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比较

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比较

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比较
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比较

坚旦里兰型兰璺Q型Q坚堕坠堕坚—曰圈冒圜一

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比较※

张炳申陆明祥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发展的起点、所有制、产业组织、产业群、成长性和政企关系等特点的比较,得出了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广东江浙中小企业比较

广东经济和江浙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的两大亮点。基于此,我们将就三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作一些比较。

一、发展起点比较

中小企业的兴起,广东主要得益于率先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既是侨乡又临近港澳的优势,江苏则主要得益于社队企业基础好和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浙江则主要受益于悠久的经商传统和以温州人为代表的创业精神。

广东中小企业的兴起是在中央给予其“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之后。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的起点有两个,一是珠江西岸的顺德、南海、中山、江门等地的乡镇集体企业。二是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和惠州等的“三来--*b”和“三资”企业。江苏中小企业的起点最早,基础最好。江苏中小企业是从乡镇集体工业(社队企业)起步,并且也是靠乡镇集体工业繁荣和兴旺。江苏乡镇集体企业的发轫和以后形成的规模优势,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并成为著名的“苏南模式”。浙江中小企业的兴起,其起点也有两个。一是以宁波为代表的浙北乡镇集体企业,类似于苏南模式。二是以温州为代表的浙南个私企业,是从最原始的手工作坊和家庭工厂开始起步,因其“非公”性质,起步最为艰难,颇多曲折。

从中小企业发展的起点看。乡镇集体企业都是三省中小企业兴起的一个主要起点,但是,广东、浙江与江苏不同,它们有两个起点,从而使得三省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出现了明显差异,当乡镇集体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面临困境时,广东有“三来--*b”和“三资企业”,浙江则有个私企业;从起点时的基础来看,苏南最好,珠三角次之,浙南或温州最差;而从发展初期的政策机遇看,珠三角最佳(率先改革开放),苏南次之(可以社队企业、集体企业的名义发展),浙南或温州最差(始终顶着姓资姓社争论的巨大压力)。

二、所有制特点比较

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来看,浙江最为突出,其次是江苏。最差是广东。2000年,个体私营户数浙江、江苏、广东分别为166.8万户、166.5万户、146.1万户;个体私营从业人数三省分别为572.9万人、516万人、489.6万人(江苏统计局)。相对于广东的经济总量,广东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方面,显然已经落后。

1999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江苏和浙江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广东则以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为主。从产值看,港澳台投资经济工业比重,广东最高,达40.07%,浙江、江苏分别仅有9.98%、9.00%。2001年上半年江苏省的个私企业户数已位居全国第一,但个私经济在江苏省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2000年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全省总量的22.7%,而同期浙江个私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已接近40%。就广东而言,到2000年底,广东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6%,其中三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个体私营经济次之(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课题组,2002年)。就所

。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批准号:79930400)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ae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批准号:99049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臣蜀匿茎匿圈!塑!璺篁!塑

有制特点而言,广东和浙江都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比较突出,只是广东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外资经济为主,浙江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而江苏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很快发展,但公有制企业仍占主要比重,外资经济发展很快,但还很难超越广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也相当快,但也很难超越浙江,广东和浙江毕竟高速发展了20多年。对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广东早在1993年就由顺德率先进行,而江浙则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真正推开。但不管怎么说,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模式差异越来越淡化。

三、产业组织特点比较

中小企业的灵活性、配套性和创新性,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国际竞争力,必须都得到发挥时,区域产业组织结构才会趋于合理。

至2001年6月底,广东私营企业的户数和注册资本额虽全国领先,但广东省只有私营企业集团240户,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为2291户,其中亿元以上的有41户;而广东民企也只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而浙江温州市就有5个)。广东较为突出的仍是外商投资企业,外经贸部公布的2000至2001年度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以销售收入计)名单中,广东企业有154家人选(江苏省为60家,浙江省仅18家,即使上海也才104家)。不过,在外经贸部公布的4批共118个“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名录中,广东作为外贸出El大省,年出口额约为95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36%,但此次上榜的品牌数仅为18个;相反,浙江年出口额约为200亿美元,但其上榜品牌数高达23个,位居第一。江苏的情况似乎比广东还要差一些,至2001年上半年为止,江苏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一500万元的有1.2万户,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有2082户,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有657户(广东2291户),亿元以上的的仅10户(广东41户)。而私营企业集团仅有59家。从出口看,2001年江苏只有14家私营企业出口超过500万美元。江苏在2001年是全国第二个吸引外资额累计超过500亿美元的省,但至2001年底外商投资企业为19601户(低于广东的约5万户,高于浙江的约1万户);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2112户,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353户。而至2001年11月底,外商总投资l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78个,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130多家(约为广东250多家的一半)。截至2001年底,浙江私营企业达20.88万户,总数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苏和广东),其中资产上亿者达108家,私营企业集团更已达301家(广东240家,江苏59家),而产值超亿元的私营大型企业集团就有160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2050家(仅次于广东,远高于江苏)。浙江私营企业大型化、集团化的水平,显然远远高过广东和江苏。浙江外商投资经济远不能与广东、江苏相比,浙江的出口主要依赖集体、私营企业的一般贸易出口。然而自1999年以来,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广东。出口增速下滑,相反,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的浙江,出口增幅已连续3年居沿海省市首位。由此可见,浙江私营企业国际化的水平也远超广东和江苏,显示极强活力。

