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信息化 前路迢迢问发展

高校信息化 前路迢迢问发展

高校信息化前路迢迢问发展 (15 :37 :37)

百年名校,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放飞着无数学子的梦想。如今,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能否继续引领未来?

信息化作为大势所趋,已经渗透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本刊派出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等六所知名学府,展示了信息时代的高校新面貌。

从“诸侯割据”到“江山一统”

作为时代的产物,信息化必然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高校信息化建设同样如此。几

乎所有的高校信息化建设,都已

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这样的困惑:原本建设的很多系统,如何从“诸侯割据”迈向“江山一统”?这的确是高校面临的考验。

清华大学信息中心主任蒋东兴坦言道:“清华大学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始于1996年‘泰山工程’,1999年“泰山工程”二期上马。苦干了几年,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却越来越感觉像埋头拉车,抬起头时,

顿感前路茫茫。”

地处珠江之畔的中山大学,也面临同样困境:校务管理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兴建,在全校各部门广泛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机型、多平台、多种数据库的运行,其弊端逐渐显现,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迅猛发展的需要。

整合是多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北大、清华和人大、中大给出了不同的答卷。北大、清华对原有系统进行整合,人大、中大则给了自己一个崭新的起点,开始了全新的征程。

2000年,清华大学提出了“数字校园”,2001年,又提出了URP (大学资源计划)。利用统一的平台和接口规范,将各种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为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凭借用户名和口令,用户可以漫游到“数字校园”的每个角落。

2001年7月,中山大学开始讨论“十五规划”。信息中心连夜上交了一份详细的“数字校园”建设纲要,结果,就有了令全国同行瞠目的“好运”――学校从985工程中拨出了3000万元。

3000万,这无疑为中大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但信息中心主任郭清顺却认为,“数字校园建设不仅仅是资金问题和技术

问题,而是管理问题,‘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校务管理系统的重建,绝不是原有系统的简单升级,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发展和创新。这个起点就是“五个统一”: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从此,中大终于踏上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用集中、资源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

润“生”细无声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则信息:一向注重面对面考查学生的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却有了新举措――在内地招生中取消了面试。究其理由是因为家境贫寒的学生可能承担不起面试成本,这样面试就势必会造成机会上的不平等,于是中文大学就有了这项新制度。与其说这是一项制度的改革,不如说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并将这种关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规章。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内地高校同样深入其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则故事:

复旦大学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其信息化建设始于1995年,十年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

如何给高校贫困生以切实可行的帮助?因家庭困难会给他们的学

习和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障碍,复旦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宓,这位海外归来的学子发自肺腑地告诉记者:“复旦有不少贫困生,他们家庭困难,但自尊心很强,如果让其公开领取补助的话,很可能就因为这种‘公开’性而放弃得到帮助的机会。”怎么办?为了体现对贫困学子的关爱,他们用信息化的手段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那就是在“校园卡”系统内嵌入了一个小小的模块,用于消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有了这个小小的模块,就相当于给校管理层装上了一双慧眼,帮助校方找到目标人群。宓给记者展示了通过采集并分析出来的柱状图,“有些学生平均一日三餐的就餐消费仅仅3元多,这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对象。我们把数据提供给学工部,他们就会给这些学生提供帮助,譬如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助其完成学业。”毕竟贫困仅仅是学子成才路上的一段波折,有了学校的提携,他们能走得更好。校园卡作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现在高校已经非常普遍,但这个小模块却将复旦“以生为本”的理念诠释得分外感人。

“数字”谱写和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高校将逐渐告别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地位,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自参与全国高考统招以来,内地掀起“香港高校热”,甚至有人说:“内地优秀生源的流失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其实,学府的知名靠的是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非一时一事的衡量,但毋庸置疑的却是这样的事实:无论是百年名校,还是初出茅庐,都必须面临市场近乎残酷的考验。在信息时代,高校必须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仅仅谈竞争是片面的,同样也存在着合作共赢。就在2005年10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技网实现了1G 高速互联,中国科普博览香港镜像也同时开通。

