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I卷文综政治分析及2007年备考策略(原创)

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I卷文综政治分析及2007年备考策略(原创)

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I卷文综政治分析及2007年备考策略(原创)

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李德明李玉芹 072650

摘要:综观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文综政治,并比较近几年试题,明显感到试题线索清晰、图表醒目、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重视能力、稳定创新、冷热结合、体现人文。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稳中求进,稳中求新,体现人文精神。所以,今后的教学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注意与大学教材靠拢;要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要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思维方法,树立人文精神;要谋划复习策略,改变复习方法,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突出做题能力,突破表达能力;要调整好心态,考出自己正常的水平,以最佳状态复习迎考。

文综综述

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试题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三门学科所占的分值都保持稳定,整卷难度适中保持稳定并具有适当的区分度,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三种试题,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试题原则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在选择题中,陈述式的选择题大量出现,这与往年相比,也是一个明显变化。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取材和设题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如第9-11题要求考生把握地方时与区时的概念、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技能,第14-19、21、22题着眼于对基本史实、基本历史概念和基本历史线索的考查,考查识记能力的题目占有相当比重,其中有关《临时约法》的内容,民国时的政府机构、新政协的职能、巴黎公社的举措、法德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等,都是教材中纯记忆性的知识,第26、27、30、31、34题考查的都是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地理学科试题均以图表形式呈现信息,如第6-8题考查对表格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试题间的信息关联度增强,前一题的判断结果成为后一题解题的关键信息。解读史料和历史地图并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是历史学科的重要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第1-2题、第9-11题、第39题需要分别调动和运用“我国三大谷物的分布特点”、“哈尔滨的纬度”、“城市主要区位因素”等知识;第13、23题都需要将相关历史知识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如第36、39题分别考查了对“地表环境特点”、城市区位特点、城市共同地理因素的表述和阐释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第37题(4)小题“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考查了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材料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体现了文明发展、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的主题。注重现实问题,洋溢时代气息。如地理考查“主要粮食作物分布问题”,问答题则考查了沙尘暴现象。考查了“能源消费”历史试卷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为立足点进行考查。比如:涉及到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欧关系、中华文明、近代开放中的中国经济,还有与中国发展有隐性关系的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国际间和平合作等。试卷比去年更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关注当前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今年的政治试题涉及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外开放等,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及长效热点,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透视、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生活。体现人文精神与生活追求。关注现实生活,弘扬人文精神,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这一特点在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中也有体现。如选择题31题通过歌手丛飞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具体分析

一、试卷结构:稳中有变,还需完善,强调隐性综合,力求突出主干知识。

1、2005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学科知识分布情况及特点

(1)表一:2005年文综试卷结构表

(见下页)

(2)特点:政史地结构以稳为主,稍有变化

第一、比较整齐、简洁、平实、明了,在总体结构、题型、题量、分值及出题形式上都没有太大变化,使学生容易分清科目及知识范围。

第二、题量仍为39个但设问减少。

第三、隐性综合性仍然较强,政治“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创新”、“中部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本年度的热点问题没有在试卷中出现,相反“2004年美国大选”等隐性热点倒出了考题。今年历史试题表现出的反猜题痕迹更重。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知识而支解主题。

、、

、、年 ()结构

(2)特点:

第一,从题型结构上看,保持文综卷中的政治试题一般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只考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为材料分析题的传统。政治部分试题从第25-35小题,第38小题,第39小题(6)、(7)。今年的试题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微调,在跨文科综合题的设计中,设问比去年减少。一改往年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将历史置前,这对学科思维转换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从试卷结构上看,试卷分值有变化。三科试题保持均衡,考试内容各占三分之一比去年明显。全卷有选择题35道占140分,综合题 39题占60分。第38题仍是纯政治题,总分为32分,与去年保持一致;第39题是政史地综合题,政治占20分不变。

