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括16到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演变的趋势

概括16到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演变的趋势

概括16到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演变的趋势

16到19世纪期间,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经历了以下演变趋势:

1. 初期交往:在16世纪中叶,中国明朝和拉丁美洲开始通过

丝绸之路等航线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商品,同时也传入了一些拉丁美洲的商品和文化。

2. 殖民地时期联系的减少:到17世纪和18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进行了殖民统治,并限制了与中国的直接交流。西班牙和葡萄牙承担了与中国的贸易垄断,限制了其他国家与拉丁美洲的联系。

3. 中国的闭关政策:在18世纪后期,中国的清朝实施了闭关

锁国的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外国人的接触。这导致与拉丁美洲的贸易几乎中断,中国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

4. 契约法经济的兴起: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开

始寻求自由贸易,并试图重新与中国建立联系。中国也开始逐渐开放对外贸易,并与拉丁美洲国家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拉丁美洲国家出口大量原材料,如金、银、石油、橡胶等,而中国则出口丝绸、茶叶等商品。

5. 移民潮与文化交流:19世纪中叶以后,一大批中国人开始

移居到拉丁美洲各国,主要从事农业和建筑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丰富了拉丁美洲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16到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关系经历了由初始交往到殖民统治和闭关锁国再到重新开放贸易和移民潮的演变趋势。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 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 (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 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俄国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在这一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俄国转移。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1、“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②帝国主义干涉匈牙利革命。 (2)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表现: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 结果:冲击了西方的殖民体系,一些国家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殖民国家被迫改变统治策略(如英国被迫承认其自治领的内政外交独立自主,国联实行“委任统治”等)。 (3)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表现: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美矛盾)。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三(2019年新编)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当堂达标题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1.中国引种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中国的一些农作物也传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品尝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性联系的建立,食物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国家的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2.下表为1912~1922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对外贸易深受国内政局影响B.陶瓷业的生产规模趋向扩大 C.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3.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21世纪的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动全球影迷的追掉热潮。这说明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函待传承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4.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5.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6.《格致新报》由上海人朱开甲于1808年3月在上海创办。该报设有回答读者提问的专栏,至该报终刊时,共有答问242条,其分类如下,对如表分析不准确的是 A.19世纪末中国社会对时务的关注度较高 B.甲午战败后应用科学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 C.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D.西学东渐直接引发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7.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为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英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

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发展中拉友好合作关系 创造21世纪美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宋晓平 (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加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对拉美地区的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截至1998年底,19个拉美国家,包括所有的大、中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目前,双方携手,共同努力,正在把中拉关系推向具有美好前景的21世纪。 一 中国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和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在16世纪中叶,中国和拉丁美洲就有了贸易往来。当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菲律宾马尼拉港转口,同墨西哥和秘鲁太平洋沿海口岸分别建立了海上贸易通道,形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来其间的大帆船被拉美人称为“中国之船”。中国把丝绸、瓷器、陶器、棉布、香料、火药等产品输入新大陆,从那里带回白银、玉米、烟草等产品。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流入拉美的大批华工,为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后来成为中拉经济关系和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联系的发展,我与越

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以及美国反华政策的影响,大多数拉美国家继续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但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同拉美国家的很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发展双方的友谊和经济往来做出不懈的努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60年9月28日,古巴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拉美国家。 70年代,在过去20多年民间往来的基础上,中拉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智利、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古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7个拉美国家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另外一些国家,如阿根廷、巴巴多斯、哥伦比亚、牙买加、巴拿马等国也改变了以往的态度,投了弃权票。自此,很多拉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拉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1970年12月15日,智利阿连德政府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70年代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还有:秘鲁(1971年11月2日)、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6月20日)、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巴西(1974年8月15日)、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等国。如果说,在70年代之前,中拉关系是以民间往来和“人民外交”为主,那么70年代以后,则呈现出一个官民并举、多渠道、多层次、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二 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对外政策逐步进行调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阶段特征】 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 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

