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中传概期末知识点总结--西南财经大学

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过的文化体系。

xx传统文化重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以研究“人际关系”、“怎样做人”为主旨的文化。因此,相对古代西方神本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第一,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

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崇尚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记。《礼记》中说:

“天下为公”。

xx说: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xx说:

“不以私爱害公义。”

xx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注重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

西周末年xx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xx倡导:

“过犹不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里的“均”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均衡”的概念。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

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

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

第四,自强不息、开放兼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刚健立身,自强不息。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惟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自立。

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道德经》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

《xx》又说: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君子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鲁迅称赞汉唐两代人“闳放”,也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收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xx生平与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的贵族,因在上层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于鲁国,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2)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作为从贵族阶级没落而来的下层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学的旗帜,招收弟子,推动了学术下移。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宣传和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努力。

(3)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

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对象主要是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主要在于重新编订。孔子赞《易》,阐发其中的哲理,《易传》为孔子所作。至于《春秋》则为孔子所作。

2.xx的基本思想

(1)xx的仁学思想

孔子解释,仁者“爱人”,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这决定了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

第一,仁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第二,仁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孝悌”是仁的开始和基础。

第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第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的“仁”所指的“爱人”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爱,讲求尊尊与亲亲。

(2)xx的礼制思想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弑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

孔子认为要制止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

他非常强调的“正名”,就是要使人人都明白自己在社会之网中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不超出由“名份”规定的“度量”范围,从而消除争乱。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3)xx的认识论思想

推崇学而知之。孔子强调以知(智)为认知手段,诱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

孔子承认人的先天素质有差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非常重视耳目见闻,认为它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1.xx生平及其事迹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的祖先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孟母三迁”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形成了“思孟学派”。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

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南宋的朱熹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

2.xx的基本思想

A.性善论:

仁学的心性学根据恻隐之心

孟子从人的心灵深处探究“仁”的心性学根据。他并没有满足于一般地讲“爱人”,而是透过“爱人”的表层现象,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进行探讨。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

“不忍人之心”孟子也叫做“恻隐之心”。除此以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或叫“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B.“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

孟子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尽心”也就是“思诚”。“诚”的中心内容是“善”,“思诚”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要“明乎善”。他说: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所以“思诚”或“诚其身”,也就是“尽心”,也就是要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

C、“xx”学说与民本思想

民本主义:

孟子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其一,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其二,听政于国人;其三,与民同乐。

1、老子的生平

根据《史记》等比较可靠的典籍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2、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创立的学派之所以称为道家,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从“道”的眼光和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世界上最大的有形之物莫过于天和地。但在老子看来,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灭的,同样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最后根源。只有永恒的、绝对的“道”才有资格作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的最后根源,所以老子也称“道”为“万物之宗”和“天下母”。万物都是“道”创生的,“道”是万物之本源。可见,“道生万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这里的“有生于无”中的“无”并非“虚无”,而是“有”出现之前的孕育、萌生状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

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道”既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自然”。

其实这里说的是,不仅“道”要效法“自然”,天、地、万物、人所要效法也是“自然”。

这就是说,“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并不想有所“为”,然而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里面隐含着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深层观念,那就是:

自然的便是最尊贵的,自然是最高的价值,也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道”创造和成就万物并不含有目的性,从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试图得到回报,所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里的“不有”、“不恃”、“不宰”都是说明“道”没有占有的意欲,“道”只是辅助万物的生长,即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的这样一种品德,就是“玄德”,即最高的品德。

3、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辩证法最著名的命题就是“反者道之动”,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

“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它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那就是“反”,即“阴”和“阳”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

(2)“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即事物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也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反”的总规律中蕴涵了两个重要的思想:

其一,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其二,返本复初的循环运动

老子的辩证法是中国最古老而庞大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思维的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老子提出的以及由老子思想衍生出来的许多极富辩证意味的格言警句,如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欲取故与、欲擒故纵、祸福相依、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功成身退、知足常乐、不争而善胜、无为而无不为等等,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智慧源泉。

4、老子的政治观:

“无为而治”

老子讲“自然”与“无为”。老子所谓“无为”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一是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强作妄为。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老子提出采取“自然”与“无为”的手段治理国家,认

5、老子的人生观:

“见素抱朴”

“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

本是指事物的自然状态与本来面貌,老子这里借以比喻不加任何人为的巧饰、拘束与扭曲的人心的自然状态。

“见素抱朴”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

因而,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

第一,“少私寡欲”。第二,“绝圣弃智”、“绝伪弃诈”、“绝巧弃利”。

6、老子的处世方法:

贵柔守雌

老子观察到,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和具有发展前途的,凡是刚强的东西都是快要走下坡路的。

他举例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

老子由此得出结论:

“柔弱胜刚强。”

1、xx的生平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中的相关记载,庄子名周,是宋国蒙人,他生活于战国中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还曾拒绝过楚威王的礼聘。

2、xx对“道”的阐释

庄子的“道”论是关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其思想的丰富深刻超过老子和其他道家诸子,可以说是先秦自然道论中一座理论高峰。简单而言,庄子认为道就是自然世界。但这个自然世界不同于日常语义所指的自然界,而是在一种“忘知”、“忘言”的经验方式中才能呈现。

3、xx逍遥避世的人生观

(1)、追求“无己”、“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注意的不是道德规范能否维系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而是道德规范能否体现真正的善。

庄子把圣、勇、义、知、仁这几种品质与善本身区别开来。这些品质仅仅是工具性的善,或者说是形式的善,而不是目的性的善,实质的善。因此,庄子希望按人的自然本性生活,从仁义礼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自己构筑的精神王国去作“逍遥游”。

