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教案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清风语文)

精品教案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清风语文)

精品教案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清风语文)
精品教案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清风语文)

第四单元

【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主要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问题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批评“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指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谈读书》一文,篇幅虽小,论述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全文运用排比、对比说理,名言警句对比皆是。

《不求甚解》一文,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决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调。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即国民党局“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另一方面,用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了解丁肇中的相关知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侧

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4.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

一、预习检测

1.填空

本文作者是,美籍华裔家,祖籍山东日照,——奖获得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丁肇.中( ) 测量.( ) 彷徨

..( ) ( )

不知所cuò( ) 关jiàn( ) xiù手旁观( )

Chéng yì( )( ) 华裔.( ).怡.情( )

3.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二.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三.研读课文,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2.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五.拓展阅读

文章为思想而写

作者:梁衡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占文名篇所以能流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

大都是因为它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_____________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也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家,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山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如铸炼新访J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山手。闪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刚,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有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1.文章的题目就是作者行文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2.结合上下文,第二段画线句的“种籽”指________,“枝干花叶”指________。

3.参照第二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第三段画线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意图。

6.阅读选文后,结合作文实际,简要谈谈你悟到了什么。

六.反馈练习

1.请你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七个生字词写成连贯的一段话.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新华日报》5月16日发表的《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感动》一文写道:“在汶川抗震救灾前沿和后方,在千万名普通救灾者和受难者中间,新华社记者记录下了一个个普通的人和他们在危难之时发山的声音,并从中感受到一种既平凡又伟大的力最。”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工作人员李亦纲说:“哪怕早到一分一秒,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损火。”

地震灾区甘肃文县元茨头村村委会主任杨德明说:“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

92岁的某军区十休所退休干部范永贵说:“我还能尽一点儿微薄之力。”

(1)为了清楚地了解灾情,更好地援助灾区,上蔡一中九(5)班学生接通了材料中的杨德明主任的电话,让你与他连线,你会对他怎么说?

(2)该班学生纷纷行动起来,自发组织了以“灾区,让我们感动”为主题的活动。

①读了上述材料,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这些“声音”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请你从这些“声音”中找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

②该班同学决定组织募捐活动支授灾区,请你为这次募捐活动设计一段话,进行宣传发动,要求运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或名句.(不超过50字)

③班级准备出一期以‘‘灾区,让我们感动”为主题的手抄报,你认为应该搜集哪些方面的信息?请至少写出两点。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秘密》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秘密》 1、学习课文,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悖、恪。 2、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展开合理的想象,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通顺流畅地进行表达。知道固执、弄虚作假在文中的双关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出示:英国温泽市政大厅图片 师:这是坐落于英国的温泽市政大厅,它建于1690年。三百多年来,在里面工作的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就在前两年,当人们对大厅的天花板进行维修时,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一个天大的秘密。 2、出示课题:秘密 问:听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秘密: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大厅的秘密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的大厅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 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四根柱子是装样子的) 板书:一根柱子四根柱子 支撑天花板装装样子 2、根据板书,说说大厅的秘密是什么?

师:四根柱子只是装装样子,是虚的,假的,这不是弄虚作假吗?板书:弄虚作假 三、再读课文,走近建筑师: 1、埋下这个秘密的是建筑师莱伊恩,莱伊恩是不是真的弄虚作假呢?对这个人,后人是怎么评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用划下来。 2、出示: 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在这段话中,说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因为(同时将他能始终抵达胜利转为红字) 3、为什么这样评价莱伊恩呢?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走近这位建筑师。这儿有一个词语恪守(出示),什么是恪守?(严格遵守)莱伊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始终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呢?文中说他遭遇到了最大的阻力,让我们先来默读第1、2小节,想一想:莱伊恩遇到了哪些阻力?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市政府权威人士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市政官员的威胁)出示:固执问:固执是什么意思?(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他不肯改变自己的意见,他会怎样对市政官员说呢?市政官员又会怎样回绝他?课文里没有直接写,但我们可以从文中的语句中猜测出他们对话的内容。让我们静心地读一读第1、2小节,并结合有关的语句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同桌试着说一说。 ● 我的设计是运用了工程力学的知识,又有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应该是不会有错的。自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 教案

