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上学生动起来方法探究

语文课上学生动起来方法探究

语文课上学生动起来方法探究

语文课上学生动起来方法探究

发表时间:2011-09-15T15:11:54.823Z 来源:《新华教育导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田玉华

[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田玉华(大名县沙圪塔乡儒家寨中学河北大名 05690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表明:新课程的改革方向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一言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呢?

1.调整课堂结构,让学生有机会“动”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实很多语文教师越来越深切的意识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必须研究课堂结构的改革,努力形成最佳的课堂结构模式,以便向45分钟要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好的课堂结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1.1给学生“说”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他们“能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五分钟的口语表达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训练的内容由师生商量决定,如:自我介绍、讲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介绍一部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或电影、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讲成语故事或历史故事等等,刚开始时,有的同学说不上来,或说的前言不达后语。但一段时间后在老师的鼓励、指导下,部分学生已能清晰、流畅、神态自然的“说”话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也因此更爱上语文课了。

1.2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对以往的“满堂灌”“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加以改革和调整,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疏、好树、好花。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当然,“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指路,要在学生感到黑暗时点灯,要在学生过桥时搭桥,要在学生攀登时架梯。

2.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意识的能量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那么,应如何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于“动”起来呢?

2.1要真诚宽容。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教师充分肯定的点评,而强烈的自尊心又必然衍生强烈的敏感与脆弱。因此,教师要真诚对待任何一位学生,不仅体现在点评好学生的时候,更表现在点评后进生的时候。教师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有缺点,宽容他们思维的模糊、错误甚至荒谬,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确实是引领着他们不断进步。这样,学生的心里就会得到保障,自然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2.2要多褒少贬。有时候,学生不愿回答或不愿思考的原因是缺乏自信。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多运用激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如“你很会思考”,“你真会读书”等,让学生树立起自信来。教师在指出缺点和不足时,要少做“裁判”,多当“参谋”,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能够改正错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3.设计不同的课型,让学生有兴趣“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就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课型。

演课本剧。如在学习《狼》一文时,我让各学习小组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用老师督促,全班同学都主动去朗读、翻译、复述课文、演练课本剧。课堂上学生表现得又激动又紧张,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再如学习《核舟记》一文,介绍“船头”坐三人,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演苏、黄、佛印三个人的位置和神情,台上学生演的惟妙惟肖,台下学生掌声不断。通过课本剧的演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召开“读书交流会”。如《故宫博物院》一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对于不熟悉故宫的同学来说,课文内容较为枯燥,不容易接受。学习这篇课文,可采用“读书交流会”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从各方面了解故宫,课堂上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题进行交流。学生对故宫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后,对本文的说明对象——故宫——也就熟悉起来了,阅读本文时也就觉得心里有数,不至于眼花瞭乱了。

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采用演讲赛、辩论会、诗歌朗诵课、文学欣赏课、作文互改课等多种形式。

总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就要调整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营造和谐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设计不同的课型,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