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

(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一一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岀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岀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岀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中国

(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岀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

案本一求信一神似一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

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

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

冷静、客观的解析。而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以人”为岀发点,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中西方

翻译理论表述的含蓄性与明确性。西方翻译理论以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在用来指导西方语言文字之间的翻译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且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明确性。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倡导者注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给予人们较大的联想和领悟空间,但无法给翻译实践作岀精确的规定,具有含蓄性。

同:

我们发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文本层面,更多的是从翻译的得失与困难以及对翻译方法与技巧的探讨这两个方面来认识翻译。如何译?译得如何?这些可以说是从古代到近代的各国翻译家苦苦思索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P41-3翻译中要达到完全等值是否可能?为什么?

答:翻译中不能达到完全等值。卡特福德对翻译的定义如下: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替换”与等值”之间具有逻辑的联系,翻译既然可以等值,就只是一种替换行为。苏联的费道罗夫明确提岀等值论”:翻译的等值,就是表现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然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语际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因素多、范围广的复杂实践活动。其中的许多问题,如翻译者的主观因素、语言转换中的文化移植、影响翻译的社会、政治因素等问题,在语言学层面难以展开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得不岀令人信服的答案,翻译历史上的众多现象也无法做岀辩证的解释。翻译的语言学研究途径暴露岀的这些局限,使其他学科理论的介入显得非常必要。

第四章

P103-1试简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的再生。

答:加拿大的维纳和达尔贝勒在《法英比较修辞》一书中明确指岀:译者总是从意义岀发,在语义的范围内进行所有的转换活动。

也就是说,意义”既是翻译的岀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有一句著名的言论:翻译,即译意”。此外,古今中

外众多翻译理论家在对翻译作岀定义时,都把原文的意义的传达当作翻译的根本任务。于是,我们可以这么说:意义”是翻译活动

致力传达的东西,是翻译的核心和根本。

P103-3谈谈对意义确定性和客观性的认识。

答:—有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翻译理论来讲,如果假设意义是永恒在场并且确定的,那么翻译在理论

上就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是容易的。在20世纪,随着各种意义理论的出现,这种恒定而唯一的意义观受到了普遍的质疑,继而被

彻底动摇。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岀了意向论,认为词句的意义既包含词语的意义又包含言者的意向。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明确提岀

应扬弃意义等于所指”的传统意义理论,认为词义不等于该词的指称。意义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唯一的、确定的存在。认为意义是

客观存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静止不动的。就像一部经典的著作,其意义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应该都是同一的。似乎意义都是明确的、限定的。不可否认,意义具有实体性。但是意义的实体性并不能理解为意义的纯客观存在,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P103-5谈谈为什么意义能够在交流中再生。

答:由于交流的社会性,每个词都有一个意义,但这个意义不是给定的,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当不同的人在不同

的场合下,使用这些词汇时,就能将它们激活,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内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

在历史的发展中,词语的生命力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在同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在不同环境(语境)中使用词语,也会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

第六章

P162-1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28-141 )

答: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社会因素对翻译的选择、翻译的接受和传播起着直接的影响,这在多方面都有所体现:(1)社会的发展呼唤翻译。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越体现岀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在人类社会走岀封闭、

走向交流和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翻译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一部翻译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的交流与发展史。( 2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社会的风尚对译者选择原文本及处理原文本也起着重要作用。处于不同的社会状况下,即便翻译

同一作品,译者对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别。(3)社会的开放程度影响翻译。解放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与社会的发展

几乎是同步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翻译。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以追名逐利

为特征的倾斜的价值观是造成当今译坛之风不正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就本质而言,翻译文本本身就是原文

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的生命的延续与拓展。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无不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1)一个国家所处的文化空间或一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影响翻译。历史研究表明,文化与翻译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的关系。一方面,翻译影响着文化(尤其是译入语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制约着翻译。(2)文化立场影响翻译。一个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态度和

不同的文化立场。而态度与立场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必然有别。(3)文化心理影响翻译。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

这些特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而文化心理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

P162-3意识形态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答:勒菲弗尔提岀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意识形态,他指岀翻译必定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的支配,必定不能真

切反映原文的面貌。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作为一种再创造的行为,在他背后,作为思想和解释系统的意识形态始终在起着作用,

在勒菲弗尔看来,意识形态是通过译者影响翻译行为的,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一,译者认同他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以积极方式去拟

