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施农业-光照及其调控措施

设施农业-光照及其调控措施

设施农业-光照及其调控措施
设施农业-光照及其调控措施

学习情境一光照环境及其调控措施

知识要点:

1. 学会设施光照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2. 学会设施温度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3. 学会设施湿度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4. 学会设施气体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5. 学会设施气体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6. 了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技能要点:

1. 能对设施的各个环境特点进行检测;

2. 会根据测出的环境特点进行合理地调控。

3. 能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

园艺设施是在人工控制下的半封闭状态的小环境,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气体、肥料等。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日光温室在建造前要考虑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建成以后主要日常管理就是对环境条件进行调节控制,才能保证为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最佳环境条件,以达到早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温室的环境条件调控十分复杂,一方面各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作物种类、生育阶段、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只有对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调控,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光照条件对日光温室的园艺作物生产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光照是日光温室的唯一热源,光照条件好,透入温室的多,温度就高,对作物的光合作用也越有利。另一方面,光照是蔬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光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从而明显影响到产量的高低。

一、园艺作物对光环境的要求

(一)园艺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园艺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围(光饱和点以下),光照越强、光合速率越高,产量也越高。温室蔬菜的产量与光照有密切关系,如番茄每平方米接受100mJ的产量为

2.01~2.65㎏/m2,降低光照6.4%和2

3.4%,其产量分别损失7.5%和19.5%,黄瓜也有类似的情况。

光照强弱除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外,对花色亦有影响,这对花卉设施栽培尤为重要。如紫红色的花是由于花青素的存在而形成的,而花青素必须在强光下才能产生,散射光下不易产生。因此,开花的观赏植物一般要求较强的光照。

园艺作物包括蔬菜、花卉(含观叶植物、观赏树木等)和果树3大种类,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大致可分为阳性植物(又称喜光植物)、阴性植物和中性植物。

(二)园艺作物对光照时数的要求

光照时数的长短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是指1天中受光时间长短,受季节、天气、地理纬度等的影响。蔬菜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3类:长光性蔬菜、、短光性蔬菜和中光性蔬菜。

光照时间的长短对花卉开花有影响,唐菖蒲是典型的长日照花卉,要求日照时数达13~14小时以上才能花芽分化;而一品红与菊花则相反,是典型的短日照花卉,光照时数<10~11小时才能花芽分化。设施栽培可以利用此特性,通过调控光照时数达到调节开花期的目的。一些以块茎、鳞茎等贮藏器官进行休眠的花卉如水仙、仙客来、郁金香、小苍兰等,其贮藏器官的形成受光周期的诱导与调节。果树因生长周期长,对光照时数要求主要是年积累量,如杏要求年光照时数2500~3000小时,樱桃2600~2800小时,葡萄2700小时以上,否则不能正常开花结实,说明光照时数对园艺作物花芽分化,即生殖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设施栽培光照时数不足往往成为限制因子,因为在高寒地区尽管光照强度能满足要求,但1天光照时间太短,不能满足要求,一些果菜类或观花的花卉若不进行补光就难以栽培成功。

(三)光质及光分布对园艺作物的影响

一年四季中,光的组成由于气候的改变而有明显的变化。如紫外光的成分以夏季的中最多,秋季次之,春季较少,冬季则最少。夏季中紫外光的成分是冬季的20倍,而蓝紫光比冬季仅多4倍。因此,这种光质的变化可以影响到同一种植物不同生产季节的产量及品质。表4-1反映了光质对作物产生的生理效应。

光质还会影响蔬菜的品质,紫外光与维生素C的合成有关,玻璃温室栽培的番茄、黄瓜等其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往往没有露地栽培的高,就是因为玻璃阻隔紫外光的透过率,塑料薄膜温室的紫外光透过率就比较高。光质对设施栽培的园艺作物的果实着色和风味品质有影响,如大棚温室生产出的茄子为淡紫色,而生产出的葡萄、桃、油桃等都比露地栽培的风味差,这与光质有密切关系。

由于园艺设施光分布不如露地均匀,使得作物生长发育不能整齐一致。同一种类品种、同一生育阶段的园艺作物长得不整齐,既影响产量、成熟期也不一致。

弱光区的产品品质差,且商品合格率降低,种种不利影响最终导致经济效益降低,因此设施栽培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尽量减轻光分布不均匀的负面效应。

二、园艺设施光照环境的特点

温室的光照条件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数和光质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光照强度

1.光照强度低

园艺设施的光照强度只有自然光强的70%~80%,如采光设计不科学,透入的光量会更少,而薄膜用过一段时间后透光率降低,室的光照强度将进一步减弱。

2.光照强度的时间变化

设施光照强度变化与自然光照是同步进行的。自然光随季节、地理纬度和天气条件而变化,设施的光照强度的变化随自然光强的变化而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都与自然光照强度的变化具有同步性。晴天设施光照强度的日变化与自然界变化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午前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强;中午光照度最高;午后随太阳高度角的减少而降低,其曲线是对称的。但温室的光照度变化较室外平缓。如图4-1。

3.光照强度的空间变化

(1)垂直方向越靠近薄膜光照强度越强,向下递减,递减速度比室外大,靠薄膜处相对光强为80%,距地面0.5~1.0m为60%,距地面20cm处只有55%。

(2)水平方向

①.塑料大棚:南北延长的大棚,上午东侧光照度高,西侧低,下午相反,从全天来看,两侧差异不大。东西延长的大棚,平均光照度比南北延长的棚高,升温快,但南部光照度明显高于北部,南北最大可相差20%,光照水平分布不均匀。