第三,从综合结构看,学科内综合明显增加,如历史专题式考察、跨学科综合也明显增多:历史的15、22题政治可做、39(1)史地结合、(2)、(6)政史结合。

3、2005年高考文综卷政治科知识分布情况

(1)政治科知识分布(表3)

(2)特点: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政治常识比重较小。如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经济常识部分有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货币职能、银行的职能与税收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对外开放等;哲学常识部分有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内外因辩证关系、理性认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人生价值观等;政治常识部分有民主的阶级性、国家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和活动原则、国际关系以及外交政策等。从分值看政治常识比重较小。

二、政治试题总体评价及主要特点

线索清晰、图表醒目、主干基础、知能并重、稳定创新、关注热点、体现人文。

1. 线索清晰、图表醒目

首先,题目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稳中求进,稳中求新, 27题中央银行职能;28题我国取消农业税,促进经济的发展29题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观,38题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问题,3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无不渗透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30题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31题著名歌手丛飞的事迹感动中国,34、35题个人所得税法修改无不体现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目标,32题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反衬了我国民主法制理念。

其次,整张试卷图表颇多,显得文字简洁、醒目,但比较单一。且不说地理试题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和图表等情景,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综合性、区域性、地理事项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等内容。今年的历史试题也有幅地图,政治试题选择题、主观题都出现了图表题。但缺乏漫画等形式,显得比较单一、不够生动。

2、突出主干、强化基础

今年试题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6、27、30、31、34题考查的都是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经济常识部分有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货币职能、银行的职能与税收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对外开放等;哲学常识部分有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内外因辩证关系、理性认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人生价值观等;政治常识部分有民主的阶级性、国家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和活动原则、国际关系以及外交政策等。并且突出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主观题38题考查了以企业为主干的知识体系。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也注重以重大热点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了解。如考查德国的政体、商业

银行的基本业务等。选择题中细分式选择题数量增多,试题更加灵活、科学,考查的知识点也更全面,

3、知能并重、突出能力。

试题的表述更加简洁,指向比较准确;从试卷篇幅看不是很长且引文简洁,使学生入题很易,不用再作文字游戏。但思维过程考察严密。重视思维考查,考思维重能力,对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注意区分度,体现选拔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难易适中。例如第38题(32分),就是一道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典范,分别从经济、哲学考查学生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考查思维能力由浅入深,主要是学科内综合,哲学分值比重较大,突出了思维的重要性,并适应新考纲能力要求:

⑴重视对发现、收集和理解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考查。如地理学科第1-11题,考生要从题干的文字材料和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判断回答;历史学科从法的关系图及文字表述等材料中正确解读、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政治学科38题第⑴问,从图8中提取信息、调动知识储存揭示经济、能源关系。

⑵加强对所获得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联系整合能力考查。如24题商品、货币、银行知识的总和,26题价值、使用价值、劳动时间的关系;27题各类银行的比较等等。

⑶注重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解和推理能力的考查。重视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如第24题问“获取20瓶汽水的过程中”所包含的经济现象。该题是整张试卷的亮点,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求学生有判断、分析、推理能力。第29题选出与水有关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名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转换能力。第38题图表题的第一小题,考查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等,都要求考生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描述和阐述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个别试题立意新颖,设问角度灵活具有梯度,比如地理的9题、历史的20题、政治的34题,都反映了命题者的这种思路。答题方法的得当,思辨能力的强弱,在做题的正确性和耗时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再如政治学科第39题第(6)问,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今天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实践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国门质的不同。(7简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的哲学依据。对问题进行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以便写出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答案。

4、总体稳定,稍有创新

今年试题保持了稳定,具体表现在:一是命题思路未变。依然以能力测试为指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的目标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着重考核学生通过文字材料以及图表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试卷的结构及题型相对稳定。仍然分为客观性试题48分和主观性试题52分两大部分。但也有创新:如选择题24、25题以一道趣味智力题为背景、新颖生动,体现思维的创新性;34、35题的引言材料采用了表格形式、29题采用了古诗词、主观题38题由柱形图取代了传统的表格材料。答案设置了酌情给分鼓励创新的弹性说明。