(2)“xx”、“坐忘”的修养方法

庄子把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称为“得道”和“体道”。

“道”的境界,需要通过特定的修养方法才能达到。“体道”的方法,庄子称之为“心斋”和“坐忘”。

“坐忘”xx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的结果,是形神两忘、物我两忘,忘掉了一切,使心灵达到绝对虚静的状态,毫无滞碍地“同于大通”,与“大道”自然相合。

(3)愤世嫉俗与xx

同儒家强调救世的伦理哲学不同,庄子的哲学是一种寻求自我解脱和精神自救的哲学,是一种在乱世中如何做人的哲学。应当指出的是,庄子反对的并不是仁义本身,而是被统治者歪曲和盗用的仁义。

因而在《庄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剽剥儒墨”,揭露仁义的虚伪和多余,另一方面又宣扬“大仁”、“大义”、“至仁”、“至义”。

庄子倡导的仁义同儒墨宣扬的仁义有两点不同:

其一是其真实性,不加任何虚饰和扭曲;其二是其自然性,即无目的、无意识性,丝毫不勉强,“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4、xx相对主义认识论

怀疑主义是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开始,相对主义是庄子认识论的主要方法和特点。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它们的性质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认识对象的不可捉摸性决定了它们是不可知的。就逻辑学方法而言,庄子将事物性质的相对性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和质的稳定性,从而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

1、名教危机

所谓名教,亦即礼教,是儒学体系中至关紧要的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道德文化形态。它以儒家哲理化的道德学说为内涵,以承继西周宗法礼制的程式化的礼仪规则为形式,具有教化与制约相统一的特征。

两汉时期,是名教体系定型时期,其标志便在“三纲五常”的提出。

名教的危机还表现在其制定的“君子风范”、“妇德、妇言”等封建礼教遭到全面冲击。这种仕进制度造成东汉后期“窃名伪服”、“纯盗虚声”的时代流弊。

3、xx玄学的代表人物

玄学家们对名教虚伪礼仪的抨击在客观上也助长了当时社会风气纵情声色、放浪形骸。

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便是那一时期风度飘然潇洒的人物。

佛教的基本教义

就根本宗旨而言,全部的佛教学说,就是论证人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问题。

谛:

真理

苦谛:

人生“一切皆苦,四大皆空”

八大苦:

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1.四谛-佛教人生观五阴盛(五蕴盛)阴(蕴):

积聚类别

色蕴:

物质要素-地、水、风、火;五根:

眼、耳、鼻、舌、身;五境:

色、声、xx、味、触受蕴:

精神要素之一;想蕴:

精神要素之二;行蕴:

精神要素之三;识蕴:

精神要素之四

集谛:

造成痛苦的原因:

贪瞋痴——三惑(烦恼)三毒。恶业:

意业口业身业

灭谛:

解脱痛苦的办法,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道谛:

到达xx境界的道路和方法

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认识),思(正确的思维),正语(修口业),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勤(正精进),正念(正确的信念),正定(正确的禅思)

2.因缘论和十二因缘

(一)因缘论(缘起说、缘起法),原始佛教的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相依(互相依存),相缘(互为因果),相资(互为前提,“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因缘实际上是两字两个意思:

因,引发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佛教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产生万事万物的道理,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没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的道理。如果以烦恼为因(内在原因),以业为缘(外部条件),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

法:

佛教教义,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二)十二因缘

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二重因果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耳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而生的苦乐等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六处(六入、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心、思考器官)醍醐灌顶

六境:

色、声、xx、味、触、法

(一)诸行无常:

无常:

生、住、异、灭——“四相”

(二)诸法无我

(三)xx寂静xx:

原意为“消除”、“消灭”烦恼,引申意“宁静”、“快乐”。意译“灭度”、“圆寂”、“无为”

3.三法印

4、三昄依

一归依佛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

二归依法达磨秦言法。法云可轨。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

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害

三归依僧僧伽秦言众。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

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

意三种善一不贪欲二不嗔恚三不邪见

佛教对xx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哲学:

佛理的研讨促进了中国人逻辑思维的发展。隋唐各派佛教学者多讲心性之学,是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大理论贡献。禅宗强调自悟成佛,把心性论和成佛论结合起来,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从魏晋的玄言诗到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诗到宋词,中国的文学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的深刻影响。

王维被称为“诗佛”。小说的故事来源、体裁和构思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蓝天下美丽的佛教寺庙是精美的艺术品

二、文学艺术:

从魏晋的玄言诗到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诗到宋词,中国的文学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的深刻影响。王维被称为“诗佛”。小说的故事来源、体裁和构思也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语言学:

我们平常使用的一些语言来源于佛教语言。如“自由、平等、绝对、相对、有限、无限”等。佛教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刹那、觉悟、境界、实际”等都是佛学词汇。成语更多。梵文语法和字母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我们的“四声”(平上去入)受佛教影响创立。

四、社会民俗:

民间对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人死要念经超度亡魂。依附佛教,民间还定期举行很多盛大的节日和法会,如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浴佛节)、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成道节(腊八节)等。佛教的许多思想和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五:

中外文化交流:

xx价值观:

群己关系的定位

一、xx以xx

按儒家的看法,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便是对主体内在价值的肯定。儒家提出了“为己”和“成己”之说。“为己”与“为人”相对。所谓“为人”,是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其评价标准存在于他人,个体的行为完全以他人的取向为转移。“为己”则指自我的完善,其目标在于实现目我的内在价值,即“成己”。读书学习,提升自我素质,就是一种“为我”自我不仅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且蕴含着完成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儒家所理解的“为己”和“成己”,主要是德性上的自我实现。在儒家看来,无论是外在的道德实践,还是内在的德性涵养,自我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道家将自我的认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群己关系上,道家的价值关怀着重指向作为主体的自我。

在道家那里,自我首先是一种剔除了各种社会化规定的个体。

个体之为贵并不在于其有完美的德性,而在于他是一独特生命主体。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主要就是保身全生。