②.日光温室:南北方向上,从后屋水平投影以南是光照强度最高部位,在0.5m以下的空间里,各点的相对光强都在60%左右,在南北方向上差异很小。后屋面下的光强,由南向北递减,后坡越长递减越明显,每向北1m,光强递减1万lx。在东西方向上,由于山墙的遮荫作用,上午揭苫后东山墙侧出现三角形阴影,由大到小,正午时直射前屋面,阴影消失。午后西山墙出现阴影,并不断扩大,直至盖苫。东西山墙侧大约各有2m左右温光条件较差。温室越长影响越小。

(二)光照时数

园艺设施的光照时数主要受纬度、季节、天气情况及防寒保温等管理技术的影响。大棚为全透明设施,无草苫等外保温设备,见光时间与露地相同,没有调节光照时间长短的功能。而日光温室由于冬春季覆盖草苫保温防寒,人为地缩短了日照时数。

(三)光质(光谱组成)

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又可分为紫外线区(波长小于380nm)、可见光区(波长围380~760nm)和红外区(波长大于760nm)。紫外线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对菌核病、灰霉病等多种病害的病原菌有很强的杀伤能力;对果实的着色和抑制植物徒长有明显作用。可见光中的红橙光和蓝紫光促进光合能力最强,绿光则较弱。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被作物吸收后转变为热能,主要作于维持作物的体温。露地栽培太直接照在作物上,光的成分一致,不存在光质差异。而设施栽培中由于透明覆盖材料的光学特性,使进入设施

的光质发生变化。由表4-2可以看出,玻璃对于300nm的紫外线完全不能透过,聚乙烯薄膜大部分能够透过,聚氯乙烯薄膜的透过率则介于玻璃与聚乙烯膜之间;对于可见光,这3种覆盖材料的初始透光率都很好,不过,玻璃最好,聚乙烯膜透过率最低;至于红外线,4500nm的太阳短波辐射,4

种覆盖材料都能大量透过;而5000nm和9000nm的长波辐射,玻璃的透过率最低,远少于3种薄膜。

三、园艺设施光照条件的调控措施

园艺设施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一是光照充足;二是光照分布均匀。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主要还依靠增强或减弱设施的自然光照。必要时适当进行补光,而发达国家人工补光已成为重要手段。

(一)增光补光措施

1.合理规划布局

选择四周无遮荫的场地建造温室大棚,并计算好棚室前后左右间距,避免相互遮光。

2.进行合理的采光设计

确定合理的方位、前屋面采光角、后屋面仰角等与采光有关的设计参数。

3.减少建材遮光

太投射到骨架等不透明物体上,会在其相反方向上形成阴影。不停地移动,阴影也随着移动和变化。如拱杆、立柱、横梁等,竹木结构日光温室遮荫面积约占15%~20%。无柱钢架日光温室建材强度高,截面小,是最理想的骨架材料,但投资大。竹木结构温室可利用加强桁架,取消前屋面立柱是发展方向。

4.加强管理(动画4-1-3-1)

(1)清洗、更换薄膜

照射到前屋面上,被薄膜吸收掉一部分,反射掉一部分,特别是在薄膜变松、起皱时,反光量增大,透过率降低。另外,薄膜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因静电、渗出物等原因吸附灰尘,附在外表面,对光线起到阻挡、吸收和反射的作用,平均光损失达4%以上。使用过程中长时间受(特别是紫外线)照射逐渐老化,透光率随之下降。另外,如果薄膜表面布满水珠,透光率更会严重下降。因此,生产中应选用聚乙烯、聚氯乙烯长寿无滴膜,或乙烯-醋酸乙烯多功能复合膜。覆膜时展平拉紧,压膜线压牢,防止出现褶皱。保持薄膜清洁,每年更换新膜。另外,薄膜的颜色能够改变光谱组成,蓝色膜透过蓝光较多,对光合作用有利。紫光膜在番茄、茄子生产上应用效果较好。

(2)早揭晚盖草苫

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春秋两季,不需盖草苫,温室的见光时间和露地是一致的。冬季需盖草苫保温,早晨太阳升起后揭开,晚上太阳未落就要放下,人为地延长了黑夜,缩短了光照时间,有时遇灾害性天气,连续几天揭不开草苫。在室温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早揭晚盖草苫,延长光照时间。遇阴天只要室温度不下降,就应揭开草苫,争取见散射光。

(3)利用反射光

后墙涂白或挂反光幕,增加温室光照。利用地膜的反光作用,改善植株下部光照。

(4)改进栽培技术

如采用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的配置形式,改善行间的透光条件;及时整枝打杈,改插架为吊蔓,减少遮荫。

(5)人工补光

可利用高压水银灯、日光灯、白炽灯、荧光灯、钠灯等进行补光。40W日光灯三根合在一起,可使离灯45cm远处的光照达到3000~3500lx;100W高压水银灯可使离灯80cm远处的光照保持在

800~1000 lx围。为使补充的光能够模拟太谱,应将发出光谱的白炽灯和发出间断光谱的日光灯搭配使用。按每3.3m2120W左右的用量确定灯泡的。灯泡应离开蔬菜及棚膜各50cm左右远,避免烤伤蔬菜、烤化薄膜。

(二)遮光措施

遮光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减弱设施的光照强度;二是降低设施的温度。据测定,设施遮光20%~40%能使室温度下降2~4℃。

