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安排,不久前,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县文旅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走访了部分镇街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泛听取了多方面的情况介绍和意见。调研结束后,我们对有关建议意见进行梳理归类,认真分析研究,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方面,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县公共文化服

逐步完善,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一、公共文化服务政策逐步建立。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文化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内容。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和配套政策,明确了全县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建设的措施,为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建管与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全县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县政府十分注重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各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日趋完备。全县已建成文化馆分馆共5家、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73个、农家书屋48个、文化广场25个,建成阅读新空间8家,文旅市场主体发展到400多个。初步实现了市民村民“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的基本文化需求。

三、文化活动形式和成果日益丰富。县政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能力,县文旅局能够精心组织编排文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送戏下乡”,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年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1500场、送戏下乡70多场、送电影下乡4000多场。多次举办“美好江苏”“乡贤乡情”等书画展,创作《留守村长留守鹅》、《鸡村蛋事》等剧目,在全省乃至全国收到较好影响。

四、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得到重视。建成苏北琴书、工锣鼓等10个优秀非遗传承基地和10个曲艺创作培训教育基地,培养非遗传承人120多名,打造东方乐器、金鸡坨生态农庄等20家文旅企业。通过对文化遗产、文旅项目的打造,初步实现了文化旅游相互叠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努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文化发展高质量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文化设施建设仍显不足。全县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文化基础设施体量不足,文化服务资源有限,品种单一,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文化设施建设缺乏通盘考虑和整体规划,一些市民广场仅仅能满足市民健身的初步需要,忽略了文化设施的配套;城市与乡村、社区与村庄、富村与穷村文化资源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二、文化队伍建设尚显薄弱。受历史原因和编制数量等限制,我县文化专业人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我县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县淮剧团为例,编制46人,现在职只有30人,30岁以下年轻人为零,且淮剧团基础设施较差,难以满足排练需要;文化管理人员精力投入和业务素质明显不足,全县16个镇街,虽然文化站长配备实现了“全覆盖”,但绝大部分为镇村两级干部兼任,难以保证足够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加之文化层次较低,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文化发展高质量的新要求;执法队伍关系没有理顺,通过调研了解,文旅局执法队伍尚处于整合阶段,原县文化执法大队和原县旅游局的监管科整合尚需县级层面批复,影响执法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全县文化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

三、文化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调研发现,我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主要集中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大多数为一次性基建投入,保障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后期投入严重缺乏,导致了“重建轻管”现象。如基层农家书屋普遍存在场所被闲置或侵占等“空壳”现象,图书更新慢、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文化阵地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第三方面,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为更好地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一方面,要围绕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统筹,整合资源,及时研究并切实解决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更高的要求、更实的措施,加快推进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筛选符合我县实际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统筹整合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用地、项目、资金等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文化建设项目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等问题。如新图书馆、科技馆,要通过各部门的联动协作,打造成精品项目和地标建筑。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一要健全保障机制。县政府要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等法律法规要求,保障每年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投入,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工程,确保每年推进建设1-2个中大型文化项目。二要拓展资金来源。文化服务建设,投资较大,就涟水现状而言,仅靠政府投入既不现实也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建议县政府要“借船出海”,研究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创新投入方式,参照“区块链”和“共享经济”的模式,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同时,要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做好“向上争取”工作,争取更多的地方文化奖补资金。三要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如:针对县淮剧团创作难问题,在现有条件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场地、人才、剧本等困难,帮助淮剧团持续打造精品力作;送戏下乡、送影下乡等公共服务,也可以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四要加强监督审计。要加大监督审计力度,适时在县级层面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资金绩效评价,切实让资金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三、注重创新,完善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要不断完善和强化人才政策激励措施,留住并用好现有人才,同时,要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力争引进一批管理型、创作型紧缺人才。二要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结合我县实际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知县事、懂县情的

本土人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曲艺、小戏等本土人才进行补贴,鼓励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传承和发展。三要用好各类文化贤才。要建好文化专业人才库,把各类文化专才、各类文化团队及文化志愿者、文化爱好者充分调动起来、激活起来,鼓励他们生产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四、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提高文化服务效能。一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置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优质资源辐射作用。二要创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快建立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和服务考核评价制度。积极适应新时代、新生活和基层群众的新需求,实时更新服务内容。三要主动顺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用互联网思维传播文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推进建立三级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机制,确实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惠及千家万户。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