道家特别注重养生长寿之道的研习在道家看来,仁义等规范所造就的是无差别的人格,而个性则以多样化为特点。

道家对逍遥的追求,实际上已包含着崇尚个性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逍遥主要是一种精神境界,其特点是摆脱了各种外在的束缚,使个体的自性得到了自由的伸张。过分强化群体认同,往往容易忽视个体原则,并导致自我的普泛化。相对于此,道家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和独特个性,无疑有助于抑制这种趋向。他们强调保身全生,固然肯定了个体的生命价值,但对个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不免有所忽视。这种价值趋向往往容易导向自我中心主义。

三、群体原则的强化

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和儒家一样,墨家对群体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基本的主张。正是由强调群体认同,墨家进而提出了“尚同”之说。“尚同”含有群体沟通之意,其核心则是下同于上。

墨家虽然注意到个体的社会认同,但将社会认同理解为服从最高意志,则又弱化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独立人格,在上同而不下比的原则下,个体的价值被淹没在统一的意志中。在法家那里,群体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强调君权至上,是法家的基本特点。君权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代表了整体的利益。这既是对君权的论证,又渗入了整体优先的原则。以君主为象征的所谓“公”、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虚幻的整体”。故宫太和殿,明清皇帝行使君权的场所理学并不否定个体完善的意义,理学往往又把自我主要理解为一种纯乎道心的主体。

泛xx

以“德治”代“政治”——政治道德化以“礼治”代“刑法”——法律道德化

以“人治”代“法治”——泛道德主义对专制主义的影响

德本财末——经济道德化文以载道——文学道德化美善统一——艺术道德化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中国文化中的“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缘关系,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乡土”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乡土性的社会功能与表现:

在功能上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使中国人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对文化都具有普遍的亲合感和认同感宗谱与地方志方言与会馆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乡土谚语与地方性的学术流派乡土性的消极影响

(一)安土重迁,甚至老死不出乡。

(二)地方观念强烈,容易萌生集团意识,甚至为彼此利益引起怨怼与械斗。

(三)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

(四)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小圈子,甚至形成裙带之风。

(五)产生一种封闭性,表现出比较保守的特点。

xx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

究其起源,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时期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观”基本形成。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就合一的。儒家的“天人合一”从一开始“便是讨论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正式提出“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北宋儒者张载,他提倡天人同气,万物一体,“佛”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佛与众生,原无差别,迷即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

贵和持中

“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和谐”是指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走极端。孔子用“持中”的办法,来规定和谐的界限,并作为达到保持和谐的手段。孔子首倡“中庸”,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反对过与不及。

“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

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易传》将和谐思想具体化为阴阳相分、柔刚定位的原理,以此推演出社会政治关系方面的君臣、君民和家庭关系方面的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贵贱,严格规定了阳尊阴卑、刚上柔下的等级秩序。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和谐。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

偏重和谐、稳定,而忽视变易。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让这一传统流变为“折中调和”、“安分守己”等保守的、逃避现实的消极观念,缺乏竞争、进取精神。

忧患意识

“忧患”一词的出现,大概产生在战国中期,忧患意识早在殷商时代就产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清醒的危机意识,深切的责任意识,昂扬的奋进意识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excel期末知识点总结

1.文件的建立与打开: office图表新建新工作簿确定 打开 2.文件的保存与加密保存: office图表保存 xls 准备加密文档输入密码确定再次输入并确定 3.强制换行:alt+enter 4.删除与清除:删除整个单元格,清除格式、内容、批注 5.填充序列: 等差等比: 在单元格中输入起始值开始填充序列选择等差等比、行列输入步长值、终止值 文字序列: 在单元格输入文字序列 office按钮 excel选项常用编辑自定义序列选中刚才输入的文字序列导入确定6.复制移动: 移动覆盖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覆盖 ctrl+左键拖拽 移动插入 shift+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插入 ctrl+shift+左键拖拽 7.插入行列:选中要插入数量的行或列右键插入 8.为行、列、单元格命名: 先选中要命名的区域在左上角的名称框内输入名字 直观,快速选定 如何删除名称:公式名称管理器选中删除 9.批注:单击单元格审阅新建批注 10.科学计数法: >=12位用科计表示 123456789012=1.234567E+11 1.A3=R3C1 R为行C为列 C1 C2 C3 R1 R2 R3A3 2.数组运算Ctrl+Shift+Enter 3.将某一函数,作为另一函数的参数调用。最多可以嵌套七层 COUNT(参数1,参数2,…)功能:求一系列数据中数值型数据的个数。 COUNTA(参数1,参数2,…)功能:求“非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BLANK(参数1,参数2,…)功能:求“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IF功能:求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 4.四舍五入函数ROUND(number, num_digits) =ROUND(1234.567,2)=1234.57 =ROUND(1234.567,1)=1234.6 =ROUND(1234.567,0)=1235 =ROUND(1234.567,-1)=1230 =ROUND(1234.567,-2)=1200 负的往左,正的往右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点整理

