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论文

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论文

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论文
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课程论文

对社会科学究方法的认识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简介

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系统,它不同于我们所研究的任何问题,我们无法确定社会系统的影响因素,也无法确定某种因素到底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要研究社会系统或者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必须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理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不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受不同的哲学观和世界观影响而产生的,而由于背后所指导社会哲学的片面性,最终形成了社会科学方法论内部的矛盾。马克思之前的社会学家所提出的方法,都由于其没有深入到社会哲学层面,没有从问题的根本出发,因此都不能消解社会科学方法论内在的矛盾与冲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的革命性的论述,使建立合理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想法得以实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基于具体社会实践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能够克服由片面哲学所导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冲突。马克思通过融合人文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科学方法论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建立了合理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在本文中我们介绍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人们对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现象及人们的行为进行研究所运用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面对各种社会现象,运用规范的、实证的、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并力图找到具体现象所掩盖的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原则和体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主要适用于某几个确定性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其研究的变量是确定的,而且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建立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剔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把研究的误差降到最小;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适用于对复杂社会体统、社会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对象充满了不确定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另外,社会历史或者社会结构又是社会系统下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小系统,系统内又存在诸多的因素,因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充满了不确定性、无限性。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具体研究方法

与其说科学研究方法论是一种研究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方法理论。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方

法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范式,而是给了我们寻找、发展、创造解决问题办法的可能。它是要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具体分析,根据情景的不同,发挥我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的将问题与科学方法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选取或开发新的研究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包括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等,下面我们就分别来介绍这几种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强调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研究,因为所有的社会现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进而去更好的研究。马克思以前的研究方法大都从静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现象,忽略了事物不断发展、演变的事实,从而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事物或现象的任何状态都是都是其不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只有从事物的发展历程出发,才能更好的把握事物,从而形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在社会学研究中,我们不仅要从事物或现象本身出发,还要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历程,从其发展过程出发,动态的去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强调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马克思强调: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世界上各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事物都处于一定系统中,总是会受到系统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只是针对单一事物进行研究,就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研究的片面性甚至谬误。因此在研究社会现象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事物所处的系统出发,系统、全面的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在把握系统整体的功能和结构的基础上,从各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另外,为了体现整体观点的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次,通观全局,因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归宿是整体,而实现整体性的必由之路是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处理好部分的问题。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立足整体、统筹兼顾,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胜利。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社会的任何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不能妄图去消灭矛盾,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了解矛盾的规律,搜寻解决矛盾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要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各

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而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必须如实地分析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就是强调要从事物自身或者与其他事物的矛盾出发研究问题,综合的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方式,同时也要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即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把握整体性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事物的特殊性,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

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这里,研究方法多元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我们无法找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问题,我们总是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需要挖掘、提炼、创造出适合需要的特殊方法,或者是强调、突出某种已有方法的特定方面,或者是把某种一般方法在研究领域内具体化、特殊化。第二层含义为由于社会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我们不可能只采用一种研究方法,需要多种方法并用,从而使研究更加严谨,例如,在研究经济领域内的问题时,一方面我们需要采用系统性的分析方法来全面的分析问题及相关理论,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现象;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采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以免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

三、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浓缩,是我们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历史及社会结构的最好方法,而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决定了建立合理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另外掌握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金融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当今各个学科普遍运用的研究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金融研究就是将市场交易、市场行为与理论结合在一起,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金融理论研究,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在金融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以实践为基础这一方法中的实证分析方法,本文首先阐释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的种类及运用该方法的具体步骤,进而结合内源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这一理论进行了实际分析,最后指出了这一方法在我国运用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引言

社会科学方法论包含很多具体的方法,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无疑是人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如梅奥等人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美国霍桑电器公司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研究,得出了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结论,为行为科学研究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以后,相继出现的工业工程、运筹学、系统工程等学科也都是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今在金融领域中,该方法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一些著名的理论如MM理论、代理理论等都是在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证研究得到的。总体来说,在金融领域研究过程中,存在两种研究方法,一种为理论研究,另一种为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但是理论能够发展的程度,总是要取决于实践的需求,因为理论总是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有指导意义的真理,如果脱离了实践,那么理论就没有了意义。