1)利用遮阳网、无纺布、竹帘等遮荫。

2)薄膜上涂白灰、甩泥浆。

温室设施配置及环境调控技术

温室设施配臵及环境调控技术 一、温室外部结构优化及其环境调控 园艺作物温室栽培产量和品质除受气候、品种等因素影响外,与温室设施配臵和综合环境因子调控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等也有很大关系。 温室设施结构、覆盖材料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温室采光性的优劣取决于温室布局的走向和坡面角度,采光最好的温室走向是东西走向,且以单栋的东西向温室为最好;其次是东西向的连栋温室和南北向的单栋温室,南北向的连栋温室透光性最差。东西走向的连栋温室受温室屋脊和天沟的水平结构影响,会造成室内光照的不均匀性,南北向将出现明显的强光带和弱光带。相对来说南北走向的温室,光的透过率比较均匀,只是南立面山墙处的光透过率到冬季会显著提高。 温室的覆盖材料中以玻璃的透光性为最好,单层膜的透光性也很好,双层中空阳光板和双层充气膜温室的透光性最差。实践证明,后两者覆盖材料的温室不仅光的折射损失很高,而且使用过程中水蒸气和灰尘进入夹层后不易排除,进而导致透光率迅速下降。到了冬季,室内光照即使在晴天中午,也达不到作物正常的光照需求。中空阳光板和双层充气膜只适宜于耐阴花卉和观叶植物的栽培养护。 此外,玻璃和普通塑膜温室,覆盖材料对紫外线的吸收率较高,使温室内的紫外线处于较低水平。适量的紫外线有利于花卉转色和病

害的预防。 温室夏季遮阳降温和冬季覆盖保温的调控原则 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夏季的6月至8月和冬季的12月至次年2月,温湿度差距很大,给温室运行带来一定难度。光照的强度不仅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同时也间接影响室内的温、湿度变化。 虽然大型连栋温室已经配臵了降温和加温措施,但大多数生产者都比较关注室内的温度调节,容易忽视光照和湿度的协调控制。需要考虑的是:遮阳降温对光照的损失是否已经影响了园艺作物最大光合效率的发挥;风机和湿帘强制通风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是否已经危及了园艺作物正常的生理;冬季温室保温的覆盖物晚揭早盖是否已造成作物的“光饥饿”等问题。 1.遮阳降温的调控原则启动遮阳降温对于种植喜阳花卉来说,应该是最后考虑的措施;对于一些喜阴花卉和观叶植物来说,则可首先启动,但都必须以满足植物对光照的最高需求(光饱和点以内)为调控原则。大多数花卉对光照和光质的要求较高,必须根据不同的品种设定最佳的光照管理指标,并实行智能化控制。尽管夏季温度偏高,但必须在早晚合适的时间段给予良好的透光条件,不能长时间依赖遮阳降温。同时,光照、温度和湿度的调控管理应该是同步的。 2.覆盖保温的调控原则温室的冬季保温措施对温室的光照损失不能忽视,如日光温室草苫的掀和盖、连栋温室的内遮阳和双层保温设施的开与闭的掌握,都应该要以满足光照为首要目标。光照是植物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满足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才能使植物生长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如何判读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以畎(沟)亩(垄)法为例 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地水土): 气候:判断分析当地气候,并根据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喜阳、喜湿等)、耕作制度(一年几熟)。 地形: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者林业。 水源: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对干湿状况的要求选择(比如水田、旱田——大致以秦 岭—淮河一线为界)。 土壤;影响作物的种类。酸性土壤(红壤——茶树)、碱性土壤(仙人掌及一些耐旱的作物) 【典型例题】 农业生产往往需要改造自然条件,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最优环境。“畎(quǎn)(沟)亩(垄)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法对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图a),下田弃畎(图b)”两种方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上田弃亩”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为农作物提供更多养分 B. 增加土层深度 C. 减少土壤湿度的变化 D. 增加耕地面积 5.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在垄上,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 ) A. 土层较薄 B. 光照充足

C. 温度高 D. 降水多 6.“畎亩法”不能用于季风水田农业,因为( ) A. 水田管理要求土地平整 B. 水稻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 C. 水稻生长需要强烈光照 D. 水稻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 7.与图a相比,b畎亩法在农作物生长中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壤水分充足B.昼夜温差减小 C.风力侵蚀降低D.通风透光性好 【思维过程】本题组以畎(quǎn)(沟)亩(垄)法为背景材料,以这种耕作方法在不同区域的差异切入点,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题组难度不大,解题者需要通过图、资料获取“畎亩法”中“上田弃亩,下田弃畎“农作物种植地点的不同,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用地理综合思维来进行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地形与其它几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的不同及联系。 这种类型的题目在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36题(2)曾经考过。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知识拓展】 畎亩法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一种以蓄墒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方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畎亩法的特点:在地势高的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不叫做“上