从此,中科院的百余科研院所与中文大学的教研人员,能进行远程交流;香港中文大学的师生将能直接进入中国科学院的网上科学数据库,分享丰富研究资源。中国科普博览香港镜像的开通,意味着对香港居民敞开了科普博览的大门。中国科普博览必将惠及香港民众;同时,香港中文大学也会主动参与,譬如当到访中大校园的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著名科学家开设讲座时,借助网络,将现场直播,惠及全民。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同样存在着创新。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都书写着各自创新的篇章。

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89年,现在校园网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校园网络之一;17个信息化系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积累最为深厚的高校之一;确立了国内高校首个CIO体制……

清华大学2000年,提出了“数字校园”,2001年,提出了URP大学资源计划建设理论。一直在按照URP框架实践,得到不断完善。作为技术支持和服务部门,信息中心退居幕后,让信息化系统自动运行。

人民大学于2003年开始高起点、大规模、跨越式地开展“数字人大”建设工程,彻底重建校内各个应用系统,新建的校园卡部分采用第二代电子身份证技术,纳入数字证书等多级安全认证模式,与银行卡信息同步捆绑,实现了校内金融消费、图书借阅等,成为国家全日制高校中使用CPU卡的唯一成功应用案例。

复旦大学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广泛。2004年,美国副总统切尼来访,为校内师生提供网上直播;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签约则向新加坡直播;复旦百年校庆;复旦――耶鲁精英讲座……

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总指导思想是:“一二三四五”。“一”个核心,以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为核心;“两”个重点,以数字化学习与校务管理系统为重点;“三”个集中,数据集中、设备集中、应用集中;“四”个特征,概念特征、工程特征、标准特征、文化特征;“五”

个统一,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

香港中文大学一直以为社会服务为己任。1990年,最早将互联网引进香港。1995年4月,成立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将跨越太平洋去交换的信息变成了本地流通,为全港资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刊载于11月20日中国信息化杂志《封面》报道)

几年来,北大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至今日,需要进一步寻求突破――如何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燕园“网”事――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纪实

中国信息化记者/屈涛

清晨,没有什么风。走进北大,从未名湖,到生活区、活动区,再到教学区,一幢幢雕梁画栋的古式小楼让人心怡。未来的数字北大更是让人向往:利用信息技术把北大建成一个面向社会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此次,记者采访了北大计算中心主任兼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黄达武教授,作为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见证人

和参与者,对校园数字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独特的见解。

今日北大

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经历了1989―1996年的起步阶段、“211”建设阶段以及“985”建设三个阶段。经过17年的艰辛建设,北大校园网现在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校园网络之一。到目前为止,光纤网全部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部分覆盖了家属区。全校校园网范围内共有近6.5万多个信息点,联网计算机近6万台。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结构,即主干交换、区域交换、楼宇交换,而且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在校园内用户可以自由地使用有线、无线、拨号等手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入校园网。北京大学校园网上还有丰富的流媒体资源,以及大量的专业信息服务。

建立校园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北大校园网目前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网络学院的形式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大规模网络课程视频点播,受到了各地各类学员的普遍好评,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北京大学从美国引进了SIRSI图书管理系统,支撑传统图书业务,管理百万书目。图书馆的网页有全文检索、学位论文提交和检索、古籍拓片检索、视频点播等,同时,教育部的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中心也在北大,CALIS已经实现了几百万的书目期刊数据库的共享。

“电子校务”在探索中前行

2003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推动教育行业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后,北大开始规划“电子校务”建设。黄教授认为,“电子校务”是“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相比,主要特点是:要适应行政部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要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要实现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单点登录,一站式服务。

北京大学在校园网络环境下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起步于1992年,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由自己开发并在校园网上投入运行的系统已经有17个。这些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覆盖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促进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17个系统里,有11个已经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系统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系统的领先地位,建议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应用。

CIO体制在实践中完善

黄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高校CIO体制,一直呼吁建立北大的CIO

体制。2005年11月北大正式下达文件,成立了“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该小组是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法规、各种规范,布置阶段性任务,决定人力和经费的投入等。

