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资料讲解

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资料讲解

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资料讲解
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4、语气词与助词的辨析

①语气词“的”与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有时也出现在句末,容易与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语气词“的”混淆。

如:那样说是可以的。(语气词)她是北京的。(结构助词)

区分“的”是语气词还是结构助词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看去掉后能不能影响句子结构和意义表达。

语气词“的”连同前面的“是”去掉的话,仍然成句,不会影响原句的基本意思。

结构助词“的”是构成“的字短语”与前面的“是”搭配使用,所以不能省略。

那样说是可以的→→那样说可以;她是北京的→→*她北京。

第二,看后面是否能够加上适当的名词。

处于句末的结构助词“的”后面可加上适当的名词。语气词“的”后面不能添加相应名词。

(她是北京的—→她是北京的居民/学生/干部);

第三,看否定词的位置。

否定副词能加在“是”前面,证明“是”是判断动词,句末的“的”是结构助词。

否定副词只能加在“是”后面,证明“是”是副词,句末的“的”是语气词。

她是北京的—→她不是北京的;那样说是可以的—→那样说是不可以的。

有时候孤立的一个句子会有歧义,因此还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语义表达进行辨别。

如:他是要走的。

→→他要走。(“是”“的”可省略,原句中“是”重读,句末“的”是语气词)

→→他是要走的人。(“是”轻读,稍停顿,后面可加上名词,句末“的”是结构助词)

②语气词“了”与助词“了”

二者的读音和书写形式相同,但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不同。

语气词“了”用于句末,前面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如“她上大学了”。

动态助词“了”经常用于句中,而且紧跟在动词之后,表示情况的变化已经实现,如“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

这句话也可以加上句末语气词说成“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了。”

句子中有两个“了”,是不同词类:句中的是助词、句末的是语气词

有时紧跟在动词后的“了”也出现在句末,是语气词还是助词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Ⅰ如果“了”表示情况变化,或表达祈使语气,并不表示动作的变化已经实现,这时的“了”是语气词,而不是助词。如:

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未然的事实)

快点把饭吃了。(未然的事实)去把衣服洗了。(未然的事实)

我再也不能让父母为自己的事儿操心了。(未然的事实)

Ⅱ如果“了”表示事态发生已经发生变化或动作行为已经实现,这时的“了”是助词兼具语气词的作用。如:

她几天前就回家了。(已然的事实)那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然事实

精品文档

四川话——语气词

四川话里,词语的感情色彩非常浓厚,变化极大,特别是语气词,每种形式都带有不同的表情,加上适当的语气,四川话比普通话表达的意思丰富,生动,这也是川剧,四川方言剧都非常搞笑的一个原因。同时外地人评价四川人幽默诙谐也和他们的语言有关。 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一一讲解。 噻音“san44” 表示肯定、祈使语气 [例句]:“像恁(那)个样子做肯定就错咯噻”(肯定语气) “他那么表(不要)脸,你就打他噻”(祈使语气) [注意]:1、打字时,应拼作“sai” 2、非正式场合,常误作:“三”“卅”“撒”等,注意辨别 喃音“lan44” 相当于“呢”。读音拖长时表示还有下文,用在句尾而且读音很短表示问句 [例句]:“范跑跑要是不写那个段博客喃——,也还不得遭骂。”(读音拖长)“范跑跑跑了就跑了嘛,还在博客上写出来,你说他该不该遭骂喃?”(读音未拖长) 嗦音“so21” 表示不满的情绪。 [例句]:“你是瓜的嗦!” 嘎音“ga21” 表示说话人期望对方回答或肯定,常单独使用 [例句]:“范跑跑好像遭骂疼咯嘎?” “范跑跑真的不配当老师,嘎?” 嘛音“ma21” 表示征求意见或请求。一般偏指现在。 [例句]:“我们切杜甫草堂耍嘛。” “快点嘛!” 表示推测语气 [例句]:“他们咋可能来嘛。” [注意]:嘛的用法比较多,许多多体会,这里就不再赘言。 哈音“ha54” 表示征求意见或请求。一般偏指将来。 [例句]:“改天我们切杜甫草堂耍哈。” 表示嘱咐、提醒 [例句]:“今天要下雨哈!” 啊音“a21” 表示肯定回答。 [例句]“他经常忘记东西?” “啊!他就是这个样子嘞人。” 咯音“lo21” 相当于“了”,表完成时。 [例句]:“作业我写完咯!” 哦音“o21”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one change of modal parti cle "ah"

语气词“啊”的音变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音,即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是最直接地记录人的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用表义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本教案根据语音文字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 “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 “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 快打啊!

