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中化学]专题14 卤素 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版)

[2020高中化学]专题14 卤素 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版)

[2020高中化学]专题14 卤素 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版)
[2020高中化学]专题14 卤素 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版)

专题14 卤素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下列有关卤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新制氯水显浅黄绿色,但放置一段时间之后颜色会褪去

B.由HF、HCl、HBr、HI酸性递增的事实,可推出F、Cl、Br、I的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C.淀粉碘化钾在空气中变蓝,发生了4I—+O2+2H2O=2I2+4OH—

D.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依次增强

【答案】B

【解析】A. 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所以显浅黄绿色,但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次氯酸分解破坏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平衡状态,氯气完全反应后,颜色会褪去,故A正确;B.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可以根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较,但不能依据其氢化物的酸性,故B错误;C. 淀粉碘化钾在空气中变蓝,是因为碘离子被氧气氧化,发生了4I—+O2+2H2O=2I2+4OH—,故C正确;D. F、Cl、Br、I的非金属性减弱,故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微粒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故还原性依次增强,故D正确.

2.氯化溴(BrCl)化学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Cl+H2O=HCl+HBrO.下列有关BrCl的说法错误

..的是

A.BrCl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B.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NaBrO

C.它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D.与水反应时BrCl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答案】D

【解析】A. BrCl化学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故正确;B. 根据氯化溴和水的反应分析,其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NaBrO,故正确;C. 氯化溴具有氧化性,能与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故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故正确;D. 与水反应中没有化合价变化,故错误.

3.已知(CN)2的氧化性比Br2弱而比I2强,NaCN的水溶液呈碱性,则下列有关变化一般不能发生的是A.CH2=CH2+(CN)2→NC-CH2-CH2-CN

B.(CN)2+2Br-→2CN-+Br2

C.(CN)2+2OH-→CN-+CNO-+H2O

D.HCN H++CN-

【答案】B

【解析】A. 根据卤素单质的性质,该反应是加成反应,故A正确;B. (CN)2与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CN)2的氧

化性比Br2弱而比I2强,因此选项B是不可能发生,因为单质溴的氧化性强于(CN)2的,故B错误;

C. (CN)2与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根据卤素单质的性质可推测该反应能发生,选项C正确;

D. NaCN溶液呈碱性,说明HCN是弱酸,电离时发生部分电离,D正确.

4.类比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陈述Ⅰ及类比推理陈述Ⅱ均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A、Br2、I2属于分子晶体,影响熔沸点高低的因素是分子间作用力;碱金属Li、Na为金属晶体,单质熔点与金属键有关,没有因果关系,选项A错误;B、Al2O3、MgO均为高熔点化合物,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工业上电解熔融的Al2O3得到铝单质,但工业上电解熔融的MgCl2得到镁单质,选项B错误;C、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离子的还原性越强,故还原性I->Br-、P3->N3-,选项C正确;

D、F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与溴化钾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HF和氧气,不能置换出溴单质,选项D错误. 5.为达成下列实验目的,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A.足量氯水可将碘离子氧化为碘酸根离子,加淀粉不能检验,故A错误;B.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

能使高锰酸钾褪色,可检验FeSO4溶液是否完全变质,故B正确;C.苯与液溴在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条件不合理,故C错误;D.易引入新杂质氢气,不能除杂,应选溴水,采用洗气法除去,故D错误.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碘易升华,所以碘要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

B.液溴应保存在磨口玻璃塞试剂瓶中,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

C.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氯气

D.碘易溶于酒精,所以用酒精从碘水中萃取碘

【答案】B

【解析】A.碘易升华,但碘是固体,所以碘不能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应该用广口瓶,A错误;B.液溴易挥发,应保存在磨口玻璃塞试剂瓶中,并进行水封,B正确;C.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可以是氯气或臭氧等氧化性气体,C错误;D.碘易溶于酒精,但是酒精和水互溶,不分层,不能用酒精从碘水中萃取碘,D错误.

7.食用加碘盐常是将KIO3或KI按一定比例加入食盐中配置而成.已知:氧化性:IO3->I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KIO3 作为加碘剂时,碘不易损失,说明KIO3 稳定,在高温时不会分解

B.以KIO3 作为加碘剂时,将该加碘盐溶于稀硫酸,将该溶液滴在淀粉碘化钾试纸上,试纸会变蓝色

C.以KI 作为加碘剂时,可加入某些物质作为稳定剂以减少碘的损失

D.某地的食盐中含少量的Fe2+,宜选用KI作为加碘剂

【答案】A

【解析】A、KIO3在高温时分解,而不是不分解,故A错误;B.以KIO3作为加碘剂时,将该加碘盐溶于稀硫酸,碘酸根离子的氧化性大于碘,酸性条件下,碘酸根离子能氧化碘离子生成碘,碘遇淀粉变蓝色,故B正确;C、碘离子具有强还原性,所以以KI作为加碘剂时,加入还原剂防止被氧化,故C正确;D、Fe2+易被氧化成铁离子,若加入用KIO3作为加碘剂,则其易被亚铁离子还原成单质碘,碘易升高而损失,所以宜选用KI作为加碘剂,故D正确.

8.氰[(CN)2]的化学性质与卤素(X2)很相似,化学上称之为拟卤素,其氧化性介于Br2和I2之间,下列有关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CN)2和NaOH溶液反应:(CN)2+2OH-=CN-+CNO-+H2O

B.MnO2和HCN反应:MnO2+4HCN(浓)Mn(CN)2+(CN)2↑+2H2O

C.在NaBr和KCN混合溶液中通入少量Cl2:Cl2+2CN-=2Cl-+(CN)2

D.向KCN溶液中加入碘水:I2+2KCN=2KI+(CN)2

【答案】D

【解析】A.根据Cl2和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类推,(CN)2和NaOH溶液反应:(CN)2+2OH-=CN-+CNO-+H2O,A正确;B.根据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类推可知MnO2和HCN反应:MnO2+4HCN(浓)Mn(CN)2+(CN)2↑+2H2O,B正确;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当有多种还原剂时,往往是还原剂最强的优先反应,所以在NaBr和KCN混合溶液中通入少量Cl2,首先氧化CN-:Cl2+2CN-=2Cl-+(CN)2,C正确;D.若该反应能够发生,则说明I2的氧化性大于(CN)2,显然与题给的氧化性强、弱的信息不符,故该反应不能发生,D错误.

9.气体X可能含有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对气体X的成分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B.一定不含CO2

C.一定含有Cl2

D.可能含有CO2、Cl2

【答案】A

【解析】因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含有HBr,由于氯气能够氧化溴化氢,则混合气体中一定不含Cl2;由于气体X含有HBr,即使有CO2也不一定能生成沉淀,因为生成的沉淀能与HBr反应,所以X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故X中可能含有CO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中一定含有HBr,一定不含Cl2,可能含CO2,故A正确.

