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圣才出品】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圣才出品】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圣才出品】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自然地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4)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其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

(5)参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和全球变化的研究。

(6)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2.地理环境包括哪三种环境?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答:地理环境的组成以及涵义: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1)天然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

(2)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是指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

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

3.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有何异同?

答:(1)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相同点

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一样,同属于自然环境。

(2)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不同点

①天然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

②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是指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

4.试述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形成。

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形成

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圈层性,地圈是指由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的地球圈层。

①地球圈层结构

a.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大气圈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b.水圈

大气圈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

c.岩石圈

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上部分布着很薄的一层沉积岩石圈及地表风化壳和土被层;岩石圈以下的地球内部是地幔的大部和地核。

d.生物圈

在海陆表面还存在生命物质,它们组成生物圈。

②地圈的组合形式

地圈的组合形式有两种类型:

a.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

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b.在海陆表面附近

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其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四个地圈紧密接触,多方面地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新的、比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

5.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答:(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2)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

6.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如何?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以太阳辐射为代表的地球外能,除部分被高空大气吸收和被云反射回太空外,其余都投射到地球表层,并在此发生多方面的转化与传输,成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过程的主要能源。

以地热和重力为代表的地球内能也进入地球表层,它的作用多以间接的方式和途径反映出来。内外两种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

(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

自然地理环境中三相物质并存,而又以同心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

陆地表面是固态圈层和气态圈层的界面,海洋表面是液态圈层与气态圈层的界面,海洋底部是液态圈层与固态圈层的界面,海洋和陆地边缘部分是特殊的气、液、固三态圈层的界面。这些界面之间,三相物质相互接触渗透,发生多种形式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无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永恒发展。生命的存在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典型的特征。

(4)人类聚居的场所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现代航天技

术没有从本质上扩大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始终是人类各种活动的基本空间。

7.简述伊萨钦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范围和边界的看法。

答:伊萨钦科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三个无机圈层和有机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显著减弱。

8.试述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及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相互关系。

答:(1)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

①部门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如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和土壤地理学等。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③区域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a.区域部门自然地理

如土地类型和区域气候、区域水文等。

b.区域综合自然地理

区域综合自然地理是对某一具体区域进行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

区域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它是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也是自然地理学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衔接环节。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1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2.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1)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2)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作用 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自然地理学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未来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②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地域组合特征、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可持续利用,评估资源最大承载力、潜力和潜能,不仅关注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水准面 答:大地水准面是指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在测量工作中,均以大地水准面为依据。因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和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匀,故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北半球较细长,南半球较粗短的不规则曲面。 2.层理 答: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3.生物适应 答:生物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的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两类。 4.气温直减率 答:气温直减率是指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高度的线性关系的系数,全球平均为6℃/km。在对流层大气中,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表,因此距离地表越近,大气接受的热量越多,气温越高,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使地表空气获得的热量不能在短时间内传递给高层大气,

因此形成了上冷下暖的对流层大气气温分布。 5.当量深度 答:当量深度是指,各类水体铺在地球表面的平均深度。海洋水体的当量深度为2700~2800m,冰和雪为50m,地下水为15m,陆地上的河湖水为0.4~1.0m,大气水的当量深度为0.03m。 6.露点 答:露点是指当大气的实际水汽压等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时,空气达到饱和,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 7.土壤矿物质 答:土壤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土壤的“骨骼”。土壤矿物基本上来自成土母质,母质又来自于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8.地貌 答: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能称为地形,是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的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各种各样的外貌或形态。 9.承压水 答:承压水是指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9章 土 壤 【圣才出品】

第9章土壤 1.试述土壤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土壤是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土壤是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 (2)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地球陆地表层。在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中,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2.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有何不同? 答:土壤中的矿物质包括了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三个部分。 (1)岩屑是大块岩石破坏后的残屑,仍是一种矿物质的集合体。在土壤中它们是最粗大的成分,通常以砾石和粗砂的形式出现。 (2)原生矿物是岩屑进一步分解破坏、矿物集合体分散后的产物。在形态上它们是单独的矿物晶体,原生矿物的晶体相对较大,在土壤中多以砂粒和粉砂的形式出现。 (3)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化学风化或蚀变后的新型矿物,是在疏松母质发育和土壤形成作用进行时,由不稳定的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 3.某土壤样品的粒组分析结果为:砂粒41%、黏粒23%,请问此土壤样品的质地属于何种类型? 答:土壤粒组是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特定的名称的不同的组合。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一般土壤的质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