13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三首诗词,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资料超市: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行路难》

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三、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猫是老虎的先生 沪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34.猫是老虎的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谜、趾、搔、授、侥”等 10个生字,积累词语“猜谜、师傅、随声而下、眼睁睁、传授、侥幸”,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先生、芭蕉扇、随声而下、趾爪、侥幸”。 2、默读课文,理解“先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 3、了解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4、了解猫教老虎学本领,因没教它爬树而保护了自己的故事,知道善良的人对坏人要小心防备。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了解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4课,齐读课题。 2. 理解先生:先生在字典中有三个意项,在课题中是哪个意象?对呀,师傅。傅字单独读时是第四声,连成词语要读轻声,一起读。是呀,那猫就是老虎的——师傅。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教) 点评:我们可以理解你想知道猫教了老虎哪些本领?(随机板书:本领)噢,你想知道猫成为老虎的先生的原因。(随机板书:原因) 4.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第34课。 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 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鲁迅。你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个是课后注释。原来注释也是我们了解课文的方式。齐读注释。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这篇文章就出自鲁迅的《狗鼠猫》,写的是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文中的我指的就是——鲁迅。 2.是啊,鲁迅的祖母经常给他猜字谜、讲故事,瞧,今天祖母给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你们自己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借助填空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老虎本来,猫教给它。学完本领后,老虎想要,猫赶忙,老虎不会,只能。 4、交流填空。 三、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过渡:这个故事是祖母告诉鲁迅的。 (一)学习第一节,了解祖母讲故事的原因 1.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我躺在一株大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接任C122班一年,我发现学生变化很大,虽然调皮但单纯可爱,虽然基础差,但上课善思维,爱发言。从八年级期末检测考试成绩来看,进步很大,由原来的倒数第二一跃为顺数第二,很多同学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同学的潜力还没开发出来,良好的语文习惯如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所以初三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越来越高,来期的中考成绩也会不错的!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沁园春雪 知识目标: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 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补充资料]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 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 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 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 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 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 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 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 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

沪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案-4

4 放风筝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 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4 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3)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上做记号 2、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激发情感 播放媒体: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一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出现了。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帮助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 2、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烧、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 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 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 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 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口口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 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 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 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 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嫄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 胸中豪情激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2019-2020年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2019-2020年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学习目标: 1、听录音,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学、校、老、师、一”5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认识笔画“横”,认识田字格,并在老师指导下描摹“一、二”。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基本做到字字过目地朗读课文。产生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自豪的情感。 3、在识字活动中认一认校名中的字。 重点和难点: 1、学习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指读课文。 2、了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能描摹笔画“一、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当你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和哥哥姐姐站在校门口欢迎你,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2、小朋友心里的话儿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开学了。 3、板书课题:开学了 4、师读课题,指名读(4人)。 齐读。 指导:你们听过乐队演奏吗?如果演奏者只顾着自己出风头,不顾别人,那样演奏出来的乐曲一定不和谐、不好听。所以在一起读课文时,你们要听听别人的声音,轻轻的,读得像乐曲那样美! 二、听录音识字读文。 (一)感知课文。 1、第一遍听课文:开学了,有一位一年级新同学和你们一样,非常高兴,有许多话想告诉大家,想听吗? 2、交流:你听到他说了什么? (二)学习生字。 1、激发识字兴趣:你们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本领,识字本领可重要了。 2、出示五个生字,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生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的生字,它们很调皮,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仔细看课文,把他们找到。注意不要跳着看,一个一个字挨着看。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教案全册

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一、教材的教学要求: 1、在阅读和语言实践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继续学习335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继续培养独立认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继续巩固汉字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315个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关键词语,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句式,继续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5、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在交谈中注意听清别人的意思,对不明白的地方,会提出询问。 6、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中能说连贯的话,能具体地讲述故事,能简要转述别人说话的大意,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熟记教材展示的名句,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段落。 8、学习在方格中书写各种结构的字。要求认真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学习毛笔描红。继续培养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9、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分4个部分:

