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

(2011-04-09 19:52:40)

转载

标签:

健康

对一名罪犯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

江苏省宜兴监狱陈相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摘要:一位在监狱服刑的男性罪犯,因面临离婚这一生活事件,不知如何解决,极度抑郁焦虑的情绪状态影响了正常的改造生活,求助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诊断为应激性情绪障碍。咨询师以认知疗法为主,辅以其它的治疗方法,经过了八次的咨询,历时2个月,帮助求助者理清思路,认识到自已对婚姻的态度及选择,求助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明显减轻,能安心改造。半年后再访,情绪稳定,能积极改造,咨询效果明显。

【求助者】

吴某,男,39岁,汉族,大学文化,有个12岁女儿在妻子身边,因犯受贿罪判刑八年,正在监狱服刑。

【求助原因】

求助者的婚姻岌岌可危,因在监狱服刑,正处分居状态,总是想不通“为什么我对她那么好,我吃官司也是为了她,她为什么还要离婚”。民警多次找其谈心,都放不下这种想法,恨妻子不珍惜自已,害怕离婚,放不下多年的感情,也担心女儿在单亲家庭很可怜,分析了一次又一次,仍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这段婚姻。情

绪低落、抑郁、焦虑、经常失眠、吃不下饭、头疼,十分痛苦。这种状态已有一个多月,影响了正常的服刑改造生活。求助者主动申请要求咨询。

【问题发生发展过程】

求助者在陕西一个偏僻的农村山区长大,父母都是文盲,家里条件较差,但父母对其要求较严。吴某大学毕业后到苏州某大型外资企业工作,因为不善交际,性格内向,尽管很努力,不被领导重用,经常自责,感到不如人。工作不久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刚结婚时夫妻关系较好,有了孩子后夫妻之间因生活琐事开始发生矛盾。妻子经常在单位加班加点,吴某经常回到家没有饭吃,小孩一直是由妻子的父母帮着带,吴某很少过去看望。妻子的父母对他们的婚姻不满意,认为吴某不会处世,没有多大出息,在家不会做家务也不会带小孩,对妻子也不够体贴。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妻子提出离婚,并搬出住所。吴某一下子接受不了,病了一段时间,病好后时常想起婚后发生的事情,情绪十分低落,但半个月后妻子主动与吴某联系,表示悔意,希望双方能妥善处理此事。从那以后,吴某发奋努力,三十多岁就成为了那家公司的高管。妻子也辞去了工作成了全职太太。然而,没过几年,吴某因受贿罪被判刑8年。他们的生活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吴某投送监狱不到一年,妻子就来提出离婚,说她压力太大,等不了他这么长时间,还说吴某以前在外面应酬多,对她和孩子不好。吴某觉得这次吃官司对他打击太大,他对自己的婚姻已经没有了信心,但放不下多年的感情,也不愿女儿变成单亲孩子,更担心离婚对父母的打击会很大。加上自已现在在监狱服刑,今后还要面临再次选择婚姻的困扰,怕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即使找到,也担心处理不好婚姻关系。

【观察和他人反映】

中等身材偏瘦,光头,穿着囚服,面色苍白,眼圈有些发黑。情绪低落,动作迟缓,思路清晰,做事有条理,文化程度高并懂一点心理学知识,提到近一个多月的事情会忍不住落泪。希望能找人说说,帮着分析一下,出出主意。

【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问题的发生、发展,有其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更有其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偏差。求助者人格的特点表现为内向、比较敏感、高忧虑性、高紧张性、刻意追求完美等。诊断为应激性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与焦虑。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行动减退、思维缓慢,同时伴随着不安、烦躁、失眠、坐卧不安、犹豫不决,以及一些躯体症状,离婚与不离婚的冲突常常导致求助者的烦躁不安。求助者的发病诱因十分明显,主要是因犯罪吃官司婚姻生活发生突变,求助者自信心不足,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引发的情绪障碍。

心理测量

SDS 粗分:55 标准分:69。

SAS 粗分:54 标准分:68。

求助者经体检排除躯体疾病。初步诊断为抑郁焦虑情绪发作。

【咨询目标、方案的制定】

在诸多治疗情绪障碍技术中,咨询师认为,对那些文化高喜欢思考并善于表达的求助者,应用认知疗法的效果会更好。尤其是象本案例的求助者吴某,具有较高知识水平,且对心理学有一定认识,非常认可咨询工作,擅于独立思考,对其采用认知疗法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认知疗法认为,扰乱人的情绪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就是说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并不是对事件的客观直接反应,而是依照经过人们的认识对其进行整合、加工后而产生的符合自身观念的产物。求助者之所以表现出抑郁焦虑,与其存在诸多相互冲突的认知、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关。因此,咨询的目标在于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存在的冲突和认识中片面的部分,以及对周围社会支持的看法等,帮助求助者自我成长起来,妥善处理生活事件给自己情绪带来的影响,消除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短期目标是帮助求助者重新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已能妥善处理婚姻关系,将抑郁与焦虑两项因子的测评分值降至正常水平。长期目标是帮助求助者自我成长起来,能正确认识今后的生活事件给自己带来的情绪影响,相信生活会更美好。