10.在含有NaBr和NaI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2,然后把溶液蒸干,并将剩余残渣蒸干灼烧,最后留下的物质为()

A.NaCl和NaBr的混合物B.NaCl和I2

C.NaCl D.NaCl、Br2和I2

【答案】C

【解析】在含有NaBr和NaI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2,则氯气可将溴离子与碘离子氧化为溴单质与碘单质,同时生成氯化钠,溶液蒸干灼烧后,多余的氯气逸出,溴单质挥发、碘单质升华,最后会剩下氯化钠,故C项正确. 11.关于用CCl4萃取碘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萃取后水层颜色变浅B.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萃取后CCl4溶液层为紫红色D.萃取后水层颜色变红且在下层

【答案】D

【解析】A、碘进入四氯化碳层,水层颜色变浅,故A正确;B、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可用四氯化碳萃取,故B正确;C、碘的CCl4溶液呈紫红色,故C正确;D、萃取后水层颜色变浅且在上层,故D错误.

12.海藻中含丰富的、以离子形式存在的碘元素.下图是实验室从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的一部分: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步骤①、③的操作分别是过滤、萃取分液

B.可用淀粉溶液检验步骤②的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C.步骤③中加入的有机溶剂是乙醇

D.步骤④的操作是过滤

【答案】A

【解析】A、①分离悬浊液可用过滤除去不溶物,③是将水中的碘单质萃取到有机层,用到操作为萃取分液,故A正确;B、淀粉可检验碘单质是否生成;检验反应是否进行完全,应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碘离子,若无碘离子则证明反应完全,故B错误;C、萃取剂必须要求与原溶剂不互溶,酒精与水互溶,故C错误;

D、步骤④的操作应该是蒸馏,故D错误.

13.由于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下列事实能够说明这个结论的

A.已经制得了IBr、ICl等卤素互化物

B.已经制得了I2O5等碘的氧化物

C.已经制得了I(NO3)3、I(CIO4)3·H2O等含I3+离子的化合物

D.碘易溶于KI等碘化物溶液,形成I3-离子.

【答案】C

【解析】A.IBr、ICl是共价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都不存在单个碘原子的阳离子,所以不能根据这些事实证明碘元素呈现金属性,A错误;B.I2O5等碘的氧化物是共价化合物,不存在单个碘原子的阳离子,所以不能根据这些事实证明碘元素呈现金属性,B错误;C.I(NO3)3、I(CIO4)3·H2O等化合物中碘呈正价,含I3+离子,体现了金属性,C正确;D.碘易溶于KI等碘化物溶液形成I3-离子,但不存在单个碘原子的阳离子,D错误. 14.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方法,硝酸银显像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动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溶液①小心地涂到纸上,溶液①中的溶质就与汗渍中的物质②

反应,生成物质③,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指纹线就由棕色

变成黑色.则这三种物质是( )

A.①硝酸银、②溴化钠、③溴化银B.①硝酸银、②氯化钠、③氯化银

C.①氯化银、②硝酸银、③氯化钠D.①硝酸银、②碘化钠、③碘化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推断.汗渍中含有NaCl,即②为NaCl,AgCl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灰褐色银粒,而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则说明①为AgNO3,③为AgCl,将AgNO3涂在纸上,发生AgNO 3+NaCl AgCl↓+NaNO3,故该题选B.

15.无水MgBr2可用作催化剂.实验室采用镁屑与液溴为原料制备无水MgBr2,装置如图1.已知:Mg与Br2反应剧烈放热;MgBr2具有强吸水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必须要缓慢通入干燥的N2以免反应过于剧烈

B.若用干燥的空气代替干燥的N2,其主要的缺点是制得的MgBr2中含有杂质.

C.装有无水CaCl2固体A的作用是防止外界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

D.冷凝管起冷凝回流作用,可防止乙醚、溴等的挥发

【答案】B

【解析】A.实验中要缓慢通入干燥的N2,使得溴蒸气的浓度减小,可以使镁屑和溴的反应速率减慢,故A正确;

B. 本实验要用镁屑和液溴反应生成溴化镁,所以装置中不能有能与镁反应的气体,例如氧气,若用干燥的空气代替干燥的N2,空气中含有氧气,镁屑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阻碍Mg和Br2的反应,故B错误;

C. 装有无水CaCl2固体的干燥管A可以防止外界水蒸气进入反应装置,因为MgBr2具有强吸水性,故C正确;

D. 乙醚、溴均易挥发,冷凝管能够将乙醚、溴冷凝回流,提高乙醚、溴的利用率,故D正确.

16.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①是浓盐酸,⑥是高锰酸钾,②至⑤是滤纸条,依次滴有石蕊试液、淀粉KI试液、KBr溶液、含KSCN的FeCl2几种溶液,实验时滴几滴浓盐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氯气的离子方程式为:16H++10C1-+2MnO4-=2Mn2++5Cl2↑+8H2O

B.⑤处变红色,发生反应为:2Fe2++Cl2=2Fe3++2C1-,Fe3++3SCN-=Fe(SCN)3

C.②处先变红后褪色,能说明氯气溶于水后,溶液有酸性和强氧化性

D.③处变蓝,④处变橙色能说明氧化性:Cl2>Br2>I2

【答案】D

【解析】A、高锰酸钾溶液和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16H++10Cl-+

2MnO4-=2Mn2++5Cl2↑+8H2O,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氯气氧化氯化亚铁为氯化铁,铁离子遇到硫氰酸钾溶液显红色,反应为: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C、氯气具有漂白性可以使品红褪色,氯气遇到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遇到石蕊试液先变红色后褪色,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氯气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氯气和溴化钾反应生成溴单质,溶液呈橙色,是溴单质溶于水的现象,上述反应说明氯气氧化性大于碘单质和溴单质,但不能证明溴单质氧化性大于碘单质,故D错误;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7.碘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存在形式,在地壳中主要以NaIO3 形式存在,在海水中主要以I-形式存在,几种粒子与Cl2之间有以下转化关系:

以下说法不正确

...的是

A.①中发生的反应是:2I-+Cl2=I2+2Cl-

B.I-与过量Cl2发生的反应是:I-+3Cl2+3H2O=IO3-+6Cl-+6H+

C.以上反应中,氯气都体现氧化性,具体表现为:氯元素由0价降低为-1价

D.通过以上信息,可预测:若在加入淀粉的KI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不能观察到溶液变蓝的现象

【答案】D

【解析】A. ①中碘离子被氯气氧化生成X是单质碘,发生的反应是:2I-+Cl2=I2+2Cl-,A正确;B. 单质碘可以继续被氯气氧化为碘酸根离子,则I-与过量Cl2发生的反应是:I-+3Cl2+3H2O=IO3-+6Cl-+6H+,B正确;C. 以上反应中,氯气都体现氧化性,具体表现为:氯元素由0价降低为-1价,C正确;D. 通过以上信息,可预测:若

在加入淀粉的KI溶液中逐滴滴加氯水,能观察到溶液变蓝的现象,D错误.

18.食盐中所加的碘以碘酸钾(KIO3)形式存在.根据反应:IO-

3

+5I-+6H ===3I2+3H2O,可用淀粉KI试纸

和食醋进行实验,证明加碘食盐中存在IO-

3.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实验时可观察到试纸变蓝

B.实验可证明该条件下I-可被IO-

3

氧化

C.上述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

D.可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出酸性:HIO3< HClO3

【答案】D

【解析】A、生成的碘遇到淀粉变蓝,故A正确;B、酸性条件下,I―能被IO3―氧化,故B正确;C、上述反应中氧化剂(IO3―)和还原剂(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故C正确;D、可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出酸性:HIO4< HClO4,故D错误;故选D.

