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

【有效性】有效

【法规爼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文件号】GB5817-86

【颁布部门】国家标准局

【颁布日期】1986年01月21日

【实施日期】1986年11月01日

【正文】

本标准适用于区分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大小,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本标准不适于放射性粉尘及引起化学中毒危害性粉尘。

1基本定义

1 . 1生产性粉尘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1.2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

工人在有生产性粉尘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运动的作业。

1.3工作地点

工人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左时停留的地方。

1.4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生产性粉尘中含有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质疑百分比。

1.5接尘时间

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

1 . 6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系指工人在一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

1 . 7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系指TJ 3 6 -7 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表4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髙容许浓度值。

1.8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在工作地点测左空气中粉尘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数不得少于五份,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均值表示。

2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2.1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共分为五级:

0级III级危害

I级危害VI级危害

II级危害

2.2本标准将石棉尘属于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列入本标准中游离二氧化硅7 0%类。

2.3根据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按下表划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附: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编制说明

研制本标准的任务是于1 9 8 1年由劳动人事部劳动保护局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工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承担,与江四省工业卫生研究所和江苏省苏州市卫生防疫站协作共同完成的。

1制左本标准的依据

1.1关于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国际上尚未见有报道。国外涉及这一领域的工作,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制世生产性粉尘容许浓度标准。迄今,美国公布的有2 0项,苏联的有7 1项,日本的有3 4项。我国公布的有9项。英中,并国都重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以此确圧含矽粉尘的容许浓度。如美、日等国采用公式计算确左。苏联将英划分为四级。二是制泄管理法规:如日本的“尘肺法”,主要是从医疗保健上划分为四级管理。将健康接尘工人列为第一级管理,尘肺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及肺功能损伤状况划分为第二至第四级管理。欧美等国有尘肺患者的职业病赔偿规定。综上所述,仅仅利用单一的生产性粉尘容许浓度作为判断英危害程度大小,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各种类型厂、矿企业中接尘工人的实际危害程度。

1.2本分级标准与卫生标准有所区别,但有一泄联系。卫生标准仅为生产场所空气中生产性粉尘最髙容许浓度,工人在这样的浓度下工作,不会引起致病性损害,在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和工业企业设计时使用。本分级标准是为了加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时使用。鉴于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厂矿企业,至今尚未能达到生产性粉尘卫生标准,因此,采用几项主要危害指标,综合起来进行分级,以便将不同危害程度的生产性粉尘作业,分出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和其他政策性措施,使其逐步减轻职业危害、以便最终达到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

2制泄过程

2.1本标准的制定系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积累的现场和实验室资料以及有关国外参考资料,又参考了1 9 7 6年全国尘肺普査资料等为依据,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的动物实验研究,为制左本分级标准提供了大量数据。

据1 9 7 6年全国尘肺普查统计资料,全国企业接尘作业约有一千余万人,主要分布于煤炭系统、冶金系统、机械系统、建材系统及化工系统等。以接触矽尘作业工人占绝大多数,英次为硅酸盐类粉尘及金属性混合性粉尘等,有机性粉尘相对较少。生产方式种类繁多,有的为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有的使用原始手工方式生产。各厂矿企业的综合性防尘设备、维护管理执行情况以及工人的劳动强度等差异悬殊,即使是接触同一性质的粉尘,苴实际危害程度,往往差异较大。因此,本分级标准应适合于我国国情,既要能正确地表明生产性粉尘危害性质,同时也反映出工人实际接触尘疑的大小,而且此分级标准和测泄方法应简便易行,便于安全技术部门