夸啊! 大家快来吃菠萝啊! 都是记者啊! 好新潮的大衣啊! 日子过的真快啊! 快帮我解围啊! 你怎么不吃鱼啊? 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 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 还这么小啊! 屋顶还漏不漏啊? 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 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 笑得真欢啊! 买这么些冷饮啊! 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 小心水烫啊!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普通话水平测试常考音变

普通话中的音变 一、变调: 1、上声的变调(参见普通话声调) 二、轻声: 1、什么是轻声?

普通话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甚至声、韵母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轻声。 2、轻声的作用 普通话里有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 兄弟xi ōngd?( [名]哥哥和弟弟) 兄弟xi ōngdi ([名]弟弟) 能干n ?nggà([形]有才能,会办事) 能干n ?ngg a ([形]心灵手巧;精明) 言语y ányǔ([名]指所说的话) 言语y ányu ([动]开口;招呼) 运气y ùnq?(词组。武术、气功的一种炼身方法) 运气y ùqi ([名]幸运) 3、轻声的规律 普通话多数轻声同词汇、语法有密切联系: ①、语气助词“吗、呢、啊、吧”等: 是吗他呢看啊走吧 ②、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 看过忙着来了我的勇敢地喝得(好)朋友们 ③、名词的后缀“子、头”:

桌子椅子木头石头 ④、方位词: 墙上河里天上地下底下那边 ⑤、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面的字: 说说想想弟弟奶奶谈谈跳跳 ⑥、表示趋向的动词: 出来进去站起来走进来取回来 ⑦、某些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 明白暖和萝卜玻璃葡萄知道事情衣服眼睛 三、儿化 1、儿化和儿化韵: er在普通话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韵母,它不同声母相拼,也不能同其它音素组合成复合韵母,可以自成音节。er自成的音节很少,常见的有“耳、而、儿、饵、尔、二、贰、迩”等。此外,er常附在其它音节后边,使这个音节发生变化,成为一个带卷舌动作的韵母,这就是儿化现象。儿化后的韵母称儿化韵。带儿化的韵母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来表示。用汉语音字母写这些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 2、儿化的作用: 儿化在表达词语的语法意义和修辞色彩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①、区别词性: 盖(动词)--盖儿(名词) 个(量词)--个儿(名词)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1.什么是语气词 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 《说文》:“夫,丈夫也。”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禦寇》)

(完整版)普通话的四种音变现象用

无处不在的普通话音变现象 所谓的音变是指说话或朗读时,要把音节组成词、句连续发出。在连续的语流中,音节之间、音素之间、声调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的语音变化。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音变主要是同化、异化、弱化、增音、减音、脱落、换位、代替、转化等。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有:轻声、变调、儿化、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第一: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音节在词或句子里失去了原调,被念成一种相对较短较轻叫含糊的调子,这就是“轻声”。 轻声是音节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一般情况下,前面的音节是上声,后面的轻声就稍高;前面的音节是阴平、阳平或去声,后面的轻声就低。 第二变调

音节连续发出时,有些音节地调值会发生变化,就是变调。普通话主要有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1.两字上声词语,前一字变读阳平如:处理小姐老虎懒散 2.结构为2+1的三字上声词语,前两字变读阳平如:跑马场手写体 3.结构为1+2的三字上声词语,中间一字变读阳平如:小两口老古董(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重叠式形容词的三种形式,即AA式、ABB式和AABB式。 1.AA式一般不变调。例如:快快地、长长的。只有带儿化韵尾时第二个叠字变成阴平。例如:慢慢儿地暖暖儿的 2.ABB式后面的两个叠字都变成阴平。例如:热腾腾甜蜜蜜 3.AABB式第二个字变轻声,第三、四字变阴平。例如:漂漂亮亮明明白白(三)“一”和“不”的变调 1.在去声字前面都变读阳平如:一律不动声色 2.“一”在非去声字前面变读去声如:一直一生一早 3.“一不”在重叠动词中变读轻声如:想一想来不来 第三:儿化 在普通话里,卷舌元音er自成音节时,只有“儿、耳、而、饵、尔、二”等几个字。普通话的er可以同其他韵母结合起来(写成r),构成卷舌韵母(儿化韵),这种现象就是儿化。 普通话的韵母除er ê之外,都可以儿化。儿化韵里的er不能念成er,只在前面韵母的元音上附加一个卷舌动作,是那个韵母带上卷舌的声音。 儿化的作用 1.区别词义。例如:头tóu(脑袋)头儿tóur(领头的人) 后门hòumén(后面的门)后门儿hòuménr(非正当途径) 2.确定词性。例如:画huā(动词)画儿hāur(名词) 破烂pòlàn(形容词) 破烂儿pòlànr(名词)