地基基础部分 1.土由哪几部分组成? 土是由岩石风化生成的松散沉积物,一般而言,土是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空隙中的气体等三部分组成。 2.什么是粒径级配?粒径级配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哪些? 土中土粒组成,通常以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含量(各粒组占土粒总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称为土的粒径级配。 对于粒径小于或等于60mm、大于0.075的土可用筛分法,而对于粒径小于0.075的土可用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分析。 3.什么是自由水、重力水和毛细水? 自由水是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范围以外的水,它可以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一下的土骨架空隙中,受重力作用而移动,传递水压力并产生浮力。毛细水则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孔隙中,土粒之间形成环状弯液面,弯液面与土粒接触处的表面张力反作用于土粒,成为毛细压力,这种力使土粒挤紧,因而具有微弱的粘聚力或称为毛细粘聚力。 4.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主要结构型式有哪些? 土的结构主要是指土体中土粒的排列和联结形式,它主要分为单粒结构、蜂窝结构和絮状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5.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哪些?哪些是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哪些是换算指标? P6 6.熟练掌握土的各个物理性质指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互换算。 P7-8 7.无粘性土和粘性土的物理特征是什么? 无粘性土一般指具有单粒结构的碎石土和砂土。天然状态下无粘性土具有不同的密实度。密实状态时,压缩小,强度高。疏松状态时,透水性高,强度低。 粘性土粒之间存在粘聚力而使土具有粘性。随含水率的变化可分别划分为固态、半固态、可塑及流动状态。 8.什么是相对密度? P9 9.什么是界限含水量?什么是液限、塑限含水量? 界限含水率:粘性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 液限:由流动状态转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 塑限:有可塑状态转为半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缩限:由半固态转为固态的界限含水率。 10.什么是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他们各反映粘性土的什么性质? P10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各采用什么指标进行定名? 粗粒土:粒径级配 细粒土:塑性指数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

土力学知识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土力学是利用力学一般原理,研究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及土体在荷载、水、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下工程性状的应用科学。 2.任何建筑都建造在一定的地层上。通常把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成为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 3.基础是将结构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一般应埋入地下一定深度,进入较好的地基。 4.地基和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①作用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力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②基础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③挡土墙、边坡以及地基基础保证具有足够防止失稳破坏的安全储备。 5.地基和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6.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坏境中生成的沉积物。 7.土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颗粒)、液相(水)、气相(气体)。 8.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9.黏土矿物是一种复合的铝—硅酸盐晶体。可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 10.土力的大小称为粒度。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 11.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

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 12.颗粒分析实验:筛分法和沉降分析法。 13.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固态水又称矿物内部结晶水或内部结合水。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自由水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14.重力水是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土颗粒电分子引力范围以外的水,因为在本身重力作用下运动,故称为重力水。 15.毛细水是受到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的作用、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透水层中自由水。土的毛细现象是指土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沿着细的孔隙向上及向其他方向移动的现象。 16.影响冻胀的因素:土的因素、水的因素、温度的因素。 17.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或集合体的大小和形状、表面特征、排列形式及他们之间的连接特征,而构造是指土层的层理、裂隙和大孔隙等宏观特征,亦称宏观结构。 18.结构的类型: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凝结构。 19.土的物理性质直接反应土的松密、软硬等物理状态,也间接反映土的工程性质。而土的松密和软硬程度主要取决于土的三相各自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 20.黏土就是指具有可塑性状态性质的土,他们在外力作用下,可塑成任何性状而不产生裂缝,当外力去掉后,仍可保持原性状不变。土的这种性质叫做可塑性。 21.黏土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量称为界限含水量。土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java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java知识点总结 应同学要求,特意写了一个知识点总结,因比较匆忙,可能归纳不是很准确,重点是面向对象的部分。 java有三个版本:JAVA SE 标准版\JAVA ME移动版\JAVA EE企业版 java常用命令:java, javac, appletview java程序文件名:.java, .class java的两类程序:applet, application; 特点,区别,这两类程序如何运行 java的主方法,主类,共有类;其特征 java的数据类型,注意与C++的不同,如字符型,引用型,初值 java与C++的不同之处,期中已总结 java标记符的命名规则 1)标识符有大小写字母、下划线、数字和$符号组成。 2)开头可以是大小写字母,下划线,和$符号(不能用数字开头) 3)标识符长度没有限制 4)标识符不能使关键字和保留字 面向对象的四大特征 抽象、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类、对象,类与对象的关系,创建对象,对象实例变量 构造函数,默认构造函数,派生类的构造函数,构造函数的作用,初始化的顺序,构造方法的重载 构造函数:创建对象的同时将调用这个对象的构造函数完成对象的初始化工作。把若干个赋初值语句组合成一个方法在创建对象时一次性同时执行,这个方法就是构造函数。是与类同名的方法,创建对象的语句用new算符开辟了新建对象的内存空间之后,将调用构造函数初始化这个新建对象。 构造函数是类的特殊方法: 构造函数的方法名与类名相同。 构造函数没有返回类型。 构造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对类对象的初始化工作。 构造函数一般不能由编程人员显式地直接调用。 在创建一个类的新对象的同时,系统会自动调用该类的构造函数为新对象初始化。 类的修饰符:public类VS 默认; abstract类; final类; 1)类的访问控制符只有一个:public,即公共的。公共类表明它可以被所有其他类访问和引用。 若一个类没有访问控制符,说明它有默认访问控制特性,规定该类智能被同一个包中的类访问引用(包访问控制)。 2)abstract类:用abstract修饰符修饰的类被称为抽象类,抽象类是没有具体对象的概念类,抽象类是它所有子类的公共属性集合,用抽象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属性来提高开发和维护效率。 3)final类:被final修饰符修饰限定的,说明这个类不能再有子类。所以abstract与final 不能同时修饰一个类。 域和方法的定义 1)域:定义一个类时,需要定义一组称之为“域”或“属性”的变量,保存类或对象的数据。

