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_严松宏

地下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_严松宏

地下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_严松宏
地下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_严松宏

浅谈可靠度理论

浅谈可靠度理论

浅谈可靠度理论 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历来是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这是因为结构工程的建造耗资巨大,一旦失效不仅会造成结构本身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还往往产生难以估量的次生灾害和附加损失。 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形成始于人们对结构工程中各种不确定性的认识,人们开始较为集中的讨论结构安全度问题,将概率分析和概率设计的思想引入实际工程。如果一种理论分析的结果能指导工程实践,或者说能为工程带来巨大的经济或社会效应,那么这种理论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靠性科学作为一门与应用紧密相连的基础学科,其生存的立足点就在于推广其应用于工程实际。 1.结构可靠度概述 1.1结构可靠度相关概念 结构所要满足的功能要求是指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 1、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能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 2、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3、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 4、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仍能保持必要的整体稳定性 在以上四项功能要求中,第1、4两项通常指结构的强度、稳定,即所谓的安全性;第2项是指结构的适用性;第3项是指结构的耐久性,三者总称为结构的可靠性,即结构可靠性,是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在工程上,一般所说的可靠度,指的就是结构可信赖或可信任的程度。工程结构中的可靠度可表示为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作用性能;在正常维修和保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在偶然事件(如地震,爆炸,撞击等)发生实际发生后,仍能保持所需的整体稳定性。度量结构可靠性的数量指标称为结构可靠度即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结构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随机不确定性因素;荷载及结构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陈荣生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陈荣生 发表时间:2018-12-19T15:09:16.1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7期作者:陈荣生[导读] 地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和地震计算方法的讨论起步较晚。在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之前,地下结构缺乏抗震设计。林州中天建设有限公司河南安阳 45655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与地上建筑结构相比,抗震性能优越,地震破坏较小,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因此,本文将分析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性能引言:地下建筑抗震性能分析和地震计算方法的讨论起步较晚。在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之前,地下结构缺乏抗震设计。这是因为地下建筑结构不同于普通地面建筑结构,地下建筑结构受到围岩的约束,地震时没有明显的自震特征。这是因为地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主要受周围岩石介质相对变形的影响,而地下建筑结构也对周围岩石介质产生相对影响,从而形成土-结构相互作用现象。人们对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缺乏了解和理解,对地下建筑的抗震性能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直到最近,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研究逐渐出现并逐步形成。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简要讨论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和地震计算方法。 1地下建筑结构的基本概述 1.1地下建筑结构的类型分析。现阶段,以实用功能为依据对地下建筑结构主要可分为七类,即:公共建筑、交通建筑、居住建筑、地下工业建筑、建筑综合体、防护建筑以及仓储建筑等。若以空间形状为依据,其又包括空间地下建筑与长线性地下建筑。若从地下结构型式分,其又可分为附建式结构、浅埋式结构、沉井法结构、地道式结构、连续墙结构等。 1.2地下建筑结构特点分析。作为地下结构的一部分,地下建筑结构可理解为在岩层或土层间建造的构筑物与建筑物。相比地面结构,地下建筑结构具有自然防护能力强、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地质条件影响大、施工条件特殊且需要进行照明、防排水、防潮以及通风等处理。 1.3地下结构震害特性分析。以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所造成的地下人防工程破坏、1999年台湾地震中地下工程的破坏、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地下商场、隧道以及通道等破坏为例,对地下结构震害的特性可总结为:第一,与地上结构相比,其地震破坏程度较低。第二,相比岩石中结构,土中的地下结构容易被破坏。第三,地下结构破坏程度主要受强震持时的影响。第四,受边坡失稳影响,地下隧道的地面处会受到严重破坏。 2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2.1地下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问题分析。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考虑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抗震等级、材料等级、活荷载值、地基承载能力、实际施工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以及相关信息是否通过施工图表达出来等。而且其作为基本的建筑类型,在结构安全等级与建筑物使用年限方面也应着重考虑,特别在地下建筑结构中所涉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以及建筑结构的地基基础等级等方面。同时,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地基土层与持力层的承载能力、地基土冻结深度以及不良地质作用等问题。另外,地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对结构构件的耐火等级也有具体的要求。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遵循基本的规范要求并做好验收工作,避免因设计或施工存在的问题导致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不高的情况发生[2] 2.2框架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 2.2.1.静力法。静力法的应用主要指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地震力通过等代的静地震荷载进行代替,然后对地震荷载下结构内力利用静力计算模型综合分析。其中等代的地震荷载可分为结构自身的惯性力、主动侧向土压力的量以及洞顶处土柱的惯性力等。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对结构横断面的抗震计算。 2.2.2.地基抗力系数法。在对横断面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过程中,常利用以互相作用计算模型为基础的地基抗力系数法,尤其对于全埋设或半埋设的地下建筑结构也比较适用。这种方式会将地下建筑结构岩土介质作用以多点压缩弹簧或剪切弹簧代替。具体计算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计算代替岩土介质的弹簧常数。第二,计算岩土地震变位。第三,计算地震结构地震反应。另外,计算岩土抗力弹簧时,所利用的方式主要为静力有限元法取其近似值,而对与应变幅度对应的地基弹性常数需根据地震反应进行分析。为确保孔洞上方承受的荷载保持均匀,需计算地基抗力基数,最后再利用弹簧常数替换地基抗力系数。 2.2. 3.反应变位法。据以往实践表明,地下建筑结构可能发生共振响应的概率很小,在计算过程中可将结构发生振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力进行忽略。因此,对地震反应动力分析过程中可直接利用拟静计算公式,使土壤介质变位对地震效应起决定性作用。但利用反应变位法时,需对抗力系数、地震变位予以明确,这样才可保证计算结果更为合理。 2.2.4.有限元方法。对地下建筑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时,为使抗震特性、特殊位置抗震的研究更加深入,经常采用有限元方法。例如,对地下室转弯部位或地下室其他分支等都需利用这种方式。另外,模型边界需利用如叠加边界、透射边界以及粘性边界等能量传递边界[3]。 2.3衬砌整体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衬砌整体式的结构抗震性能可从四方面进行概括:第一,在地震作用下,其构件内力与变形程度相比地面结构反应较小。但结构督办或底层梁等结构部位的内力相比地面结构较大。第二,结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间不同的匹配程度对衬砌整体式地震响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三,地震响应受围岩性质影响较大,特别在围岩过于软弱的条件下,地震响应将逐渐增大,结构抗震性能也会随之降低。第四,地震响应会随洞室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变大。因此,进行抗震设计过程中应从这四方面进行抗震性能的分析。 2.4衬砌分离式地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衬砌分离式的结构相比同条件地面结构,地震变形及结构内力较小,一般抗震设计过程中只需以地面结构抗震水平便可实现结构的安全性。而在地震响应方面,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层的厚度,土层对不同基岩地震动很可能产生放大或衰减作用。同时,围岩性质对地震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围岩性质较为软弱的情况下,结构地震响应会逐渐增大。另外,区别于衬砌整体式结构,衬砌分离式结构受洞室尺寸影响较小。因此对衬砌分离式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过程中,也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结构动力学读书笔记