设施农业湿度环境及其调控措施

学习情境三湿度环境及其调控措施 设施内由于覆盖物的阻隔,外界降雨对设施内的环境影响较小。水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灌溉水,人工灌溉维持作物整个生育期的需要,多雨季节设施内受降雨影响小,生产上能保持稳定。二是地下水补给,设施外的降水由于地中渗透,有一部分横向传入设施内,同时地下水上升补给。三是凝结水,作物蒸腾及土壤蒸发散失的水汽在薄膜内表面凝结成水滴,再落入土壤中如此循环往复。此外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通风换气,使设施内的潮湿空气流向外部,必然要损失一部分水分。 一、园艺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一)水分在园艺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作用 1 ?影响园艺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物质代谢 园艺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水分是重要的原料,水分不足导致气孔关闭,影响C02的吸收,使光 合作用显著下降。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运输,要在水溶液中进行,缺乏水分,新陈代谢作用也无法进行。 2.影响园艺作物的产量 土壤湿度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和肥料的吸收,也间接地影响地上部的生育,如产量、色泽和风味等。蔬菜每生产1g干物质需要400?800g的水。土壤水分减少时,因不能补充蒸腾的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失掉平衡,根的表皮木质化,生长减退,甚至坏死。 3?影响园艺作物的产品质量 园艺作物的产品器官(菜、花、果)大多柔嫩多汁,与粮食作物很不相同。如果水分不足,细胞缺水,产品则会萎蔫,变形,纤维增多,色泽暗淡,失去特有的色、香、味。 4 ?水分过多易对园艺作物生长不利 空气湿度过大,易使作物茎叶生长过旺,造成徒长,影响了作物的开花结实。此外,高湿还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曼延。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根际缺氧,土壤酸性提高而产生危害。 (二)园艺作物对水分的要求 一方面取决于根系的强弱和吸水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植物叶片的组织和结构,后者直接关系到植物的蒸腾效率。蒸腾系数越大,所需水分越多。根据园艺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和吸收能力,可将其分为耐旱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1.耐旱植物 抗旱能力较强,能忍受较长期的空气和土壤干燥而继续生活。这类植物一般具有较强大的根系, 叶片较小、革质化或较厚,具有贮水能力或叶表面有厚茸毛,气孔少并下陷,具有较高的渗透压等。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代码: 010100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学制: 3 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立足于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面向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应用和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培养能在农业保护设施中从事蔬菜、花卉、果树、食用菌生产及其病虫害防治和设施的建造与维护等工作,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生产、规范操作、绿色环保意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人才规格 1 .知识结构及要求 (1)具备中等职业学生必备的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知识。 (2)了解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及生长发育规律等基本知识。 (3)熟悉保护设施内气候环境特点,了解温室、大棚等设施的建造与维护方法。 ( 4)熟悉蔬菜、花卉、果树、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设施适宜品种,掌握其设施栽培技术。

(5)了解植物病害基本知识,掌握蔬菜、花卉、果树、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6)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基本原理和园艺产品、食用菌贮藏保鲜方法。 (7)了解现代农业园区基本知识,熟悉其经营管理方法。 身心素质。 2 .能力结构与要求 ( 1)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和环境特点,设计和建造结构合理、坚固耐用、经济适用的温室、大棚等生产保护设施,并能进行合理的使用和维护。 ( 2)能正确选用蔬菜、花卉、果树、食用菌设施适宜的新优品种。 ( 3)具备在设施内进行科学合理的园艺作物播种育苗、定植、土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环境调控等能力。 ( 4)具备食用菌菌种生产和主要种类的栽培管理能力。 ( 5)能正确识别园艺植物和食用菌常见病虫害,并能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无公害综合防治。 ( 6)能正确安全操作常见设施机械。 ( 7)具备园艺产品和食用菌贮藏的初加工能力,具备现代农业园区基本经营管理能力。 3 .素质结构及要求 ( 1)政治素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农业基本状况与生产条件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更多资料请访问.(.....)

河池市人民政府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河池市统计 农业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 河池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市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68.92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增长6.31%。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经营种植业的户占84.3%,比10年前减少12.0个百分点。全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0.14万个。 表1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及构成

二、农业从业人员 2006年末,全市农业从业人员152.19万人,其中,男性占49.8%,女性占50.2%。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6.2%,21-30岁占21.2%,31-40岁占24.1%,41-50岁占19.6%,51岁以上占28.9%;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8.9%,小学占47.3%,初中占39.8%,高中占3.8%,大专及以上占0.2%。 表2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三、农业技术人员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0.82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0.03万人、0.14万人和0.65万人,其比重分别为3.6%、17.1%和79.3%。 表3 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 (2008年3月25日) 农业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 广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区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2006年末,全区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773.1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增长8.2%。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经营种植业的户占89.4 %,比10年前减少8.0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1.1万个。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

摘要:通过结合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特点,介绍了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几个方面,一是要提高作物系统的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能力,二是要保持时空的多样性和连续性,三是要保证养分的封闭性循环,就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要将有机种植业要与当地有机畜牧业相互结合,推动高科技现代化有机示范园区建设,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发展现代农业生态体系等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农业生产技术;要求 现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2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巨大的人口数量要求农业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另外一个就是农业生产中造成的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实践证明,对于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污染问题,可以通过种植有机农作物进行避免。通过种植有机作物,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有机农业的产量基本和传统种植方式相当。什么是“有机农业”,相关学者专家认为:无论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通过各种现代技术,如通过添加农药化肥所进行的现代农业生产,都被视作为传统农业。 1 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对于有机农业来说,需要投入比较多的人力成本,而输入成本就相对比较少,但是,如果要对有机农业进行比较全面的管理,还需要投入一些额外的成本。由此,将重点介绍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的几个方面。 1.1 提高作物系统的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能力 通过对不同农作物的混合种植方式可以有效的控制虫害,并且还能够有效的控制杂草。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合理的栽培技术,如对播种的时间进行一些调整,增加作物的种植覆盖率,采用比较先进的植物杀虫剂等,从而尽量地减少虫害的威胁。 1.2 保持时空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证稳定的农业经济增长和长期的植被覆盖,通过研究表明,可以在同一个区域内种植多样化的植物,并且需要保存好非生产作物的生长区域。这样不仅能够让有利于提高食物的多样性发展,同时,种植多样性的作物能够有利于田间益虫的生长,减少了田间害虫的生长率,这样有利于整个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1.3 保证养分的封闭性循环 有机农作物通过保持土壤的养分、水分、能量以及废物在系统内部的闭合循环来维持土壤肥力。可以从生态农业的畜牧养殖中获取有机肥料来对土壤的肥力进行补充,也可以对土壤进行一系列地耕作活动,来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保证,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减少对环境的服从。 2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有机农作物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办法,这样就增加了投入的成本。比较成本的工作相对复杂。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要想对有机农田使用最优管理实践时,还需要额外的成本。另外一方面,有机农业有时候需要利用一些比较高科技的生物技术,例如转基因技术。要让粮食变得更高产,更环保,更便宜,这样的代价也蛮高的。 3 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 近年来,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在10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有机农业的面积和种植者数目逐年增加。全世界进行有机农业管理的土地面积已超过2 200万 hm2。此外,被各种认证机构认证为“野生收获植物”的面积有1 070万hm2。有机产品市场不但在欧洲和北美(全球最大的有机市场)拓展,在其它一些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也持续扩大,其中西欧和美国大约1%左右的农民在从事有机农业的生产,在美国,有机农场遍布全国各地。通过以上分析,对我国有