19.海水中溴含量约为65 mg·L-1,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工艺流程如下:

(1)以上步骤Ⅰ中已获得游离态的溴,步骤Ⅱ又将之转变成化合态的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2)步骤Ⅱ通入热空气吹出Br2,利用了溴的____.

A.氧化性

B.还原性

C.挥发性

D.腐蚀性

(3)步骤Ⅱ中涉及的离子反应如下,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入适当的化学计量

数:_____

(4)上述流程中吹出的溴蒸气,也可先用二氧化硫水溶液吸收,再用氯气氧化后蒸馏.写出溴与二氧化硫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5)实验室分离溴还可以用溶剂萃取法,下列可以用作溴的萃取剂的是____.

A.乙醇

B.四氯化碳

C.烧碱溶液

D.苯

【答案】富集(或浓缩)溴元素 C 3315 3 SO2+Br2+2H2O2HBr+H2SO4BD

【解析】本题考查海水中提取溴的化学工艺流程.

分析:海水晒盐得到氯化钠和卤水,电解氯化钠溶液或电解熔融氯化钠得到氯气,氯气通入卤水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得到低浓度的溴单质的溶液,通入热空气吹出溴蒸气,用纯碱溶液吸收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酸化得到溴单质,起到富集溴的作用,最后得到工业溴.

详解:(1)步骤Ⅰ中已获得游离态的溴的含量较低,步骤Ⅱ又将之转化为化合态的溴,其目的是富集溴;(2)溴易挥发,步骤Ⅱ通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Br2,就是利用溴的挥发性,故选C;(3)流程Ⅱ中根据元素守恒知,生成物还有CO2,该反应中Br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5价,其最小公倍数是5,再结合原子守恒或电荷守恒得方程式为3Br2+3CO32-═BrO3-+5Br-+3CO2;(4)溴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者在水溶液中混合易发生氧化还原生成氢溴酸和硫酸,反应方程式为SO2+Br2+2H2O═2HBr+H2SO4;(5)萃取剂的选取标准:萃取剂和溶质不反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萃取剂和原溶剂不互溶.乙醇易溶于水,所以不能作萃取剂,故错误;四氯化碳符合萃取剂选取标准,所以能作萃取剂,故正确;烧碱溶液和溴能发生反应,所以不能作萃取剂,故错误;苯符合萃取剂选取标准,所以能作萃取剂,故正确.故选BD. 20.(北京市朝阳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溴主要以Br- 形式存在于海水(呈弱碱性)中,利用空气吹出法从海水中提溴,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

资料:常温下溴呈液态,深红棕色,易挥发.

(1)酸化:将海水酸化的主要目的是避免___(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2)脱氯:除去含溴蒸气中残留的Cl2

①具有脱氯作用的离子是____.

②溶液失去脱氯作用后,补加FeBr2或加入____,脱氯作用恢复.

(3)富集、制取Br2:

用Na2CO3溶液吸收溴,Br2歧化为BrO3-和Br-.再用H2SO4酸化歧化后的溶液得到Br2,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

(4)探究(3)中所用H2SO4浓度对Br2生成的影响,实验如下:

序号 A B C

试剂组成

1 mol/L NaBr

20% H2SO41 mol/L NaBr

98% H2SO4

将B中反应后溶液用水稀释

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溶液呈棕红色,放热溶液颜色变得很浅

①B中溶液呈棕红色说明产生了____.

②分析C中溶液颜色变浅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所致;乙同学认为是用水稀释所致.若认为甲同学的分析合理,请用具体的反应说明理由;若认为乙同学的分析合理,进一步设计实验方案说明.理由或方

③酸化歧化后的溶液宜选用的酸是____(填“稀硫酸”或“浓硫酸”).

【答案】Cl2+2OH-=Cl-+ClO-+H2O Fe2+、Br-铁粉BrO3- +5Br-+6H+=3Br2+3H2O Br2理由:SO2+Br2+2H2O=2HBr+H2SO4方案:用CCl4萃取颜色很浅的溶液,观察溶液下层是否呈棕红色稀硫酸【解析】(1)海水中溴元素以Br-存在,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要用Cl2氧化溴离子得到,但海水呈碱性,若不酸化,就会发生反应:Cl2+2OH-=Cl-+ClO-+H2O,影响溴的提取;

(2) ①将溴蒸气的残留的Cl2脱去,可利用氯气有强的氧化性,要加入能与Cl2反应,但不能与Br2反应的物质,如Fe2+、Br-;

②溶液失去脱氯作用后,补加FeBr2或加入还原铁粉,物质具有还原性,脱氯作用就恢复;

(3)用Na2CO3溶液吸收溴,Br2歧化为BrO3-和Br-.再用H2SO4酸化,BrO3-和Br-及H+发生归中反应得到Br2,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BrO3- +5Br-+6H+=3Br2+3H2O;

(4)①B中溶液呈棕红色是由于Br2是红棕色物质,产生了Br2;

②若甲同学说法正确,则会发生反应:SO2+Br2+2H2O=2HBr+H2SO4,消耗了溴单质;若乙同学说法正确,则要把颜色很浅的溶液用CCl4萃取,利用CCl4密度比水大,溴单质容易溶于CCl4,观察下层液体颜色否呈棕红色即可;

③歧化后的溶液若用稀硫酸酸化无明显现象,若用浓硫酸酸化,溶液变为红棕色,反应放出热量,会导致溴单质挥发,所以酸化要用稀硫酸.

21.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学习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 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 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 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制取该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

(3)C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4)过程Ⅲ实验的目的:甲同学认为试管B的作用就是吸收尾气,防止多余Cl2污染空气,因此B中盛装的最佳试剂应该为________.

乙同学经分析认为,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以此说明C中

_________,从而得出D中氧化I-的氧化剂必为Br2,因此B装置是必不可少的.

(5)过程Ⅳ为: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试管D震荡,静置,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本质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答案】MnO2+4H++2Cl-Mn2+ +2H2O+Cl2↑ 淀粉KI试纸变蓝Cl2+2Br-=Br2+2Cl-NaOH溶液Cl2+2 NaBr=Br 2+2NaCl Br-过量,溶液中没有Cl2试管中溶液分层,下层溶液呈紫红色Br 2+2I-=I2+2Br-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解析】(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为氯气,氯原子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 +2H2O+Cl2↑,故答案为:,MnO2+4H++2Cl-Mn2+ +2H2O+Cl2↑.

(2)因Cl2的氧化性大于I2的氧化性,可发生反应:Cl2+2I-=I2+2Cl-,I2能使淀粉变蓝;故答案为:淀粉KI试纸变蓝.

(3)因Cl2的氧化性大于Br2的氧化性,可发生反应:Cl2+2Br-=Br2+2Cl-,故答案为:Cl2+2Br-=Br2+2Cl-. (4)Cl2是有毒的酸性气体,应用碱液吸收,因此B中盛装的最佳试剂应该为NaOH溶液,为防止多余Cl2污染空气;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说明生成了Br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Br=Br2+2NaCl,以此说明C中Br-过量,溶液中没有Cl2,从而得出D中氧化I-的氧化剂必为Br2,故答案为:NaOH溶液,Cl2+2NaBr =Br2+2NaCl,Br-过量,溶液中没有Cl2.