浙江以私营企业大型化、集团化和国际化为特色,广东以三资企业大型化、集团化和国际化为特色,江苏则在这两方面追赶浙江和广东,且已显示出追赶的实力,只是仍有待时El。

四、产业群特点比较

产业群可分为传统产业集群(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主要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对于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集群主要由本土企业构成,新兴产业集群主要由外资企业构成。浙江的产业集群多为传统产业集群(本土企业为主),而广东和江苏的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集群(外资企业为主)为特色。

浙江的产业群特点,习惯上被称为“块状经济”,其中又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最为典型,产品多为传统产业生产的农副产品、轻纺产品,如浙北的轻纺、茧丝绸小企业群;浙东南温台地区形成的制鞋、服装、塑料制品、打火机、眼镜、民用灯具、阀门等具有明显区块特色的15大特色工业;在浙中金衢盆地,在浙西南,都建立了以乡、镇或县、市为单位的具有明显传统特色的专业化加工产业区(徐维祥,2001年)。现在全省专业村就有1600多个,专业化的发展至少使600多万的本省农民和400多万外省劳工成为二三产业从业者。目前,全省块状区域特色产业簇群有306个,年产值达到4500多亿元。

广东和江苏也有一些传统产业集群,如广东,就有佛山张槎的纺织,石湾、南庄的陶瓷;南海西樵的

型Q旦兰坠兰璺Q型Q坚些些垦堡—目隧圜

布匹;顺德乐从、龙江的家具和陈村的花卉;东莞虎门的服装及小商品;中山古镇镇的灯饰和灯具,小榄镇的五金,沙溪镇的休闲服;阳江的刀具等。不过,广东和江苏的传统产业群,更类似于“扎堆”,集群效应,远没有浙江的“块状经济”明显。但广东和江苏两省最突出的是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集群,在广东,如顺德的家电企业群;东莞的电脑及其配件产业群;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珠三角的IT制造业形成了以东莞为中心的庞大制造网,并逐步向其二级城市延伸,惠州、中山、顺德、汕头、湛江等地几乎都成为其供应链里的环节。深圳形成了以国内外著名品牌为代表的电脑整机和配件产业群;以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为龙头的通信产业群;以财务管理、网络产品为主的软件产业群。在江苏,除传统的毛纺织、丝绸、水产品、瓷器、漆器和其他轻纺等产业群外,最具竞争力的是其靠招商引资飞速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有直逼广东之势。这几年,随着外资企业大量进入苏州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rI'产品制造产业群。10多年前以农业闻名的县级市昆山,近些年来,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昆山市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外商投资区和投资密集区,笔记本电脑的580多个零部件,除少数需进口外,全部可以在昆山制造。

广东、江苏借助外资迅速形成了新兴产业的集群,而浙江靠本地个私企业在市场引导下也迅速崛起了一批传统产业群,途径虽不同,但都活跃了区域经济,显示了极强的区域竞争力。然而两种产业群,产业方面虽有“传统”“新兴”之别,但都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环节,的确值得深思,即区域竞争优势往往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

五、成长性特点比较

据2001年国家公布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1999年成长型中小企业,江苏是6343家、广东4659家、浙江4525家,这3个省的成长型企业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不过比较而言,三省还是有明显差异。成长型中小企业在本省中小企业中的比重,江苏、浙江分别为35.9%、34.5%,广东为25.3%,广东要比江浙少10个百分点;广东的这一比重,不仅低于东部省区市的平均比重(31.5%),甚至低于中部省区市的平均比重(28.5%)。

广东中小企业成长性如此低下的原因,我们认为与广东中小企业的行业结构有关。2000年,广东、江苏、浙江乡镇工业企业的行业结构如表1。

表1广东、江苏、浙江三省乡镇工业企业在本省前列的工业行业

广东江苏浙江

1.食品加工业(1.0)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O)1.普通机械制造业(1.1)

2.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1.1)2.普通机械制造业(1.1)2.塑料制品业(1.1)

3.塑料制品业(1.1)3.纺织业(0.9)3.金属制品业(1.1)

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

5.金属制品业(1.1)5.金属制品业(1.1)5.纺织业(0.9)

6.非金属矿采选业(1.1)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6.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1.2)

7.家具制造业(1.0)7.食品加工业(1.O)7.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1.1)8.纺织业(0.9)8.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1.1)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O)

9.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7)9.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1.2)9.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1)

lO.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0.4)10.塑料制品业(1.1)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1)

11.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1)11.非金属矿采选业(1.1)11.非金属矿采选业(1.1)

12.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1)1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O.4)1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O.4)

1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13.专用设备制造业(0.6)13.印刷及记录媒介复制业(0.8)

14.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1.2)1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14.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1)资料来源:据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分析;括弧内数字引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该指标表示成长型企业优势商,数值越高表示成长型企业越多。

从表1可以看出,三省乡镇工业企业行业结构有一定差异,在工业行业的前10位中,成长型企业优势商,广东最低的0.4,最高的1.1,落差较大;江苏最低的0.9,最高的1.2;浙江最低的0.9,最高的1.1。不过总体而言,三省企业的成长性都不高。