土力学改良期末考试知识点

1.基底压力的分布影响因素:与荷载的大小和分布,基础的刚度,基础的埋置深度以及地基土的性质多种因素有关。基地压力分布规律的假设条件:刚性基础,埋置深度,弹性理论中圣维男原理 2.土中应力按起因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按土骨架和土中孔隙的分担作用分为有效应力和孔隙应力。 3.土的三个重要特点:散体性多相性自然变异性 4.土的结构:单粒结构蜂窝结构絮状结构 5. 土的粒度成分或颗粒级配分析:筛分法:粒径大于0.075mm的巨粒组和粗粒组,沉降分析法: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组。 6.不均匀系数Cu=d60/d10 。Cu<5的土均粒土级配不良,Cu>10的土级配良好。(缓的级配好) 7.固定层和扩散层中所含阳离子与土里表面的负电荷的电位相反,故称为反离子,固定层和扩散层又合称为反离子层。扩散层水膜的厚度对黏性土的工程性质影响很大,扩散层厚度大土的塑形就大膨胀与收缩性也大。 8.三项比例指标:土粒相对密度d s土的含水量w 密度P由实验直接测定其数值。 9.塑性指数Ip=w l-w p’塑性指数越大土处于可塑状态的含水量范围越大。液性指数:黏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的差值与塑性指数之比。 I L-=W-W P/W L-W P=W-W P/I P黏性土根据液性指数数值划分软硬状态。 10.土密度划分:孔隙比,相对密度Dr,砂土密实度按标准贯入击数N划分。 11.达西定律:层流条件下,土中水渗流速度与能量(水头)损失之间关系的渗流规律,q=kA I v=q/A=ki ,从实际平均流速V r大于V(假想平均流速)q单位渗水量i水力梯度k反映土的透水性的比例系数,称为土的渗流系数,单位cm/s 12.室内渗透:变水头法适用透水性小的黏土。常水头法适用于透水性大的砂类土。 13.单位土体内的渗流力J土粒对水流阻力T T=J=r w i 渗流力是一种体积力量纲与r w相同单位KN/M3 14.使土开始发生流砂现象时的水力梯度称为临界水力梯度i cr=r’/r w=(d s-1)(1-n) 15.土的固结试验可以测定土的压缩系数a,压缩模量E S 压缩指数c c,都有侧限条件 16.采用压力段p1=0.1MPa(开始接近直线)增加到p2=0.2MPa时压缩系数a1-2来评定土的压缩性:a1-2<0.1MPa-1时为低压缩性土,大于等于0.1小于0.5之间为中压缩性土,大于等于0.5时为高压缩性土。 17.超固结比OCR=Pc/p1 p c为先期固结压力kpa,正常固结土,超固结土和欠固结土的超固结比分别为OCR=1,OCR>1,OCR<1 18.地基固结(压密)度:是指地基土层在某一压力作用下,经历时间t产生的固结变形量与最终固结变形量之比值。 19.朗肯土压力条件:墙背光滑垂直填补表面水平。 20.浅基础的地基破坏模式: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冲切剪切破坏。 21.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基础埋深和宽度 22.土坡稳定:理论上土坡的稳定性与颇高无关当坡角与土的內摩擦角相等(β=ψ)时,稳定安全系数K=1 23.毕肖普条分法使用条件:考虑竖向力,忽略水平力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A 1、天体的概念 2、最基本的天体共同的特征 3、主要天体的特征(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6、河外星云的成员 7、宇宙年 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 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10、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1、太阳辐射的形式 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 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 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8、八大行星的分类 19、地球成为有生命存有的天体的条件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B 20、月球的环境特点 21、月球的地形特点 22、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23、地球的天然卫星 24、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的出现的农历时间 25、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6、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27、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28、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29、潮、汐的概念 30、潮、汐出现的原因(不必展开阐述) 31、理解潮汐随月球而不是太阳的出没而出现潮起潮落的现象的原因 3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3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3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A 35、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专题4 地球的运动C

36、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37、地轴北端的指向 38、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间、参照物、成因) 39、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40、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41、时区划分的方法 42、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43、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4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45、黄赤交角的度数 4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47、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48、晨昏线的区分 49、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极昼、极夜现象 50、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四季的划分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B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 2、六大板块的名称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土力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其工程分类 1.土: 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历史的产物。 物理风化原生矿物(量变)无粘性土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次生矿物(质变)粘性土 生物风化有机质 2.土具有三大特点:碎散性、三相体系、自然变异性。 3.三相体系: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 4.固相:土的固体颗粒,构成土的骨架,其大小形状、矿物成分及组成情况是决定土物理性质的重要因素。 (1)土的矿物成分: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 颗粒矿物成分有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的新的矿物,如黏土矿物。 粘土矿物的主要类型: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吸水能力逐渐变小) (2)土的粒组: 粒度:土粒的大小。粒组: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

(3)土的颗粒级配:土中所含各颗粒的相对含量,以及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 ①△颗粒级配表示方法:曲线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的土的粒径。曲线平缓则表示粒径大小相差很大,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②反映土颗粒级配的不均匀程度的指标: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用来定量说明天然土颗粒的组成情况。 公式: 不均匀系数Cu= d60/d10 曲率系数Cc=(d30)2/(d60×d10) d6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d1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10%的粒径,称有效粒径; d30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占土总质量30%的粒径,称中值粒径。 级配是否良好的判断: a.级配连续的土:Cu>5,级配良好;Cu<5级配不良。 b.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呈台阶状,同时满Cu>5和Cc=1~3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则级配不良。 ③颗粒分析实验:确定各个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 筛分法:(粒径大于0.075mm的粗粒土) 水分法:(沉降分析法、密度计法)(粒径小于0.075mm的细粒土) 5.液相:土中水按存在形态分为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土中液态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大类。 粘土粒表面吸附水(表面带负电荷) 结合水是指受电分子吸引力作用吸附于土粒表面 成薄膜状的水。 分类: 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自由水是指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土中水。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一、绪论 1.1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的概念 1.土:土是连续、坚固的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散粒堆 积物。 2.地基:地基是指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由地层构成,但地层不一 定是地基,地基是受土木工程影响的地层) 3.基础:基础是指墙、柱地面下的延伸扩大部分,其作用是将结构承受的 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基础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 础) 4.持力层:持力层是指埋置基础,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 5.下卧层:下卧层是指卧在持力层下方的土层。(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远远小 于持力层的强度)。 6.基础工程: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本,统称为基础工程。 7.土的工程性质:土的散粒性、渗透性、压缩性、整体强度(连接强度) 弱。 8.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强度条件(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即结构传来的荷载不超过结构的承载能力p f ≤;②变形条件:按正常使 s≤ 用极限状态设计,即控制基础沉降的范围使之不超过地基变形的允许值[] 二、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2.1 概述 土的三相组成:土体一般由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简称为三相体系。 2.2 土的三相组成及土的结构 (一)土的固体颗粒物质分为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矿物颗粒的成分有两大类:(1)原生矿物:即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2)次生矿物:系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后而形成的新的矿物(如