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 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中,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通过内战,俄国和日本通过改革,德国和意大利通过统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较为全面地战胜了封建势力,因此前一阶段较突出的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间的矛盾不再是本阶段的主要矛盾。本阶段在国际关系方面的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多所学校联考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word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多所学校联考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明清时期,浙江衢州地区木植业出现一种“拚”的经营方式:双方通过订立契约,卖方 山主在保留山林所有权的前提下出让经营权,作为买方的商人则在预付“拚”金后,获得对山林的长期经营权。这种经营方式的出现() A. 拓展了商业资本投资的途径 B. 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C.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普遍形成 D. 导致了木材加工业的兴盛 2. 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 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孝文帝的改革() A. 增强了对汉民族的认同 B. 激化了民族矛盾 C. 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3. 下图是宋代的宗教摩崖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的一部分,虽然其中含有轮回、罪业等 宗教内容,但也有颂扬父母恩德、教化儿女孝顺的内容。据此可知() A. 儒道佛三教融合发展趋势 B. 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 C. 理学价值观念被普遍认同 D. 佛教受儒学影响而世俗化 4. 清末新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二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 清政府在编练新军时,要求应募士兵“能识字写字,并能略通文理”,对于有文化的人在薪饷上给予优待。新军的这一状况() A. 使革命动员具备可能 B. 表明清廷重视文教 C. 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 D. 动摇政权统治基础 5. 如表是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例分配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16到19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

16到19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 摘要: I.引言 - 介绍拉美地区与中国的历史背景 - 阐述16 到19 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重要性 II.16 到19 世纪中拉贸易往来 - 介绍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 - 阐述中国瓷器、丝绸等商品在拉美地区的贸易地位 - 分析16 到19 世纪中拉贸易往来的影响 III.19 世纪中拉文化交流 - 介绍华人移民拉美地区的历史背景 - 阐述华人移民对拉美地区文化的影响 - 分析19 世纪中拉文化交流的意义 IV.20 世纪初拉美地区政治格局对中拉关系的影响 - 介绍20 世纪初拉美地区的政治格局 - 阐述拉美地区政治格局对中国与拉美关系的影响 - 分析20 世纪初中拉关系的演变趋势 V.结论 - 总结16 到19 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 - 提出未来中拉关系发展的展望 正文:

引言 拉丁美洲地区,包括中美洲、南美洲的国家,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在16 到19 世纪这段时间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拉美地区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将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两个方面,探讨16 到19 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 16 到19 世纪中拉贸易往来 16 到19 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美地区进行了殖民统治。在这一时期,中国瓷器、丝绸等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拉美地区。这些商品在拉美地区具有很高的价值,成为了当地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与此同时,拉美地区的白银等资源也通过贸易航线进入了中国市场。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中拉之间的经济繁荣,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19 世纪中拉文化交流 19 世纪,随着华人移民潮的到来,中国文化逐渐在拉美地区传播开来。华人在拉美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商业和建筑业等工作,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受到了当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华人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了拉美地区,如春节、端午节等节日以及中国的传统医学、美食等。这些文化交流丰富了拉美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加深了中拉之间的友谊。 20 世纪初拉美地区政治格局对中拉关系的影响 20 世纪初,拉美地区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国家逐渐走向独立,另一些国家则陷入了政治和经济危机。这一时期,拉美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动对中拉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随着拉美地区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少,中拉贸易往来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由于拉美地区政治动荡,中拉之

16到19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

16到19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16 到 19 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概述 2.16 世纪的拉美殖民地化 3.17 到 18 世纪的拉美独立运动 4.19 世纪的拉美政治和经济变革 5.拉美与世界的关系变化及其影响 正文 1.16 到 19 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概述 从 16 世纪到 19 世纪中叶,拉丁美洲(以下简称拉美)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时期,拉美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逐渐转变为独立的国家,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将从拉美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探讨这一时期拉美历史演变的主要趋势。 2.16 世纪的拉美殖民地化 自 15 世纪末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陆续侵入拉美,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奴役。西班牙占领了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大片领土,葡萄牙则控制了巴西。殖民者对当地资源进行掠夺,将拉美变成了欧洲的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拉美地区开始了与欧洲的紧密联系,但这种联系是以不平等和剥削为特征的。 3.17 到 18 世纪的拉美独立运动 17 世纪末,拉美开始出现反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 世纪,这种反抗逐渐升级,演变成了大规模的独立战争。著名的领导人如西蒙·玻利瓦、圣马丁等,他们领导了委内瑞拉、阿根廷、智利、秘鲁等国家的独立战争,成功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这一时期