六、政企关系特点比较

苏南发展至今,走的是一条政企不分之路,过去的乡镇集体企业大发展时期和现在的“招商引资”发展企业时期,政府都是主要角色,政府官员与企业领导往往互兼,党委书记任集团企业领导或集团企业

—国蕊匿蠡匿圜!塑!圭苎!塑

领导任当地主要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相当普遍;即使现在,当地政府官员,往往同时又兼任开发区、园区的领导,企业与政府的职能基本重叠,政府依然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

珠三角发展至今,走的是一条逐渐让政企基本分开的道路,但政府的作用依然很强。在珠三角发展的起步阶段,多数企业是由各级政府参与创办或支持的,但在市场取向的改革过程中,政企逐渐分开,政府集中精力发展基础产业和优化投资环境。珠三角以政府引资发展和改革推进为主的模式,使得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区别于温州),而与此同时政府也不可能大量自办企业,相反,还要逐渐与自办企业脱钩,让其民营化,甩掉政府无法背起的负亏不负盈的沉重包袱(区别于苏南)。

温州发展至今,走的是一条政企完全分开的道路,政府的作用微弱,甚至被称为“无为”。温州发展的起步、加速和提升,靠的完全是现行体制外的个私企业,政府没有手段启动个私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大张旗鼓地发展个私企业,而个私企业发展已经形成气候并名正言顺之后,政府也无产权纽带、人事纽带等手段主导企业的发展和转型。而实际上,因温州政府财力有限,投资环境改善所需资金,仍然要靠开放民间资金投入解决,政府根本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势主体。

三地的政企关系的不同,颇为耐人寻味,其形成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如若改革三地现行政企关系,必然对三地现在的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

七、小结

我们的研究结论如下:

1.三地中小企业都是在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规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逐步落实,出现了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农村工业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乡镇基层政府、农村能人和小商贩等成为主要的创新主体,从而使三地的资源优势迅速变成产业优势。所以,发展中小企业要相信市场,市场会诱导人们改变陈旧观念进行一系列创新。

2.三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的扶持、引导虽然重要,但政企分开是必然趋势。政府的职责是搞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但不能与民争利。政府必须坚决从经营性领域退出,为企业发展腾出一个可以经营的空间。苏南和珠三角的改制,主要是让政府从主导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转向引导当地经济和企业发展,让民间力量去发挥主导作用。温州模式自始至终都是让民间力量发挥主导作用,主角始终是民营企业。

3.从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特点看,公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个私性质的中小企业渐渐成为三地中小企业的主体。从三省的经验和教训来看。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采取国有制或公有制形式,最终都会成为被改革的对象,需要转制。

4.个私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及外资性质的中小企业,发展至今,已出现明显的集团化、公司化、大型化的趋向,非公有制性质的企业不会局限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态,因此政府的政策要能适应这种变化,才不至于扼杀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5.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群。从浙江的块状经济来看,其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柱不是新兴产业群、高科技产业群,而是传统产业群,正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商品造就了浙江全国级的甚至世界级的产业。

参考文献:

1.李富阁:《关于江苏省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南京社会科学12001年第11期。

2.吴祥钧:《“苏南模式”的历史功绩及其终结》,《现代经济探讨)2001年第7期。

3.张炳申等:{21世纪亚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改革)2001年第4期。

5.新望、刘奇洪:《苏南、温州、珠江模式之反思》。《中国国情国力12001年第7期。

6.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课题组:《关于广东私营企业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上)》,《南方经济12002年第1期。

7.徐维祥:《浙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2001年第12期。

8.卢荻:《广东改革开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特区经济)2001年第7期。

9.张义、周虎城:《江苏省乡镇企业与浙江对比引发的思考》,《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3期。

作者:张炳中,广州高等金融专科学校校长、教授。暨南

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导;陆明祥,佛山大学经济学讲师,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510632

【责任编辑:姚晓霞】

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发展特点比较

作者:张炳申, 陆明祥

作者单位:张炳申(广州高等金融专科学校校长、教授;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导), 陆明祥(佛山大学经济学讲师,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510632)

刊名:

现代经济探讨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年,卷(期):2003,""(1)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9条)

1.李富阁关于江苏省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01(11)

2.吴祥钧"苏南模式"的历史功绩及其终结[期刊论文]-现代经济探讨 2001(07)

3.张炳申21世纪亚太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 2000

4.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期刊论文]-改革 2001(04)

5.新望.刘奇洪苏南、温州、珠江模式之反思[期刊论文]-中国国情国力 2001(07)

6.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课题组关于广东私营企业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期刊论文]-南方经济 2002(01)

7.徐维祥浙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1(12)

8.卢荻广东改革开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期刊论文]-特区经济 2001(07)

9.张义.周虎城江苏省乡镇企业与浙江对比引发的思考 1998(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范松义.Fan Songyi论清词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以江浙对广东的影响为个案-南京社会科学

2008,""(10)