5、冷热结合、体现人文

继承贴近现实生活,突出实践应用;热点突出在政治,历史热点隐性化。综合考试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共同关心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为背景素材,隐性热点与显性热点相结合,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试卷所考查的热点体现了长效性(属长期的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在近几年问答题中均有涉及,所占分值较大,反映这是国家长期关注的问题;如“我国外交政策”是非常关注的问题,反映我国重视与周边国家关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经济建设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自然。在注重主干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试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联系社会生活,设置新情景,提供新材料,凸现考生的应用能力。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和谐社会。文综试卷中最后一道大题占60分,在整个试卷中分值最重,该题是一道史、地、政结合的综合题:从历史上到现在。今年的政治试题涉及了个税的调整、全面取消农业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外开放等,都是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及长效

热点,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透视、解决现实问题,引导考生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弘扬人文精神,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这一特点在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中也有体现。如选择题31题通过歌手丛飞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量图表、名言入卷,使觉悟提高渗透于知识考察、能力培养之中。如题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思所以危则安”试题设问,文白兼有,道理深刻。

〔试题简析〕

有一道趣味智力题:

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回答24-25题:24.在获取这20瓶汽水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包括①商品流通②易货交易③货币支付④货币借贷⑤非现金结算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答案:A

评析:本题考察基本概念,较新颖,难度较大,部分学生会被搞糊涂,可采取优选法和排除法答题技巧。“使用10元现金通过不同方式”说明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交换,即商品流通。“用空汽水瓶换汽水”说明是物物交换,即易货交易;通过现金购买说明货币支付。材料不能体现货币借贷与非现金结算(即转账结算)。

25.在这道趣味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评析:试题难度一般,但创意好;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材料中的智力题靠感性认识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必须要有严密的思维才行,也不会是随机性的。故选择B。依靠生活经验且采取排除的办法,排除②,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可能有可靠性,排除④。

26.在同一市场中,等离子电视机这类高档商品的售价比阴极射线管电视机这类普遍商品的售价要高,这是因为

A.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高档商品包含较多的个别劳动时间 C.高档商品的使用价值比较大 D.高档商品的使用功能比较完善

答案:A

评析:试题简单、大众化,本题考查的是商品的价格、价值、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故A正确。个别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故B错误。C、D误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错误。

27.在现代经济中,银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央银行职能的是

A.管理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 B.经营外汇信贷业务 C.执行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 D.经理国库、发行货币

答案:D

评析:试题简单、大众化,本题考查的是银行的性质与职能。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大类。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银行。A是中国建设银行的职能,B 是交通银行或中国银行的业务,C是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28.我国从2006年起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将促进经济的发表,这意味着

A.国家不再向农民征税 B.国家利用税收调节经济 C.国家利用税收组织财政收入 D.国家利用税收实现经济监督

答案:B

评析:试题难度一般、稍有创意,此题考查的是税收的作用。近二年来国家强化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如个税、消费税、房产税、农业税,因此要对税收的相关内容把握。取消农业税,只是取消了专门对从事农业生产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主要是农民)征收的税种,不能把取消农业税简单理解为不再向农民征税了,故A错误。税收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来调节经济。农业税的取消正是体现了税收的调节作用。C、D与题无关。

2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评析:此题难度一般、比较传统,考查古诗词中的哲学道理,考查发展的实质。①③体现发展的观点。②是因果联系的观点。④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但学生要有较深的文学功底。

30.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年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③安与危作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包含的④安与危作为矛盾的双方可以相

互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评析:难度大、有创意。将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引用的古诗词与时政结合,“思所以危则安”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魏徵传》,强调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了这句话,表达自己“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了大家对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的心情。