的独立运动,奠定了拉美地区国家体系的基础,也使得拉美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4.19 世纪的拉美政治和经济变革 19 世纪,拉美各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政治上,各国纷纷制定了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实行了选举制度。经济上,拉美各国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鼓励对外贸易,吸引外国投资。这一时期的改革,使得拉美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独立和自主,但同时也加剧了与欧洲列强之间的经济不平等。 5.拉美与世界的关系变化及其影响 从 16 世纪到 19 世纪中叶,拉美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拉美从殖民地逐渐变成了独立的国家,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实现了一定的自主。然而,这种变化并非一帆风顺,拉美地区仍然面临着欧洲列强的经济压迫和政治干预。19 世纪末,拉美地区开始出现新的变革,如民族主义运动、工人运动等,这些变革为拉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课后篇巩固提升 1.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经济活动取代了殖民战争 ,可以看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C项错误;经济活动与殖民战争是同时进行的,D项错误。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表现有()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②资本主义国家征服大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④资本主义在政治和经济上定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资本主义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这一体系包括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亚非拉地区的征服,①②③正确;资本主义在政治和经济上定型不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表现,排除④,故B项正确。 3.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的推动 世纪加勒比海地区成为甘蔗种植园,是因为欧洲殖民国家将亚洲等地区的甘蔗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区,表明加勒比海地区被纳入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故选C项;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指的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开辟,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与17世纪加勒比海地区发生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价格革命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7世纪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排除D项。 4.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反映出()

202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2023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试卷(一)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 意。 1.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八刑”指的是“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乱民之刑”。这说明西周时期 A.重视维护伦理秩序 B.外儒内法理念初步形成 C.贯彻明德慎罚原则 D.礼乐制的教化功能突出 2.史载,司马迁曾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查,他根据史籍记载和少数民族的传说构建起了 少数民族的历史系统。如《史记·三代世表》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 常来朝降,输献于汉。”司马迁的观点 A.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 B.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 C.推动了中原与边疆的民族交融 D.服务于汉武帝政治大一统需要 3.北宋中晚期,褪去浮华的极简主义孕育在定窑瓷器的刻花、构图、纹样之中。重莲瓣纹代 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其刻花装饰有别于前期的浮雕形 式,独具一格;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这些现象 A.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B.显示出文化交融推动艺术的多样 C.成为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根源 D.促进中国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发展 4.表1是有关利玛窦来华的部分史料。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表 1 B.中国传统科技开始实现近代化转型 C.利玛窦是最早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D.西方近代科技受到社会的普通认可

5.表2是清代前中期土地与人口变化情况表 表2 时间民田总数(公项) 全国人口执计(亿) 顺治十八年5492577 1.2-1.5 康熙二十四年6078429 1 雍正二年7236429 1.2-1.4 乾隆三十一年7807156 2 嘉庆十七年7921061 2 A.重农抑商限制人口流动 B.社会安定促进人口增长 C.精耕细作抑制荒地开垦 D.盛世局面潜伏社会危机 6.19世纪 70年代,郭嵩焘作为清王朝使者出访英国,他向英女王行的是三鞠躬礼,而不是中国官场的跪拜礼。在他所著的《使西纪程》一书中,他完全放弃了之前传统士大夫对西方人贬低的写法,他笔下的西方人大都或文雅、或矫健。这表明他 A.具有较明确的近代意识 B.奉行“中体西用”原则 C.积极学习英国外交礼仪 D.崇尚发达“西式”文明 7.20世纪初某知识分子曾说:“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做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国人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启发 C.民主价值观的重建获得广泛认同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已经明确 8.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青年党员应急施军事训练案》《西北国防之经济建设案》《提请在困难严重时期应集中一切力量充实国防建设案》等二十多个经济、军事方面的提案。这反映出当时的国民政府 A.意在加紧对陕北红军的进攻 B.放弃了对日妥协的幻想 C.加大政府对经济统制的力度 D.根据形势调整内外政策 9.1948年11月15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决定在新收复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城市实行全面军事上的强制管理和控制,以领导群众建立革命秩序,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和肃清国民党政权残余势力,进行民主建政,据此可知,中共对城市实行军事管制旨在 A.提升人民解放军的城市管理能力 B.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坚实基础 C.创造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进行建立人民政权的初步尝试 10.1955年《河北日报》载:“在一九五二年前,国家每年要给这村发放五万斤以上的救济粮和一百几十套寒衣。虽然国家这样支持,还有四户不免讨饭吃……如今,这些人都能有上千斤

