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 分析

曹刿论战 分析

曹刿论战    分析
曹刿论战    分析

曹刿论战分析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

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突出曹刿什么品质?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一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何作用?

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而且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5、指出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对比,并且谈谈人物对比的作用: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6、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7、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不超过30字)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9、文中怎么表现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明确战争取胜的条件。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如何出击、追击的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10、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几个方面论战的?

战前,通过与鲁庄公对话(问答),论述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民心所向)。

论述作战中靠勇气,要选择有利的出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论述战后要注意观察,选择有利的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11、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2、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