(1)砂质土类 ①砂质土类是指以砂粒为主的土壤,通常砂粒含量在70%以上。由于颗粒组成粗大,相应的空隙也较大,排水和通气条件良好。 ②存在保水和蓄肥能力弱的缺点,土体多呈松散状态,结构性不强。砂质土壤中还可以区分出砂土和壤砂土两种质地类型。 (2)黏质土类 ①黏质土类是指黏粒占优势的土壤,黏粒的含量一般不低于40%。黏质土的颗粒细小,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对水分和养分有很强的保持力。黏质土中空隙属于小空隙,水、气的运动缓慢,排水和通气状况不佳。 ②黏质土通常有较强的黏结性和可塑性。 ③湿时黏着,干时硬结,胀缩幅度较大。黏质土类中根据所含砂粒和粉砂的比例,可分出黏土、砂质黏土和粉砂黏土三个具体类型。 (3)壤质土类 壤质土可以看作是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者在比例上均不占绝对优势的一类混合土壤。大多数农业价值较高的土壤都属于壤质土。 土壤样品的粒组分析结果是砂粒41%、黏粒23%,所以,土壤样品的质地属于壤质土类。 4.什么是土壤结构?土壤有哪些主要的结构类型? 答:土壤结构是由基本颗粒聚合形成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按形态一般分为球状、板状(片状)、块状和柱状四种基本形态。其中球状和块状、柱状又各续分为两类,土壤共计有7种结构形态。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 1.经济环境 答: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2.黄赤交角 答: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的夹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之间,导致季节的变化。 3.矿物 答: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林德曼效率 答:林德曼效率是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的流动规律。

5.构造运动 答:构造运动是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又称岩石圈的运动。构造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6.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使大气变暖。 7.寄生作用 答:寄生作用是指一种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的现象。 8.水体富营养化 答: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9.土壤的缓冲性 答:土壤的缓冲性是指当少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土壤缓冲性能主要通过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作用、强碱弱酸盐的解离等过程来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环境[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2.部门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研] 答: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自然地理学[广西师范学院2004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二、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研]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1)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地位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 (2)自然地理学在当前社会的作用 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生产受自然、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综合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自然地理学研究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差异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利于未来中国不同区域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②对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绘图题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要绘的图 1.绘出银河系结构示意图,解释其结构、大小和形状 2.绘图解释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原理。 3.绘图说明第一赤道坐标系和第二赤道坐标系的圆圈系统及天体的赤纬、时角和赤经。 4.绘图说明以等温线为标准的全球气温带。 5.绘图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6.做剖面图说明褶曲构造地貌有顺地貌变为逆地貌的过程。 7.作出嶂谷、峡谷、河漫滩河谷和成型河谷的横剖面图,并说明各类河谷的特征,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分布的一般规律性。 8.做平面简图,说明河曲型河漫滩的发育过程。 9.作图说明新月形沙丘的生成过程。 10.典型的沙滩有多少单元组成?作图说明。 11.以平面图解释沙嘴、拦沙坝以及连岛坝的生成。 12.绘图表示土壤的剖面分层模式。 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学说、规律、影响、特征、意义、异同、形成与演化、原因、作用、分类、观点 1.绪论伊萨钦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范文和边界的看法 2.行星地球恒星演化的各阶段(宇宙大爆炸)、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日心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日食月食的过程 3.地壳康拉德面、地壳运动学说(地槽地台学说,地壳均衡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威尔逊的大洋盆地演化学说、地质年代表的代纪和相应的构造运动、生命的起源及演化、动植物界在地史时期的演化过程及代表化石、 4.气候大气的分层及特点、降水的分类、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逆温现象、气温的绝热变化、气压系统、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世界海平面气压的分布、季风、海陆风、焚风、山谷风、气团、锋、锋面气旋与热带气旋、台风的结构和天气、西太平洋的副热高活动、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海洋性与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5.水文大循环与小循坏、河流的各种补给、主要的径流特征值、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沼泽、地下水的层流和紊流运动与直线渗透和非直线渗透规律、冰川的运动、海水盐度、波浪、潮流、潮汐、洋流、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特点、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结构 6.地貌解释大洋和大陆的成因的两种学说、岩层构造、各类型阶地的成因、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喀斯特地貌、黄土风成说、冻土地貌 7.植物生活型类群、种群、植物群落、群落的表现面积、顶级群落、生活型和季相、植被类型的特征和分布和生活适应性 8.动物bergman定律和allen定律,竞争排斥原理,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sanders的稳定-时间假说 9.土壤地带性成土过程、非地带性成土过程、 10.规律整体性规律、周期性规律、旋回性规律、空间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地方性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6章 地 貌 【圣才出品】