大量的实证研究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被称为“科学”的学科是否健全的标志。金融学科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脱离实践,几乎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所以,金融研究论文一般应当有实证研究的内容。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与金融研究的结合就是金融研究实证分析。所谓金融研究实证研究分析是指按照一定程序规范对一切可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市场信息进行经验研究、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说金融实证分析就是其他学科中实证分析方法向金融学研究的移植,是借助实证分析方法改造法学传统研究模式的一种方式。它往往建立在大量的案例、市场主体、调查问卷、市场行为、市场统计数据等基础信息之上。首先对表面现象及经验进行观察、归类工作,进而深入到抽象理论层次,将先前获得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升华为理性知识。

二、实证方法简析

1、实证方法的种类

我们经常用到的实证方法有实验法和非实验法,实验法就是建立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剔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金融学研究领域中,我们应用比较多的是非实验研究,包括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访谈等方式来得到要研究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辨析总体状况;文献研究是指借助各种文件、报纸、期刊、书信、书籍等书面和电子文本发现和研究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研究方式;实地研究指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化访谈方式进行研究。

在金融研究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会研究上市公司的某些现象或者以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某种理论,此时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实地研究来获得一手收据,我们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披露数据来进行研究,从而节省大量时间。两种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都能够得到可靠的数据或信息,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应该具体分析哪一种方法更加适用。

2、实证方法的步骤:

研究方式

研究

研究

非实验 调查研究 文献研究 实地研究

在运用实证方法的过程中,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不管采用上述哪一种研究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其基本的研究程序为:

(1)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研究的目的、问题的界限、问题的特点和性质,研究该问题的意义,研究者对问题熟悉程度及开展研究的可行性。例如在研究内源融资对公司绩效影响时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并且严格界定内源融资的概念,即哪些现金流可以认为是内源融资,哪些是外源融资。在研究之前,还要查阅大量的期刊或者论文,明确别人都做了什么研究,都是从什么维度进行研究的,自己所做的研究是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等。

(2)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提出研究假设。初步探索并不是要直接回答所要研究的问题,而是为正确研究和解决问题寻找可供选择的方向和道路,为设计研究方案提供依据。初步探索也是形成问题研究假设的过程,研究假设是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尚未经过实践检验假定性的设想或说明,它是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指标,选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指南。科学的研究假设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它是科学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细微洞察和一定的想象力的结晶。

(3)研究指标体系与操作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指标是指用来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和程度等特征项目。研究指标往往是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指标。操作指标是指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和方法对抽象指标所作的界定或说明。特别是对反映情绪或情感、意向或期望、态度或行为倾向、评价或判断、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主观性指标,则应该设计向量卡、表格等特殊的测量工具。

(4)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实证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研究的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和工具、研究对象的范围、研究地域的范围、研究时间的范围、研究人员和经费。

(5)研究方案实施。

(6)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文字材料及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7)对实证的结果及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内源融资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理论,本节内容就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实证分析方法在“内源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这一研究中的应用。

首先,在进行研究之前,必须查看了大量的国内外期刊、文献,以得知前人都做了什么研究,都是从什么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并深刻总结他人研究的优缺点,写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根据他人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的找准自己放向,一味的闭门造车,只能导致失败,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善于拿过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要针对所要研究的内容提出假设,在提出假设时,需要仔细考虑两点:第一点,因变量有哪些,自变量有哪些,又选择哪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第二点,这些自变量会对因变量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是要研究公司绩效,那么因变量必然是某个表示公司绩效的指标,但是能够表示企业绩效的会计指标有很多(如公司的盈利性指标、还债性指标、运营性指标以及发展潜力指标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外的很多研究学者大都采用了每股盈利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国内的研究也大都延续了这一做法。但是他们都没有考虑到国内外的差异,即国内股票市场不成熟,会计指标还不能有效反映企业业绩的真实表现,且国内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内幕交易和股市操纵行为,如果继续采用这些单一指标,很容易会对研究造成不良影响,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根据国内实际来选择评价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的正确性。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量化研究方法,创新性的把多个指标利用Stat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量化因子分析来得到一个新的综合量化指标,从而保证指标能够很好的度量公司绩效。历史经验都是具体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认识,而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经过思考,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之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再次,在设置自变量时,基本上所有的文献都只考虑了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这两个方面,他们都忽略了企业内部员工持股和企业内的定向负债。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进行综合的研究,在缺少数据时,可以采取调查问卷或者实地考察的方法来得到一手数据,从而真正的把研究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比如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走访一些上市的中小企业,并对各企业高管进行访谈,以确定在各公司中是否存在高层持股问题,并搜集高层持股比例数据。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虽然高管持股比例不大,但是会极大程度上激励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公司绩效,对于前人研究中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要仔细研究,以实践为基础,从而得出有指导意义的金融理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有经常性的预收账款、应付薪酬、应付税款等现金流存在于企业内,而且这些企业也大都利用这些现金流进行短期投资,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就不能忽视企业内这些经常性的现金流,就应该把这些现金流作为内源融资的一部分来对待。这些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并不是凭空的想象,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是这部分内容对企业绩效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因此,我们在做金融研究事,应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完善理论,而不能固步自封。