地域性是清词的一大特征.就清词的整体格局而言,江苏、浙江两地为绝对中心,江浙以外则为边缘区.江浙与词学边缘区的关系概言之有两方面:一方面,清词中心江浙具有强大的文化向心力,边缘区之词常会汲取其营养;另一方面,某些边缘地区之词也会对江浙词产生一定的逆向影响.不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地域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就江浙与广东而言,近代以前,江浙词风已经波及广东,但影响还不大.近代以来,广东词坛先接受浙西词派,后崇奉常州词派,粤词之嬗变则与江浙词风息息相关.另外,广东词在全国词坛的地位也受到江浙词坛的影响.要注意的是,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除了宏观的考察,还应该关注某一区域内部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

2.期刊论文张炳申.陆明祥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比较-南方金融2003,""(1)

本文分析比较了广东与江浙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仅指明了三省共同面对的一些问题,更重点指出了广东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主要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3.期刊论文霍朝霞重庆与广东、江浙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重庆的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现代新兴起大量中小企业并形成不同规模的企业集群.本文对重庆市与沿海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企业集群本地特色强,但企业集群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在比较分析重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给出了促进重庆市中小企业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4.期刊论文陆明祥.张炳申广东和江浙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南方经济2004,""(3)

通过比较,广东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五个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过于依赖外源性经济;制度创新滞后,企业家精神欠缺;大而不强且成长性低;资本经营和虚拟经营能力薄弱;国际市场开拓不够.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够有助于广东民营经济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5.期刊论文张长生.Zhang Changsheng借鉴江浙经验加强引导和服务促进广东民营经济上水平-南方经济

2003,""(5)

本文首先从九个方面比较了粤江浙三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指出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三省各有优劣;然后,探讨我省如何借鉴江浙经验,通过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引导服务,做好民营经济上水平这篇大文章.

6.期刊论文林仲豪.陈方广东与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基于营商文化与要素禀赋的视角-理论月

刊2009,""(11)

广东和江浙地区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又毗邻港澳,民营经济发展具有先发优势;江浙地区作为后起之秀,凭借着良好文化底蕴和敢闯敢冒的创业精神,不断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本文从两地区营商文化和地缘、政策、人力、管理等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出发,分析比较两地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特点,旨在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7.期刊论文李作战广东地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绩效分析与战略选择——与江浙地区中小企业比较研究的视角-

企业经济2008,""(3)

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实际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选择,也有着不同的绩效表现.本文分析比较了广东与江浙地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特点和各自优势,探讨了广东地区中小企业绩效放缓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

8.学位论文荆晓燕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2008

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各地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17世纪前后,随着各国海外贸易的发展,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在东亚地区,中日私人海外贸易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国际贸易。从经济上说,双方丝铜贸易数额巨大,而且日本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上说,明朝自与日本断绝朝贡关系后,双方就一直未能建立起官方往来,而入清之后,日本也一直游离于清朝的朝贡体系之外。这样,双方的私人贸易就成为中日保持交往的惟一通道,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贸易本身。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可以发现此时统一的世界贸易市场已经形成,而中日贸易则是世界海上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欧洲--东南亚--东亚贸易的重要环节,但其重要性却被学术界长期忽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考察明清之际的世界海外贸易格局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以17世纪的百年为主,为了叙述的连续性,在研究中向上追溯至16世纪中叶,向下会延伸到18世纪初。史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中日贸易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也存在不足,有些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说明,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与整合性研究。第一,本文力图动态地呈现出广东、福建、江浙等地区对日贸易的兴衰消长,并综合各种因素对这种变动的原因做深入分析。第二,除了中日两国商人的直接贸易以外,还存在着由他国商人进行的转运贸易。本文将对多条间接贸易渠道进行深入探讨,力图使中日贸易的面貌更加完整、清晰。第三,以往的研究都很注意明清政府的政策对中日民间贸易的影响,但对日本方面的贸易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动注意不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第四,关于清初特别是顺治十二年之前的对日海外贸易政策,史学界还存在争论。另外,关于顺治九年回国的苏州商船究竟于何时赴日以及在日本如何开展贸易,学术界现有的结论也值得商榷

,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总之,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摹础上,针对以往研究中的不足,力求对明清之际的中曰贸易进行新的探讨,从背景、双边政策、贸易渠道、区域以及贸易的商品、影响等方面闸释明清之际两国贸易的发展演变。

第一部分介绍明代中日走私贸易兴起的背景。首先,明中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日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为两国间的海上往来提供了技术条件的支持。最后,在明朝中期,官方的朝贡贸易走向衰落,而中日之间的朝贡贸易更是彻底断绝,双方有巨大的贸易需求

,但却缺少一条正常的贸易渠道。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殖民者东来,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加速了当地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一切构成了中日私人贸易兴起的背景。

第二、三部分主要介绍这一时期明清政府及日本幕府所采取的双边贸易政策。在明朝后期,由于嘉靖倭患和万历朝鲜之役的负面影响,明政府一直对日本实行严防政策,禁止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而清朝统治者对日态度则有较大转变,顺治帝时允许两国间的执照贸易,特别是康熙开海后,双方的民间贸易往来完全放开,随之迎来贸易高潮。从整体上看,明清政府的对日贸易政策是由消极转向积极的,而日本幕府则恰好相反。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实行自由的海外贸易政策,鼓励华商赴日贸易,但不久就开始向锁国体制下的贸易统制政策转变。康熙开海之后,幕府因为担心贵金属的过量外流而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限制对华贸易。从“贞享令”到“长崎贸易改正令”再到“正德新令”,贸易额和进港船数一减再减,中日贸易也开始由盛转衰。