粘土矿物)。它们的颗粒细小,呈片状,是粘性土固相的主要成分。次生矿物中粘性矿物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 —— 亲水性。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它的晶胞是由两层硅氧晶片之间的夹一层铝氢氧晶片所组成称为2:1型结构单位层或三层型晶胞。它的亲水性特强工程性质差。伊利石它的工程性质介于蒙脱石与高岭石之间。高岭石,它是由一层硅氧晶片和一层铝氢氧晶片组成的晶胞,属于1:1型结构单位层或者两层。它的亲水性、膨胀性和收缩性均小于伊利石,更小于蒙脱石,遇水稳定,工程性质好。 土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在工程性质中,粒度不同、矿物成分不同,土的工程性质也就不同。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而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称为界限粒径。土粒粒组先粗分为巨粒、粗粒和细粒三个统称,再细分为六个粒组:漂石(块石)、卵石(碎石)、砾粒、砂粒、粉粒和黏粒。 土中所含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数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土的级配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小于某土粒的累计质量百分比,横坐标则是用对数值表示土的粒径。由曲线形态可评定土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若曲线平缓则粒径大小相差悬殊,颗粒不均匀,级配良好;反之,则颗粒均匀,级配不良。 工程中常用不均匀系数u C 和曲率系数c C 来反映土颗粒的不均匀程度。 60 30u d C d = ()2301060c d C d d =? 1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3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30%的粒径,称为中值粒径; 60d —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工程上对土的级配是否良好可按如下规定判断 ① 对于级配连续的土: Cu 5,级配良好;5Cu ,级配不良。 ② 对于级配不连续的土,级配曲线上呈台阶状,采用单一指标Cu 难以全面有效地判断土的级配好坏,需同时满足Cu 5和13Cu = 两个条件时,才为级配良好,反之级配不良。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大学数据结构期末知识点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 1.数据结构描述的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待处理数据元素的表示及相关操作,涉及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运算 2.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的组成结构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用一组数据(结点集合K)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一组二元关系(关系集合R)来表示:(K, R) 结点集K是由有限个结点组成的集合,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数据或一组有明确结构的数据 关系集R是定义在集合K上的一组关系,其中每个关系r(r∈R)都是K×K上的二元关系 3.数据类型 a.基本数据类型 整数类型(integer)、实数类型(real)、布尔类型(boolean)、字符类型(char)、指针类型(pointer)b.复合数据类型 复合类型是由基本数据类型组合而成的数据类型;复合数据类型本身,又可参与定义结构更为复杂的结点类型 4.数据结构的分类:线性结构(一对一)、树型结构(一对多)、图结构(多对多) 5.四种基本存储映射方法:顺序、链接、索引、散列 6.算法的特性:通用性、有效性、确定性、有穷性 7.算法分析:目的是从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中选择比较适合的一种,或者对原始算法进行改造、加工、使其优化 8.渐进算法分析 a.大Ο分析法:上限,表明最坏情况 b.Ω分析法:下限,表明最好情况 c.Θ分析法:当上限和下限相同时,表明平均情况 第二章线性表 1.线性结构的基本特征 a.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一元素” b.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最后元素” c.除最后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后继 d.除第一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前驱 2.线性结构的基本特点:均匀性、有序性 3.顺序表 a.主要特性: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顺序地存储在连续存储空间中,每一个元素唯一的索引值;使用常数作为向量长度 b. 线性表中任意元素的存储位置:Loc(ki) = Loc(k0) + i * L(设每个元素需占用L个存储单元) c. 线性表的优缺点: 优点: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一致;属于随机存取方式,即查找每个元素所花时间基本一样 缺点:空间难以扩充 d.检索:ASL=【Ο(1)】 e.插入:插入前检查是否满了,插入时插入处后的表需要复制【Ο(n)】 f.删除:删除前检查是否是空的,删除时直接覆盖就行了【Ο(n)】 4.链表 4.1单链表 a.特点: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有可能不一致;属于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即存取每个数据元素所花费的时间不相等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链表的插入(q->next=p->next; p->next=q;)【Ο(n)】 d.链表的删除(q=p->next; p->next = q->next; delete q;)【Ο(n)】 e.不足:next仅指向后继,不能有效找到前驱 4.2双链表 a.增加前驱指针,弥补单链表的不足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插入:(q->next = p->next; q->prev = p; p->next = q; q->next->prev = q;) d.删除:(p->prev->next = p->next; p->next->prev = p->prev; p->prev = p->next = NULL; delete p;) 4.3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4.3.1主要优点 a.顺序表的主要优点 没用使用指针,不用花费附加开销;线性表元素的读访问非常简洁便利 b.