第6章地貌 1.试述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1)地貌是岩石圈表面的起伏形态,也是自然地理要素中的组成部分。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中,地貌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其他要素,使它们发生不同的反应和变化。 (3)地貌是其他要素进行能量交换和转化的主要场所,成为各要素赖以生存的基础。地貌本身在其他要素作用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4)地貌与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从而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不断的变化。 2.举例说明地貌的形成因素。 答:地貌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 (1)营力因素 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内营力(内力)和外营力(外力)两种。 ①内营力是由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所引起,使地壳发生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地震活动等。内营力力量巨大,对地貌的影响也最为深刻。 ②外营力主要是由地外太阳能所引起,造成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由于外力明显地受气候带(区)影响,所以地貌具有地带性。 ③人类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作用越来越重要。例如劈山开路,围海造陆,开凿运河,修筑堤坝等。

(2)岩石因素 岩石是形成地貌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石,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性与化学性质不同,影响岩石的软、硬和抗蚀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地貌形态。 (3)地质构造因素 地质构造是反映地壳运动和岩石构造的地质体。不同的构造对地貌发育影响较大。如板块构造的边界,是活动的构造带,地貌上多出现庞大的褶皱山系(汇聚型)或大裂谷(分离型)。板块的内部,构造较稳定,地貌上多为平原、台地或低山丘陵。 (4)时间因素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如原来的高原或高山,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 3.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解释大陆与大洋成因的? 答:(1)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而成的地貌。按其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全球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以第一级为基础,第二和第三级分别叠加上去,最后组成地貌的总体。 (2)大陆与大洋的成因 海底扩张一板块运动学说认为: ①大洋生成的前期出现板块分裂,产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 ②随着裂谷的扩大,形成了狭长的海洋,如红海。 ③海底不断扩张,海洋扩大成为广阔的大洋,如大西洋、太平洋。 ④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过程中,大陆也可能下沉,成为海洋。

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生物部分课后问题答案

第七章 第一节植物与环境 1.试述植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光合作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食物链的联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 2.何谓生态因素、生存条件和生境?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如何达到辨证的统一? 生态因素: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影响的因素, 生存条件:在生态因素中,对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称为生存条件,如氧、二氧化碳、光、热、水、无机盐类等六个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植物具有主动性,环境具有可变性。在环境发生改变时,植物会适应这种改变,植物与环境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3.分别阐述光、热、水、大气、土壤、地形、动物、植物等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光谱成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光谱成分: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生长有不同影响,如蓝紫光是支配细胞分化最重要的光线;紫外线能够使植物体内某些生长激素的形成受到抑制,从而也就抑制了茎的伸长,蓝光有利于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光照强度:植物体重的增加与光照强度密切有关。植物体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能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的光照强度直接相联系。 光照时间:植物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而实现的。过低的温度和过高的温度都能够直接妨碍植物对水分和矿质营养物的吸收。 水分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进行和细胞内一系列的生化过程。 大气对植物的影响:化学成分里: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空气运动:影响植物花粉的传播,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由于土壤颗粒的大小影响植物对土壤中无机养分的吸收。由于土壤的物理性质对植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土壤的酸碱度通过影响矿质盐类的溶解度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植物的营养。土壤的含钙量的高低会导致植物的分布不均,某些植物喜钙或者嫌钙。 地形对植物的影响:影响植物的迁移,植物的生长、分布和形态。 动物对植物的影响:传播果实和种子;传粉;啃吃和破坏。改变了土壤的空气和水分状况,疏松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植物互相间的影响:寄生、共生和附生。一种植物通过改变环境进而影响另外一种植物。 4.人类如何改变植物的性质和分布?举例说明。 把野生植物改变成栽培植物,通过引种、培育创造了大量的品种,近些年来又通过生物技术、杂交育种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培育出各种植物的大量新品种。 通过砍伐、开垦、放牧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是植物的自然面貌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进行热带经济作物的垦殖工作,使南方许多热带作物的分布区不断扩大和向北迁移。 5.何谓指示植物?举例说明。 指示植物:对于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有很大的选择性,对于研究植物的指示现象有较大的意义,叫做指示植物。 茶树在酸性土上栽培,其生长发育很正常,产量也很高。三叶橡胶、椰子只分布在热带范围内。柑橘、柚子仅限于湿热的亚热带气候区内。 第二节植物群落 1.何谓种群、植物群落和群落的“表现面积”?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章 水 文 【圣才出品】

