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哲学观点(5)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哲学观点(5)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哲学观点(5)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哲学观点(5)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哲学观点与练习(5)

哲学观点:

1、什么是自觉能动性?人的自觉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

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

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2)人的自觉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

动,突出表现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想”。第二,人改造世

界的能力,就是指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

世界,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做”。第三,人的自觉能动性

还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

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的自觉能动性有哪些作用?

(1)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使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3)人的精神状态贯穿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对这些活动的导向与选择、激发与抑制、控制与调节

有着巨大影响。

(4)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练习:

1、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下列不属于自觉能动性

的是()

A.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

B.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C.以创造性的活动改造世界

D.蜜蜂建造的蜂巢巧夺天工

2、“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

种观点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人有能动作用

B.人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C.做事情要发挥自觉能动性

D.人的意识能否反映客观事物

答案:1、D 2、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6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 A 】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 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 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 A.丰富的 B.发展的 C.精神的 D.实践的 3.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说【 D 】 A.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 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 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 D.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D 】 A.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C.人的认识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D.思维能够能动地认识现实世界 17.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的比例是【 C 】 A.资本的有机构成 B.资本的价值构成 C.资本的技术构成 D.资本的数量构成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D 】 A.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知识是根本不可靠的 C.间接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D.真理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C 】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 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 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 11.下列各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12.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D 】 A.人的本质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 B.人的本质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C.人的本质不是变化的而是永恒的 D.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是有阶级性的 13.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A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14.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C 】 A.人与人的关系 B.生产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交换关系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B 】 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B.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C.货币投入流通带来剩余价值 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 1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 】 A.不变资本 B.流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4.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C 】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本文来自网上,帮助你理解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

最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资料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正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正是由当时的国际

2019哲学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新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2.通过议题式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3.坚持正确价值引导学,彰显学科教学特色,体现学科育人功能;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含义、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系统的含义、特征及系统优化方法。总体上知识容量大,可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比较多,探究空间大,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作用。 2.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及综合性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培养公民素养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储备,理解领悟能力有所提高,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他们较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渴望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学习,激发他们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相关原理,探究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养成综合性思维习惯,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议题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辨和探究中理解系统优化方法与综合性思维方式。 3.帮助学生培养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重点难点】 1.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说明重视整体和部分的哲学依据。 2.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如何处理好一个复杂的问题。 【学习方法】 1.议题式学习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通过情景、问题和活动设置,开展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并适当展示相关理论知识基本观点。 3.讲授。针对一些理论难点,适时适度讲授,突破难点,深化重点,升华情感,并引导学生克服一些认识误区,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学过程】 环节1 :点题激趣,引出议题(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问题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回答问题、举例生活的相关表现。

辩证哲学主题论文

辩证哲学主题论文 哲学本身只是展现思维的不同维度,并无对错可言。辩证哲学主题论文是本人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在古代希腊,灵魂概念由于其特有的神秘性颇受哲学家们的关注。本文细述古希腊鼎盛时期诸位哲学家对灵魂的定义,阐释其在不同哲学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厘清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基本的发展脉络。 古希腊哲学;灵魂;认识论 古希腊哲学鼻祖泰勒斯首先提出了一种泛灵论观点,他认为“万物皆有灵性”。鉴于他的水本原说,他很可能想借用灵魂概念来隐喻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万物既然最终都是由水构成的,那么其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也应归结于水,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应该具有某种内在的能动性。但他似乎没能就这种能动性给出进一步的说明。对于这样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的后继者给出了进一步的探讨。阿那克西曼德依据泰勒斯灵魂概念的不可名状,干脆将世界的本原更换成“无定”,即一种没有形体、没有属性、原初的混沌状态。并且他还将运动解释为“无定”分化万物、万物复归无定的轮转过程。阿那克西美尼部分保留他老师的说法,将本原规定为无形但有内涵的气,并且认为正是气本原内在的冷热属性引发了凝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的凝聚造就了云、水、土、石,气的稀疏造就了火。

其后,毕达哥拉斯部分沿袭了阿那克西美尼的解释,他认为“热元素是生命之源”,阳光中带有热元素,其与地球上的冷元素结合便产生了生命。然而不同于泰勒斯原初对灵魂的定义,他否认灵魂的能动性,且不将有生命的东西等同于灵魂。他曾说过“灵魂是由热元素和冷元素组成的一个部分:它与生命不同,因为它是不死的,乃是由不死的元素构成的一个部分”①,若是结合他的数本原论再来理解这句话,似乎可以将灵魂视为冷热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合,且该融合遵循某一恒定的比例关系。生命虽然也是冷热元素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变动的、不确定的,因此达不到那种恒定存在状态。同时他断言人是有灵魂的,但若是想把握不朽的灵魂就需要借助于净化灵魂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