链表的主要优点 无需事先了解线性表的长度;允许线性表的长度有很大变化;能够适应经常插入删除内部元素的情况 4.3.2应用场合的选择 a.不宜使用顺序表的场合 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宜使用顺序表;线性表的最大长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b.不宜使用链表的场合 当不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应选择链表;当指针的存储开销与整个结点内容所占空间相比其比例较大时,应该慎重选择 第三章栈与队列 1.栈 a.栈是一种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其特点后进先出;插入:入栈(压栈);删除:出栈(退栈);插入、删除一端被称为栈顶(浮动),另一端称为栈底(固定);实现分为顺序栈和链式栈两种 b.应用: 1)数制转换 while (N) { N%8入栈; N=N/8;} while (栈非空){ 出栈; 输出;} 2)括号匹配检验 不匹配情况:各类括号数量不同;嵌套关系不正确 算法: 逐一处理表达式中的每个字符ch: ch=非括号:不做任何处理 ch=左括号:入栈 ch=右括号:if (栈空) return false else { 出栈,检查匹配情况, if (不匹配) return false } 如果结束后,栈非空,返回false 3)表达式求值 3.1中缀表达式: 计算规则:先括号内,再括号外;同层按照优先级,即先乘*、除/,后加+、减-;相同优先级依据结合律,左结合律即为先左后右 3.2后缀表达式: <表达式> ::= <项><项> + | <项><项>-|<项> <项> ::= <因子><因子> * |<因子><因子>/|<因子> <因子> ::= <常数> ?<常数> ::= <数字>|<数字><常数> <数字>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3.3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 InfixExp为中缀表达式,PostfixExp为后缀表 达式 初始化操作数栈OP,运算符栈OPND; OPND.push('#'); 读取InfixExp表达式的一项 操作数:直接输出到PostfixExp中; 操作符: 当‘(’:入OPND; 当‘)’:OPND此时若空,则出错;OPND若 非空,栈中元素依次弹出,输入PostfixExpz 中,直到遇到‘(’为止;若为‘(’,弹出即 可 当‘四则运算符’:循环(当栈非空且栈顶不是 ‘(’&& 当前运算符优先级>栈顶运算符优先 级),反复弹出栈顶运算符并输入到 PostfixExp中,再将当前运算符压入栈 3.4后缀表达式求值 初始化操作数栈OP; while (表达式没有处理完) { item = 读取表达式一项; 操作数:入栈OP; 运算符:退出两个操作数, 计算,并将结果入栈} c.递归使用的场合: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 递归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递归的 2.队列 a.若线性表的插入操作在一端进行,删除操作 在另一端进行,则称此线性表为队列 b.循环队列判断队满对空: 队空:front==rear;队满: (rear+1)%n==front 第五章二叉树 1.概念 a. 一个结点的子树的个数称为度数 b.二叉树的高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加1 c.二叉树的深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 d.如果一棵二叉树的任何结点,或者是树叶, 或者恰有两棵非空子树,则此二叉树称作满二 叉树 e.如果一颗二叉树最多只有最下面的两层结点 度数可以小于2;最下面一层的结点都集中在 该层最左边的位置上,则称此二叉树为完全二 叉树 f.当二叉树里出现空的子树时,就增加新的、特 殊的结点——空树叶组成扩充二叉树,扩充二 叉树是满二叉树 外部路径长度E:从扩充的二叉树的根到每个 外部结点(新增的空树叶)的路径长度之和 内部路径长度I:扩充的二叉树中从根到每个内 部结点(原来二叉树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 2.性质 a. 二叉树的第i层(根为第0层,i≥0)最多有 2^i个结点 b. 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1个结点 c. 任何一颗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比度为2的 结点多一个。n0 = n2 + 1 d. 满二叉树定理:非空满二叉树树叶数等于其 分支结点数加1 e. 满二叉树定理推论:一个非空二叉树的空子 树(指针)数目等于其结点数加1 f. 有n个结点(n>0)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 ?log2(n+1)?,深度为?log2(n+1)?? g. 对于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结点按层 次由左到右编号,则有: 1) 如果i = 0为根结点;如果i>0,其父结点 编号是(i-1)/2 2) 当2i+1∈N,则称k是k'的父结点,k'是 的子结点 若有序对∈N,则称k' k″互为兄弟 若有一条由k到达ks的路径,则称k是 的祖先,ks是k的子孙 2.树/森林与二叉树的相互转换 a.树转换成二叉树 加线: 在树中所有兄弟结点之间加一连线 抹线: 对每个结点,除了其最左孩子外, 与其余孩子之间的连线 旋转: 45° b.二叉树转化成树 加线:若p结点是双亲结点的左孩子,则将 的右孩子,右孩子的右孩子, 所有右孩子,都与p的双亲用线连起来 线 调整:将结点按层次排列,形成树结构 c.森林转换成二叉树 将各棵树分别转换成二叉树 将每棵树的根结点用线相连 为轴心,顺时针旋转,构成二叉树型结构 d.二叉树转换成森林 抹线:将二叉树中根结点与其右孩子连线,及 沿右分支搜索到的所有右孩子间连线全部抹 掉,使之变成孤立的二叉树 还原:将孤立的二叉树还原成树 3.周游 a.先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访问根结点,然后依次先根周 游各棵子树 b.后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依次后根周游各棵子树,然后 访问根结点 c.按层次周游 若树不空,则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访问树中每个 结点 4.存储结构 “左子/右兄”二叉链表表示法:结点左指针指 向孩子,右结点指向右兄弟,按树结构存储, 无孩子或无右兄弟则置空 5. “UNION/FIND算法”(等价类) 判断两个结点是否在同一个集合中,查找一个 给定结点的根结点的过程称为FIND 归并两个集合,这个归并过程常常被称为 UNION “UNION/FIND”算法用一棵树代表一个集合, 如果两个结点在同一棵树中,则认为它们在同 一个集合中;树中的每个结点(除根结点以外) 有仅且有一个父结点;结点中仅需保存父指针 信息,树本身可以存储为一个以其结点为元素 的数组 6.树的顺序存储结构 a. 