第5章水文 一、名词解释 1.当量深度 答:当量深度是指,各类水体铺在地球表面的平均深度。海洋水体的当量深度为2700~2800m,冰和雪为50m,地下水为15m,陆地上的河湖水为0.4~1.0m,大气水的当量深度为0.03m。 2.边缘海 答:边缘海又称陆缘海,是指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如白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边缘海可按其主轴方向分为纵边缘海和横边缘海。 3.潮汐 答:潮汐是指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称为涨潮,反之称为落潮。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潮汐在海岸带的作用包括:扩大波浪作用的范围,搬运波浪作用形成的泥沙和侵蚀海底和海岸。 4.潮流 答:潮流是指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流动的现象。潮流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

5.波浪 答: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这是由于水质点同时受到动力和复原力这两个互相垂直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波高四个要素。 6.洋流 答: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还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7.河流 答:河流是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地面的结果。 8.流域 答: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从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的区域。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9.水位 答: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0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圣才出品】

第10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1.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得来的? 答: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主要有: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通过对其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总结出来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性,即各组成要素和各部分,综合交融,互为因果。 (2)时间演化规律 ①周期性节律 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一定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它主要发生在一定地区的昼夜更替日周期和季节更替年周期基础上。 a.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是是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使地表大部分地区24小时都经历一段光明和一段黑暗,以及相应的一段加热和一段冷却的时间。 b.季节节律 季节节律是地球公转的效应。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更替,使许多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随之而出现以季节(年)为周期的节律变化 ②旋回性节律 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这是更高一级、更为复杂的自然节律。典型范例是地质旋回和气候旋回。 a.地质旋回 地质旋回具有旋回性节律。岩层的沉积层序鲜明地反映了其节律性。地质旋回历程漫长,

周期长短变化大。 b.气候旋回 气候的变迁也呈现一种旋回性节律。世纪内旋回与太阳黑子活动和火山活动有关;超世纪旋回受太阳黑子活动长期变化和九大行星运行轨道影响。 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答:(1)整体性的含义 ①构成整体和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整体具有各孤立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但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各部分、各要素功能的任意凑合。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通过对其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总结出来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性,即各组成要素和各部分,综合交融,互为因果。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内容 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各种结构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②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调节、控制和可能途径; ③研究土地类型和自然地理区划,确定其综合特征,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 ④研究人地关系,探求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正确途径等。 3.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为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规律。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0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圣才出品】

第10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解释 1.隐域性[兰州大学2013年研] 答:隐域性分异是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非地带性。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2.耗散结构[成都理工大学2011研] 答:耗散结构是指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地理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3.自然区划[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答: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

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4.土地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大学2002年研] 答: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 二、简答题 1.自然区划的主要原则。[中科院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答:目前经常采用的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等。 (1)发生统一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然区都是地域分异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为区划的基础。区域发展的共同性是指作为整体的自然区之最基本和最本质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而不是仅仅指其地质基础、地貌特征或某一个别景观要素具有共同性。发生统一性明显具有相对性质,高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长,低级自然区发展历史较短,古地理分化过程即现代自然特征形成过程不能用同一尺度衡量。 (2)相对一致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有三层含义:

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引言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部分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际及民族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鉴于这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经济环境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文化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改变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等。 自然地理学是以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区域分异规律、形成和运行机制。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的划分有不同观点。观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定巨大的空间范围,如原苏联伊萨钦科认为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圈的底界;观点二,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代表人牛文元,自然地里面,上限在地表向上月50-100m的近地面边界层,下限定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深度陆地约20-30m,海洋达100m);观点三,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做应先规定(代表人陈传康),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不同。如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牵涉的厚度就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地理壳的厚度。目前大多数工作者基本接受伊萨钦科的划法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A物质组成:四部分,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和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大气圈的底部纳入到自然地理的研究范畴)、水圈,沉积岩石圈(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B要素组成:包括气候、水温、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 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三方面。 A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如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和土壤地理学等。 B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C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如区域水文、区域气候、区域植被等。 区域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他是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也是自然地理学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的衔接服务。 5、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A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B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C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D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其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 E参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评价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名词解释