哲学基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初步了解矛盾的含义和普遍性;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进行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教育,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与自己。 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矛盾普遍性 教学难点:矛盾的含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矛盾及其属性 1、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属性。 “统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1)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全面、准确地把握理解矛盾其及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矛盾与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从一个个具体事物所具有的矛盾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种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矛盾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把握矛盾双方的“对立”——“对立”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离不开“统一”,是“统一”中的对立。哲学中讲的“对立”或“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意义,内容十分丰富,形式无限多样。 (3)矛盾的两个属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哲学基本派别和观点汇总 1、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古希腊德模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理论成就,它认为世界万物由不同形状、大小的原子和虚空组成的 (2)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但又存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这三个根本缺陷。当时自然科学理论只有力学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在这一科学成果基础上的唯物主义理论,不能不用机械的观点去解释自然界中各种不同质的现象和过程,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过程。18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主要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静态的研究,形成了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哲学家提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使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具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则是唯心主义的,即唯心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十九世纪的近代唯物主义庸俗化,把意识等同于物质,看做大脑的分泌物,哲学上一般不把它作为唯物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3、物质和运动关系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4、运动和静止 (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量变与质变 (1)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属于激变论 (2)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属于庸俗进化论 6、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是事物发 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观实 质是扬弃 (2)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 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7、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 是把必然性 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一)

哲学的主题与方法(一) 关键词:存在思想语言方法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当代哲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分析了作为哲学主题的存在、思想和语言的不同意义,也探讨了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中的哲学方法,最后提出了“无原则批判”的理论。1.当代哲学面临许多问题:理论的和实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民族的和国际的,如此等等。但当代哲学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自身越来越成为了问题。对此,任何一种主张具有时代意识的哲学思考都不可能简单地回避。所谓的问题首先是哲学的死亡。它意味着哲学已经终结、完成、对于当代思想不再具有规定性。但它是何种哲学的死亡?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哲学系作为一个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学不仅存在,而且还兴旺发达。显然这里那种死亡的哲学具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即西方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学科,它作为第一哲学而不同于其它哲学,而且也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本性。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人们习惯于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前者是片面的、静止的;后者是全面的和运动的。但这只是近代以来一个独特的用法。事实上形而上学的本性是追问存在者整体:上帝、世界和灵魂,同时追问其存在的根据。这些根据就是真善美,是人的认识、意愿和情感的对象。形而上学的死亡既不是由于他杀,也不是由于自杀,而是它自身的寿终正寝。这也就是说它自身已经完成了其思想使命,达到完满,聚集于其最大的可能性之中1。其次是哲学和非哲学的界限消失。我们姑且不讨论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死亡,而将哲学看成一个

依然富有生机的思想现象,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哲学自身的同一性已经瓦解了。传统的哲学具有自己独特的领地,不同于科学和和文化。不仅如此,它还是科学之王,为它们提供原则,就是如现在所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当代的哲学与科学、文化的关系变得模糊。一方面哲学的独有领地被非哲学的学科所占有,自然哲学让位给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甚至让位给现代技术,如原子(核)技术,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道德哲学的一些问题也被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和法学所代替。另一方面,不是哲学给其它学科制定原则,而是其他学科为哲学给出原则。现代语言学对于哲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是最典型的例证。无论是语言哲学,还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从语言学那里获得了思想资源,由此语言学似乎成为了先导学科。鉴于上述情况,哲学和非哲学的边界是不确定的。一个文本,既可以是哲学的,也可以是文学的、文化的,还也可以是语言的。第三是哲学的多元化,并表现为其学科的分类的复杂化。哲学的一些传统学科依然存在,甚至还是主导性的,如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等。但是每一个学科自身都在分离一些新的学科。如认识论和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嫁接,形成新的认识论;伦理学出现了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美学诞生了身体美学和环境美学等。此外,哲学内部其他的一些学科也在不断生长。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博弈论)等正成为哲学领域中的热点。在这些哲学不同的学科中,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以致人们可以说,哲学自身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大于它们各自与

5、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 今天,我围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与同志们交流。 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这个问题,进一步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胜利而奋斗;也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我们党郑重提出的党员领导干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既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毛泽东同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写出来的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著作。1938年10月,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时明确指出,我们“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他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重要文献中,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严重问题,再次指出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