该小组组长是北京大学第一常务副校长,是北京大学的首席信息执行官。与此同时还发文成立了“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明确为“独立建制的正处级管理部门”,10个人员编制,3个科室。作为“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的常设机构,负责制定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规划并领导规划的实施;控制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的分配与使用;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和各种标准的制定;负责审批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并对项目进行中期监督和验收;负责协调校内外与信息化建设有关的各项事务等。

最近又成立了“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对信息办提交的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规划、年度经费预算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听取执行情况的汇报;对学校信息化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和验收进行评审;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日常的咨询和建议。近一年来,北京大学在CIO体制的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可持续发展长久之道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虽然已走过了二十年的历史,现在仍然处于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在:不能全校一盘棋,校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导致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等等。可喜的是目前许多高校正在朝成熟期发展,信息化的建设者们为此付出了十几年的努力。衡量一所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否已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有很多,其中有三个是主要标志:

第一个标志是看它是否有一个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因为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提高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校园建设需要全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此,它需要全校统筹,集中统一管理,保证高校信息化建设理性、有序、健康地向深入发展。

第二个标志是看它是否有一个先进的、切实可行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之下,根据学校的人力财力,分步实施,稳步发展。

第三个标志是规范的制定。包括制定硬件的规范、软件的规范、用户的规范、应用的规范、信息的规范、管理的规范等。

北京大学正在朝这个目标发展,努力构建信息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刊载于11月20日中国信息化杂志《封面》报道)

从“泰山工程”到“大学资源计划(URP)”,多年来清华大学在“数字校园”的征程中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校园网“网”――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评述

中国信息化记者/孟静

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踏实和稳重,清华走过了95载。多年的积淀,让现在的清华已经不仅是一所国内的顶尖学府,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个标志、一面旗帜。

“泰山工程”开启信息化之门

清华园里,宽阔的主道上,种满了绿色植物。逸夫楼、建筑馆、经济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新建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楼群庄重地分列在道路两边,一直把记者送到主楼前。棕黄色的主楼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建筑,高大挺拔,从外观来看没有特别。但是,楼内部的陈设星罗

棋布,纷繁复杂。从正门进入主楼,左边是清华大学的网络中心,监控着分布在全校各个角落的近6万个节点。并且,它的闻名还在于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枢纽也坐落于此。右边是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担负着整个校园的网络应用与信息安全建设,以及运行维护与用户服务,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本营”。

“大学是整个社会最容易‘变’、最活跃的地方。清华开始信息化建设算是比较早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从1987年规划建设校园网络,清华就开始了建设数字校园的征程。”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用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整个采访。

清华大学大刀阔斧的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始于1996年的“泰山工程”。这个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使得校园网和电子图书馆初具规模,而且还建设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随后,在1999年进行了“泰山工程”的二期建设,在对网络升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应用系统的建设,主要是财务、人事、教学评估和网络信息安全等一系列需求较大的系统上线。

“苦干了几年,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像一个埋头拉车的车夫,突然抬起头来时似乎已经看不清前面的路了:想法很多,争执也很多,就像盲人摸象一般,各执一词,理解的差异非常之

大。‘数字校园’的概念也是这个时候被提出的。此时,清华大学就开始设想建设自己的数字校园,从纷杂的概念里去粗取精开始,于2000年正式提出‘数字校园’的建设规划。清华大学信息化主动的探索阶段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蒋东兴主任语速飞快,如数家珍。

2001年,清华大学又提出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学资源计划)建设理论,利用统一的平台和接口规范,将学校里各种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并为所有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界面,还给后续的应用系统设计和实施提供规范化的要求。URP实际上是在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因为资源本身就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整体上清华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就是按照URP的框架来实现的,几年的实践下来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不断的改进。

系统个个出彩

高校的信息化不外由四个方面组成:网上教学、网上科研、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记者了解到,清华在这四个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

网络教学是清华建设“数字校园”不可缺少的平台,这一平台创造了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清华“网上教学”开展得很好,“网上交互”的频率也很高。现在每学年有3000多门课程实现了“网上交互”。“清华网络学堂”已经基本建设成了一个支持包括

