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联的基本格律与技巧

对联的基本格律与技巧

对联的基本格律与技巧
对联的基本格律与技巧

对联的基本格律,通常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

【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

【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今声】: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其中,“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去”两声为“仄声”。

【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

【双节平仄竿】由启功先生研制提出来剖析诗词格律的的“平仄两两交替”的组合排布方式,具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延长”。因形象双节竹竿而被学界称为“双节平仄竿”。

【马蹄律】也称“马蹄韵”、“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

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点断,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

【正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的声律格式。

【变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的声律格式。

【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平仄是根据传统的四声分的,传统的四声是平、上、去、入。传统的平、上、去、入四声的差别,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差别都是字音高低升降的不同。在普通话里,古入声字分别归入了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了。

古汉语中的平,则为平声字;仄,则为上、去、入三声。(请参看《平水韵部》)

现在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就是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对联的对仗句相对律诗来讲是比较独立的,只有上下两联,不存在“粘”一说,这样调平仄就自由些。上、下联能平仄相“对”就行,抑扬顿挫,就是好联。例:

宋文天祥题孟姜女庙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比较许多对联的平仄,可发现上联和下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也有大体相反的。能做到严格相

反而不损害内容固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但要特别注意停顿处的平仄,尽量要做到平仄相反。就如昆明滇池大观楼联,凡停顿处,大多平仄相反,只有数字的例外,不影响全联的音乐性就可。

另外,在同一联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孤平。若出现了,下联应以相反声补救。对专有名词时,平仄受限略宽。除此,上联末字用仄,下联用平,特殊的例外。

对联声律的今声与古韵之争:

对联过去在声韵平仄的界定上是仿照律诗,也采用平水韵的平仄分类,平水韵含“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各地方言演变极大,平水韵中的“入声”基本消失,平水韵的读音也很少有人能读出来了,只剩我国南方尤其岭南一带方言还保留有“入声”,但是由于过去“普通话”没有在全国推广普及,对联的声韵格律一时还无法找到一个大家都能运用和接受的标准,所以平水韵作为声韵标准的习惯就一直沿袭下来。在普通话得到推广和普及以后,全国已经有一个判定声韵读法的统一标准。至此,无法读出,只是作为习惯保留的平水韵越来越受联界的质疑,

由此引发联界在“从今声”还是“依古韵”问题上的争论,至近仍在进行。但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主张用今声,即普通话入联的人越来越多,相信对联在声律上从古韵过度到今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应该提倡以今声入联,逐步过渡。但是对于“平水韵”也应该适当学习,以有助于了解学习古诗文古联,而如果是岭南或者其他方言中有“入声”的联友则可以两者适当兼顾。无论采用今声还是古韵,有一点是必须遵循的,即一副对联中只能采用一套声韵标准,不能上联有依“古韵”,而下联依“今声”。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一序列的包含两拍或三拍、四拍。对联是短诗,要求有音乐性,这首先表现在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如节奏和谐,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这节奏感在对联中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创作对联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

四字句的对联是两拍。

如,西湖湖心亭联:

中央——宛在

一半——勾留

五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三拍。

如: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又如:喜——国家——兴旺

唱——稻粟——丰登

七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四拍。

如:山静——水流——开——画景

鳶飞——鱼跃——悟——天机

联语的字数没有固定数目,构成联语的节奏的方法和因素很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但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急缓和谐、轻重抑扬鲜明。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其原则就可组织联语了。

有些联虽长,但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掌握住四、五、

七言的节奏,也就能掌握长联的节奏了。三字以下的短对少,在组成长联中却会用到。一字句自成一拍,两字句也常是一拍,三字句的拍式一种是前一后二,另一种是前二后一,至于三字重叠者则是一字一顿。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

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

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

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

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联律中的对仗概念脱胎于诗律的对仗概念,再逐渐摆脱律诗中五言、七言的单句短联约束,进化为八言九言以至长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要了解联律中的对仗概念,就不能不对影响其最大的诗律对仗也略作涉猎。

对联是在律诗、绝句的联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不是律诗、绝句的简化,但讲究对仗这一点上来讲是一致的。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词性相对固然好,实在不行亦不必强求,因词害意总是不好的。

对联中的上下联往往是为了表达两个相似、相反或相连的意思。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此联的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似的。

又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意思是相反的。

再如: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此联的意思则是相连的。

《文心雕龙》中提倡“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是从诗文修辞的角度来讲,实用的对联中,特别是春联、婚联、寿联、挽联等,反对则很少。