在进行金融实证研究时,大量的研究学者都在金融分析模型中加入了控制变量以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或者是使用了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来深入研究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研究内源融资时也应该考虑在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中介变量或者是调节变量。在设定这些变量时,可以采用前人的研究或者是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大学教授或者是金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因为他们的知识比较渊博,与企业接触也比较多,

最后把他们的意见进行汇总,取最多的那几个变量作为研究模型中的控制变量。这样就使整个研究富有实践意义,才能够更好地指导企业融资。

最后就需要提取大量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起源于实践,最后也要回归实践,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历史数据的检验才有可能站得住脚。在检验中,可以选取上市公司的数据或者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得来的一手数据来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从而保证研究结论与历史数据的吻合性。

由此可见,整个研究过程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只有通过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我们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结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实证方法运用的不足

国际期刊刊登我国学者经济管理研究方面的文章,较之工程学科来说要少得多,其中缺少实证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1990-2000年国外入选SCI和SSCI的59种经济类期刊和国内管理学44种核心期刊的文献检索查阅,按“三学科”统计具体研究方法的数据资料表明,我国借助思辨方法研究的论文数量,按经济科学、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进行划分,分别是国外同类研究领域论文数量的2倍、2.25倍和2.47倍;实证研究的论文数量同样按经济科学、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进行划分,分别是国外同类研究领域论文数量的0.7倍0.57倍和0.52倍,这说明我国在经济科学、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领域的研究论文多数采用思辨研究,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将新知识建立在个人经验、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引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忽视实证论证方法的运用,缺乏用真实案例与实际数据资料证实研究者的观点和结论是现阶段经济管理研究的普遍现象。

国内经济管理研究中实证论证方法运用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实证研究所需的统计资料和咨询信息获取困难。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据资料的来源较为丰富,有许多机构、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而且检索、获取和使用各个环节运作规范,研究人员按需使用这些数据比较方便。我国目前在数据来源和运用各环节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型数据库、案例库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证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成果共享机制的不完善,使许多现有的数据和信息都被分割封闭在不同的部门内部,相关研究者难以从正常渠道获得所需的真实数据和信息。(2)实证研究特别是采用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方法获取一手数据资料相对于文本分析、既有统计数据分析耗时较长、耗资较大,而且有时会面临一定风险。我国从事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学者,绝大多数是高校教师和在校研究生,他们的研究经费往往有限,加之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浮躁心理,因而在文献、资料、书本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较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总结

马克思-课程论文

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习心得 ——以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为例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授课教师王歆 姓名陈娟 学号20162116171 专业金融专硕 中国·新疆·石河子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 陈娟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金融专硕 引言 社会调查必须在研究伦理的框架之内进行, 这一点在中国尚未受到应有的 重视。国际上规定研究伦理的基本准则是尊重、受益与公平。国内外的大部分文献仅仅是从道德权利的角度来谈论伦理,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还应该从方法论角 度认识研究伦理的贯彻对于提高调查质量的积极作用。研究伦理的重要性来源于社会调查的“互动”、“交换”和“主体建构”的理念。任何以“人”为对象的社会调查都需要贯彻三项基本研究伦理:知情同意、平等与尊重、无伤害与受益, 并要求调查者要真正地做到为被调查者着想、以“平常心”对待。这些伦理原则的贯彻有助于促进调查过程中的互动, 提高调查质量。任何社会调查都要贯彻研究伦理, 这是一种刚性的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调查中研究伦理的缺失 作为研究社会的一种实践方法与技术手段, 社会调查是社会科学界使用最 多的研究方式之一, 也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我国学术界围绕社会调查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各种方法与具体的技术, 对于研究伦 理在社会调查中的重要性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 尤其是对于如何在研究过程 中尊重、保护被研究者, 以及研究伦理的贯彻与否如何影响调查质量这些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没有进行详细讨论。国际上对于社会调查中研究伦理的关注是从20 世纪中期开始, 以“塔斯克基梅毒实验”(Tuskegee Syphilis Study)为一个关键性的事件。从1932 年起, 美国政府资助的塔斯克基梅毒实验在持续40余年的连续研究中, 对黑人进行梅毒试验、检验却不给予治疗。这一实验使得美国政府臭名昭彰, 也成为医学伦理史上的一个负面例子。这之后, 国际上对于研究伦理问题开始关注。尊重、受益、公平被规定为三个基本的研究伦理原则。在中国,与伦理相关的讨论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 在哲学的范围内讨论伦理的问题, 即我们通常所认识的“伦理学”或者道德学, 被定义为研究人际关系中人的行为规范的科学。尤其是近年来的若干社会现象, 譬如克隆人、脑移植、人工流产等社会热点话题引发了“生命伦理学”的相关讨论。 其次, 围绕着“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问题, 社会科学界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十余年的争论。尽管这场争论几乎没有直接涉及研究伦理的范畴, 但是研究者的立场以及研究者对于调查研究的影响开始引起关注。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这显然