网上备课、课件制作、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自学和网络考试等多种服务的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支持教学的各个环节。据蒋东兴介绍,本学期有1700多门课程在该平台上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现在几乎100%的清华学生都在网上和老师交流,80%以上的授课老师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

都知道清华大,大在人多。如何对学生做好管理工作,也让信息中心的老师们着实费了不少心。现在的这个“无缝集成的学生系统”算是清华信息化的一个引以骄傲的成果。在这个集成的系统里,包括了支持从招生、迎新,到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再到毕业、就业这几个阶段方方面面的信息系统。

“清华大学很早就开始网上招生了,由于我们的网上途径好,所有招生基本上不会受不定因素的影响,比如2003年的SARS,对我们的招生就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那年的生源比往年要更好。录取后,我们会在前期把学生所有的数据都输入数据库,报到时非常省事。最后在毕业离校时,我们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指导学生哪些要办哪些不需要,简化了过程,方便了大家。可以说,清华从招生到毕业一路都是数字化的过程。”说到此,蒋东兴显得很自豪。

在内部的管理和服务方面,清华大学开发了“办公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集成财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设

备资产管理系统”等,全面支撑了学校的日常管理。比如说,财务系统就集成了清华大学的财务核算和管理系统,根据需要,又在这个系统上开发了很多应用软件,管理、服务两不误。

URP整合信息资源

其实,现在的信息中心并不是被人们时常提起的,原因是在提出URP 概念之后,信息中心已经作为技术支持和服务部门退居到了幕后,将管理权限归还给了各个管理部门。

“大学的文化是非集中的,各个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交流并不频繁,各个院系之间也联系较少。2001年以前,我们建设了很多孤立的应用系统,每个用户针对各个系统要记很多的密码,就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对新生的培训只在网络这一块要讲半天,才能让学生们搞清楚清华的数字校园是怎么回事,而且系统之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资源不共享、应用不集成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逐渐浮出水面。”

“2001年清华提出URP建设理论,之所以提出大学资源计划,是因为我们觉得做信息化,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只有从管理角度来做才能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大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时,URP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一个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的大学管理思想和理念。要从资源计划角度来实施信息化,研究大学的活动是

什么,从而解决大学信息化的问题。在这个大学资源计划里,我们采取松散耦合的体系结构实现应用系统的集成,即由一个基础平台、一个门户和N个应用系统构成。”蒋东兴向记者一一剖析。

清华大学在2002年启动了“数字迎新”,在新生入学报到的时候实现了校园网络用户统一身份认证。新生报到时就会给他们打印一个密码,学生有了学生证,网上的电子身份也就随即有了,并且学校数字空间里面学生拥有的空间也在报到的时候分配给学生。校内所有老师、学生的相关系统统一到一个门户里面,新生在拿到密码进入系统后,就可以访问有权访问的所有资源了。这么多年,清华的迎新工作越来越方便,数据信息的流通也越来越顺畅。一个新入学的研究生曾经在网上这么说,原来新生报到也可以很愉快。

迎新虽然时间不长,但整个学校参与的部门却很多。这个过程中,从招生办传来的新生数据应该交给哪个部门,各个部门应该掌握的信息多少,这些都涉及到权限的问题。“数字迎新”的工作又让蒋东兴对URP 中用户权限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究竟如何流动,各自的权限和责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落实到位。经过几年的努力和完善,现在,我们打开清华大学的门户信息系统,每个用户都可以享受到与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权限相匹配的服务。

“我们的信息门户采用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认证,集成的各应用系统

也都使用统一的用户名和口令。用户登录门户之后,可以漫游到授权访问的各应用系统,已经集成的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系统、清华网络学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查询系统、用户注册系统等等近70个子系统。但是由于登录的人不一样,他们会看到不同的界面:校长和教师的界面不一样,教师和学生不一样,一个系里面管财务的副系主任和管教学的副系主任也不一样:管财务的主任可以看到系里的全部财务情况,不管财务的主任只能看到自己的财务情况。”总之,在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权限,在URP系统中就对应享有什么权限。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隐私,非常的人性化。