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广东、福建、江浙等东南沿海省份的区域性对日贸易。明朝中后期,广东地区的对日贸易获得较早的发展,这得益于一些政策上的优势。正德时期,抽分政策首先在广州实行,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宽松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葡萄牙人盘踞澳门,澳门成为广州的外港,澳门-长崎贸易带动了广东地区对日贸易的发展。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福建地区的对日贸易特别活跃,超过了广东和江浙,这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首先,明后期隆庆开禁的地点就在福建漳州月港,虽然“严禁贩倭奴”,仙海商还是想尽办法通过月港赴日贸易;另外,在明末清初特殊的政治环境下,郑氏海商集团以福建为基地,垄断了东南沿海的对日贸易。这些因素都为福建对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康熙开海之后,中日民间贸易获得了合法性

,江浙地区凭借其地理、经济优势,再加上清政府的政策支持,很快超越福建,成为中日贸易的中心。也就是说,明清之际中国对日贸易的重心由南而北逐渐发生转移,从广东到福建再到江浙地区。

第五部分主要考察中日之间的间接贸易渠道。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分别以广东澳门、台湾大员(今台南安平)为基地,经营中日间的转运贸易。此外

,日本的对马藩和萨摩藩还分别与朝鲜、琉球保持贸易关系。虽然这两藩并不是国家所属的港口,但这种贸易形式对日本经济而言实具有重要意义,是当时日本输入中国商品的辅助渠道。最后,中国商人主宰的东南亚--长崎贸易也占有不少的贸易份额。可见,在这一时期的中日贸易中,葡萄牙、荷兰、朝鲜、琉球、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卷入,中日贸易并不仅仅局限于东亚地区,它已经成为连接欧洲--东南亚--东亚贸易的重要环节,是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部分对中日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进行分析。中国输往日本的货物主要是牛丝、丝织品、砂糖、瓷器、书籍等,变动不大。日本在明末主要以白银为支付手段,进入清朝后,逐渐加大铜的输出量,并因此而掌握了中日贸易的主导权。这一时期,铜的贸易情况成为清政府对日贸易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减少对日本铜的依赖,清政府大力发展滇铜以取代洋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七部分主要闸述中日贸易的影响。首先,中日贸易促进了中国国内手工业、商业性农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特别要说明的是,它促进了中国商业交通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市场的一体化,并成为江南早期工业化的推动力之一。其次,日本白银的大量内流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银本位制的确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一条鞭法的改革都与白银内流有密切的关系,它成为处于变革当中的明朝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清朝前期从日本进口了大量的铜,这对于稳定币制、活跃经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中日的贸易往来不仅满足了双方的物资需求,而且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明末大量僧侣赴日以及清初大量书籍东传到日本,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事业的发展。

9.期刊论文张长生新世纪初广东与江浙沪民营经济发展的十大比较-南方农村2003,""(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个私经济发展迅速,但在90年代后期其发展势头不如江浙沪,新世纪以来广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加快,目前在众多反映民营经济发展指标上四省市大多居全国前列,各自之间不相上下,各有先后.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统计资料从十个方面进行比较,由于受外省资料收集困难的影响,有些比较是仅就三省甚至两省之间进行的.

10.期刊论文杨永华广东利用外资和投资模式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根据投资主体结构,投资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类:政府投资模式、民间主体投资模式和外资投资模式.珠江模式是外资投资模式的典型样本,江浙模式是民间主体投资模式的典型样本,计划经济时期的投资模式是政府投资模式的典型样本.实践已经证明,政府投资模式有严重缺点,不是最佳的投资模式.外资投资模式的选择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不是所有地区都可以选择的.民间主体投资模式有利于培育市场主体,动员群众参与经济活动,是一种最佳的普遍适用的模式.

引证文献(3条)

1.甘小立.李艳广东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 2009(3)

2.陆明祥.张炳申广东和江浙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南方经济 2004(3)

3.余国新.应海琳.袁丽萍.张嫣试论产品差异化战略在浙江省中小企业中的实施[期刊论文]-嘉兴学院学报

2003(z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47538487.html,/Periodical_xdjjtt200301013.aspx

授权使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jhkht),授权号:1fdc6ac3-1125-4847-b331-9db80162f01f

下载时间:2010年7月19日

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研.