马克思课程论文

论现代社会实践与理论之关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心得摘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研究受到教育界、档案学、图书馆学等应用学科的青睐。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对社会工作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展开大量研究,并探索出整合二者的若干方法。因此,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进行相应研究。 关键字: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虚拟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想必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陌生。这句话具有深远的普适性,而它的普适性不止体现在哲学研究上,更多是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表达。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大家同样不陌生,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坚固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这方面来说,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饱受争议的。 在哲学上,实践的定义是这样的,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理论则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早已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且对这一概念做过很多论述。可惜最终都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实践观,没有真正阐明了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其中的合理之处,加以融合,最终正确的定义了实践的本质,即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也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更加强调实践是哲学改造世界的工具与途径。 理论是从客观事实总结提取的经验与规律,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武器。 从这两点上看,就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成熟以来,对于实践与理论的态度,那就是辩证统一,相互发展。 事实也的确如此,正确的实践是基于对理论的深刻认识,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持,所以我们避免了盲目,逃过了盲从。也同样是因为我们的实践,所以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总结了更多理论。两者的结合是如此紧密,这样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有了两者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才得以飞速进步。但我们也要明白,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并不是让我们死守规矩固步自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统一的统一性包罗万象,是理论与实践继承的统一,也是创新的统一;是总结的统一,也是开拓的统一。 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中,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对实践与理论的统一性定义,再次被扩展,于是产生了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伴随着虚拟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新崛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形态。虚拟实践不但影响着我们以往形成的理论观念和思维方式,甚至于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图景,同时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带来了冲击。虚拟实践观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起的是作用是促进其创新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马克思实践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即实践是主客体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使主观存在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虚拟实践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马克思 课程论文

马克思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正是基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刻理解与研究,从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堪称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关于唯物史观,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生产力观点和群众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其次,关于中国当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简历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明珠、自立的一段发展史。具体分为四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1976-至今)。 在过渡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生产力发展落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新政权是当时的主要任务。没收官僚,建立国营,恢复生产等措施来发展生产力,通过土地改革来缓和阶级斗争,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历史发展。1953年,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体现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对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影响,同时,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即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期,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我党对中共八大作出的经济建设的正确方针产生的右倾保守认识,以及在建设中不顾国情、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催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的发展,加上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最终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这一重大挫折体现了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上层建筑在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范例