语气词“啊”的音变.doc

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面的音素是a、o(不包括ao、iao)e、i、ü、ê时,“啊”读作ya,同“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同“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啊”读作na,同“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 5、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后元音)和er时,是儿化韵时,“啊”读作ra; 6、前面的音素是i(舌尖前元音)时,“啊”读作[ZA]。“啊”的音变例说: 1、ya—(在a、o、e、i、ü、ê音素后面时,不包括ao、iao):快打啊!就等你回家啊!夸啊!大家快来吃菠萝啊!都是记者啊!好新潮的大衣啊!日子过的真快啊!快帮我解围啊!你怎么不吃鱼啊?这孩子多活跃啊! 2、wa—(在u音素后面时,包括ao、iao):您在哪儿住啊?他普通话说得真好啊!还这么小啊!屋顶还漏不漏啊?看你一身油啊! 3、na—:(在-n音素后面时)这件事儿可不简单啊!笑得真欢啊!买这么些冷饮啊!发音真准啊! 4、nga—(在-ng音素的后面时)小心水烫啊!小点儿声啊!行不行啊?不管用啊! 5、ra—(在舌尖后元音-i、卷舌元音er的后面时,在儿化韵后面时)没法治啊!随便吃啊!什么了不起的事啊!他是王小二啊!这儿多好玩儿啊! 6、[ZA]—(在舌尖前元音-i的后面时)烧茄子啊!这是第几次

啊?他就是老四啊!“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是语气助词。由于跟前一个音节连读而受其末尾音素的合音影响,常常发生音变现象。“啊”是音变是一种增音现象(包括同化增音和异化增音)。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啊”的读音有不同的变化形式。另外“啊”的不同读音,可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 1、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a、o、e、i、ü、ê的,读作“呀”(ya)。快去找他啊(tāya)!你去说啊(shuōyq)!今天好热啊(rèya)!你可要拿定主意啊(yìya)!我来买些鱼啊(yúya)!赶紧向他道谢啊(xièya)! 2、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u(包括ao、iao)的,读作“哇”(wa)。你在哪里住啊(zhùwa)?他人挺好啊(hǎowa)!口气可真不小啊(xiǎowa)! 3、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的,读作“哪”(na)。早晨的空气多清新啊(xīnna)!多好的人啊(rénna)!你猜得真准啊(zhǔnna)! 4、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ng的,读作“啊”(nga)。这幅图真漂亮啊(liàngnga)!注意听啊(tīngnga)!最近太忙啊(mángnga)! 5、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i(前)的,读作“啊”(za);前面音节的末尾音素是的-(后)的,读作“啊”(ra)。今天来回几次啊(cìza)!你有什么事啊(shìra)!你怎么撕了一地纸啊(zhǐra)!掌握“啊”的变读规律,并不需要一一硬记,只要将前一个音节顺势连读“a”(像念声母与韵母拼音一样,其间不要停顿)自然就会念出“a”的变音来。用汉语拼音拼写音节时,“啊”仍写作a,不必写出音变情况。 语气词“啊”出现在句末或句中时,由于受到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读音会发生变化。“啊”的音变规律如下: 1、前

最新普通话变调大全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 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 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变21(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 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 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 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 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接近35。 例:埋马(35)——买马(24)、坟场(35)——粉场(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35)——挤死了(24) 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24,第二音节由214(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 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 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 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 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为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 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 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 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馆、管理/组、手写/体、举手/礼、蒙古/语、讲演/稿 第一个音节21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老虎、水/产品、苦/水井、小/组长、党/小组、好/领导 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 特例(上声变调中的):A法子(35轻)、主义(35轻)、晌午(21轻)/(24轻) 上声变调小结: 上声读全调机会很少。 上声读半上(211)很多。半上变化不大,第一个音节读211,第二个音轻音音节。 上声读24机会多,仅次于半上211,24的机会少。

“啊”字的音变规律

“啊”字句首作叹词和句末作语气词时,由于受到前后语流和音素的影响,会发生音变。掌握“啊”字的音变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说话。 一、“啊”字的调变 “啊”字在句首作叹词时,声调会发生变化,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表示惊异、赞叹时读一声。如: “他不禁大声‘啊’地叫了起来。” 2. 表示追问时读二声。如: “啊,你说什么?” 3. 表示惊疑时读三声。如: “啊,他竟能干出这等事?” 4. 表示应诺或明白过来时读四声。如: “啊!原来就是找个树杈,挺简单我会了。” 二、“啊”字的音变 “啊”字在句末作语气词时,由于受到前一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读时发生如下的音变: 1.“啊”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a、o、e、i、v时,读ya。如: “漓江的水真清啊!”“桂林的山真奇啊!”