对联的语言追求简洁优美,这就要运用到多种修辞手法,现对一些常用修辞手法作一下介绍。

(一)、顶真

如:岳飞、文天祥祠联

国士无双双国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二)、反复

如:悼杨诠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三)反诘

如:题弥勒佛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关,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甚事来由

(四)疑句

如:杭州灵隐冷泉亭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五)象征

如:校园迎春绿

桃李向阳红

(六)拟人

如:绿柳舒眉观新岁

红桃开口笑丰年

(七)夸张

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八)摹状

如:济南趵突泉联

空洞洞天,作飞飞乡

活泼泼地,故源源来

(九)对比

如:郑板桥题天师洞台榭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十)倒反

如:章太炎于西太后七十寿辰讽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十一)排比

如: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水,彭蠡烟,湘江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庙奇观绘吾宅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傅文,马迁史,薜涛笺,右军贴,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汇古今绝艺置我轩窗

(注:另有一些常用到的特殊的修辞方法,会在下次介绍给大家)

(一)对比

如:明代户部侍郎张津任南安知府题联: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银

此联是将民与官、廉与贪两方面进行对比。

(二)衬托

如: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是用“疏亲慢友”、“因财而散”来衬托“远富近贫”、“以礼相交”,一褒一贬之意非常清楚。

(三)借代

如:某项王庙联: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山河委大风

下联中以“大风”借代刘邦,刘邦曾作《大风歌》。

(四)假称

有意把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以自己的口吻讲述出来,这种手法称为假称。

如:呸,我纵丧心,有贤妇必不如此

啐,余虽长舌,无*夫何至于斯

(五)双声

如:嫂扫乱柴呼叔束

姨移破桶令姑箍

“嫂扫”、“叔束”、“姨移”、“姑箍”

(六)双关

把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运用到对联中,能使联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相传明时李贤看上青年士人程敏政,

欲招为婿,于是设宴款待他,席间,李贤出联道:

因荷而得藕

程猜度其意,答道:

有杏不须梅

上联荷者,何也,藕指偶,是问程凭什么得佳偶。程答:“三生有幸(杏),何用人作媒(梅)。”这一问一答皆用了双关的修辞格。

(七)镶名

将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镶嵌在联词中,这叫镶名。格式较多,可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有拆开分镶首尾。

例一: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是将虞姬之名分嵌上下联的首字,称为鹤顶格。

例二:蔡锷赠小凤仙联

其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名珠

这是将凤仙二字嵌在两联的中间,称为蜂腰格。

例三:月照纱窗,个个孔明朱阁亮(诸葛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这是句尾各嵌一名,称为凤尾格。

例四:史鉴流传真可法(史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洪承畴)

这是将两个人名拆开分嵌在首尾,称为拆嵌格,这种修辞法较难掌握,既要嵌名成对,又要文通意深,二者相结合,才能产生艺术美。

(八)拆合

即是常称的拆字联。

如:闲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拆字联应注意拆字要合字形,又要从字形或字义或字声推开去,发现意义,必须要有理趣,若只顾拆合,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

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上海彩凤绿叶良友 宁波金龙红花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对联的格律-对联知识

对联的格律-对联知识 对联的格律,比起诗词来,更复杂一点。因此,要想说清楚对联的格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从古今对联的实践来看,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一,正格联 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三种形式。 1,律联 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则为:(1),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相错,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的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平仄的相对是针对二四六位置和尾字而言,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可以不论。(2)由于下联以平收,因此,联律也得避免律诗中的禁忌。A,忌三连平。即在尾三

字中,必须有一个仄声。B,忌犯孤平,即在整句句子中,除了尾字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注意这两点,就能避免律句中的禁忌。(3)忌诗中的变格: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倒数第三字与倒数第二字,在律诗中常常可以互换,即尾三字变为“仄平仄”的格式。例:“无为在歧路”,其中的“在”和“歧”的平仄对换了一下,看上去是不符合平仄相错的规则的。但古人常喜欢在尾联中用这样格式。由于律诗中的尾联是不对仗的,因此,这样的规则就不能借用到联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中的纳与余换了位置,因此,虽合诗律,却是不合联律的。(4)关于平仄的古今音问题,在律诗中当按古音取,一般以《平水韵》作蓝本。而在对联中,除了可以按古音外,也完全可以按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取音。 2,组合律 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

对联格律 (1)