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来引导大学生恋爱 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矛盾的观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价值的特点等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指导分析大学生恋爱。做好大学生的恋爱指导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行为;引导 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爱情不同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它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恋爱的许多问题是必要性的。用哲学原理去指导分析我们的恋爱行为,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引导恋爱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也有反作用。对恋爱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地引导导恋爱行为。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特征,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建立正确恋爱观的基础,也是青年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如果你在恋爱过程中能够对恋爱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你就不会扭曲恋爱,就会享受到恋爱给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进而体会到恋爱的真谛。 而对恋爱的错误的认识可能导致你误解了恋爱意义,产生了错误的恋爱观。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就很有可能不敢谈恋爱,或者超想谈恋爱。有的大学生一直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怕承担不了责任而不敢谈恋爱,然而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就与之擦肩而过。有的则是为了排解孤独、寂寞,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还有的误解则是以为恋爱就是婚姻,恋爱的对象就是以后的终身伴侣,因此对恋爱过程中就十分盲目,然而婚姻恢复了它的视力。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爱情是美好的,婚姻才是现实的;譬如爱情和面包一样,它们一辈子不搭!所以错误的恋爱观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危害,这就是意识对物质所带来的反作用。 二、用矛盾的观点原理引导恋爱 (一)、矛盾两面性的观点 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恋爱就是成功的,所以失败是难免的。因此世界时就多了那么多受伤的心,也就有了许多人恋爱失败后不想再去谈恋爱了。有的高中生恋爱分手了,为了逃避情伤,高考后从福建省跑到老远的哈尔滨理工大学读书。但是从矛盾两面性的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 “理论实践面对面” 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 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 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院 别: 学生姓 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我国文化产业安全性评述 摘要:本文基于现有文化安全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从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文化安全内涵、文化安全理论、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文化安全的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应对措施。 文化积淀和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情感,塑造着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规范,是一个民族发展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扩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兴起并迅猛发展,与之相伴更是文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传播。在全球化时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对抗与冲突。发达国家恃自己在文化中的强势地位,企图消解文化的多样性价值,把弱势民族及其文化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所控制的世界文化中,从而控制整个世界,实现其霸主地位。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由于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国家文化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遭遇到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的本质境况,因而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国家文化安全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基于现有文化安全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从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文化安全内涵、文化安全理论、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文化安全的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作一些努力。 一、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 现有文献对文化安全由来问题的研究大都在“国家”为安全主体的框架内展开,其研究视角的不同可归之为综合说和外因说。黄旭东(2009)在《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历史形成与现实发展》一文中指出,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文化出现断层、缺失甚至消亡,既有可能是该种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因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或人为

马克思小论文

资旅学院酒管12101班刘舒婷学号:20 关于大学生理想的小论文 我发现,当下许多的大学生都十分的迷茫,整天过得很颓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道为何自己不断努力,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离自己的理想目标越来越远。 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十年后你就死了,你希望死之前做成一件什么事?或者你希望十年后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么三年后呢?再或者一年后呢?如果从现在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你也许不仅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还能找到当前你需要做什么来达成你想做的。但前提是,你有一个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树立了崇高的理想。 试问:什么样的理想才能称之为崇高? 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乌托邦理想,所谓的乌托邦即“乌有之乡”。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的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和货币以及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在中国,很早就有“大同社会”这一说辞。同样,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大提高,同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我想这样的理想才是崇高的吧! 那么,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观念呢?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才能饱满的投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奋发图强,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且,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因此,当代大学生也应该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大学生在有了崇高的理想之后,如何在大学生活在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如何才能与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也许许多的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他们本以为当他们鲤跃龙门,跨进大学校园后,会离他们的理想更进一步,可当他们真正处于大学生大军中的一员时,他们退去了,反而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因此,如何在大学生活在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就我自己的看法而言,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应该把学业放在第一位。知识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它能开启你通向理想的大门。所以,大学生必须专重学习,不但使自己的专业,其他方面的书籍、知识也需要吸收、积累。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该多多参加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 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 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理论实践面对面”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结课论文

分数 2012-201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研报告 【相关材料】 题目: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景观F1205 小组成员:王自明201225020411 韩梦梅201225020416 王倩201225020415 孟铎201225020502 郭菁201225020425 河南工业大学思政学院原理教研室

2012-201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研报告 题目: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班级:景观F1205 小组成员:王自明201225020411 韩梦梅201225020416 王倩201225020415 孟铎201225020502 郭菁201225020425 河南工业大学思政学院原理教研室

大学生学习动力调查报告 前言:调查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时间:2013.12.2 地点:河南工业大学 对象:在校大学生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时间观念淡薄,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打扑克等娱乐方面,而基本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办法保证;厌倦学习,听课缺乏兴趣,上课纪律差,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甚至千方百计的逃课;无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习,作业抄袭应付老师乃至不完成作业的大有人在,并且考试时只靠突击。 我国的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学生读书是为了上大学,上名牌大学的影响之下,被动甚至是强迫地学习,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一切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学校都会尽量减少和压缩。这样使得学生的内心世界出现严重的空位,兴趣、爱好、潜能和天赋等受到严重的压抑,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得其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得到削弱甚至扼杀。这种现象令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不知如何主动学习,没有自我发展的意识。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生缺乏危机感。“高等教育由于专业设置的多元化,专业水平的多层次性,各高校对学生的专业要求难以形成可供操作的量化标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和“学习动机观”。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激发学生对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课程论文