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或条件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地势低洼),因此地形是它的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包括一下几类: (1)气候特殊区域(指气温和降水特殊),气候是主导因素。如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我国东北的甜菜种植;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大于种植业,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气候干旱不适合种植业发展)。 (2)某一因素的出现,打破了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先知先那个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制约因素是热量,但在河谷等海拔较低处温度相对较高,则该地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地形;我国北方种植亚热带蔬菜,是科技打破了热量这一限制性因素而称为主导因素。 (3)农产品不易运输的农业,需靠近消费市场,市场成为其主导因素。如上海、北京等城市郊区布局乳牛场、禽畜场合蔬菜生产基地主要是满足市场需要;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侧重于发展畜牧业和

园艺业,其原因是市场需要。 (4)远离主要消费市场布局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是交通运输条件和保鲜技术。如荷兰的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城市;阿根廷向欧洲出口牛肉。 (5)其他情况。如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能种植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是具备灌溉水源;印度尼西亚的农业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不能自给的主要原因是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若这个条件(限制性条件)得到满足,该因素即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而不是限制性因素。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鞥条件优越,但缺少水,因此水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盆地、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水灌溉,当地水源就成为主导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求分析主要因素,即要求完整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如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例如:我国几个地区的主导因素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及其 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 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 年级专业:级园艺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王玉芬 12月31日 摘要 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它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 1.1 土壤污染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

设施内的环境因素及调节措施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在进行:一是创造出适合环境条件的作物品种及其栽培技术;二是创造出使作物本身特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环境。而设施农业,就是实现后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设施栽培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因此生产者对环境的干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影响,比露地栽培要大得多。管理的重点,是根据作物遗传特性和生物特性对环境的要求,通过人为地调节控制,尽可能使作物与环境间协调、统一、平衡,人工创造出作物生育所需的最佳的综合环境条件,从而实现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设施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效。 制定作物设施栽培的环境调节调控标准和栽培技术规范,必须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掌握作物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各个环境因子的要求。作物种类繁多,同一种类又有许多品种,每一个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又有不同的生育阶段(发芽、出苗、营养生长、开花、结果等),上述种种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均不相同,生产者必须了解。光照、温度、湿度、气体、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5个环境因子,每个环境因子对各种作物生育都有直接地影响,作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定性和定量的关系,这是从事设施农业生产所必须掌握的。 2.研究各种农业设施的建筑结构、设备以及环境工程技术所创造的环境状况特点,阐明形成各种环境特征的机理。摸清各个环境因子的分布规律,对设施内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有何影响,为确立环境调控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改进保护设施、建立标准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环境调控与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使园艺作物与设施的小气候环境达到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 在摸清农业设施内的环境特征及掌握各种园艺作物生育对环境要求的基础上,生产者就有了生产管理的依据,才可能有主动权。环境调控及栽培管理技术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使各个环境因子尽量满足某种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对光、温、湿、气、土的要求。作物与环境越和谐统一,其生长发育也越加健壮,必然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行业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 《生物质热解燃气质量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组 2020年2月

目录 一、标准任务来源和制修订背景(必要性) (1) 二、标准编制工作情况 (3) 三、标准编制原则 (4) 四、质量要求相关标准分析 (5) 五、标准编制主要内容 (12) 六、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17) 七、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17) 八、重大分歧意见处理经过和依据 (17) 九、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17) 十、建议 (18) 十一、重要内容的解释和其它应予说明的事项 (18)

《生物质热解燃气质量评价标准》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任务来源和制修订背景(必要性) 《生物质热解燃气质量评价标准》标准制定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的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农业行业标准制定和修订(合同编号14192043,签订日期2019年6月20日)。 当前,我国农村清洁能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农村能源仍以煤炭、秸秆薪柴为主,占农村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煤炭消耗量1.55亿吨,秸秆薪柴消耗量1.94亿吨,二者折合标煤2.13亿吨,占农村用能总量的26.0%;农村生产用能中煤炭消耗量 1.69亿吨,秸秆薪柴消耗量0.48亿吨,二者折合标煤1.46亿吨,占农村用能总量的24.7%。农村地区煤炭、秸秆薪柴燃烧效率低,使用量大、时间集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严重。生物质热解联产技术,可以将秸秆等生物质转化成热解气和生物炭,热解气属于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能够提供清洁用能,生物炭可以作为炭基肥改良土壤。该技术可将秸秆变废为宝,能够转化为新能源,开发形成电、气、热、燃料等多元化产品,具有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发展生物质热解联产产业,能够为我国农村地区提供新型清洁能源,有利于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生物炭能够直接加工成炭基肥产品,采用炭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施用,促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产品品质。秸秆热解联产技术产业可以满足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