第二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锁经过的驱离为1光年。 2.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0万km,用于测定太阳系天体的距离 3.行星:指位于围绕太阳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以及清空了其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 4.矮行星:指位于围绕太阳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还没有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以及不是一颗卫星的天体。 5.太阳系小天体:其余所有围绕太阳运转又不是卫星的天体。 6.柯伊伯带:沿黄道带平面的一个带状天区内,存在10亿至100亿颗以冰态为主要成分的小天体绕太阳公转。是众多小行星和彗星的发源地。是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留下的遗物,是太阳系的“化石”。 7.食分:一是表明日、月被掩食的程度,即食分愈大,被遮掩的面积愈大;二是表明日、月食过程的时间长短,即食分愈大,日、月食过程的时间愈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恒星日: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接的时间间隔。 2.太阳日: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 3.时区:使用同一种时间制度的区域。 4.区时: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时,作为区内使用的标准时。 5.恒星年:地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年长为365.2564日。也是地球公转的正周期。 6.黄道:地球的轨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圈。是地球日心天球投影,与天赤道有23°26′的交角。 7.春分点:黄道与天赤道有两个交点,其中太阳向西向东作用年视运动时,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的交点。 第三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 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将其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粉笔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它是陆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1.矿床:包括成矿作用和经济技术开发因素的变化,其范围随科技的进步不断扩大。 2. 矿产资源:指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的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1. 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2. 构造体系:由许多不同的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级别、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3.康德拉面:地壳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两者界限是一个二级不连续面,位于自地面下大约10km的位置。 第三节无 第四节地壳演化与发展简史 1. .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

第二章天文 第一节 1.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自身特性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2.何谓“光年”、“秒差距”和“天文单位”?如何判别恒星亮度与光度? 3.恒星演化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绘出银河系结果示意图,解释其结构、大小和形状。 5.简述冥王星“降级”的原因及经过。 6.简述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的定义。 7.何谓柯伊伯带? 8.试述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9.试述行星的分布规律和运动特征。 10.简述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11.简述月球的表面特征。 12.什么是月相?主要月相的日月出没和月亮夜晚可见的情形怎样? 13.简要说明日月食的过程。 14.什么叫食分?食分有何意义? 15.每逢朔望一定发生日月食吗? 16.简述我过的月球探测过程和计划。 第二节 1.地球自转是谁先发现的?有哪些物理证据?傅科摆偏转的方向和速度的规律是什么? 2.地球紫装的速度怎样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3.天体的周日运动如何因纬度而不同?北纬45°地方,天体周日运动的情形如何? 4.绘图解释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原理。 5.绘图说明第一赤道坐标系和第二赤道坐标系的圆圈系统及天体的赤纬、时角和赤经。 6.决定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因素有哪些? 7.黄赤交角变为4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温带消失,极圈与回归线重合。 8.区时和时区有何不同? 9.试述公历和夏历的置闰方法。 10.简述回历、公历和夏历的优缺点。

第三节 1.什么叫大地水准面?如何理解地球会成为球形体? 2.地球为什么会成为扁球体?又为什么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 3.试述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4.简述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 5.试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6.试述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地壳 第一节 1.地壳及其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意义? 2.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如何?什么事康拉德面?大洋型地壳主要有哪些不同? 3.分析判别矿物的形态、理化性质和类型。 4.分析判别各类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类型、特征,以及在地壳中的分布。 5.何谓矿床?如何分类?何谓矿石和矿石品位?如何区分富矿和贫矿? 6.何谓内生矿作用、外生矿作用、变质矿作用?各形成什么矿床和矿床类型? 7.何谓燃料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人类应如何合理开发利用? 第二节 1.何谓构造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有什么不同?如何确定地壳运动? 2.对比分析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的特点和沉积旋回的剖面特征。 3.何谓地震?地震烈度和震级有何联系和区别?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分布在哪些区域? 4.分析地壳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 第三节 1.何谓地槽和地台?试分析其形成发展过程和演化特征。 2.什么事构造体系?有哪些类型?试用地质力学观点解释地壳运动的规律和成因。 3.简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立论依据。 4.全球可划分成几大岩石圈板块?试分析板块的分界线及其表现特征。 5.试述全球地形格局的形成以及大洋盆地的发展演化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四节 1.熟记地质年代表的宙(宇)代(界)纪(系)名称和划分的大致时间,并记住其相应的构造体系运动及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2.什么是化石?形成化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化石对划分地层和地质年代的意义是什么? 3.简述地史时期动、植物界的演化过程,并对比古生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植物界的演化特征及其代表性化石。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自然地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4)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其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 (5)参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和全球变化的研究。 (6)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2.地理环境包括哪三种环境?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答:地理环境的组成以及涵义: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1)天然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 (2)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是指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

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 3.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有何异同? 答:(1)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相同点 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一样,同属于自然环境。 (2)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不同点 ①天然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 ②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是指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 4.试述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形成。 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形成 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圈层性,地圈是指由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的地球圈层。 ①地球圈层结构 a.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大气圈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