此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难度,关键是①和③难以选择,如果没有紧抓“转化”,一不小心就会选①,而③的提法对于中学来说有点深度,一般只是从共处于矛盾统一体来理解统一的。关于统一问题,中学教材只是强调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涉及相互包含。

31.据报道,著名歌手丛飞,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累计捐献款物达300多万元,而自己生病却拿不出足够的住院费。他生前立下遗嘱,捐献角膜,奉献出最后的爱心。丛飞的事迹之所以深深厚感情地感动中国人,是因为他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②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否定了自我价值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肯定了自我④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否定了自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评析:此题以“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事迹为背景,考查人生价值。试题难度较小、创意一般。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材料中丛飞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人,说明①③正确。若采用排除的方法,可排除②,则轻松选择B。

32.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在评论2004年美国大选时曾辛辣地指出,布什和克里的竞争,与其说是不同施政纲领的对决,不如说是金钱的对决,谁筹集的竞选资金多,谁就多一份胜算,对此,我们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A.在美国民主具有超阶级性 B.在美国政党对政治失去意义 C.在美国金钱是政治的母乳 D.在美国只要有钱就能当总统

答案:C

评析:试题难度较小、创意一般。提取材料的信息,“与其说是不同施政纲的对决,不如说是金钱的对决”这说明美国选举的实质是金钱选举。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民主,故A错误。政党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故B错误。在美国也并不是只要有钱就可以当总统,故D不符事实错误。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纲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凸显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关内容。这是因为①政府是行使国家职能的行政机关

②能否实现“十一五”目标与政府职能有密切的关系到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化政府职能是基本趋势④转变政府职能是履行国家职能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评析:此题考查的是国家职能、国家机构等知识。试题难度较小、创意一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由经济管理型政府变为服务型的政府。用排除法排除③即可。

表2是我国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简要过程。读表2,回答34-35题。

34.在修改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

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对人民负责原则③依法治国原则④司法公正原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评析:此题考查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难度小、创意一般。④是司法原则,不是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用排除法即可。

35.从我国修改个人所得税的过程可以看出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立法权②国务院行使了最高国家行政权③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

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答案:B

评析:此题考查我国的国家机构及其地位。试题难度较小、创意一般。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是人大的专门机构,国务院是我国的行政机关。故③④错误。

34、35题虽采用图表形式,但与题目关联度不大,略显不足。

38.(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登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

(1)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12分)

(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得原理加以说明。(12分)

答案:(1)①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②从2002-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2004-2005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①企业应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②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或发展循环经济、采用清洁能源、循环利用、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3)①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客观规律。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评析:该题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热点、重点和焦点的问题,要求同学分析和概括图标材料中的经济信息,进而用经济常识企业知识拿出措施,进而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原理,说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逐层深入,很好体现价值导向。采用柱状图新形式,考

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把教材知识和热点紧密结合,引导高中学科教育,特别是是政治学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同时贯彻大纲要求,突出基础。

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今天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实践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国门有着本质的不同。运用政治常识说明这种不同。(10分)答案:(6)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今天中国的开放是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开放,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我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评析:该题结合历史从现实政治、经济出发,考察政治常识知识,充分体现文综特色:既有政史学科形式上综合,又有历史、政治、经济知识的总和,还渗透着思维能力的综合。

(7)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10分)(7)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方式走向世界。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对外开放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更好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评析:该题结合历史从现实经济出发,考察哲学常识知识,充分体现文综特色;但比较常见。