(整理)农业生产基本常识

农业生产基本常识 洪殿玉 一、农业生产常用的名词概念 1、土壤耕作:是根据作物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应用机械的方法,建立土壤的良好耕层构造,以达到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理化及生物学性状,消除杂草和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2、土壤耕作主要内容:松、翻、耙、中耕、镇压。 3、作物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4、作物的生育时期:指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并从该时期始期至下一时期始期止之间所经历的天数。 5、作物的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的制定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的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例如:水稻出苗;不完全突破芽鞘;叶色转绿。 6、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在农业生产上,种子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凡是农业生产上可直接用做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都成为种子。 7、种子萌发需要的生态条件:水分、温度、氧气、光照、二氧化碳。 8、土壤肥力:土壤提供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9、冻融交替和干湿交替:冻融交替是通过气温在零度以下时,

使液态水变为固态水,体积膨胀,扩大了孔经,而土体缩小,涨破了原来的结构,在春季解冻后形成了疏松多孔的土壤;干湿交替是土壤干和湿的过程中,土体涨缩破坏了原来的结构而变得疏松。 10、春化现象:作物要求经过一定的向低温以后才能开花1结实的现象。例如:小麦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时间的低温,即对低温的范围和作用的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只有满足这一要求之后,才能开花结实。 11、土壤墒情:我们习惯上把土壤的含水量状况称为土壤墒情。 12、肥料三要素: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碳、氢、氧等十几种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需要较多,而土壤中可提供的有效含量一般都不足,常常须通过施肥来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所以称他们为肥料三要素。 13、肥料利用率:是指一季作物对肥料中养分吸收的数量与施用肥料有效养分含量的百分数。 14、根瘤菌:是一种无芽孢单生的好气性杆状细菌,具有固氮能力,它存在于土壤中及某些作物的根瘤里。 15、犁底层:在耕作层以下,一般厚约5-10cm,它是由于耕作农具多年的挤压,人畜践踏的静水压力所形成的。 16、微生物肥料:用科学的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出有益的微生物,经人工选育和大量繁殖,制成各种菌剂,用做肥料施入土中,这些菌剂通称微生物肥料,简称菌肥。 17、径流:降水从地表或地下进入河流中的水流,从地表进入

最新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言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是在充分掌握农业生物生长发育与各环境因素相作用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采用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控工程技术与设备,创造优于自然界的、更加适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产品转化的环境条件,提高农业产品生产效率的一门学科。 环境:指围绕着生物体周围的所有事物。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学所关注的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光照、热辐射、空气、土壤和水的运动状态等。 影响和决定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各种因素可以概括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内容: 1.温室内光、热、水、气、土五大因素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规律。 2.温室内五大因素与作物生态发育的关系。 3.温室环境因子进行调控的设备与技术。 4.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 5.能源开发与利用。 设施农业环境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打破季节限制,实现动植物周年生产 2.采用标准化管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3.节约能源与光源,提高农业生产产值 存在的问题: 1.数量较大,质量较差 2.设施种类齐全,内部功能较差 3.种植种类较多,栽培技术不规范 发展趋势: 1.开发新型温室结构,制定设施标准体系 2.开发设施内环境控制技术与设备 3.开发与应用设施生产机械作业技术 4.培养设施农业管理的专门人才 5.研究与开发植物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 第二章设施光环境及其调控 第一节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方式向外传递能量的过程。被传递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太阳光波长的单位通常用纳米(nm)表示,1nm=10-9m。狭义的太阳光是指可见光,波长在380~760nm之间,广义的太阳光应包含所有的辐射。波长250~380nm的辐射称为紫外光、380~760nm的辐射称为可见光,760nm以上的辐射光称为红外光,4000nm以上的辐射被称为长波辐射。 一、太阳辐射的光谱能量分布(课本P9) 二、太阳辐射强度 以电磁波形式发射、传播或接受的能量称为辐射能(Qe)单位焦耳(J)。单位时间内发射、传播或吸收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功率又称辐射通量(Φe)单位瓦(W)。点辐射强度(Ie)单位(W/sr)。单位时间内到达或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定义为辐射密度,又称为辐射照度或辐射强度(I),单位(W/m2)。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辐射波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单位(W/m2)。到达或通过单位面积的光通量称为辐射照度,单位勒克斯(lx)。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实习报告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1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简介 1.1 基地概况 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重要平台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位于溧水县白马镇,南连宁杭高速公路,北临白马湖水库,总面积1218亩,为丘陵地貌,土质为白浆土。原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满足粮、油、棉、菜、果、花等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院本部到基地交通便捷,全程高速公路,行长70公里。基地生态条件优越,周边无污染源,作为基地试验地主要灌溉水源的白马湖水库水质,达二类饮用水标准。基地所在区域为北亚热带气候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基地功能定位及规划设计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拟建成软硬件条件达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备科技创新、示范培训、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平台。基地田间试验、实验办公、会议食宿等设施配套齐全:试验地全部格田成方,整理推平,水田、旱地齐全,露地、大棚兼备,沟、渠、路、网标准配套,灌、排系统相互独立,水田自流灌溉,旱地喷滴灌溉。试验地分为东冲粮经作物试验区、东丘园艺试验展示区、中冲油料作物试验区、中丘设施蔬菜园艺试验展示区、西冲粮经作物试验区、西丘果园休旅采摘区等6个大区,为农科院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作物试验展示平台。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经科学设计、公开招标、精心施工,到2008年底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总投资1.13亿元,其中土地费用4600万元,建设费用670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高标准试验地1000亩,其中水田约450亩,旱地约550亩。共挖运土方80万方,修筑机耕路11.2千米、灌渠4250米、排沟9000米、护坡3万平方米、涵闸400多座,并建成了大门及主干道、配电房、蓄水塘、泵站、泄洪沟桥、设施大棚、喷灌设施、围栏、绿化带、草坪等一系列附属工程。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共建成实验培训区、东挂藏区、西挂藏区3个建筑群,总面积约 1.3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培训区房屋建筑面积6200m2,包括实验楼、培训楼和职工餐厅等3个单体;东、西两个挂藏区房屋建筑面积6700m2,包括挂藏室、农机房、农资房、工人宿舍等,水泥晒场9500m2。 2 污染源分析 基地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但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够