对联格律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虎雨画墨 龙风诗泉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上海彩凤绿叶好友上网对苑电脑 北京金龙红花良朋聊天联都手机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 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 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山川万里==翰墨千秋 家家幸福==岁岁平安 春风得意==壮志凌云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以联交友==凭德做人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 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石达开题广西宜州白龙洞联)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诗犹称弟子==酒不让先生。(何绍基题四川江油太白楼联)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放眼瀛台小==置身天地宽。(曾国藩题安徽宿松小孤山联)

6、六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 二、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 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 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 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 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七二言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

对联的二十九种对法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是指前人在对联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找出的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可以避免走弯路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方面来谈。一是原来标有“诗格”的联格,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等有着根本性的要求,却从无联格之名。第二个方面,也已用作联格,同样没有联格之名的种种对法要求,通常称之为“对仗”;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也同样带有根本性的作用。第三个方面,是有联格之名的一些格式但它仅仅是对联诸格中的一个局部,如“嵌字格”等。根据这三个方面,现将对联格律分早期的格律、后出的联格、以及镶嵌格等三方面分别介绍。 一、早期的格律 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较全面整理的应算是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礻必)府论》,他归纳整理了我国早期的诗格理论形成此书,其中的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现将其摘录如下: (—)二十九种对(节录,有些已予简省) 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 的名对者,正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 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意指第一第三两个重复出现的字,字义基本相同,所以也以意思相同的两个字去对,故称“准拟成对”。这一格相当于修辞中的“间隔反复格”。 4.联绵对 联绵对者,不相绝也。一句之中,第二第三字是重字,即名为联绵对。上句如此,下句亦然。诗曰: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 或曰:朝朝、夜夜、灼灼、菁菁、赫赫、辉辉、汪汪、落落、索索、萧萧、穆穆、堂堂、巍

对联的基本要求

对联的基本要求 关于对联的基本要求,能够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即:两行文字,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性相对,结构相对应,平仄相谐。 具体来说: 1.字数相等:上联是几个字,下联也必须是几个字。例如:“文革”期间, 有人集毛泽东诗词中是两句“独有英雄驱虎豹,敢教日月换新天”帖出来,上下联都得七个字,便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另外有人帖的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上句七个字,下句九个字,便不是联。 2.意义相关:对联要求上联和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互相关联,不能风马牛 不相及。例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下联说的都是相关过年的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上下联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揭示出学业有成必须刻苦努力的道理;西湖岳飞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说的都是相关岳庙内外景物的事。如果上下联互不关联,便不符合对联的要求。 3.词性相对:一幅对联,上下联各由很多组合而成,这些词必须两两相对, 即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名词要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例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中,“年”对“节”,“庆”对“春”都是名词对名词,“新”对“嘉”,“余”对“长”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纳”和“号”是动词与动词相对。再如,有人家娶媳妇帖的楹联“幸有彩车迎淑女,愧无美酒宴嘉宾”其上下联中同位置的词性也都是两两相对的。 4.结构相对应:对联的上下句不但要词性相对,而且要结构相对应。一 般来说,上下联如果词性都相对,结构也必然相对应。仍以上面所举的婚联为例,“幸有”与“愧无”,“彩车”与“美酒”,“淑女”与“嘉宾”都是偏正结构,而“迎淑女”与“宴嘉宾”都是动宾结构。孟昶桃符一联上下句的词性、结构也与上述婚联相同。 5.平仄相谐:就是要求上下联中的字要平对仄,仄对平,音调和谐。以西 湖岳飞庙联为例: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的音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的音调恰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两两相对,读起来非常上口悦耳。当然,不能要求每幅对联上下联中的每一字都平仄相对,但音步的节奏点上的字却必须严格按照平仄的要求配置。例如:

对联的形式特点

对联的形式特点 就本质而言, 是有历史性、政治性、时代性和审美属性的一种文体形式。认识这 一点对写作对联创出新意很有帮助。对联又有其特殊的外在形式, 掌握其形式特点很重要,具体来讲,对联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上下两联数字相等,长短一致对联由上下联组成,上下联 又分别可以称作出句,对句。有的对联还有横批,也叫横额。横批 就好象是对联的题目一样,同对联内容相关,起画龙点睛的作 用。对联无论长短,对上下两联而言字数都是一样的,也 就是说不能一个字数多,一个字数少。再长的对联也是这样。需指 出的是对联不管多短多长,何为上联,何为下联,要搭配好,一般 次序不宜颠倒。另外,对联写作的长短一般视所挂的地方的需要而定。(二)上下两联要求对称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 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当 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 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 幽。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 朝。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三)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