(5)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发生反应:Br2+2I-=I2+2Br-,关闭活塞b,取下D震荡,静至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或紫红)色,故答案为:试管中溶液分层,下层溶液呈紫红色,Br 2+2I-=I2+2Br-.

(6)因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故答案为: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22.碘化钾可用于有机合成、制药等,它是一种白色立方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实验室制备KI 的实验装置如

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上图所示的C中加入127g 研细的单质I2和195g 30%的KOH 溶液,剧烈搅拌.

②I2完全反应后,打开弹簧夹向其中通入足量的H2S.

③将装置C 中所得溶液用稀H2SO4酸化后,置于水浴上加热10min.

④在装置C 的溶液中加入BaCO3 ,充分搅拌后,过滤、洗涤.

⑤将滤液用氢碘酸酸化,蒸发浓缩至表面出现结晶膜, 、、洗涤、干燥.

⑥得产品145g.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将碘研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B 中的试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C装置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3)装置C 中I2与KOH 反应产物之一是KIO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充完整步骤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次实验产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答案】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FeS+2H+=Fe2++H2S↑ 饱和硫氢化钠溶液三颈烧瓶3I2+6KOH=KIO3+5KI+3H2O 除去产品中的硫酸根(硫酸盐、硫酸)降温结晶过滤87.35%

【解析】A装置用来制备H2S气体,B装置用于除去H2S中的HCl气体,C是KI的生成装置,H2S与KIO3反应,D 装置用于尾气处理;

(1)步骤①将碘研细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2)装置A 中FeS与盐酸反应生成H2S气体,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S+2H+=Fe2++H2S↑,除去硫化氢气体

中混有的HCl气体,最好选用饱和硫氢化钠溶液,则装置 B 中的试剂是饱和硫氢化钠,C装置是三颈烧瓶,

故答案为:FeS+2H+=Fe2++H2S↑,饱和硫氢化钠溶液,三颈烧瓶;

(3)装置C 中I2与KOH 反应生成KI、KIO3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I2+6KOH=KIO3+5KI+3H2O,

故答案为:3I2+6KOH=KIO3+5KI+3H2O;

(4)步骤④是为了除去装置C中的SO42-,使之形成BaSO4沉淀,

故答案为:除去产品中的硫酸根(硫酸盐、硫酸);

(5)步骤⑤中将得到的KI分离提纯出来需要降温结晶和过滤,

故答案为:降温结晶、过滤;

(6)本次实验生成产品145g,根据提示可知I2完全反应后,I原子守恒,2n(I2)=n(KI)=1mol,即

m(KI)=1mol×166g/mol=166g,产率为×100%=87.35%,

故答案为:87.35%.

23.碘化钠用作甲状腺肿瘤防治剂、祛痰剂和利尿剂等.实验室用NaOH、单质碘和水合肼(N2H4·H2O)为原料可制备碘化钠.

资料显示:水合肼有还原性,能消除水中溶解的氧气;NaIO3是一种氧化剂.

回答下列问题:

(1)水合肼的制备:有关反应原理为:NaClO + 2NH3 = N2H4·H2O + NaCl.

①用下图装置制取水合肼,其连接顺序为__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②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

③开始实验时,先向氧化钙中滴加浓氨水,一段时间后再向B的三口烧瓶中滴加NaClO溶液.滴加NaClO溶液时不能过快的理由___________.

(2)碘化钠的制备

ⅰ.向三口烧瓶中加入8.4gNaOH及30mL水,搅拌、冷却,加入25.4g碘单质,开动磁力搅拌器,保持60~70℃至反应充分;

ⅱ.继续加入稍过量的N2H4·H2O(水合肼),还原NaIO和NaIO3,得NaI溶液粗品,同时释放一种空气中的气体;ⅲ.向上述反应液中加入1.0g活性炭,煮沸半小时,然后将溶液与活性炭分离;

ⅳ.将步骤ⅲ分离出的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产品24.0g.

④步骤ⅰ适宜采用的加热方法是水浴加热, 该步骤反应完全的现象是_________.步骤ⅱ中IO3-参与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步骤ⅲ “将溶液与活性炭分离”的方法是趁热过滤.

⑥本次实验产率为__________.实验发现,水合肼实际用量比理论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⑦某同学检验产品NaI中是否混有NaIO3杂质.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少量淀粉液后再滴加适量稀硫酸,片刻后溶液变蓝.得出NaI中含有NaIO3杂质.请评价该实验结论的合理性____________.(若认为合理写出离子方程式,若认为不合理说明理由)

【答案】f a b c d e (ab顺序可互换) 防止倒吸或安全瓶过快滴加NaClO溶液,过量的NaClO溶液氧化水合肼,降低产率无固体残留且溶液呈无色2IO3-+ 3N2H4·H2O =3N2↑+2I-+9H2O 80% 水合肼能与水中的溶解氧反应可能是I-在酸性环境中被O2氧化成I2而使淀粉变蓝

【解析】(1)①由反应原理NaClO+2NH3=N2H4H2O+NaCl可知,先用D装置产生氨气,为防止产生倒吸,气体进入装置A中,然后氨气通过c导管进入装置B中,然后次氯酸钠与氨反应,多余的氨最后被C装置吸收;其连接顺序为fabcde;正确答案: fabcde.②装置A的作用是防止倒吸或安全瓶;正确答案:防止倒吸或安全瓶.

③过快滴加NaClO溶液,导致NaClO不能完全反应,过量的NaClO溶液能够氧化反应产生的水合肼,导致降低产率;正确答案: 过快滴加NaClO溶液,过量的NaClO溶液氧化水合肼,降低产率.

(2)④保持60~70℃情况下发生反应,因此可以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碘固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生成无色的NaIO和NaIO3,最后固体全部消失;所以该步骤反应完全的现象是无固体残留且溶液呈无色;N2H4H2O具有还原性,能够把I03-还原为碘离子,而-2价的氮元素被氧化为氮气,离子方程式为: 2IO3-+ 3N2H4·H2O

=3N2↑+2I-+9H2O;正确答案:固体残留且溶液呈无色; 2IO3-+ 3N2H4·H2O =3N2↑+2I-+9H2O.

⑥8.4gNaOH与25.4g单质碘反应,氢氧化钠过量,碘单质反应完全,碘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为

3I2+6NaOH=5NaI+NaIO3+3H2O,则生成的NaI的质量为25.4750/762=25g,生成的NaIO与N2H4H2O反应所得的NaI,反应为3N2H4H20+2NaIO3=2NaI+3N2+9H2O,则6I22NaIO32NaI该步生成的NaI质量为25.4300/1524=5g,故理论上生成的NaI为25g+5g=30g,所以,本次实验的产率为24/30100%=80%;水合肼实际用量比理论值偏高,水合肼还原性较强,可能与水中的溶解氧反应;正确答案:80%;水合肼能与水中的溶解氧反应.

⑦该方案不合理,碘离子具有强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被氧氧化生成碘单质,可以使淀粉溶液变蓝;正确答案:可能是1-在酸性环境中被O2氧化成I2而使淀粉变蓝.

24.一氯化碘是一种红棕色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酸,能与KI反应生成I2,用于测定油脂中的碘值等(注:碘值表示有机物中不饱和程度的指标).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拟制备一氯化碘(沸点101 ℃).回答下列问

题:

(1)甲组同学拟利用干燥纯净的氯气与碘反应制备一氯化碘,已知碘与氯气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其装置如下:

①各装置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装置烧瓶需放在冷水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B装置得到的液态产物进一步提纯可得到较纯净的ICl,采取的方法是_____.

