则,写入绿党纲领之中,生态思维成为他们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及构建绿色社会的基本方法。德国绿党联盟纲领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代表一种完整的理论,它与那种片面的,以要求更多生产为目的的政治学是对立的。我们的政策以未来的长远观点为指导,以4个基本原则为其基础:生态学、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以及非暴力”[5]。 这种认为世界存在物共生共存的整体思维方法 ? 9 ? X收稿日期:2011-12-13

浅析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浅析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同时,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企业也应当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契机,承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同时也通过生态文明来赢得使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的思想中也应当有所反映,本文就从企业生态文明的内涵,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企业生态文明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 一、企业文明建设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人类文明,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所要达到的文明程度。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因此,如何构建生态文明与企业展怎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变得息息相关,企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当然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企业各种经济行为都要生态化,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如此一来,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就可以划分为两个密切相关而有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即建立生态产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建立生态产业要求企业根究市场需求、国家支持和社会期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开拓新的生态友好型业务,产业的生态化要求企业朝着有好的方向改造,升级原有的企业业务,包括树立生态理念、进行绿色采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培训、进行绿色营销,加强生态管理等。 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和谐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由追究社会经济指标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或者说绿色企业转变的需求。 企业要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更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自觉意识和市场意识,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企业的表率。 二、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我国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 1. 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生态文明理念 我国很多企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长远利益考虑得很少,对消费者绿色需求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化、问题引起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认识。一些企业也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仅仅看到绿色是一个很好的卖点,借生态文明之名、行刺激消费之实。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虽我国一直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遭到严重的破坏,特针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一系列问题作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the nation's long-term future plan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work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 was still serious damage, in view of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analysi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的重大意义 近20多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大多采取了传统的粗犷性生产方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形势空前严峻。其特点是: 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增加,生态系统功能在退化。 1. 我国的土地在持续荒漠化 从我国发射的神州6号卫星上鸟瞰东亚地区,当看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家园时无不震惊:我国大片国土上的郁郁葱葱,不知不觉地竟然变成了严重的荒漠化(棕黄色)?大面积的沙滩、荒漠和戈壁滩,与周遍国家的颜色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对于地球村的村民而言,必须面对它,正视它,这的的确确就是我们今天的家园现状! 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们漫不经心的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及重用轻养的恶习使草地逐渐退化,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致使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我国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升高。目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而且每年还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在急剧恶化。其中草原沙化很突出,一些牧区牲畜存栏大幅度下降,绵羊的体重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在近50年中,我国森林面积已减少了30%,森林覆盖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的减少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严重恶果。 近7年来,我国耕地已减少了1亿亩,全国不少省份到2010年的非农建设规划用地指标早已提前用完 多年来,我国向水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a,其中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约1356亿吨,早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0%。据几年前统计,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业污水在排放前经过了处理,其它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迄今为止,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我国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大部分江河湖海都出现了富营养化,水华和赤潮发生频次在持续增加。 如今,我国的江河湖海污染已经不堪重负,并呈逐年加重趋势。尤其北方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现象。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地下水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多有不同程度超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表明,目前全球有10多亿人在饮用"脏水"。而我国就有约3.6亿农村人口在饮用不合格的水 在我国的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a ,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国梦 我们在行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我们在行动珲春市第一小学六年五班江南指导老师:郎雪梅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年五班的江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我们在行动》 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曾经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财富的渴望,我们变得疯狂而不计后果。 就说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那曾经是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就说今年北京的雾霾,北方的大水等等都是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而由此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我们不仅要建设富强中国,更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国家在行动。当前各级林业部门将采取四方面措施:确保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50%以上可治理的沙地得到有效治理,6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珲春在行动。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你看,

现在的防川风景如画,濒江临海,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防川美丽的自然景观。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好,每年候鸟迁徙,敬信、防川就成了鸟的天堂。还有春化境内原始森林保护的好,频频出现野生东北虎,前几日还现身了珍贵的金钱豹身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还会远吗?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一小在行动。我校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地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现在的一小校园绿草茵茵,鲜花怒放,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准备了营养午餐,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午餐是经过国家级营养师认证人员精心搭配的,不仅美味,而且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身为一小的学生,是幸福的,幸福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身为小学生的我,又能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做出什么贡献呢?其实,我也在行动!同学们!我每天节约一张纸,假如全中国的人们每天都少用一张纸,那一天就可以节约十三亿张纸,相当于少砍多少大树呀!而树,又是环保中很重要的一项。它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抵挡沙尘暴,还可以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清新空气;同学们,我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假如每一个人每天都少用一个塑料袋,那一天就可以减少十三亿个“白色污染”,贫瘠的土地就可能焕发生机;我每天都喝掉饮料瓶中的最后一滴水,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喝完饮料瓶子里的最后一滴水,就可能换回一条又一条清澈的小河……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呀!同学们,老师们!为了未来的家园能够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们美丽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中特论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由于经济发展和其他因素,导致生态建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我们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 引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即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本文主要从环境污染方面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及意义[1]。 2 概述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新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要解决的课题,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进行过阐述。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相互渗透使各国关系愈发紧密,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与国外交往日益频繁、遭受生态环境的风险也随之加大。由于国人环保意识的缺乏,加之国内第一二产业的刚性需求与环境承载负荷上限,对于生态文明的欠账与人民对于高水平生活环境的需求,所有这些矛盾都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其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其一,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命题。其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大学生环境工程循环低碳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当代大学生需要更清楚地认识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场上发挥自己的力量,贡献自己的智慧。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具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挺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写入党章,而且作为五位一体的其中一体。表明了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 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 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 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重点任务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又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将其并写入党章。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人们所熟知的物质,精神,政治等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惟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为不可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