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在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中,结点按先根次序 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每个结点除包括结点本身数据外,还附加两个 表示结构的信息字段,结点的形式为: info是结点的数据;rlink是右指针,指向结点 的下一个兄弟;ltag是一个左标记,当结点没 有子结点(即对应二叉树中结点没有左子结点 时),ltag为1,否则为0 b. 带双标记位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规定当结点没有下一个兄弟(即对应的二叉树 中结点没有右子结点时)rtag为1,否则为0 c. 带双标记位的层次次序表示法 结点按层次次序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 元中 第七章图 1.定义 a.假设图中有n个顶点,e条边: 含有e=n(n-1)/2条边的无向图称作完全图 含有e=n(n-1) 条弧的有向图称作有向完全图 若边或弧的个数e < nlogn,则称作稀疏图, 否则称作稠密图 b. 顶点的度(TD)=出度(OD)+入度(ID) 顶点的出度: 以顶点v为弧尾的弧的数目 顶点的入度: 以顶点v为弧头的弧的数目 c.连通图、连通分量 若图G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路径相通,则 称此图为连通图 若无向图为非连通图,则图中各个极大连通子 图称作此图的连通分量 d.强连通图、强连通分量 对于有向图,若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一条 有向路径,则称此有向图为强连通图 否则,其各个极大强连通子图称作它的强连通 分量 e.生成树、生成森林 假设一个连通图有n个顶点和e条边,其中n-1 条边和n个顶点构成一个极小连通子图,称该 极小连通子图为此连通图的生成树 对非连通图,则将由各个连通分量构成的生成 树集合称做此非连通图的生成森林 2.存储结构 a.相邻矩阵表示法 表示顶点间相邻关系的矩阵 若G是一个具有n个顶点的图,则G的相邻矩 阵是如下定义的n×n矩阵: A[i,j]=1,若(Vi, Vj)(或)是图G的边 A[i,j]=0,若(Vi, Vj)(或)不是图G的边 b.邻接表表示法 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 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的边(有向图中指 以Vi为尾的弧)(建立单链表时按结点顺序建 立) 3.周游 a. 深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 次从V0的各个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 先搜索遍历图中的其余顶点,直至图中所有与 V0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b. 广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的某个顶点V0出发,并在访问此顶点之 后依次访问V0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随 后按这些顶点被访问的先后次序依次访问它们 的邻接点,直至图中所有与V0有路径相通的顶 点都被访问到为止,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 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 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 访问到为止 4.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的方法是:1)选择一个入度为0的顶 点且输出之 2)从图中删掉此顶点及所有的出边 3)回到第1步继续执行,直至图空或者图不空 但找不到无前驱(入度为0)的顶点为止 5.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6.每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Floyd算法) 7.最小生成树 a.Prim算法 b.Kruskal算法 c.两种算法比较:Prim算法适合稠密图, Kruskal算法适合稀疏图 第八章内排序 算法最大时间平均时间 直接插入排 序 Θ(n2) Θ(n2) 冒泡排序Θ(n2) Θ(n2) 直接选择排 序 Θ(n2) Θ(n2) Shell排序Θ(n3/2) Θ(n3/2) 快速排序Θ(n2) Θ(nlog n) 归并排序Θ(nlog n) Θ(nlog n) 堆排序Θ(nlog n) Θ(nlog n) 桶式排序Θ(n+m) Θ(n+m) 基数排序Θ(d·(n+r)) Θ(d·(n+r)) 最小时间S(n) 稳定性 Θ(n) Θ(1) 稳定 Θ(n) Θ(1) 稳定 Θ(n2) Θ(1) 不稳定 Θ(n3/2) Θ(1) 不稳定 Θ(nlog n) Θ(log n) 不稳定 Θ(nlog n) Θ(n) 稳定 Θ(nlog n) Θ(1) 不稳定 Θ(n+m) Θ(n+m) 稳定 Θ(d·(n+r)) Θ(n+r) 稳定 第十章检索 1.平均检索长度(ASL)是待检索记录集合中元 素规模n的函数,其定义为: ASL= Pi为检索第i个元素的概率;Ci为找到第i个元 素所需的比较次数 2.散列 a.除余法 用关键码key除以M(取散列表长度),并取余 数作为散列地址 散列函数为:hash(key) =key mod M b.解决冲突的方法 开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散列 表主表之外(在主表外拉出单链表) 闭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表中 另一个位置上 c.线性探查 基本思想:如果记录的基位置存储位置被占用, 就在表中下移,直到找到一个空存储位置;依 次探查下述地址单元:d0+1,d0+2,...,m-1, 0,1,...,d0-1;用于简单线性探查的探查 函数是:p(K, i) = i d.散列表的检索 1.假设给定的值为K,根据所设定的散列函数h, 计算出散列地址h(K) 2. 如果表中该地址对应的空间未被占用,则检 索失败,否则将该地址中的值与K比较 3. 若相等则检索成功;否则,按建表时设定的 处理冲突方法查找探查序列的下一个地址,如 此反复下去,直到某个地址空间未被占用(可 以插入),或者关键码比较相等(有重复记录, 不需插入)为止 e.散列表的删除:删除后在删除地点应加上墓 碑(被删除标记) f.散列表的插入:遇到墓碑不停止,知道找到真 正的空位置 第十一章索引技术 1.概念: a.主码:数据库中的每条记录的唯一标识 b.辅码:数据库中可以出现重复值的码 2.B树 a.定义:B树定义:一个m阶B树满足下列条 件: (1) 每个结点至多有m个子结点; (2) 除根和叶外 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个子结点; (3) 根结点至少有两个子结点 例外(空树,or独根) (4) 所有的叶在同一层,可以有??- 1到m-1个 关键码 (5) 有k个子结点的非根结点恰好包含k-1个关 键码 b.查找 在根结点所包含的关键码K1,…,Kj中查找给 定的关键码值(用顺序检索(key少)/二分检索 (key多));找到:则检索成功;否则,确定要查 的关键码值是在某个Ki和Ki+1之间,于是取 pi所指结点继续查找;如果pi指向外部结点, 表示检索失败. c.插入 找到的叶是插入位置,若插入后该叶中关键码 个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