一、融资现状和困难原因 据广东省经贸委测算, 广东省中小企业实际融资总额约 1.16万亿元, 与广东省中小企业2万多亿元的潜在资金需求相比, 存在近1万亿元的资金缺口。从总体来看, 2009年融资难的情况有所缓解。广东 2009年一季度新增近 5000多亿信贷, 但大部分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却未从信贷增长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存在的问题为 :企业融资渠道窄。银行贷款投放与中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的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 融资渠道单一, 直接融资比例较低。从银行贷款门槛高。各商业银行普遍“慎贷” 、“惧贷” , 企业申请贷款必须以房产等不动产进行抵押, 这一硬性规定束缚了中小企业信贷的投放规模。融资成本高。由于无法从银行得到相对低成本的融资, 很多中小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担保公司或者民间融资。据调查, 目前珠三角的民间借贷的月息一般在 5%~6%左右, 最高达 10%, 而在以前仅为 3%; 第三方担保公司的费用高达企业贷款额度的3%~5%。担保公司高额的手续费和民间融资的高利率, 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手续繁琐, 耗费时间长。企业向银行贷款从提出申请、开展调查、有关资料上报, 到初审、复审、最后审批等程序, 普 遍需要 2~3个月时间。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为 : 企业自身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 财务管理不规范、抵押能力不足, 增大了 银行风险。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是长期 租用厂房的, 无法用不动产进行抵押。 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滞后。我国以国 有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正处于向市场化

和商业化转型中, 大型银行改革滞后、业务创新不足制约了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开展, 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中 小商业银行也还没有发展起来。 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企业过分 依赖银行单一渠道, 中小型银行、第三方融资服务机构发展缓慢, 企业无法通过 社会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利用民间资金、风险资本、私募资金等多种资金来源。 二、扶持措施与经验 广东省各地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问题采取了积极措施 : 一是政府加大对企业贷款的财政扶 持力度。为落实广东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及相关措施, 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 纷纷安排 财政资金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深圳市财政划拨 10亿元互助金和 7000万元的中小企业融资贴息, 帮助重点民企和中小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关于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按: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曾有着“先行先试”的独特优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在各省都具有共通性,广东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可资借鉴处良多。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同时满足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销售额3亿元以下、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为中小企业。其中,中型工业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使命是:“传承国学文化,助力复兴中华”! 愿景是:“努力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学品牌”! 目标任务是: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传播中华和谐文化与国学智慧,让更多的家庭、企业、社会和谐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

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城乡市场、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优势明显,经验丰富,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有效举措更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使中小企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一、广东省中小企业当前总体运行情况 (一)企业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单位数438.68万个。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94.82万户和334.63万户,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8547.93亿元,平均注册资本达237.3万元,新登记注册资本突破195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9620.96亿元,距两万亿元大关仅一步使命是:“传承国学文化,助力复兴中华”! 愿景是:“努力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学品牌”! 目标任务是: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传播中华和谐文化与国学智慧,让更多的家庭、企业、社会和谐发展,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

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应邀出席民建中央主席、人大副委员长陈昌智主持的非公经济研讨会上的发言) 2007年,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60%,交纳税金占50%,在经济上可以说占据半壁江山。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66%,研发产品占82%,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中小企业不仅吸纳了75%的城镇人口就业,同时为75%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提供就业。?中小企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支基础力量。 2、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2008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和中国国内经济政策的转变,中国中小企业无不提前感受到了“寒冬”的降临。 出口订单的减少,人民币的升值,原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上涨,种种不利因素的重压,使广大中小企业举步维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型中小企业困难更为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大量出现了减产、停产或倒闭现象。 2007年底,关于珠三角地区鞋业企业倒闭的消息,让广大中小企业主最早意识到了寒流的到来。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当时珠三角地区关闭的大中型鞋企已超过1000家。在东莞,超过1/5的制鞋企业已经关门。在鞋企比较集中的惠东有3000多家鞋厂,两三个月内,中小型的制鞋、鞋材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在这股寒流的袭击之下,部分企业踏上了迁徙之路,有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转移生产基地。 外商投资企业的撤离意愿尤其强烈,香港工业总会一份针对珠三角港商的调查显示,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香港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也预言:未来两年,珠三角8万加工贸易型港企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他呼吁港企尽快转型升级或迁移,越早行动越好。 2008年初,这股寒流开始吹向长三角及江浙一带。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孙秀春介绍:“当地中小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很多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降至5%以下,某些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 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 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 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 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 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 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 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 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式, 集约型增 长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 中国政府如果再不下大 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二、粗矿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这是我国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能够发展 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手段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政府所青睐, 这种发展理念严重 扭曲了中国人的经济价值观。我国目前的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 品的数量,但是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很大,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 《中国资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 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 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 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

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报告1106602

关于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报告 工信部: 为了解掌握我省中小企业在“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现状,以利更有针对性地指导采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按工信企业〔2011〕119号文的要求,我局在各地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3月份,在全省部分行业的中小企业进行了一次融资需求情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难点与去年有所不同,融资成本加大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现将本次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 1、中小企业资金满足度较低。据本次调查统计,第一季度我省的中小企业户数合计达155.7713万家,资金需求满足度为38.44%。 2、信贷资金投向中小型企业为主,增幅高于大型企业。今年一季度我省信贷投放规模为6939.077亿元,同比增加458.2355亿元,其中中型企业同比增加27.473亿元,小型企业同比增加430.7805亿元。以东莞市为例:3月末,东莞市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约1790亿元(其中中型企业贷款余额999亿,小型企业贷款余额约791亿),大型企业贷款余额约449亿,中小型贷款余额约为大型企业的4倍;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期增幅分别为8.28%、7.65%、26.06%,中小型企业整体增幅明显高于大型企业。 3、资金来源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从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来源的来看,四大国有银行与股份商业银行占57%,中小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占31%,同业拆借、民间借款占7%,其它(如信托公司、典当行等)5%. 4、金融机构日益重视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信贷产品渐增。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苏行记之一) [ 2009-9-12 18:45:00 | By: 姚华松] 推荐 笔者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网络宣传,在网上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良好氛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指导、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江苏网等江苏省新闻网站协办的专家博客主题笔会定于9月13日至18日在江苏举办。本次笔会主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家园”。承蒙南方网之邀,不才有幸代表南方网专家博客栏目成员参与这次活动,将与各路博主前辈一道深入江苏各地企业、园区、干群中考察学习和访问,以博文形式反映江苏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的社会实际,书写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祖国60岁生日献礼。 这里,从江苏和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历程回顾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江苏和广东,一直都是中国版图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不如上海和香港那么惊艳夺目,但也是群星闪耀、绚丽隽永。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分别成为华东、华南地区的核心地带,2008年,江苏、广东两省GDP分别达到30 024和35 696亿元,占据中国省市排名榜的第3名和第1名。在长期结合本土特色发展过程中,他们找寻到了适合各自省情的经济发展路径,开创了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其它省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苏、粤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比较 (一)江苏社会发展概况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河南,西连安徽,东