这中间就有关系到学校教职工的信息化培训的问题。清华大学各个信息系统对教职工的IT技能要求并不高,理解老师们的教学、科研任务已经很繁重了,要他们学习深层次的IT技能不太现实。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在教务处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一些针对教职工的技能培训。培训后,组织老师一起交流,讨论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老师之间的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目前,清华大部分的系统都是信息中心自行研发的,但是诸如邮件系统、资源搜索系统等通用性非常强的系统都是购买的成熟软件。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绝对不是一揽子把钱扔进去,而是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要注重系统的可持续性。原来的系统可以简单外科式改造来适应需

求。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清华的师生员工愈发依赖于“数字校园”这个环境了,蒋东兴主任认为,清华信息化建设下一步将在服务和资源两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信息中心还为此定下了目标,要在清华建成“全面的、集成的、个性化的、开放的、安全的信息系统及其支撑平台,建设清华大学新一代数字校园”。

“要让清华的信息化系统更加安全、便捷和开放,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蒋东兴主任用这样一句类似“任重而道远”的感叹结束了采访,仿佛早已感到了肩上的重担。诚然,信息化这条道路蜿蜒而艰辛,能够走下来的人必定是满怀着热忱与理想,痛并快乐着的勇士。

网络编织未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化建设回顾与展望

文/赵文广

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组建于1950年10月3日,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自成立之日起,人大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一流数字化环境

进入新世纪,学校全面推进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历史进程。在纪宝成校长、程天权书记等学校新一任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励精图治,求实进取,在短时间内,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日新月异,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绿化、美化、人文化、数字化”的新型现代化大学,必须努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构建一流的数字化支撑环境,全面促进教学模式、科研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各业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经过四年的努力,人大在应用系统与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同志在多个会议上宣讲我校的信息化建设理念、思路与做法,取得了广泛共识并引发热烈讨论,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人大信息化建设过程及经验,其信息化建设模式已成为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典型模式之一。

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等近30所高校先后来校参观、考察,人大从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高校跻身全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前列,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的副

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xx”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有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2019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019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

第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 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2019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培育了**国大、**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

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教育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的一切,使几百年、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重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信息技术革命,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信息时代教育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中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较研究 [摘要]文章对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两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示,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比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面对全球信息化浪潮,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和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经济发展的中心,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进行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如何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已成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比较研究,能为我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启示。 一、中美两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比较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可见,当前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是:美国一马当先,欧洲不甘落后,亚洲奋起直追。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校园数字化”而开展的。“校园数字化”是以校园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技术基础,利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工具和手段,实现整个校园从硬件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到组织活动的全方位数字化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校园的辐射范围,提高校园的运行效率,拓展校园的基本功能,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既然物理网络只是一个通信载体,自己又不专业、管不好,而信息资源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战略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又必须行业、单位自己建设、研究,并且是自己最需要的,那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如果不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还能是什么呢!还能把物理网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成就来看吗? 诚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个单位、学校大多自己建了园区网络,而且不少单位不管是否需要,在不断翻新网络追求着豪华、时髦。他们却很少愿意在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上投资和努力。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被严重忽视了。要知道,可以买来世界上最贵的交换机、服务器,但是却买不来师生需要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就像不能说学校有了十万亩土地,就理所当然是世界最好的大学一样,也不会因为买了个最牛的交换机就可以吹牛说取得了信息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只会被人笑话。遗憾的是,如今仍然有不少人在引人发笑,我们已经笑得有点麻木了! 三、关于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这里有两个问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信息化能不能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学校是干什么的?第一是教书育人,第二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教书育人。所以毫无疑问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科研。那么信息化可不可以对教学、科研产生积极的影响呢?当然可以。国外已经证明这一点,但是在国内则不然。 首先是在理论上不承认“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命题。近两年,笔者遇到一些致力于“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研究的人,他们把论文投到国内在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期刊,送审后专家们持否定意见(不是文章本身),认为这不能成为理论,没有意义。这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专家的霸道和浅薄,不允许不同观点发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在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上做得太少。 其次由于大多学校在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建设方面进展甚微,师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服务,缺少有效的信息资源,所以对“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没有什么感觉。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强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正因为信息化在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上还远远不够,我们才要不断深化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才能给师生提供良好、有效的信息服务。比如:利用信息化对师生教学进行跟踪服务,为科研提供信息跟踪服务等等,这些都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做后盾。而做好了这些服务,就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我们都迫切需要改变信息化建设重硬件轻信息资源的观念,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信息化建设推向前进。信息化建设绝不等于建网!筅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为了全面掌握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在2008年度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中,特设置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子课题,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研。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蒋东兴1,宓詠2;郭清顺3 (1.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复旦大学,上海200433;3.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校信息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当前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依据对于全国高校信息化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宏观政策与微观措施两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校级统一信息系统IT治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5-0027-04 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