2.“啊”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 u(uo)时,读wa。如: “桂林的山真秀啊!” 3.“啊”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 n时,读na。如: “桂林的山真险啊!” 4.“啊”字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 ng时,读nga。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 5. “啊”字的前一个音节是zhi、chi、shi、er时,读ra。如 “多好的同志啊!”“快开门啊!” 6. 啊”字的前一个音节是zi、ci、si时,读[za]。如 “你应该多写几个字啊!” 掌握了啊字的音变规律,说话、朗读时就能作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根据“啊”字的音变,书写时可以有形式上的区分。如“呀”、“哇”、“哪”,也可以用一个“啊”字表示。但在朗读时,一定按照“啊”字的音变规律去读。在汉语拼音拼写时,一律写成“a”。(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四川话常用方言精通

四川话常用语言精髓 提劲——1.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2.同"扯皮",即"找茬"之意.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ao阳平声)——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幺儿 幺幺——姑姑(最小的姑姑)。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头没碰到巴适的?” 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歪——(wai 2声)凶,形容一个人很凶。如“你好歪哦,我惹不起你。” 猫——(mao)凶。如:“那个女的好猫哦,两爪爪(zaozao)

就把他整成猫脸。”那女的好凶,几下就把他抓成了猫脸。毛——(mao)火了,怒了。如:“你莫把他惹毛了,他猫家伙。”你别把他整怒了,他很凶的。R你先人板板——语气词,脏话,骂人的话 矮屎塔爬——形容人的身高矮录文儿——金龟子 飞玩儿——蝴蝶杀港——拽的很水档档——小的积 水坑 天到黑——经常的意思抓珠儿——蜘蛛 莲巴郎——鲶鱼其猫儿——青蛙拽(发一声)——跌倒期茫茫——吃饭花克——回家水棒槌儿——蝌蚪 赖各宝——蟾蜍曲蛇儿——蚯蚓着(zhao)不住——不舒服,受不了惊叫唤——惊抓抓——惊丝丝——大叫, 不停叫唤 回喝——回忆,回想安灯儿意/安逸得板——形容很爽、很舒服、很合口味傲斗犟——形容人的脾气很拧,非常坚持自己的立场原则笨丕——(men pi)口语,常用与长辈对晚辈,笨蛋的意思。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铲铲——(chuanchuan喘喘),语气词,加深程度。如:“你笑个铲铲。”意思是:你笑个屁。有什么好笑的。笑什么啊。

普通话考试注意的音变规则

在声调 一、普通话的声调共有四类不同的音高变化,简称四声。 在汉语里,声调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尽管声韵母都相同,如果声调不同,则表示不同的词义。如拼音“zhuzi”,由于声调不同,它可能是“珠子”、“竹子”、“主子”、“柱子”或“铸字”。如果把普通话声调的调值分为五度,那么普通话四声的调值分别为: 第一声:阴平高平调调值55 第二声:阳平中升调调值35 第三声:上声降升调调值214 第四声:去声全降调调值51 音变 一、变调 (一)上声变调 1、上声的全调值应当是214(为“全上”)。但只有在读单音节或 者上声音节处于词尾时,我们要把214调值读全。特别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一项及第二项测试中强调这一点。如:走,甩,想,大胆,历史,一起,宽广。在朗读和说话过程中,除了极少数需要特殊强调的词之外,一般都不读全上,只读半上211。 2、当上声音节位于非上声字之前(阴平、阳平、去声、轻声) 时,只读半上211。如:

好书,火车;祖国,朗读,讨论,感谢,姐姐,脑袋 3、当两个上声字相连时,前一个音节变阳平,后一音节仍读全 上。如:领导,演讲,了解,厂长,处理,尽管 4、当三个上声字相连时,根据意思(即词语结构)变调: ⑴当词语结构是“双单格”时,前两个上声字调值变为阳平,第 三个字仍读全上,如: 展览/馆,虎骨/酒,管理/组,勇敢/者,手写/体,草稿/纸,水彩/笔, 洗脸/水 ⑵当词语结构是“单双格”时,前面一个字变半上(211),中间 一个字变阳平,第三个字仍读全上, 如: 很/理想,老/保守,纸/雨伞,请/允许,小/拇指,冷/处理,小/海岛 5、三个以上上声音节相连,先根据语意或气息分节,然后按照 以上变调规律变调。如: 永远/友好, 请/往北/走,给你/两碗/炒/米粉 (二)“一”和“不”的变调 1、“一”的变调: (1)“一”的本调为第一声阴平,但实际上,它只有在读单音节字词、处在词句末尾或者表示序数时仍念本调。如: 一、一二一,统一,第一,始终如一,一九三九年;(2)“一”在非去声前(阴、阳、上)变去声。如:一斤,一天;一瓶,一年;一桶,一小时;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我们在进行口语交流和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发出每一个音节,而是根据语意的需要将一连串的音节连续发出,:,形成语流。在这个过程中,相邻的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影响,使语音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音变。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主要表现在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音变四个方面。音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口语表达中,能使我们的语言更流畅、更自然、更谐调,发音更轻松。 1.1变调 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有些音节的基本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普通话中比较明显的变调有两种: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 1.1.1上声变调 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未尾才有可能读原调。 (1)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即在非上声前,丢掉后半段“14”上升的尾巴, 调值由214变为半上声211,变调调值描写为214?211。例如: (上声+阴平)=211+55 百般bǎibān 摆脱bǎituō保温bǎowēn 省心shěngxīn 警钟jǐngzhōng 火车huǒchē (上声+阳平)=211+35 祖国zǔguó旅行lǚxíng导游dǎoyóu 改革gǎigé朗读lǎngdú考察kǎochá