对联格律六要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规则的角度进行说明,平仄相谐规则中即包含了节奏相应的概念。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本站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

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 相谐——相互谐调(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

平仄相谐规则包括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交替;(三)长联句脚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 历史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规则,本站根据当代部分学者的建议,规定下述3条: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例: (以下○表示平声,●表示仄声) 常见的格言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 ●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 ○ 同治年间广东的何淡如为当地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 四面花果然好样 ○ ● 一肚草格外大声 ● ○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交替的规则 以下3种规则,灵活掌握,允许只顾其一。 1、"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本人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对联格律

第一节平仄问题 调平仄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对联和近体诗、骈体文这两种文体有密切关系。从调平仄方面看,近体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特别是律诗中的摘联,即摘出来看的联语,更是对联的渊源所在。 近体诗和骈体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汉文的韵文体裁。汉文的韵文是很讲究声调和谐的。调谐声调的基本方式是划分平仄声,并在对句中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使不能把上下句相对的每个字全都对上,起码也得有五分之四以上相当(句子越长,越能马虎些,但总不能低于二分之一吧),才算及格。至于一句中平声和仄声的前后安排也很有讲究,这些都属于格律的研究和限制范围。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式格律,可以说是写作对联的基本句式格律。所以,学习写作对联的人,必须先把它们烂熟于心。这是很容易的,它们调平仄的基本句式格律,按首句不入韵的格式,只有各两组,就是: 五律:仄仄平平仄(仄起) 平平仄仄平(平收) 例句: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平仄仄(平起) 仄仄仄平平(平收) 例句:青山横北郭 ○○○●● 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 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收) 例句:花迎剑佩星初落 ○○●●○○● 柳拂旌旗露未干 ●●○○●●○(岑参:《早朝大明宫》)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收) 例句:信宿渔人还泛泛 ●●○○○●● 清秋燕子故飞飞 ○○●●●○○(杜甫:《秋兴》)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句式,基本上是两个到三个平声字之后接着两到三个仄声字,或者倒过来也成。对联调平仄的方式,就以此为基础,再生出一些变化来。因为,对联的字数,可以少到上下联各一个

对联平仄规则

对联平仄规则 (2007-09-08 07:57:44) 转载 分类:对联知识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就必须掌握平 仄,没有平仄,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对联也无从谈起;不讲平仄,决不是对联.说到掌握平仄,还是有规律,有方法的. 一,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学习基本功.主要掌 握<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训蒙骈文>中,"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小日蒙蒙.野桥霜正 滑,江路雪初融......"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特别是<训蒙骈句>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 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律诗成为格式化 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 (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 四字联: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联: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 或者: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七字联: 平仄仄平平仄仄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2

简说对联平仄规则 黄光辉 对联平仄声可分为正格、变格和无格三种。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俺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不至于误导,这里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加以介绍: 1、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字,必须一仄一平。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及启功先生为北师大撰题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是为数不多的。 2、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例如:月;松。(剑;琴)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例如:毓秀、绿叶、上海、好友;钟灵、红花、宁波、嘉朋。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 例如:龙胆草;马兰花。 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 例如:独生子;特种兵。 (4)四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 例如: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故事新编(鲁迅小说集)。(夕、拾字古仄)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江山无限好;祖国万年春。

励志对联不讲平仄的原因及对策

励志对联不讲平仄的原因及对策 古人说:“见不尽者,天下之事; 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近几期一报一刊谈到对联讲不讲平仄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确实是参不尽天下之理。对此,笔者不揣冒昧地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纰漏之处,祈求联友及方家不吝教正! 一、受历史对联的影响 纵观历史,对联发展大体经历了五次飞跃。①从晋到唐,可称为对联初级阶段。那时的对联只是以口头应对为主,由于律诗受到皇上及文人的宠爱,对联则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发展缓慢。② 五代到宋元,对联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进入了推广发展阶段,不仅有春联,还有挽联、赠联、匾联、堂联、门联、行业联等。③明清时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梁章钜说:“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楹联丛话?自序》)④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知识分子把对联当成战斗武器,文人志士作对子蔚然成风。⑤中国楹联学会成立。近二十年来,在中楹会的领导下,各级楹联组织层出不穷,对联活动开展得更普遍,更丰富多采,比其他文学样式更活跃,更为人喜爱。这是一次最大的飞跃,也是联界的大喜事。 这五次飞跃,对联到底共有多少副,无法统计,但从联质方面来看,可谓精品不多,瑕疵不少。我认为个中讲平仄的劣作要占一部分,不讲平仄的也要占一部分。那么,如今说对联不讲平仄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一是对联像诗一样,出现了流派和各种体裁,诸如诗歌体、词曲体、骈文体、散文体、古文体、白话体、俗语体等等。据史料,汉初的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演变为骈文(也称骈赋或律赋),并沿袭到唐以后的五代。由于骈文不讲平仄相谐,也就没有节奏相称,只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而被后人视为正格对联。例如,众所周知五 代时蜀主孟昶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联坛高手王钟璘“认为它是影响最深远的劣联,那个‘余'字既失替又失对,怎能算