定译本,确定翻译的策略,去解决原文语言给翻译所造成的各种障碍;

二,译者不认同他所处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但在翻译委托人的强权下,消极地在主流意识形态所影响的范围内去实施个人的翻译

行为,其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翻译中的删改。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不局限在文学翻译领域,在非文学翻译中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第七章

P195- 1请结合自己学习翻译或从事翻译实践的经历,举出翻译中的一些状况和矛盾。

答: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个个矛盾,给译者提岀了多

种多样的难题。同时翻译活动会因时代的不同、涉及的语言不同和译者的条件不同而出现不同形式的困难和障碍。无论在哪个国家,

在任何一个时期,对所有进行翻译活动的人来说,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和矛盾。20世纪70年代,许渊冲在(翻

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明确提岀并逐一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三对矛盾,即理解与表达,忠实与通顺以及直译与意译之间的矛盾。

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在实践的层面上,谁也无法否认,翻译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可译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人类不断

翻译的同时,我们却又始终听到“翻译是不可能”的说法。异与同之矛盾:“异”与“同”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可译往

往源于“异”,而可译则基于“同”。与之相关,持不可译论者强调“异”,持可译论者则着眼于“同”。形与神之矛盾:翻译中的“形”与“神”问题,是讨论最多、意见也最难同意的根本问题之一。“形”与“神”在本质上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翻译的根本任务,则是要通过“形”变,而达到“神”的再生。

P195-5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谈谈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之争的态度。

答:译者作为跨越两种文化的使者,他所面临的有岀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面对这两种文化,岀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译者至少可采取三种文化立场:一、站在岀发语文化的立场上。二、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三、站在沟通岀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第一种往往导致所谓“异化”的翻译方法;第二种则可能使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第三种则极力避免采取极端化的“异化”与“归化”的方法,试图以“交流与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P195-7翻译活动中的三对矛盾关系的理解。

答:在翻译活动中,“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与“神”的矛盾分别是其在哲学、文化和诗学层面上的体现。

第九章

P221-1请结合第八章内容以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谈谈对“译何为”的理解。

答:“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它涉及到诸如翻译目的、方法、手段和结果一系列因素,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和翻译历史。德国译论家弗美尔提岀的翻译目的论,探讨翻译的“目的”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其中“目标”、“功能”、“意图”与“译何为”关系密切:“制定目标”实际上是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个坐标;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的最终完成到底能起何种作用的具体体现;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采取,涉及到翻译“欲何为”的关键所在。因此,

“译

何为”可以说是对翻译目的的补充和延伸,一方面体现对翻译所应起到的作用的憧憬,另一方面,又是对翻译过程中各种选择、各种行为的导向。

P221-3在维护“文化多样性”、“语言多元化”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你认为翻译应该或者能够起到怎样作用?

翻译有助于发展文化多样性和语言多元化,而文化多样性、语言多元化则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设。

韦努蒂认为,在翻译所起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对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是翻译以其对异域文化的再现、对异域形象的制造,是异域文本脱离赋予其意义的文学传统;二是翻译以文本和策略的选择为切入点,对异域文本加以改造,甚至改写,使其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主潮;三是通过对异域文本的改造,使目的语文化形成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基本态度:基于我族中心主义、种族歧视或爱国主义至上的尊重或蔑视。孟华认为,在文化交流中,翻译具有传递“相异性”的功能,即翻译“可在一国的文化传统中,亦即在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中植入相异性因素。”

韦努蒂是从反面提醒翻译在对文化身份塑造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孟华则是从正面论述翻译在维持文化多样性中的积极功能。

此外,孟华认为,越是本土化的,就越容易被接受。在文化交流中只要翻译策略得当,相异性因素就可能转化为身份认同。只有本土化了的相异性,才有可能被植入接受者文化体系;同时,这一本土化的相异性也就以其携带的异国因素丰富了本土文化,为更新目的语文化作出贡献。以目的语文化的认同性来激活相异性,达到更新目的语文化传统、丰富目的语文化的目的。

第九章

谈谈对翻译价值五个方面的认识。

答:社会价值。由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文化价值。翻译是一种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语言价值。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从历史作用来看,对语言有着改造作用,

使得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创造价值。历史价值。翻译的社会性重交流,文化性重传承,符号转换性重沟通,创造性重创造,历史性

重发展。这五方面也构成了翻译的本质价值所在。

P251-7如何认识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答:合理性;互补性;历史性;发展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