及卫生基层单位掌握和推广使用。

2.2针对生产性粉尘主要危害因素,我们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工作,即“测泄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采样方法的研究”、“粉尘作业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的研究”以及“不同种类粉尘对大鼠肺致纤维化作用实验研究。”此外,还搜集了全国部分省市和具有代表性的厂矿企业近三年来生产性粉尘浓度的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2.3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査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我们拟订出“生产性作业粉尘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及其“编制说明”寄往全国6 4个单位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冶金、煤炭、机械、建材、铁道、交通、纺织、航空、船舶、兵器、轻工、军工及部分省市劳动局及卫生部门。收到各单位的复函共3 0件。总的反映是: 制泄该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对加强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摒。该标准既考虑到正确地表明生产性粉尘危害性质,同时也反映岀工人实验接尘量的大小,测定方法简便易行。此外,对该标准中使用生产性粉尘最髙容许浓度指标和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疑指标,两者合并一起使用,在执行中易引起混乱,建议修改为一项指标。同时,针对该标准有些条文,提出文字修改意见。

2.4综合各单位的意见,我们写出“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修改意见汇总处理表”,并重新修订了标准讨论稿。于1 985年8月7日至9日。在北京由劳动人事部劳动局主持召开“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审立会”审左通过。

3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

本分级标准采用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危害程度的定性和左量两种指标进行全而的综合分析。欲确定某种生产性粉尘的评级标准,首先确左其危害程度的主性指标,即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疑。其次,再评泄危害程度的左量指标,即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本标准主要是以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后引起肺脏致纤维化作用为主要病变而进行分级的,同时也重视粉尘有无致癌性,至于生产性粉尘的溶解度、致敏作用引起的危害。仅作为参考因素,不再另设立其他危害指标,以便于推广使用。

3.1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全国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中约有9 0 %以上是接触矽尘的,而且全部尘肺病人中,约有9 5%以上是矽肺病人,可见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高低对矽肺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按我国实际情况,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疑分为四类:等于或小于1 0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1 0 % 至4 0 %的二氧化硅粉尘;含量大于4 0 %至7 0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以及大于7 0 %游离二氧化硅粉尘。

鉴于严重危害机体的是浮游于空气中可吸入性粉尘,因此,分析游离二氧化硅的样品收集在工人工作地点呼吸带附近的浮游尘或沉积尘样品,而不是取自原料尘或成品尘,因为这两者之间的测左结果往往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几个矿山采集的浮游尘、沉积尘及原料尘样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原料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远比浮游尘及沉积尘为髙,有明显差异,而沉积尘的含量与浮游尘接近,见表1。本标准确定以采取浮游尘样品进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表2)。工厂应连续收集三天的粉尘样品,混均后取平行样品进行分析,以均值

表示。矿山地质较为复杂,应与矿山地质技术部门协商选择工人经常接触的具有代表性的矿脉进行采样,不同矿脉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差异悬殊。有的相差数倍,因此不能采取一个矿脉的样品,而应在几个主要矿脉中采样。同类粉尘样品混均后进行测定,取其均值表示。当生产粉尘有重大变化时,应再次重新取样进行测左。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析法是焦磷酸重量法。如采用X线衍射测定法或红外光谱测定法等须与焦磷酸重量法进行核对。

3.2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

在接触同一种性质的生产性粉尘行业中,由于工人所处的生产条件,劳动强度和接尘作业的持续时间差异悬殊,因而苴实际吸入到肺内的粉尘量亦有所不同。单纯依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并不能全而反映出工人实际接尘量的大小,考虑到我国生产方式的复杂情况,在进行危害分级标准时,将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作为一项左量指标。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既表示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又反映工人实际接尘作业时间。至于进入呼吸道内各种粉尘分散度的分布状况、粉尘在呼吸道中阻留率以及机体淸除功能等,虽是引起尘肺病不可忽视的因素,但这些测怎较为复杂,不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评价劳动强度的大小。国内外一般采用能虽的消耗值。但是,这一指标在实际应用上,不能全面反映劳动生理负荷强度的大小,因此,卫生研究所等单位提岀按劳动强度已被国家标准局采纳实行。我们使用的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这一指标与劳动强度指数区别在于:英一是工人在一个工作班内实际接尘时间与劳动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工种,在一个工作班内实际劳动时间率可达6 0%?7 0%,但实际接尘时间占2 0%?3 0%,从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危害程度来讲,使用实际接尘作业时间比实际劳动时间更有实际意义:其二是直接采用肺总通气量这一指标,可明显反映吸入含尘空气量的差异程度,并可减少耗氧量和二氧化碳含疑的分析测立,更便于基层单位掌握和推广使用。