楹联的基本规则

楹联的基本规则 杨树林 对联是楹联的俗称。通常说的对联,又叫对子、联语。所谓“对联”,“对”是指一副联的的形式;“联”是指一副联的内容。“对联”就是一副联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我们给它下个定义叫“形对意联”。所谓“楹联”是张贴或悬挂在大雅之堂的、能留传后世的对联。格律诗中的对联就叫律联了。对联要讲声律。“声”就是声调,指汉字的平仄;“律”就是联语中汉字(词语)平仄分布的规律。下面依据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和会员们研讨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1)白日依山尽; 黄河人海流。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一句,各是五个字。这副五言联,各行一句,我们叫它单句联。上下联的字数对等,句数也对等。 (2)蜀北明珠,湖清花色美; 人间仙境,日暖鸟声甜。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两句。各行前分句都是四个字,后分句都是五个字,各行一共九个字。我们叫它双句联,双句联就是复句联。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四句,各行分句的字数分别是二个、二个、三个、四个,各行一共十一个字。我们叫它复句联或多句联。 小结:一副联都是两行,各行只有一个句子的叫单句朕,有两个分句的叫双句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叫多句联:双句联和多句联都叫复句联。无论单句联或复句联,两行的字数和句数都是对等的。 第二条词性对品 “词性对品”。“品”就是“类”。“词性对品”就是上下联语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的词类属性相同,使它们对仗品类。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是数量词对数量词的数目类工对。“黄鹂”对“白鹭”是名词对名词的鸟兽类同类工对。我们还可以看出“黄”与“白”只是颜色类工对;“鹂”与“鹭”才是真正的鸟兽类同类工对。“鸣”(叫)与“上”(向上)是动词对动词,按律联中的传统规则也是动词类同类工对。“翠柳”与“青天”是名词对名词。“翠”与“青”是颜色类同类工对;“柳”与“天”是花木类对天文类的异类宽对。依传统的对仗种类“翠柳”与“青天”也是名词类同类工对。此外,实词中还有代词对代词;虚词中也必须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摹拟词对摹拟词。 小结:一副联的上下两行的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必须相同,或必须符合传统对仗种类成对仗,达到对仗品类。同类字、词相对的叫工对;异类字、词相对的叫宽对。 第三条结构对应

对联格律六要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I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 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密不可分,以下主要从平仄相谐规则的角度进行说明,平仄相谐规则中即包含了节奏相应的概念。J 一、平仄归类标准J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本站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I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

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O参见《平水韵部》。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J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I 二、平仄相谐规则I 相谐相互谐调(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丨

平仄相谐规则包括三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二)句内平仄交替;(三)长联句脚规则。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的规则历史上曾有要求字字相反的严格规则,本站根据当代部分学者的建议,规定下述3条: 1、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2、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例: (以下C表示平声,?表示仄声) 常见的格言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O ? ? 学海无涯苦作舟 ?O O 同治年间广东的何淡如为当地放焰 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 四面花果然好样 O ? 一肚草格外大声 ?O 3、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句内平仄交替的规则 以下3种规则,灵活掌握,允许只顾其一。

1、"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两平两仄交替,参见《马蹄韵》)。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oo??oo? 学海无涯苦作舟 ??oo??o ("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意即"第1、3、5位置上的字可平可 仄,第2、4、6位置上的字当平则平,当仄则仄"。学界对此规则争议较多, 本站暂不作更多解析例证。请接着看第3条规则。3、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规则。此规则容易掌握,且较为

对联格式的要求

对联格式的要求 对联格式的要求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下面先看一副对联: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名词,“喜气”的意思),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其实,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牢记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出毛病了。在古代,词性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作对联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所谓“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下面看一个简单的词性名称对照表就会明白。 实字(名词)天、地、人、树、鱼、花…… 活虚字(动词)打、吹、腾、升、进、出…… 死虚字(形容词)高、矮、长、短、大、美…… 助字(动词)乎、耶、哉、也、焉、兮…… 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一名士自挽联: 无虑无忧,老夫去矣 克勤克俭,小于勉之 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之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植物类”、“人事类”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二) 第二讲: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之二) 主讲:王永川 (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 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 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