“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

“互联网+”时代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平。高等教育行业在互联网思维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信息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校较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管理 1、基础平台建设状况和效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报 为经济发展的提振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全面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的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也发生了全信息化建设将何去何从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国高校信息化经历了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两个时和管理应用体系。 况和效果参差不齐 趋势报告 互联网平台,让互联配置的集成与优化水了全局性的深刻变 两个时代,现已形成

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的建 均高于高职高专,而应用效果 1——效果较差评分原则,五大 表 图表1 基础平台总体建设状况 图表2 基础平台总体应用状况 专的建设状况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差异。普通本科的五 用效果却略逊于高职高专。按照3——效果较好,2 ,五大平台应用效果平均分如表2所示。 表格1 不同类型高校基础平台建设状况对比 科的五大平台普及率 2——效果一般,

表 2、应用系统建设状况 普通 表格2 不同类型高校基础平台应用效果对比 普通本科好于高职高专

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系统建设 务系统和移动校园两者已应用 比高职高专院校高出 10-20 统应用效果方面的评分均高于 图表3 应用系统总体建设状况 图表4 应用系统总体应用效果 统建设状况和应用效果均好于高职高专院校。在系统建 已应用比例比较接近外,普通本科在其他五大系统的已 20个百分点。应用效果方面,除OA系统外,普通本 均高于高职高专。 系统建设方面,除教 统的已应用比例方面 普通本科在六大系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根本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教育的革命。 (1)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传统教育观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都环绕着传授知识这个中心展开。但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会在现代社会游刃有余.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育的“知识观”、“学习观”和“人才观”上进行根本的变革,将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到“培养能力”这个轨道上来。 (2)教育信息化给教育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办学开放化、学习社会化、教学个别化、教育终身化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之中。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学习,学习将更加社会化、终身化.教育信息化也使教学个别化成为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新的教育思想的引人,将使得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教学计划更加柔性,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3)教育信息化给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借助于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检索功能和资源共享,我们的每门课程可以吸收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更好、更便捷、更精炼地表达教学内容,从而增大了每节课的课容量.同时,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教学内容博收众长,更具综合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突出双向性、参与性、互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商讨等活动,更多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协作式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扮演着“知识传授权威”的角色,知识的传授以单向传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单向传输模式,学生除了通过教师的传授接收知识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直接搜索和接收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处于和教师同等的地位,并可以按自已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真正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师生间的角色因此发生了互换,学生将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高级合作伙伴”。 1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相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文章从成本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校园资源的利用率及信息网络安全等角度来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 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 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 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 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 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本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 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 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 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 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 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 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 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 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 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高校信息化建设教学文案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1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 展。 1.1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 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2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 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2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2018年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上)(试题及答案)

本次考试[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上)] 您的得分为98分

第 1 题 域名的分布情况反映了各国家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真正水平。 第 2 题 当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际带宽出口显著提高。 第 3 题 我国互联网增值业全面发展,互联网公司在资本市场活跃。 第 4 题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 5 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部组建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袁贵仁部长亲任组长。 第 6 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并不高。 第 7 题 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 第 8 题 北美洲域名占全球总域名的68.5%。 第 9 题 宽带中国战略将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进度。