1、课文 8个单元40篇课文 2、古诗诵读 8次、8首古诗 3、综合练习 8次 4、作文 14次 课文分8个单元,每单元5篇,共40篇课文。本册教材生字为335个,积累词语313个。课后练习分三个部分。第一是“阅读芳草地”,主要是提示阅读要求,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第二是“词句活动室”,安排少而精的字词句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文字。第三是“语言直播厅“,设计当堂的说话练习,增加口语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每个单元前还编写了学习”导语“,主要介绍本单元学习内容和阅读训练的重点。各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为:一、二单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四单元,预习课文;五、六单元,理解词语; 七、八单元,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古诗诵读“安排在各单元中间,每单元1首,全册教材共8首。“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只要学生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即可,也不作考查要求。另外在每首古诗中,安排少量的识字任务。 “综合练习”安排在单元末尾。本册“综合练习”的编写,减少了单项训练,增加了训练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字词句,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了确保“综合练习”训练的时间和训练的质量,本册教材为每个“综合练习”增加一个课时,教师要保证课文练习时间,力争当堂完成,要改变课内指导课外完成的不正常情况。 作文教材与阅读教材分开编写,编排在阅读教材之后。本册作文教材的命题注意切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喜欢写的事,激发写作兴趣,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三、本册教材的课时安排: 课文 60课时 古诗诵读 8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教学设计案学科语文授课年级初三授课教师课题九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授课日期教学目标学习议论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及相关知识点重难点分析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2、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3、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4、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5、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与手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计意图导入导学二、积土成山①生字:1. 丰富的字词慨玄渺仆摧抹搽诓宰诬刎篡蓟稽诏晏泮②生词:玄虚渺茫诓骗慨叹地大物博怀古伤今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诬蔑脂粉抹杀自欺欺人死心塌地中兴典籍殊不知无稽祠堂造次爵士玲珑势必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疏忽脆弱深奥疑虑2、精彩的句子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 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他们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不息,他们才是中华民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和词,能区分并运用多音字。 2.了解沙滩上发生的事,感受大海沙滩贝壳的美。体会小姑娘天真、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 3.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精神。 初步了解寓情于事,寓人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大海沙滩上发生的事,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品质,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在生活中传播美。 教学难点:“金色”的除了指美丽的沙滩外,还代表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学准备:美丽大海沙滩的风景录象、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看过大海吗? 师:去年暑假老师也去过海边,看到了美丽的椰树,踩到了柔软的沙滩,同时也感受到了海浪阵阵、海涛汹涌的壮观场面。碧蓝的 海水一望无际,而金色沙滩上发生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听老师这么说,同学们想去看大海吗? 师:你想知道沙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a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多音字。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那几个片段。? c小姑娘给你留了什么印象? d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明学生提问,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三、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片段(分角色朗读1-6段)师指导朗读 大意:画家去拾贝壳,小姑娘帮忙看衣服。 朗读:男-老伯伯(苍老慈祥亲切)女-小姑娘(细小甜美认真) (二)学习第二片段 大意:画家送贝壳,可是小姑娘不要贝壳。(找小伙伴合作、讨论) 讨论:为什么小姑娘不要画家送的贝壳呢? “这是沙蜊子,这是大猫眼,这是小螺丝,这是金海螺,你要哪个随你挑。”通过描写贝壳的种类写出贝壳的美。 (三)学习第三片段 大意:画家故意丢贝壳,小姑娘捡还贝壳。 师:在黄昏的沙滩上,他们俩又是你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这美丽的沙滩和大海的呢? 表演:(学生上台表演师指导动作和神态) 四:总结课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 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 (2)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范进中举 本期第37 38课时教学目的: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新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明确: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88页精品)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_2011_学年度第一学期 语文学科第五册教学进度表