一篇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关键词:共产党、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及组织基础。 从思想基础看:从1915年起,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封建旧道德、旧思想和旧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知识分子在无数次的对比研究中,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在中国先进思想界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阶级基础看:中国工业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的无产阶级不但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而且,由于它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身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因而具有最坚决的革命性。这些再加上它与中国农民天然的联系性以及由于中国产业布局不平衡而带来的集中性,决定了无产阶级成了近代中国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事实上,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中国无产阶级就以反抗剥削者的战斗姿态,不断进行着英勇斗争。起初,还局限于自发的经济斗争领域,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带有政治性的罢工和斗争。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产生本阶级的革命政党来领导,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从组织基础看: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直接发动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斗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

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大一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的。1938年10月,为了反对左倾和右倾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盲目崇拜共产国际、苏联的经验,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了《论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他讲:“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但在六届六中全会后,除了在很少的场合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外,更多的是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一提法。 1952年毛泽东在建国初期编辑《毛泽东选集》时,特意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此后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著作、文件、报刊都不再出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直到1983年3月24天津社联通讯社的刘廷亚、杨瑞森又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论文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 论文题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道路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实践发展过程研究 级别2014级 学年2015-2016学年 学期第三学期 姓名董璇 学号112014332002002006 类别②全日制硕士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5年12月30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①必修课 课程考试方式④课程论文 题号得分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摘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已被实践证明是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它主要形成了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兼容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价值目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就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这期间主要形成了两种兼容模式,一种是以西方经济学思想或者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另一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实践历史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东欧国家和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导的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探索,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无疑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成功典范,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我们深化市场改革,坚定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结合起来的伟大实践,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光辉一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了长期艰辛的探索,结合中国国情,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上创立起来的。它大致经历了萌芽、初始、体制建立和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实现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1、萌芽阶段 实际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就有了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重要文献以及八届三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标题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研究 姓名张宝林 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号 0121220066 日期 2013 年11月12日 得分

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研究 【摘要】 马克思对我们来说是历史人物了,但它的理论一直伴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并且正确地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无论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欧美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将其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句话充分诠释了上述情况。然而要系统、全面地理解这句话的正确性,就得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出发,进而讨论它的科学性和当代意义,最后结合这三方面的内容,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概念; 科学性; 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提出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都存在很大的理解分歧,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既坚持唯物主义同时也重视实践的哲学哲学观点,这种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理念,分析探讨了分析其世界观的实践性与唯物性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唯物论;实践论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马克思自己已经明确指出其哲学思想属于新唯物主义,但是对其世界观究竟作何解释目前还存在很多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马克思世界观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是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它内在地要求对实践、主体能动性均加以重视,以求在改造世界上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实践唯物主义属于马克思哲学观点有别于旧式唯物主义的重要分界点,而实践唯物主义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当作科学指导。 一、马克思基本哲学理念浅析 哲学界中争辩日久的一道问题是:怎么样正确理解并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义。笔者个人的观点是:用实践化世界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加以概括还是较为妥当的,可以说,马克思义义的核心正在于实践,而非一项哲学体系的构建。在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都处在主流地位,作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产物,它的某些原有思路和论点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精神,但是两唯思想却是历久弥新的,其中的唯物论、辩证法、生产力、历史观等一直被深入探讨研究着。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样用新形态表达其合理性,使之更符合时代发展精神。首先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本理念,这对于分析它的唯物性和实践性是必然的前

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对马克思主 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 摘要 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是所有制结构与分配制度问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中国60年发展实践做出的正确选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创新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正确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对于继续深化我国所有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包括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从一方面看,所有制就是人们对生产条件的关系。马克思说:“财产最初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关系: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属于他的、看作是自己的、看作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从另一方面看,所有制又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任何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任何可以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所有制或所有制关系就是以上两个方面的统一。离开自然,没有人对生产条件的占有,当然谈不上生产,也就谈不上所有制。但是离开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难以存在,任何所有制性质都不能得到说明。因此,所有制实际上是通过人对自然的占有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所有制存在于它的具体形式之中。“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要想把所有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关系、一种特殊的范畴、一种抽象的和永恒的观念来下定义,这只能是形而上学或法学的幻想”。 “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人类经过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私有制社会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和劳动条件互相分离,“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第一次作为大工业所产生的结果表现出来;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在大工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因此,“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