《结构动力学》读书报告 学院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2013 年 5月 28日

摘要:本书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也介绍了结构动力学领域的若干前沿研究课题。既注重读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注重读者对结构振动领域研究发展方向的掌握。主要容包括运动方程的建立、单自由度体系、多自由度体系、无限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学问题、随机振动、结构动力学的前沿研究课题。侧重介绍单自由度体系和多自由度体系,重点突出,同时也着重介绍了在抗震中的应用。 1 概述 1.1结构动力学的发展及其研究容: 结构动力学,作为一门课程也可称作振动力学,广泛地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各个学科,诸如航天工程,航空工程,机械工程,能源工程,动力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等等。作为固体力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结构动力学起源于经典牛顿力学,就是牛顿质点力学。质点力学的基本问题是用牛顿第二定律来建立公式的。牛顿质点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尔顿力学是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体系组成的三大支柱。 经典动力学的理论体系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建立,。但和弹性力学类似,理论体系虽早已建立,但由于数学求解上的异常困难,能够用来解析求解的实际问题实在是少之又少,能够通过手算完成的也不过仅仅限于几个自由度的结构动力体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动力学的求解思想在工程实际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人们依然习惯于在静力学的畴用静力学的方法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随着汽车,飞机等新时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后工业革命时代各种大型机械的创造发明,以及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的拔地而起,工程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对工程师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只考虑静力荷载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结构动力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开始受到工程界越来越高的重视,从而带动了结构动力学的快速发展。 结构动力学这门学科在过去几十年来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其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使得大型结构动力体系数值解的得到成为可能。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超快速度的计算能力,使得在过去凭借手工根本无法求解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目前,由于广泛地应用了快速傅立叶变换(FFT),促使结构动力学分析发生了更加深刻地变化,而且使得结构动力学分析与结构动力试验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开始得以沟通。总之,计算机革命带来了结构动力学求解方法的本质改变。 作为一门课程,结构动力学的基本体系和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单自由度系统结构动力学,;多自由度系统结构动力学,;连续系统结构动力学。此外,如果系统上所施加的动力荷载是确定性的,该系统就称为确定性结构动力系统;而如果系统上所施加的动力荷载是非确定性的,该系统就称为概率性结构动力系统。 1.2主要理论分析 结构的质量是一连续的空间函数,因此结构的运动方程是一个含有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偏微分方程,只是对某些简单结构,这些方程才有可能直接求解。对于绝大多数实际结构,在工程分析中主要采用数值方法。作法是先把结构离散化成为一个具有有限自由度的数学模