(上声+去声)=211+51 广大guǎndà讨论tǎolùn挑战tiǎozhàn 土地tǔdì感谢gǎnxiè稿件gǎojiàn 上声在轻声前调值也变成半上声211。例如: (上声+轻声)=211+0 矮子ǎizi斧子fǔzi奶奶nǎinai 姐姐jiějie尾巴wěiba老婆lǎopo 耳朵ěrduo马虎mǎhu口袋kǒu dɑi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35。实验语音学从语图和听辨实验证明,前字 上声、后字上声构成的组合与前字阳平、后字上声构成的组合在声调模式上是相同的。说明两个上声相连,前字上声的调值变得跟阳平的调值一样。变调调值描写为214?35。 例如: (上声+上声)=35+214 懒散lǎnsǎn手指shǒuzhǐ母语mǔyǔ海岛hǎidǎo旅馆lǚguǎn广场guǎngchǎng 首长shǒuzhǎng简短jiǎnduǎn古典gǔdiǎn粉笔fěnbǐ小组xiǎozǔ减少jiǎnshǎo (3)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音节相连,如果后面没有其他音节,也不带什么语气,未尾音节一般不变调。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 (i)当词语的结构是双音节+单音节的“双单格”时,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调值变为35,跟阳平的调值一样。例如: (上声+上声+上声)=35+35+214 手写体shǒuxiětǐ展览馆zhǎnlǎnguǎn管理组guǎnlǐzǔ选举法xuǎnjǔfǎ 洗脸水xǐl iǎnshuǐ水彩笔shuǐcǎi bǐ打靶场dǎbǎchǎng勇敢者yǒnggǎn zhě

普通话语流音变--语气词“啊”的音变教案

普通话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 14学前教育五年专叶素英 教学目的: 1、掌握语气词“啊”在句末时,受前面音素影响下,会发生音变现象。 2、熟练掌握语气词“啊”的音变规律,并能准确地呼读出变化后读音。 3、能熟练地在口语或朗读时读出“啊”字的音变。 教学重点: 掌握语气词“啊”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正确地呼读语气词“啊”的音变。并能在会话或朗读中正确呼读其音变现象。 教具准备:PPT课件,网络资源 教学程序: 一、课前口语练习 1.请几个同学说一句带有“啊”的句子。 2.读带有“啊”的词语 3.听音乐《洪湖水,浪打浪》,感受音乐的魅力。注意歌词中“啊”的变化。 二、引入新课 通过注意上面歌词中“啊”字有音变现象引入新课,并揭示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揭示思考问题,探讨“啊”的音变规律。 (1)、语气词“啊”在什么情况下产生音变现象? (2)、“啊”字的音变规律主要取决于什么? (3)、“啊”字的音变规律有哪些,读什么,怎样用汉字表示? 2、师生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3、老师利用课件讲述“啊”字的音变规律,并带学生读出啊字的音变: A.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ɑo(ɑo iɑo除外) e ê I ü的,啊读yɑ,写作“呀”。例如 (1). 原来是天上的呀(啊)?(朗读作品3号)