(2)乙组同学采用最新报道制一氯化碘的方法,在三颈烧瓶中加入粗碘和盐酸,控制温度约50 ℃,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氯酸钠溶液,生成一氯化碘,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ICl的氧化性比I2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E→B→D MnO2+4H++2Cl-Mn2++Cl2↑+2H2O 防止ICl挥发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蒸馏3I2+6HCl+NaClO3=6ICl+NaCl+3H2O 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测,试纸变蓝

【解析】(1)①由上述分析可知,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C→E→B→D;A装置是二氧化锰在加热时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装置,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②ICl易挥发,所以B应放在冷水中防止ICl挥发;氯气有毒,用D中的氢氧化钠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

③已知ICl的沸点为101 ℃,装置B中的液态产物可以进一步蒸馏,收集101 ℃的馏分,即可得到纯净的ICl.

(2)I2具有还原性,1 个I2失去2个电子化合价升高2价,NaClO3具有氧化性,1个NaClO3得到6个电子,化合价降低6价,根据化合价升降数相同配平化学方程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I2+6HCl+NaClO3=6ICl+NaCl +3H2O.

(3)氧化性强的物质可以制氧化性弱的物质,可以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一氯化碘蒸气,如果试纸变蓝说明KI和IC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制得I2,ICl的氧化性比I2强.

25.溴化钙可用作阻燃剂、制冷剂,具有易溶于水,易吸潮等性质.实验室用工业大理石(含有少量Al3+、Fe3+等杂质)制备溴化钙的主要流程如下:

经查阅资料:①HBr(氢溴酸)为一元强酸;

②Al3+、Fe3+在pH=8时完全转化为沉淀.

③V为IV过滤后的溶液.

(1)写出I溶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使用的氢溴酸的质量分数为26%,若用47%的氢溴酸(密度为1.49g/cm3)配置26%的氢溴酸500 mL,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胶头滴管、___________.

(3)已知步骤Ⅲ的滤液中不含NH4+.步骤Ⅱ加入的试剂a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A.NaOH B.Ba(OH)2C.NH3·H2O D.Ca(OH)2

(4)步骤Ⅴ所含的操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

(5)制得的溴化钙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测定其纯度:

①称取4.00g无水溴化钙样品;②溶解;③滴入足量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④烘干,冷却.⑤称量.若得到

1.88g碳酸钙,则溴化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 (保留两位小数),若实验操作规范而测定结果偏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aCO3+2H+ =Ca2+ +CO2↑+H2O 量筒烧杯 D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94%溴化钙吸水【解析】(1)氢溴酸为强酸,写出与碳酸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答案为:CaCO3+2H+=Ca2++CO2↑+H2O;

(2)用浓溶液配制500mL稀溶液,因此需要量筒取经过计算需要的浓溶液的体积,然后在烧杯中溶解、配制500mL溶液,故答案为:量筒;烧杯;

(3)加入的试剂a、控制溶液的pH以达到除去杂质Al3+、Fe3+的目的、防止氢氧化铝溶解的目的,因此a是碱,根据题意及不引入新的杂质可知是氢氧化钙,故选D;

(4)步骤Ⅴ的结果从溶液中得到CaBr2?6H2O,因此其操作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5)CaBr2~CaCO3

200 100

3.76g 1.88g

故CaBr2的质量为3.76g,质量分数为=3.76

4

g

g

×100%=94%;溴化钙易吸水,因此造成测定结果偏低,故答案为:

94%;溴化钙吸水.

碱金属和卤素习题

碱金属和卤素综合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碱金属元素(放射性元素除外)包括,其中金属性最强的是,原子半径最小的是,密度最大的是,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形式存在,他们原子结构的特点是,它们通常显价,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大到小的,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大到小的是。 2、钠是一种固体,它的焰色反应呈色,钾的焰色反应呈色,需要透过去观察,是为了避免混有的干扰。 3、钠很容易和空气中的、等物质反应,通常将钠保存在中。 4、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用五个字来概括、、、、。 5、卤素包括的五种元素,它们都是分子,在自然界中,它们是以形式存在,密度最小的是元素,熔沸点最低的是元素,它们共同的原子结构特点是,这导致它们很容易得到电子,具有性,其中这种性质最强的是元素,它们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由大到小是,形成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大到小是,在卤素中,只有一种单质能和水反应产生氧气,这种物质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卤素都能溶于苯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溴溶于有机溶剂后,显色,碘溶于有机溶剂后,显色(补充知识点: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苯的密度比水小)。 6、氯气呈色,密度比空气,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氯水是物,新氯水制呈,是因为里面含有的缘故,紫色石蕊试纸遇到氯水后,颜色变化是,这是因为氯水里面含有的缘故。氯水久置后,发生的颜色变化是,产生的无色气体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8、碘单质加热易,遇到淀粉会变。 9、碱金属单质具有性,卤素单质具有性。 10、写出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它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填写下面内容,如果不是,下面内容不用填),氧化剂是,还原剂是。 二、选择题

1、钠着火时,采用哪种灭火方式最好() A. 水 B. 煤油 C. 泡沫灭火器 D. 砂子 2、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锂是碱金属中最不活泼并可以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的元素 B. 锂原子的半径比其他碱金属原子的半径都要大 C. 碱金属只有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 D. 碱金属的单质都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从其他化合物中获得 3、鉴别苏打(碳酸钠)和小苏打(碳酸氢钠)溶液最好的试剂是() A.盐酸 B. 石蕊试液 C. 酚酞试液 D. 氯化钙 4、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反应的是() A.钠和水 B. 钠和氧气 C. 钠和二氧化碳 D. 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 5、将一小块钠放到潮湿的空气中,最终形成的产物是() A.过氧化钠 B. 氯化钠 C. 碳酸钠 D. 氢氧化钠 6、做焰色反应时,使用的铂丝每次都要用试剂洗净,这种试剂指的是()A.NaOH溶液B.碳酸钠溶液C.稀盐酸D.硫酸溶液 7、在下列操作中,能除去氯化钠里含有少量碳酸钠的正确方法是() A. 将混合物溶于水,加入硝酸银溶液过滤 B. 将混合物加强热 C. 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蒸发 D. 溶于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蒸发 8、下列物质受热没有水生成的是() A. 干冰 B.碳酸钠晶体 C.碳酸氢钠 D.碳酸氢钾 9、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MnO4 →MnO2 B、Cl-- →Cl2 C、H2S →SO2 D、Fe2+ →Fe 10、在黑火药发生爆炸时,可发生如下反应:2KNO3 + 3C + S = K2S + N2↑+ 3CO2↑,则被氧化的元素为() A、氧 B、碳 C、氮和硫 D、氮和碳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 B. 氧化剂是反应中较容易失去电子的物质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卤素知识点