双方商定了咨询方案:

1、确定咨询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咨询师方面:

义务: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保密原则,协助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完成咨询的目标。

权利:全面了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各方面的情况,有权考虑其是否适合咨询,必要时可转介。

求助者方面:

义务:向咨询师提供真实资料,积极参与探索,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

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的背景和咨询的方法和原理,确认咨询师是否合适自己。

2、咨询的日程安排与费用: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预定进行8次咨询。在咨询进程中双方可协商调整咨询目标及进程。因是服刑人员按规定不收费。

【咨询过程】

一、咨询初期重点是:

1、了解心理问题史及相关信息,包括求助者的成长经历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教养方式等。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用积极关注、设身处地地理解和真诚帮助的态度,倾听并鼓励求助者倾诉,同时给求助者以信心,让其感到他的问题“并不是难以解决的”。

二、咨询中期重点是:帮助求助者认识其想法和情绪、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咨询师先向求助者介绍认知疗法,并教会其使用“自我辩论”的方法,然后找出那些不合理信念。如“夫妻俩相处方式一定要象父母相处的模式”、“丈夫每天一定要按时回家”、“妻子家人说我的坏话就是挑拨夫妻关系”、“丈夫对妻子的关心和爱护一定要主动表现出来”、“我为家庭全心全意的付出一定要得到回报”、“男人吃官司一切都完了” 、“离婚又吃过官司的男人第二次婚姻一定是不幸福的”等等。通过自我辩论,形成合理的信念,如“每对夫妻都有自已特定的相处方式”、“婚后的夫妻都会保留一定的空间,有一些爱好不是大问题,但要有度”、“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形成的习惯不同,妻子家人对自已有一些看法也是正常的”、“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的人擅于表达,有的人不擅于表达”、“吃官司的人也不是一无是处”、“经历二次婚姻的男人不一定会不幸福” “在监狱改造也可以回报家人”,等等。这些都留作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与其他犯人换个角度讨论,同时听其他犯人说说在婚姻中的认识和体会,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合理信念,并以心得形式记录下来。每次咨询都要了解求助者思维变化的过程,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咨询进行几次后,求助者说:“由于自己本身对婚姻要求完美,比较爱面子,在生活中又不注意细节,失意时喜欢自责,得意时喜欢忘乎所以,平时很少关心妻子心理真正所想的事情,自己又不愿沟通,总希望她能按自已的观念处事,一旦发现双方的观念差异,不愿接纳,开始是用争吵的方式解决,后来妻子被迫顺从,长此以往,造成双方的逆反心态,特别是这次吃官司,对妻子的伤害很大。”求助者对自身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发现妻子其实也有很多优点,这个家庭其实妻子还是有很多功劳的,现在就靠妻子了”。“我可以再和妻子谈谈,我尊重妻子的选择,我不再觉得自己离婚一切都会完了”,“我比以前更懂得包容别人了”。其实这主要是求助者思维方式不再单一地认同已有模式,而是更向多元性转化,逐步接纳其他观念及认知的结果。

三、咨询后期重点是:

1、辅之以家庭治疗。

一个人的婚姻发生问题是夫妻双方的行为造成的,妻子和丈夫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是从小模仿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行为。咨询师征得求助者同意,请他的妻子探监会见时同来咨询了两次。一方面更多地了解求助者的婚姻家庭环境,另一方面寻求家庭支持。从谈话中了解到,求助者妻子对其要求过高,过度注意别人的眼光、比较看重生活得失和面子,生活压力很大。针对这种情况,向他们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常识,纠正其不正确的认知和观念,辅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和面子。经过几次谈话和练习,求助者与妻子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增加了对对方观念认知的包容度,求助者抑郁焦虑的情绪明显改善。

2、转移求助者在生活中的注意力。

建议求助者将注意力逐渐从监狱外的工作家庭琐事转移到在监狱的服刑改造上,多参与一些监狱开展的活动,多与妻子写信联系,双方也要练习从其他角度观察对方,重新接纳对方。

【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八次的咨询,一周一次,历时两个月,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咨询前咨询后

SDS 粗分:55 标准分:69。 SDS 粗分:40 标准分:50。

SAS 粗分:54 标准分:68。 SAS 粗分:38标准分:48。

咨询终结时,罪犯吴某情绪稳定,不再失眠、头疼,能较好地与他人沟通,抑郁焦虑症状消失,对生活中的琐事也不会过度关注,对不同的认知有较好的理解、包容能力,能安心改造。半年后再访,罪犯吴某情绪稳定,妻子常带女儿来监狱探监会见,夫妻合好,能积极改造,颇受好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监狱

联系电话:138********

2009年10月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长虹、从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郭念锋主编、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汪道之编著、《心理咨询》、北京市、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5.吉春华主编、《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