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与设计

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与设计 发表时间:2018-11-06T16:15:05.4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作者:寇晖[导读] 可靠度又包括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土木工程结构功能达到预期的概率。其计算要综合各方面地质环境和其他因素共同分析。寇晖身份证号:429001198xxxx44992 摘要:在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中,首要考虑的便是可靠度的问题,可靠度又包括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土木工程结构功能达到预期的概率。其计算要综合各方面地质环境和其他因素共同分析。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多样,故而影响其结构可靠性的因素也是千变万化,再加上受可能发生的地质变化、气候变化或是自然灾害的随机影响,对土木工程结构预期功能的工作效率不能直接盖棺定论,只能以概率来表示其可能拥有的工作效率,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了土木工程的可靠性问题。 一、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概述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工程结构能够达到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耐用性。其中安全性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在各种施工环境下正常施工能给予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以及土木工程自身的抗灾害能力以及对高强度气候变化的耐受性两个方面,适用性则是指土木工程结构在完成后能达到预期功能,而耐久性是指在正常的后勤保障下能够正常使用的时间。简单来讲,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就是指在特定是时间与空间条件下,该土木工程结构完成后能够达到预期功能的概率。也就是说,可靠度问题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其主要表达的是对投入的预期收入的概率性评价。土木工程可靠度的计算需要综合原材料质量与数理、预期荷载、相关参数、函数的数理准确性等因素来共同考虑,在土木工程学界将这些因工程变化而变化的具有随机性的因素称为基本变量,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与改进中,对每一个基本变量学界经过大量的统计计算得出了一个恒定定的数理函数。 二、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的影响因素土木工程因需求而产生,其结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雇主的需要,而后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现场的地质状况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各项影响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雇主需要且具有相当可靠性的土木工程结构。(一)土木工程结构的随机性在实际工作中,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以及施工除了受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原材料以及包括道路、机电工程等基础设施的限制。材料强度是考察结构材料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性能指标,指当材料受力时,材料每单位面积抵挡破坏的能力。可靠性要求材料具备安全稳定的性能。例如,混凝土是经过水泥、石料和水混合搅拌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水泥的质量和强度等级和使用的水量与使用水泥的配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此外,对混凝土的养护条件和施工条件也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性能。每一次土木工程施工,哪怕在同一地点同一时期进行的工程建设,由于施工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的安装等不确定因素,同样的操作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例如原材料中的石料、砖瓦,不必说不同产地不同生产商的石料和砖瓦,即使是同一产地同一生产商生产的石料和砖瓦其检测出来的数据参数都有细微的差距。而其他的诸如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也是如此,这也就是原材料的随机性。(二)土木工程结构的模糊性模糊性,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事物是完全确定的,任何事物都必定有其或大或小的模糊的地方,可能是某个概率、也可能是包含的某些因素,或者是与另一类似物品的界别中的某些因素,这些都是模糊可能存在的地方。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包含着大量的相对确定的客观因素和不少的相对模糊的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例如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设备使用是否安全,人员操作是否完全符合安全保障需要,材料是否适用于该部分建设,这些都是存在一定模糊性的,也正是这些模糊的因素,使得整个土木工程结构也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影响着土木工程结构的可靠度。(三)土木工程结构的不完整性一项事物的功能不是该事物已经发生变完全产生的,就土木工程本身而言,其功能是随着结构的不断完善而出现的。这也就使得工作人员对其功能的评估由于结构的不完整而难以准确进行。而这种不完整性,也是影响着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的一大重点。在实际工程施工中,这种不完整性使得工作人员难以做出准确的功能评价,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很难采取最正确的应对方案。同时,由于自身的不完整,土木工程本身的功能也可能出现部分缺失,在面对诸如暴雨、强风甚至是地震等外来的具有破坏力的因素干扰时可能抵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设计,从而影响最终建成时的工程质量,从而影响土木工程结构的功能。 三、提高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的建议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的存在,说明这其还无法达到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程度。那么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一定存在一些控制与改善的措施,从而提高可靠度或者使可靠度变得精准便于计算得失从而做出决策规避损失。(一)进行技术革新近几年,我国的建筑业仍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其未然如何难以确定,但就现阶段而言,随着各项建设的不但进行,我仍有非常多的土木工程在进行或者计划进行。但高速发展也不是没有代价的,高速发展也就意味着很多基础建设或者基础技术有可能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至少我国建筑业目前是如此。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采用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以及原材料都有很多没有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地方,这也是当前我国急需改进的地方。也因此,此时的技术革新将带来更大的进步同时也能为建筑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二)规范设计标准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却没有一套完整的经得起考验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标准。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规范我国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也为了使得我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更加系统规范便于管理。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优秀标准制度,制定我国的设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我国土木工程设计行业的管理,从设计管理层面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可靠性。结束语