土壤环境保护和 1668+,2020年土壤环境保护方案

土壤环境保护和 1668+,2020年土壤环境 保护方案 1668+ 2020年土壤环境保护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保护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为重点,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强化受污染土壤环境风险控制,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土壤保护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和源头控制相结合。强化环境准入和监管,从源头上控制土壤新增污染。全x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长期目标为全x土壤环境质量向好发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建立健全受污染耕地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实施分类管理,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环境风险,加大黑土地保护,确保农产品安全。坚持协同推进、共建共享。逐步建立“风险可接受、技术可操作、经济可承受”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体系。 三、工作目标 2020年全面摸清全x土壤环境状况; 划定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优先保护区域,建立严格的耕地、基

本农田和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制度; 对 x域50%以上的耕地土壤环境开展例行监测; 初步控制被污染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 四、主要任务 1.开展土壤污染监测和调查。 按照国家和省土壤污染详查实施方案,在现有土壤调查基础和例行监测的基础上,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 明确耕地优先区域的范围和面积,完成耕地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域的划分。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区建立土壤定位监测点、综合监测点,开展定期监测,对优先保护区内严重影响土壤环境的污染提出搬迁和整改的计划。开展耕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将农用地按污染程度划为优先保护类(未污染和轻微污染)、安全利用类(轻度和中度污染)和严格管控类(重度污染)三个类别,并适时更新动态管理。 防控企业污染。严格禁止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x环保局、发改局、工信局负责)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安全利用类耕地集中的乡(镇)、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加强对农民、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x农业局牵头,x国土局配合)严格控制林地、草地、园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生物农药、引诱剂的使用,加大使用推广力度。

设施农业 光照及其调控措施

学习情境一光照环境及其调控措施 知识要点: 1. 学会设施内光照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2. 学会设施内温度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3. 学会设施内湿度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4. 学会设施内气体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5. 学会设施内气体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6. 了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技能要点: 1. 能对设施内的各个环境特点进行检测; 2. 会根据测出的环境特点进行合理地调控。 3. 能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 园艺设施是在人工控制下的半封闭状态的小环境,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气体、肥料等。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日光温室在建造前要考虑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建成以后主要日常管理就是对环境条件进行调节控制,才能保证为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最佳环境条件,以达到早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温室内的环境条件调控十分复杂,一方面各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作物种类、生育阶段、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只有对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调控,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光照条件对日光温室的园艺作物生产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光照是日光温室的唯一热源,光照条件好,透入温室内的阳光多,温度就高,对作物的光合作用也越有利。另一方面,光照是蔬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光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从而明显影响到产量的高低。 一、园艺作物对光环境的要求 (一)园艺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园艺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饱和点以下),光照越强、光合速率越高,产量也越高。温室蔬菜的产量与光照有密切关系,如番茄每平方米接受100mJ的产量为2.01~2.65㎏/m2,降低光照6.4%和23.4%,其产量分别损失7.5%和19.5%,黄瓜也有类似的情况。

技术服务合同(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版本

The Legal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 By Parties To Resolve Disputes Ultimately Realizes Common Interests. The Document Has Legal Effect After Reaching An Agreement Through Consultation.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技术服务合同(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版本

技术服务合同(农业生产技术)标 准版本 温馨提示:本合同文件应用在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为解决或预防纠纷而确立的法律关系,最终实现共同的利益,文书经过协商而达成一致后,签署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甲方: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 为了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提高_______生产 的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经甲乙双方充分 协商,特签订本合同,以便双方共同遵守 一、应甲方邀请,乙方到甲方居住地传授 _________生产的技术,合同期限为_________ 年_____月,即从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至 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 二、至合同期满,乙方保证甲方达到如下 技术水平:_____________。

三、甲方负责提供乙方传授_________生产技术所必需的资金_________元,提供生产设备_________,保障_________原料的及时供应.甲方应严格服从乙方的技术指导。 四、在合同执行期间,甲方每月付给乙方报酬_________元,按月结算(或合同期届满统一结算)。乙方的食宿由甲方负责安排,费用由_________方负担。 五、合同期届满,如乙方的传授指导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除退回甲方付给的报酬,赔偿甲方的一切损失外,还应向甲方偿付违约金_______元。如乙方中止执行合同,除应赔偿甲方的一切费用支出外,应向甲方偿付违约金_______元。如甲方不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付给乙方报酬,迟付一日,应按迟付金额的

设施农业光照及其调控措施

设施农业-光照及其调控措施

————————————————————————————————作者:————————————————————————————————日期: ?