第 10 题 过去二十年,国家互联网的接入骨干直联点一直是、、三个点。 第 11 题 截至2013 年 12 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年增长率为79.3%。 第 12 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快,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第 13 题 目前,我国IPV6的地址数持续提高。 第 14 题 目前,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亿。 第 15 题 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 展的战略选择。 第 16 题 在《教育规划纲要》落实中,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由中央电教馆承担。 第 17 题 在《教育规划纲要》落实中,关于物理设施的接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来具体负责。 第 18 题 在《教育规划纲要》落实中,关于电子政务和交易信息数据的搜集和管理,由教育部 信息中心负责。 第 19 题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为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均衡。 第 20 题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 化目标任务。 第 21 题 目前我国16%的小学、46%的初中、77%的高中、100%的大学建立了校园网络。 第 22 题 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主干网2004年建成开通。 第 23 题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 24 题 我国将构建全国教育系统统一网络域名服务体系。 第 25 题 国家教育信息化高速网络将积极运用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为教育部直属单位及各 省厅布署下一代互联网接入及应用。 第 26 题 国家教育信息化高速网络会将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基础应用纳入其中。 第 27 题 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是世界三大学术网之一。 第 28 题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覆盖全国、互联互通, 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 第 29 题 《教育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信息化支撑技术队伍规模将达到教职工总数的 4%以上。 第 30 题 《教育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60%高校将建立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深入。 第 31 题 我国第一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 第 32 题 《教育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高校建成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开展混 合式教学。 第 33 题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建于()。 第 34 题 ()年9月20日:我国第一封电子成功发出。 第 35 题 2000年,党的()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第 36 题 2014年,成立了以()为组长的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 第 37 题 截止到2013年12月,全球网民数约(),普及率为38.8%。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变革(1)

信息化教育给教学带来的变革 单位: 姓名:

摘要: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明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教育变革师生关系转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从近些年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因此“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又存在这怎样的关系?教育信息化会对教学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些都是我们中国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依次看看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及发展建议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及发展建议 冷集镇中心学校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建议 【摘要】我省今秋正在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其重大理念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从理念到实践都尽其所能地给出了具体的描述。这一理念要深入到所有一线教师心中,还要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时值我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和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本人特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作一详尽的分析,并对我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献计纳策。 一、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校冷集镇中心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位于汉水河畔的伍子胥故里的冷集阳镇,南距谷城县城14公里,北距老河口市区10公里。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00余人,在校学生500余人。我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办学环境。教育硕果累累,历年来,荣获“谷城县教学先进平单位、谷城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我校在校学生数越来越多,由于学校资金困难,校舍紧张,没有更多的资金添置教学设施设备,这对我校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面临巨大的困难。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有前瞻性、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的重要标

志。正在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和新课程改革,信息化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网络学习、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学校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应用都需要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内容丰富方便查询的资源环境,经济实用的硬件环境。纵观我校多年来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及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1、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情况 硬件方面,网络主干起点低,主干网络为10兆,中心交换机是16口网吧专用交换机,二三层交换机均为网管的低稳定性的普通7口交换机,部分交换机已是超期运行,需要分批更换。网络教室服务器一台(2005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专用,服务器的使用年限是3-5年),学生机是48台(薄弱学校改造),从数量上说已完全不能满足我校目前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关键部分的一台服务器急需更换,增加数量,购买高稳定性的服务器。终端还要满足各个管理部门的使用。多媒体教室只有一个,也因使用频繁,设备落后基本处于淘汰的状态,和国家初中多媒体教室要求的标准差距太大。软件方面,仅有书海电子图书资源。总之,在基础建设方面,起点低,数量不足,使用年限久,后期投入不足逐步变为落后学校。 2、信息化应用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化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宣传。我校开通了自己的校园网站,近年来,通过网站宣传,极大的提高了我校在社会的知名度,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关心冷集镇中心学校、想了解冷集镇中心学

教育信息化2.0讲课教案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

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的思考

77586 高等教育论文 关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内涵的思考 1 如何认识高校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从概念上来看,

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要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明确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力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