(2).好大的雪呀(啊)?(朗读作品5号) (3). 再从家乡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呀(啊)?(朗读作品9号) (4). 应该奖励你呀(啊)?(朗读作品39号) (5). 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啊)(朗读作品39号)! (6). 会不会下雨呀(啊)! B.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u(包括ɑo iɑo)时,啊读wɑ,可写作“哇”。例如: (1).家乡的桥哇(啊),我梦中的桥?朗读作品18号) (2).狗该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哇(啊)!朗读作品27号) (3).雪花飘哇(啊)飘! C.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n时,“啊”读nɑ,可写作“哪”。例如: (1).这才这般鲜润哪(啊)!朗读作品25号) (2).小心哪(啊),别把手指割掉了! (3).你是哪里人哪(啊)? 4.走路小心哪(啊)! D.前一音节末尾音素是nɡ时,“啊”读nɡɑ,仍写成“啊”。例如: (1).唱啊(nɡɑ)唱,嘤嘤有韵!(朗读作品22号) (2).人和动物都一样啊(nɡɑ)!(朗读作品22号) (3).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啊(nɡɑ)!(朗读作品25号) (4).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nɡɑ)! E.前面的音素是-i(后)、r(er或儿化韵)时,“啊”读作rɑ。仍写作“啊”。例如: (1).她真是一位好老师啊(rɑ)。! (2).随便吃啊!(chi)(rɑ)! (3).多美的花儿啊(rɑ)! (4).三四一十二啊(rɑ)! F.前面的音素是-i(前)时,“啊”读[z]ɑ,仍写作“啊”。例如: (1).要好好练字啊[z]ɑ!好孩子啊[z]ɑ! (2).你真自私啊[z]ɑ!去领工资啊[z]ɑ! 四、小结: 小结本节学习内容,并小结出语气词“啊”的音变表,指导学生找出各音素对应的韵母,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写作时,语气词可以统一写成“啊”,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普通话变调规律总汇 变调:音节在连读时,相邻音节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以及重叠形容词、“啊”的变调。 上声变调的现象和规律: 上声音节单念成或在句尾时不变,仍读本调。 上声音节在阴、阳、去和轻声前,其调值由214变21(211)。 例:上阴连读——北京、广播、统一、展开 上阳连读——祖国、改革、语言、朗读 上去连读——主意、理论、伟大、广泛 上轻连读——怎么、老实、尾巴、喜欢 上声音节和上声音节连读,前面一个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接近35。 例:埋马(35)——买马(24)、坟场(35)——粉场(24)、油井(35)——有井(24)、急死了(35)——挤死了(24) 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24,第二音节由214(2114)变成轻声。 例:小姐、打点、打手、把手(复合词) 雨里、水里、田里、米里、井里、手里(方位词) 想起、举起、点起(动词重叠) 写写、想想、洗洗、走走(相同动词重叠词结构) 上声音节与上声音节相连时,第一音节由214(2114)变为211。 例:姐姐、姥姥、奶奶、宝宝(词龄长) 耳朵、痒痒、马虎(重字名词结构) 剪子、小子、时子(名词后缀) 三个上声相连时的两种变化:第一、二字变24调;第三个字上声音节不变。 例:展览/馆、管理/组、手写/体、举手/礼、蒙古/语、讲演/稿 第一个音节21调,第二个音节变214,第三个上声音节不变调。 例:纸/老虎、水/产品、苦/水井、小/组长、党/小组、好/领导 遇多个上声相连的句子,要先分节再找变化。 例:请你往北走找柳组长取讲演稿 特例(上声变调中的):A法子(35轻)、主义(35轻)、晌午(21轻)/(24轻) 上声变调小结:

普通话音变规律

原文地址:音变(一)作者:菡萏 一、变调: 1、上声的变调(参见普通话声调) 2、“一”、“不”的变调 二、轻声: 1、什么是轻声? 普通话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模糊的调子,甚至声、韵母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轻声。 2、轻声的作用 普通话里有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 兄弟xi ōngdì ( [名]哥哥和弟弟) 兄弟xi ōngdi ([名]弟弟) 能干n ?nggà ([形]有才能,会办事) 能干n ?ngg a ([形]心灵手巧;精明) 言语y ányǔ ([名]指所说的话)

言语y ányu ([动]开口;招呼) 运气y ùnqì (词组。武术、气功的一种炼身方法) 运气y ùqi ([名]幸运) 3、轻声的规律 普通话多数轻声同词汇、语法有密切联系: ①、语气助词“吗、呢、啊、吧”等: 是吗他呢看啊走吧 ②、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 看过忙着来了我的勇敢地喝得(好)朋友们 ③、名词的后缀“子、头”: 桌子椅子木头石头 ④、方位词: 墙上河里天上地下底下那边 ⑤、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面的字: 说说想想弟弟奶奶谈谈跳跳 ⑥、表示趋向的动词: 出来进去站起来走进来取回来 ⑦、某些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 明白暖和萝卜玻璃葡萄知道事情衣服眼睛 原文地址:音变(二)作者:菡萏 三、儿化 1、儿化和儿化韵: er在普通话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韵母,它不同声母相拼,也不能同其它音素组合成复合韵母,可以自成音节。er自成的音节很少,常见的有“耳、而、儿、饵、尔、二、贰、迩”等。此外,er常附在其它音节后边,使这个音节发

普通话的音变

普通话的音变 说话或朗读时,要把音节组成词、句连续发出。在连续的语流中,音节之间、音素之间、声调之间相互影响,就会产生语音变化,这就是音变。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有:轻声、变调、儿化、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一、轻声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的音节失去原调,变成一种又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 轻声是音节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轻声音节总是出现在其它音节后面,或是夹在词语中间,一般不出现在一个词或句子的头。所有的轻声音节都要失去它原来的调值,但是轻声音节在音的高低上有会受前面音节调值的影响而产生差异。一般情况下,前面的音节是上声,后面的轻声就稍高,例如:走着z?uzhe 紫的z?de;前面的音节是阴平、阳平或去声,后面的轻声就低。 轻声使普通话语音变得更加丰富,有些轻声还具有区别词义或区分词性的作用。例如: 东西dōngxi (物体)dōngxī(方向) 厉害lìhài (名词)lìhai (形容词) 普通话语音有以下几种情况常读轻声: (一)结构助词的、地、得。例如:我们的愉快地写得好 (二)时态助词着、了、过。例如:笑着哭了学过 (三)语气助词吗、吧、啦、呀、嘛、哇、啊等。例如:好吗去吧行啦好啊 (四)名词或代词的后缀子、头、们等。例如:桌子石头他们