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梦

青岛工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关于乌塔其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姓名学号:贾琦 201102405212 年级专业班级2011级通信工程2班 所在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撰写时间:2013年8月15日 指导教师张菲菲

关于乌塔其基层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日益提高,各个阶层都不断地努力加深城乡生态文明的建设,而今天,我的家乡乌塔其,面对着日益提高的生态水平,也为此做出了回应。 关键词:乌塔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提高 引言 调研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乌塔其的生态环境状况 调研时间:2013年7月20日——8月3日 调研地点:乌塔其 调研人员:贾琦 调研手段:网络调查 相关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中国梦后乌塔其落实状况 一、乌塔其概况 (一)乌塔其的地理位置 乌塔其为为鄂伦春语,意为“老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东部。东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江桥镇,西为扎赉特旗好力保乡。 (二)乌塔其的自然地理状况 地处松嫩平原的最西端,嫩江支流绰尔河南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2 4度,年降水量400毫米,无霜期120—140天。 (三)乌塔其的经济发展状况 农业发达,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尤其以水稻最为出名。本区设有保安诏农贸公司,以出品大米而闻名。 (四) 乌塔其的历史 乌塔其,鄂伦春语是“老爷”的意思。 乌塔其在民国成立后,本来属于黑龙江省管辖。东北沦陷后,一开始黑龙江省,后划归属于兴安南分省。后日本人在此地建立以朝鲜人为主的生产农场。1946年6月,隶属兴安省纳文慕仁盟。 1949年改归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1950年建立农场。1953年4月,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行政公署。1954年5月,隶属呼伦贝尔盟。1969年7月,随同呼伦贝尔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015.5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的制度:政府监管性制度、市场主体交易形式的制度、救济性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是落实政府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试点实践。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却日益恶化,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危险因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产出背后都有一个成本问题。降低成本,是决定经济运作成功与否及能否继续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前几十年,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在产出并不很高的同时,却惊人地消耗着人力、物力资源。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3]。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1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治理与中国梦

生态环境治理与中国梦 【摘要】中国梦,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关键词】中国梦生态文明一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科学文化素养 【前言】党的十八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梦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电视新闻,报刊杂志甚至人们的谈论中。中国梦,每个人都开始敢想并且敢大声地说出来了,可是如何实现中国梦仍然是值得我们探讨与追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我对中国梦的一些想法主要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而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额治理;三是提高人们关于这方面的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把生态文明建设分为这三个部分的原因在于解决必要的问题和不必要的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亟需解决的必要性问题,而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则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例如前一段时间闹得很厉害的茂名PX事件,在后文会详细介绍。 1、生态环境的保护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现如今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必要而且迫切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的速度已经达到了日常生活可以察觉到的速度了,可见局势之紧张,解决之迫切。听父亲说他们小的时候在田里一下雨可以可以捉到很多鱼,河里还有很多野生的甲鱼;等到我们小时候时,偶尔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河边钓鱼虾,甚至可以在田边捡到小刺猬;想一想现在,不仅生活在城市中到处除了人就是人制造的产物,在乡村也快要变成了这样,河里不再有清清的河水和游动的鱼虾,而是疯长的水草,田里收拾害虫的不再是青蛙而是一遍又一遍喷洒的杀虫剂。生态环境在被我们一点一点的破坏,保护她是急切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该怎么做呢?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刘年东 2014710029)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当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社会发展浅析了我国为何要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十八大”报告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高度,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生态文明建设是寻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强调人类要尊重、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观念。 一、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 人类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此进程中,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议题。其中,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疾病、饥饿和贫苦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全球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和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就迫在眉睫,所以建立起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以确保人类过上更为安全、舒适、美好的新生活。这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人们建构出来,并逐步得到了认可,生态保护主义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社会潮流。 2、国内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767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也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空气质量问题、饮用水质问题等。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中国生态文明观的重大进步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基本概念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主体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自然;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物都依靠自然。因此,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在共同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前提下共享一个地球,共同发展一个生态文明成果。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首先要说的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国梦是两件事,但它们交融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过程。生态文明示对于全人类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理想的社会文明形态,而中国梦仅仅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社会建设的目标。 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即将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历经依靠自然、改造自然和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个阶段,生态文明之后是否还有新的文明阶段,我们无法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生态文明史到现在最合理的社会文明形态,是必然的趋势。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后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就其字面上来看,生态文明强调的是生态与文明的关系,生态得以平衡发展而后文明得以平稳传递。说生态与人、与社会的平衡是生态文明的亮点,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终于意识到要在危机来临之前真正把生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战略当中。因此,生态文明包括的不仅仅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思考,更多的、占主体地位的还是过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根本目的仍然是让人类文明能够健康、繁荣地延续下去,即发展。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之上的,由于有了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基础,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虽然生态文明仍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重要的目的,但是增加了对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的思考,即过程中要考虑到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以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追求平衡全面的发展,不仅仅在地域和学科领域,还有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的各个方面,以人格、生态和产业为重点。 中国梦的意义很明确,即中国、中国人共同的梦,是一个集体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中共十八大上把它定义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所强调的特点是“个人与国家、民族利益的一体化”,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显示粗暴和专制的特征,我更愿意把所谓中国梦的特点理解成所有人(或者不说所有人,只说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有满意的生活和事业——以高素质、思维健全的大众为基础,即所谓的“得通其志”。这其中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与国家民族利益达到一个平衡,这样才能真正地说每个人的中国梦就是民族的、国家的中国梦。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共同达到一个可变的、灵活的平衡永远比一个简单粗暴的目标,或者说一个服从和命令、从属和管制的关系要持久和美好得多。 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共八大上的内容更多的是对党员提出的要求,并且那些要求在我个人看来空洞而脱离群众和生活。按照基本类别的划分,中国梦主要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