地下结构抗震技术

地下结构的抗震分析

本报告做出了针对当前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的总结,对当前工程师使用的对地下结构进行地震效应的量化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将确定性及概率性这两种抗震风险分析进行了总结。对恰当的地基运动参数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包括峰值速度和加速度,目标反应谱及地基运动时间维度上的过往。一般来说,地下结构的抗震荷载设计是以周围的土地对地下结构产生的形变和拉应力为特点,或者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 在拟静态分析法中,土地的形变是由于静荷载或者土壤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造成的,并不包含动态荷载或者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而在动态分析法中,则是通过数值分析工具,如有限元或者有限差分析法来针对土壤和结构之间的动态作用进行分析。本报告还讨论了一些特殊的设计中的问题,包括隧道的分段隧道的连结设计及隧道进口建筑与隧道的连结设计。 一、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 1. 确定性抗震风险分析 确定性抗震风险分析包括一个特定的总结现场土地运动的抗震方案。这个方案要求假定一次特定规模的发生在特定地点的地震。Reiter 在1990年将该方法分为四步,如图1所示

图1 确定性抗震风险分析步骤流程 (1)识别并描述所有在该地点能产生显著地基运动的地震来源,包括其各自的几何特点以及地震潜力。最明显的特性描述地震区通常是断层的存在。Reiter 在1990年生成一个详尽的列表功能来表明可能在给定地区的断层。然而,断层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该地区要去积极的应对这一个潜在的地震风险。其中的标准有相当大的分歧,尤其是在论述一个不活动的断层的标准时。基于美国核监管委员会的1978年联邦法规,规定能动断层这个词来表明一个断层在过去的活动35 000-500 000年有过运动。对于非民用基础设施,更短时间尺度将被使用。 (2)选择“源到特定地点”距离参数的每个源,通常是最短的震中震源定位距离,或距离最近的破裂部分的断层的距离。最近的破裂断层距离比震中距更有意义,特别是对大地震的地方,断层破裂扩展的距离超过了50岁公里。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及原理

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讲稿) 一. 概述 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动力特性,惯称自振特性。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是进行结构抗震设 计和结构损伤检测的重要步骤。目前,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广泛采用振型叠加原理的反 应谱分析方法,但需要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为前提。n 个自由度的结构体系的振动方程如 下: [][][]{}{})()()()(...t p t y K t y C t y M =+? ?????+?????? 式中[]M 、[]C 、[]K 分别为结构的总体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均为n 维矩阵; {})(t p 为外部作用力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位移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t y &为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 为加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表征结构动力特性的主要参数是结构的自振频率f (其倒数即自振周期T )、振型Y(i)和 阻尼比ξ,这些数值在结构动力计算中经常用到。 任何结构都可看作是由刚度、质量、阻尼矩阵(统称结构参数)构成的动力学系统, 结构一旦出现破损,结构参数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系统频响函数和模态参数的改变,这种 改变可视为结构破损发生的标志。这样,可利用结构破损前后的测试动态数据来诊断结构的破损,进而提出修复方案,现代发展起来的“结构破损诊断”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其最 大优点是将导致结构振动的外界因素作为激励源,诊断过程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能方便 地完成结构破损的在线监测与诊断。从传感器测试设备到相应的信号处理软件,振动模态测 量方法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振动模态测量在桥梁损伤检测领域的发展 也很快。随着动态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的提高,结构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 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激振来监测,并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构动态特性(如频响函数、模态 参数等)。目前,许多国家在一些已建和在建桥梁上进行该方面有益的尝试。 测量结构物自振特性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有稳态正弦激振法、传递函数法、脉动测试 法和自由振动法。稳态正弦激振法是给结构以一定的稳态正弦激励力,通过频率扫描的办法 确定各共振频率下结构的振型和对应的阻尼比。 传递函数法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结构进 行激励(如正弦激励、脉冲激励或随机激励等),测出激励力和各点的响应,利用专用的分 析设备求出各响应点与激励点之间的传递函数,进而可以得出结构的各阶模态参数(包括振 型、频率、阻尼比)。脉动测试法是利用结构物(尤其是高柔性结构)在自然环境振源(如 风、行车、水流、地脉动等)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随机振动,通过传感器记录、经谱分析, 求得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参数。自由振动法是:通过外力使被测结构沿某个主轴方向产生一定 的初位移后突然释放,使之产生一个初速度,以激发起被测结构的自由振动。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利用共振法可以获得结构比较精确的自振频率和阻 尼比,但其缺点是,采用单点激振时只能求得低阶振型时的自振特性,而采用多点激振需较 多的设备和较高的试验技术;传递函数法应用于模型试验,常常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对 于尺度很大的实际结构要用较大的激励力才能使结构振动起来,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传递函 数,这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环境随机振动作为结构物激振的振源,来测定并分析结构物固有特性的方法,是近 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FFT 理论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动力分 析研究中,对于斜拉桥及悬索桥等大型柔性结构的动力分析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斜拉桥或 悬索桥的环境随机振源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指从基础部分传到结构的地面振动及由于大气变 化而影响到上部结构的振动(根据动力量测结果,可发现其频谱是相当丰富的,具有不同的