(五)名词或代词的方位词上、下、里、边、面等。例如:墙上地下家里左边 (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趋向动词来、去、起来、下去等。例如:进来出去站起来请进来 (七)某些量词个、些、封等。例如:一个有些写封信 (八)叠音词的第二个音节和重叠动词的第二、第四个音节。例如:爸爸看看讨论讨论研究研究 (九)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你、我、他。例如:请你叫我找他 (十)口语中有一批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例如:葡萄玻璃 训练材料(一) 抽屉胳膊客气功夫脑袋脾气包袱窗户 阔气耳朵亲戚溜达便宜喇叭亮堂俏皮 惦记桌子故事合同妈妈拳头什么他们 尾巴衣服月亮外甥新鲜热闹星星扑克 二、变调 音节连续发出时,有些音节地调值会发生变化,就是变调。普通话主要有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1.两个上声相连前面一个上声字变成阳平。例如:很好理想 2.三个上声字相连前面两个上声字变成阳平。例如:演讲稿展览馆 3.三个以上的上声字相连按词或语气划分为两个或三个字一节,然后按照上述方法变调,例如:我很|了解你。请你|给我|找好手|整理好。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省内,最普遍运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此外,还有少数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以及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四川方言虽属于北方话系统,但在语音语法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四川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数次大移民关系紧密。 标签:四川话语音语法特点形成与发展人口变动 一、四川话的语音语法特点 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西南官话的分支,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体相同,但仍有一部分语音和方言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例如,北京语音只有四声调,没有入声,四川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却大不相同。其中,声母和韵母大部分相同,却仍有差异。例如,四川话中声母“n、l”不分,且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声母和“e、uo、eng、ing、ueng”等韵母,但是却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如“ng”等和韵母如“uo”等。甚至有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完全大相径庭,比如“鞋子”中“鞋”的读音,普通话念“xie”,四川话则用“hai”。再如“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这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 iu - 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这种读音现象也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该特点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在词汇方面,四川话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例如,“吹牛儿”这一词汇意义,在成都话中用“冲(去声)壳子”表示;“聊天”则说“摆龙门阵”;“软”、“软和”这一意义,四川说“耙”、“耙和”。四川方言中的量词“盘”、表示程度副词的“少”、表示语气词等“起、展”等特殊词汇,都有学者对其用法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此外,语法意义的表达上,四川方言也有其独特性。如“不会说”,四川人说“说不来”;疑问句中“你喜欢我吗?”中的“吗”会变成否定词为“你喜欢我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倒x不x/y”的结构,有学者指出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此外,四川方言中等重叠词也别具特色:四川方言中有一种结构独特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有xyy和xxy两类;动词的重叠形式既有中嵌式,也有动词短语的重叠,其中既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格式,也有颇具特色的组合。 二、四川话的形成发展 崔荣昌先生的《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对秦以前到明清巴蜀语言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性研究,指出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

典型成都话

典型成都话 都是那些有字音(有些发音与普通话拼音可能对不上,但是尽量了)在新华字典上没字形的动词,根据百度和维基百科,补充了一些字的字形上去(不一定准确...无法考证...还有些字无法显示- -...就是那种只有括号没有字的地方...) 另外,欢迎转载,推广四川话是每个人的责任。有可能有注释不太准确...纯印象流... 声调(没有按照四川话标准来,按照的是1234声,后面例子为四川话发音的声调)为:1声(如:欢、辛)2声(如:完、全、原)3声(如:本、有、苦)4声(如:创、字、四) Ding (4声):瞄准一个事物,使用小东西打例句:上课老师拿粉笔ding我。 gao(筶)(4声):试一下例句:你去gao一哈就晓得能不能成功咯。 Pen (1声):背靠在某物上例句:他累翻咯,现在pen到墙上休息在。 Qia()(2声):跨过,迈过某物例句:这个坎坎那么矮,你直接qia过切就好咯嘛。Qio (3声):瞟,看某人或某事物(有偷偷或故意的意思)例句:你不要老是偷偷qio别个嘛。Zang (2声):用拳头或工具用力敲打例句:他气惨咯,一直在zang桌子。 Ha (2声):用手或某物挠某人例句:他怕痒,可以ha他jigu(写不出来...)。 Ju (2声):用力吸某物体以吃到或弄出其上面的一点点液体例句:手上蚊子包,你可以把水ju出来。 Do (2声):用细或尖的棒状物去较轻地捅例句:好生上课,不要拿铅笔do我。 Biao (1声):水从很小的孔中成柱体喷出例句:那个水管有个小洞,一直在往外头biao水。 Gong (4声):钻(用力)进一个刚刚能容下其的空间例句:那个洞有点小,但是你肯定gong的进切三。 Kao (1声):用关节或工具,用一点点力量敲打某物例句:你kao门的时候轻点儿嘛。dan (2声):完全不付出任何的拿走例句:莫得人要这个篮球,他就把它dan咯。 Can()(3声):用手掌或辫子等柔软但有威力物来扇打例句:今天遭我爸can咯两耳屎。 Suo (1声):顺势滑,溜例句:那个小娃儿最喜欢suo.suosuo板咯。今天开会你又so脱咯哇。 Mie(搣)(3声)、pie(3声):双手掰一个东西(pie指较硬,有肯定要断或断的趋势;mie指较软,或者就是弯一下不至于断(好难解释- -...))例句:你居然把那个铅笔pie断咯!把那个绿豆糕mie一块给我吃嘛。那把钢尺居然遭他mie弯咯。