三、试题对今后的教学启示和复习策略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注意与大学教材靠拢。

基础知识成为高考的第一依据,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决定性意义,基础不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越是基础的就越有区分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均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做到以本为本,狠抓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纲为纲,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将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烂熟于胸,在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使用政治术语要规范。就建构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而言,应做到点、线、面的结合。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决不遗漏。大纲中规定了166个考点,2006试题中涉及到十几个,不到考点总数的10%,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全面的考点知识。只有如此,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试题无论怎样的新、奇、巧,终究“万变不离其宗”,比如复习货币时,联系银行。对知识点的复习还要注意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通过联系、比较,那今年的24题就好做了。要注意适当用多种语言说话,如矛盾的对立也就是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要注意适当扩展,矛盾双方有对立、有统一、可依存、可转化、可包含。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形成基本线索。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零散的识记肯定是不牢固的或会因某些疏漏而遗憾。例如当复习“国家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优点”,接着复习“市场经济缺点”,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是什么及如何调控”。这样围绕“国家的宏观调控3w”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从纵向可把经济常识的八课、哲学常识的四块和政治常识的五课分别融会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经济常识,可以把这八课内容按经济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进行整合。从横向来说,关心时事政治,关注

社会热点,也不要放弃冷点,用复习到的理论分析现实鲜活材料,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把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并适当拓展,靠拢大学教材。

2.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

大政方针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热点不熟是学生失分的又一因素,时政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考查能力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功能,思维不活跃是学生获不了高分的关键原因,培养能力成为教改研究的重点课题。高考改革一直致力于“素质考查、创新精神”的探索,今年也在史实热点中情景化,以材料题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去充实教学内容,去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与时俱进中养成终生受益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去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提高自己多方面能力。高中政治课还应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科素质也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高中生的政治科素质主要体现在政治觉悟的提高上。反映在卷面上,反映在思维过程中,就必须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坚持与国家立场相一致的原则。总的来说,这点基本不成问题,但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会说政治术语,学生腔严重。因此,我们在平时就应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家意志。一些重要句子的表述,应强化记忆。在平时的复习中更加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以往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本中的事例,只是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美国的金钱政治就在书上,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书、小体字部分的关系相当重要,所以不可忽视课本。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用所学知识与校园内外、高三学生思想倾向相联系,然后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如:“农业税”问题,可以从社会主义本质、税收作用、普遍联系、党的宗旨、国家性质、职能、组织和活动原则等基本原理去分析;对丛飞认识可以用人生价值等知识来分析说明。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浅出,以此把握时代脉搏。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以某个热点问题去分析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一题多理法),或以某个知识点去统率热点问题(一理多题法),两种方法互相渗透,交替使用。

3.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思维方法,树立人文精神。

思想指导行动,为适应综合考试,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观,由传授记忆变发现、加工、研究知识;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由知识传授者变学习指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由使学生被动接受变学生主动探究,在培养兴趣中去关注科学,在收集各方面资料中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抓好综合思维。人类的思维可以基本分为两类: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分析思维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整体到要素;综合思维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要素到整体。多年来,我国的教育重视培养分析思维,却忽视了综合思维,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应该二者兼备,且是有机地统一。现在,高考改革无论是从综合考试的设置还是单科考试来说,都强调考查综合能力。所以,在继续重视分析思维的同时,要注意强化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科目中很多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在复习时一定要把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不能孤立。还要关注热点,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并作为问题的切入点。2006高考文综试题,在对热点问题的处理上,“冷”“热”结合。但是热点问题较多且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样以来,全部应付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对问题进行筛选,冷静处理很热的问题。与考纲及中学生知识无关的问题,考试可能性不大,要关注学科知识中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发展动态,文化思想的发展,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命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当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与理论结合,回归教材,突出基础性,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对常识性的知识给以必要的关注,避免完全时政化。

4.谋划复习策略,改变复习方法,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

首先,科学安排教学与三轮复习。第一轮(2月底前):看好自己的门,适当串串门,将本学科知识理解记忆清楚,重组成网,在这个过程中,用基本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第二轮(3月-4月底):内强素质,苦练内功,以学科内综合的复习为主,注意“走出去”用本学科知识去分析其他学和有关知识,寻找结合点,“请进来”──用其他学科知许分析本学科的有关知识,寻找交叉点,适度进行跨学科综合训练。用热点问题带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分析评