结构动力分析

【结构工程的软件时代】 结构工程已全面进入软件时代,结构工程师要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培养结构概念和体系,锻炼结构整体思维。 《结构概念和体系》是国际著名的结构大师林同炎广为流传的著作。相信大多数从事建筑结构的工程人员都或多或少读过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可以说是结构工程师的必修课。从事结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工作中培养结构概念体系和整体性思维的方法。这对于结构工程师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如今的软件技术已相当发达,很多繁琐的工作都可以通过软件完成,甚至于智能化到了“一键式完成”的地步。设想,如果在软件再这么智能化而且功能强大下去,到时候,只要输入基本的设计参数和经济指标,按一个回车键,软件就将建筑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全部一条线完成出来了,那么对结构工程师来说不是一场灾难嘛。软件取代所有主要工作,技术人员不就要下岗了啊。所以,我认为,从一个角度来讲,结构工程软件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结构工程师的一场“危机”。如何在这场即将到来的危机面前“明哲保身”,做软件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是很关键和重要的,什么最关键而重要,我认为就是结构的概念和体系思维,这个才是将来结构工程师的价值所在,而这恰恰是软件所难以做到的。 闲话暂放,言归正传。这篇博客将粗浅地探讨结构动力学问题的概念和体系问题。之所以关注结构动力学问题,一是因为结构静力学研究已比较成熟,林同炎前辈的《结构概念和体系》一书中已阐明很完善精辟了,二是因为现阶段工程结构抗震问题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这个时代里不懂工程抗震概念的结构工程师很难成为一个好工程师。 构件→结构→结构体系,整体性思维,需要工程实践的锻炼以及不断思考的积累。在实践中,反复向自己提问是培养结构概念的一个好方法。比如,问自己什么叫振型分解法?有哪些假定?什么叫时程分析法?有哪些优缺点?……这样积累下来,很多概念就越辩越明,结构的概念也就逐渐得到建立。 【结构动力分析的分类】 结构动力分析主要包括:特征值分析、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三大块。特征值分析也称结构自振特性分析,主要求解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向量。反应谱分析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理论,是一种工程上最常用的计算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方法,但这种方法只限于线弹性结构,弹塑性阶段振型分解法不再适用。时程分析包括线弹性时程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两大类,与振型分解法的主要区别在于采用实测的地震波输入结构计算结构的响应,弹塑性时程分析具体还可分为静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也称Pushover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两类。 上述结构动力分析中,特征值分析和反应谱分析比较常用。而时程分析一般仅针对重要建筑以及体型非常复杂的建筑。小震水准下可进行结构线弹性时程分析,大震水准下需要采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现阶段,弹塑性时程分析还属于工程上比较前沿的分析内容,还属于一部分实力较强的设计院和科研机构的“专利业务”。当然,我认为随着结构技术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软件技术的发达,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在将来将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结构设计人员的“家常便饭”。 【特征值分析】 特征值分析也称结构自振特性分析,因为在数学上这个问题属于齐次线性方程组特征值的求解问题,故亦称特征值分析。其目的是求解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以前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问题:结构的阻尼比越大,那么结构的自振周期是减小还是增大呢?概念不清就很容易产生混乱。其实,结构的自振特性均是指无阻尼自由振动的特性值,因此不存在阻尼的影响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振型?虽然我们经常提振型这个概念,不少人一时半会答不上来。从概念上讲,振型是结构发生无阻尼自由振动时各质点的相对位移,

地下水动力学(全)