普通话音变(轻声、儿化)

普通话音变(轻声、儿化) 一、变调: 1、上声的变调(参见普通话声调) 2、“一”、“不”的变调 二、轻声: 1、什么是轻声? 普通话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甚至声、韵母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轻声。 2、轻声的作用 普通话里有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 兄弟xi ōngdì ( [名]哥哥和弟弟)

兄弟xi ōngdi ([名]弟弟) 能干n énggà ([形]有才能,会办事) 能干n éngg a ([形]心灵手巧;精明) 言语y ányǔ ([名]指所说的话) 言语y ányu ([动]开口;招呼) 运气y ùnqì (词组。武术、气功的一种炼身方法) 运气y ùqi ([名]幸运) 3、轻声的规律 普通话多数轻声同词汇、语法有密切联系: ①、语气助词“吗、呢、啊、吧”等: 是吗他呢看啊走吧 ②、助词“着、了、过、的、地、得、们”: 看过忙着来了我的勇敢地喝得(好)朋友们 ③、名词的后缀“子、头”: 桌子椅子木头石头 ④、方位词: 墙上河里天上地下底下那边 ⑤、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面的字: 说说想想弟弟奶奶谈谈跳跳 ⑥、表示趋向的动词: 出来进去站起来走进来取回来 ⑦、某些常用的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 明白暖和萝卜玻璃葡萄知道事情衣服眼睛 三、儿化 1、儿化和儿化韵: er在普通话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韵母,它不同声母相拼,也不能同其它音素组合成复合韵母,可以自成音节。er自成的音节很少,常见的有“耳、而、儿、饵、尔、二、贰、迩”等。此外,er常附在其它音节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规律知识分享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 规律

《浅谈普通话上声变调规律》--陈丽娜 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当多个音节连续发出时,一些音节的调值因为受到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变调”。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其中又以上声变调最为复杂。 上声音节的调值为[214],发音时开头调值略降,中间调值低平,末尾调值又有短促上升。当它处于其他音节之前时,为了缩短发音过程,它会变得或升或降,不是把开头的下降部分挤掉,就是把末尾的上升部分挤掉,从而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为此,上声音节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前都会产生变调。经过查阅历史文献,结合教学测试实践,本人认为上声变调的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6句话:“单念末尾不变调,上上相连变[35],上加非上变半上;上轻相连看轻声,三上相连看结构,多上相连看断句。” 一、“单念末尾不变调”。 即当上声音节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末尾时,上声音节才保持本调[214]不变。如:“小、有;铅笔、泪水;给我一杯水。”这条规律相对简单,学员在例举讲解、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比较迅速地掌握上声音节保持本调的位置和规律。由于上声音节保持本调的机会很少,教学中必须提醒学员不要养成遇到上声音节就下意识地发出[214]调值的习惯,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牢牢掌握其他几条变调规律,为正确判断调值打好基础。 二、“上上相连变[35]”。 即当两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214]变为[35],第二个上声音节则不变调。如“土改”听上去象“涂改”;“雨水”听上去象“鱼水”;“买马”听上去象“埋马”;“百米”听上去象“白米”;“好米”听上去象“毫米”,等等。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这种变调,教学中也可以使用上述词语对比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对比朗读,学员能够很自然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条规律。必须注意的是,变调仅指调值的改变,而非调类的改变,前一个上声音节所改变的只是调值,即从[214]变为[35],而调类并没有改变,因此教学中必须注意纠正以往“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的说法,帮助学员真正认识变调的本质。 三、“上加非上变半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