南与山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7 600.1万人。 江苏历史悠久,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有人类聚居。6 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原始农业生产。3 000年前,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经济发展方面,江苏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依托上海的经济辐射,经济发展迅猛,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08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3 08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3 182.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各具特色的开发区遍布全省,其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江苏科学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共计88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2.3万人,科技力量与科研能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 (二)广东社会发展概况 广东位于岭南,是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东临福建,西连广西,北与江西、湖南交界,东南和南部隔海与香港、澳门、台湾、海南相望以南。广东省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9 544万人。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 000万人,其中华人约2 000万人,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台湾同胞约4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早在秦朝时期,广东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素称百越地。秦始皇33年统一岭南后建郡,隶属南海郡。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

广东省2020年第六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

广东省2020年第六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 编号企业名称入库登记编号 1广州捷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20440103A8020115 2广州百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20440103A8020116 3利古纳科技(广州)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17 4广州智灵动技术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18 5广州艺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20440103A8020119 6广州市拓盈科技有限公司2020440103A8020120 7广州适普电子有限公司2020440103A8020121 8广州越能工业微波设备有限公司2020440103A8020122 9广州市螺锋机电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23 10星泰保(广州)农业技术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24 11广州市亿彩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25 12广州君易广告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26 13广州市西迪龙企业管理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27 14广州市盈尔安防火材料有限公司2020440103A8020128 15广州名至照明发展有限公司2020440103A8020129 16广州市创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30 17广州悦创实业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31 18广州传承通信有限公司2020440103A0020132 19广州阿克索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20440104A0020133 20广州城市规划技术开发服务部有限公司2020440104A0020134 21广州东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20440104A0020135 22广州市景彤机电设备有限公司2020440104A8020136 23广州科资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2020440104A8020137 24广州升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20440104A0020138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范文 黄石市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工业经济占黄石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来,黄石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黄石工业经济正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中小工业企业所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黄石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8.4%,加上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51.2%。认真分析当前的工业经济形势,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挑战,是确保今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当务之急。 一、黄石中小企业基本概况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__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772家。按大中小型工业规模分类,达到大型工业企业标准的为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总公司、东贝集团、湖北美尔雅集团、劲牌酒业公司、华新水泥集团公司、黄石供电公司和大冶陈贵矿业集团公司共8家,黄石拥有中小工业企业达3764家。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能源等7大产业,是黄石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工业规模分类,20__年末,进入规模以上的中小工业达482家,20_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2.3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7.6%,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6家。20__年规模以下企业32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黄石市工业经济从20__年四季度起,呈现下行走势,但全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基本面较好。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势平稳。虽然20__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只增长6.3%,销售收入只增长3.4%。但20__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仍完成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400.46亿元,同比增长27.9%,上交税收15.14亿元,同比增长8.92%。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原煤产量140万吨,增长6%;铁矿石(原矿)产量286万吨,增长6%;服装1080万套,增长31%;水泥1268万吨,增长14%;钢、成品钢材、磁卡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9.08亿元,增长33.09%,比全市规模以上中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姓名 xxxx 专业经济学 准考证号 XXXXXXXXXXXX 指导老师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 XXXX年XX月 联系方式 XXXXXXXXXXXXX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形式改革迫在眉睫。 一、以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其中行政体制是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前不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坛的主题是“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行政体制改革”。与会者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处理好三个关系 与会专家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现行行政体制总体上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突出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环境变化有关,也同传统的发展理念有关,但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体制机制仍存在弊端。行政体制改革要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正确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与事权,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中央应坚持加强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引导、调控和管理,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精力放到制定战略规划、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应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搞好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力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和社会和谐安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行政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是国家整个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离不开其他方面改革的支持和配合。这就需要处理好行政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应把行政体制改革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使之服从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一致,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法治国家相