地下水动力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岩石、裂隙岩石、和喀斯特岩石中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是模拟地下水流基本状态和地下水中溶质运移过程,对地下水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定量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兴利除害的理论基础。。 2.流量:单位时间通过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通过该断面的渗流量。 3.渗流速度:假设水流通过整个岩层断面(骨架+空隙)时所具有的虚拟平均流速,定义为通过单位过水断面面积的流量。 4.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称为渗流场。是由固体骨架和岩石空隙中的水两部分组成。 5. 层流:水质点作有秩序、互不混杂的流动。 6. 紊流:水质点作无秩序、互相混杂的流动。 7. 稳定流与非稳定流:若流场中所有空间点上一切运动要素都不随时间改变时,称为稳定流,否则称为非稳定流。 8.雷诺数:表征运动流体质点所受惯性力和粘性力的比值。 9.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水流的惯性力与黏滞力之比。 10.渗透系数:在各项同性介质(均质)中,用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面积上的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称之为渗透系数。 11. 流网:在渗流场中,由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络称为流网。 12.折射现象:地下水在非均质岩层中运动,当水流通过渗透系数突变的分界面时,出现流线改变方向的现象。 13.裘布依假设:绝大多数地下水具有缓变流的特点。 14.完整井:贯穿整个含水层,在全部含水层厚度上都安装有过滤器并能全断面进水的井。 15. 非完整井:未揭穿整个含水层、只有井底和含水层的部分厚度上能进水或进水部分仅揭穿部分含水层的井。 16.水位降深:抽水井及其周围某时刻的水头比初始水头的降低值。 17.水位降落漏斗:抽水井周围由抽水(排水)而形成的漏斗状水头(水位)下降区,称为降落漏斗。 18.影响半径:是从抽水井到实际观测不到水位降深处的径向距离。 19.有效井半径:由井轴到井管外壁某一点的水平距离。在该点,按稳定流计算的理论降深正好等于过滤器外壁的实际降深。 20.井损水流经过滤器的水头损失和在井内向上运动至水泵吸水口时的水头损失,统称为井损。 21.水跃:在实验室砂槽中进行井流模拟实验时发现,只有当井中水位降低非常小时,抽水井中的水位与井壁外的水位才基本一致,当井中水位降低较大时,抽水井中的水位与井壁外的水位之间存在差值的现象。

地下隧道结构抗震分析综述

摘要: 本文综述了地下隧道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和抗震分析的基本方法,简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地下隧道结构抗震研究的现状、各种理论及实用分析方法以及今后的一些发展动态,并就各种分析方法作了简单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 地下隧道结构抗震分析地震响应相互作用 1.前言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发地下空间来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地下隧道无疑是最主要的解决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已建有地下隧道交通网,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同时,全国还有二十几个城市在进行这方面的规划。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下隧道结构所处地区都位于地震频发地带,因此地下隧道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地下构造物受周围土体约束,在地震时随其一起运动,地下结构遭受破坏的比例很低,所以除特殊情况外,一般认为地震对地下结构的影响很小。然而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中,不少地下结构遭受破坏,如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这教训了人们[1]:随着对地下空间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大都市发生强烈地震时,地下隧道结构周围地基变形很大,这可能使结构的一些薄弱环节遭受地震破坏从而给隧道结构的整体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地震作用下尤其是在强震作用下,地下隧道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已经成为地震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目前国内外现有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这方面的抗震设计条文大都十分简略,难以适应强震区地下隧道建造的发展。这就使得地下隧道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成为十分必要的工作。 2.地下隧道结构的震害及地震反应特点 为了更好的分析地下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先考察在地震灾害史上,地下结构的所遭受的震害情况。以下是一些的相关震害记录[2]:ASCE在1974年公布了Los Angeles地区的地下结构在1971年的San Fernando地震中所受到的震害;JSCE于1988年总结了日本一些地下结构(包括一条沉管隧道)在震害中的性能;Duke and Leeds(1959),Stevens(1977),Dowding and Rozen(1978),Owen and Scholl(1981),Sharma and Judd(1991),Power et al.(1998)及Kaneshiro et al.(2000)等学者记录了在历次震害中地下结构的破坏情况。其中Power等(1998)共列举了217例震害实例。在这些震害中有不少是关于地下隧道结构的破坏,而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则是现代地下隧道结构(如地铁)首次遭到大规模的破坏(Nakamura et al.,1996)。 从这些震害记录中可以得出地下隧道结构的一些震害特点[3]:整体上地下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地面结构(王明年等曾从地下结构动力学模型出发论证了地下结构的减震原理[4]);结构震害随其埋深的增加有所减少;结构周边土体的性质对其抗震性有重要影响,如建在岩基上的隧道结构要比软基上的耐震,沿线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区域的结构震害较严重,结构在穿越地质不良地带(断层、砂土液化区)也更易于遭受震害;隧道加衬或注浆有助于提高其抗震性能;地下隧道结构的破坏程度同震级、震中距及强震持续时间等密切相关;地