卤族元素的代表:氯 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Halogen 卤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它们的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有取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八隅体结构的卤离子的倾向,因此卤素都有氧化性,原子半径越小,氧化性越强,因此氟是单质中氧化性最强者。 除F外,卤素的氧化态为+1、+3、+5、+7,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卤素与氢结合成卤化氢,溶于水生成氢卤酸。卤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互卤化物,如ClF3、ICl。卤素还能形成多种价态的含氧酸,如HClO、HClO2、HClO3、HClO4。卤素单质都很稳定,除了I2以外,卤素分子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我们每天都要食用的食盐,主要就是由氯元素与钠元素组成的氯化物。 卤素单质的毒性,从F开始依次降低。 从F到At,其氢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但氢化物的稳定性呈递减趋势。氧化性:F?> Cl?> Br?> I?> At?,但还原性相反。 氟 氟气常温下为淡黄色的气体,有剧毒。与水反应立即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并发生燃烧,同时能使容器破裂,量多时有爆炸的危险。氟、氟化氢和氢氟酸对玻璃有较强的腐蚀性。氟是氧化性最强的元素,只能呈-1价。单质氟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氟酸再与盐的反应,通入碱中可能导致爆炸。水溶液氢氟酸是一种弱酸。但却是稳定性、腐蚀性最强的氢卤酸,如果皮肤不慎粘到,将一直腐蚀到骨髓。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几乎所有元素发生反应(除氦、氖)。 氯 氯气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可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有毒,与水部分发生反应,生成HCl与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盐酸,次氯酸氧化性很强,

《碱金属元素与卤素》教案

《碱金属元素与卤素》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掌握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具体体现并能通过现象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 过程与方法: 1、由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分析推导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让学生通过总结实验来得出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由实践得出理论,并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规律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碱金属、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三、教学过程: 【板书】 一、碱金属元素 【科学探究一】请同学们看书本P5完成该表。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 (一)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电子层数从上到下依次增加,半径增大。(二)物化性质 1、物理性质 【科学探究二】根据碱金属的物理性质表格,请总结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共性、递变性?

【总结】 【板书】 相似性: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黄色),密度较小,硬度小,熔沸点较低。 递变性:从上到下,密度增大(Na到K密度减小),从上到下熔沸点降低。 【讲解】(讲解物理性质时联系之前做过的Na的实验。讲解密度时联系公式ρ=M/V)。 【板书】 2、化学性质 相似性:元素金属性强,均易失去一个电子显+1价;金属单质还原性强,均易与氧气等氧化剂反应。

【讲解】碱金属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易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 递变性:从上到下,元素金属性增强,单质的还原性增强。 【讲解】碱金属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最外层电子易失去,金属性逐渐增强,表现在参加化学反应时越来越剧烈。 【辨析】金属性:元素失去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具体物质失电子能力。 【板书】 金属性越强具体体现在: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置换出氢气越容易;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另外一般来说金属在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与同一种非金属反应越容易金属性也越强。(1)、碱金属与水反应 【探究实验二】钾与水反应实验 【投影】视频演示Li、Rb、Cs与水反应的实验,请学生观察,与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作比较. 钾与水反应钠与水反应

高二化学全套教案

第一章 氮 族 元 素 氮族元素的通性: 1、原子结构: 元素符号 N P As 2 8 18 5 Sb 2 818 18 5 Bi 2 8 18 18 32 5 2、性质上的相似性: (1)能获得3个电子,在气态氢化物中化合价都是3-价 RH 3 (2)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合价都是+5,最高价氧化物为R 2O 5,其对应水化物为H 3RO 4 或HRO 3,呈酸性。 3、性质的递变规律: 根据结构上的不同点,总结性质上的递变规律: (1) N 和P 有较显著的非金属性;砷有非金属性,也表现一些金属性;而锑铋已表现 出明显的金属性,有金属光泽,能导电。 (2) 与O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2×2e NO 2O 2 2放电 + (难化合) 4×5e 522 O P 2O 5P 4点燃 + (易化合) 可见,其还原性N

P 。 相同点: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 不同点: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在 N P As Sb Bi 金属 性逐渐 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 与H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3×2×e N 2 + 3H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 P 很难与H 2直接化合为PH 3 其氧化性N>P ,非金属性N>P 。 (4) NH 3 PH 3 AsH 3 SbH 3 稳定性逐渐减弱 (5) HNO 3 H 3PO 4 H 3AsO 4 H 3SbO 4 HBiO 4 酸性减弱 提问:氮族元素和同周期的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相比,谁的非金属性较强?为什么?举例说明。 ( P S Cl 非金属性渐强 P 与H 2很难直接化合成PH 3 S H H S 22 ? + HCl H Cl 22 2光照或点燃 + PH 3 H 2S HCl 稳定性渐强 ) 氮族元素 氮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A 族,包括:N 、P 、As 、Sb 、Bi 五种元素。 (1)原子结构 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从N 至Bi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性 质 相似性: 主要化合价-3、+3、+5价,最高价氧化物R 2O 5,气态氢化物 RH 3 递变性: 1、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 4、单质熔沸点先升高后降低。原因是氮、磷、砷的单质均是 分子晶体,随分子量的增大晶体的熔点升高,锑和铋的晶体是金属晶体,随离子半径的增大,晶体中金属键减弱,晶体的熔、沸点降低。 第一节 氮和磷 [学习目标] 1.了解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磷的性质;了解氮气和磷的用途; 4、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高中化学论文:专业化发展:提升化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专业化发展:提升化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一般都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刘捷博士在其著作中就谈到,专业化是21世纪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而了解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之后,我想,现在谈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个主题就相对简单了。我们认为,对于化学教师而言,专业化发展,也正是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要着重强调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二是要紧密结合中学化学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三是要注意突出化学教师自身的发展情况。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既是对化学教师队伍当前状态的描述,又是使整体水平能力不断深化的过程。化学教师要能了解学科现状、发展趋势,与社会生活生产方方面面的关系,以及当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遇到的挑战,要重视专业的自我发展,并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遵守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发展,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乃至成“名”成“家”。 一、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学化学教师为何要注重专业化发展呢?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贯穿于教师入职前的准备时期一直到退休的整个时间跨度内。教师如何在这段漫长时期里及时自我更新、获取良好的专业发展,从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和学生个体,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化学教材教学内容、编写体系和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紧扣了当前化学学科的发展潮流,强调了以学生的视角看化学,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角度接触化学,知识涉及面广,能力要求高。化学学科的新变化需要一批专注于教学专业化内涵发展的优秀化学教师,游刃有余地驾驭知识,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探究思考中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景,准确的理解化学。而中学化学的教学现状是重视了学生成绩的提升,相对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强调了教师的埋头苦干,相对忽视了教师也要抬头看路。因此,化学学科的新变化与化学教师之间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脱节,那么,路在何方呢?当然先要找问题在哪里。 1、追求专业化发展的动力不强。 我在参加学校化学组活动时,经常戏称有一种 “老的不如小的” 现象。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化学教学是教与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过程。但是一部分化学教师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自觉继续学习的压力。在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教学过程中,越教越熟,觉得没必要发展专业知识,因此停留于重复以前的教案,越教越没热情,学生也因此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 2、化学学科素养的积累不够。 知识素养的积累提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当前有许多化学教师对化学前沿知识、边缘知识不甚了解,对于化学教学研究领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理念新变化、提出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资料