1、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的意思, 照样子积累主谓结构的词语. 2、学习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4、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了解书信. 1、如果要与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交流:打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写信、发短消息等.) 2、板书课题:信 你写过或者看到过信吗?信是用什么写的?自由交流. 3、出示一封信, 简单介绍信并小结:信是人际交往、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会了写信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学习诗歌第一小节:指名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二)初读诗歌, 学习词语. 1、观察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自读课文, 借助课后音节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2、反馈: (1)字词:指名读词语, 指导“巢、雏”的读音与书写 (2)抽读课文. 3、指导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学习2-5节. 1、复习默读要求.板书相关要求. 2、默读课文第二节, 学会写信后, 作者替谁给谁写信, 信的内容是什么? 3、默读并完成填空. 我想替()给()写信, 信中说:(). 4、变换句式练习说话:因为(), 所以我想替()给()写信. 板书:雏鸟妈妈回巢 5、朗读第2节. 6、默读其他小节, 选一节填一填. 7、自学后交流第3、4、5节. 板书:花朵蜜蜂 大海小船 云他的伙伴 树他的朋友 (1)随机理解“风平浪静、姹紫嫣红”. (2)把词语补充完整.(课后练习)再说几个. 8、有感情地朗读2-5节.指导背诵.试背. (四)学习第6节, 体会句子的含义. 1、指名读第6节, 读后质疑.(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 2、交流问题.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6敬业与乐业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对本文的观点与材料做出区分。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男主角阿米尔·汗为塑造形象先增肥28公斤再暴瘦25公斤,只为了拍好适应不同年龄的角色。不过,为了一部电影付出如此努力,你们觉得是否有此必要呢?(引导学生稍做讨论) 是的,有必要,因为这正是他敬业精神的体现,正是他的敬业精神,让他的电影一次次取得成功。敬业,不仅是阿米尔·汗独有的话题,在近代,我国思想家梁启超就已经很深入地探讨了敬业甚至乐业的重要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位思想家的演讲稿——《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目标导学二: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 明确:(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 【学法指导】 如果在一段当中出现这样几个词语,如“总之、总而言之、所以说、归根结底”等,这些词语所引出的那句话很可能就表述了作者的观点。 2.在以上观点里面,你觉得哪一句话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演讲意图? 明确:“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围绕上述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明确:作者首先论述有业之必要,因为“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接着再论述敬业之重要和乐业之重要;最后归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既有责任心又有趣味。 4.请在此基础上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本文行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总——分——总”为结构模式。先在第一段揭示全篇论述的中心,然后分别论述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与乐业之重要,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 目标导学三:分析论据,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一)分析有业之必要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用冰点火

---------------------------------------------------------------范文最新推荐------------------------------------------------------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用冰点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忖、媚、博、忖、坠、凸;积累词语阳光明媚、博士、控制、下坠、荒芜人烟、思忖、如愿以偿、合适、凸透镜;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失控、失灵、思忖、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仿佛一道灵光闪过这句话的含义;能常识模仿文中的句子用关联词既也句。 3.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冰点火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用科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 18

积累好词好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比尔博士在困境中,如何如愿以偿地摆脱困境。 教学难点: 理解比尔博士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遇事冷静。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词语: 思忖:忖的字音,并为思忖找近义词。 失控:从文中划出相对应的短语 如愿以偿:偿查字典 银装素裹:素查字典

---------------------------------------------------------------范文最新推荐------------------------------------------------------ 2.问题: 谁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结果怎样? 你有什么最想问的问题? 3.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时我们是用什么工具点火的吗?(火柴、打火机) 2.那么你们有没有看过用冰点火呢? 3.揭示课题,齐读 ●板书:用冰点火 3 / 18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指要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以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选入的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致。《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星星变奏曲》是诗人渴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在主题和手法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流淌在诗中的不管是清新与生机,还是静谧与闲适,都会让我们感受来自自然的魅力。 总体目标 1、通过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诗句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凝练、形象的语言。 2、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了解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创意说明 放弃政治概念式的解读,引领学生在颂读中以鉴赏评点者的姿态,完成对词的内涵、主旨、景致描写、情感抒发的把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并探究这首词的阅读效果史。 教学预设 一、把握词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把握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 2、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找出上下阙的关键词:“望”、“惜”。 二、评点词景 1、点名朗读上阙,思考用词中的诗句回答“望”的范围、景观、变化、胸襟以及“望”而不见的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