广东省深圳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二模)历史

202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 2.银雀山汉墓的下葬年代在汉武帝前期,墓中出土了《孙子兵法》《相狗》《曹氏阴阳》等书籍。在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了5000多枚简牍,内容涉及儒家经传、诸子、诗赋、数术、医学等。这体现了当时() 3.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 4.在元代纂修宋辽金三史过程中,撰述诸臣围绕三个政权的“正统性”问题争论不绝,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最后,丞相脱脱采纳了第三种意见。这一决定() 5.《天工开物》在列举了各种油料植物出油率后,还说明以上只是大致情况,“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这() B.开启了“中学西渐”的进程 6.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

7.据传,Coca-Cola原译为“蝌蝌啃蜡”,在1928年悬赏征名活动中,旅居英国的蒋彝教授因首创“可口可乐”而获得奖金。但有学者指出蒋彝自述1933年才前往伦敦、1935年翻译该译名,还发现了可口可乐公司注册商标的相关档案(图1)。这说明() 图1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农商部公示的“可口可乐”商标审定书 8.20世纪30年代初,根据地政府多次号召群众为红军找医生、找药料,同时采取中药西药相结合的方式缓解药品短缺,还通过动员地方医师、自主培养医生来壮大红军医疗队伍。这些举措() A.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内涵 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开展 9.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10.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表明中国()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案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识读相关地图,以时间为轴,以地图提供的空间为维度,了解16—20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殖民扩张,以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过程。 2.归纳西方列强对拉丁美洲、亚洲、非洲殖民扩张的不同特点;分析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前后不同的殖民方式及原因。 3.通过解读教材“学习拓展”马克思关于英国对印度统治的一系列相关论述,分析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双重影响,认识这一体系是在西方霸权下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4.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密切联系的,全面、客观地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对世界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标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地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本节课主要讲述16-20世纪西方列强逐步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基本过程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图例、对地图信息的解读,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宏观认识,激发学生对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究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殖民征服 教师活动:出示《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8世纪晚期)》,讲述西方列强对拉丁美洲殖民征服的过程。 西班牙在1496年建立圣多明各殖民地后进行了半个世纪残酷的武力征服,到16世纪中叶,把除巴西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葡萄牙从1500年开始,逐渐把巴西变成殖民地;17世纪,英国、法国、荷兰占据小块殖民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学生活动:识读地图,结合教材文字表述,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的进程。(设计意图:读图,提取信息,以时间轴的方式建立时空维度,梳理基本史实。)

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

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 摘要: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 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其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商品流通;全球化;国际市场;竞争;举足轻重 当今为世人瞩目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经历了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和19世纪工业革命后 的产业全球化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本文拟就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作 一探索,以求证于方家。 一、中国是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 15、16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1405—1433年中国郑和七下西洋;1492年 意大利人哥伦布(C.Colonbo)发现美洲;

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Vasco.Da.Gama)绕过好望角开辟欧洲到印度的东方航线;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F.D.Magalh*aes)作环球航行等航海的伟大壮举,从地理范围上使分散隔离的世界逐渐变成了联系为一体的世界,人类历史也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为商品贸易全球化提供了人文地理的条件。 但是,作为贸易全球化所赖以运转的基础即商品流通来说,则是有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据史料记载,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经济规模上看,15世纪中叶(明中叶)至1796年(嘉庆元年)以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据统计,1522—1566年(嘉靖年间),中国的生铁产量达到45000吨,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到1740年才达到2000吨川。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工业总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洲仅占23%;中国的国内贸易总值为4亿银两。直到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

辽宁省丹东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丹东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高纬度地区,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人们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储藏食物,挑战饥荒,才能度过冬天,而储藏与农业起源密切相关。该学者强调( ) A.农业与畜牧业为古代文明创造前提 B.古代农耕文明呈现独立发展的特征 C.地理气候是文明起源的决定性因素 D.适度的生存挑战是农业起源的关键 2、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成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这反映了( ) A.不同文明间相互影响与交流 B.西亚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 C.腓尼基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 D.拉丁字母是人类文字的源头 3、9世纪时,农奴每年至少要为西欧封建庄园劳动5个月;11至12世纪时,农奴一年只需要为庄园耕作几天到两个月,部分领主甚至把自营地租给农奴耕种,只向其收取一定数目的货币地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欧( ) A.城市自治运动的兴起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D.教会实力的削弱 4、“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制造品和奴隶……”这段材料反映了(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城市 B.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间传统的商路 C.阿拉伯帝国的对外贸易相当发达 D.阿拉伯帝国的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这说明印加帝国( ) A.贵族政治色彩鲜明 B.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C.官僚体系比较完善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6、下列材料节选自一封书信,其中①是( )