元素周期律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 I.元素周期律 1.周期表位置 VII A 族(第17纵列),在2、3、4、5、6、7周期上均有分布。元素分别为氟(F)-9,氯(Cl)-17,溴(Br)-35,碘(I)-53,砹(At*)-85,未命名元素(Uus*)-117。 2.由于均可与金属化合成盐(卤化物),所以被称为卤族元素。 II.物理性质 II.1物理性质通性(相似性) 液态的温度范围都比较小,单质均有颜色。卤素都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在水中溶解度都比较小,而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都比较大。气态卤素均有刺激性气味。 II-2.物理性质递变性 随着周期的递增,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递变性有: 1.颜色由浅变深。 2.在常温下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 3.熔沸点逐渐升高。 4.密度逐渐增大。 5.溶解性逐渐减小。 II.3.物理性质特性 1.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液溴极易产生有毒的溴蒸气,实验室通常将溴密闭保存与阴冷处,不能用胶塞,且试剂瓶中加水,以减弱溴的挥发。 2.碘具有金属光泽。易溶与酒精,碘酒是常见的消毒剂。 3. 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而碘易溶于碘化钾溶液(生成I 3)。 注意: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而碘易溶于碘化钾溶液(生成I 3) III.化学性质 III-1.原子化学性质 III-1.1.原子化学性质通性 1.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 2.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形成非极性共价键,都很稳定(除了I ?)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4. 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 图1 卤素双原子分子电子结构示意图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完整版)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完整版)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第一篇: 化学教师个人学期工作计划 201X——201X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化学( 3,4,5三个班)的化学教学,三个班化学整体水平比较平,学生在基础的知识上掌握不熟练,做题不规范,整理不及时。希望通过复习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构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网络,基本养成学生正确审题、答题的良好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 这个学期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新形势,接受并使用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2、仔细研读10化学考纲,吃透考纲的要求,把握高考的动向。尽管高考形式变化,但考题肯定还是不偏、不怪、不超纲。因此,要重视基础,收集最新信息. 二、注重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说集体备课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那么课堂教学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精讲精练,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用相同的时间,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针对有效教学我们主要进行下面两种类型的复习课模式: 1、知识复习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 ①复习提问上节课基本规律 ②讲授基础知识 ③归纳基本规律(悟点本质) ④强化非智力因素(规范学习) ⑤当堂练习(巩固基础)。复习课中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精讲不能泛泛地讲,要设置问题,要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有效学习”。每一节课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落实集体备课的要求。 2、讲评课有如下内容和过程: ①对答案(提前印好) ②学生自主探究 ③师生共同解难答疑 ④教师归纳小结 ⑤巩固练习。谁编题谁组织答案,批改一般统一,巩固练习要由专人针对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地方再编题,进行再训练。讲评课一定不能上成“对答案——讲题”的死板模式。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参加 到课堂学习中去。

高中化学卤素

卤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它们的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有取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八隅体结构的卤离子的倾向,因此卤素都有氧化性,原子半径越小,氧化性越强,因此氟是单质中氧化性最强者。 除F外,卤素的氧化态为+1、+3、+5、+7,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卤素与氢结合成卤化氢,溶于水生成氢卤酸。卤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互卤化物,如ClF3、ICl。卤素还能形成多种价态的含氧酸,如HClO、HClO2、HClO3、HClO4。卤素单质都很稳定,除了I2以外,卤素分子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我们每天都要食用的食盐,主要就是由氯元素与钠元素组成的氯化物。 卤素单质的毒性,从F开始依次降低。 从F到At,其氢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但氢化物的稳定性呈递减趋势。 氧化性:F?> Cl?> Br?> I?> At?,但还原性相反。 氟 氟气常温下为淡黄色的气体,有剧毒。与水反应立即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并发生燃烧,同时能使容器破裂,量多时有爆炸的危险。氟、氟化氢和氢氟酸对玻璃有较强的腐蚀性。氟是氧化性最强的元素,只能呈-1价。单质氟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氟酸再与盐的反应,通入碱中可能导致爆炸。水溶液氢氟酸是一种弱酸。但却是稳定性、腐蚀性最强的氢卤酸,如果皮肤不慎粘到,将一直腐蚀到骨髓。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几乎所有元素发生反应(除氦、氖)。 氯 氯气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可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有毒,与水部分发生反应,生成HCl与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盐酸,次氯酸氧化性很强,可用于漂白。氯的水溶液称为氯水,不稳定,受光照会分解成HCl与氧气。液态氯气称为液氯。HCl是一种强酸。氯有多种可变化合价。氯气对肺部有强烈刺激。氯可与大多数元素反应。氯气具有强氧化性氯气与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最高金属氯化物 溴 液溴,在常温下为深红棕色液体,可溶于水,100克水能溶解约3克溴。挥发性极强,有毒,蒸气强烈刺激眼睛、粘膜等。水溶液称为溴水。溴单质需要加水封存,防止蒸气逸出危害人体。有氧化性,有多种可变化合价,常温下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知识点归纳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1)位置:VIIA (2)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不同点:F I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相似性: ①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 ②主要化合价为 -1价,最高正价为+7价(F除外) ③都具有强氧化性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说明 (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的碘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从溴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H 2 + F 2 = 2HF (冷暗处爆炸) H 2 +Cl 2 = 2HCl (光照爆炸,点燃) H 2 +Br 2 2HBr H 2 +I 2 2HI 长期加热并不断分解 卤化氢: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①HClO 2 注意:将F 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 2先跟H 2O 反应.如将F 2通入NaCl 的水溶液中,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 2 + H 2O HX + HXO (X=Cl 、Br 、I ) Cl 2 、Br 2、I 2与H 2O 的反应逐渐减弱,都是可逆反应。 (4)与金属反应 卤族元素与变价元素一般生成高价态化合物,但 Fe + I 2 = FeI 2 (碘化亚铁) (5)与碱的反应: 2F 2 + 2NaOH =2NaF + OF 2 + 2H 2O X 2(Cl 2 、Br 2、I 2)+2NaOH NaX + NaXO + H 2O (6)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 = 2NaCl + Br 2 2Br - + C12 = 2C1- + Br 2 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 2的CCl 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 =2NaCl + I 2 2I - + Cl 2 =2C1-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l(C12足量时)或NaCl 和NaI 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 2 =2NaBr + I 2 2I - + Br 2 =2Br -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r(Br 2足量时)或NaBr 和NaI(Br 2不足量时). F 2 + NaX(熔融) =2NaF + X 2 (X =C1、Br 、I) 注意 将F 2通入含Cl -、Br -或I -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F 2与H 2O 反应. (7)碘单质(I 2)的化学特性.I 2 + 淀粉溶液 → 蓝色溶液 说明 ①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I 2的存在. △ △ 冷