对联平仄规则

第一种:……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一)句中平仄规则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二)句脚平仄规则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 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特点),如果没有了这些要素(特点),对联就没有了灵魂和生命,就不可能独立地存在于世界上。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一个字都要相对?可不可放宽?我认为,每一个字平仄都要相对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可以放宽,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问题是怎样放宽?放宽到什么程度?这是目前大家关心和争论的焦点,也是普及楹联知识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天,就学习对联知识和开展楹联活动中的一些体会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联友和方家指正。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 关于平仄问题,有一种流行的提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总的来说,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但不够确切,也就是说,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例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这就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 五言绝句格律 平仄基本句型: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C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D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黑体字为韵脚,要求用平声。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励志对联的格律.doc

励志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比起诗词来,更复杂一点。因此,要想说清楚对联的格律,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从古今对联的实践来看,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 一、正格联 正格联的基本定义是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三种形式。 1、律联 律联的上下联一般均为五字和七字,其所遵循的格律与律诗基本相同。律诗的基本格律规则为:(1),二四六位置的平仄相错,即(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的平仄与上联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平仄的相对是针对二四六位置和尾字而言,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可以不论。(2)由于下联以平收,因此,联律也得避免律诗中的禁忌。A,忌三连平。即在尾三字中,必须有一个仄声。B,忌犯孤平,即在整句句子中,除了尾字外,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平声字。注意这两点,就能避免律句中的禁忌。(3)忌诗中的变格: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倒数第三字与倒数第二字,在律诗中常常可以互换,即尾三字变为"仄平仄"的格式。例:"无为在歧路",其中的"在"和"

歧"的平仄对换了一下,看上去是不符合平仄相错的规则的。但古人常喜欢在尾联中用这样格式。由于律诗中的尾联是不对仗的,因此,这样的规则就不能借用到联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其中的纳与余换了位置,因此,虽合诗律,却是不合联律的。(4)关于平仄的古今音问题,在律诗中当按古音取,一般以《平水韵》作蓝本。而在对联中,除了可以按古音外,也完全可以按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取音。 2、组合律 对联与律诗不同,对联的句式比较随意,除了五字和七字外,对联的句式不拘一格。有两字,三字,四字,六字,八字甚至几百字的。因此,在平仄的协调上就产生了取舍的困难。后人总结了一种马蹄韵的规则。所谓马蹄韵,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的方式。马在奔跑的时候,前两蹄提起,后两蹄落地,在声音上呈一轻一重的形态。对联的马蹄韵规则有三种说法:(1)上联尾二字必须为仄。下联尾二字必须为平。呈马蹄起落之势。如:XXXX 仄仄,XXXX平平;(2)如果在一幅对联中,有两句以上的句子组成,则每句的尾二字也须平仄相对。如,上联:XX仄仄(或平平),XXXX仄仄,下联:XX平平(或仄仄),XXXX平平;(3),不管一句句子有多少个字,上下联中的尾二字和所有中心词的平仄相对,这种说法比较复杂,而且关于中心词的界定又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如果不是作一幅很长的联,就不必考虑这种形式。在以上

对联禁忌

对联禁忌 第五讲对联的一些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里提到三种: (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稿的《联律通则》里取消了关于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过孤平孤仄的定义,目前在学术上,这两者的定义还都有着相当大的争论,所以,除了诗钟对此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外,我们对联初级班对此亦根据《联律通则》进行放宽,不再对此作出硬性要求。除了《联律通则》通则中提到的三种禁忌外,还有两点是需要各位学员多加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

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2. 忌联意隔阂 除去无情对外,对联禁忌上下联各言其事,只对不联。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 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写的“明月照西楼”而下面就写“菊花欺细雨”。这样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在诗词对联之中就造成“景隔”了,(当然特别的气候除外)。或者情感方面上句还写的心花怒 发下句就写忧愁满面那么就造成“意隔”(情隔)。 至于“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写景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二是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下面分别简述:一,写景意境的“隔”与“不隔” 根据上面的定义,就是两种或多种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时间能够同时存在的就是不隔,如: 出句:静水横舟凭柳钓 对句;微风斜月任松簪 上联的意境是无人的孤舟系在柳树下,静静地躺在水面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