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表示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尘作业时间与其平均肺通气乘积之总和,也就是表示接尘作业工人一个工作班内吸入含尘空气的总体积。我们对全国1 1 5个接尘工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工人接尘时间平均肺总通气星为5 2 7 8升/日。人(男工人为5 4 7 2升/日?人,女工人为4 1 5 9升/日?人)。我们将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划分为3等,即1等为等于或小于4 0 0 0升/ 日?人,共有2 5个工种,占2 1.7%; 2等为等于或小于6 0 0 0升/日?人,共有5 6个工种,占4 8.7%;三等为大于9 0 0 0升/日?人,共有3 4个工种,占2 9.6%。现将我国工矿企业1 1 5个工种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列于表3 °在实施本标准时,按分级标准附录B提供的测试方法进行实际测左。

3 ? 3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工作地点粉尘浓度愈高,对机体的危害性也愈大,可作为一项危害程度的左量指标,鉴于厂矿企业的粉尘浓度的实测值变异范用很大,不便于表示,因此,我们采用生产性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倍数的算术均值表示。按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划分几个界线进行评级。具体的测尘方法按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制左的测尘规范执行。各厂矿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的通风防尘综合措施后,将近一年不同时期测定的粉尘浓度, 分别计算出超过这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髙容许浓度的倍数,取其超标倍数的算术均值表示。每个采样点的样品数不得少于5份。

这一指标是我国目前基层卫生单位进行防尘效果检查的常规方法,易于执行。根据我们收集8 1?8 3年

期间的几个省市的粉尘浓度资料表明:在2 4 7 5 1个测尘样品,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的占4 1.6%, 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 0倍以上者占2 5. 1%,见表4。

本标准所使用的粉尘浓度均指重量浓度。有些粉尘如石棉纤维等,以数量浓度测左更有意义,但因粉尘汁数浓度的测圧方法,尚未正式公布,待以后予以增补。

3.4致癌性

生产性粉尘的致癌性日益受到重视。本标准主要依据国际肿瘤研究中心公布的或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公布的科学资料,将致癌物区分为人体致癌物、可疑人体致癌物、动物致癌物及无致癌物。凡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均列入IV级危害。本标准将石棉尘定为具有人体致癌性粉尘,列入本标准中游离二氧化硅>7 0 % 一类。英他种生产性粉尘的致癌物待今后卫生主管部门正式公布后,再作增补。

4评级程序的确定

按上述主要危害因素的三项指标,综合起来列岀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该表的纵坐标有两项,即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及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该表的横坐标为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我们将这三项指标确N为不同参数,即将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W 1 0 %的规泄其参数为1 ,而〉1 0?4 0 %的为2. 5, >4 0?7 0 %的为5 , >70 %的为7. 5。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为一 4 0 0 0升/日?人的规定其参数为1 , 一 6 0 0 0升/日?中的参数为1. 5 , > 6 0 0 0 ^/日?人的参数为2。此外,将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值作为该项的参数。这样将此三项指标各自的参数乘积所得的指数填入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的相应的栏内。按指数数大小,将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划分为五级。凡指数为0者,规左为0级:英指数为W7.5者规立为1级危害:其指数为7. 5?2 2. 5者左为II级危害:其指数2 2. 5?9 0者泄为III级危害:其指数> 9 0者定为IV级危害。按上述规左的指数。划分出分级表中的危害级别。

我们在一个地区按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了现场验证。通过对随机选择的7 1个工种的调查结果表明:0级的有1个工种,占1.4%;I级危害的有6个工种,占8.5%;II级危害有13个工种,占1 8. 3%, III级危害的有2 9个工种,占4 0.8%: IV级危害有2 2个工种,占3 0.9%。

5存在问题

鉴于我国厂矿企业的生产方式种类繁多,工人接尘劳动强度以及防尘措施执行情况差异悬殊,因此,本

标准在全国厂矿企业执行过程中,尚需不断总结经脸,以便定期进行修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