(完整版)碱金属卤族元素练习题

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随着电子层数增多,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碱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形成的离子具有强氧化性 C碱金属单质熔、沸点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降低 D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存在的 2.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以下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氧化铯是一种强碱,比KOH的碱性强 B.铯与水或酸溶液反应剧烈,都生成氢气 C.Cs的还原性比Na强,故Na+的氧化性大于Cs+ D.Al的金属性大于铯的金属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碱性:LiOH > NaOH > KOH > RbOH B.金属性:Rb > K > Na > Li C.和酸反应时1个Fe能失去2电子,1个Na失去1个电子, 所以Fe的金属性强于Na D.Rb不易与水反应放出H2 4.已知金属钾有如下性质: ①钾的密度比水小②钾的熔点低③钾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④钾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某学生将一小块金属钾投入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以上实验能证明上述四点性质中的()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各组物质性质比较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A.还原性:HF > HCl> HBr > HI B.稳定性:HF < HCl < HBr Br2 > I2> F2 D.密度:F2< Cl2< Br2< I2 6.卤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元素,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减小 C.从F到I,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 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H2化合由易到难顺序为F2< Cl2< Br2< I2 7.X、Y是元素周期表第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能说明X 的非金属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C.Y的单质比X的单质更容易与氢气反应 D.同浓度下X的氢化物水溶液比Y的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 8.钾和钠的性质相似,下列说法中能较好的解释这个事实的是( ) A、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都是金属元素 C、原子半径相差不大 D、最高化合价相同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化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一、自我现状分析 我的优势: (1)热爱教育职业、热心化学教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对学生有爱心、有真情,能处处为学生考虑。 (2)对人真诚热心,同事间和睦相处;与学生、与家长关系融洽。 (3)谦虚好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能够胜任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有思考,能领悟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工作中有探索,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的不足: (1)教育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知识面不广, 对自身要求不够高,容易满足。 (2)在教育科研方面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及教学随笔。教学基本功还不太扎实,有待加强。 二、发展目标 (一)总的目标 争取做一名知识上、能力上、人品上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即较高素质的教师,力求自己由专业型、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1、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2、提高教育能力。包括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等,提高管理学生的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勤于学习与反思,及时总结提高,每年都有教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案例及论文。 (二)近阶段目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很多名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这一阶段我将通过上网、书籍、录像等形式向名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抓好每节课的

教学重点、难点,找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有不懂的问题多请教,探讨。每节课力求上得生动、有趣,重、难点突出,保证课堂两个小时的教学效果。学习过程中,我将认真体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实验教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按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适应新教材要求的教学方法,处理好课程改革和执行教学常规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化学教学中渗透的思想教育,做到既教学又育人。使自己带的每个孩子沐浴在课改的阳光雨露中,自信且成功地成长。 对每节课进行认真反思,写下教学后记,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勤于实践,不断自我反思。 三、自我规划 1、关心教学改革的动态,立足自己的学科教学,多学习与此有关的书籍,不断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理论,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并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课外阅读,提升个人素质,广泛涉猎各类学术丛书,坚持每学期读一本专着,每天挤出30分钟的阅读时间。在两年内争取读完《化学有效课堂》、《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教育热点问题的师德思考》、《教育新理念》等。 2、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进一步熟悉教材,领会"课改"精神,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乐学。珍惜每一次到外地学习的机会,虚心向同事学习,向名师学习,向专家学习;多开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将参与式教学理念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次听课都认真听并认真做好笔记,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

卤素元素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精品】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二)掌握卤素的歧化反应 (三)掌握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了解氯化氢HCl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五)了解卤素的鉴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 1、区别Cl 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 2、卤素的歧化反应 3、次氯酸盐、氯酸盐强氧化性 四、教学难点 区别Cl2、Br2、I2的氧化性及Cl-、Br-、I-还原性;卤素的歧化反应;次氯酸盐、氯酸盐的强氧化性 五、实验原理 卤素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氯、溴、碘、砹,其价电子构型ns2np5,因此元素的氧化数通常是—1,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形成氧化数为+1、+3、+5、+7的化合物。卤素单质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强氧化性,其氧化性顺序为:F2 > Cl2 > Br2 > I2。所以,Br-能被Cl2氧化为Br2,在CCl4中呈棕黄色。I2能被Cl2、Br2氧化为I2,在CCl4中呈紫色。 卤素单质溶于水,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 X2 + H2O===HX + HXO 这就是卤素单质的歧化反应。卤素的歧化反应易在碱性溶液中进行,且反应产物随着温度和碱液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卤素的含氧酸有多种形式:HXO、HXO2、HXO3、HXO4。随着卤素氧化数的升高,

其热稳定性增大,酸性增强,氧化性减弱。如氯酸盐在中性溶液中没有明显的强氧化性,但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强氧化性,其次序为:BrO3- > ClO3- > IO3-。次氯酸及其盐具有强氧化性。 HCl的还原性较弱,制备Cl2,必须使用氧化性强的KMnO4、MnO2来氧化Cl-。若使用MnO2,则需要加热才能使反应进行,且可控制反应的速度。 六、仪器与药品 试管及试管夹、量筒(1mL)、酒精灯、滴瓶(125mL)、试剂瓶(500mL)、烧杯(250mL) KBr、KCl、KI、CCl4、H2SO4(浓)、NaOH、NaClO、MnSO4、HCl(浓)、KClO3、AgNO3、溴水、品红、酒精、浓氨水、碘伏水、pH试纸、KI-淀粉试纸、醋酸铅试纸、蓝色石蕊试纸。 七、实验内容 (一)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①取几滴KBr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②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氯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③取几滴KI溶液于试管中,再加入少量CCl4,滴加溴水,振荡,仔细观察CCl4层颜色的变化; 结论: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包括: 3、卤素单质的氧化性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Cl-、Br-、I-的还原性 ①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Cl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试管放出的气体。 ②往干燥试管中加入绿豆粒大小的KBr晶体,再加入0.5mL浓硫酸(浓硫酸不要 沾到瓶口处),微热。观察试管中颜色变化,并用KI-淀粉试纸检验试管口。

知识点主族元素碱金属和卤素

第一章第二节主族元素碱金属和卤素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均为,均易电子,具有强性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失电子能力逐渐,还原性(元素金属性)逐渐。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2 Li2O 2Na + O2 Na2O2 点燃点燃 2 Na + 2H2O =2NaOH + H2↑ 2K + 2H2O =2KOH + H2↑ 2R + 2 H2O = 2 ROH + H2 ↑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个电子,都显___ 价. 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与水和氧气反应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 碱性:LiOH <NaOH <KOH < RbOH < CsOH 3.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小结: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碱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二)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均为,均易电子,具有强性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得电子能力逐渐,氧化性(元素非金属性)逐渐。还原性(元素金属性)逐渐从F到I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X2 + H2= 2 HX 卤素单质与H2的剧烈程度: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HF HCl HBr HI

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的课堂,对其学习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是要让学生在获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技能,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已成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共识。因此关注教师教育的发展,重视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对于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己的形象,更要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 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化学教师的最基本素质。教师只有具备系统、夯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使教师不徜徉于“题海”,教学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教师知识的系统化直接决定了学生知识建构与形成的体例与系统,影响着学生思维形成的方式、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具有夯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方法化,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教育理论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和有意学习理论。新课程的发展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实施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是对教育理论实

践和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吸取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新理论、新成果。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综合知识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中学化学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强化“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渗透,强调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储备提出更高的发展性要求。 化学应是实用性的综合学科, 化学教师应具备综合的知识网络,才能使化学的科学性、实用性落到实处。初中化学教师的网络知识要求主要有:①了解化学科技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方法,对化学疑难问题的进一步研究。②前后贯通的学科教育内容。从小学“科学”到高中“化学”,教师应深入研究,了解知识之间的依存关系。③必备的化学应用知识与实际知识。如生活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实验知识以及社区相关知识。④了解相关学科知识。⑤必要的人文知识。化学哲学、化学史、科学人文、历史、文学等。形成网络知识需要“杂览”,因此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为教师提出的高素质的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