2023届高中毕业年级模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3届高中毕业年级模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确立霸主地位 B.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C.传统礼制影响犹存 D.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2.西汉初期,汉朝继承秦法中的“生分”政策,夫妻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对家庭财产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视为“盗窃”,并作为休妻的原则。这一变化表明 A.律令实现了儒家化 B.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 3.唐代“禁约百姓,不许出蕃”,玄奘“也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王忠嗣的《西域图》、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地理著作也不是作者亲涉异域写成,而是他们在鸿肪寺任职时,利用接触外国人的便利条件而写成。这主要表明唐代

A.中外文化交流停滞不前 B.丝绸之路发展受阻 C.士人难以形成国际视野 D.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4.五代时期,“流官移镇”盛行。各节度使不仅积极发展屯田,而且“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贩易,所过皆免其算”。藩镇的财富由唐代“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变成了“取之于镇,用之于使”。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改土归流成效初显 B.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C.藩镇经济有所恢复 D.基层治理日益衰败 5.明中后期,基于地域平衡理念,吏部各司的司官每省各有定额,司官升转出部或请假归家,接任递补者仍是该省籍贯。后来这一现象逐渐蔓延至巡抚、提学、科道、翰林、部属等官缺,各省官僚群体的乡党意识逐渐增强。该现象 A.适应了科举分地定额取士的现实 B.体现了官僚政治生态的恶化 C.表明中央政府政治权威逐渐衰落 D.反映出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6.表1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23年广东省汕头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1. 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 A. 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B.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 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D. 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 2. 西周将所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这一举措在客观上() A. 使周王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 强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 C. 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 D. 促进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壮大 3. 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表1史料:表1 该学者列举以上史料旨在说明() 史料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 《史记•秦始皇本纪》 尉杂烧之。”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 《史记•项羽本纪》 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A. 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 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 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 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4. 图1、图2可用于说明,当时() A. 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 B. 唐王朝注重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C. 日本的建筑技术源自于中国 D. 唐文化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

5. 宋朝新建,天下尚四分五裂。宋太祖制定战略方针,开展了削平诸政权的统一战争。963年出兵两湖,964年平定后蜀,971年平定南汉,974年平定南唐,978年平定福建,979年最后攻下北汉。宋太祖采取这一战略次序旨在() A. 防止党项威胁北部边防 B. 避免统一南方前与辽冲突 C. 与辽争夺南方富庶之地 D. 控制南方的水陆交通要道 6.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A. 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 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C. 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 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 7. 1920年,在制造业中手工业产值占90.05%,产值约80亿元,到1936年手工业产值占 77.96%,产值增加到100亿元。这表明,该时期() A. 近代工业取得较快增长 B. 军阀割据阻碍民族工业 C. 中国成为列强原料产地 D. 官僚资本主义加速膨胀 8. 1937年7月19日,国民政府代表在与苏联代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国民政府代表作出此番表示意在() A. 请求苏联调解中日矛盾 B. 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战 C. 防止日军侵占中国东北 D. 促成美、英、苏合作抗日 9. 1949年底,新中国的各项主要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征收,没有上缴的统一规定,大部分由地方自行使用。中央财政承担着军费、重点建设、救济失业人口及救济灾民的浩大开支,却无稳定的收入来源,造成的巨额赤字,只能依靠发行纸币来弥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 A. 采用行政手段打击投机活动 B. 运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 C. 没收官僚资本充实国营经济 D.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 10.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 A. 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 B.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C. 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 D. 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 11. 有学者研究了公元前3世纪埃及文献中村长和村庄书吏的名字,统计发现:希腊名字的村长有46人,村庄书吏3人;埃及名字的村长有3人,村庄书吏20人;既有希腊名字又有埃及名字的村长15人,村庄书吏1人。由此推之,当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