价及解决问题能力。事实上,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复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本轮复习应不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是首选策略。最好构建新型的强调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专题复习模式:纵向延伸-横向拓宽-学科渗透-强化训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理解为是章、节、框题知识的简单压缩,需要找出联系这些知识点的主线,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复习“意识”时需要把意识-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实践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用一条主线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按照这一复习思路,可以把经济常识分为市场经济主体、客体、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分配制度、经济结构调整五个板快。政治常识按上述原则可以划分为国家(国际)、公民,政党、民族、宗教五个部分。在本轮复习中,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复述教材”,要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为此必须构建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突出知识主干,因为无论是学科内综和,还是跨学科综和,都在强调综合,而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最有效方法莫过于构建知识树,编织知识网,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成体,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手,一拉一条线,一抓一大串,能够针对问题充分调动知识储备,整体把握,全方位思考。由于文综考查不求点全,但求点精,不求知识覆盖,但求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不求问题适应知识,但求知识适应问题。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全面把握,在复习时应突出重点。

第三轮(5-6月份):则应提升修养、巩固强化、三科并举、全面开花,即进行全方位的跨学科综合训练,进行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专题的训练,以实现全面提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目的。高考命题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形式来体现“能力立意”原则的,而客观事物并不是按照人安排好的学科路线进行发展的。因此,在复习时就要根据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评价和论证这些事物。就拿文综来说,政、史、地三个学科尽管在知识上有许多内容互相渗透,但这三个学科在能力要求上大相径庭。地理重在考查较为形象的空间判断和思维能力;政治考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重在对事件的回顾和思考。文综试题要求考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将大脑中储存的三个学科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转换使用,具有较大的难度;更难的是要求考生将三个不同学科的学科能力不停地变换运用。鉴于此,我们在跨学科复习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和历史中选取能够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适合不同学科进行设问的情景材料,或对某些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并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评价、论证这些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要分析、整理、归纳前一阶段练习、作业及模考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相互的联系上归纳出若干个基础知识和方法体系中的问题。应该分析错题错在什么地方,是概念问题还是思路问题?需从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中,从知识的体系中进行分析认识,得到正确的结果。弥补知识网络体系的漏洞。边练习查缺、边复习补漏是这一阶段又一特点。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突出做题能力,突破表达能力。

当前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下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做题能力是核心,表达能力是外显。就做题能力而言,从我们现在的学生实际看来,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要让学生养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要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从课到节,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二是实际联系理论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要求学生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树立对于一个问题,你可以不写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长期以来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都是这一能力欠缺的表现。在本轮复习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要求学生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

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考生的表达能力。

无论是知识记忆还是理解运用以及答题规范都要注重学法指导,如关键词记忆法、奇特联想法、编顺口溜法、分层记忆法、抓来龙去脉法,分层理解法、概要理解法、比较理解法、迁移理解法等,使学生记得清、记得牢、理解得深、理解得透。从今年试题来看,如果审题不清极易跑偏。如38题(6)问要求的角度是政治不是历史。因此在平时练习中应该注意答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做到习题精选、精练、精讲。如选择题注意看背景、抓立意、思设问、联考点;主观题注意做到审清题意明要求,回忆考点细思量,根据问题找原理,分析材料不离题,原理材料联一起。文综试题尤其是主观性命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少考生文综考试中得分低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综合理解、分析、推理能力,无法拓展思维。因此做好这类试题,一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二要进行信息筛选,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要寻找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作为解题的依托。最后,要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真正落实新考纲的能力要求。

6、调整好心态,考出自己正常的水平,以最佳状态复习迎考。

高考七成考实力,三成考心态。学会正确调整和放松、合理分配有限的时间,做到月、周、日有计划,心中有数,一切按部就班地去做,就不会出现紧张和慌乱。反对提出超出自己正常水平的目标。因为如果背上超出自己承受力的负担,高考时思维会僵化,可能会做的也做不出来了。

本文仅是个人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希望从事考试研究的同仁们,就政治高考中的问题发表看法,以提高我们的考试研究和实践水平,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