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

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 摘要:目前,在结构工程领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才能正确地处理结构设计和分析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因素,从而对结构的安全性做出科学的评估。近三十年来,结构可靠性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以概率论和统计学为数学工具,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它还发展了许多便于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计算方法,为结构安全性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疲劳失效、可靠度、可靠性指标 长期以来,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对结构的疲劳现象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供实际应用的疲劳设计与分析方法。通常,结构的疲劳损伤和疲劳寿命采用Miner 线性累计损伤理论和S—N 曲线来计算。近年来,更为先进的断裂力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步得到了应用。目前,这两种方法已成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疲劳设计与分析的两种相互补充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以往都是在确定性的意义上使用的,在分析过程中,有关的参数都认为有确定的数值。而事实上,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是一个受到大量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的现象,大多数的影响因素从本质上说是随机的。例如,海洋中的波浪无规则地运动,由此引起结构内的交变应力就是一个随机过程。一艘船或海洋平台,用确定性方法进行疲劳分析时,若有关参数都取均值,那么计算所得的疲劳寿命可能是规定的设计寿命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从表面上看,可以认为是充分安全 的。但是,若考虑到各参赛的不确定性,在同样的条件下,疲劳寿命大于 设计寿命的概率却可能很低,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安全性的要求。

在结构可靠性理论中,各种影响结构安全的不确定因素都用随机变量或随机过程来描述;在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一个结构安全与否,用该结构在规定服务期内不发生破坏的概率来度量,这一概率称为结构的可靠度。很显然,对于受到大量不确定因素影响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问题,用结构可靠度理论来加以研究是非常适当的,可以对结构在疲劳方面的安全性做出比用确定性方法更加合理的评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学到的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 极限状态 在工程实际中,结构受载后的响应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例如安全性的要求、适应性的要求,或其他一些衡准。结构的极限状态定义为若超过此状态,结构就不能满足某一特定的要求。结构的极限状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它与结构的安全性要求有关,如屈服、失稳、疲劳、断裂等引起的结构破坏的状态;另一类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它与结构的适应性要求有关,如过度的变形、过度的振动等导致结构不能正常使用的状态。结构超过极限状态称为“失效”,因此极限状态又称为“失效模式” 失效概率和可靠度 结构可靠性分析的任务就是要计算在规定时间内结构超过极限状态的概率,这一概率成为“失效概率”。可把在规定时间内结构不达到极限状态的概率定义为结构的“可靠度”。若用

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与进展_何金龙

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与进展 何金龙1,法永生2 (1.卓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322;2.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074) 【摘 要】 就目前结构动力稳定性问题这一研究领域的若干基本问题,常用的处理方法,判别准则与实验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简要总结和综述,并且对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与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结构; 动力稳定性; 处理方法; 判别准则;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T U311.2 【文献标识码】 A 根据结构承受荷载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结构稳定问题分为静力稳定和动力稳定两大类。动力载荷作用下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是一个动态问题,由于时间参数的引入,使问题变得极为复杂。对于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定义一直难以确切给出,这是因为结构自身动力特性具有复杂性使得其在数学意义上的定义很难予以准确表达[1]。长期以来,力学工作者致力于结构稳定性问题的研究,在发展了经典稳定性理论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动力稳定理论研究的前进。如稳定性判定准则的建立、临界载荷的确定、初缺陷的影响或后分叉分析等。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逐渐增多,使得这门学科不仅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现在的结构动力稳定性研究分析已经是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法、数值计算方法及程序设计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产物,属于现代工程结构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 结构动力稳定性的分类及主要的研究问题 结构动力稳定性就其承载的动力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结构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在简谐荷载等周期性荷载作用下,当结构的自振频率与外载荷的强迫振动频率非常接近时,结构将产生强烈的共振现象;当结构的横向固有振动频率与外荷载的扰动频率之间的比值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时,结构将产生强烈的横向振动,即参数振动。对于这类问题,前苏联学者符华·鲍络金(Bolito n)在其著作《弹性体系的动力稳定》中给出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他们导出的区分稳定区和不稳定区的临界状态方程是一个周期性方程,即M athieu-Hill方程。在周期相同的解之间存在着不稳定区域,便把问题归结为确定微分方程具有周期解的条件,从而解决了稳定的判别问题。但是对于大变形的几何非线形结构,结构的刚度矩阵需要经过迭代,微分方程非常复杂,这些理论将难以成立。 (2)结构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结构的动力稳定性与冲击类型密切相关,而且首要问题在于合理、实用的判别准则,它不仅要在逻辑上站得住脚,又要在实际上可行,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目前对结构承受瞬态冲击作用下的冲击稳定性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想脉冲以及阶跃荷载下的动力稳定性。在脉冲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动力屈曲称为脉冲屈曲,已有的研究表明[2][3][4],脉冲屈曲是一类响应式屈曲或者动力发展型屈曲。阶跃荷载是一类具有恒定幅值和无限长持续时间的载荷形式。在试验或者实际当中,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冲击引起的屈曲就可看作脉冲冲击。 (3)结构在随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所谓随动荷载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荷载的幅值保持不变而方向发生变化的作用力,它是非保守力。它的分析将极其复杂,目前还难以见到可借鉴的动力稳定性分析文献。因此,许多学者通常采用结构动力学响应分析常用的手段,将这类荷载作为确定性荷载进行分析。通过对结构的动力平衡路径全过程进行跟踪,根据结构的各参数在动力平衡路径中的变化特性,对结构的动力稳定性进行有效的判定[5]。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动力稳定性研究的现状大致为:对周期荷载下的参数动力稳定性问题、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冲击动力稳定性问题和阶跃荷载下的参数阶跃动力稳定性问题研究较多,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6][7][8]。恒幅阶跃载荷及矩形脉冲载荷或其它冲击载荷作用下杆的动力稳定问题也有很多研究,并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一些稳定性判定准则。但冲击载荷作用下板的动力稳定问题还没有获得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于较为复杂的冲击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稳定性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想脉冲载荷和阶跃载荷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稳定问题。在这类问题的分析中,最常采用的屈曲准则有B-R准则、Simitses总势能原理和放大函数法。对非周期激振、参数激振和强迫激振耦合引起的动力稳定问题研究较少;对弹性基本构件和简单模型研究较多(如周期激励下的柱子、梁、拱及壳等已得到了成功的分析),对复杂工程结构研究较少。对于在地震、风荷载等任意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具有较强的几何非线性的结构的动力稳定性问题,国内外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虽然最近几年也有一些,但距离真正地合理解决这类动力稳定性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收稿日期]2006-06-12 [作者简介]何金龙(1962~),男,工学学士,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工作。 155  ·工程结构·  四川建筑 第27卷2期 2007.04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方法及原理