学习情境一光照环境及其调控措施 知识要点: 1.学会设施内光照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2. 学会设施内温度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3. 学会设施内湿度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4. 学会设施内气体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5. 学会设施内气体环境的特点及其调控措施; 6. 了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技能要点: 1. 能对设施内的各个环境特点进行检测;?2.会根据测出的环境特点进行合理地调控。? 3. 能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 园艺设施是在人工控制下的半封闭状态的小环境,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气体、肥料等。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好坏,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日光温室在建造前要考虑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建成以后主要日常管理就是对环境条件进行调节控制,才能保证为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最佳环境条件,以达到早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温室内的环境条件调控十分复杂,一方面各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作物种类、生育阶段、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只有对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调控,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光照条件对日光温室的园艺作物生产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光照是日光温室的唯一热源,光照条件好,透入温室内的阳光多,温度就高,对作物的光合作用也越有利。另一方面,光照是蔬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源,光照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从而明显影响到产量的高低。 一、园艺作物对光环境的要求 (一)园艺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园艺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饱和点以下),光照越强、光合速率越高,产量也越高。温室蔬菜的产量与光照有密切关系,如番茄每平方米接受100mJ的产量为2.01~2.65㎏/m2,降低光照6.4%和23.4%,其产量分别损失7.5%和19.5%,黄瓜也有类似的情况。 光照强弱除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外,对花色亦有影响,这对花卉设施栽培尤为重要。如紫红色的花是由于花青素的存在而形成的,而花青素必须在强光下才能产生,散射光下不易产生。因此,开花的观赏植物一般要求较强的光照。

农业开发公司生产管理制度

农业开发公司生产管理制度 生产管理制度 为规范生产管理秩序,明确岗位职责,优质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确保安全生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一条公司总经理对生产管理负总责。 第二条公司设立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技术管理的具体工作,生产技术部经理由总经理聘任,对公司总经理负责并汇报工作。 第三条生产技术部经理全面指挥生产工作,在生产管理上对总经理负总责,其主要职责是: 1、对总经理负责,当好总经理的参谋和助手。 2、全面负责种植、田间管理、采摘收获等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3、做好公司技术措施的制定、落实和推广工作,审定技术方案和标准,积极指导科技创新,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和问题。 4、监督和检查各生产组种植和田间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完成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总经理反映,提出意见和建议。 5、对生产管理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督促生产目标的落实完成。 6、协调综合部做好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的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组织安排各生产组和员工做好生产前、生产中的各项工作,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 7、制订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 8、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违规操作行为。

9、对公司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10、完成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四条生产作业应做好科学规划。要按照公司董事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合理规划种植地块、种植面积、种植时间、种植作物和田间管理,并合理设计生产作业配套需要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 第五条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技术标准,并在开工前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应优先使用技术熟练的工人,对经反复培训不能掌握生产技术的工人不得使用。 第六条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工作的组织开展、工人管理和生产任务的验收落实。具体组织落实基地苗木种植、田间管理、劳力聘用、日常生产事务管理等工作。可根据工作需要,组成若干生产组,每个生产组可指定1-2人为工作组长,协助生产技术部进行生产管理。生产技术部经理要对基地生产作业进行全程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七条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注意安全生产。对使用机械作业的,应由有资质的熟练工人操作。使用农药、化肥要科学合理,采取防护措施。 第八条应根据生产管理需要,合理安排阶段性生产作业计划。应至少提前一周安排好生产作业计划,并在开工前准备好生产工具,安排好人员配备和技术培训。 第九条根据生产管理需要,对各生产组落实公司阶段性作业计划和作业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没有按时完成生产进度或没有按照技术标准要求进行生产作业的生产组和员工,进行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 生产技术部应根据生产需要定期召开生产组长和工人会议,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工作较好的进行表扬,对完成任务不好的予以批评教育;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好安排部署。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 摘要在设施环境栽培中,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和土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论述了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等环境调控技术,以期在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时段,科学调控每个环境因子的参数指标,达到设施栽培的高产、高效、高创收的目标。 关键词设施环境调控;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 设施园艺实现了可调控内部环境因子量值、改善内部作物生长环境的小型人造“温室效应”,打破地域、气候、环境差异,创造作物正常生长的环境载体。通过配套设备或设施分别调控与控制各个环境因子(温度、光照、水分、气体、土壤、生物)的量值幅度与状态,给作物提供最佳的适宜生存环境,以达到市场供求及个别需求,实现经济收益。 1温度环境调控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存和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作物从萌芽到成熟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体内一切生理生化过程,都有一定的“三基点”温度要求。根据作物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分为耐寒性、半耐寒性、不耐寒性等3类作为温度管理的主要依据。在设施栽培中,目前主要推广的是棚室四段变温管理,即把一昼夜24h分成4个阶段,上午、下午、前半夜和后半夜。上午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为目标,进行高温管理;下午和前半夜温度逐渐降低,以便把光合产物运送到各个器官;后半夜在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进行低温管理,防止消耗更多的养分。 1.1温室加温 冬季,温室内部温度受到室外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可能降至作物生长温度最低基点以下,若不及时采取加温措施,将很难维持作物正常生长所要求的温度环境,因此需要加温。一是空气加温。常用的主要有热水供暖系统和热风供暖系统。前者主要热媒为水,介质热容量较大,系统热稳定性较高,适应范围较广;后者热媒为空气,介质热容量较小,热稳定性较低,适用于短时间补充热量,用以短期维持室内空气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或提高。二是土壤加温。多采用土壤下埋入电热线和埋设酿热物。前者又称电热温床,使电能转化成热能,实现土壤温度的自动调节,保温效果好,设备简单,用途广泛。后者温室土壤下面埋1层酿热物,既能提高地温(10cm 深土层温度提高1.5~2.0℃),又能补充二氧化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1.2温室降温 温室的降温在夏季尤为重要,降温的措施主要有:一是通风换气,包括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二是遮阳降温,主要包括设置内、外遮阳幕系统、采用布织布覆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