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国区域政策:最近10年调整及其趋向,1994-2006China Academic Electronics Publishing,All right reserved. ②1801—1851年左右,伦敦中心区的人口一直维持在15万人。1901年仅2.7万人,伦敦郊区的人口则由1861年的41.4万人剧增至1901年的204.5万人。1871—1901年,英国北部14个工业城市人口减少了14.6万,1901—191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8个大城市人口减少了9万,同期北部22个纺织城市的人口减少了4.1万。 ③2005年与2002年相比,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从80.03%上升为82.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从63.97%上升为67.15%,珠三角地区极化效应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1]Cameron.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in the United Kingdom[M].1974. [2]王郁.英国区域开发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J].国外城市规划,2004(3). [3]谷书堂,唐杰.M.Fujita.空间平等与总体经济效率—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转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4(8). [4]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分析和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Peter Hall.关于区域[J].袁媛译.国外城市规划,2004 (3). (责任编辑:李芸) 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 成因及解决对策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08年第二期市厅级领导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摘要]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和金融体系方面的原因,也有广东地域特征方面的原因。而政府履行好法律所赋予的职责,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职责所在,也是现实需要。必须坚持有限政府的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整合各种资源,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帮扶体系,最大程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关键词]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1-0067-04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对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很多探索,但大 多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对接角度研究问题,单独针对政府所能作为的探索还不多。[1]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特点,地方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能够发挥企业和金融机构所难以发挥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报告拟针对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际,从地方政府目前所能作为方面探讨可操作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成绩显著,在吸收城镇居民就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支持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广东中小企业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的空间非常狭小,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情况比较严重,而银行受风险管理的限制必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 ,,,,,,,,,,,,,,,,,,,,,,,,,,,,,,,,,,,,,,,,,,,, 一、广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67 ··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经济增长轨迹 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经济总量上,在1989年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第一至今仍稳固继续排在榜首, 在东南亚中于2000年超过泰国,于2001年首次超过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研究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为之提供的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岗和失业人员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可能对其专业素质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因此,小企业成长需要政策和体制上的帮助。在小企业的发展中有必要克服当前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即小企业做大了就是成功。报告认为,小企业是一种企业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规律,从国内外历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证明小企业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只是一种变化,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大企业也有倒闭的,企业的规模与其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 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

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 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 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整理)广东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前言: 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互联网已经历十五个年头。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产业最重要、发展最健康的分支,电子商务也自1997年起,不经意间跨入了第十二个年头,也将圆满的落下第一个轮回的帷幕 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检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情况汇报会上发布了工作汇报文件。文件指出,现时广东省中小企业数量超过80万个,位居全国第二。政府将继续对体制、资金等方面进行改革,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 广东省中小企业局所发布的报告指出,2009年广东省中小企业企业户数达到81.34万个,居全国第二,比2003年刚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时增加了1.4倍。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707.9亿元,同比增长12.3%,比2003年的6118.62亿元增加 2.7倍,平均增长15.43%,年均增速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 重从38.6%上升到42.8%;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本金从2003年的143万元提高到192万元。 今年1-5月,中小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83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17.6%。第一季度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81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全省民营经济单位421.41万户,同比增长8.5%。 为了促进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自2003年起,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2003年起省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亿元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1483个,安排扶持资金7.1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65.8亿元;2003年-2007年,安排扶持资金2.7亿元,拉动社会投资56.2亿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省财政一次性新政扶持中小企业转向资金20亿元,其中包括一次性新增10亿元,用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政银企业合作与贷款贴息,拉动了银行贷款近400亿元和社会投资135亿元;注资10亿元成立省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再担保总额64亿元。2009年起省财政又连续3年安排1.8亿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用于包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融资和担保补助及服务体系建设等。 报告明确,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将会通过进一步完善深化配套设施,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以及拓宽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形式,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调查对象

我国中小型企业现状与发展

我国中小型企业现状与发展 11级金融二班 陈静 1110911214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启动消费需求,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新的发展空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地位与作用;金融危机;如何支持中小企业。 一、中小型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力量,也是市场结构中最活跃的主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全国50%以上GDP,而该类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却占到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且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在我国每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占十分重要的比重,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上的影响力,更是促进市场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市场适应能力强,因此,创新的动机和需求直接来自于市场,而创新成果也直接应用于市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专利约65%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总之,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

2020年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砥砺前行 尚普咨询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 2020年 1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报告 本报告目录: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规模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环境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竞争格局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发展前景预测 编委会负责人:陈海峰注册咨询师高级经济师 编委会成员:执行主编: 王超 注册咨询师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曹颉高级分析师张津菁行业研究员周思维 市场调研员

砥砺前行尚普咨询: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 2019年,根据尚普咨询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最新调研显示。国际货运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妙门,设计如何打造中国 经济的“小蛮腰“——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低成本、高效率之桥。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国际货运业是传统制造业和传 统消费者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核心支撑,国际货运业紧密衔接着生产与消费、原料与加工、进口与出口等诸多环节。 深圳是世界著名的生产制造中心,在对依赖空运进行运输的制造品(电脑及配件,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化工,制药 和成衣)中占有极大的市场分额。委托方位于深圳,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国际运输枢纽之一,能够提供海陆空立体接驳,为 国际航班提供高质量的货物处理服务。 尚普咨询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对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对该行业的运行状态和 未来发展规律都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对广东省TOP10制造产品历年产量调查;广东省TOP10制造商研究( 名称、未知、营业、利润、出口、员工);近五年广东省进出口情况(海运吞吐量、空运吞吐量、陆运吞吐量、出口);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瓶颈分析德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