生死的各种观点

总按:所谓“轮回路险,生死事大”,不可不察,本连载笔记探讨生死问题,博采各家之言,虽不成篇,亦可供同道参考,友好交流。 解除永世沉沦之恐怖 按:本篇摘自《世界人生哲学金库》之“人生真谛篇”,该书由施忠连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人生哲学的永恒课题 在《哈姆雷特》这部不朽名剧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苦苦追问生存和死亡问题。他没有沉溺于对生死本质的苦思冥想,而是将主要兴趣集中于探讨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问题,……既然死亡可以使人从生存困境中得到永恒的解脱,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人世苟且偷生?……《一报还一报》中……“死了,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去,长眠在阴寒的囚牢里发霉腐烂,让这有知觉有温暖的、活跃的生命化为泥土;一个追求着欢乐的灵魂,沐浴在火焰一样的热流里,或者幽禁在寒气砭骨的冰山,被无形的狂飙吞卷着,上下八方肆意狂吹;也许还有比一切无稽的想象所能臆测的更大的惨痛,那太可怕了!只要活在世上,无论衰老、疾痛、穷困和监禁给人怎样的烦恼和苦难,比起死的恐怖来,这也像天堂一样幸福。” 德国生命哲学家齐美尔指出:“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理解死亡?这是同一基本态度的两个方面。” 未知生,焉知死:悬置死亡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程颐……发挥道:“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 后世儒家遵循孔子的教诲,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立德、立功、立言”,用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很少对死亡问题作正面阐述。与此相应,在中国传统中,人们用驾崩、殒没、溘世、过世、仙逝、永别、就义、殉难、自尽等许多词来委婉地称呼各种死亡,死亡在现实生活中最终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 伊壁鸠鲁教导人们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了”……人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快乐、幸福的生活,死亡对于人而言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帕斯卡尔……指出:“不去想它,然后坦然自若地接受——这是对付死亡最好的方法。” 斯宾诺莎……看来,“自由的人绝少思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与反全球化运动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与反全球化运动唐鑫撰文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把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得更加紧密,但又使相互间的依赖度增大,而这种依赖是不对称的,天平总是倾向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因此,在全球化趋势增强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走向更能左右世界经济走向,从而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均未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而这次美国经济增长大幅放慢,却将世界经济逼到了衰退的门槛内。 经济全球化有很多弊端,如: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8、各国经济依赖性大幅度提高,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其传导必定很快。9、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日益严峻。10、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集团集中;等。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反全球化”运动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以

致它本身也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运动。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它并未解决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伴随着一国内和各国间越来越多的不平等;它兴起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依附理论、比较优势陷阱理论和民族主义理论;它的力量构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某些民族国家,另一类是各种各样对全球化效应严重不满的“反全球化力量”。 自从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后,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和意见虽然一直存在,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还没有演变成有组织性、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在这之前,批评甚至批判全球化的观点和意见主要见诸报刊、杂志和书籍,在学界和政界流传E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目前这样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国内外并无定说。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反全球化成了一种有组织的、国际性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人感到惊诧的是,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也源自西方发达国家。 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成分庞杂,从参与者的个人成分看,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反对现存国际秩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人,如抵制新经济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左翼力量,担心全球化将导致资本统治的民主派;二是对经济全球化持极端看法的人,如某些要求恢复孤立主义和自给自足状态的极端分子和狭隘民族主义者;三是

常用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世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事物都可以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篇列举了哲学常用观点分析结论。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希望对各位朋友们有用。辩证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错误倾向:反对随心所欲的做法,违背自然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从主观出发。4、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原理内容: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方法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5、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6、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还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唯物辩证法——联系地、——联系地二唯物辩证法——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1、普遍联系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1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d6420060.html,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题目 一、最新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选题参考 1、论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主题的转换和哲学基本问题 3、重新反思“哲学基本问题”——哲学观念变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4、论恩格斯如何扬弃"哲学基本问题"--兼论实践概念的主题性与非主题性 5、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 6、哲学基本问题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7、哲学基本问题:在人类学的视野内 8、哲学基本问题的转换与思维方式的转型 --兼论马克思在哲学领域实现的变革 9、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10、对“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的认识——与俞吾金同志商榷 11、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12、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唯一性 13、思维如何建构存在?——哲学基本问题解析 14、哲学基本问题所蕴含的方法论问题 15、论终极关怀与哲学基本问题 16、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式转换 17、观照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境域 18、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 19、人事管理哲学基本问题探析

https://www.doczj.com/doc/d6420060.html, 20、从所知学的角度看哲学基本问题的重新判定与解决思路 二、哲学基本问题论文题目大全 1、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 2、马克思哲学基本问题之我见 3、待建的哲学坐标——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演变的争论 4、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转向 5、认识论与本体论·哲学基本问题 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 7、马克思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探析 8、内在化的逻各斯与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革命 9、关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的思考——与金保同志商榷 10、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诸形式 11、哲学变革与超越哲学基本问题 12、价值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 13、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14、“感性活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及其存在论意义——马克思哲学一个特质的表达 15、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局限性 16、自我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 17、从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看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 18、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19、哲学反思活动中的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⑵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⑶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着你,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程度。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发展也是经过谬论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论是相比对而存在的,没有真理就没有谬论。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一种认识不能在确定的条件下既是真理又是谬误,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是一元的,对于特定的客体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的能力和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 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1

生活与哲学三大主题知识小结 2014

生活与哲学三大主题知识小结 2014.5.14 思维导图 知识解读(必背答题术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又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及认识论三块内容,在高考备考中,要明晰各部分原理及方法论,不能混淆、乱用。 1.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辩证法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①联系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否定事物固有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臆造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强调整体: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寻求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强调部分: 原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①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②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