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及应用(讲稿) 一. 概述 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动力特性,惯称自振特性。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就是进行结构抗震设 计与结构损伤检测的重要步骤。目前,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广泛采用振型叠加原理的反应谱分析方法,但需要以确定结构的动力特性为前提。n 个自由度的结构体系的振动方程如下: [][][]{}{})()()()(...t p t y K t y C t y M =+??????+?????? 式中[]M 、[]C 、[]K 分别为结构的总体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均为n 维矩阵;{} )(t p 为外部作用力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位移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为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t y && 为加速度响应的n 维随机过程列阵。 表征结构动力特性的主要参数就是结构的自振频率f (其倒数即自振周期T )、振型Y(i)与阻尼比ξ,这些数值在结构动力计算中经常用到。 任何结构都可瞧作就是由刚度、质量、阻尼矩阵(统称结构参数)构成的动力学系统,结构一旦出现破损,结构参数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系统频响函数与模态参数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视为结构破损发生的标志。这样,可利用结构破损前后的测试动态数据来诊断结构的破损,进而提出修复方案,现代发展起来的“结构破损诊断”技术就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其最大优点就是将导致结构振动的外界因素作为激励源,诊断过程不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能方便地完成结构破损的在线监测与诊断。从传感器测试设备到相应的信号处理软件,振动模态测量方法已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振动模态测量在桥梁损伤检测领域的发展也很快。随着动态测试、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试验技术的提高,结构的振动信息可以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利用环境激振来监测,并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构动态特性(如频响函数、模态参数等)。目前,许多国家在一些已建与在建桥梁上进行该方面有益的尝试。 测量结构物自振特性的方法很多,目前主要有稳态正弦激振法、传递函数法、脉动测试法与自由振动法。稳态正弦激振法就是给结构以一定的稳态正弦激励力,通过频率扫描的办法确定各共振频率下结构的振型与对应的阻尼比。 传递函数法就是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结构进行激励(如正弦激励、脉冲激励或随机激励等),测出激励力与各点的响应,利用专用的分析设备求出各响应点与激励点之间的传递函数,进而可以得出结构的各阶模态参数(包括振型、频率、阻尼比)。脉动测试法就是利用结构物(尤其就是高柔性结构)在自然环境振源(如风、行车、水流、地脉动等)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随机振动,通过传感器记录、经谱分析,求得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参数。自由振动法就是:通过外力使被测结构沿某个主轴方向产生一定的初位移后突然释放,使之产生一个初速度,以激发起被测结构的自由振动。 以上几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与局限性。利用共振法可以获得结构比较精确的自振频率与阻尼比,但其缺点就是,采用单点激振时只能求得低阶振型时的自振特性,而采用多点激振需较多的设备与较高的试验技术;传递函数法应用于模型试验,常常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对于尺度很大的实际结构要用较大的激励力才能使结构振动起来,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传递函数,这在实际测试工作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环境随机振动作为结构物激振的振源,来测定并分析结构物固有特性的方法,就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FFT 理论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动力分析研究中,对于斜拉桥及悬索桥等大型柔性结构的动力分析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斜拉桥或悬索桥的环境随机振源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指从基础部分传到结构的地面振动及由于大气变化而影响到上部结构的振动(根据动力量测结果,可发现其频谱就是相当丰富的,具有不同的脉动卓越周期,反应了不同地区地质土壤的动力特性);另一方面主要来自过桥车辆的随机振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